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面板以及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974374发布日期:2021-05-07 22:46阅读:89来源:国知局
显示面板以及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涉及显示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显示面板以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organiclightemittingdisplay,简称oled)面板以及利用发光二极管(lightemittingdiode,简称led)器件的显示面板等平面显示面板因具有高画质、省电、机身薄及应用范围广等优点,而被广泛的应用于手机、电视、个人数字助理、数字相机、笔记本电脑、台式计算机等各种消费性电子产品,成为显示装置中的主流。

采用上述显示面板的电子产品包括第一显示区和第二显示区。第一显示区是感光功能区,例如可以是屏下摄像区域、屏下指纹识别区域等。然而,显示面板的第一显示区和第二显示区的亮度存在差异,导致显示面板出现亮度不均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提供一种显示面板以及显示装置,能够降低显示面板发生亮度不均的可能性。

一方面,本申请提出了一种显示面板,其划分为第一显示区和第二显示区,显示面板包括:

显示基板,包括层叠设置的阵列基板和发光元件层;

光补偿单元,位于第二显示区,光补偿单元设置于阵列基板背向发光元件层的一侧,光补偿单元用于补偿第二显示区的光线强度。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显示面板还包括支撑层,支撑层设置于阵列基板背向发光元件层的一侧,支撑层为透明层;

光补偿单元设置于支撑层内;和/或,光补偿单元设置于阵列基板与支撑层之间。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光补偿单元呈阵列分布。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显示面板还包括支撑层和防护部件,支撑层设置于阵列基板背向发光元件层的一侧,防护部件设置于支撑层背向阵列基板的一侧,防护部件具有位于第一显示区的贯通孔。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光补偿单元设置于支撑层和防护部件之间,和/或,光补偿单元设置于防护部件内,防护部件设置光补偿单元的区域为靠近阵列基板的透光部,光补偿单元的光线通过透光部出射。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沿贯通孔的轴向,第一显示区的投影与贯通孔的投影重叠。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光补偿单元呈阵列分布。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透光部的材质为透光胶,防护部件通过透光部与支撑层粘接。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光补偿单元包括光致发光体,光致发光体能够被发光元件层照射而自发光,以照射第二显示区。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多个光致发光体同层设置。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光补偿单元包括增反部件,增反部件用于向第二显示区反射发光元件层发出的光线。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多个增反部件同层设置。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光补偿单元包括光转换层和发光部件,发光部件设置于光转换层背向阵列基板的一侧,发光部件发射的光线经过光转换层转换后照射第二显示区。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多个光转换层同层设置。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光补偿单元包括光转换层和发光部件,发光部件设置于光转换层背向阵列基板的一侧,发光部件发射的光线经过光转换层转换后照射第二显示区,光补偿单元还包括光致发光体,光转化层与光致发光体交替间隔设置。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显示面板还包括散射层,散射层设置于光补偿单元与阵列基板之间。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基板和光补偿单元。光补偿单元用于向第二显示区入射光线,从而补偿第二显示区的光线强度,进而提高第一显示区和第二显示区的显示亮度均匀性,降低显示面板发生亮度不均的可能性。

另一个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其包括:如上述实施例的显示面板。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申请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所描述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一实施例的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沿a-a方向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一实施例的显示基板的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另一实施例的显示面板的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另一实施例的显示面板的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另一实施例的显示面板的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另一实施例的显示面板的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申请另一实施例的显示面板的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申请一实施例的光补偿单元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申请另一实施例的显示面板的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申请再一实施例的显示面板的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申请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在附图中,附图未必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

标记说明:

1、显示面板;1a、显示面;11、第一显示区;12、第二显示区;

2、显示基板;21、阵列基板;211、衬底;212、器件层;212a、晶体管;22、发光元件层;221、像素定义层;222、发光部件;222a、阳极;222b、有机发光层;222c、阴极;23、封装层;

3、支撑层;

