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光模块光学机构的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55781阅读:23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前光模块光学机构的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简便快速有实效的结构,其为适用于前光模块光学机构的结构,利用光学基片上独特的设计,可解决目前最热门的光电产业界生产的应用,如液晶显示器等,使画质亮度均匀,有效利用光源的光线,并扩大视角。
背景技术
图1A为已知的前光模块的光学基片设计的放大图,是由侧边部向中间部,由厚逐渐变薄,之间是以一级一级的阶梯型式往中间部递减厚度,一级的间距(pitch)约为20到30微米(μm),而每一级下降的高度,约为5到10微米(μm);图1B为已知的前光模块的光学基片的示意图,整个前光模块的光学机构厚度约为5到6英寸。
于2001年1月26日公开的日本专利公告第21883/2001号,反射型液晶显示器与迷你型信息电子产品,主要是说明反射型液晶显示器薄型轻量化的实现方法,反射型液晶显示器,在两片面相对向的玻璃基板之间,有偏光板,相位差板,扩散板,彩色薄膜,透明电极,液晶层,依次地排列,并且于靠近观看者一端的玻璃基板有不均匀的凹凸部分,用来提供前光(front light)的导光板功能,前光包括靠近使用者的基板,设置在靠近使用者基板侧的光源。
于1990年1月5日公开的日本专利公告第00017/1990号,与1990年3月26日揭露的日本专利公告第84618/1990,描述一种平面光源单元,其包括一种光导管(light guide pope)为第一元素,其具有一个光入射面(light incident surface),一个光发射面,该光发射面正交于光入射面,且一个反射面正对于光发射面,且以一种光抽取机制(light extraction mechanism)形成,光抽取机制又名为光抽取器(light extractor),光源设置在光导管的相反端;一种光控制片(lightcontrol sheet)为第二元素,具有一种棱镜阵列(prism array),棱镜阵列设置在邻接于光导管的发射面,且具有三角形的棱镜(prism),并排列使得棱镜顶部端点朝向光导管的发光面,其中任一组成光导管的棱镜所形成的生成线(generating line),几乎平行于发光源排列,且一种反射片(reflecting sheet),或反射表面(reflecting surface),设置在邻近于光导管的光反射表面;于1990年3月26日揭露的参考文献,日本专利公告第84618/1990号,同时也公开一种均一表面雾化处理(surface-roughening treatment)于第一元素的光发射面(light emittingsurface);于此二参考文献,光线皆发散于一个特定方向,然而,却不满足于实际的光学特性,如满意的均匀度未能于发光面的发射光得到(参见于1994年1月28日揭露的日本专利公告第18879/1994号);特别地是,并无现存的平面光源装置,适度地提供宽广的视角,适合一种平面光源单元(planar light source unit),以作为一种液晶显示器在监视器或薄板电视机上。
已知结构,通常具有以下所述的四项缺点一、室内亮度不足,二、视角受限,三、出光面亮度不足,四、单一灯管(lamp)。
实用新型内容本案有鉴于此,所以提出一种简便快速有实效的结构,其是一种适用于前光模块光学机构的结构,利用光学基片上独特的设计,可解决目前最热门的光电产业界生产的应用,如液晶显示器等,使画质亮度均匀,有效利用光源的光线,并扩大视角。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简便快速有实效的结构,其为适用于前光模块光学机构的结构,利用光学基片上独特的设计,可解决目前最热门的光电产业界生产的应用,如液晶显示器等,使其画质亮度均匀,有效利用光源的光线并扩大视角,主要目的有三
第一,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光学基片上设计的脊部(ridge)构造,促使自光学基片离开的光线,脱离原本在光学基片中进行的方向,而具有更大的扩散范围,用于增进视角的大小;第二,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光学基片上设计的谷部(valley)构造,促使由光学基片的一侧的光源发出的光线,进入光学基片的内部,遇到谷部的表面,进行内部全反射(internal total reflection),使光线反射向下到达反射器,能够增进发射离开显示器的光线的均匀度;第三,本实用新型能有效利用光源发出的光线,并且不在显示器增加过多的体积与重量。


图1A为已知的前光模块的光学基片设计的放大图。
图1B为已知的前光模块的光学基片的示意图。
