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握持部的串联式感光构件单元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96518阅读:14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具有握持部的串联式感光构件单元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诸如激光打印机的图像形成设备,并涉及可拆卸地安装在图像形成设备中的串联式感光构件单元。
背景技术
在本领域中熟知诸如彩色激光打印机的串联式图像形成设备。该种图像形成设备包括多个显影剂单元和感光鼓,并通过依次在各个感光鼓上形成每种颜色的色粉图像并依次将每种颜色的色粉图像转印且叠加在纸张上而形成彩色图像。常规的串联式图像形成设备需要用户更换每种颜色的显影剂单元和感光鼓,从而给用户增添很大的负担。
美国专利NO.6738590(与日本专利申请公布NO.2003-50531相对应)公布了一种这样的图像形成设备,该图像形成设备通过将显影剂单元和感光鼓设置在一个单独的整体图像形成单元中而运用了将所有显影剂单元和感光鼓整体更换的方法,由此图像形成单元通过图像形成设备的顶部安装到该图像形成设备的主体中和从该主体中拆卸。

发明内容
然而,当更换图像形成设备中的图像形成单元时,用户必须支撑比单个显影剂盒和感光鼓更大和更重的图像形成单元,因此增加了图像形成单元掉落的风险。
考虑到前述情况,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方便串联式感光构件单元安装和拆卸操作的串联式感光构件单元。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可拆卸地安装这样的串联式感光构件单元的图像形成设备。
为了获得上述和其它目的,根据一个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设备。该图像形成设备包括主体和串联式感光构件单元。串联式感光构件单元包括单元框架,多个感光构件,前侧握持部和后侧握持部。所述单元框架被构造成可滑动地安装到所述主体和沿预定方向从所述主体移除。所述单元框架具有相对于所述预定方向的头侧和尾侧。所述多个感光构件与多种颜色相对应地设置并由所述单元框架支撑。所述前侧握持部设置在所述单元框架的头侧处。所述后侧握持部设置在所述单元框架的尾侧处。
根据另一个方面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串联式感光构件单元。所述串联式感光构件单元包括单元框架,多个感光构件,前侧握持部和后侧握持部。所述单元框架被构造成可滑动地安装到所述主体和沿预定方向从所述主体移除。所述单元框架具有相对于所述预定方向的头侧和尾侧。所述多个感光构件与多种颜色相对应地设置并由所述单元框架支撑。所述前侧握持部设置在所述单元框架的头侧处。所述后侧握持部设置在所述单元框架的尾侧处。


根据本发明的说明性方面将参考下面的附图具体描述。
图1是显示作为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设备的一个方面的彩色激光打印机的侧剖视图;图2是设置在图1的彩色激光打印机中的显影剂盒被安装在其上的鼓子单元的侧剖视图;图3是图2中显示的显影剂盒的侧剖视图;图4是从显影剂盒被安装在其中的鼓单元的左侧看的透视图;图5是从鼓单元的左侧看的透视图,其中一个显影剂盒已经被从鼓单元中移走;图6是图4中显示的鼓单元的俯视图;图7是图4中显示的鼓单元的左侧视图;图8是沿图7中指示的VIII-VIII线的横截面图;图9是鼓子单元的分解透视图;图10是鼓子单元的透视图;图11是从左侧看的阐明一对侧板装配到并列关系的前横梁,四个鼓子单元和后横梁的透视图;图12A是从右侧看的阐明一对侧板装配到并列关系的前横梁,四个鼓子单元和后横梁的透视图;
图12B是阐明电极的图12A的放大图;图13A是阐明侧板中鼓轴的定位的侧视图;图13B是用来阐明钢丝弹簧附近的部分的图13A的放大图;图13C是显示钢丝弹簧如何推动鼓轴的说明图;图14是从左侧看的阐明一对侧板已经被装配到并列关系的前横梁,四个鼓子单元和后横梁上的透视图;图15A是从右侧看的阐明一对侧板已经被装配到并列关系的前横梁,四个鼓子单元和后横梁上的透视图;图15B是阐明电极的图15A的放大图;图16是显影剂盒的后视图;图17是显影剂盒的左侧视图;图18是显示激光打印机1的主壳体内安装的鼓单元的透视图;图19是显示图18中的其中一部分被切除的激光打印机的透视图;图20是显示鼓单元部分地从主壳体退出的透视图;图21是显示鼓单元从主壳体移除后的透视图;图22是从鼓单元(具有可转动的近侧握持部)的左侧观看时的透视图;图23是显示鼓单元安装在主壳体中的透视图;图24是显示鼓单元从主壳体中移除的透视图;图25是从配备前脚和后脚的鼓单元的底左侧观看时的透视图;图26是图25中显示的鼓单元的左侧视图;图27A是根据第一变型说明鼓轴在侧板中的定位的该侧板的侧视图;图27B是显示钢丝弹簧如何推动鼓轴的图27A的放大图;图28是根据第二变型的鼓子单元的分解透视图;图29是从左侧看的说明一对侧板装配到并列关系的前横梁,图28中所示的根据第二变型的四个鼓子单元和后横梁的透视图;图30是从左侧看的说明一对侧板装配到并列关系的前横梁,图28中所示的四个鼓子单元和后横梁之后的透视图;图31是显示鼓子单元(带有可转动的近侧握持部)安装在根据第六变型的打印机的主壳体中的透视图;图32A是根据第六变型的打印机的包括前盖和手柄的区域的侧剖视图,用以说明前盖向关闭位置的移动和手柄向存放位置的转动,图中前盖上的引导件的突出部与手柄的远端接触;图32B是根据第六变型的打印机的侧剖视图,图中引导件的平行部与手柄的远端接触;图32C是根据第六变型的打印机的侧剖视图,图中前盖处在关闭位置并且手柄处在存放位置。
具体实施例方式
对于根据本发明的一些方面的用于图像形成设备的串联式感光构件单元将参考附图进行具体描述,图中相同的部分和部件用相同的标号表示,以避免重复描述。
1.彩色激光打印机的总体结构图1是显示作为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设备的一个方面的彩色激光打印机1的侧剖视图。图2是设置在图1的彩色激光打印机1中的显影剂盒22被安装在其上的鼓子单元的侧剖视图。图3是图2中显示的显影剂盒22的侧剖视图。
如图1所示,彩色激光打印机1是一种水平串联型打印机,具有多个并列设置在水平方向上的鼓子单元23。打印机1包括主壳体2以及在主壳体2中的用于供给纸张3的馈入单元4,用于在从馈入单元4供给的纸张3上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单元5和用于在图像被形成在其上后排出纸张3的排出单元6。
在下面的说明中,图1中打印机1的右侧(主壳体2的鼓进出开口162形成在其中的一侧)将被称为“前侧”,而图1中打印机的左侧将被称为“后侧”。进一步,相对于纸张宽度方向,图1中的近侧将被称为“左侧”,而图1中的远侧将被称为“右侧”。
除非下面另外陈述,在鼓单元21和显影剂盒22的下述说明中的方向将与鼓单元21和显影剂盒22被安装在主壳体2中的状态一致。
(1)馈入单元馈入单元4包括可在前后方向上滑入下面要描述的在主壳体2下部的盘容纳部171或从盘容纳部171中滑出的用于容纳纸张3的纸张盘7;设置在纸张盘7的前端上方的彼此面对的分离辊8和分离垫9;以及设置在分离辊8后侧的馈入辊10。
馈入单元4包括用于引导从纸张盘7传送的纸张3的馈入端纸张传送路径11。馈入端纸张传送路径11从侧面看大致是U形,用来最初引导纸张3向前,随后向后反转方向。馈入端纸张传送路径11具有位于U形的下侧相邻于分离辊8的上游端,以及位于U形的上侧相邻于下文将描述的传送带53的下游端。
馈入单元4也包括沿馈入端纸张传送路径11彼此面对设置,并且位于分离辊8的上前方的纸屑辊12和夹紧辊13;以及也设置在馈入端纸张传送路径11上,纸屑辊12和夹紧辊13上方的一对套准辊14。
压纸板15设置在纸张盘7的内侧用来支撑堆叠状态的纸张3。压纸板15在其后端被可枢轴转动地支撑,因此前端可以向下枢轴转动到静止位置,在该位置压纸板15静止在纸张盘7的底板上,并且可以向上枢轴转动到馈入位置,在该位置压纸板从后端到前端向上倾斜。
杠杆16设置在纸张盘7的下前部,用于向上提升压纸板15的前端。杠杆16被可枢轴转动地支撑在压纸板15前端下方的位置,因此杠杆16的前端可以上下移动。
通过枢轴转动杠杆16,杠杆16提升压纸板15的前端,将压纸板15移动到馈入位置。当压纸板15处在馈入位置时,堆叠在压纸板15上的最顶部的纸张3被压靠馈入辊10。当馈入辊10旋转时,纸张3向分离辊8和分离垫9之间的位置馈送。
当纸张盘7从主壳体2移走时,压纸板15停留在静止位置。当压纸板15处在静止位置时,纸张3可以被堆叠在压纸板15上。当馈入辊10将纸张3馈送到分离辊8和分离垫9之间的位置之后,旋转的分离辊8每次分离并传送一张纸张3。被分离辊传送的纸张通过纸屑辊12和夹紧辊13之间,此时纸屑辊12从纸张3上移除纸屑,并且沿馈入端纸张传送路径11向套准辊14继续传送纸张3。
在套准纸张3之后,套准辊14将纸张3传送到传送带53。
(2)图像形成单元(2-1)扫描单元图像形成单元5包括扫描单元17,处理单元18,转印单元19和定影单元20。单独的扫描单元17设置在主壳体2的顶部。虽然没有显示在图中,但是扫描单元17包括激光发射单元,多角镜,以及多个透镜和反射镜。激光发射单元以各种颜色的图像数据为基础发射激光束。当激光束通过透镜并且被反射镜偏转之后,激光束分别照射对应于各种颜色的感光鼓24。
(2-2)处理单元处理单元18设置在扫描单元17下方和馈入单元4上方。如下面将要被描述的,处理单元18包括单独的鼓单元21和对应于四种颜色的四个显影剂盒22。
(2-2-1)鼓单元如下面将要详细描述的,鼓单元21在前后方向上从主壳体2的前侧被可拆卸地安装在主壳体2的鼓容纳部161中。鼓单元21包括用于四种颜色的每一种颜色的四个鼓子单元23。具体地,四个鼓子单元23是黄鼓子单元23Y,品红鼓子单元23M,青绿鼓子单元23C和黑鼓子单元23K。
鼓子单元23以一定间隔在前后方向上被互相平行地设置。具体地,鼓子单元23从前侧到后侧按照黄鼓子单元23Y,品红鼓子单元23M,青绿鼓子单元23C和黑鼓子单元23K的顺序排列。如下面将要被描述的,各个鼓子单元23包括一对侧框架部71,以及横越在侧框架部71之间的中心框架部72(见图9和图10)。
如图2所示,各个鼓子单元23保持感光鼓24,栅控式电晕充电器25和清洁刷68。
感光鼓24在宽度方向(下面宽度方向将表示垂直于前后方向和垂直方向的左右方向)延伸。感光鼓24包括圆柱形的主鼓体26和沿主鼓体26轴向设置的鼓轴27,主鼓体26在其外表面上具有聚碳酸酯组成的正向充电感光层。
鼓轴27的两横向端被插入下面所述的侧框架部71中(见图10)并且由下面所述的侧板121定位(见图7)。
旋转支撑构件30(见图12A)被安装到主鼓体26的两轴向端上,以使其不能相对于主鼓体26旋转但可以相对于鼓轴27旋转。通过这样的结构,主鼓体26被旋转支撑在鼓轴27上。在图像形成处理过程中,感光鼓24通过从设置在主壳体2上的电动机(未显示)传递的驱动力旋转。
如图2所示,充电器25被支撑在下述的中心框架部72,对角线地在感光鼓24的上后方。充电器25以一定距离与感光鼓24相对。充电器25包括设置在与感光鼓24相对但与感光鼓24分离的位置的放电丝28,以及设置在放电丝28和感光鼓24之间的栅29。
放电丝28连接到下述的放电丝电极80(见图12B)。栅29连接到下述的栅电极81(见图12B)。
在图像形成操作过程中,设置在主壳体2中的高压电路板(未显示)经由放电丝电极80向放电丝28施加高压以从放电丝28产生电晕放电。同时,设置在主壳体2中的高压电路板(未显示)经由栅电极81向栅施加高压以向感光鼓24的表面施加均匀的正电荷,同时控制提供到其上的电荷量。
