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像形成装置、画像形成方法及其程序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85966阅读:24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画像形成装置、画像形成方法及其程序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进行校色的画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例如,专利文献1宣布了这样的画像处理方法,即在连续形成N张画像的过程中需要进行校准时,中断成像处理而进行校准处理,校准处理结束后再重新开始成像处理。另外,专利文献2也宣布了下述确定颜校色值的方法,即在打印机使用过程中以规则的间隔印刷彩色补条,传感器测出这个彩色补条并以此为基础来确定颜色的校正值。
日本专利第3150305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早期公开之第10-224653号公报发明内容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在上述背景情况下,轻松处理形成测试画像的记录媒体的画像形成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涉及的画像形成装置包括在记录媒体上形成画像的成像单元、针对以前述成像单元形成画像的记录媒体实施后处理的后处理单元、依据是形成了使用者要求的画像的记录媒体还是形成了测试画像的记录媒体而对前述后处理单元进行控制的后处理控制单元。
较佳的是,前述后处理控制单元,在以前述成像单元连续形成要求画像及测试画像时,对前述后处理单元进行控制。
较佳的是,前述后处理是对记录媒体进行加工处理,前述后处理控制单元是对已形成测试画像的记录媒体禁止实施前述加工处理。
较佳的是,前述后处理是记录媒体的排出处理,前述后处理控制单元是指示将形成了要求画像的记录媒体与形成了测试画像的记录媒体以不同的位置或不同的方向排出,前述后处理单元按照前述后处理控制单元的指示,将形成了要求画像的记录媒体与形成了测试画像的记录媒体以不同位置或不同的方向排出。
较佳的是,前述后处理单元是一种装订装置,前述后处理控制单元针对形成测试画像的记录媒实施禁止前述后处理单元的装订处理。
较佳的是,前述后处理单元是一种装订装置,前述后处理控制单元针对包含形成了测试画像的记录媒体的记录媒体群,实施禁止前述后处理单元的装订处理。
较佳的是,前述后处理单元是一种以针状零件将多个记录媒体进行装订的合订装置,前述后处理控制单元对形成测试画像的记录媒体禁止装订处理。
较佳的是,前述后处理单元是一种以针状零件将多个记录媒体进行装订的合订装置,在合订装置装订的对象物中包含了形成测试画像的记录媒体时,对此装订对象禁止装订处理。
较佳的是,前述后处理单元是一种以接着剂对多个记录媒体进行装订的无线合订装置,前述后处理控制单元对形成测试画像的记录媒体实施禁止装订处理。
较佳的是,前述后处理单元是一种以接着剂对多个记录媒体进行装订的无线合订装置,前述后处理控制单元在无线合订装置装订的对象物中包含了形成测试画像的记录媒体时,对此装订对象禁止装订处理。
较佳的是,前述后处理单元是一种将页状记录媒体折曲的折页装置,前述后处理控制单元只许可对形成了要求画像的记录媒体或形成了测试画像的记录媒体中的一方进行折页处理。
较佳的是,具备多个排出盘,其装载以前述成像单元形成画像的记录媒体,前述后控制处理单元指示将形成了要求画像的记录媒体与形成了测试画像的记录媒体排出到不同的排出盘,前述后处理单元按照前述后处理控制单元的指示,将形成了要求画像的记录媒体与形成了测试画像的记录媒体排出到不同的排出盘。
较佳的是,具备排出盘,其装载以前述成像单元形成画像的记录媒体,前述后控制处理单元指示将形成了要求画像的记录媒体与形成了测试画像的记录媒体以相对位置错开的方式排出,前述后处理单元按照前述后处理控制单元的指示,将形成了要求画像的记录媒体与形成了测试画像的记录媒体以相对位置错开的方式排出到同一排出盘。
较佳的是,前述后处理单元是由多个后处理装置构成,前述后处理控制单元将形成了要求画像的记录媒体与形成了测试画像的记录媒体输出到不同的后处理装置。
本发明所涉及的画像形成装置包括插入单元与插入控制单元。插入单元是在将使用者要求的多个要求画像连续形成至多个记录媒体的连续形成处理中,插入测试画像形成处理,此测试画像形成处理是把含有测试图案的测试画像形成至记录媒体。插入控制单元依据是否可将形成了要求画像的记录媒体与形成了测试画像的记录媒体搬出到不同的位置,而许可或禁止前述插入单元的测试画像的插入处理。
本发明所涉及的画像形成方法为,在多个记录媒体上连续形成使用者要求的要求画像及含测试图案的测试画像时,依据是形成了要求画像的记录媒体还是形成了测试画像的记录媒体而指示不同的后处理,对形成了要求画像或测试画像的记录媒体实施指示的后处理。
本发明所涉及的电脑程序,是在含有电脑的画像形成装置中,使前述画像形成装置的电脑实施下列步骤当在多个记录媒体上连续形成了使用者要求的要求画像及测试画像时,依据是形成了要求画像的记录媒体还是形成了测试画像的记录媒体而指示不同的后处理的步骤,对形成了要求画像或测试画像的记录媒体实施指示的后处理的步骤。
使用本发明的画像形成装置可以轻松地处理形成有测试画像的记录用纸。


图1是串联(tandem)式打印机装置(成像装置)10构成图。
图2是控制器20及画像处理装置22的功能构成之例示图。
图3是外部元件控制部210生成的要求作业图,其中图3(A)例示出按印刷用记录用纸42的种类而分割的要求的作业,图3(B)例示出按印刷张数及网线版的种类分割的要求作业。
图4是例示出插入校正作业的作业数据图。
图5是例示出校正值决定部202决定校正值时所参照的校正表。
图6是打印机装置10的印刷处理(S10)流程图。
图7(A)是例示出錯開在同一排纸盘303的位置而排出的记录用纸42,图7(B)是例示出在同一排纸盘303以不同的方向排出的记录用纸42。
