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输出装置调整脚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44292阅读:12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影像输出装置调整脚架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影像输出装置调整脚架,用于调整影像输出装置高度。
背景技术
在这个讲求多媒体声光效果的时代,影像输出装置是不可或缺的设备。而各项影像输出装置,如投影机、幻灯机等等都必须可调整高度,以适应不同影像输出环境。
一般而言,此类影像输出装置均具有调整高度的装置。最常见的设计为利用具工业设计造型的塑料件包覆螺杆,再通过旋转螺杆的方式调整高度。但这样的设计有以下缺点第一,若以模块的方式将所有机构动件都包括在内,则结构体积变大,将占据影像输出装置内部较多空间,或是使影像输出装置外观尺寸增加。第二,使用者需同时使用双手调整高度。第三,螺杆动作较不平顺,甚至可能卡住。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利用较单纯且体积小的构造,达成无段式调整影像输出高度,以使组装简便,节省空间,并且使用者只要单手轻压影像输出装置即可平顺调整至任意高度。
本发明的主要方面在于提供一种影像输出装置的脚架,供一影像输出装置调整高度。
本发明的另一方面在于提供一种影像输出装置的脚架,占有较小空间、动作平顺,并且单手触压即可调整高度。
本发明所提供的调整脚架包括连接于影像输出装置的壳体(housing)的第一定位单元及支撑脚(foot)。其中第一定位单元为一阻尼轮(dampingwheel)。当阻尼轮抵接于支撑脚的一侧而形成定位状态时,支撑脚与壳体呈相对静止。若施力于壳体,则使支撑脚相对于壳体产生移动,而可调整影像输出的高度。其中阻尼轮可为一滚轮、一齿轮,或可提供类似功能者。支撑脚的一侧则可为能与阻尼轮形成定位状态的表面,如一定位面、一齿条,或可提供类似功能的。本发明还包括一连接单元,阻尼轮以可转动的方式连接于此连接单元。
本发明所提供的调整脚架,另包括可使连接单元相对于壳体水平运动的装置。此装置可为弹簧(spring)、滑轨装置、齿轮装置,或可提供类似功能者。实施例特别是指弹簧,可于连接单元相对于壳体水平运动时,提供连接单元回复力。
本发明所提供的调整脚架,还包括可使支撑脚相对于壳体铅直运动的装置。此装置可为弹簧、滑轨装置、齿轮装置,或可提供类似功能者。实施例特别是指弹簧,可在支撑脚相对于壳体铅直运动时,提供支撑脚一回复力。
本发明所提供的调整脚架,进一步包括一脱离装置。若施一力于壳体向下按压而触动该脱离装置时,此脱离装置推动阻尼轮,使阻尼轮与支撑脚脱离定位状态。此脱离装置可为任何能将所受力形成水平力的装置,例如具有适当角度的一楔形构造。


为解释本发明的原理,附上本发明实施例的示意图并做以下的叙述,图式中类似的编号表示类似的组件。其中图1a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与影像输出装置结合的外观示意图;图1b为图1a中沿I-I方向剖面示意图;图1c为本发明中阻尼轮与支撑脚的一侧另一实施例示意图;图2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支撑脚伸至最长时的示意图;图3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支撑脚缩短某一长度时的示意图;图4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支撑脚缩到最短时的示意图;图5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阻尼轮与支撑脚的一侧脱离定位状态的示意图;图6为本发明中脱离装置另一实施例示意图;图7为本发明中脱离装置另一实施例使阻尼轮与支撑脚的一侧脱离定位状态的示意图;图8为本发明中脱离装置再一实施例示意图;以及图9为为本发明中脱离装置再一实施例使阻尼轮与支撑脚的一侧脱离定位状态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本发明提供一调整脚架,供影像输出装置调整高度。此处所述影像输出装置可为一投影机、幻灯机、放映机,或任何有类似影像输出功能的装置。