清洁刷68被支撑在下述的中心框架部72上感光鼓24后方的位置,并且与感光鼓24相对并接触。在图像形成操作过程中,设置在主壳体2中的高压电路板(未显示)经由下述的清洁电极83向清洁刷68施加清洁偏压(见图12B)。
(2-2-2)显影剂盒如图1所示,显影剂盒22被相应于用于各种颜色的鼓子单元23可拆卸地安装。具体地,显影剂盒22包括可拆卸地安装在黄鼓子单元23Y上的黄显影剂盒22Y,可拆卸地安装在品红鼓子单元23M上的品红显影剂盒22M,可拆卸地安装在青绿鼓子单元23C上的青绿显影剂盒22C和可拆卸地安装在黑鼓子单元23K上的黑显影剂盒22K。
如图3所示,各个显影剂盒22包括显影剂框架31以及在显影剂框架31中的搅拌器32,供给辊33,显影辊34和厚度调节刀片35。
显影剂框架31被形成为在下端具有开口36的盒状。分隔壁39设置在显影剂框架31的相对于垂直方向的中途,用于将显影剂框架31的内部分隔成色粉容纳腔37和显影腔38。通孔40形成在分隔壁39中,使色粉容纳腔37和显影腔38之间连通。
色粉容纳腔37容纳对应于四种颜色之一的色粉。更具体地,黄显影剂盒22Y的色粉容纳腔37容纳黄色色粉,品红显影剂盒22M的色粉容纳腔37容纳品红色色粉,青绿显影剂盒22C的色粉容纳腔37容纳青绿色色粉,以及黑显影剂盒22K的色粉容纳腔37容纳黑色色粉。
各种颜色的色粉都是一种无磁性,具有正电荷的单组分色粉。聚合色粉具有球形,并且利用诸如悬浮聚合的已知的聚合方法通过共聚聚合单体获得。聚合单体可以是例如诸如苯乙烯的苯乙烯单体,或者是诸如丙烯酸,丙烯酸(C1-C4)烷基酯,或者甲基丙烯酸(C1-C4)烷基酯的丙烯酸单体。色粉的基础颗粒主要由与对应颜色的着色剂,电荷控制剂,石蜡等混合的粘结性树脂构成,并且进一步包括用来提高流动性的添加剂。
黄色,品红色,青绿色和黑色的着色剂被混合以产生这些颜色中的每一种颜色。电荷控制剂是通过将具有诸如铵盐的离子功能团的离子单体和诸如苯乙烯单体或丙烯酸单体的可以与离子单体共聚的单体共聚而获得的电荷控制树脂。添加剂可以是诸如二氧化硅,氧化铝,氧化钛,钛酸锶,二氧化铈或氧化镁的金属氧化物的粉末,或者是诸如碳化物粉末或金属盐粉末的无机粉末。
窗口142也被形成在色粉容纳腔37中用来检测色粉容纳腔37中剩余的色粉量。窗口142嵌在显影剂框架31的两侧壁141中隔着色粉容纳腔37而彼此互相相对的位置(见图8)。
搅拌器32设置在色粉容纳腔37中,并且包括可旋转地支撑在显影剂框架31的两侧壁141中的旋转轴41,以及沿其轴向设置在旋转轴41上并且从旋转轴径向向外延伸的搅拌构件42。在图像形成过程中,来自设置在主壳体2中的电动机(未显示)的驱动力经由从动耦合齿轮144(见图17)传递到旋转轴41,使搅拌构件42在色粉容纳腔37中循环移动。
供给辊33设置在显影腔38内部通孔40的下面。供给辊33包括由金属制成并被旋转地支撑在显影剂框架31的两侧壁141中的供给辊轴43,和由覆盖在供给辊轴43的外周的导电性海绵材料制成的海绵辊体44。在图像形成过程中,来自设置在主壳体2中的电动机(未显示)的驱动力经由从动耦合齿轮144传递到供给辊轴43,驱动供给辊33旋转。
显影辊34设置在显影腔38内部对角地在供给辊33的下后方。显影辊34包括由金属制成并且旋转地支撑在显影剂框架31的两侧壁141中的显影辊轴45,和由覆盖在显影辊轴45的外周的导电性橡胶制成的橡胶辊体46。
更具体地,橡胶辊体46具有两层结构,包括由包含细碳颗粒等的导电性聚氨酯橡胶,硅橡胶,EPDM橡胶等构成的橡胶辊体层;和涂覆到橡胶辊体层表面并且主要由聚氨酯橡胶,聚氨酯树脂,聚酰亚胺树脂等形成的涂层。下述的显影辊电极82(见图12B)连接到显影辊轴45。
显影辊34被设置成抵靠供给辊33,以使在橡胶辊体46和海绵辊体44之间产生压力。显影辊34也通过开口36暴露在显影剂盒22的底部。
在图像形成过程中,来自设置在主壳体2中的电动机(未显示)的驱动力经由从动耦合齿轮144(见图17)传递到显影辊轴45,用来旋转显影辊34。从设置在主壳体2中的高压电路板(未显示)提供的显影偏压也经由显影辊电极82施加到显影辊34。
厚度调节刀片35设置在显影腔38中,以使其从上压靠显影辊34。厚度调节刀片35包括由金属片簧构件构成的刀片48,和设置在刀片48的远端的压力部49。压力部49由绝缘硅橡胶制成并且具有半圆形截面。
刀片48的基础端被固定构件47固定到分隔壁39,同时刀片48的弹力使在远端的压力部49从上方接触显影辊34的橡胶辊体46。
(2-2-3)在处理单元中的显影操作在各个显影剂盒22中,容纳在色粉容纳腔37中的相应颜色的色粉通过它的自重移向通孔40。当搅拌器32搅拌色粉时,一些色粉通过通孔40排到显影腔38中。
通过通孔40排到显影腔38中的色粉被提供到供给辊33上。当供给辊33旋转时,携带在供给辊33上的色粉被提供到显影辊34。此时,当显影偏压施加到显影辊34时,在供给辊33和显影辊34之间色粉被正向摩擦充电。
当显影辊34旋转时,提供到显影辊34表面的色粉通过厚度调节刀片35的压力部49和显影辊34的橡胶辊体46之间,因此在橡胶辊体46的表面上保持均匀厚度的薄层。
同时,如图2所示,在相应于显影剂盒22的鼓子单元23中的充电器25产生电晕放电,用来对感光鼓24的表面以均匀的正向极性充电。当感光鼓24继续旋转时,从扫描单元17发射的激光束在感光鼓24的被正向充电表面上高速扫描,在感光鼓24上形成相应于将要形成在纸张3上的图像的静电潜像。
接着,当显影辊34旋转时,携带在显影辊34表面上的正向充电的色粉与感光鼓24接触,并且被提供到正向充电的感光鼓24的表面上暴露于激光束并且因此具有低电势的区域。通过这种方式,根据反转显影处理,感光鼓24上的潜像被显影成可视图像,因此感光鼓24携带了相应于有关颜色的色粉图像。
在转印操作之后留在感光鼓24上的色粉被显影辊34回收。进一步,来自纸张3的沉积在感光24上的纸屑被清洁刷68移除。
(2-3)转印单元如图1所示,转印单元19设置在主壳体2中馈入单元4上方,并且在处理单元18下方在前后方向上延伸。转印单元19包括驱动辊51,从动辊52,传送带53,转印辊54和清洁单元55。
驱动辊51和从动辊52设置成在前后方向上隔开一定距离地彼此相对。驱动辊51设置在黑鼓子单元23K的后方,而从动辊52设置在黄鼓子单元23Y的前方。
传送带53是由诸如包含分散的诸如碳的导电颗粒的导电性聚碳酸酯或聚酰亚胺的合成树脂薄膜形成的环带。传送带53环绕驱动辊51和从动辊52。
在图像形成过程中,来自设置在主壳体2中的电动机(未显示)的驱动力被传递到驱动辊51用来旋转驱动辊51。当驱动辊51被驱动旋转时,传送带53绕驱动辊51和从动辊52环形行进,同时从动辊52跟随传送带53的移动。传送带53在传送带53接触鼓子单元23中的感光鼓24的转印位置以与感光鼓24的表面相同的方向移动。
转印辊54设置在传送带53内部的与各个感光鼓24相对的位置,传送带53插在两者之间。转印辊54由用导电橡胶形成的橡胶辊体覆盖的金属辊轴构成。转印辊54被可旋转地设置,因此转印辊54的表面在转印位置以与传送带相同的方向移动。在图像形成过程中,设置在主壳体2中的高压电路板(未显示)向转印辊54施加转印偏压。
清洁单元55设置在传送带53下方并且包括主清洁辊56,第二清洁辊57,刮刀58和色粉收集器59。
主清洁辊56设置成在相对于传送带53的接触感光鼓24和转印辊54的上部的一侧接触传送带53的下部。主清洁辊56被构型成在跟随传送带53的循环移动的方向上旋转。在图像形成过程中,设置在主壳体2中的高压电路板(未显示)向主清洁辊56施加主清洁偏压。
第二清洁辊57设置在主清洁辊56下方与主清洁辊56接触,并且被构型成在旋转时使第二清洁辊57的外周表面以在接触位置与主清洁辊56相同的方向移动。在图像形成过程中,设置在主壳体2中的高压电路板(未显示)向第二清洁辊57施加第二清洁偏压。
刮刀58设置成从下面与第二清洁辊57接触。
色粉收集器59设置在主清洁辊56和第二清洁辊57的下面,用来收集从第二清洁辊57上掉落的色粉。
由于驱动辊51的驱动和从动辊52的从动而循环移动的传送带53向打印机1的后部传送从馈入单元4提供的纸张3,因此纸张3相继通过相应于各个鼓子单元23的转印位置。当纸张3被传送时,携带在各个鼓子单元23的感光鼓24上的各种颜色的色粉图像相继被转引到纸张3上,在其上形成彩色图像。
例如,首先,携带在黄鼓子单元23Y中的感光鼓24表面上的黄色色粉图像被转引到纸张3上,之后,携带在品红鼓子单元23M中的感光鼓24表面上的品红色色粉图像被转引到纸张3上,并且被叠加在已经被转印的黄色色粉图像上。以同样的方法,携带在青绿鼓子单元23C和黑鼓子单元23K中的感光鼓24表面上的青绿色色粉图像和黑色色粉图像分别被叠加在先前被转印的色粉图像上,以在纸张3上形成彩色图像。
在上述的转印操作中沉积在传送带53表面上的任何色粉然后被清洁单元55清洁。首先,传送带53表面上的色粉通过主清洁偏压转移到主清洁辊56,并且随后通过第二清洁偏压转移到第二清洁辊57上。接着,刮刀58刮除已经转移到第二清洁辊57上的色粉。从第二清洁辊57上刮下的色粉掉落在色粉收集器59中。
(2-4)定影单元定影单元20设置在主壳体2中黑鼓子单元23K的后方,并且与感光鼓24在前后方向上接触传送带53的转印位置相对。定影单元20包括加热辊61和加压辊62。
加热辊61由金属管构成,加热辊61的表面被涂覆释放层。金属管容纳沿主壳体2的轴向延伸的卤素灯,用来将加热辊61的表面加热到固定温度。
加压辊62设置在加热辊61下面并且与加热辊61面对。加压辊62从加热辊61的底部压靠加热辊61。
在彩色图像被转印到纸张3上后,纸张3被传送到定影单元20。在定影单元20中,当纸张3经过加热辊61和加压辊62之间时,彩色图像通过加热被定影到纸张3上。
(3)排出单元排出端传送路径63设置在排出单元6中。排出端传送路径63从侧面看大致为U形,上游端位于相邻于定影单元20的下侧,下游端位于相邻于形成在主客体2的顶部上的排出盘64的上侧。因此,排出端传送路径63首先引导纸张3向后,然后反转方向并且在向前的方向排出纸张3。
转印辊65和夹紧辊66设置为沿排出端传送路径63彼此互相面对。进一步,一对排出辊67设置在排出端传送路径63的下游端上。排出盘64在主壳体2的顶部上形成为向后侧逐渐变深的凹陷。排出盘64具有支撑成堆叠状态的排出纸张3的功能。
当纸张3通过定影单元20后,转印辊65和夹紧辊66沿排出端传送路径63向排出辊67传送纸张3,并且排出辊67将纸张3排出到排出盘64上。
2.鼓单元图4是从鼓单元21的左侧看的透视图,显影剂盒22被安装在鼓单元21中。图5是从鼓单元21的左侧看的透视图,显影剂盒22中的一个已经被从鼓单元21中移走。图6是图4中显示的鼓单元21的俯视图。图7是图4中显示的鼓单元21的左侧视图。图8是沿图7中指示的VIII-VIII线的横截面图。图9是鼓子单元21的分解透视图。图10是鼓子单元21的透视图。图11是从左侧看的阐明一对侧板121装配到并列关系的前横梁96,四个鼓子单元23和后横梁111的透视图。图12A是从右侧看的阐明一对侧板121装配到并列关系的前横梁96,四个鼓子单元23和后横梁111的透视图。图12B是阐明电极的图12A的放大图。图13A是阐明侧板121中鼓轴27的定位的侧视图。图13B是用来阐明钢丝弹簧127附近的部分的图13A的放大图。图13C是显示钢丝弹簧127如何推动鼓轴27的说明图。图14是从左侧看的阐明一对侧板121已经被装配到并列关系的前横梁96,四个鼓子单元23和后横梁111上的透视图。图15A是从右侧看的阐明一对侧板121已经被装配到并列关系的前横梁96,四个鼓子单元23和后横梁111上的透视图。图15B是阐明电极的图15A的放大图。
接着,将参考图4到图15B描述鼓单元21。
如图4所示,鼓单元21包括对应于四种颜色并且在前后方向上并列的四个鼓子单元23;设置在四个鼓子单元23的前后侧的前横梁96和后横梁111;和设置在前横梁96,四个鼓子单元23和后横梁111的宽度端上的一对侧板121。四个鼓子单元(除了感光鼓24等的框架结构),前横梁96,后横梁111和该对侧板121组成单元框架。