图8是按照是否可以进行排纸盘的切换或位移排出而许可或禁止测试画像印刷处理的插入的打印机装置10的动作(S12)流程图。
图9是第2实施形态的打印机装置10构成图。
图10是例示出第2实施形态控制器21及画像处理装置23的功能构成图。
图11是例示出第2实施形态生成的作业数据(插入了校正作业)。
图12是例示出第2实施形态的印刷处理(S20)的流程图。
符号说明10…打印机装置
14…画像形成单元16…中间转写装置17…纸盘18…送纸通路19…定影器20、21…控制器22、23…画像处理装置30、32…后处理装置189…测色传感器200…I/O控制部202…校正值决定部204…时机控制部206…批处理输出指示部208…排出控制部210…外部元件控制部212…后处理控制部214…装订指示部220…补正值变更部222…画像补正部224…测试图案发生部226写入控制部302…排纸盘304…纸盘切换部308…装订处理部312…后处理切换部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就本发明的第一个实施形态进行说明。
首先就本发明适用的打印机10予以说明。
图1是串联式打印机(画像形成装置)装置10的构成图。
如图所示,打印机装置10由画像读取装置12、画像形成单元14、中间转写装置16、多个纸盘,送纸通路18、定影器19、控制器20(后处理控制单元)、画像处理装置22及后处理状纸30(后处理单元)组成。打印机装置10也可以是复合机,除了从个人电脑等(未有图示)接受画像数据并打印的功能以外,还兼具使用了画像读取装置12的全色复制机的功能,及传真机功能的多种复合功能。另外,本实施形态虽然以具体事例对设置了多个感光体磁鼓152的串联打印机装置10进行说明,但并不仅限于此装置,比如说,也可使用只设置了一个感光体磁鼓的打印机装置。
先就打印机装置10进行概括说明。打印机装置10的上部配置了画像读取装置12、控制器20以及画像处理装置22。画像读取装置12将原稿上显示的画像进行读取,然后以画像数据的形式输出到控制器20。控制器10对含有打印机装置10的各组成部分进行控制。控制器20把从读取器12输入的画像数据,或者从通过LAN的网线获取的个人电脑等(未有图示)上的画像数据输出到画像处理装置22。画像处理装置22对从控制器20输入的画像数据进行诸如调谐补正以及解像度补正等般的处理,然后输出到画像形成单元14。
在画像读取装置12的下方,为适应形成彩色画像的构成颜色而配置了多个画像形成单元14。在本例中,为适应黄色(Y)、深红色(M)、青绿色(C)、黑色(K),第1画像形成单元14Y、第2画像形成单元14M、第3画像形成单元14C、第4画像形成单元14K沿着中间转写装置16以一定的间隔水平排列。中间转写装置16使作为中间转写载体的中间转写带160沿着图中箭头方向进行旋转,上述四个画像形成单元14Y、14M、14C、14K在从画像处理装置22输入的画像数据的基础上,依次形成各种颜色的碳粉像,在这些碳粉像可以互相重叠的时点上将其转写到中间转写带160(第一次转写)。另外,各画像形成单元14Y、14M、14C、14K的颜色的顺序并不仅限于黄色(Y)、深红色(M)、青绿色(C)、黑色(K),也可以是黑色(K)、黄色(Y)、深红色(M)、青绿色(C)等,其顺序可任意决定。
送纸通路18配置在中间转写装置16的下方。由第1纸盘17a或第2纸盘17b供给的记录用纸42a或42b被搬送通过送纸通路18上,多重转写在上述中间转写带160上的各色碳粉像一次全部转写(二次转写),被转写的碳粉像由定影器19给予定影。后处理装置30设置在定影器19的送纸通路下游,将实施过定影处理的记录用纸42排出到第1纸盘302a,或第2纸盘302b。
下面就打印机装置10的各部分构成进行比较详细的说明。
如图1所示,画像读取装置12由,安放原稿的平台玻璃124、将原稿平压在平台玻璃124上的平台盖122、对安放在平台玻璃124上的原稿的画像进行读取的画像读取装置130。画像读取装置130的构成为,对安放在平台玻璃124上的原稿以光源132进行照射,原稿的反射光像以由全幅镜134、第1半幅镜135、第2半幅镜136及成像镜头137构成的缩小光学系统为媒介,在CCD等构成的画像读取元件38上进行扫描暴光,然后以画像读取元件138按所定的点密度(如,16点/mm)来读取原稿的色材反射光像。
控制器20依照使用者输入的印刷要求设定各组成部分(画像形成单元14、中间转写装置16、纸盘17、送纸通路18、定影装置9、画像处理装置22、后处理状纸30等)的动作类型,使其按照使用者的要求进行画像印刷处理。
画像装置22通过控制器对输入的画像数据进行校准补正、原稿位置错位补正、明亮度/色空间变换、伽马补正、去框、色/移动编辑等所顶的画像处理。另外,画像读取装置12所读取的原稿色材反射光像是如红色(R)、兰色(G),绿色(B)(各bit)的三色原稿反射率数据,通过画像处理装置22进行的画像处理,变换为黄色(Y)、深红色(M)、青绿色(C)、黑色(K)的4色原稿色材调协数据(最终数据)。
第1画像形成单元14Y、第2画像形成单元14M、第3画像形成单元14C以及第4画像形成单元14K沿水平方向以一定的间隔并列配置,除形成的画像颜色不同外,其他的构成基本完全一样。因此以下只就第1画像形成单元14Y进行说明。另外,各画像形成单元的构成通过赋予Y、M、C及K来进行区别。
画像形成单元14Y的构成如下,依照画像处理装置22输入的画像数据进行激光扫描的光扫描装置140Y,通过光扫描装置140Y的扫描激光而产生静电潜像的成像装置150Y。
光扫描装置140Y按照黄色(Y)的画像数据将半导体激光142Y进行变调,按照画像数据从半导体激光142Y发射出激光LB(Y)。从半导体激光142Y发射出来的激光LB(Y)以第1反射镜143Y及第2反射镜144Y为媒介照射到旋转多面镜146Y,通过旋转多面镜146Y进行偏向扫描,通过第2反射镜144Y、第3反射镜148Y及第4反射镜149Y照射到成像装置150Y的感光体磁鼓152Y上。
像形成装置150Y的构成如下,沿箭头方向A以所定的旋转速度进行旋转的感光体磁鼓152Y、使感光体磁鼓152Y表面一致带电的一次带电体154Y、将形成于感光体磁鼓154Y上的静电潜像进行显像的显像器156Y、及清洁装置158Y。感光体磁鼓152Y通过带电体154而一致带电,经光扫描装置140Y照射激光LB(Y)而形成静电潜像。在感光体磁鼓152Y上形成的静电潜像通过显像器156Y以黄色(Y)影印粉显像,转写到中间转写装置16。同时碳粉像的转写工程完成后感光体磁鼓152Y残留的影印粉等通过清洁装置158Y得以去除。
