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胶框组及背光模块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02232阅读:26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固定胶框组及背光模块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固定胶框组及背光模块,特别是一种能有效固定灯管的电源线以避免焊点松脱的固定胶框组及应用此固定胶框组的背光模块。
背景技术
针对多媒体社会的急速进步,多半受惠于半导体组件或人机显示装置的飞跃性进步。就显示器而言,阴极射线管(CRT)因具有优异的显示品质与其经济性,一直独占近年来的显示器市场。然而,对于个人在桌上操作多数终端机/显示器装置的环境,或是以环保的观点切入,若以节省能源的潮流加以预测,阴极射线管因空间利用以及能源消耗上仍存在很多问题,而对于轻、薄、短、小以及低消耗功率的需求无法有效提供解决之道。因此,具有高画质、高空间利用效率、低消耗功率、无辐射等优越特性的液晶显示器(LCD)已逐渐成为市场的主流。


图1表示一种公知背光模块的结构示意图。请参阅
图1所示,背光模块100由一导光板(Light Guide Panel,LGP)110、一灯管(Lamp)120、一反射罩(Holder)130、一光学膜片(Opticalfilm)140以及一固定胶框组200构成。其中,导光板110具有一光入射面112、一光扩散面114以及一光出射面116。灯管120配置于导光板110的光入射面112旁,且灯管120所提供的光线能够由导光板110的光入射面112入射至导光板110中,并经过导光板110的光扩散面114的散射与反射之后,由光出射面116出射。由上述可知,导光板110可将灯管120所发出的线性光线转换为面光源的型态,用以确保液晶面板(图中未示出)获得亮度均匀的光线。

图1所示,反射罩130配置于灯管120旁,且罩住此灯管120,用以将灯管120所发出的光线集中朝向导光板110的光入射面112的方向照射。光学膜片140配置于导光板110的光出射面116上,用来提高背光模块100辉度的展现。

图1所示,固定胶框组200主要由一上固定胶框(upperframe)210及一下固定胶框(bottom frame)220构成。其中,下固定胶框210用以承载上述导光板110、灯管120以及反射罩130,且下固定胶框220的侧壁222上具有多个凸块224,而上固定胶框210具有多个对应于上述凸块224的扣合片212,且扣合片212上具有一开口214,此开口214适于扣合于上述凸块224上,以使得上固定胶框210与下固定胶框220相互固定。此外,上固定胶框210具有一窗口216,用以暴露导光板110的光出射面116,使由光出射面116出射的面光源,可照射至配置于上固定胶框210上方的液晶面板(图中未示出)。故由上述可得知,藉由上固定胶框210与下固定胶框220的组合,而将上述导光板110、灯管120以及反射罩130固定,使背光模块100达到一体化的目的。
图2A~2B表示一种公知背光模块的出线端的示意图。请共同参阅图2A~2B所示,上述配置于下固定胶框220内的灯管120,其一端通常以焊接的方式与一电源线122连接,且将此电源线122引出背光模块100外,并藉由此电源线耦接一偏压,以驱动灯管120发光。此外,下固定胶框220的一侧通常具有一固定胶座226,且在此固定胶座226上配置有一理线槽228,其电源线122配置于此理线槽228内,且电源线122的末端暴露在下固定胶框220的外部。另外,上固定胶框210具有一盖板218,且此盖板218藉由上述扣合片212与凸块224相互扣接之后,可盖合于固定胶座226上。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公知的理线槽228为直线槽道的设计,其容易衍生下列缺点1.由于下固定胶框的理线槽为直线槽道的设计,其配置于此槽道内的电源线容易沿着灯管的轴线方向滑动,而导致电源线位移,其固定效果不佳。
2.由于下固定胶框的理线槽为直线槽道的设计,当进行测试或组装时,电源线常会受到不当外力作用,此外力直接作用于电源线与灯管所连接的焊接点上,如此,容易造成焊接点的松脱或外露,而发生漏电的情况,甚至因拉扯的力量过大,造成焊接点断裂,造成灯管无法正常操作。

发明内容
因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在提供一种固定胶框组及背光模块,其能有效固定电源线的位置,以避免电源线因不当外力作用,进而导致电源线位移、焊点松脱或外露等现象。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固定胶框,适于承载至少一灯管,且灯管的一端与一电源线连接,此固定胶框组主要由一下固定胶框及一上固定胶框构成。其中,下固定胶框具有一转角理线槽,电源线配置于此转角理线槽内,且电源线的末端外露在下固定胶框的外部,而上固定胶框配置于下固定胶框上。
本实用新型再提出一种背光模块,此背光模块主要由一导光板、至少一灯管以及一固定胶框组构成。其中,导光板具有至少一光入射面、至少一光扩散面以及一光出射面;灯管其一端与一电源线连接,且此灯管配置于光入射面旁,灯管所提供的光线能够由光入射面入射至导光板中,并经过光扩散面后,传递至光出射面出射;固定胶框组主要由一下固定胶框及一上固定胶框构成。其中,下固定胶框具有一转角理线槽,电源线配置于此转角理线槽内,且电源线的末端外露在下固定胶框的外部,而上固定胶框配置于下固定胶框上,且上固定胶框具有一窗口,用以暴露导光板的光出射面。