组成鼓单元21的四个鼓子单元,前横梁96,后横梁111和该对侧板121可以作为整体单元可滑动地安装到主壳体2的鼓进出孔162中或者从主壳体2的鼓进出孔162中移走。
(1)鼓子单元如图9和图10所示,鼓子单元23包括在宽度方向上隔开一定距离彼此相对设置的一对侧框架部71,和横越在侧框架部71之间的中心框架部72。
(1-1)侧框架部各个侧框架部71都由合成树脂材料形成并且从侧面看具有大致矩形板的形状。更具体地,侧框架部71从侧面看被成形为大致像平行四边形并且向下向后倾斜。
引导槽73形成在侧框架部71的内壁表面中在宽度方向彼此相对的位置,用于当显影剂盒22安装到鼓子单元23中或从鼓子单元23中被移走时引导显影剂盒22。
在侧框架部71的内壁表面中的引导槽73被形成为从靠近侧框架部71的后侧的顶边缘到靠近侧框架部71的前侧上的底边缘的点的大致垂直的方向。引导槽73的上游端较宽并且向顶部开口。当显影剂盒22被安装在鼓子单元23上因此显影辊34接触感光鼓24时,引导槽73的下游端(最深部)设置在对应于显影辊轴45的位置。引导槽73被形成为在侧框架部71的内壁表面中在宽度方向向外凹陷的凹陷。如图16所示,导电性环状构件50被可滑动地接纳在引导槽73中,用来覆盖显影辊轴45的两横向端。
如图9所示,凸起75被形成在侧框架部71的上侧中引导槽73前方的位置。凸起75是圆柱形的形状并且具有穿透侧框架部71的空心。凸起75在宽度方向上从侧框架部71的外壁向外突出。当显影剂盒22安装在鼓子单元23上时,显影剂盒22的窗口142(也见图17)通过凸起75在宽度方向上彼此相对,如图8所示。
鼓支撑单元76(图9)形成在侧框架部71中用来支撑感光鼓24。各个鼓支撑单元76包括形成在侧框架部71的内壁表面中的下端并且具有在宽度方向上向外凹陷的圆柱形的接纳部77。接纳部77接纳下文将描述的中心框架部72的圆柱形的轴插入部90。轴插入通孔78形成在接纳部77的中心并且在厚度方向上穿透侧框架部71。
两个螺纹通孔79形成在各个侧框架部71的后边缘上,在厚度方向上穿透侧框架部71。螺栓92被插入到螺纹通孔79中用来将侧框架部71固定到中心框架部72。螺纹通孔79之一形成在侧框架部71的下后边缘,而另一个形成在沿后边缘的中途。
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突脊84形成在各个侧框架部71上凸起75的上方。突脊84被形成为沿前后方向延伸并且从侧框架部71的外壁表面在宽度方向上向外突出的接缝。
如图9所示,耦合内通孔74形成在侧框架部71中引导槽73中的左侧中途的这样的位置,当显影剂盒22安装在鼓子单元23上时,该位置在宽度方向上对应于显影剂盒22的从动耦合齿轮144(图17)。耦合内通孔74是在宽度方向上穿透左侧框架部71的圆孔。
螺栓接纳部85也被设置在左侧框架部71中耦合内通孔74和轴插入通孔78之间。螺栓136(见图11)被旋到螺栓接纳部85中,将侧板121紧固到鼓子单元23。螺栓接纳部85具有圆柱形并且从侧框架部71的外壁表面在宽度方向向外突出。
如图12B所示,放电丝电极80,栅电极81,显影辊电极82和清洁电极83通过在厚度方向插入侧框架部71而被支撑在右侧框架部71中,以使其在宽度方向上从侧框架部71的外壁表面向外突出。
放电丝电极80设置在轴插入通孔78的上方,侧框架部71的大致的垂直中心和前后中心处。
栅电极81被对角地设置在侧框架部71的后边缘上的轴插入通孔78的后上方,并且大致在侧框架部71的垂直中间处。
显影辊电极82被对角地设置在轴插入通孔78的前上方,靠近侧框架部71的前边缘并且在其垂直中间处。
清洁电极83被对角地设置在轴插入通孔78的后上方栅电极81的上面,靠近侧框架部71的后边缘并且在其垂直中间处。
进一步,外周装配壁94设置在对应于各个放电丝电极80的位置。各个装配壁94从右侧框架部71的外壁表面在宽度方向上向外突出并且形成围绕放电丝电极80的半圆弧。
(1-2)中心框架部如图9和图10所示,中心框架部72独立于侧框架部71用合成树脂材料模制而成。中心框架部72由在宽度方向延伸的中心板86和设置在中心板86两横向端的侧内板87整体构成。
在俯视图中具有大致窄板形状的充电器保持单元88设置在沿宽度方向延伸的中心板86的垂直中心,用来保持充电器25。充电器保持单元88保持在宽度方向延伸的放电丝28和在放电丝28下方的栅29(见图2)。充电器保持单元88也保持抓住放电丝28并且能够在宽度方向上滑过放电丝28的放电丝清洁器89。
中心板86也配备设置在充电器保持单元88下面的刷保持单元93,用来保持清洁刷68。由刷保持单元93保持的清洁刷68在宽度方向上横跨刷保持单元93(见图2)。
设置在中心板86的横向端上的内板87通过在向前的方向上弯曲中心板86而形成。从侧面看,各个内板87具有向前变窄的大致三角形的形状。圆柱形的轴插入部90设置在内板87的前端,用来接纳鼓轴27。
进一步,螺栓接纳部91形成在各个内板87的后边缘上的上下两端,并且从内板87的外壁表面沿中心板86在宽度方向上向内延伸。螺栓92被旋入螺栓接纳部91,用以在中心框架部72上安装侧框架部71。
(1-3)鼓子单元的装配如图9所示,侧框架部71定位在中心框架部72的两横向端上。中心框架部72通过下述方法被插入侧框架部71之间。首先,中心框架部72的圆柱形轴插入部90被插入到侧框架部71的鼓支撑单元76中的接纳部77中,用以在宽度方向上与轴插入通孔78重叠。同时,中心框架部72的螺栓接纳部91在宽度方向与侧框架部71的螺纹通孔79重叠。接着,螺栓92插入螺纹通孔79并且旋入螺栓接纳部91中。结果,侧框架部71被安装在中心框架部72的两横向端上,如图10所示,完成鼓子单元23的装配。
当侧框架部71被安装在中心框架部72的两端时,中心框架部72的中心板86在从底端到垂直中点的后边缘上的区域接触侧框架部71,并且横跨在两侧框架部71之间。
当侧框架部71安装在中心框架部72的两横向端时,设置在右侧框架部71上的放电丝电极80和栅电极81在中心框架部72上形成与放电丝28和栅29的连接。进一步,清洁电极83被连接到清洁刷68。
进一步,感光鼓24被保持在鼓子单元23中。具体地,安装在旋转支撑构件30(见图12A)中并且不能够相对于旋转支撑构件30旋转的主鼓体26设置在内板87之间,以使其平行于充电器25但与充电器25分离一定距离。接着,鼓轴27沿主鼓体26的轴线插入侧框架部71的轴插入通孔78和中心框架部72的圆柱形轴插入部90并且被固定,以使其不能够相对于轴插入通孔78旋转。鼓轴27可旋转地支撑住支撑主鼓体26的旋转支撑构件30,因此在鼓子单元23中保持感光鼓24。
通过支撑鼓轴27的两轴端,侧框架部72可以通过鼓轴27彼此相对于对方定位。
(2)前横梁如图11和图12A所示,前横梁96设置在前后方向上并排的四个鼓子单元23的前面,并且横跨在该对侧板121之间。
前横梁96包括一对在宽度方向上彼此相对的侧壁97,以及横跨在该对侧壁97之间的前壁98和后壁99。前横梁96的元件用合成树脂材料整体模制而成。
各个侧壁97包括从侧面看大致像平行四边形的侧壁基部100,和从侧壁基部100的下端对角地向下和向后延伸的侧壁腿部101。前螺栓接纳部103设置在侧壁基部100的外壁表面上。螺栓136被旋入到前螺栓接纳部103中,用来附接侧板121。
向下倾斜到后部的前倾斜表面102形成在侧壁97的后端面上,将侧壁基部100连接到侧壁腿部101。
前壁98从前看具有大致窄矩形形状并且在宽度方向延伸。前壁98有垂直取向并且在该对侧壁97之间延伸。
近侧握持部(前侧握持部)104设置在前壁98的横向中心。近侧握持部104由在宽度方向彼此相对设置并隔开一定距离的一对侧板105和横跨在侧板105之间的中心板106构成。
当从侧面看时,各个侧板105形成为大致矩形板状,并且从前壁98的前壁表面向前突出。侧板105的前边缘对角地向前和向下倾斜。
中心板106横跨在侧板105的下边缘部分之间,并且具有L形的横截面,从前壁98的前壁表面向外延伸并且向上弯曲。
近侧握持部104定位成使横向中心与前横梁96的横向中心相匹配。因此,在安装鼓单元21之后,近侧握持部104的横向中心与在前后方向上穿过鼓子单元23的横向中心的直线X1成一直线,如图6所示。
如图11所示,后壁99从后侧看具有在宽度方向上延伸的延长的矩形板形状。后壁99设置到前壁98的后面并且横跨在侧壁97之间,同时沿侧壁97的前倾斜表面102向下和向后倾斜。
(3)后横梁如图11和图12A所示,后横梁111设置在前后方向上并列的四个鼓子单元23的后侧上,并且横跨在该对侧板121之间。
后横梁111用合成树脂材料整体模制而成,并且包括一对在宽度方向上彼此相对的侧壁112,和横跨在该对侧壁112之间的桥接壁113。
侧壁112从侧面看具有向底部变窄的大致三角板的形状。螺栓接纳部114设置在侧壁112的外壁表面中,用于用螺栓136附接侧板121。向下倾斜到后部的后倾斜表面115形成在侧壁112的前端面。
桥接壁113从后看具有大致延长的矩形板形状并且在宽度方向上延伸。桥接壁113被垂直竖立并且横跨在该对侧壁121之间。
桥接壁113的前壁表面是平坦的表面,沿侧壁112的后倾斜表面115向下和向后倾斜。
远侧握持部(后侧握持部)116设置在桥接壁113的横向中心。远侧握持部116包括通过从后看使桥接壁113的顶边缘向下凹陷形成的凹陷部117,和从后看形成矩形的三个侧面并且与桥接壁113的顶边缘连接的后把手118。
从后看具有大致延长的矩形形状的通风孔119形成在凹陷部117和后把手118之间,允许空气在空气流动方向(前后方向)通过,下文将要对此进行描述。
远侧握持部116设置成使横向中心与后横梁111的横向中心相匹配。因此,在安装鼓单元21之后,远侧握持部104的横向中心被定位在前后方向上穿过鼓子单元23的横向中心的直线X1上,如图6所示。
(4)侧板如图11和图12A所示,一对侧板121被设置成使其能够从其两个横向边缘将前横梁96,四个鼓子单元23和后横梁111的横向两边缘夹在中间。
侧板121由具有比用来形成鼓子单元23的合成树脂材料低的线膨胀系数的材料形成。例如,侧板121由金属或纤维增强树脂形成,最好用金属。
各个侧板121从侧面看具有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大致延长的矩形板形状。当装配鼓单元21时,如后所述,侧板121被形成为与在前后方向上并排的前横梁96,鼓子单元23和后横梁111相对,因此前边缘面对前横梁96,并且后边缘面对后横梁111。侧板121也被形成为使顶边缘面对侧框架部71的突脊84,并且底边缘面对侧框架部71的下边缘。
作为安装部的凸缘部122被形成为在前后方向上跨越被形成在各个侧板121的顶边缘,并且在宽度方向上向外延伸。凸缘部122通过在宽度方向向外弯曲侧板121的顶边缘而形成,从而形成L形横截面。凸缘部122被可滑动地适配到下述的鼓容纳部161的轨道164(见图20)中而作为引导部。
四个光传递通孔123形成在各个侧板121的顶边缘,当侧框架部71被安装在鼓子单元23上时,用来接纳各个鼓子单元23的凸起75。
四个光传递通孔123在前后方向上以一定间隔形成在侧板121的顶边缘中。光传递通孔123被形成为圆形通孔,当侧框架部71安装到鼓子单元23上并且显影剂盒22安装到鼓子单元22上时,该光传递通孔123在宽度方向上与显影剂盒22的窗口142(见图17)和凸起75对齐的位置处在厚度方向穿透侧板121。
如图12A所示,四个轴通孔124沿各个侧板121的下边缘形成,当侧框架部71安装在鼓子单元23上时,用来接纳各个鼓轴27的轴端。
四个轴通孔124沿前后方向以一定间隔形成在侧板121的下边缘。轴通孔124是四方形孔,当侧框架部71被安装到鼓子单元23上时,在宽度方向上与鼓轴27的轴端相对的位置处轴通孔124在厚度方向穿透侧板121。更具体地,各个轴通孔124从侧看是大致矩形的形状,其侧面平行于前后方向和垂直方向,如图13A所示。轴通孔124的顶部和前外周边缘形成以大约直角互相交叉的两直线。这些外周边缘形成下述的接触表面131,鼓轴27在多个点接触该接触表面131。