其它画像形成单元14M、14C及14K同上,形成深红色(M)、青绿色(C)、黑色(K)的各色碳粉像,然后将各色的碳粉像转写到中间转写装置16。
中间转写装置16具备在驱动滚轴(roll)164、第1空转滚轴165、引导滚轴166、第2空转滚轴167、后备滚轴168、以及第3空转滚轴169之间以一定的张力来回转动的中间转写带160,驱动滚轴164在驱动发动机(未有图示)的作用下旋转,从而使中间转写带160以所定的速度沿着箭头A的方向转动。中间转写带160是一种无接口的带状物,比如可以将具有可挠性的聚酰胺纤维等合成树脂薄膜作成带状,将此合成树脂薄膜作成的带状物两端进行熔接而形成。
另外,中间转写装置16是在各画像形成单元14Y、14M、14C、14K的相对位置各自设置了第1的一次转写滚轴(roll)162Y、第2的一次转写滚轴162M、第3的一次转写滚轴162C以及第4的一次转写滚轴162K,形成于感光体磁鼓152Y、152M、152C、152K上的各色碳粉像通过这些一次转写滚轴162而多重地转写在中间转写带160上。残留在中间转写带160上的影印粉则通过设置在二次转写位置下游的转写带用清洁装置的清洁板或刷子予以清洁。
送纸通路18的配置如下,从第1纸盘17a或第2纸盘17b取出第1记录用纸42a或第2记录用纸42b的第1给纸滚轴181a及第2给纸滚轴181b、运送纸张的滚轴182、以及按照既定的时机(与中间转写带160上的碳粉像同一时机)将记录用纸42a或42b运送到二次转写位置的寄存滚轴183。
另外,在送纸通路18的二次转写位置上配置有与后备滚轴168进行压接的二次转写滚轴185。多重转写在中间转写带16上的各色碳粉像通过二次转写滚轴185实施的压接及静电产生的力而在42a或42b上完成了二次转写。转写了各色碳粉像的记录用纸42a或42b通过两个运送带186而被运送到定影器19处。
定影器19针对上述转写了各色碳粉像的记录用纸42a或42b而实施加热及加压处理,通过这一处理而使影印粉固定在记录用纸42a或42b上。
经定影器19实施了加热及加压处理的记录用纸42a或42b,通过设置在定影器19后部的排出通路187(搬出通路)而运送到后处理装置30处。在排出通路187处设置有测色传感器189。测色器是一种诸如色彩计或浓度计,它读取记录用纸42a或42b上的画像测出画像上具有特征的量。通过测色传感器189测出的特征量是一种诸如显示显色特征的显色数据(各色的浓度、彩度、色相、色分布等)。
后处理装置30是一种内藏于打印机装置本体的按序号分类作业的装置,它的配置如下,多个排纸盘302、切换记录用纸42的运送地点的切换部304、以及与各自的排纸盘相连的后处理通路306。纸盘切换部304按照控制器20的控制,将从定影器19运送来的记录用纸42分为第1后处理通路306a或第2后处理通路306b。经纸盘切换部304分出的记录用纸42通过其中的一个处理通路306排出到相应的一个纸盘302。
下面就本发明的背景及本实施形态的概要进行说明。
例如,打印机装置10有时可能会接受使用者打印多个画像的要求。这种场合之下,打印机装置10按照印刷要求连续地印刷多个画像。这样一来,打印机装置10连续地印刷多个画像,由于印刷中的环境变化及装置特性的变动,印刷出来的画像浓度或色调再现等会发生变动,从而使按照同一印刷要求印刷的多个画像之间产生了画质不均。这里所讲的“连续印刷”是指打印机装置10不转换为待机状态而印刷多个画像,如要求印刷多个画像的时候,或者在前一个印刷处理完成之前即进行了下一个印刷要求的时候。
因此,在打印机装置10连续地印刷画像时,希望印刷含有测试图案的测试画像,并以测试画像为基础进行校色处理。这里所讲的校色处理是基与记录用纸42上印刷的测试画像而对打印机装置10进行的调整处理,例如,它由测试画像的读取处理、检测标准装置特性与与现装置特性之间差的差检测处理、依据检测出的差结果而决定装置特性调整量的处理等构成。
另外,也可考虑依据在感光体152或中间转写带160上形成的碳粉像而在连续印刷中进行校正处理。但是,在感光体152上形成的碳粉像是单色,以此为基础而对多个碳粉像重合时的显色进行推测非常的困难。另外,由于碳粉像在记录用纸42上固定后记录用纸42表面的特性、多数色的碳粉像的重叠顺序、以及影印的性质等相互关联显色,所以以中间转写带160形成的碳粉像为基础来预测定影后的显色是困难的。因此,希望本实施形态的打印机装置10是以记录用纸42上形成的多个颜色的碳粉像为基础而进行校色处理。更加希望的是画像形成装置10是以记录用纸42上定影的碳粉像为基础进行校色处理。
这样为保持输出画像显色特性一致,在连续印刷处理中插入校色处理是必要的。但是插入校色处理,印刷了要求画像(使用者要求印刷的画像)的记录用纸42与印刷了测试画像的校色记录用纸42在排纸判302处产生混同,从而产生了需对记录用纸42进行区分的需求。就是说,印刷了要求画像的记录用纸42与印刷了测试画像的校色记录用纸42混在一起时既需要在区分测试画像上花费时间,同时这种混同的现象存在的话将不能进行装订处理、折叠处理或装订处理等后处理。
因此,本实施形态的打印机装置10将印刷了要求画像的记录用纸42与印刷了测试画像的校色记录用纸排出到不同的排纸盘302。
图2为控制器20及画像处理装置22的功能构成图例。
如图2所示,控制器20配置为,I/O控制部200、校正值决定部202、时机控制部204、批处理输出指示部206(插入单元)、排出控制部208以及外部元件控制部210(插入控制单元)。画像处理装置22则具备补正值变更部220、画像补正部222、测试图案发生部224及写入控制部226。
另外,控制器20及画像处理装置22所包含的上述各部构成可以通过CPU、存储器、以及程序等以软件的方式实现,或者通过ASIC以硬件的方式实现。
在控制器20上,I/O控制部200控制了从外部的数据输入及对外部的数据输出。具体地讲,I/O控制部200从画像读取装置12(图1)或使用者的个人电脑上取得含有画像数据的印刷要求数据,将取得的印刷要求数据输出到外部元件控制部210。印刷要求数据中包括使用者要求印刷的画像数据,也包括用于印刷的记录用纸种类、印刷的份数、排纸盘指定信息等。
