紧凑型T-CON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717298发布日期:2019-09-20 21:27阅读:466来源:国知局
紧凑型T-CON板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T-CON板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紧凑型T-CON板。



背景技术:

T-CON也叫逻辑板,屏驱动板,中心控制板。目前国内的主要通用TCON板品牌有视显光电。TCON板的作用是把数字板送来的LVDS图像数据输入信号(输入信号包含RGB数据信号、时钟信号、控制信号三类信号)通过逻辑板处理后,转换成能驱动液晶屏的LVDS信号,再直接送往液晶屏的LVDS接收芯片。通过处理移位寄存器存储将图像数据信号,时钟信号转换成屏能够识别的控制信号,行列信号RSDS控制屏内的MOSFET管工作而控制液晶分子的扭曲度。驱动液晶屏显示图像。逻辑板是一个具有软件和固有程序的组件,内置有移位寄存器(水平和垂直移位)的专用模块FLASH即使厂家也无法改变。

然而,现有的T-CON板需要将多个芯片相连,这样就会使得在每次通电的时候,都会重新设置寄存器的值,因此,在总线上就会留存大量的地址数据,可能会与整个系统上的其它芯片的地址发出冲突或者出现被误修改的风险,导致电视机出现画面异常或者出现黑屏的情况;并且,现有的T-CON板上设置有三个主芯片,使得这几个主芯片在电路连接较为复杂,而且在生产过程中也要对每个芯片进行烧录程序,增加了人工成本,降低了生产效率;同时由于电子线路复杂,不仅集成化程度低,而且还增加了一定的损耗,还使得整个T-CON板的结构较大,增加占用的空间较多。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紧凑型T-CON板,能够避免出现大量地址数据,导致出现地址冲突的情况,并且,还可以简化电子线路的连接关系,降低人工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同时,还可以降低线路复杂带来的损耗,使得产品小型化、模块化,节省PCB基材的成本。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一种紧凑型T-CON板,包括:主芯片、芯片模块、总线切换模块、存储模块、信号端子、第一输出模块和第二输出模块,所述信号端子分别与所述总线切换模块、所述主芯片和所述芯片模块电连接,所述总线切换模块的输出端还分别与所述存储模块的输出端和所述芯片模块的输入端电连接,所述主芯片还分别与所述存储模块的输出端、所述芯片模块、所述第一输出模块和所述第二输出模块电连接,所述芯片模块还分别与所述第一输出模块和所述第二输出模块电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总线切换模块包括切换控制单元、第一开关单元及第二开关单元,所述切换控制单元、所述第一开关单元和所述第二开关单元分别与所述信号端子电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芯片模块包括驱动芯片、电压校正电路、开启电压升压电路、负电压升压电路及降压电路,所述电压校正电路、所述开启电压升压电路、所述负电压升压电路和所述降压电路分别与所述驱动芯片电连接,且所述驱动芯片与所述主芯片电连接,所述降压电路的输出端与所述主芯片的供电输入端电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负电压升压电路包括负升压单元、开关控制单元和输出负载,所述负升压单元的一端与所述驱动芯片电连接,所述负升压单元的另一端顺序与所述开关控制单元和所述输出负载电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负升压单元包括双关开二极管D5和电容C37,所述电容C37的第一端与所述驱动芯片的DRN管脚电连接,所述电容C37的第二端与所述双关开二极管D5的第3脚电连接,所述双关开二极管D5的第2脚接地,所述双关开二极管D5的第1脚与所述开关控制单元的发射极电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开关控制单元包括三极管T1、电阻R43、电阻R47和电容C40,所述三极管T1的发射极与所述负升压单元的输出端电连接,所述三极管T1的基极经所述电阻R47后与所述驱动芯片的第3管脚电连接,所述三极管T1的集电极与所述输出负载的输入端电连接,所述电阻R43的两端分别与所述三极管T1的发射极和所述三极管T1的基极电连接,所述电容C40的一端与所述三极管T1的发射极电连接,所述电容C40的另一端接地。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输出负载包括电阻R51和电容C54,所述电阻R51的第一端和所述电容C54的第一端均与所述三极管T1的发射极电连接,所述电阻R51的第二端接地,所述电容C54的第二端接地。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降压电路包括输出降压单元和调压单元,所述输出降压单元的输入端与所述驱动芯片电连接,所述输出降压单元的输出端与所述调压单元的反馈端电连接,所述调压单元的输出端与所述驱动芯片电连接,所述输出降压单元的输出端用于输出电压。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输出降压单元包括电感L2、电阻R66、电容C67、电容C68和电容C107,所述电感L2的第一端与所述驱动芯片的第17管脚电连接,所述电感L2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电阻R66、所述电容C67、所述电容C68和所述电容C107的一端电连接,所述电阻R66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电容C67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电容C68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电容C107的另一端接地。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调压单元包括电容C66、电阻R67、电阻R70和电阻R73,所述电阻R67的第一端与所述输出降压单元的输出端电连接,所述电阻R67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电阻R70的第一端和所述驱动芯片的FBI管脚电连接,所述电阻R70的第二端经所述电阻R73后接地,所述电容C66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电阻R67的两端并联连接。