一对啮合孔126对应于各个轴通孔124形成在各侧板121中在轴通孔124的前后方向上任何一侧上的略微上面的位置。形成在右侧板121上的啮合孔126之一与下述的中心开口133连续地形成。
如图13A,13B和图13C所示,在右侧板121的内壁表面处,用于轴定位的钢丝弹簧被接合在一对接合孔126中。钢丝弹簧127用从侧面看大致为V形的钢丝构成,其两上端在宽度方向向外弯曲。
各个钢丝弹簧127沿侧板121的内壁表面设置,其上端被接合在该对啮合孔126中。因此,钢丝弹簧127被保持在侧板121上该对接合孔126之间,这样当从侧面看时,中心区域被向下凹陷为V形。进一步,钢丝弹簧127被这样定位,使其后侧对角地向上和向后越过轴通孔124。
如图11和图12A所示,前螺栓通孔128形成在靠近各个侧板121的前边缘的当侧板121被安装在前横梁96上时与侧壁基部100的前螺栓接纳部103相对的位置。螺栓136被插入前螺栓通孔128。
进一步,后螺栓通孔129形成在靠近各个侧板121的后边缘的当侧板121被安装在后横梁111上时与侧壁112的螺栓接纳部114相对的位置。螺栓136被插入后螺栓通孔129。
如图5,图7,图11和图14所示,耦合内通孔130形成在左侧板121上当侧板121安装在鼓子单元23并且显影剂盒22安装在鼓子单元23上时在宽度方向上与显影剂盒22的从动耦合齿轮144相对应的位置。
四个耦合内通孔130在前后方向上以一定间隔形成在侧板121的垂直中心。耦合内通孔130是在厚度方向上穿透侧板121的圆形孔,当侧框架部71被安装在鼓子单元23上时,耦合内通孔130位于在宽度方向上与左侧框架部71的耦合内通孔74相对应的位置。
四个中心螺栓通孔132(图11)也形成在左侧板121上当侧板121被安装在鼓子单元23上时与左侧框架部71的螺栓接纳部85相对应的位置。螺栓136被插入中心螺栓通孔132。四个中心螺栓通孔132在前后方向上以一定间隔形成,并且位于相对应的耦合内通孔130和轴通孔124之间的位置。
如图12A,图15A和图15B所示,中心开口133形成在右侧板121上。当侧板121被安装在鼓子单元23上时,中心开口133将设置在右侧框架部71上的放电丝电极和栅电极在宽度方向上暴露在右侧板121的外侧。四个中心开口133以一定间隔沿前后方向形成。中心开口133是大开口,被定形为适配于包括放丝电极80的装配壁94,并且能够接纳栅电极81。
进一步,前侧开口134形成在右侧板121上各个中心开口133的前侧。当侧板121被安装在鼓子单元23上时,前侧开口134用来将显影辊电极82在宽度方向上暴露在右侧板121的外侧。四个前侧开口134被形成为与中心开口133对应,并且被定位成当侧板121被安装在鼓子单元23上时在宽度方向上与显影辊电极82相对。
进一步,后侧开口135形成在右侧板121上各个中心开口133的后侧。当侧板121被安装在鼓子单元23上时,后侧开口135用来将清洁电极83在宽度方向上暴露在右侧板121的外侧。四个后侧开口135被形成为与中心开口133对应,并且被定位成当侧板121安装在鼓子单元23上时在宽度方向上与清洁电极83相对。
(5)鼓单元的装配首先,四个鼓子单元23设置成在前后方向上彼此相邻。如图11和图12A所示,对于相邻的鼓子单元23,在后鼓子单元23中的侧框架部71的前表面设置成与前鼓子单元23的侧框架部71的后表面接触。用这种方式,鼓子单元23在前后方向上并排放置,同时向下向后倾斜。
接着,前横梁96设置成与最前的子鼓单元23相邻,并且后横梁111设置成与最后的鼓子单元23相邻。当设置与最前的鼓子单元23相邻的前横梁96时,在最前的鼓子单元23中的侧框架部71的前表面设置成与前横梁96的前倾斜表面102接触。进一步,当设置与最后的鼓子单元23相邻的后横梁111时,在最后的鼓子单元23中的侧框架部71的后表面设置成与后横梁111的后倾斜表面115接触。
接着,侧板121设置在前后方向排列的前横梁96,四个鼓子单元23和后横梁111的两横向侧,并且通过螺栓136固定到这些元件。
当将左侧板121附接到前横梁96,四个鼓子单元23和后横梁111的左侧时,侧板121的前螺栓通孔128与前横梁96的左侧上的前螺栓接纳部103在宽度方向上对齐,以及左侧板121的后螺栓通孔129与后横梁111的左侧上的螺栓接纳部114在宽度方向上对齐,如图11所示。左侧板121的中心螺栓通孔132也与鼓子单元23的左侧上的螺栓接纳部85在宽度方向上对齐。
接着,左侧板121的内壁表面设置成与左侧框架部71的突脊84接触,因此鼓轴27的左端被插入左侧板121的轴通孔124。同时,各个鼓子单元23的左侧上的侧框架部71的凸起75被适配在左侧板121中的光传递通孔123中,这样,凸起75在宽度方向上被向外暴露。通过使左侧框架部71的凸起75适配到左侧板121的光传递通孔123中,鼓子单元23被限制相对于左侧板121绕鼓轴27旋转。
如图11所示,螺栓136被插入前螺栓通孔128并且被旋入前螺栓接纳部103中,同时另一个螺栓136被插入后螺栓通孔129并且被旋入螺栓接纳部114中。还有其他螺栓136被插入中心螺栓通孔132并且被旋入螺栓接纳部85中。用这种方法,左侧板121被附接到前横梁96,鼓子单元23和后横梁111的左侧,如图14所示。
当将右侧板121附接到前横梁96,四个鼓子单元23和后横梁111的右侧时,如图12A所示,在右侧板121上的前螺栓通孔128在宽度方向上与前横梁96的右侧上的前螺栓接纳部103对齐。同时在右侧板121上的后螺栓通孔129在宽度方向上与后横梁111的右侧上的螺栓接纳部114对齐。
接着,右侧板121的内壁表面设置与鼓子单元23的右侧上的侧框架部71的突脊84接触,因此鼓轴27的右端被插入到右侧板121的轴通孔124中,并且右侧框架部71的凸起75被适配在右侧板121中的光传递通孔123中,这样,凸起75在宽度方向上被向外暴露。进一步,鼓子单元23的装配壁94被适配到形成在右侧板121上的中心开口133中。通过将右侧框架部71的凸起75适配到右侧板121的光传递通孔123中,鼓子单元23被限制相对于右侧板121绕鼓轴27旋转。
如图12A所示,螺栓136被分别插入前螺栓通孔128和后螺栓通孔129,并且被旋入前螺栓接纳部103和螺栓接纳部114中。用这种方法,右侧板121被附接到前横梁96,鼓子单元23和后横梁111的右侧,如图15A所示。
当鼓子单元21如上所述被安装时,支撑在各个鼓子单元的该对侧框架部71中的鼓轴27的横向端被插入到侧板121的各自的轴通孔124中,如图14,图15A和图15B所示。轴通孔124的直径比鼓轴27的直径(取自垂直于鼓轴27的轴向的横截面的尺寸)大。如图13A,图13B和图13C所示,钢丝弹簧127的一部分在向上和向后的对角方向越过轴通孔124。当鼓轴27的横向端被插入到轴通孔124中时,如图13C所示,鼓轴27接触钢丝弹簧127并且略微使钢丝弹簧127对角地向下和向后变形。这里,在图13C中,虚线显示在鼓轴27插入轴通孔124中前钢丝弹簧127的形状。从而,鼓轴27的轴端被钢丝弹簧127朝与鼓轴27相对的上前方接触表面131对角地向前和向上推动。因此,钢丝弹簧127在一个接触点上压鼓轴27的轴端。鼓轴27也在多个接触点上与上前方接触表面131。用这种方法,鼓轴27的轴端通过三点接触被精确地定位在该对侧板121之间。
当鼓单元21被以这种方法安装时,如图14所示,形成在左侧板121上的耦合内通孔130在宽度方向上与左侧框架部71的耦合内通孔74相对。
当鼓单元21被如上所述安装时,如图15A和图15B所示,栅电极81和放电丝电极80在宽度方向通过形成在右侧板上的中心开口133向外暴露。进一步,显影辊电极82在宽度方向通过前侧开口134向外暴露,并且清洁电极83在宽度方向通过后侧开口135向外暴露。
3.显影剂盒图16是显影剂盒22的后视图。接着,显影剂盒将参考图2到图6,图16以及图17被具体描述。
(1)显影剂盒如上所述,参考图16,显影剂盒22被构型成使显影辊34从显影剂框架31的底部通过开口36暴露。显影辊34的显影辊轴45(图17)被旋转地支撑在显影剂框架31的侧壁141中,显影辊轴45的横向端在宽度方向从两侧壁141突出。导电性环状构件50覆盖显影辊轴45的横向端。
如图3和图17所示,窗口142被嵌入限定色粉容纳腔37的两侧壁141中,为的是检测保留在其中的色粉量。由下述光发射元件174和光接收元件175构成的光学传感器173(见图8)发射检测光,用来光学地检测保留在色粉容纳腔37中的色粉量。窗口142允许检测光在宽度方向上通过色粉容纳腔37。
齿轮机构(未显示)设置在显影剂盒22中的左侧壁141上。齿轮机构被齿轮盖143(图17)覆盖。齿轮机构包括从齿轮盖143暴露的从动耦合齿轮144(图17),和与从动耦合齿轮144啮合的齿轮系列(未显示)。
如下所述的耦合输入轴145(见图5)设置在主壳体2中。耦合输入轴145可在旋转轴41的轴向上前进和后退,并且可以与从动耦合齿轮144相接合,以使其不能够相对于从动耦合齿轮144旋转。来自设置在主壳体2中设置的电动机(未显示)的驱动力被传递给耦合输入轴145。
齿轮系列包括与搅拌器32的旋转轴41接合的搅拌器驱动齿轮,与供给辊33的供给辊轴43接合的供给辊驱动齿轮,和与显影辊34的显影辊轴45接合的显影辊驱动齿轮。这些齿轮通过中间齿轮等与从动耦合齿轮144啮合。
如图5和图17所示,显影剂盒握持部146设置在显影剂框架31上。显影剂盒握持部146设置在显影剂框架31上壁147上的横向中心,并且包括通过使上壁147向下凹陷形成的凹陷部148,和设置在凹陷部148的后边缘上的把手149。
如图6所示,凹陷部148在平面图上大致为矩形并且通过切掉前边缘部而形成,当显影剂和22安装在鼓单元21上时,形成朝向在前侧相邻的显影剂盒22深入的凹部。
把手149设置在凹陷部148的后边缘上并且在宽度方向上延伸。把手149包括在宽度方向上位于凹陷部148两端的侧壁150以及架在侧壁150之间的中心壁151。
从侧面看每个侧壁150都是向后侧变窄的三角形。侧壁150从凹陷部148的两横向端向上延伸。中心壁151横跨在侧壁150的上边缘之间。用这种方法形成的把手149允许使用者将手指从前侧插入凹陷部148并且握紧中心壁151的内壁表面,把显影剂盒22向上拉出。
显影剂盒握持部146被定位成以使其横向中心与显影剂框架31的横向中心对齐。换句话说,如图6所示,显影剂盒握持部146的横向中心定位在直线X1上,当显影剂盒22安装在鼓单元21中时,该直线X1在前后方向上通过鼓子单元23的横向中心。
(2)把显影剂盒安装在鼓单元中如图5所示,当将每种颜色的显影剂盒22安装到鼓单元21中每种颜色的鼓子单元23中时,显影剂盒22首先从鼓单元21的上方插入到与该显影剂盒22相对应的鼓子单元23中。
更具体地,显影辊轴45的轴端上的环状构件50插入到形成在相应的鼓子单元23的侧框架部71上的引导槽73中,当环状构件50沿引导槽73滑动时,显影剂盒22被向下推到鼓子单元23中。当环状构件50接触引导槽73的最深部时,该接触限制显影剂盒22被更深地推下。在该状态下,显影辊34接触感光鼓24。通过这样的过程,显影剂盒22被安装到相应的鼓子单元23中,如图4所示。
当显影剂盒22安装在相应的鼓子单元23中时,显影辊轴45宽度方向右端上的环形构件50被连接到设置在右侧框架部71上的显影辊电极82。
进一步,当显影剂盒22安装在相应的鼓子单元23中时,如图7和8所示,嵌在显影剂框架31的左侧壁141内的左窗142与左侧框架部71中形成的凸起75及左侧板121中形成的光传输通孔123在宽度方向上对齐以允许检测光通过。相似地,嵌在显影剂框架31的右侧壁141内的右窗142与右侧框架部71中形成的凸起75及右侧板121中形成的光传输通孔123在宽度方向上对齐以允许检测光通过。
进一步,如图5所示,通过左侧壁141上设置的齿轮盖143暴露的从动耦合齿轮144与左侧框架部71中形成的耦合内通孔74及左侧板121中形成的耦合内通孔130在宽度方向上对齐,以允许耦合输入轴145通过其插入和退回。
当所有显影剂盒22安装在鼓子单元23中时,如图6所示,前横梁96的近侧握持部104,显影剂盒22的显影剂盒握持部146和后横梁111的远侧握持部116在前后方向上对齐。更具体地,这些元件的横向中心定位在直线X1上,该直线X1在前后方向上通过鼓子单元23的横向中心。