另外,I/O控制部200通过测色传感器189(图1)获取测色过的测试画像的特征量,将获取的测试画像的特征量输出到校正值决定部202处。
校正值决定部202以I/O控制部200输入的测试画像的特征量为基础,进行打印机装置10的校色处理。具体地讲,校正值决定部202将从I/O控制部200输入的特征量与校色处理目标值(如与测试画像识别信息相应的事先设定的固定值)进行比较,从而决定校色值,将决定了的校色值通过外部元件控制部210输出到补正值变更部202。即校正值决定部202按照决定了的校色值将记忆在画像补正部222处的补正系数更新为补正值变更部220。这样根据由校正值决定部202决定的校正值校正系数表(LUT)一进行更新,则画像数据就可参照LUT进行补正,故打印机装置10输出的画像显色特性发生变化。
时机控制部204是按照使用者输入的印刷要求数据对打印机装置10的各组成部分的动作时机进行控制,从而实现被要求的印刷处理。具体来讲,时机控制部204是按照以印刷要求为依据设定的动作模式(画质优先模式、速度优先模式、画面印刷模式、彩色印刷模式等),来决定从外部元件控制部210到画像补正部222的画像数据输出时机。
另外,当时机控制部204的批处理输出指示部206按照印刷要求的数据判断出在连续印刷过程中需插入校色处理时,则会在既定的时机将测试画像的印刷指示输出到外部元件控制部210。比如,在印刷要求数据中的的印刷张数超过既定值时,批处理输出指示部206便判断为需要插入校色处理,然后输出测试画像的印刷指示。
另外,排出控制部208通过外部元件控制部210对纸盘切换部304(图1)进行控制。即,排出控制部208根据是搬出印刷了要求画像的记录用纸42的时机还是搬出印刷了测试画像的记录用纸42的时机,而对切换部304的动作切换时机进行控制。
外部元件控制部210以I/O控制部200输入的印刷要求数据为基础,至少生成一个作业,将生成的作业按照时机控制部204指示的时机输出到画像处理装置22。这里所讲的“作业”,是指在后段(画像处理装置20、画像形成单元14、中间转写装置16、纸盘17、送纸通路18、定影器19、后处理装置30)可以以同一个处理模式进行的处理单位。也就是说,画像处理装置20、画像形成单元14、中间转写装置16、纸盘17、送纸通路18、定影器19、后处理装置30等的构成是按照每个动作模式而既定了可能的处理速度,外部元件控制部210在各自可处理的时机(与碳粉像形成的过程速度及用纸搬送的速度相适应的时机)投入各自的作业。另外,生成作业的标准不仅限于此,外部元件控制部210也可为插入校色处理作业而强制分割作业。在以下的说明中,基于印刷要求数据而生成的作业称为“要求的作业”,用于校色处理的作业称为“校正作业”。
外部元件控制部210按照批处理输出指示部206给予的指示生成进行校色(含测试画像形成处理)的校正作业,在按照印刷数据要求生成的多个要求的作业(连续形成处理)中插入此校正作业。这中情况之下,对于按照印刷数据要求生成的要求的作业,外部元件控制部210添附了使用者指定的排纸盘302(图1)信息;而对于校正作业,则添附同要求的作业不同的排纸盘302信息。这样一来,纸盘切换部304(图1)就可以将要求的作业搬运来的记录用纸42同校正作业搬运来的记录用纸42分别排出到不同的排纸盘302。
在画像处理装置22处,补正值变更部220按照校正值决定部202所决定的校正值对画像补正部222所参照的LUT予以更新。
画像补正部222按照从画像元件控制部210输入的要求的作业或校正作业对画像数据进行补正,将补正了的画像数据输出到写入控制部226。具体来讲,画像补正部222参照事先记忆的LUT对画像数据的调谐特性进行调整,实施了鲜艳度补正及解像度变换后输出到写入控制部226。记忆于画像补正部222处的LUT记录着进行调谐补正处理、鲜艳度补正处理等各种处理的补正系数,画像补正部222根据登记在LUT上的补正系数进行补正以使录入的画像数据按照希望的颜色及鲜艳度显像。
测试图案发生部224实现记忆了用于校色处理的测试画像数据,校正作业一投入,就将测试画像数据输出到画像补正部222。另外,画像补正部222输入的测试画像与包含在要求的作业中的画像数据实施的是同一补正处理。
写入控制部226按照从画像补正部222如数的画像数据(2值)来控制光扫描装置140(图1)。例如,写入控制部226依据输入的画像数据(要求画像或者测试画像)生成脉冲信号,通过将此脉冲信号输出到光扫描装置而使光扫描装置140产生闪烁。
在本实施形态中,补正值变更部220是按照由校正值决定部202所决定的校正值对画像补正部222所参照的LUT(校正系数表)进行更新,从而对打印机装置10进行调整。但是并不仅限于此,比如,打印机装置10也可按照由校正值决定部202所决定的校正值通过调整一次转写滚轴162(图1)或二次转写滚轴185(图1)的转写处理(压接力或静电力),或者是通过调整定影器19的定影处理(加热温度或加压力),从而调整记录用指42所形成的画像的显色,从而实现打印机装置10的校色。
图3所示为由外部元件控制部210所生成的要求的作业,图3(A)为按照用于印刷的记录用纸42的种类而分割了的要求的作业,图3(B)为按照印刷张数及网线版的种类进一步分割了的要求的作业。
如图3(A)所示,外部元件控制部210以印刷要求数据为依据生成多个要求的作业。本例中的印刷要求数据除包括需印刷的画像数据以外,还包括印刷张数、印刷记录用纸(普通纸、厚纸等)、彩色/黑白、两面/单面、排纸盘、印刷解像度的指定信息,外部元件控制部210按照这些指定的信息将一连串的印刷处理分割为多个作业。
如图3(B)所示,外部元件控制部210将作业3进一步分割为作业3.1、作业3.2、作业3.3。这是因为作业所要印刷的张数超过了事先设定的上限值,故外部元件控制部210将其分割为作业3.1、作业3.2、作业3.3,从而使各个作业中所印刷的张数均在上限值以下。
外部元件控制部210按照画像补正部222的网线版的组合而分割要求的作业。在本例中,画像补正步222根据每个画像领域的画像属性而选择网线版,画像补正部222适用的网线版也可按照使用者的指定进行选择。另外,打印机装置10也可从使用者获取事先进行过网线版处理的画像数据。
图4为插入了校正作业的作业数据。