图1a所示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与影像输出装置124结合的外观示意图。本发明所提供的脚架设置于影像输出装置的前端126,此脚架包括外观可见的支撑脚104与脱离装置118。若调整支撑脚104伸出壳体116外的长度,可改变影像输出装置124的高度。
图1b为图1a中沿I-I方向剖面示意图。本发明包括连接于壳体116的阻尼轮1023与支撑脚104,以及支撑脚的一侧106。壳体116为投影机、幻灯机、放映机的壳体。支撑脚104座于物体(如桌子)的表面上。当阻尼轮1023抵接于支撑脚的一侧106而形成定位状态时,支撑脚104与壳体116呈相对静止。若施力于壳体116,则使支撑脚104相对于壳体116产生移动,则可调整影像输出装置的高度。以此实施例而言,阻尼轮1023为一滚轮1023,支撑脚的一侧106则为一定位面106。本发明还包括一连接单元102。阻尼轮1023以可转动的方式连接于连接单元102。
以此实施例而言,连接单元102以可水平移动的方式连接于壳体116。此连接方式可由第一滑槽1021、第一滑轨103,以及第一弹簧108达成,如图1b所示。连接单元102包括第一滑槽1021,壳体116包括第一滑轨103。此第一滑槽1021与第一滑轨103可互相卡合,使连接单元102滑动时易于控制方向不致脱出。但相同精神下,也可为连接单元102包括第一滑轨103,壳体116则包括第一滑槽1021,如此实施例仍具相同功能。另外,当连接单元102相对于壳体116水平方向移动时,第一弹簧108提供此连接单元102一回复力。
以此实施例而言,支撑脚104以可铅直移动的方式连接于壳体116。此连接方式可由第二滑槽1041、第二滑轨105、支撑脚滑轨框1051,以及第二弹簧110达成,如图1b所示。支撑脚104包括第二滑槽1041,壳体116包括第二滑轨105。第二滑槽1041与第二滑轨105可互相卡合。再辅以支撑脚滑轨框1051,可使支撑脚104滑动时易于控制方向,不致脱出或左右晃动。但相同精神下,也可为支撑脚104包括第二滑轨105,壳体116包括第二滑槽1041与支撑脚滑轨框1051,如此实施例仍具相同功能。另外,当支撑脚104相对于壳体116铅直方向移动,第二弹簧110提供此支撑脚104一回复力。
图1c为本发明中定位单元另一实施例示意图。其中阻尼轮为一齿轮1023c,支撑脚的一侧则为一齿条106c,与齿轮1023c相啮合。
仍参考图1b。本发明还包括一脱离装置118。以此实施例而言,此脱离装置118以可滑动的方式设置在壳体116上。此设置方式可由脱离装置滑轨框119达成,如图1b所示。此脱离装置118的第一表面112位于壳体116外,第二表面114位于壳体116内。若施力于第一表面112,而使第二表面114向上压迫连接单元102,可使阻尼轮1023与支撑脚的一侧106脱离定位状态,如图5所示。以此实施例而言,此脱离装置118成一楔形,且相对于壳体116铅直方向运动。则此脱离装置118可将施于第一表面112的铅直方向力转为水平方向力,当第二表面114向上压迫连接单元102时,会使连接单元102相对壳体116水平向右运动,则阻尼轮1023与支撑脚的一侧106脱离定位状态。
图2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支撑脚104伸至最长时的示意图。若未施予壳体116外力,第一弹簧108与第二弹簧110均为自然状态,且阻尼轮1023与支撑脚的一侧106于最高点形成定位状态。此时壳体116位置最高,即支撑脚104伸出壳体116外的长度最长。
图3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支撑脚104缩短某一长度时的示意图。若施予壳体116一铅直方向向下外力,第二弹簧110会呈受压状态,但第一弹簧108仍呈自然状态。此时阻尼轮1023的阻尼效应配合支撑脚的一侧106可抵抗第二弹簧110的回复力,并再度于某一高度形成定位状态。则此时壳体116相对于支撑脚104向下位移,即支撑脚104伸出壳体116外的长度变短。
图4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支撑脚104缩到最短时的示意图。若施予壳体116更大铅直方向外力,第二弹簧110被压缩更多,但第一弹簧108仍呈自然状态。此时阻尼轮1023的阻尼效应配合支撑脚的一侧106仍可抵抗第二弹簧110的回复力,并于最低点形成定位状态。则此时壳体116相对于支撑脚104向下位移最多,即支撑脚104伸出壳体116外的长度最短。