4、防护部件;4a、贯通孔;41、透光部;42、遮光部;43、泡棉;44、过渡层;45、铜箔;

5、光补偿单元;51、光致发光体;52、增反部件;53、光转换层;54、发光部件;55、滤光层;

6、散射层;

99、光学传感器;

100、显示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申请的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和附图用于示例性地说明本申请的原理,但不能用来限制本申请的范围,即本申请不限于所描述的实施例。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以上;术语“上”、“下”、“左”、“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垂直”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垂直,而是在误差允许范围之内。“平行”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平行,而是在误差允许范围之内。

在本申请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申请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它实施例相结合。

下述描述中出现的方位词均为图中示出的方向,并不是对本申请的具体结构进行限定。在本申请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视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为了更好地理解本申请,下面结合图1至图12对本申请实施例进行描述。

图1示意性地显示了本申请实施例的显示面板1的俯视结构。参见图1所示,显示面板1包括显示区域。在显示区域可以呈现预设的图像信息。显示区域划分为第一显示区11和第二显示区12。图1中圆圈形虚线所示出的区域为第一显示区11。在显示区域,第一显示区11为感光功能区,例如可以为屏下摄像区域或指纹识别(fingerprintsensorondisplay,简称fod)区域。

第一显示区11为屏下摄像区域的实施例中,外部光线可以在第一显示区11透过并到达摄像器件。摄像器件可以采集光线信号并完成拍摄。

第一显示区11为指纹识别区域的实施例中,用户可以将手指放置于显示面板1并与第一显示区11相对,以采集手指指纹,完成解锁等操作指令。

图2示意性地显示了本申请一实施例的显示面板1的局部剖视结构。图3示意性地显示了本申请一实施例的显示基板2的局部剖视结构。参见图2和图3所示,显示面板1包括显示基板2。显示基板2可以向显示面板1的显示面1a发射光线,以使显示面板1实现色彩显示。

显示基板2包括层叠设置的阵列基板21和发光元件层22。阵列基板21包括衬底211和位于衬底211上的器件层212。示例性地,衬底211可以是柔性衬底,也可以是硬质衬底,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定。发光元件层22位于器件层212上。器件层212可以包括多个晶体管212a。晶体管212a构成像素电路,用以控制发光元件层22中的发光部件发光。晶体管212a与发光元件层22之间的连接仅是示意性的。

发光元件层22包括像素定义层221和多个发光部件222。像素定义层221具有多个开口。发光部件222位于开口内。发光部件222可以为有机发光部件222。发光部件222可以包括阳极222a、阴极222c以及位于阳极222a与阴极222c之间的有机发光层222b。分别对阳极222a和阴极222c施加电压后,有机发光层222b发光。发光部件222可以包括红色发光部件、绿色发光部件和蓝色发光部件,从而实现彩色显示。但本申请对发光部件222的颜色不作限定。

显示基板2还包括封装层23。封装层23位于发光元件层22上。封装层23覆盖发光元件层22,用以隔绝外界水氧,可以起到优异的封装效果,保证发光部件222免受水氧侵蚀,可以正常工作。

显示面板1还包括支撑层3和防护部件4。显示基板2、支撑层3和防护部件4层叠设置。支撑层3设置于显示基板2背向显示面1a的一侧。具体地,支撑层3设置于阵列基板21背向发光元件层22的一侧。支撑层3用于支撑显示基板2。支撑层3也可以兼具柔性,示例性地,支撑层3的材料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支撑层3为透明层。