依照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所述,上述下固定胶框具有一固定胶座,且转角理线槽位于此固定胶座上,而上固定胶框具有一盖板,且此盖板配置于固定胶座上。
此外,转角理线槽具有一至多个转角,此转角例如是直角、锐角或钝角。另外,转角理线槽内具有多个限位凸点,用以限制电源线的位移。
本实用新型因采用具有一至多个转角的转角理线槽,与灯管连接的电源线配置于此转角理线槽内,可藉由转角理线槽中的转角设计固定电源线的位置,以避免电源线的滑动。此外,藉由转角理线槽的转角设计,使电源线受到不当外力作用时,此外力可作用于此转角上,以避免电源线与灯管连接的焊接点松脱、外露或断裂。
以下结合附图详细说明一较佳实施例,以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
图1是表示一种公知的背光模块的结构示意图;图2A~2B是表示一种公知的背光模块的出线端的示意图;图3是表示依照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结构示意图;图4A~4B是表示依照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出线端的示意图;以及图5A~5C是表示依照本实用新型另一较佳实施例的转角理线槽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3表示依照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结构示意图。请参照图3所示,背光模块300主要由一导光板310、一灯管320、一反射罩330、一光学膜片340、一反射片350以及一固定胶框组400构成。其中,导光板310具有一光入射面312、一光扩散面314以及一光出射面316,且此光扩散面314上具有多个V形刻痕或多个凹点(图中未示出)。灯管320例如是一冷阴极灯管(CCFL),配置于导光板310的光入射面312旁,且此灯管320所提供的光线能够由导光板310的光入射面312入射至导光板310中,并经过导光板310的光扩散面314的散射与反射之后,由光出射面316出射。故从上可得知,导光板310可将灯管320所发出的线性光线转换为面光源的型态,用以确保液晶面板(图中未示出)获得亮度均匀的光线。
如图3所示,反射罩330配置于灯管320旁,且罩住此灯管320,用以将灯管320所发出的光线集中朝向导光板310的光入射面312的方向照射。光学膜片340配置于导光板310的光出射面316上,用来提高背光模块300辉度的展现。反射片350配置于导光板310的底部,用以增进导光板310的光扩散面314的反射及扩散效果,进而提高背光模块300的光利用率。藉由上述反射罩330、光学膜片340以及反射片350的配置,以使得背光模块300所提供的面光源更趋完善,以满足高解析的液晶显示器的辉度需求。
如图3所示,固定胶框组400,用以承载上述导光板310、灯管320以及反射罩330,其主要由一上固定胶框410及一下固定胶框420构成。其中,下固定胶框420的侧壁422上具有多个凸块424,而上固定胶框410具有多个对应于上述凸块424的扣合片412,且扣合片412上具有一开口414,此开口414适于扣合于上述凸块424上,以使得上固定胶框410与下固定胶框420相互固定,而达到紧配的目的。此外,凸块424上具有一引导斜面424a,用以引导扣合片412于此引导斜面424a上移动,使扣合片412在扣合时,扣合片412上的开口414更易于扣合于凸块424上。另外,上固定胶框410具有一窗口416,用以暴露导光板310的光出射面316,使由光出射面316出射的面光源,可照射至配置于上固定胶框410上方的液晶面板(图中未示出),以提供液晶面板所须的光源。
故由上述可得知,藉由上固定胶框410与下固定胶框420的组合,而将上述导光板310、灯管320以及反射罩330等构件固定,使得背光模块300达到一体化的目的。
图4A~4B表示依照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出线端的示意图。请共同参阅图4A~4B所示,上述配置于下固定胶框420内的灯管320,其一端例如以焊接的方式与一电源线322连接,且将此电源线322引出背光模块300外,并藉由此电源线322耦接一偏压,以驱动灯管320发光。此外,下固定胶框420的一侧具有一固定胶座426,且在此固定胶座426上配置有一转角理线槽428,其电源线322配置于此转角理线槽428内,且电源线322的末端暴露在下固定胶框420的外部。另外,上固定胶框410对应于上述固定胶座426处具有一盖板418,且此盖板418藉由上述扣合片412与凸块424相互扣接之后,可盖合于固定胶座426上。
请继续参阅图4A所示,转角理线槽428具有两个转角(即此转角理线槽428的槽道经过两次转折),此两转角例如是直角,其电源线322配置于转角理线槽428内时,可藉由转角理线槽428的转角的设计,以限制电源线322沿灯管320的轴线方向的移动,进而固定电源线322的位置。此外,转角理线槽428内更可配置有多个限位凸点428a,这些限位凸点428a可推顶此电源线322,以再进一步限制电源线322的位移。值得注意的是,藉由转角理线槽428的转角设计,使电源线322受到不当外力作用时,此外力可作用于此转角上,而不会直接作用于电源线322与灯管320连接的焊接点上,如此将可避免焊接点发生松脱、外露或断裂等现象。