进一步,当所有显影剂盒22安装在鼓子单元23中时,通过从凹陷部148的前侧插入手指,握持住中心壁151的内壁表面和向上拉动把手149就能够向上拉动每个显影剂盒22。
因此,在把所有显影剂盒22安装到鼓单元21的鼓子单元23中后,鼓单元21被安装在后文描述的主壳体2的鼓容纳部161中,如图1所示。此时,打印机1能够根据上述成像操作在纸张3上形成彩色图像。
4.主壳体图18是显示激光打印机1的主壳体2中安装的鼓单元21的透视图。图19是图18中的激光打印机1的一部分被切除的透视图。图20是显示鼓单元21部分地从主壳体2退出的透视图。图21是显示鼓单元21从主壳体2移出后的透视图。
下面,参考图18-21描述主壳体2。
(1)主壳体如图18所示,主壳体2在侧视时具有基本矩形的盒状,且在前侧有开口。鼓容纳部161形成在主壳体2中用于容纳鼓单元21。与鼓容纳部161连通的鼓进出开口162形成在主壳体2的前壁170上。
如图1所示,前盖163设置在主壳体2的前壁170上用于覆盖或暴露鼓进出开口162。前盖163由设置在鼓进出开口162下边缘上的铰链(未图示)转动支撑,以便能够打开和关闭主壳体2。因此,前盖163能够绕铰链转动关闭以覆盖鼓进出开口162(关闭位置),以及能够绕铰链转动打开以暴露鼓进出开口162(打开位置)。当鼓进出开口162暴露时,鼓单元21能够经鼓进出开口162从主壳体2的前侧安装到鼓容纳部161中或从鼓容纳部161移除。
如图19和20所示,轨道164设置在鼓容纳部161中用于与设置在鼓单元21上的侧板121的凸缘部122滑动地配合。主壳体2具有在宽度方向上彼此相对的侧壁165。轨道164设置在侧壁165的内壁表面上在宽度方向上彼此相对的位置处以及在长度方向上延伸。每个轨道164包括上轨道166和下轨道117,上轨道166和下轨道117竖直地彼此相对,并相隔足够插入凸缘部122的间隙。
主壳体2也包括形成在鼓容纳部161下面的盘容纳部171用于容纳纸张盘7。与纸张盘容纳部171连通的纸张盘进出开口172形成在主壳体2的前壁170中。上述纸张盘7能够在向后方向上滑动地插入纸张盘容纳部171。当安装在纸张盘容纳部171中时,纸张盘7能够被向上拉动并从中移除之。
如图1和19所示,排气管168设置在主壳体2的内侧用于排除主壳体2内的热气和抽出充电器25产生的臭氧。当鼓单元21安装在鼓容纳部161中时,排气管168形成在鼓单元21的后侧。排气管168在面朝前的位置处形成排气开口169。
在成像操作期间,主壳体2内的空气通过排气管168中形成的排气开口169抽出,在扫描单元17和鼓单元21之间产生从前侧向后侧的气流,如图1和19中的箭头所示。主壳体2内的热空气和充电器25产生的臭氧首先上升到扫描单元17和鼓单元21之间的空间,然后通过排气开口169沿气流携带出去。
由于形成在凹陷部117和后把手118之间的后横梁111的远侧握持部116中的通风孔119(图19)在气流的方向上开口,空气能通过通风孔119流动并通过排气开口169排出。
当鼓单元21安装在鼓容纳部161中时,如图5所示,与从动耦合齿轮144对应的耦合输入轴145在宽度方向上插入左侧板121中形成的相应的耦合内通孔130及设置在左侧板121内侧的侧框架71中形成的相应的耦合内通孔74。耦合输入轴145与每个显影剂盒22的相应的从动耦合齿轮144接合,以便不能够相对于从动耦合齿轮144转动。
当鼓单元21安装在主壳体2中时,耦合输入轴145的端部插入从动耦合齿轮144中切割出的沟槽(未图示),因此,形成用于传递驱动力的接合。进一步,当鼓单元21从主壳体2移除时,通过先相对于左右方向向鼓单元21的中心推动耦合输入轴145,耦合输入轴145的端部就从在从动耦合齿轮144中的沟槽退出(分离)。
在具有该结构的显影剂盒22中,耦合输入轴145把来自电机(未图示)的驱动力传递到从动耦合齿轮144,从动耦合齿轮144经齿轮链驱动搅拌器32,供给辊33和显影辊34转动。
耦合输入轴145设置在主壳体2中与每个从动耦合齿轮144相对应的位置处。与前盖163的打开和关闭操作相关联,耦合输入轴145向从动耦合齿轮144延伸或从从动耦合齿轮144缩回。具体地,当前盖163打开时,耦合输入轴145从从动耦合齿轮144缩回,因此而与其分离。当前盖163关闭时,耦合输入轴145向从动耦合齿轮144前进并与之耦合。
如图8所示,为每个显影剂盒22设置光学传感器173用以检测色粉容纳腔37中剩余的色粉量。每个光学传感器173包括彼此相对地设置在鼓单元21的任何一侧的光发射元件174和光接收元件175(光发射元件174在右侧,光接收元件175在左侧)。
当相应的显影剂盒22安装在鼓单元21中以及鼓单元21安装在鼓容纳部161中时,光发射元件174和光接收元件175沿宽度方向定位在一对光传输通孔123的外侧,并且在宽度方向上与光传输通孔123相面对。
由于具有这样的结构,从光发射元件174发射的检测光通过适配在右光传输通孔123中的凸起75,经右窗142进入色粉容纳腔37,并通过色粉容纳腔37。然后,检测光经左窗142离开色粉容纳腔37,通过适配在左光传输通孔123中的凸起75,并被光接收元件175检测。
光学传感器173根据检测的频率确定色粉容纳腔37中剩余的色粉量。当光学传感器173确定色粉容纳腔37中剩余色粉量很少时,打印机1在控制面板(未图示)上显示色粉用完的警告。
连接到主壳体2中设置的高压电路板(未图示)的端子连接到通过右侧板121中形成的中心开口133暴露的放电丝电极80和栅电极81,通过前侧开口134暴露的显影辊电极82,和通过后侧开口135暴露的清洁电极83中的每个电极。
(2)从主壳体移除鼓单元为了从鼓容纳部161中安装的状态移除鼓单元21,首先,图1所示的前盖163绕其铰链打开以露出鼓进出开口162。如图18所示,近侧握持部104设置在前梁96在鼓单元21的拉动方向上(向前方向)的近侧(拉动方向上的前侧和下游侧),以便近侧握持部104能够暴露在鼓进出开口162中并通过鼓进出开口162操作。
当鼓单元21安装在鼓容纳部161中时,远侧握持部116设置在后横梁111相对于鼓单元21的拉动方向的远侧(拉动方向上的后侧和上游侧)。因此,当前盖163打开时,远侧握持部116不在鼓通道开口162中暴露,所以不能被操作。
如图20所示,当操作者握持住近侧握持部104并向前拉动鼓单元21时,凸缘部122被沿轨道164引导。具体地,当鼓单元21被向前拉动时,凸缘部122在上轨道166和下轨道167之间向前滑动。
在进一步向前拉动鼓单元21后,凸缘部122与轨道164分离,如图21所示,以便鼓单元21能够被拉动而脱离鼓容纳部161。当鼓单元21被向前拉动到与鼓容纳部161分离的点时,设置在鼓单元21在拉动方向上的远侧上的远侧握持部116暴露在鼓进出开口162中,此时就能被握住。
因此,当鼓单元21从鼓容纳部161分离时,操作者能够握住远侧握持部116和近侧握持部104,并能以一个动作提升和搬运鼓单元21。
5.鼓单元装配的操作和效果在上述方面的打印机1中,具有四个鼓子单元23的鼓单元21能够作为一个单元安装在主壳体2中和从主壳体2移除。因此,打印机1的结构能够防止诸如使用者错误地替换了对应于不同颜色的鼓子单元23的混乱。进一步,将鼓子单元23设置在一对侧板121之间简化了鼓子单元23的结构,因此简化了制造工艺和降低了成本。在修理工作期间,可以仅更换需要修理的鼓子单元23,因此降低了修理成本。此外,这个结构还易于分解拆卸和便于循环利用。
进一步,当相邻的鼓子单元23彼此连接时,感光鼓24之间的累积定位误差是可以想象的。然而,当如本方面的结构中将独立的鼓子单元23与一对侧板121耦合时,感光鼓24的定位误差就不会累积,因此,提高了感光鼓24的定位精度。
当鼓轴27的横向端插入各自的侧板121的轴通孔124中时,钢丝弹簧127的一部分在向上和向后的对角方向上越过轴通孔124,如图13C所示。当鼓轴27的横向端插入轴通孔124时,鼓轴27接触钢丝弹簧127并使之变形成对角地向下和向后移动。因此,鼓轴27的轴端被钢丝弹簧127朝向上前接触表面131对角地向前和向上推动。因此,钢丝弹簧127在一个接触点按压鼓轴127的轴端。鼓轴127的轴端也在多个接触点接触上前接触表面131。这样,鼓轴127的轴端通过三点接触精确地定位在一对侧板121之间。因此,每个感光鼓24的定位精度能够进一步提高。进一步,这个结构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实现精确定位。
进一步,形成侧板121的材料的线膨胀系数低于用于形成鼓子单元23的合成树脂材料。例如,侧板121用金属或纤维强化树脂形成,最好是金属。因此,侧板121能够确保鼓单元21的刚硬度,能够实现感光鼓24的更精确的定位。进一步,用金属或纤维强化树脂形成侧板121简化了制造工艺并能降低成本。由于鼓轴27的横向端插入侧板121中形成的轴通孔124,并且定位成在轴通孔124处与侧板121接触,当用金属形成时,侧板121可用作感光鼓24的接地。这种结构取消了特定的接地部分的需求,因此减少了所需部件的数量。
在上述方面的打印机1中,当鼓单元21安装到主壳体2的鼓容纳部161中或从主壳体2的鼓容纳部161移除时,侧板121的凸缘部122被适配在轨道164的上轨道166和下轨道167之间。轨道164引导凸缘部122,以便显影剂盒22能够沿前后方向在上轨道166和下轨道167之间滑动,因此,便于清除夹纸和更换部件所需的维护操作。
前横梁96和后横梁111分别在鼓单元21的前侧和后侧上的一对侧板121之间横越。因此,前横梁96和后横梁111能够提高鼓单元21的刚硬性。
进一步,近侧握持部104和远侧握持部116分别设置在前横梁96和后横梁111上。因此,可以通过握持近侧握持部104和远侧握持部116来操作鼓单元21。结果,该结构提高了可操作性。
进一步,相应于每种颜色的显影剂盒22可拆卸地安装在鼓单元21中相应于每种颜色的鼓子单元23中。因此,可以仅更换每个鼓子单元23的相应的显影剂盒22以减少运转成本。
当鼓单元21安装在主壳体2的鼓容纳部161中时,与每个从动耦合齿轮144相对应的耦合输入轴145在宽度方向上插入左侧板121中形成的耦合内通孔130和设置在左侧板121内侧的左侧框架部71中形成的耦合内通孔74,并耦合到显影剂盒22的相应的从动耦合齿轮144以使其不能够相对于从动耦合齿轮144转动。因此,通过把来自主壳体2中设置的电动机(未图示)的驱动力从耦合输入轴145传递到从动耦合齿轮144,这种结构能够可靠地驱动每个显影剂盒22的搅拌器32,供给辊33和显影辊34转动。
进一步,每个鼓子单元23具有一对支撑感光鼓24的侧框架部71,和在侧框架部71之间横越的用于支撑充电器25的中心框架部72。充电器25能够可靠地沿感光鼓24的轴线设置。充电器与感光鼓24相对并间隔规定的间隙。这种结构确保可靠的充电电荷能被可靠地施加到感光鼓24上。
通过把设置在显影剂盒22中的显影辊轴45的两个横向端上的环状构件50适配到鼓子单元23的侧框架部71中形成的引导槽73中,然后通过沿引导槽73滑动环状构件50,从而把显影剂盒22安装在鼓子单元23中。因此,显影剂盒22能够可靠地安装在鼓子单元23中。
在上述鼓单元21的右侧板121中,放电丝电极80和栅电极81通过中心开口133暴露,显影辊电极82通过前侧开口134暴露,清洁电极83通过后侧开口135暴露。因此,这种结构能够进行与连接到主壳体2中设置的高压电路板(未图示)的每个端子的可靠连接。
进一步,在上述鼓子单元23中,一对侧板框架部71和中心框架部72都是分离地形成的。如果侧框架部71和中心框架部72整体地形成,由于从模具移出元件困难,因此需要复杂的模具,而且成型操作变得更复杂,将不可避免地导致成本的增加。
然而,通过独立分离地形成侧框架部71和中心框架部72,然后如上所述地组装这些元件以形成鼓子单元23,这样可简化模具结构,提高成型操作的效率,因此能够降低成本。