防护部件4设置于支撑层3背向显示基板2的一侧。防护部件4具有缓冲、散热和/或电磁屏蔽的作用,以对显示基板2和支撑层3形成防护。防护部件4具有贯通孔4a。

在一些实施例中,沿贯通孔4a的轴向,第一显示区11的投影与贯通孔4a的投影重叠。阵列基板21和发光元件层22的层叠方向与贯通孔4a的轴向相同。

在一些实施例中,显示面板1还包括光学传感器99。光学传感器99可以设置于防护部件4背向支撑层3的一侧。光学传感器99可以是摄像器件。外界光线经过显示基板2和支撑层3后入射到贯通孔4a内。穿过贯通孔4a的光线可以入射到光学传感器99。光学传感器99可以采集光线信号并完成拍摄指令。或者,光学传感器99可以是指纹识别器件。光线遇到手指指纹被反射后,重新经过显示基板2和支撑层3入射到贯通孔4a内。穿过贯通孔4a的光线可以入射到光学传感器99,以完成指纹识别指令。

显示基板2可以向背向显示面1a的方向发射光线。由于防护部件4上设置贯通孔4a,因此支撑层3与贯通孔4a相对的界面的反射率大于支撑层3与防护部件4上除贯通孔4a以外的界面的反射率,从而支撑层3上与贯通孔4a相对的区域反射的光线多于支撑层3上其它区域反射的光线,进而导致在第一显示区11和第二显示区12的光线强度不同,显示面板1出现亮度不均的问题。

图4示意性地显示了本申请一实施例的显示面板1的局部剖视结构。参见图4所示,本申请实施例的显示面板1还包括光补偿单元5。光补偿单元5设置于显示基板2的阵列基板21背向发光元件层22的一侧,光补偿单元5用于补偿第二显示区12的光线强度,从而使得第一显示区11和第二显示区12的亮度保持一致,进而有效降低第一显示区11和第二显示区12出现亮度不均的可能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光补偿单元5设置于阵列基板21与支撑层3之间。由于光补偿单元5的光线可以直接入射到第二显示区12,因此从光补偿单元5入射到第二显示区12的光线衰减较小。

在一些实施例中,光补偿单元5可以设置于支撑层3内。需要说明的是,光补偿单元5自身的一部分或整体可以设于支撑层3内。支撑层3可以对光补偿单元5上设于支撑层3内的部分形成防护,降低光补偿单元5发生结构损坏而发生失效的可能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多个光补偿单元5呈阵列分布于阵列基板21与支撑层3之间或者支撑层3内。阵列分布的光补偿单元5有利于保证各个光致发光体51到达第二显示区12的光线强度保持均匀、一致,降低各个光致发光体51到达第二显示区12的光线强度存在差异而导致第二显示区12出现显示不均的可能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光补偿单元5设置于支撑层3与防护部件4之间。由于支撑层3可以在加工完成的显示基板2上额外设置,而光补偿单元5可以单独设置在支撑层3与防护部件4之间,从而也使得在支撑层3与防护部件4之间设置光补偿单元5变得更加容易,有利于降低结构设计难度和加工成本。

在一些实施例中,多个光补偿单元5呈阵列分布于支撑层3与防护部件4之间。阵列分布的光补偿单元5有利于保证各个光致发光体51到达第二显示区12的光线强度保持均匀、一致,降低各个光致发光体51到达第二显示区12的光线强度存在差异而导致第二显示区12出现显示不均的可能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图5示意性地显示了本申请一实施例的显示面板1的局部剖视结构。参见图5所示,支撑层3可以与显示基板2的衬底211相连接。光补偿单元5设置于防护部件4内。由于支撑层3和防护部件4可以在加工完成的显示基板2上额外设置,因此使得支撑层3和防护部件4设置难度低,从而也使得在防护部件5上设置光补偿单元5变得更加容易,有利于降低结构设计难度和加工成本。