图5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阻尼轮1023与支撑脚的一侧106脱离定位状态,而由如图4状态回到如图2状态的示意图。若于壳体116相对于支撑脚104已向下位移至最低位置时(如图4所示),再施予壳体116铅直方向向下外力,会使脱离装置118的第一表面112接触支撑脚104。则第一表面112受到一铅直向上力,且第二表面114接触连接单元102。以此脱离装置118的实施例而言,脱离装置118的楔形构造可将第一表面112所受铅直向上力转为水平力。则因第二表面114与连接单元102的接触,可将连接单元102向右推开,并使第一弹簧108呈受压状态。如此阻尼轮1023与支撑脚的一侧106可脱离定位状态,此时第二弹簧110仍呈受压状态。
一旦阻尼轮1023与支撑脚的一侧106脱离定位状态,如图5所示,支撑脚104就无法抵抗第二弹簧110的回复力。第二弹簧110因此倾向恢复自然状态,进而迫使壳体116恢复最高位置。则脱离装置的第一表面112不再受铅直向上力,第一弹簧108也就不再受一水平力,而倾向恢复自然状态,并将连接单元102推回。接着阻尼轮1023与支撑脚的一侧106再度于最高点形成定位状态,使支撑脚104恢复如图2的状态。
如上所述脱离过程,可调整第二表面114与连接单元102之间的摩擦力,以及第一弹簧108与第二弹簧110的弹性系数。以确保第二弹簧110恢复自然状态,进而迫使壳体116恢复最高位置后,第一弹簧108才恢复自然的状态。而使阻尼轮1023与支撑脚的一侧106于最高点再度形成定位状态。
图6与图7所示为本发明中脱离装置另一实施例618及其作用的示意图。此脱离装置618包括第一脱离单元620、第二脱离单元622、第一表面612、第二表面614、第三表面613,以及第四表面615。其中第一脱离单元620以可滑动的方式设置于壳体116上。此设置方式可由脱离装置滑轨框619达成,如图6所示。第二脱离单元622以可转动的方式设置在壳体116上。此设置方式可由一轴心628达成。
若于壳体116相对于支撑脚104已向下位移至最低位置时,再施予壳体116铅直方向向下外力,会使第一表面612接触支撑脚104。则第一表面612受到一铅直向上力,使第三表面613接触第四表面615。则迫使第二脱离单元622顺时针转动,使第二表面614接触连接单元102而将连接单元102向右推开。于是阻尼轮1023与支撑脚之一侧106脱离定位状态,此时第二弹簧110仍呈受压状态。
一旦阻尼轮1023与支撑脚的一侧106脱离定位状态,如图7所示,支撑脚104就无法抵抗第二弹簧110的回复力。第二弹簧110因此倾向恢复自然状态,进而迫使壳体116恢复最高位置。则脱离装置的第一表面612不再受铅直向上力,第一弹簧108也就不再受一水平力,而倾向恢复自然状态,并将连接单元102推回。接着阻尼轮1023与支撑脚之一侧106再度于最高点形成定位状态,使支撑脚104恢复如图2的状态。
如上所述脱离过程,除调整第一弹簧108与第二弹簧110的弹性系数外,还可于轴心628设置一扭力弹簧与第一弹簧108配合。以确保第二弹簧110恢复自然状态,进而迫使壳体116恢复最高位置后,第一弹簧108才恢复自然状态。而得使阻尼轮1023与支撑脚的一侧106于最高点再度形成定位状态。
图8与图9所示为本发明中脱离装置再一实施例818及其作用的示意图。此脱离装置818的任一表面均不位于壳体116外。此脱离装置818包括连接于连接单元102的第一脱离单元820,与连接于支撑脚104的第二脱离单元822。其中第一脱离单元820具有第三表面813,第二脱离单元822具有第四表面815。当向下按压壳体116使第三表面813接触第四表面815,可将连接单元102向右推开,使阻尼轮1023与支撑脚的一侧106脱离定位状态,其脱离过程如脱离装置其它实施例的作用。并可由调整第一滑槽1021与第一滑轨103之间的摩擦力,以及第一弹簧108与第二弹簧110的弹性系数。以确保第二弹簧110恢复自然状态,进而迫使壳体116恢复最高位置后,第一弹簧108才恢复自然状态。而使阻尼轮1023与支撑脚的一侧106于最高点再度形成定位状态。
以上已参考实施例说明本发明。然而熟习该项技术者有能力不脱离本发明范畴而改变或修正此实施例。例如提出不同的定位组件、连接组件,或脱离装置。本发明权利要求的范畴应包含上述的改变及/或修正,以及所有具均等性的安排。
权利要求