在上述鼓子单元23中,一对侧框架部71的相对位置通过感光鼓24的鼓轴27来确定。因此,由于侧框架部71和中心框架部72以感光鼓24的鼓轴27作为参照进行装配,因此提高了鼓轴27相对于鼓子单元23的定位精度。
进一步,如图15B所示,当装配鼓单元21时,每个鼓子单元23的侧框架部71的凸起75被适配到一对侧板121的光传输通孔123中,以限制鼓子单元23绕鼓轴27相对于一对侧板121的转动。因此,鼓子单元23能够相对于一对侧板121精确地定位。
进一步,如图8所示,通过把侧框架部71的凸起75适配到侧板121的光传输通孔123中,从发光元件174发出的检测光通过适配到右光传输通孔123中的凸起75,经右窗142进入色粉容纳腔37并通过色粉容纳腔37。随后,检测光经左窗142离开色粉容纳腔37,通过适配到左光传输通孔123中的凸起75,并被光接收元件175检测到。因此,这种结构能精确地检测色粉容纳腔37内剩余的色粉量。
6.鼓单元安装和移除的操作和效果在上述打印机1中,配备四个鼓子单元23的鼓单元21能够作为一个单元安装在主壳体2中或从主壳体2移除。更具体地,操作者能够从主壳体2拉动鼓单元21,以便通过握持前横梁96的前壁98上设置的近侧握持部104使鼓单元21在前后方向上沿卸纸盘64滑动。近侧握持部104处在鼓单元21的拉动方向的近侧。随后,操作者除了通过握持近侧握持部104,还可通过握持后横梁111的桥接壁113上设置的远侧握持部116提起鼓单元21。远侧握持部116设置在鼓单元21的拉动方向的远侧。因此,在把鼓单元21拉出主壳体2的步骤和提起并移除鼓单元21的步骤之间使用者无需释放鼓单元21的近侧握持部104。当把鼓单元21安装在主壳体2中时,使用者也无需释放近侧握持部104上的握持。因此,这种结构降低了使用者掉落鼓单元21的危险,同时便于鼓单元21安装和移除。
进一步,近侧握持部104设置在上述前壁98的横向中心,同时远侧握持部116相似地设置在桥接壁113的横向中心,使近侧握持部104和远侧握持部116设置在宽度方向上的等同位置处。具体地,近侧握持部104和远侧握持部116在宽度方向上的位置与鼓单元21的横向中心位置即通过鼓单元21的重心的直线X1对齐。因此,通过握持近侧握持部104和远侧握持部116,使用者能够容易地稳定鼓单元21,因此,进一步便于鼓单元21的安装和移除。
进一步,当鼓单元21安装在鼓容纳部161中时,设置在主壳体2中的排气管168位于鼓单元21的后面,且排气管168中形成的排气开口169面朝前。通风孔119形成在远侧握持部116中凹陷部117和后把手118之间,并且在前后方向上与排气管168的排气开口169相对的位置处。当主壳体2内的空气通过排气管168的排气开口169抽出时(如图1和19中的箭头所示)形成的气流遵循通过通风孔119的方向。因此,通风孔119降低了远侧握持部116对气流施加的流动阻力的数量。结果,主壳体2内的热空气和充电器25产生的臭氧能够随着气流通过排气管168顺利地抽出而没有气流的扰动。
在上述鼓单元21中,与每种颜色对应的显影剂盒22可拆卸地安装在相应的鼓子单元23中。因此,当一个显影剂盒22需要更换时,可仅更换相应的鼓子单元23中的相关显影剂盒22。
进一步,显影剂盒握持部146设置在显影剂盒22的横向中心,并位于横向方向上与近侧握持部104和远侧握持部116的横向位置相等同的位置处。换句话说,显影剂盒握持部146位于通过鼓单元21的重心的直线X1的中心。因此,当握持住显影剂盒22时,使用者能够容易地发现和握持住显影剂盒握持部146。
进一步,通过切除当俯视时呈基本矩形状的凹陷中的显影剂盒握持部146的前边缘形成显影剂盒握持部146中的凹陷部148。因此,当显影剂盒22安装在鼓子单元23中时,凹陷部148朝向前侧上的相邻显影剂盒22开口。当握持住显影剂盒握持部146时,凹陷部148用作插入手指的空间,并且便于显影剂盒握持部146的处理,而无需在相邻显影剂盒22之间形成不必要的空间。
进一步,当鼓单元21安装在主壳体2的鼓容纳部161中时,设置在前横梁96上的近侧握持部104设置在鼓单元21在拉动方向上的近侧。因此,近侧握持部104暴露在鼓进出开口162中并能够容易地握持。与之相比较,当鼓单元21安装在主壳体2的鼓容纳部161中时,设置在后横梁111上的远侧握持部116设置在鼓单元21在拉动方向上的远侧。因此,当前盖163打开时,远侧握持部116没有暴露在鼓进出开口162中,并且此时不能被操作。然而,虽然鼓单元21处于安装状态,近侧握持部104仍露出并能被操作,使得使用者能够握持住近侧握持部104并朝向使用者(朝前)拉动鼓单元21,直至侧板121的凸缘部122与主壳体2中的轨道164分离以及鼓单元21与鼓容纳部161分离。当鼓单元21将要与鼓容纳部161分离时,设置在鼓单元21在拉动方向上的远侧的远侧握持部116暴露在鼓进出开口162中,并且此时能够被操作。这个结构限制鼓单元21在位于安装状态和分离状态之间的点处从鼓容纳部161移除,因此,防止使用者不小心拉出鼓单元21。
在上述打印机1中,主壳体2的前壁170配备与容纳纸张盘7的纸张盘容纳部171连通的纸张盘进出开口172,和与容纳鼓单元21的鼓容纳部161连通的鼓进出开口162。由于这样的结构,纸张盘7和鼓单元21能够在相同的方向上从主壳体2移除,提高了打印机1的可操作性。
7.鼓单元的变型图22是从鼓单元21(具有可转动的近侧握持部)的左侧观看时的透视图。图23是显示鼓单元21安装在主壳体2中的透视图。图24是显示鼓单元21从主壳体2移除的透视图。图25是从配备前脚110和后脚120的鼓单元21的底左侧观看时的透视图。图26是图25中显示的鼓单元21的左侧视图。图27A是根据第一变型说明鼓轴27在侧板121中的定位的侧板121的侧视图。图27B是显示钢丝弹簧127如何推动鼓轴27的图27A的放大图。
接下来,参考图22-图32C说明鼓单元的变型,其中相同部件和元件用相同的参考数字标示以避免重复描述。
(1)第一变型图22显示近侧握持部104的可能变型。该变型包括固定到前横梁96的前壁98上的安装板109,铰链108和经铰链108转动地支撑在安装板109上的把手107。
在前视图中,每个安装板109都是呈大致L形的薄板,并由两片构成。在侧视图中,垂直延伸的一片为大致三角形薄板,并朝向顶部变细。穿过大致三角形板的下部形成一个孔,该孔在厚度方向(左右方向)穿过板。构成安装板109的另一片从其下端弯曲成与第一片成大致直角,并在宽度方向上向外延伸。
俯视时,把手107呈基本U形,并包括相隔间隔彼此相对的基端和桥接基端的自由端部。铰链108设置在基部的内侧表面上的相对位置处。
两个安装板109被固定到前横梁96,以便相关于前横梁96的横向中心对称,使其从前观看时呈大致L形,以及设置成使三角形板的下部上形成的孔在左右方向上彼此相对。铰链108适配进这些孔中,把手107经铰链108安装到安装板109上。通过这样的结构,把手107的自由端部绕基端上的铰链108相对于安装板109(即,包括前横梁96的鼓单元21)转动地支撑。然而,把手107的基端接触另一片L形安装板109,并被限制转动到水平取向以下。因此,把手107绕铰链108的转动被限制在图22的箭头所示的范围内。更具体地,在左侧视图中,把手107能够顺时针从0°(以后称为垂直状态)转动到90°(以后称为水平状态),其中0°为朝上的取向。
由于具有这样的结构,如图23所示,当使用者从主壳体2的鼓容纳部161拉动鼓单元21时,使用者握持的把手107处于水平状态。因此,拉力可有效地传递到鼓单元21,使用者能够顺利地从主壳体2拉出鼓单元21。当使用者从主壳体2拉出鼓单元21后提起鼓单元21时,把手107绕铰链108转动到图24所示的垂直状态。这样,提起力可有效地传递到鼓单元21。通过握持远侧握持部116的后把手118和把手107,使用者能够容易地提起鼓单元21。
进一步,当从主壳体2拉出鼓单元21时,由把手107,铰链108和安装板109构成的前侧握持部不产生干涉,同时又便于使用者提起鼓单元21。
(2)第二变型图25显示前脚110附加到侧壁腿部101的底端的变型。在上述方面中,侧壁腿部101形成前横梁96的侧壁97的一部分。该变型也包括设置在构成后梁111的一部分的侧壁112的底端上的后脚120。
前脚110形成为与侧壁腿部101连续,并继续从侧壁腿部101对角地向下和向后突出。后脚120形成为与侧壁112连续,并在其后侧从侧壁112的底边缘进一步向下突出。
如图26所示,当使用者从主壳体2移出鼓单元21后把鼓单元21放置在桌子或其它表面上时,前脚110和后脚120接触前述表面,使前述表面和感光鼓24之间保持一定的间隙。因此,前脚110和后脚120能够防止感光鼓24接触前述表面造成的感光鼓24的损坏。因此,由于能够把鼓单元21放置在桌子或其它表面上,这种结构便于对鼓单元21的操作。
(3)第三变型在上述方面的鼓单元21中,钢丝弹簧127把鼓轴27的横向端对角地向上和向前朝向与鼓轴27相对的顶和前接触表面131推动,使鼓轴27通过三点接触定位在一对侧板121之间。然而,如图27A和27B所示,钢丝弹簧127可替代地构成为把鼓轴27的轴向端对角地向上和向后朝向与鼓轴27相对的顶和后接触表面131推动,相似地,通过三点接触把鼓轴27定位在一对侧板121之间。
具体地,如图27A和27B所示,形成在侧板121上的轴通孔124侧向观看时为大致矩形的形状,具有在前后方向上平行的侧面和在垂直方向上平行的侧面。因此,轴通孔124的顶和后周边缘跟随基本直角交叉两条直线,并构成在多个点接触鼓轴27的接触表面231。
钢丝弹簧127保留在侧板121中一对接合孔126之间,其中心向下弯曲形成侧向观看时的V形。钢丝弹簧127的前侧在向上和向前的方向上对角地横越过轴通孔124。
在具有这样结构的鼓单元21中,与轴通孔124对角地向上和向前交叉的钢丝弹簧127把鼓轴27的横向端对角地向上和向后朝向当鼓轴27的端部被插入轴通孔124时与鼓轴27相对的顶和后接触表面231推动。因此,鼓轴27的横向端在一个接触点被钢丝弹簧127挤压,并在多个接触点接触顶和后接触表面231。因此,鼓轴27的横向端通过三点接触精确地定位在一对侧板121之间。
进一步,通过如图27A和27B所示把钢丝弹簧127的推动方向设定成对角地向上和向后,钢丝弹簧127的推动方向Y1在径向方向上通过鼓轴27的轴心,使钢丝弹簧127的推动方向Y1和安装显影剂盒22的安装方向Y2指向垂直虚构平面L1相对于前后方向的后侧。即,推动方向Y1指向与安装方向Y2相对于与前后方向垂直的垂直虚构平面L1相同的一侧。因此,钢丝弹簧127的直线Y1能够设定到与显影辊34压靠感光鼓24的方向相同的一侧,因此,进一步提高了定位感光鼓24的精度。
(4)第四变型如图9所示,在上述方面的鼓单元21中,构成每个鼓子单元23的一对侧框架部71和中心框架部72形成为独立的单元。然而,如图28所示,侧框架部71中的一个,诸如左侧框架部71L,可以与中心框架部172形成一体。
在图28所示的鼓子单元23中,中心框架部172和左侧框架部71L由合成树脂材料整体模制而成,而右侧框架部71由合成树脂材料独立地模制而成。
(4-1)侧框架部右侧框架部71与上述方面的右侧框架部71完全相同地形成。
左侧框架部71L由与中心框架部172一体形成的后侧框架部181和与后侧框架部181分离地形成的前侧框架部182构成。
侧视时,后侧框架部181呈大致三角形板状,朝顶部变窄。后侧框架部181的在上侧的前端面与前侧框架部182的后端面一起形成下面将要描述的引导槽73,当显影剂盒22安装在鼓子单元23中或从鼓子单元23移除时,引导槽73用于引导显影剂盒22。
尽管未图示,鼓支撑单元76形成在后侧框架部181上用于支撑上述感光鼓24,轴插入通孔78形成在鼓支撑单元76的中心,并在后侧框架部181的厚度方向上穿过后侧框架部181。上述突脊84中的一个形成在后侧框架部181的上部区域并在前后方向上延伸。
后侧凹陷部183设置在后侧框架部181的前端面的中间,形成在向后方向上凹陷的弧形。后侧凹陷部183与下面将要描述的前侧框架部182的前侧凹陷部184一起形成耦合内通孔74,该耦合内通孔74与上述显影剂盒22的从动耦合齿轮144相对地定位。
后侧框架部181也包括上述定位在后侧凹陷部183和轴插入通孔78之间的螺栓接纳部85,用于接纳用来把后侧框架部181附接到侧板121上的螺栓136(见图29)。