在一些实施例中,光补偿单元5可以是一整体地设置于防护部件4。或者,多个光补偿单元5在防护部件4上阵列分布设置,有利于保证各个光致发光体51到达第二显示区12的光线强度保持均匀、一致。各个光补偿单元5可以同层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防护部件4包括透光部41。防护部件4设置光补偿单元5的区域为靠近阵列基板21的透光部41。透光部41具有良好的透光性。透光部41可以为透射率为90%以上的层结构。光补偿单元5的光线可以通过透光部41出射。防护部件4可以通过透光部41连接于支撑层3。光补偿单元5设置于透光部41,并且光补偿单元5靠近支撑层3朝向防护部件4的表面,从而可以降低光补偿单元5入射第二显示区12的光线穿过透光部41后发生较大衰减的可能性。示例性地,光补偿单元5与防护部件4朝向支撑层3的表面平齐。在透光部41的整层上均设置光补偿单元5。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6所示,光补偿单元5埋设于透光部41内。光补偿单元5与防护部件4朝向支撑层3的表面之间间隔预定距离。透光部41可以对光补偿单元5整体形成防护,降低光补偿单元5发生结构损坏而发生失效的可能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透光部41的材质为透光胶。透光胶具有良好的透光性和柔韧性,从而保证光线可以更好地透过透光部41,也使得透光部41具有良好的缓冲作用。防护部件4通过透光部41与支撑层3粘接。在防护部件4和支撑层3粘接之前,可以将光补偿单元5预先设置于透光胶内,然后防护部件4通过透光胶粘接于支撑层3。防护部件4通过透光胶粘接于支撑层3的方式,可以有效提高防护部件4和支撑层3的贴合紧密度,降低防护件和支撑层3之间发生分离的可能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6所示,光补偿单元5包括光致发光体51。光致发光体51能够被显示基板2照射而自发光,以照射第二显示区12,提高第二显示区12的亮度。由于光致发光体51在接收到显示基板2的光线后可以被激发而自动发光,并将发出的光线射向第二显示区12,因此使得光补偿单元5结构设计简单,不需要外接电路,从而光补偿单元5设置方式简单,设置难度低。

在一些示例中,多个光致发光体51同层设置,有利于保证各个光致发光体51到达第二显示区12的光线强度保持均匀、一致,降低各个光致发光体51到达第二显示区12的光线强度存在差异而导致第二显示区12出现显示不均的可能性。多个光致发光体51可以均匀分布。需要说明的是,均匀分布可以是在单位平方米内的光致发光体51个数一致,也即密度一致。

在一些示例中,光致发光体51可以呈颗粒状。光致发光体51的材料可以包括量子点材料。量子点材料例如包括含镉类,如硫化镉(cds)/硒化镉(cdse)等。量子点材料例如还可以为不含镉类,如磷化铟(inp)等。量子点材料例如还可以为钙钛矿类。示例性地,在透光部41的材质为透光胶的实施例中,可以预先将光致发光体掺杂到透光部41内,然后将透光部41粘接到支撑层3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图7示意性地显示了本申请一实施例的显示面板1的局部剖视结构。参见图7所示,光补偿单元5包括增反部件52。增反部件52可以用于反射显示基板2发出的光线,并且反射的光线可以射向第二显示区12,以提高第二显示区12的亮度。由于增反部件52在接收到显示基板2的光线后可以直接将显示基板2的光线反射到第二显示区12,因此使得光补偿单元5结构设计简单,不需要外接电路,从而光补偿单元5设置方式简单,设置难度低,同时可以保证反射到第二显示区12的光线颜色与显示基板2的光线颜色保持一致,有利于保证第二显示区12的光线均匀,降低第二显示区12出现色彩不均的可能性。

在一些示例中,增反部件52具有反射面。反射面可以是涂覆有反光金属材料的层结构。增反部件52的反射面可以外露于防护部件4,降低透光部41对增反部件52的反射率产生影响而导致增反部件52的反射率下降的可能性。

在一些示例中,增反部件52的反射面与显示面1a平行,从而有利于保证增反部件52反射的光线的光程一致,使得到达第二显示区12的光线强度一致、亮度均匀,降低第二显示区12出现显示不均的可能性。示例性地,增反部件52的反射面可以为平面。增反部件52的反射面可以与透光部41朝向支撑层3的表面相平齐。

在一些示例中,增反部件52的反射面可以为朝向支撑层3隆起的球形面,从而反射面反射的光线可以沿不用的角度入射第二显示区12,以使各个增反部件52反射的光线可以有效覆盖整个第二显示区12,降低第二显示区12出现显示不均的可能性。