1.一影像输出装置的脚架,供调整该影像输出装置的高度,该影像输出装置具有一壳体,该脚架包括一阻尼轮,以可转动的方式设置于该壳体;以及一支撑脚,以可活动的方式连接于该壳体;其中,该阻尼轮抵接于该支撑脚的一侧以形成一定位状态,使该支撑脚与该壳体呈相对静止,当施一力于该壳体向下按压时,则使该阻尼轮转动并使该支撑脚相对于该壳体产生移动,可调整该支撑脚伸出该壳体的一长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脚架,其中该脚架还包括一连接单元,该阻尼轮以可转动的方式连接于该连接单元。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脚架,其中该连接单元以可水平方向移动的方式连接于该壳体。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脚架,其中该连接单元以一第一弹簧连接于该壳体,而当该连接单元相对于该壳体水平方向进行移动时,该第一弹簧提供该连接单元一回复力。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脚架,其中该支撑脚以可铅直方向移动的方式连接于该壳体。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脚架,其中该支撑脚以一第二弹簧连接于该壳体,而当该支撑脚相对于该壳体铅直方向进行移动时,该第二弹簧提供该支撑脚一回复力。
7.如权利要求2、3、4、5或6所述的脚架,其中该阻尼轮为一滚轮,该支撑脚的一侧为一定位面。
8.如权利要求2、3、4、5或6所述的脚架,其中该阻尼轮为一齿轮,该支撑脚的一侧为一齿条,与该齿轮相啮合。
9.一影像输出装置的脚架,供调整该影像输出装置的高度,该影像输出装置具有一壳体,该脚架包括一支撑脚,以可活动的方式设置于该壳体上;一第一定位单元,以可活动的方式设置并抵接于该支撑脚的一侧;以及一脱离装置,该脱离装置为该壳体受力向下移动而触动,进而推动该第一定位单元,使该第一定位单元与该支撑脚呈分离状态;其中,当该第一定位单元抵接该支撑脚的一侧而与该支撑脚形成一定位状态时,该支撑脚与该壳体呈相对静止,当施一力于该壳体向下按压而触动该脱离装置时,该脱离装置推动该第一定位单元,使该第一定位单元与该支撑脚脱离该定位状态。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脚架,其中该脚架还包括一连接单元,该第一定位单元以可转动的方式连接于该连接单元。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脚架,其中该连接单元以可水平方向移动的方式连接于该壳体。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脚架,其中该连接单元以一第一弹簧连接于该壳体,而当该连接单元相对于该壳体水平方向进行移动时,该第一弹簧提供该连接单元一回复力。
13.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脚架,其中该支撑脚以可铅直方向移动的方式连接于该壳体。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脚架,其中该支撑脚以一第二弹簧连接于该壳体,而当该支撑脚相对于该壳体铅直方向进行移动时,该第二弹簧提供该支撑脚一回复力。
15.如权利要求10、11、12、13或14所述职脚架,其中该第一定位单元为一滚轮,该支撑脚的一侧为一定位面。
16.如权利要求10、11、12、13或14所述的脚架,其中该第一定位单元为一齿轮,该支撑脚的一侧为一齿条,与该齿轮相啮合。
17.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脚架,其中该脱离装置还包括一第一表面,该第一表面位于该壳体外;以及一第二表面,该第二表面位于该壳体内;其中,当在该第一表面施一力时,使该第二表面接触而推动该连接单元,使该连接单元相对该壳体产生移动,而使该第一定位单元与该支撑脚脱离该定位状态。
18.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脚架,其中该脱离装置还包括一第一脱离单元,设置于该连接单元上;一第二脱离单元,设置于该支撑脚上;其中,当施一力于该壳体向下按压而使该第一脱离单元接触该第二脱离单元时,该第二脱离单元迫使该第一脱离单元相对于该壳体产生移动,而使该连接单元相对于该壳体产生移动,而使该第一定位单元与该支撑脚脱离该定位状态。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影像输出装置的脚架,供调整影像输出装置的高度。此脚架包括连接于影像输出装置的壳体的阻尼轮及支撑脚。当阻尼轮抵接于支撑脚的一侧而形成定位状态时,支撑脚与壳体呈相对静止。若施力于壳体,则使支撑脚相对于壳体产生移动,而可调整影像输出的高度。
文档编号G03B21/14GK1506747SQ0215597
公开日2004年6月23日 申请日期2002年12月11日 优先权日2002年12月11日
发明者李鸿成, 陈裕元 申请人:明基电通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