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拼接后“像素全覆盖”的“全无缝”显示幕墙系统的制作方法_3

文档序号:9957191阅读:来源:国知局
23、本实用新型“T”形“像素覆盖”中内、外钢板截面示意图;
[0055]图24、本实用新型在“保持层”上外钢板“扣上”与“取下”截面示意图;
[0056]图25、本实用新型“像素覆盖”集成到显示屏上的截面示意图;
[0057]图26、本实用新型“拼后无缝屏”等待相邻显示屏拼接示意图;
[0058]图27、本实用新型“拼后无缝屏”与相邻显示屏拼接后示意图;
[0059]图28、本实用新型“拼后无缝屏” “对接平台”与“整框”示意图;
[0060]图29、本实用新型“拼后无缝屏” “导套”、“导柱”示意图;
[0061]图30、本实用新型“导柱”穿过“导套”示意图;
[0062]图31、本实用新型“拼后无缝屏” “导柱”穿过上下拼接屏后视示意图;
[0063]图32、本实用新型“拼后无缝屏”拼接时前、后“啮合”定位尺寸控制示意图;
[0064]图33、本实用新型“拼后无缝屏” “凸起”与相邻显示屏“啮合”示意图;
[0065]图34、本实用新型“拼后无缝屏”与相邻显示屏拼接后示意图;
[0066]图35、本实用新型“通轴”示意图;
[0067]图36、本实用新型“整框” “抗剪”及其绕左侧“通轴”旋转示意图;
[0068]图37、本实用新型纵列“抗剪”示意图;
[0069]图38、本实用新型“拼后无缝屏”纵列旋转示意图;
[0070]图39、本实用新型“凸起”与相邻显示屏“屏面拼缝” “脱开”示意图;
[0071]图40、本实用新型“拼后无缝屏”纵列背面获得维护空间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72]一种“全无缝”显示幕墙系统,包括呈矩阵排列的显示屏所构成的显示幕墙,其特征在于:所有相邻显示屏之间的拼缝均由带有像素的显示条覆盖,即“像素全覆盖”,显示条不仅覆盖了 “屏间拼缝”,同时覆盖了 “屏面拼缝”、显示条为一个“合并”处理“合体”显示的区域,即,既使分属于两个相邻显示屏的两条“屏面拼缝”与一条“屏间拼缝”的性质、位置、附属屏体不同也不将其分开处理、分开显示,也即,显示屏“显示面域”之间只通过唯一一个“合体”显示条而将其有效地融接,构成一幅原始视频图像。显示条的形状除“十字”形外,可以呈“直角”形,并由若干个呈矩阵排列的直角显示条覆盖显示屏之间的拼缝构成的网格线,“直角”显示条与“十字”显示条一样是一 “合并”处理“合体”显示的区域,用于同时覆盖“屏间拼缝”,与“屏面拼缝”。“直角显示条”与原有显示屏的显示面域构建成一个新的显示区域,该显示区域与原有显示屏的显示面域是偏置的,或与原来显示屏的屏体是偏置的;显示条在屏体界内部分覆盖自身显示屏两直角边的“边框”、其屏体界外部分两边凸起跨过“屏间拼缝”并覆盖相邻两个显示屏的“边框”,留有自身“直角显示条”对角上的“边框”等待另一组相邻拼接屏的“直角显示条”来覆盖,并将“直角显示条”集成到自身显示屏上。新显示区域是以原显示屏的显示面域不带“直角显示条”那两边的起始显示为起始线,将视频图像向新显示区域带“直角显示条”的边界“单方向”放大充满的。构建的“直角显示条”的截面为“Τ”形结构,它包括“覆盖”像素的柔性电路呈“Τ”形,从像素点阵的中部延伸下来。构建的“直角显示条”内、外侧两层钢板,外侧上弯口向外、内侧上弯口向内;分别与“保持层”通过“钩脚”与“钩脚”相连,构建一 “Τ”截面,其外侧钢板向屏体“界外”转动后可以脱开“保持层”的“钩脚”,取下柔性电路及其像素点阵;扣住“钩脚”向屏体“界内”转动并与内侧钢板紧固时,可以“锁定” “保持层”,使“保持层”既不会相对其发生上下、内外偏移,也不会相对其水平段发生偏转,从而构成一个稳固的“T”形“直角显示条”,集成到显示屏上。“保持层”为双色结构,其实体是“乳白”的匀光、透光材质,其顶部及两侧表面是“黑色”或接近于“黑色”;该黑色层非常薄,以至于它在像素不发光时“保持层”呈现“黑色”,在像素发光时不会全部遮挡掉像素的光亮,保证像素点阵可以充分显示视频图像。为确保“凸起”可以充分覆盖“啮合”相邻拼接屏的“屏面拼缝”,设有准确定位系统,屏体背部结构设置了上下、左右各2对“对接平台”与各2对“锁紧平台”,分别用于“横屏”与“竖屏”安装时的“定位”与“锁紧”。