在一些示例中,多个增反部件52同层设置,有利于保证各个增反部件52到达第二显示区12的光线强度保持均匀、一致,降低各个增反部件52到达第二显示区12的光线强度存在差异而导致第二显示区12出现显示不均的可能性。多个增反部件52可以均匀分布。需要说明的是,均匀分布可以是在单位平方米内的增反部件52个数一致,也即密度一致。

在一些实施例中,光补偿单元5包括光致发光体51和增反部件52。通过光致发光体51和增反部件52共同向第二显示区12入射光线,以提高第二显示区12亮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设置光补偿单元5之前,使用亮度传感器分别测量第一显示区11的亮度和第二显示区12的亮度,然后通过亮度传感器检测到的亮度差异来调整光致发光体51和/或增反部件52的数量,从而在显示面板1设置光补偿单元5后,有效保证第一显示区11和第二显示区12的亮度能够保持一致、均匀。

在一些实施例中,图8示意性地显示了本申请一实施例的显示面板1的局部剖视结构。图9示意性地显示了本申请一实施例的光补偿单元5的局部剖视结构。参见图8和图9所示,光补偿单元5包括光转换层53和发光部件54。发光部件54设置于光转换层53背向支撑层3的一侧。发光部件54发射的光线经过光转换层53转换后照射第二显示区12,以提高第二显示区12亮度。显示面板1可以检测第一显示区11和第二显示区12的亮度差异,然后通过控制发光部件54和光转换层53向第二显示区12发射光线来对第二显示区12进行补偿,使得第一显示区11和第二显示区12的亮度保持一致、均匀。发光部件54用于发射光线,而光转换层53用于对发光部件54发出的光线进行转换。光转换层53能够将入射光线转化为与入射光线的波长范围不同的出射光线,从而实现光线色彩的转换。经过光转换层53转换后的光线颜色可以与第二显示区12的光线颜色保持一致,从而有利于在提高第二显示区12亮度的同时,降低第二显示区12出现色偏的可能性。

在一些示例中,产生入射光线的发光部件54可以采用蓝光微发光二极管芯片或采用uv光源。为满足色彩要求,光转换层53可以包括红色转换单元或绿色转换单元。红色转换单元将其对应的发光部件54的光线转换成红色光线。绿色转换单元将其对应的发光部件54的光线转换成绿色光线。其中,红色转换单元包括用于产生红光的光致发光材料,例如,红色量子点与光刻胶混合形成的材料或者红色有机光致发光材料与光刻胶混合形成的材料。绿色转换单元包括用于产生绿光的光致发光材料,例如,绿色量子点与光刻胶混合形成的材料或者绿色有机光致发光材料光刻胶混合形成的材料。

在一些示例中,产生入射光线的发光部件54采用uv光源时,光转换层53可以包括蓝色转换单元。红色转换单元将其对应的发光部件54的光线转换成蓝色光线。蓝色转换单元包括用于产生蓝光的光致发光材料,例如,蓝色量子点与光刻胶混合形成的材料或者蓝色有机光致发光材料光刻胶混合形成的材料。

在一些示例中,多个光转换层53同层设置,有利于保证各个光转换层53到达第二显示区12的光线强度保持均匀、一致,降低各个光转换层53到达第二显示区12的光线强度存在差异而导致第二显示区12出现显示不均的可能性。多个光转换层53可以均匀分布。需要说明的是,均匀分布可以是在单位平方米内的光转换层53个数一致,也即密度一致。

本申请实施例中,光转换层53和发光部件54可以通过主动发光的方式向第二显示区12入射光线。光转换层53和发光部件54可以主动调整入射到第二显示区12的光线强度或颜色,从而有利于保证第一显示区11和第二显示区12保持亮度一致、均匀,并且降低第二显示区12出现色偏的可能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光补偿单元5还包括滤光层55。滤光层55位于光转换层53的上方。滤光层55的折射率小于其对应的光转换层53的折射率,从而可以有利于提高光转换层53的出光率,降低光补偿单元5的功耗。示例性地,滤光层55的材料可以包括彩膜光刻胶。