图2为依据本实用新型前光模块光学机构第一实施例的结构放大说明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前光模块光学机构的结构第二实施例结构说明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前光模块光学机构的结构第二实施例结构放大说明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前光模块光学机构的结构说明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前光模块光学机构的发光原理说明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前光模块光学机构的外观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例图2为依据本实用新型,前光模块光学机构第一实施例的结构放大说明图;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前光模块光学机构的结构,主要由以下各部件构成一个显示器(未显示于图2),显示器是由多个像素(pixels)所组成,而像素具备前端与背端主要表面(back majorsurface);一个光学基片1,光学基片1具有两主要相对的表面(twomajor opposing surfaces),其中一表面12是平滑,而邻接在显示器前端主要表面(front major surface)的位置;一个反射器3,反射器3设置在邻接于显示器背端主要表面(back major surface)的位置;一个光源51,光源51用于将光线7导入光学基片1,其中光线7从光学基片1的一侧,进入光学基片1,且因遇到谷部141a的表面,因内部全反射(internal total reflection),向下反射,成为光线71,通过光学基片1,接着通过显示器,而为反射器3所反射,回头通过显示器,进入光学基片1,之后离开光学基片1,由此,光学基片1强化显示器的亮度。
本实用新型的特征在于光学基片1的另一表面14,其具有多个平行的谷部141a、141b、141c、141d、141e、141f与脊部143a、143b、143c、145a、145b、145c、145d、145e,其中谷部141a与谷部141b具有一定的间距,如图2表示的间距P1,谷部141b与谷部141c具有一定的间距,如图2表示的间距P2,………等等,由此,由光学基片1的一侧的光源51发出的光线9,进入光学基片1的内部,遇到谷部141a,141b,141c的表面,进行内部全反射,使光线7,分别依次成为光线71、73、75,反射向下到达反射器3,能够增进发射离开显示器的光线的均匀度,接着,离开光学基片1的光线71,会在通过光学基片1的脊部145b,脱离原本在光学基片1中进行的方向,产生更大的扩散范围,脱离原本在光学基片1中进行的方向,增进视角的大小。
光学基片1中的脊部143a,其由一个多折曲面的第一表面143a1,与一个多折曲面的第二表面143a2组成,且邻接的脊部143a、143b、143c,构成一个脊部群(ridge group)143,而脊部群143、145间,如脊部群143、145,可由一个谷部141a所占据,或是一个第三表面149所占据,而第三表面149系平行于光学基片1的平滑表面12。
脊部143a的构造与功用的说明,由于脊部143a具有两个相向的表面,分别为一个多折曲面的第一表面143a1与一个多折曲面的第二表面143a2,提供从光学基片1离开的光线,脱离原本在光学基片1中进行的方向,而具有更大的扩散范围,用来增进视角的大小。
谷部141a的构造与功用的说明,由于谷部(valley)141a为楔形表面,其由一个第四表面141a1、一个第五表面141a2与一个第六表面141a3组成,第四表面141a1对从光学基片1的一侧,进入光学基片1的光线7,进行内部全反射,使光线7反射向下成为光线71,到达反射器3,第五表面141a2对从光学基片1的另一侧,进入光学基片1的光线(未于图2表示),进行内部全反射之故,使光线反射向下,到达反射器3;由于谷部141a、141b、141c、141d、141e、141f,其由两侧向中间,逐次增加其纵向深度;这种设计的原因是由于光线是由两侧向中间发射,为使中间部的谷部141c、141d,其表面在进行内部全反射时,所反射光线的能量,能与两侧部的谷部141a、141f,其表面在进行内部全反射时,所反射光线的能量均一,故设计中间部的谷部141c、141d,纵深比两侧部的谷部141a、141f的纵深长,以便拦截两侧部的谷部141a,141f,其表面所未拦截到,由光源51或53向光学基片1中间,所发射光线的能量,进而使之向下进行反射,第六表面141a3系平行于表面12,主要为便于调整间距大小,同时,也为制造与加工的方便。
再者,就光源51、53的位置而言,可设置在光学基片1的两侧,光源51包括有至少一个发光灯管(light tube)511与一个反射灯罩(reflective chimney)513。而光源53包括有至少一个发光灯管531与一个反射灯罩533,值得注意的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虽以一个发光灯管511表示光源51,且一个发光灯管531表示光源53,但不限于使用单一个发光灯管511、513,多个发光灯管511、513在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依然可行。