如图4所示,外部元件控制部210按照批处理输出指示部206的控制,以印刷要求数据为依据生成多个要求的作业,在作业之间(本例中为作业4与作业5之间)插入校正作业。校正作业是使用后续作业中的记录用纸及网线版而印刷测试画像,以测试画像为基础进行校色处理的作业。外部元件控制部210在校正作业中指定与要求的作业排纸盘1(即使用者指定的排纸盘)不同的排纸盘2。
图5为校正值决定部202在决定校正值时参照的校正表。
如图5所示,校正值决定部202具有与记录用纸种类、网线版种类、测试画像识别信息、及差数据的组合相对应的校正值的校正表。所谓差数据是指,读取到的印刷于记录用纸上的测试画像的特征量与作为校色的目标值而设定的标准特征量之间的差。另外,校正值是将打印机装置10的显色特性进行调整以使上述差值变小。
图6是打印机装置10的印刷处理(S10)的流程图。
如图6所示,在步骤100(S100)中,打印机装置10在产生印刷要求前一直处于待机状态。打印机装置10在待机状态中,也可生成校正作业进行校色处理。
使用者对待机中的打印机装置10通过个人电脑或者UI装置(未有图示)发出印刷要求。在本例中,就使用者将记录用纸42的排出处指定为第1排出纸盘302a时的情况进行说明。
控制器20的I/O控制部200(图2)按照上述情况取得包含画像数据及印刷张数指定信息等的印刷要求数据,将其输出到外部元件控制部210。
外部元件控制部210按照输入的印刷要求数据生成至少1个的要求的作业。
在步骤102(S102)中,批处理输出指示部206以输入的印刷要求数据为依据确定需连续印刷的张数,当确定的印刷张数超过了校色处理的上限值时,向外部元件控制部210发出插入校正作业的指示,进入S104的处理;当确定的印刷张数在校色处理的上限值以下时,则进入S106的处理。当连续投入多个印刷要求时,批处理输出指示部206按照印刷要求数据对未进行处理的要求的作业各自的印刷张数进行求和,从而以判断是否超了上限值。
在步骤104(S104)中,外部元件控制部210按照批处理输出指示部206的指示生成校正作业,该作业指定的排纸盘302(图1)与要求的作业的排纸盘相不同。然后将生成的校正作业插入到多个要求的作业之间。
在步骤106(S106)中,外部元件控制部210按照时机控制部204的指示时机将生成的要求的作业及校正作业依序输出到画像处理装置22及纸盘切换部304(图1)等各组成部分。
画像补正部222按照从外部元件控制部210处输入的作业(要求的作业或校正做)对要求画像的画像数据或测试画像的画像数据进行补正处理,实施补正处理后的画像数据输出到写入控制部226。
写入控制部226以输入的画像数据(要求画像或测试画像)为依据,控制各光扫描装置140在感光体磁鼓152上形成静电潜像。在感光体磁鼓152上形成的静电潜像(要求画像或测试画像)通过显像器156显像为碳粉像,在中间转写带160上多重转写。纸盘17及送纸通路18按照外部元件控制部210输入的作业将使用者指定的记录用纸42搬送到二次转写位置。搬送到二次转写位置的记录用纸42转写了中间转写带160上的碳粉像并被搬送到定影器19实施定影处理。
在步骤108(S108)中,打印机装置10在处理中的作业是校正作业时进入S110的处理,处理中的作业是要求的作业时则进入S116的处理。
在步骤110(S110)中,实施了定影处理的记录用纸42(印刷了测试画像的记录用纸)经搬出通路187被搬出。测色传感器189(图1)按照外部元件控制部210所输入的校正作业从通过搬出通路187的记录用纸42处读取测试画像数据,将读取到的测试画像的特征量输出到I/O控制部200(图2)。
在步骤112(S112)中,I/O控制部200将从测色传感器189处输入的测试画像特征量输出到校正值决定部202。
校正值决定部202计算出输入的特征量同目标特征量的差,将与算出的差数据相对应的校正值输出到补正值变更部220。
补正值变更部220按照输入的校正值对记忆在画像补正部222处的LUT进行更新。
在步骤114(S114)中,当通过搬出通路187的记录用纸42(印刷有测试画像)到达纸盘切换部304的位置时,纸盘切换部304按照从外部元件控制部210(图2)输入的校正作业,将送过来的记录用纸42分发到第2后处理通路306b。分发到第2后处理通路306b的记录用纸42(印刷有测试画像)进而被排出到第2排纸盘302b。
在步骤116(S116)中,当通过搬出通路187的记录用纸42(印刷了要求画像)到达纸盘切换部304的位置时,纸盘切换部304按照从外部元件控制部210(图2)输入的要求的作业,将送过来的记录用纸42分发到第1后处理通路306a。分发到第1后处理通路306a的记录用纸42(印刷了要求画像)进而被排出到第1排纸盘302a。
在步骤118(S118)中,外部元件控制部210判断是否存在未处理的作业(要求的作业或校正作业),当未处理的作业存在时返回到S106的处理投入下一个作业,未处理的作业不存在时,则停止印刷处理返回到待机状态。
如上述说明,本实施形态中的打印机装置10在插入校色处理的情况下,将印刷了要求画像的记录用纸与印刷了测试画像的记录用纸排出到互不相同的排纸盘302。通过这样的处理使测试画像的记录媒体得以轻松区别。
以下就第1实施形态的变形例进行说明。
在上述实施形态中,就印刷了要求画像的记录用纸同印刷了测试画像的记录用纸排出到互不相同的排纸盘303进行了具体说明,然而并不仅限于此,比如,打印机装置10也可将这些记录用纸以同一排纸盘的不同位置或不同方向排出。
图7(A)所示为在同一排纸盘303错位排出的记录用纸42,图7(B)为在同一排纸盘303以不同的方向排出的记录用纸。
如图7(A)所示,后处理装置30将印刷了要求画像的记录用纸与印刷了测试画像的记录用纸在同一排纸盘302上排出到相对不同的位置。在本例中,后处理装置30把测试画像的记录用纸42c以与要求画像的记录用纸42a、42b、42d~42f成直角的搬出方向给予排出。例如,后处理装置30通过将排纸盘302进行如图1的纸面垂直方向移动,从而使印刷了要求画像的记录用纸42同印刷了测试画像的记录用纸42在同一个排纸盘42上排出到相对不同的位置(以下成为“位移排出”)。
另外,如图7(B)所示,后处理装置30将印刷了要求画像的记录用纸与印刷了测试画像的记录用纸以不同的方向排出到同一排纸盘302。在本例中,后处理装置30把测试画像的记录用纸42c以与要求画像的记录用纸42a、42b、42d~42f相比较旋转了90度的状态排出到同一排纸盘302上。