图5A~5C表示依照本实用新型另一较佳实施例的转角理线槽的示意图。请共同参阅图5A~5C所示,固定胶座426上的转角理线槽428并不局限于图4A中设计为两个转角,可设计为单一个转角(如图5A)或三个转角(如图5B)、四个转角(如图5C)等多个转角,并同样可于这些转角理线槽428内配置多个线位凸点(图中未示出)。
此外,本实施例中的转角理线槽,其转角以直角为例说明,但并非限定使用直角的型态,其亦可设计为锐角、钝角的型态或其它可以限制电源线的位移的理线槽,亦可达到相同的固定效果。
另外,本实施例中的固定胶框组运用于背光模块中,用以承载灯管、反射罩及导光板,并予以固定灯管的电源线,当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可推知,本实用新型的固定胶框组并非局限应用于背光模块中,本实用新型的固定胶框组亦可仅用于承载由一至多个灯管所组成的光源模块,并可达到固定灯管的电源线的相同目的。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固定胶框组及背光模块至少具有下列优点1.本实用新型的固定胶框组及背光模块中,由于下固定胶框的转角理线槽为一至多个转角的设计,其配置于此槽道内的电源线不易沿着灯管的轴线方向滑动,而导致电源线位移,其固定效果佳。
2.本实用新型的固定胶框组及背光模块中,由于下固定胶框的转角理线槽为一至多个转角的设计,当电源线受到不当外力作用时,此外力直接作用于转角上,而不会作用于电源线与灯管所连接的焊接点上,如此,可保护此焊接点。
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一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些许的更动与润饰,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以权利要求书中限定的为准。
权利要求1.一种固定胶框组,适于承载至少一灯管,且该灯管的一端与一电源线连接,其特征在于,该固定胶框组包括一下固定胶框,其具有一转角理线槽,该电源线配置于该转角理线槽内,且该电源线的末端暴露在该下固定胶框的外部;以及一上固定胶框,其配置于该下固定胶框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固定胶框组,其特征在于,该下固定胶框还具有一固定胶座,该转角理线槽位于该固定胶座上。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固定胶框组,其特征在于,该上固定胶框还具有一盖板,该盖板配置于该固定胶座上。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固定胶框组,其特征在于,该转角理线槽具有至少一个转角。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固定胶框组,其特征在于,该转角理线槽内还具有复数个限位凸点,用以限制该电源线的位移。
6.一种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模块包括一导光板,其具有至少一光入射面、至少一光扩散面以及一光出射面;至少一灯管,其一端连接一电源线,且该灯管配置于该光入射面旁,该灯管所提供的光线能够由该光入射面入射至该导光板中,并经过该光扩散面后,传递至该光出射面出射;一固定胶框组,其适于承载该导光板及该灯管,该固定胶框组包括一下固定胶框,其具有一转角理线槽,该电源线配置于该转角理线槽内,且该电源线的末端暴露在该下固定胶框的外部;以及一上固定胶框,其配置于该下固定胶框上,且该上固定胶框具有一窗口,以暴露该光出射面。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下固定胶框还具有一固定胶座,该转角理线槽位于该固定胶座上。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上固定胶框还具有一盖板,该盖板配置于该固定胶座上。
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转角理线槽具有至少一个转角。
10.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转角理线槽内还具有复数个限位凸点,用以限制该电源线的位移。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固定胶框组,其适于承载至少一灯管,且灯管的一端与一电源线连接,此固定胶框组主要由一下固定胶框及一上固定胶框构成。其中,灯管配置于上固定胶框与下固定胶框之间,且下固定胶框具有一转角理线槽,电源线配置于此转角理线槽内,且电源线的末端暴露在下固定胶框的外部,而上固定胶框则配置于下固定胶框上。藉由转角理线槽的设计,可有效固定电源线的位置,以避免电源线因受到不当外力作用,而导致电源线位移及焊点松脱等现象。此外,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背光模块,其主要由一导光板与上述灯管以及固定胶框组构成。
文档编号G02F1/13GK2622735SQ03241580
公开日2004年6月30日 申请日期2003年4月16日 优先权日2003年4月16日
发明者何益君 申请人:广辉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