本实用新型相比于现有技术的优点及有益效果如下:

本实用新型为一种紧凑型T-CON板,设置有总线切换模块,通过切换打开或关断该总线切换模块,不会在总线上留存大量的地址数据,也不会使得整个系统上的芯片的地址出现冲突或者出现被误修改的情况,避免出现电视机出现画面异常或者出现黑屏的问题;并且,通过设置芯片模块,可以集成两个芯片,即将P-GAMMA和PMIC进行了二合一设计,使得在与主芯片连接的时候,电子线路交简单,也不需要进行多次的烧录,极大地降低了人工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同时,由于集成化程度高,减少了不必要的损耗,还可以减小了T-CON板的结构大小,减少了占用的空间;更重要的是,还可以减短了PCB走线,使得信号和电压响应时间更快,传输延迟降低,贴片元件也减少,降低了总的设计成本。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紧凑型T-CON板的功能模块图;

图2为图1的紧凑型T-CON板的总线切换模块的电路图;

图3为图1的紧凑型T-CON板的芯片模块的电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方式。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方式的目的是使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理解的更加透彻全面。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一种紧凑型T-CON板,包括:主芯片、芯片模块、总线切换模块、存储模块、信号端子、第一输出模块和第二输出模块,所述信号端子分别与所述总线切换模块、所述主芯片和所述芯片模块电连接,所述总线切换模块的输出端还分别与所述存储模块的输出端和所述芯片模块的输入端电连接,所述主芯片还分别与所述存储模块的输出端、所述芯片模块、所述第一输出模块和所述第二输出模块电连接,所述芯片模块还分别与所述第一输出模块和所述第二输出模块电连接。需要说明的是,所述信号端子用于输入时钟信号、数据信号和控制信号,所述总线切换模块接收所述控制信号,并使得总线切换模块导通或关断,从而可以使得T-CON板与外部的主板总线实现连接或隔离;所述存储模块用于存储地址数据;所述芯片模块用于集成P-GAMMA IC和PMIC的功能,简化T-CON板的组成结构;所述主芯片用于接收数据信号和时钟信号,进而控制各芯片的工作;第一输出模块和第二输出模块分别用于接收所述主芯片和芯片模块的信号,从而可以输出至显示屏中。

请参阅图2,所述总线切换模块包括切换控制单元、第一开关单元及第二开关单元,所述切换控制单元、所述第一开关单元和所述第二开关单元分别与所述信号端子电连接,所述切换控制单元用于控制所述第一开关单元和所述第二开关单元的导通或关闭,且所述切换控制单元还与所述存储模块电连接。

所述切换控制单元包括寄存器IC3、上拉电阻R60和MOS管Q1,所述上拉电阻R60的第一端与所述寄存器IC3的VCC管脚电连接,所述上拉电阻R60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MOS管Q1的D极、所述第一开关单元的控制端和所述第二开关单元的控制端电连接,所述MOS管Q1的G极与所述信号端子的WP1管脚电连接,所述MOS管Q1的S极接地。

所述信号端子的WP1经过电阻R3连接到MOS管Q1的G极,工作时,此WP1引脚需要接低电平,让MOS管Q1的D极与寄存器IC3的VCC管脚电连接后,使得MOS管Q1的D极变为高电平,从而使得MOS管Q3、MOS管Q4、MOS管Q5、MOS管Q6的G极都为高电平,即为寄存器IC3的VCC管脚输出的3.3V电压左右,使得MOS管Q3、MOS管Q4、MOS管Q5、MOS管Q6导通,所以从信号端子输入的SCL1管脚和SDA1管脚可以经过此切换电路连接到T-CON板中的各I2C接口的芯片。

所述信号端子的WP1引脚接高电平,使得MOS管Q1的G极变为高电平,使得MOS管Q1被导通,而MOS管Q1的D极被其S极拉低,MOS管Q1的D极变为低电平,从而使得MOS管Q3、MOS管Q4、MOS管Q5、MOS管Q6的G极都为低电平,即为0电压,使得MOS管Q3、MOS管Q4、MOS管Q5、MOS管Q6内部截止,所以从信号端子输入的SCL1管脚和SDA1管脚全部隔断与T-CON板中的各I2C接口芯片连接,实现隔离的作用。

请参阅图2,所述第一开关单元包括MOS管Q3和MOS管Q4,所述MOS管Q3的G极与所述切换控制单元的电压控制端电连接,所述MOS管Q3的S极与所述信号端子的SDA1管脚电连接,所述MOS管Q3的D极与所述MOS管Q4的D极电连接,所述MOS管Q4的G极与所述切换控制单元的电压控制端电连接,所述MOS管Q4的S极与所述信号端子的SDA1管脚电连接。

请参阅图2,所述第二开关单元包括MOS管Q5和MOS管Q6,所述MOS管Q5的G极与所述切换控制单元的电压控制端电连接,所述MOS管Q5的S极与所述信号端子的SCL1管脚电连接,所述MOS管Q5的D极与所述MOS管Q6的D极电连接,所述MOS管Q6的G极与所述切换控制单元的电压控制端电连接,所述MOS管Q6的S极与所述信号端子的SCL1管脚电连接。