打印机装置10可以根据是否能将多个记录用纸分发到不同的排纸盘302,及是否能将多个记录用纸以不同位置或不同方向排出到同一排纸盘302,来决定是否在要求画像的处理过程中插入测试画像的印刷处理。即,打印机装置10只有在可以向多个排纸盘302进行排出,或在不同的位置及不同的方向进行排出的情况之下,才许可插入测试画像的印刷处理。
图8为打印机装置10依据是否可以切换排纸盘或进行位移排出而许可或禁止插入测试画像印刷处理的动作(S12)流程图。图8所示的各个处理中,与图6的处理实质上相同的以同样的符号进行标记。
如图8所示,S102需进行校正作业时,在步骤120(S120)中,外部元件控制部210来判定后处理装置30的状态(可以利用的排纸盘或是否可以进行位移排出)。
外部元件控制部210在多个排纸盘可以利用的情况下,或者在可以进行位移排出的情况下,进入S104的处理。当只能使用一个排纸盘且位移排出不能进行时,进入S122的处理。即,外部元件控制部210在可以进行排纸盘切换或位移排出时许可插入校正作业,排纸盘切换或位移排出都不能进行时则禁止插入校正作业。
在步骤122(S122)中,外部元件控制部210是按照打印机装置10处于待机状态时投入校正作业来安排校正作业计划的。这样,打印机装置10在连续印刷要求画像的情况下,便不印刷测试画像,在全部要求的作业终止后才再按照设定的计划进行校色处理。
如上所述,在本变形例中,打印机装置10按照排纸盘的数量以最合适的时机进行校色处理。
以下就第2实施形态进行说明。
在上述实施形态中,在印刷了要求画像与测试画像的情况下做为后处理的一例对用纸的排出处理切换进行了说明。在第2实施形态中,作为后处理的它例,对切换装订处理等的加工处理进行说明。
图9所示为第2实施形态中打印机装置10的构成。在图9所示的各构成部分中,与图1的构成实质相同的部分以同样的符号进行标记。
如图9所示,本实施形态的打印机装置10具备了具有装订功能的后处理装置32。
本实施形态的后处理装置32是外挂在打印机装置本体上的装订装置,它的构成如下,多个排纸盘302、多个后处理通路306、装订处理部308、装载装订处理对象的记录用纸的作业台310、切换是否进行装订处理的后处理切换部312。
当记录用纸42(印刷了要求画像或测试画像)搬送到后处理装置32时,后处理部312将其分发至第1后处理通路306a或第2后处理通路306b。即,当需要对搬送来的记录用纸42进行后处理(装订处理)时,后处理部312将其分发到设置有后处理单元(装订处理部)的第1后处理通路306a,不需要对搬送来的记录用纸42进行后处理时,则将其分发到第2后处理通路306b。
装订作业台310设置在第1后处理通路306a的下游,用来装载搬送来的记录用纸42。装订处理部308按照控制其20给予的控制,对装载在装订作业台310的记录用纸42订入装订针。订入装订针的记录用纸42结束装订处理后被排出到第1排纸盘302a。
图10为第2实施形态的控制器21及画像处理装置23的功能构成图。在图10所示的各构成部分中,与图2的构成实质相同的部分以同样的符号进行标记。
如图10所示,本实施形态的控制器21删除了排出控制部208,追加了后处理控制部212及装订指示部214。另外,画像处理装置23删除了补正值变更部220。
在控制器21中,后处理控制部212通过外部元件控制部210对后处理切换部312进行控制。具体来讲,后处理控制部212依据不同的时机,即是应该搬出印刷了要求画像的记录用纸42还是印刷了测试画像的记录用纸42,来控制通过后处理切换部312来实现的分发动作时机。
装订指示部214通过外部元件控制部210来控制装订部308(图9)。具体来讲,装订指示部214按照使用者的指示,在装订对象即记录用纸42齐聚到装订作业台的时机,在装订处理部308处订入装订针。
本实施形态的校正值接顶部202通过外部元件控制部210对定影器19进行控制,按照决定了的校正值对定影处理的定影温度及加压力进行调整。即,校正值决定部202通过调整定影处理而对显色特性进行补正。
图11为第2实施形态所生成的作业数据(插入了校正作业)。
如图11所示,外部元件控制部210生成包含了指示进行装订处理信息的要求的作业。在本例中,“装订#1”及“装订#2”是装订处理的指示信息,“#1”、“#2”是区分装订处理对象群的识别信息。例如,以包含“装订#1”信息的要求的作业印刷的多个记录用纸可以用装订针装订成一份。
外部元件控制部210在按照批处理输出指示部206的控制而生成的多个要求的作业(本例中为作业4与作业5之间)之间插入校正作业。本例中的外部元件控制部210在校正作业中添附禁止进行装订处理的指示信息。后处理装置32按照校正作业添附的指示信息禁止进行装订处理。
图12是第2实施形态的印刷处理(S20)流程图。
如图12所示,在步骤200(S200)中,使用者对待机中的打印机装置10通过个人电脑或UI装置(未有图示)发出印刷要求。在本例中,就对要求画像进行装订处理的情况进行具体说明。
控制器21的I/O控制部200(图10)按照上述情况取得包含画像数据及印刷张数指定信息等的印刷要求数据,将其输出到外部元件控制部210。
外部元件控制部210以输入的印刷要求数据为基础至少生成一个要求的作业。
在步骤202(S202)中,批处理输出指示部206以输入的印刷要求的数据为依据来确定连续印刷的张数,当确定的印刷张数超过校色基准值时,指示外部元件控制部210插入校正作业,进入S204的处理。当确定印刷张数在校色基准值以下时进入S206的处理。
在步骤204(S204)中,外部元件控制部210按照批处理输出指示部206的指示生成禁止进行装订处理的校正作业,将生成的校正作业插入到多个要求的作业之间。
在步骤206(S206)中,外部元件控制部210按照时机控制部204所指示的时机,将生成的要求的作业及校正作业依序输出到画像处理装置23、后处理切换部312(图9)、装订处理部308(图9)等各部分。
画像补正部222按照外部元件控制部210输入的作业(要求的作业或校正作业)对要求画像的画像数据或测试画像的画像数据进行补正处理,将补正处理后的画像数据输出到写入控制部226。