图2表示的谷部141a与谷部141b具有一定的间距P1,而谷部141b与谷部141c具有一定的间距P2,………等等。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其间距介于50到70微米(μm)。
第二实施例图3是本实用新型前光模块光学机构的结构第二实施例结构说明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前光模块光学机构的结构第二实施例结构放大说明图。本实用新型前光模块光学机构的结构第二实施例,主要由以下各部件构成一个显示器(未显示于图3与图4),显示器由多个像素(pixels)所组成,而像素具备前端与背端主要表面(back major surface);一个光学基片1,光学基片1具有两主要相对的表面,其中一个表面12是平滑而邻接在显示器前端主要表面的位置;一个反射器3,反射器3设置在邻接于显示器背端主要表面的位置;一个光源51,光源51用于将光线7导入光学基片1,其中光线7从光学基片1的一侧,进入光学基片1,且因遇到谷部141a的表面,因内部全反射,向下反射,成为光线71,通过光学基片1,接着通过显示器,而为反射器3所反射,回头通过显示器,进入光学基片1,之后离开光学基片1,由此,光学基片1强化显示器的亮度。
本实用新型其特征在于光学基片1的另一表面14,其具有多个平行的谷部141a、141b、141c、141d、141e、141f与脊部143a、143b、143c、145a、145b、145c、145d、145e,其中谷部141a与谷部141b具有一定的间距,如图3表示的间距P1,谷部141b与谷部141c具有一定的间距,如图3表示的间距P2,………等等,由此,由光学基片1的一侧的光源51发出的光线9,进入光学基片1的内部,遇到谷部141a、141b、141c的表面,进行内部全反射,使光线7,分别依次成为光线71、73、75,反射向下,到达反射器3,能够增进发射离开显示器的光线的均匀度,接着,离开光学基片1的光线71,会在通过光学基片1的脊部145b,脱离原本在光学基片1中进行的方向,产生更大的扩散范围,脱离原本在光学基片1中进行的方向,增进视角的大小。
光学基片1中的脊部143a,其由一个第一表面143a1与一个第二表面143a2组成,且邻接的脊部143a、143b、143c构成一个脊部群143,而脊部群143、145间,如脊部群143、145,可由一个谷部141a所占据,或是一个第三表面149所占据,而第三表面149是平行于光学基片1的平滑表面12。
脊部143a的构造与功用的说明,由于脊部143a具有两个相向的表面,分别为第一表面143a1与第二表面143a2,是提供自光学基片1离开的光线,脱离原本在光学基片1中进行的方向,而具有更大的扩散范围,用于增进视角的大小。
谷部141a的构造与功用的说明,由于谷部141a是由一个第四表面141a1与一个第五表面141a2组成,第四表面141a1是对从光学基片1的一侧,进入光学基片1的光线7,进行内部全反射,使光线7反射向下成为光线71,到达反射器3,第五表面141a2是对从光学基片1的另一侧,进入光学基片1的光线(未于图3与图4中表示),进行内部全反射之故,使光线反射向下,到达反射器3;由于谷部141a、141b、141c、141d、141e、141f,是由两侧向中间,逐次增加其纵向深度;这种设计的原因是由于光线是由两侧向中间发射,为使中间部的谷部141c、141d,其表面在进行内部全反射时,所反射光线的能量,能与两侧部的谷部141a、141f,其表面在进行内部全反射时,所反射光线的能量均一,故设计中间部的谷部141c、141d,纵深比两侧部的谷部141a、141f的纵深长,以便拦截两侧部的谷部141a、141f,其表面所未拦截到,由光源51或53向光学基片1中间,所发射光线的能量,进而使之向下进行反射。
再者,就光源51、53的位置而言,可设置在光学基片1的两侧,光源51包括有至少一个发光灯管511与一个反射灯罩513,而光源53包括有至少一个发光灯管531与一个反射灯罩533,值得注意的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虽以一个发光灯管511表示光源51,且一个发光灯管531表示光源53,但不限于使用单一个发光灯管511、513,多个发光灯管511、513在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依然可行。
如图3与图4表示的谷部141a与谷部141b具有一定的间距P1,而谷部141b与谷部141c具有一定的间距P2,………等等,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第二实施例其间距介于50到70微米(μm)。
图5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前光模块光学机构的结构说明图;关于谷部141a的构造是对称于前光模块光学机构的中间部;谷部141a、141b、141c、141d、141e、141f,是由两侧向中间,逐次增加其纵向深度。这种设计的原因是由于光线系由两侧向中间发射,为使中间部的谷部141c、141d,其表面在进行内部全反射时,所反射光线的能量,能与两侧部的谷部141a、141f,其表面在进行内部全反射时,所反射光线的能量均一,故设计中间部的谷部141c、141d,纵深比两侧部的谷部141a、141f的纵深长,以便拦截两侧部的谷部141a、141f,其表面所未拦截到,由光源51或53向光学基片1中间,所发射光线的能量,进而使之向下进行反射。