其特征在于对接平台”内安装有精密“导套”,作为纵列屏之间的“定位”与“连接”,“导柱”穿过“导套”并由“锁套”将“导套”、“导杆”连接为贯通显示屏纵列的“通轴”;安装时,当带有锥度头部的“导柱”从一个显示屏的“导套”穿过相邻显示屏“导套”时,该显示屏的“凸起”与另一个屏的“直角显示条”前、后准确“啮合”,同时拼接时该“凸起”不会被损坏。在构建“拼后无缝屏”的“前维护、前安装”时:显示幕墙的纵列以“整列”或“整列分段”的垂直“通轴”在水平面内旋转开,使该纵列“凸起”在垂直方向以“整列”或“整列分段”脱开相邻纵列“屏面拼缝”的方式获得屏体前、后安装、维修空间。为保证显示幕墙的“整列”或“整列分段”在水平面内绕垂直“通轴”旋转开的强度与刚度,屏体后设置一“整框”结构,并以屏体背部盖板为“抗剪腹板”的“抗剪结构”;“通轴”与“锁紧屏台”将显示幕墙纵列构建成“纵列”抗剪,使其可以“整列”或“整列分段”旋转开而不损伤显示屏。
[0073]在实施本实用新型时,如图16所示,构建一个“直角显示条”17,将“直角显示条”17两边内侧15a、15d “覆盖”自身显示屏I两直角边的“边框” 3a、3d (因重叠未列出)、外侧两边16a、16d凸出于自身显示屏I的屏体外界4,形成两条“凸起”,用于“跨过”“屏间拼缝”(如图6中105) “覆盖”相邻两个显示屏6的“边框”3b、3c,留有自身“直角显示条”对角上的“边框”3b、3c不变,等待另一组相邻拼接屏6的“直角显示条”17来“覆盖”,并将“直角显示条”17集成到自身显示屏I上;15a加16a (同理15d加16d)的宽度大于等于3a、如图6中105与3b的宽度总和,(其中15a与16a、同理15d与16d都是“十字”或“直角” “显示条”17的“合体”而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本文为描述简单起见,用显示屏屏体外界4将它们划分开来),使得采用本实用新型方法构建的显示幕墙在其显示面域内,既无“屏面拼缝”3a、3b、3c、3d,又无“屏间拼缝”(如图6中105)的“像素全覆盖”显示系统。(除图16中未“覆盖”像素的两条相邻边缘3b、3c外,而这两条边缘被“推移”到显示幕墙的最外侧,即在显示幕墙的显示区域之外)。
[0074]如图17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特征在于:构建一个截面呈“T”形的“直角显示条”17,用于复合在显示屏I的左上角,其屏体内侧15a、15d完全“覆盖”自身显示屏I的“屏面拼缝”3a、3d,其外侧“凸出”于该显示屏屏体外界4的“凸起” 16a、16d可以充分覆盖(a)相邻显示屏6的“屏面拼缝”3b、3c,加上(b)可能出现的“屏间拼缝”(如图6中105)的宽度之和,即“屏间拼缝”如图6中105被“像素全覆盖”,以这种方式构建的显示屏为“拼后无缝屏”。(其中:15d、16d、3c因截面垂直例图未列出;17与3a、3b上下之间为表达清楚而留有空白,在具体实施时它们是贴合在一起的)。
[0075]“拼后无缝屏”(后视图)如图18所示:4为显示屏I的屏体外界,16a、16d为“直角显示条”的“凸起”,图18中的18、19是“直角显示条”17的“短口”,这个“短口”位置正好啮合另一个“拼后无缝屏”的“直角显示条” 17。这样,本实用新型“拼后无缝屏”的“屏间拼缝”(如图6中105) —定在“凸起”16a、16d背后靠近显示屏屏体外界4的位置,不会在显示幕墙的正面看到,如图19所示,实现“屏间拼缝”被“像素全覆盖”的目标,从根本上解决了 “屏间拼缝”的问题。
[0076]具体实施时如图20所示,显示屏的典型截面如1,其中2为显示屏的“显示面域”,20为视频信号“传输边缘”,用以传输信号、控制像素的显示,21为“结构边框”,用于保持显示面板2在显示屏I上,并保护像素电路23,22为紧固件,23为显示屏2的显示电子电路。其中20与21 “叠加”的宽度即为“屏面拼缝” 3a。
[0077]如图21所示,在构建“T”形“直角显示条”17时,本实用新型的特征在于:其柔性电路呈“T”形,其中25为“植入”的像素(这些像素可以由LED点阵、OLED、QLED条状构成),26为驱动这些像素的柔性电路,它的特点不是从像素点阵的侧边,而是从像素点阵的中部延伸下来。为使“直角显示条”17复合至显示屏I上,其顶部配有“保持层”27。同时,在“保持层”27的左侧(内侧)设置一排带有一定间隔的“针脚”31,在其右侧(外侧)设置一排带有一定间隔的“钩脚” 32 (称之为“钩脚”是因为它们不是“凹槽”)。
[0078]如图22所示,本
当前第3页1 2 3 4 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