写入控制部226依据输入的画像数据(要求画像或测试画像)对各光扫描装置140进行控制,将静电潜像形成于感光体磁鼓152。在感光体磁鼓152上形成的静电潜像(要求画像或测试画像)通过显像器156显像为碳粉像,在中间转写带160上多重转写。纸盘17及送纸通路18按照外部元件控制部210输入的作业将使用者指定的记录用纸42搬送到二次转写位置。搬送到二次转写位置的记录用纸42转写了中间转写带160上的碳粉像并被搬送到定影器19实施定影处理。
在步骤208(S208)中,当处理中的作业为校正作业时打印机装置10进入S210处理,当处理中的作业是要求的作业时则进入S216的处理。
在步骤210(S210)中,实施了定影处理的记录用纸42(印刷了测试画像的记录用纸)经搬出通路187被搬出。测色传感器189(图9)按照外部元件控制部210所输入的校正作业从通过搬出通路187的记录用纸42处读取测试画像数据,将读取到的测试画像的特征量输出到I/O控制部200(图10)。
在步骤212(S212)中,I/O控制部200将从测色传感器189处输入的测试画像特征量输出到校正值决定部202。
校正值决定部202计算出输入的特征量同目标特征量的差,将与算出的差数据相对应的校正值输出到定影器19(图9)。
定影器19按照输入的校正值对加热温度及加压力中的至少一个进行调整。
在步骤214(S214)中,当通过搬出通路187的记录用纸42(印刷有测试画像)到达后处理切换部312(图9)的位置时,后处理切换部312按照从外部元件控制部210(图10)输入的校正作业,将送过来的记录用纸42分发到第2后处理通路306b。分发到第2后处理通路306b的记录用纸42(印刷有测试画像)以不进行装订处理的状态被排出到第2排纸盘302b。另外,本实施形态的打印机装置10也可将印刷有测试画像的记录用纸42直接排出到安装在打印机装置本体上的排纸盘。
在步骤216(S216)中,当通过搬出通路187的记录用纸42(印刷了要求画像)到达后处理切换部312(图9)的位置时,后处理切换部312按照从外部元件控制部210(图10)输入的要求的作业,将送过来的记录用纸42分发到第1后处理通路306a。分发到第1后处理通路306a的记录用纸42(印刷了要求画像)进而被搬运并装载在装订作业台310。
装订处理部308以外部元件控制部210输入的要求的作业为依据来判定进行装订作业的时机。后处理切换部312按照要求的作业进行装订处理后,以装订针装订起来的记录用纸41被排出到第1排纸盘302a。
在步骤218(S218)中,外部元件控制部210判断是否存在未处理的作业(要求的作业或校正作业),当未处理的作业存在时返回到S206的处理投入下一个作业,未处理的作业不存在时,则停止印刷处理返回到待机状态。
本实施形态就通过后处理装置32进行装订处理进行了具体说明。然而,并不仅限于此,后处理装置32也可以进行其它的处理,如使用书订及铁丝进行的合订处理、使用糨糊进行的无线合订处理、以及折叠处理等。也就是说,后处理装置32可以作为合订装置或无线合订装置以针状零件或粘接剂对记录媒体42进行装订。这种情况下,打印机装置10对含有印刷了测试画像的记录用纸42的记录用纸群禁止实施后处理二如上所述,在本实施形态中打印机装置10对含有印刷了测试画像的记录用纸42的记录用纸群禁止实施后处理,只对印刷了要求画像的记录媒体42许可进行所期待的后处理。通过这样的处理,很容易对测试画像的记录媒体予以区别。
当后处理装置为折叠装置时,打印机装置10也可按照只对印刷了要求画像的记录用纸42或印刷了测试画像的记录用纸42中的一方许可折叠处理来构成。比如,使用者未指示进行折叠处理时,只对测试画像的记录用纸42进行折叠处理,这样就很容易将印刷有测试画像的记录用纸42区别出来。
当打印机装置10按照有多个后处理装置32时,打印机装置10将印刷了要求画像的记录用纸与印刷了测试画像的记录用纸排出到不同的位置。比如,当打印机装置10具备内藏于打印机装置本体的第1后处理装置30与外挂在打印机装置本体的第2后处理装置32时,印刷了要求画像的记录用纸42从第2后处理装置32输出,印刷了测试画像的记录用纸42从第1后处理装置30输出。打印机装置10只对印刷了要求画像的记录用纸42进行装订处理,印刷了测试画像的记录用纸42从第1后处理装置30输出,这样很容易将印刷了测试画像的记录用纸42区别出来。
权利要求
1.一种画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在记录媒体上形成画像的成像单元;对利用前述成像单元形成了画像的记录媒体实施后处理的后处理单元;以及根据记录媒体上形成的画像是使用者要求的要求画像还是测试画像来对前述后处理单元进行控制的后处理控制单元。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画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后处理控制单元,是在由前述成像单元连续形成要求画像及测试画像时,控制前述后处理单元。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画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前述的后处理是对记录媒体进行的加工处理,前述的后处理控制单元,是对形成了测试画像的记录媒体,禁止前述后处理单元的加工处理。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画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前述后处理是记录媒体的排出处理,前述后处理控制单元,是指示形成了画像的记录媒体与形成了测试画像的记录媒体以不同的位置或不同的方向排出,而前述后处理单元则按照前述后处理控制单元的指示将形成了要求画像的记录媒体与形成了测试画像的记录媒体以不同的位置或方向排出。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画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前述后处理单元是装订装置,前述后处理控制单元,是对形成了测试画像的记录媒体,禁止以前述后处理单元进行装订处理。