侧视时,前侧框架部182呈大致三角形的板状,朝底部变狭窄。前侧框架部182的在其上侧的后端面与后侧框架部181的前端面一起形成引导槽73,当显影剂盒22安装在鼓子单元23中或从鼓子单元23移除时,引导槽73用于引导显影剂盒22。
上述另一个突脊84形成在前侧框架部182的上部区域并在前后方向延伸。
上述凸起75形成在前侧框架部182上突脊84的下方。正如本方面所述,当显影剂盒22安装在鼓子单元23中时,凸起75设置成与显影剂盒22的窗口142在宽度方向上相对。
前侧凹陷部184形成在前侧框架部182在其下侧的后端面上,并具有在向前的方向上凹陷的弧形。前侧凹陷部184与后侧框架部181的后侧凹陷部183一起形成耦合内通孔74,该耦合合内通孔74与上述显影剂盒22的从动耦合齿轮144相对。
在前侧框架部182上也设置螺栓接纳部186。螺栓185(见图29)旋入螺栓接纳部186中,用于把前侧框架部182附接到位于前侧凹陷部184的前方的侧板121上。螺栓接纳部186为圆柱状,并在宽度方向上从前侧框架部182的外壁表面向外突出。
(4-2)中心框架部中心框架部172和上述后侧框架部181整体模制而成,并一体地配备在宽度方向上延伸的中心板86,和沿宽度方向设置在中心板86的右端的内板87(图28中未显示,见图9)。
如上述方面所述,充电器保持单元88设置在中心板86上;放电丝28在充电器保持单元88中延伸;栅29保持在放电丝28的下面。夹持放电丝28的放电丝清洁器89由充电器保持单元88保持,以便能够在宽度方向上滑动。
进一步,如上述方面所述,刷保持单元93设置在中心板86上充电器保持单元88的下方,用于保持清洁刷68。
如图9所示,内板87被形成为从在其横向右端中心板86弯曲并向前延伸。侧视时,内板87呈大致三角形,朝前变狭窄。圆柱状的轴插入部90设置在内板87的前边缘上用于接纳鼓轴27。
进一步,螺栓接纳部91形成在内板87的两个垂直端的后边缘,并在宽度方向上从内板87的外壁表面沿中心板86向内延伸。螺栓92旋入螺栓接纳部91用于把右侧框架部71附接到中心框架部172。
(4-3)鼓子单元的装配如图28所示,右侧框架部71设置在中心框架部172的横向右侧上。中心框架部172的圆柱状轴插入部90(见图9)插入右侧框架部71的接纳部77。同时,圆柱状轴插入部90在宽度方向上与插入通孔78对齐。右侧框架部71相对于中心框架部172定位,以便侧框架部71的螺纹通孔79在宽度方向上与中心框架部172的螺栓接纳部91对齐。结果,螺栓92插入螺纹通孔79,并旋进螺栓接纳部91,因此,把右侧框架部71附接到中心框架部172的横向右侧,以便完成具有与上述方面相似的结构的鼓子单元23的装配。通过这样的装配过程,右侧框架部71,中心框架部172和左侧框架部71L的后侧框架部181装配在一起(以下称作鼓子单元23的整体部),同时,左侧框架部71L的前侧框架部182独立地设置。
感光鼓24被保留在如上述方面描述的鼓单元21中。
(4-4)鼓单元的装配当用图29显示的鼓子单元23装配鼓单元21时,左侧框架部171的前侧框架部182安装在对应于每个鼓子单元23的左侧板121上。在把每个前侧框架部182安装在左侧板121上时,前侧框架部182在宽度方向定位在左侧板121的内侧,以便前侧框架部182的突脊84接触左侧板121的内壁表面,前侧框架部182的凸起75适配到左侧板121的光传输通孔123中,以便凸起75在宽度方向上向外暴露。
此时,前侧框架部182的螺栓接纳部186定位成与形成在左侧板121中耦合内通孔130前面的辅助螺栓插入孔187相对。螺栓185插入辅助螺栓插入孔187并旋入到螺栓接纳部186中,因此,把前侧框架部182固定到左侧板121上。
接下来,如上所述地装配的四个鼓子单元23的整体部在前后方向上彼此相邻地设置。当设置四个鼓子单元23的整体部时,前侧鼓子单元23的整体部中的右侧框架部71的后端面设置成与后侧鼓子单元23的整体部中的右侧框架部71的前端面接触,前侧鼓子单元23的后侧框架部181的下部中的后端面设置成与后侧鼓子单元23的后侧框架部181的下部上的前端面接触。由于这种结构,鼓子单元23的整体部可在前后方向上沿向下朝后的取向并列。
接下来,与上述方面相似,前横梁96设置成相邻于最前面的鼓子单元23的整体部,后横梁111设置成相邻于最后面的鼓子单元23的整体部。进一步,侧板121定位在前后方向上并列的前横梁96,四个鼓子单元23的整体部和后横梁111的横向侧上。如上述方面所述,用螺栓136把侧板121装配到前横梁96,鼓子单元23的整体部和后横梁111上。
当把侧板121装配到整体部的左侧时,形成在左侧板121上的中心螺栓通孔132在宽度方向上与整体部的后侧框架部181上形成的螺栓接纳部85对齐。随后,左侧板121的内壁表面设置成与整体部中的后侧框架部181的突脊84接触,以便鼓轴27的左端插入左侧板121中形成的轴通孔124。
接下来,螺栓136被插入中心螺栓通孔132,并旋入到螺栓接纳部85中,因此而完成鼓子单元23的左侧上左侧板121的装配,如图30所示。此时,后侧框架部181和前侧框架部182在前后方向上交替设置,在后侧框架部181的前端面和前侧框架部182的后端面之间的侧框架部171中形成引导槽73。同时,耦合内通孔74形成在后侧框架部181的后侧凹陷部183和相应的前侧框架部182的前侧凹陷部184之间。换句话说,后侧框架部181和各个前侧框架部182在前后方向上被耦合内通孔74互相分开。
(4-5)第四变型的操作和效果通过整体形成左侧框架部71L的后侧框架部181和中心框架部172,图28所示的鼓子单元23减少了所需部件数,因此,降低了制造成本。
进一步,因为左侧框架部71L由与中心框架部172整体形成的后侧框架部181和与后侧框架部181分离独立地形成的前侧框架部182构成,因此,通过与中心框架部172整体形成后侧框架部181,可以减少所需部件的数量,并且通过与后侧框架部181分离地形成前侧框架部182,可以提高左侧框架部71L的刚性。
即,当整体形成左侧框架部71L时,由于设置耦合内通孔74而降低了侧框架部71L的强度,会诱发左侧框架部71L的损坏,诸如沿耦合内通孔74的边缘产生裂缝。
然而,当用耦合内通孔74把侧框架部71L分开而形成后侧框架部181和前侧框架部182时,耦合内通孔74不会降低侧框架部71L的强度,因此,保证了后侧框架部181和前侧框架部182的强度。
进一步,因为中心框架部172与左侧框架部71L中的后侧框架部181一体地形成,保持充电器25的中心框架部172能够和后侧框架部181整体地相对于侧板121定位,因此,提高定位精度。
在如图28所示的鼓子单元23中,左侧框架部71L与中心框架部172一体地形成,而右侧框架部71单独形成。然而,右侧框架部71可以与中心框架部172一体形成,而左侧框架部71L单独形成。或者,可以将左侧框架部71L,右侧框架部71和中心框架部172一体形成。
(5)第五变型在上述方面的鼓单元21中,每种颜色的显影剂盒22与相应的鼓子单元23分离独立地设置,并可拆卸地安装在相应的鼓子单元23中。然而,显影剂盒22和各自的鼓子单元23可以一体形成。在这种情况下,通过更换鼓单元21,可以同时更换每种颜色的色粉,显影辊34和感光鼓24。
(6)第六变型图31是显示鼓子单元安装在根据第六变型的打印机的主壳体中(带有可转动的近侧握持部)的透视图。图32A-图32C是包括前盖和手柄的区域的侧向剖视图,用以说明前盖向关闭位置移动和手柄向存放位置转动。
在上述第一变型中,把手107绕铰链108的转动被限制到图22中箭头所示的范围内。即,当从左侧观看时,把手107能够从0°的垂直位置转动到从垂直位置沿顺时针转动90°后的水平操作位置。然而,可以设置下面将要描述的存放位置来代替垂直位置。
具体地,存放位置可设定成图22中的虚线所示的位置,在该位置处,把手107处于从0°的垂直位置顺时针稍微转动(例如20°)的位置。这里,把手107的转动限制在从存放位置(在本例中为20°的位置)到上述操作位置(水平位置)的范围内。在存放位置处,把手107的重量在转动方向上的分力持续地推动把手107向操作位置转动。因此,如果使用者不支撑把手107,把手107将立刻从存放位置转动到操作位置。
如图31所示,存放引导件190设置在前盖163上与容纳在鼓容纳部161中的鼓单元21的把手107相对的位置处。存放引导件190在前盖63的横向中心的两侧沿宽度方向彼此相对地定位,并由在与宽度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延长的一对肋构成。每个存放引导件190由平行部199和突出部200整体构成,当前盖63处于关闭位置时所述平行部199在垂直方向基本平行于前盖163的表面延伸,所述突出部200与平行部199的底端连续地形成,并向鼓单元21稍微突出。
因此,如图32A所示,当前盖163从打开位置向关闭位置移动时,在该移动期间的中途,存放引导部190的突出部200接触在操作位置的把手107的远端。此时,存放引导件190向把手107的远端施加压力。存放引导件190施加的压力与把手107的重量的转动分力引起的把手107的推动力相反,所述把手107的推动力由把手107的重力的转动分力产生,把手107开始从操作位置向存放位置转动。
如图32B所示,当前盖163进一步向关闭位置转动时,把手107的远端沿存放引导件190的平行部199滑动。这里,存放引导件190沿将把手107转向存放位置的方向继续向把手107的远端施加压力。
如图32C所示,当前盖163转动到关闭位置时,把手107完成其向存放位置的转动。此时,存放引导件190持续地向处在存放位置的把手107施加压力。
当把手107处在存放位置且前盖163处在关闭位置以及随后前盖163从关闭位置向打开位置移动时,由存放引导件190施加到把手107上的压力被移去,使把手107由于上述自身重力的推动力而快速地转向操作位置。
由于这样的结构,如果当鼓单元21安装在鼓容纳部161中时前盖163转动到关闭位置,把手107则随前盖163的移动转动到存放位置。所以,这种结构不需要进行移动前盖163和转动把手107的单独操作,因此提高了鼓单元21和打印机1的可操作性。
进一步,如果当鼓单元21安装在鼓容纳部161中时前盖163转动到打开位置,把手107则随前盖163的移动转动到操作位置。所以,这种结构不需要进行移动前盖163和转动把手107的单独操作,因此提高了鼓单元21和打印机1的可操作性。
进一步,在这种结构中的存放引导件190顺利地把前盖163的打开和关闭运动与把手107在操作位置和存放位置之间的转动联系在一起,因此,提高了鼓单元21和打印机1的可操作性。
8.彩色激光打印机的变型上述方面涉及直接把图像从感光鼓24转印到纸张3上的串联式彩色激光打印机1,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本发明可应用于中间转印式彩色激光打印机,这种中间转印式彩色激光打印机构造成把每种颜色的色粉图像从感光构件暂时转印到中间转印构件上,随后把合成图像一次转印到纸张上。
权利要求