图6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前光模块光学机构的发光原理说明图。一个光源51,光源51用于将光线7导入光学基片1,其中光线7从光学基片1的一侧,进入光学基片1,且因遇到谷部141a的表面,因内部全反射,向下反射,成为光线71,通过光学基片1,接着通过显示器,而被反射器3所反射,回头通过显示器,进入光学基片1,一部份经反射后的光线71,会在通过光学基片1的脊部143a后,脱离原本在光学基片1中进行的方向,产生更大的扩散范围,脱离原本在光学基片1中进行的方向,增进视角的大小。
图7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前光模块光学机构的外观图,由图7可看到光学基片的谷部与脊部,是对称于前光模块光学机构的中间部,由两侧向中间对称排列。
以上所公开的附图及说明,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非为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实施,大凡熟悉该项技艺的人士其所依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所作的变化或修饰,皆应涵盖在以下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
权利要求1.前光模块光学机构的结构,包括一显示器,该显示器由多个像素所组成,而该像素具备前端与背端主要表面;一光学基片,该光学基片具有两主要相对的表面,其中一表面平滑,且邻接于该显示器前端主要表面的位置;一反射器,该反射器设置在邻接于该显示器背端主要表面的位置;及一光源,该光源用于将光线导入该光学基片,其中光线从该光学基片的两侧进入该光学基片,且因遇到谷部的表面,而内部全反射,向下反射通过该光学基片,接着通过该显示器,而被该反射器所反射,返回通过该显示器,进入该光学基片,之后离开该光学基片,由此,该光学基片强化该显示器的亮度;其特征在于该光学基片的另一表面具有多个平行的脊部与谷部,其中谷部与谷部具有一定的间距;由此,由该光学基片两侧的光源发出的光线,进入该光学基片的内部,遇到该谷部的表面,进行内部全反射,使该光线反射向下,到达该反射器,增进发射离开该显示器的光线的均匀度;接着,离开该光学基片的光线,在通过该光学基片的脊部后,脱离原本在该光学基片中进行的方向,产生更大的扩散范围,增进视角的大小。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光模块光学机构的结构,其中每一个脊部由一第一表面与一第二表面组成,邻接的脊部构成一脊部群,而脊部群间,可由一第三表面或一谷部所占据。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光模块光学机构的结构,其中该第一表面与该第二表面,提供从该光学基片离开的光线,脱离原本在该光学基片中进行的方向,而具有更大的扩散范围,用于增进视角的大小。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光模块光学机构的结构,其中该第三表面平行于该光学基片的平滑表面。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光模块光学机构的结构,其中该谷部由一第四表面与一第五表面组成,该第四表面对从该光学基片的一侧,进入该光学基片的光线,进行内部全反射,使该光线反射向下,到达该反射器;该第五表面对从该光学基片的另一侧,进入该光学基片的光线,进行内部全反射之故,使该光线反射向下,到达该反射器。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光模块光学机构的结构,其中该谷部,由两侧向中间,逐次增加其纵向深度。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光模块光学机构的结构,其中该光源,可设置在该光学基片的两侧,包括至少一发光灯管与一反射灯罩。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光模块光学机构的结构,其中该间距介于50到70微米。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是关于前光模块光学机构的结构,主要包括一个显示器,一个光学基片,一个反射器,及一个光源,其特征在于光学基片的一表面具有多个平行的谷部,使光源光线反射向下,到达反射器,能够有效提高光源能量利用率,增进发射离开显示器的光线的均匀度;而离开光学基片的光线,会通过脊部,产生更大的扩散范围,增进视角的大小。
文档编号G02B5/00GK2596385SQ02284999
公开日2003年12月31日 申请日期2002年12月17日 优先权日2002年12月17日
发明者何益君 申请人:广辉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