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画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前述后处理单元是装订装置,前述后处理控制单元,是对含有形成了测试画像的记录媒体的记录媒体群,禁止以前述后处理单元进行装订处理。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画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前述后处理单元是一种以针状零件装订多个记录媒体的合订装置,前述后处理控制单元是对形成了测试画像的记录媒体,禁止进行装订处理。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画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前述后处理单元是一种以针状零件装订多个记录媒体的合订装置,前述后处理控制单元是在合订装置装订的对象物中含有形成了测试画像的记录媒体时,对此装订的对象物禁止进行装订处理。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画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前述后处理单元是一种以接着剂装订多个记录媒体的无线合订装置,前述后处理控制单元是对形成了测试画像的记录媒体,禁止实施装订处理。
10.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画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前述后处理单元是一种以接着剂装订多个记录媒体的无线合订装置,前述后处理控制单元是在无线合订装置装订的对象物中含有形成了测试画像的记录媒体时,对此装订的对象物禁止进行装订处理。
11.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画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前述后处理单元是一种将页状记录媒体折曲的折页装置,前述后处理控制单元只对形成了要求画像的记录媒体或形成了测试画像的记录媒体中的一方许可进行折页处理。
12.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画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前述画像形成装置具备多个排出盘,其装载利用前述成像单元形成画像的记录媒体;其中前述后控制处理单元指示将形成了要求画像的记录媒体与形成了测试画像的记录媒体排出到不同的排出盘;前述后处理单元按照前述后处理控制单元的指示,将形成了要求画像的记录媒体与形成了测试画像的记录媒体排出到不同的排出盘。
13.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画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前述画像形成装置具备一排出盘,其装载利用前述成像单元形成画像的记录媒体;其中前述后控制处理单元指示将形成了要求画像的记录媒体与形成了测试画像的记录媒体以相对位置错开的方式排出;前述后处理单元按照前述后处理控制单元的指示,将形成了要求画像的记录媒体与形成了测试画像的记录媒体以相对位置错开的方式排出到同一排出盘。
1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画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前述后处理单元由多个后处理装置构成,前述后处理控制单元是将形成了要求画像的记录媒体与形成了测试画像的记录媒体输出到不同的后处理装置。
15.一种画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一插入单元,在将使用者要求的多个要求画像连续形成至多个记录媒体的连续形成处理过程中,插入测试画像形成处理,此测试画像形成处理是把含有测试图案的测试画像形成至记录媒体;以及一插入控制单元,依据是否可将形成了要求画像的记录媒体与形成了测试画像的记录媒体搬出到不同的位置,而许可或禁止前述插入单元的测试画像形成处理的插入。
16.一种画像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当在多个记录媒体上形成了使用者要求的要求画像及测试画像时,依据是形成了要求画像的记录媒体还是形成了测试画像的记录媒体而控制后处理;以及按照上述控制而对形成了要求画像或测试画像的记录媒体实施后处理。
17.一种程序,其特征在于在含有电脑的画像形成装置中,,使前述画像形成装置的电脑施行下述的步骤当在多个记录媒体上连续形成了使用者要求的要求画像及测试画时,依据是形成了要求画像的记录媒体还是形成了测试画像的记录媒体而控制后处理的步骤;以及按照上述控制而对形成了要求画像或测试画像的记录媒体实施后处理的步骤。
全文摘要
一种画像形成装置,对于印刷有用于校色的测试画像的记录用纸,这种装置可轻松予以处理。打印机是按照使用者的要求,在连续印刷要求画像时,插入用于进行校色的测试画像印刷处理,以在连续的印刷过程中进行校色处理。这种情况下,打印机装置10将印刷了要求画像的记录用纸与印刷了测试画像的记录用纸排出到不同的排纸盘302,这样就很容易将测试画像的记录用纸区别出来。另外,当使用者要求进行后处理时,打印机装置10通过禁止对印刷了测试画像的记录用纸进行后处理,来防止印刷了测试画像的记录媒体混入到印刷了要求画像的多个记录媒体之中。
文档编号G03G15/00GK1642219SQ20041007415
公开日2005年7月20日 申请日期2004年9月1日 优先权日2004年1月14日
发明者久村俊夫 申请人:富士全录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