1.一种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该图像形成设备包括主体;和串联式感光构件单元,该串联式感光构件单元包括单元框架,该单元框架被构造成可滑动地安装到所述主体和沿预定方向从所述主体移除,所述单元框架具有相对于所述预定方向的头侧和尾侧;多个感光构件,该多个感光构件设置成与多种颜色相对应并由所述单元框架支撑;设置在所述单元框架的头侧的前侧握持部;和设置在所述单元框架的尾侧的后侧握持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前侧握持部被构造成用于将所述串联式感光构件单元从主体拉出并用于提起所述串联式感光构件单元;以及其中所述后侧握持部被构造成用于提起所述串联式感光构件单元。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前侧握持部和后侧握持部都定位在沿预定方向延伸的虚构直线上,所述虚构直线通过所述串联式感光构件单元相对于与所述预定方向垂直的宽度方向的中心点。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该图像形成设备还包括可拆卸地安装到所述单元框架的多个显影剂提供单元,所述多个显影剂提供单元用于容纳显影剂并向所述多个感光构件提供显影剂,所述多个显影剂提供单元中的每一个单元都具有定位在所述虚构直线上的显影剂单元握持部。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显影剂单元握持部具有凹陷部,当所述多个显影剂提供单元安装到所述单元框架时,所述凹陷部朝向相邻的显影剂提供单元开口。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多个显影剂提供单元中的每一个单元都包括显影剂承载构件,所述显影剂承载构件布置成当所述显影剂提供单元安装到所述单元框架时与多个感光构件中的一个感光构件面对,所述显影剂承载构件被构造成承载显影剂并显影在感光构件上形成的静电潜像。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串联式感光构件单元还包括与多个感光构件以一一对应的方式相面对设置的多个显影剂承载构件,多个显影剂承载构件中的每一个承载构件都被构造成承载显影剂并显影感光构件上形成的静电潜像。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主体包括沿所述预定方向在后侧握持部的上游侧的排气管,该排气管用于从所述主体内排出气体;以及其中所述后侧握持部具有通风口,所述通风口形成为沿气体流向排气管的方向穿过所述后侧握持部。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前侧握持部被构造成在所述串联式感光构件单元安装到所述主体的安装状态下和在所述串联式感光构件单元已从所述主体移除的移除状态下都可被操作;以及其中所述后侧握持部被构造成在移除状态下可被操作,在安装状态下不可被操作。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前侧握持部包括手柄,所述手柄具有枢轴转动地支撑在所述单元框架上的基端和构造成可绕所述基端枢轴转动地移动的自由端。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主体包括进出开口,该进出开口形成在所述主体中所述预定方向的下游侧,用于安装和移除所述串联式感光构件单元;和盖子,该盖子构造成可在用于覆盖所述进出开口的关闭位置和用于暴露所述进出开口的打开位置之间移动;其中,所述手柄可在前侧握持部能够被操作的操作位置和前侧握持部不能被操作的存放位置之间枢轴转动地移动;以及其中,所述手柄被构造成在所述串联式感光构件单元安装到所述主体的状态下随着所述盖子运动到关闭位置而移动到存放位置。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手柄被构造成在所述串联式感光构件单元安装到所述主体的状态下随着所述盖子运动到打开位置而枢轴转动地移动到操作位置。
13.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盖子包括引导构件,该引导构件被构造成当所述盖子打开和关闭时接触所述手柄,从而将所述手柄引导到操作位置和存放位置。
1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主体包括记录介质容纳构件,该记录介质容纳构件被构造成容纳记录介质且可滑动地安装到所述主体中并从所述主体移除,所述记录介质容纳构件被构造成沿与所述预定方向相同的方向从所述主体移除。
1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串联式感光构件单元还包括干涉防止部,在串联式感光构件单元已从所述主体移除的状态下,所述干涉防止部防止多个感光构件与在其上放置所述串联式感光构件单元的表面发生干涉。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干涉防止部包括脚构件,该脚构件从所述单元框架突出到低于所述多个感光构件的位置,从而与在其上放置所述串联式感光构件单元的表面相接触。
17.一种串联式感光构件单元,其特征在于,该串联式感光构件单元包括单元框架,该单元框架被构造成可滑动地安装到所述主体和沿预定方向从所述主体移除,所述单元框架具有相对于所述预定方向的头侧和尾侧;多个感光构件,该多个感光构件设置成与多种颜色相对应并由所述单元框架支撑;设置在所述单元框架的头侧的前侧握持部;和设置在所述单元框架的尾侧的后侧握持部。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串联式感光构件单元,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前侧握持部被构造成用于将所述串联式感光构件单元从主体拉出并用于提起所述串联式感光构件单元;以及其中,所述后侧握持部被构造成用于提起所述串联式感光构件单元。
19.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串联式感光构件单元,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前侧握持部和后侧握持部都定位在沿预定方向延伸的虚构直线上,所述虚构直线通过所述串联式感光构件单元相对于与所述预定方向垂直的宽度方向的中心点。
20.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串联式感光构件单元,其特征在于,该串联式感光构件单元还包括可拆卸地安装到所述单元框架的多个显影剂提供单元,所述多个显影剂提供单元用于容纳显影剂并向所述多个感光构件提供显影剂,所述多个显影剂提供单元中的每一个单元都具有定位在所述虚构直线上的显影剂单元握持部。
21.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串联式感光构件单元,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显影剂单元握持部具有凹陷部,当所述多个显影剂提供单元安装到所述单元框架时,所述凹陷部朝向相邻的显影剂提供单元开口。
22.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串联式感光构件单元,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多个显影剂提供单元中的每一个单元都包括显影剂承载构件,所述显影剂承载构件布置成当所述显影剂提供单元安装到所述单元框架时与多个感光构件中的一个感光构件面对,所述显影剂承载构件被构造成承载显影剂并显影在感光构件上形成的静电潜像。
23.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串联式感光构件单元,其特征在于,该串联式感光构件单元还包括与多个感光构件以一一对应的方式相面对设置的多个显影剂承载构件,多个显影剂承载构件中的每一个承载构件都被构造成承载显影剂并显影感光构件上形成的静电潜像。
24.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串联式感光构件单元,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主体包括沿所述预定方向在后侧握持部的上游侧的排气管,该排气管用于从所述主体内排出气体;以及其中所述后侧握持部具有通风口,所述通风口形成为沿气体流向排气管的方向穿过所述后侧握持部。
25.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串联式感光构件单元,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前侧握持部被构造成在所述串联式感光构件单元安装到所述主体的安装状态下和在所述串联式感光构件单元已从所述主体移除的移除状态下都可被操作;以及其中所述后侧握持部被构造成在移除状态下可被操作,在安装状态下不可被操作。
26.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串联式感光构件单元,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前侧握持部包括手柄,所述手柄具有枢轴转动地支撑在所述单元框架上的基端和构造成可绕所述基端枢轴转动地移动的自由端。
27.如权利要求26所述的串联式感光构件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包括进出开口,该进出开口形成在所述主体中所述预定方向的下游侧,用于安装和移除所述串联式感光构件单元;和盖子,该盖子构造成可在用于覆盖所述进出开口的关闭位置和用于暴露所述进出开口的打开位置之间移动;其中,所述手柄可在前侧握持部能够被操作的操作位置和前侧握持部不能被操作的存放位置之间枢轴转动地移动;以及其中,所述手柄被构造成在所述串联式感光构件单元安装到所述主体的状态下随着所述盖子运动到关闭位置而移动到存放位置。
28.如权利要求27所述的串联式感光构件单元,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手柄被构造成在所述串联式感光构件单元安装到所述主体的状态下随着所述盖子运动到打开位置而枢轴转动地移动到操作位置。
29.如权利要求27所述的串联式感光构件单元,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盖子包括引导构件,该引导构件被构造成当所述盖子打开和关闭时接触所述手柄,从而将所述手柄引导到操作位置和存放位置。
30.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串联式感光构件单元,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主体包括记录介质容纳构件,该记录介质容纳构件被构造成容纳记录介质且可滑动地安装到所述主体和从所述主体移除,所述记录介质容纳构件被构造成沿与所述预定方向相同的方向从所述主体移除。
31.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串联式感光构件单元,其特征在于,该串联式感光构件单元还包括干涉防止部,在串联式感光构件单元已从所述主体移除的状态下,所述干涉防止部防止多个感光构件与在其上放置所述串联式感光构件单元的表面发生干涉。
32.如权利要求31所述的串联式感光构件单元,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干涉防止部包括脚构件,该脚构件从所述单元框架突出到低于所述多个感光构件的位置,从而与在其上放置所述串联式感光构件单元的表面相接触。
全文摘要
一种图像形成设备包括主体和串联式感光构件单元。该串联式感光构件单元包括单元框架,多个感光构件,前侧握持部和后侧握持部。所述单元框架被构造成可滑动地安装到所述主体和沿预定方向从所述主体移除。所述单元框架具有相对于所述预定方向的头侧和尾侧。所述多个感光构件与多种颜色相对应地设置并由所述单元框架支撑。所述前侧握持部设置在所述单元框架的头侧处。所述后侧握持部设置在所述单元框架的尾侧处。
文档编号G03G21/18GK1912762SQ200610111050
公开日2007年2月14日 申请日期2006年8月11日 优先权日2005年8月12日
发明者冈部靖 申请人: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