请参阅图3,所述芯片模块包括驱动芯片、电压校正电路、开启电压升压电路、负电压升压电路及降压电路,所述电压校正电路、所述开启电压升压电路、所述负电压升压电路和所述降压电路分别与所述驱动芯片电连接,且所述驱动芯片与所述主芯片电连接,所述降压电路的输出端与所述主芯片的供电输入端电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负电压升压电路包括负升压单元、开关控制单元和输出负载,所述负升压单元的一端与所述驱动芯片电连接,所述负升压单元的另一端顺序与所述开关控制单元和所述输出负载电连接。

请参阅图3,所述负升压单元包括双关开二极管D5和电容C37,所述电容C37的第一端与所述驱动芯片的DRN管脚电连接,所述电容C37的第二端与所述双关开二极管D5的第3脚电连接,所述双关开二极管D5的第2脚接地,所述双关开二极管D5的第1脚与所述开关控制单元的发射极电连接。

请参阅图3,所述开关控制单元包括三极管T1、电阻R43、电阻R47和电容C40,所述三极管T1的发射极与所述负升压单元的输出端电连接,所述三极管T1的基极经所述电阻R47后与所述驱动芯片的第3管脚电连接,所述三极管T1的集电极与所述输出负载的输入端电连接,所述电阻R43的两端分别与所述三极管T1的发射极和所述三极管T1的基极电连接,所述电容C40的一端与所述三极管T1的发射极电连接,所述电容C40的另一端接地。

请参阅图3,所述输出负载包括电阻R51和电容C54,所述电阻R51的第一端和所述电容C54的第一端均与所述三极管T1的发射极电连接,所述电阻R51的第二端接地,所述电容C54的第二端接地。

工作时,所述负电压升压电路用于将驱动芯片U1的DRN管脚输出的电压为6V以及频率为635KHZ的方波电压转换为-6.2V的VGL电压。使得VGL电压用于屏幕Gate关断电压,并且还用于TFT栅极关断的电压。

具体地,将驱动芯片U1的DRN管脚输出的6V、635KHZ的方波电压,经过升压电容C37进入到双关开二极管D5组成一个负电压的升压回路,双关开二极管D5的第3脚输入,并从双关开二极管D5的第1脚输出,由电容C40进行滤波,开关三极管T1为NPN三极管,连接到VGL测试点,电容C54为三极管T1导通后的滤波电容。

还需要说明的是,所述降压电路包括输出降压单元和调压单元,所述输出降压单元的输入端与所述驱动芯片电连接,所述输出降压单元的输出端与所述调压单元的反馈端电连接,所述调压单元的输出端与所述驱动芯片电连接,所述输出降压单元的输出端用于输出电压。

请参阅图3,所述输出降压单元包括电感L2、电阻R66、电容C67、电容C68和电容C107,所述电感L2的第一端与所述驱动芯片的第17管脚电连接,所述电感L2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电阻R66、所述电容C67、所述电容C68和所述电容C107的一端电连接,所述电阻R66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电容C67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电容C68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电容C107的另一端接地。

请参阅图3,所述调压单元包括电容C66、电阻R67、电阻R70和电阻R73,所述电阻R67的第一端与所述输出降压单元的输出端电连接,所述电阻R67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电阻R70的第一端和所述驱动芯片的FBI管脚电连接,所述电阻R70的第二端经所述电阻R73后接地,所述电容C66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电阻R67的两端并联连接。

工作时,所述输出降压单元用于将U1第16、17脚输出的9V、600KHZ左右的方波电压进行高效并同步转换为+3.3V的VDD电压,该输出的电压用于整个T-CON板芯片供电。

具体地,驱动芯片U1第16、17脚输出的9V、600KHZ的方波电压经过储能电感L2、经过电容C67、电容C68、电容C107组成了一个BACK降压电路,由9V电压转换得到+3.3V,并用于整个T-CON板芯片供电。其中,驱动芯片U1的第21脚是用于调整+3.3V输出精准度,通过电阻R67、电阻R70和电阻R73这三个电阻来计算输出电压精度,从而可以调节输出精准度。

本实用新型相比于现有技术的优点及有益效果如下:

本实用新型为一种紧凑型T-CON板,设置有总线切换模块,通过切换打开或关断该总线切换模块,不会在总线上留存大量的地址数据,也不会使得整个系统上的芯片的地址出现冲突或者出现被误修改的情况,避免出现电视机出现画面异常或者出现黑屏的问题;并且,通过设置芯片模块,可以集成两个芯片,即将P-GAMMA和PMIC进行了二合一设计,使得在与主芯片连接的时候,电子线路交简单,也不需要进行多次的烧录,极大地降低了人工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同时,由于集成化程度高,减少了不必要的损耗,还可以减小了T-CON板的结构大小,减少了占用的空间;更重要的是,还可以减短了PCB走线,使得信号和电压响应时间更快,传输延迟降低,贴片元件也减少,降低了总的设计成本。

以上所述实施方式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