在一些实施例中,图10示意性地显示了本申请一实施例的显示面板1的局部剖视结构。参见图10所示,光补偿单元5包括光致发光体51以及光转换层53和发光部件54。在显示面板1开始使用时,主要是先通过光致发光体51自发光的方式向第二显示区12入射光线。当随着显示面板1使用时长增加,预先调整的光致发光体51自身发出的光线强度已经无法满足使得第一显示区11和第二显示区12的亮度保持一致、均匀。此时,可以通过光转换层53发出的光线来调整光线强度,从而光转换层53发出的光线可以补偿光致发光体51发出的光线强度下降的部分,使得第二显示区12接收到的光线强度仍然保持一致、均匀,进而保证在预先调整的光致发光体51自身发出的光线强度已经无法满足要求的情况下,第一显示区11和第二显示区12的亮度仍然可以保持一致、均匀。

在一些实施例中,光转化层53与光致发光体51交替间隔设置。各相邻的光转化层53与光致发光体51之间的间距相等。通过光转化层53出射的光线可以补偿相邻的光致发光体51发出的光线强度下降的部分,有利于保证光补偿单元5入射到第二显示区12的光线强度一致性和均匀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图11示意性地显示了本申请一实施例的显示面板1的局部剖视结构。参见图11所示,显示面板1还包括散射层6。散射层6设置于光补偿单元5与支撑层3之间。通过设置散射层6,能够对经过光转换层53的光线进一步散射,使得到达第二显示区12的光线均匀性更好。散射层6可以为微透镜及散射粒子层的一者,当然,在一些其他的示例中,散射层6面向发光部件54的表面为凹凸面。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11所示,防护部件4还包括遮光部42。遮光部42位于透光部41背向显示基板2的一侧。遮光部42的材料可以是黑色吸光材料,可以降低外界光线从显示基板2的下方入射至显示基板2而导致显示基板2发生色偏的可能性。显示基板2向下射出的光线,有一部分也会被遮光部42吸收,可以降低显示基板2发射的光线在穿过透光部41后再次被反射回透光部41的可能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防护部件4还包括泡棉43、过渡层44和铜箔45。泡棉43设置于遮光部42背向透光部41的一侧。泡棉43具有良好的柔韧性,从而可以缓冲外部作用力,降低外部作用力作用于透光部41而导致透光部41发生结构损坏的可能性。示例性地,泡棉43的材料可以包括黑色吸光材料。铜箔45和泡棉43之间设置过渡层44。铜箔45用于屏蔽外部干扰信号,降低外部干扰信号对显示基板2产生不良影响而导致显示基板2发生显示故障的可能性。

本申请实施例的显示面板1包括显示基板2和光补偿单元5。光补偿单元5用于向第二显示区12入射光线,从而补偿第二显示区12的光线强度,进而使得第一显示区11和第二显示区12的亮度保持一致、均匀,降低显示基板2发生亮度不均的可能性。

图12示意性地显示了本申请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100的俯视结构。参见图12所示,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100,包括上述的显示面板1。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显示装置100包括但不限于手机、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digitalassistant,简称pda)、平板电脑、电子书、电视机、门禁、智能固定电话、控制台等具有显示功能的设备。由于本申请的显示装置100包括上述的显示面板1,因此本实施例的显示装置100具有上述显示面板1所具有的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虽然已经参考优选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描述,但在不脱离本申请的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对其进行各种改进并且可以用等效物替换其中的部件,尤其是,只要不存在结构冲突,各个实施例中所提到的各项技术特征均可以任意方式组合起来。本申请并不局限于文中公开的特定实施例,而是包括落入权利要求的范围内的所有技术方案。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