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印装置及成像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10246阅读:16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转印装置及成像设备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转印装置及成像设备。
背景技术
:迄今,在诸如打印机、复印机等的成像设备中,采用了转印装置,转印装置依次进行将各个颜色的调色剂图像叠加在中间转印带上的一次转印,以及将叠加的调色剂图像从中间转印带转印到记录介质上的二次转印。然而,出现了这样的技术问题,即当利用具有高电阻的中间转印带进行成像时,会在己转印到纸上的图像中形成鱼鳞状图像缺陷(以下称为"鳞状缺陷")。本发明人对这些图像缺陷进行了调査,发现鳞状缺陷伴随在预夹持区域处中间转印带与支承辊之间出现的间隙放电而产生,所述预夹持区域位于纸进入中间转印带与二次转印辊之间所在的夹持区域(转印夹持区域)的紧前方。这些间隙放电为正放电,并且知道正放电形成圆鳞状电荷图案。当中间转印带的电阻较高时,更有可能保持在中间转印带的背面处形成的鳞状电荷图案。于是,当调色剂从中间转印带移到纸上时,带的背面处的鳞状电荷图案起作用,从而在纸上形成鳞状图案。特别是,当采用转印效率高的"球状调色剂"作为调色剂时,由于调色剂的附着力低,调色剂更容易通过微弱放电而脱离中间转印带。因此,更可能出现鳞状缺陷。采用中间转印带的成像设备例如可以是日本专利申请特开(JP-A)No.2004-333521中所公开的设备,该设备设有二次转印辊,其触靠中间转印带的外周面;支承辊,其在与二次转印辊相对的位置触靠中间转印带的内周面;并且该设备还设有防静电部件,其布置成在由二次转印4辊和支承辊形成的夹持区域前侧(即,中间转印带的运动方向的上游侧)触靠中间转印带和对置部件。
发明内容在上述成像设备中,利用防静电部件关闭夹持区域前侧的间隙从而防止间隙放电。然而,在实际印刷操作期间,由于设备的振动、中间转印带表面的晃动、电场、作用在防静电部件上的摩擦力等,无法--直关闭该间隙,并且防静电部件朝向中间转印带或对置部件偏离。结果,在夹持区域前侧,在支承辊和中间转印带之间或者在防静电部件与中间转印带之间形成间隙。从而,当在支承辊与二次转印辊之间施加偏电压时,可能会出现间隙放电。因此,在中间转印带的背面处或者在触靠中间转印带的背面的防静电部件处形成鳞状电荷图案,从而在向纸上转印时形成呈鳞形图案的图像缺陷。本发明提供一种转印装置和-'种成像设备,它们将调色剂图像转印到记录介质上,而不会由于间隙放电而产生不规则性。本发明第一方面的转印装置包括转印带,该转印带输送已转印到其外周面的调色剂图像;转印部件,该转印部件在接触部将所述调色剂图像从所述转印带的外周面转印到记录介质;对置辊,该对置辊布置成在所述转印带的内周侧与所述转印部件相对;对置带,该对置带绕在所述对置辊上;以及张紧部件,该张紧部件相对于所述对置辊布置在所述转印带的输送方向的上游侧,所述对置带绕在该张紧部件上,并且该张紧部件致使所述对置带在相对于所述接触部的上游侧触靠所述转印带的内侧。在本发明第二方面的转印装置中,第一方面的转印装置可包括一弹簧部件,该弹簧部件朝向所述对置带推动所述张紧构件。在本发明第三方面的转印装置中,第一方面的转印装置的张紧部件可以是随着所述对置带转动的第一张紧辊。在本发^l第四方面的转印装置中,第一至第三方面的转印装置的转印部件可包括布置成与所述对置辊相对的转印辊;第二张紧辊,该第5二张紧辊相对于所述转印辊布置在记录介质的输送方向的下游侧;以及转印带,该转印带绕在所述转印辊和所述第二张紧辊上,并且在所述接触部触靠上述转印带。在本发明第五方面的转印装置中,在第一至第三方面的转印装置中,所述转印带的表面电阻率可以至少为1X1012(Q/sq.),并且所述对置带的表面电阻率低于所述转印带的表面电阻率。在本发明第六方面的转印装置中,第一至第三方面的转印装置的转印带可以为弹性部件。本发明第七方面的成像设备包括根据第一至第六方面中任一方面所述的转印装置;输送单元,该输送单元将记录介质输送至所述转印装置;以及控制单元,该控制单元控制向所述转印部件施加的电压,并致使调色剂图像从所述转印带转印至记录介质。与不以该结构为特征的情况相比,第一方面的转印装置可将调色剂图像转印到记录介质上,而不会由于间隙放电而产生不规则性。与不以该结构为特征的情况相比,第二方面的转印装置可使对置带和转印带之间的压力保持更稳定。与不以该结构为特征的情况相比,第三方面的转印装置可以更可靠地使对置带压靠在转印带上,而不会增加结构构件。与不以该结构为特征的情况相比,第四方面的转印装置可更稳定地将调色剂图像转印到记录介质上并且更稳定地输送记录介质。与不以该结构为特征的情况相比,第五方面的转印装置因为由于转印带的电阻增高使电荷保持在转印带的外周面(正面)侧而能够抑制调色剂散布,并且由于对置带的电阻降低而可抑制在转印带的内周面(背面)侧处的间隙放龟的影响,从而形成不具有鳞状不规则性的调色剂图与不以该结构为特征的情况相比,第六方面的转印装置提高了对置带和转印带之间的接触紧密度。与不以该结构为特征的情况相比,第七方面的成像装置抑制了诸如鳞状缺陷等的图像不规则性的出现。将基于以下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其中图1是根据本发明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成像设备的结构图;图2A和图2B是根据本发明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二次转印装置的剖视图3A至图3C是表示本发明的对比实施例的中间转印带处的静电状态的示意图4A至图4C是表示根据本发明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二次转印装置的屮间转印带处的静电状态的示意图;以及图5是根据本发明第二示例性实施方式的二次转印装置的剖视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基于本发明的转印装置和成像设备的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图l示出了作为该成像设备的打印机10。打印机10设有多个成像单元12(12Y、12M、12C和12K)、中间转印带14、二次转印装置20和定影部分16。成像单元12通过电子照相系统形成各颜色成分的调色剂图像。中间转印带14顺序转印(--次转印)并保持已形成在成像单元12处的各颜色成分的调色剂图像。二次转印装置20将已转印并叠加在中间转印带14上的调色剂图像一起转印(二次转印)到作为记录介质的记录纸P上。定影部分16对已经二次转印到记录纸P上的调色剂图像进行定影。还包括控制相应装置(部分)的操作的控制装置18。在各成像单元12(12Y、12M、12C和12K)处,充电单元24、激光曝光单元26、显影装置28、一次转印辊30及清洁单元32以该次序布置在感光鼓22周围,感光鼓22沿箭头A的方向转动。充电单元24对感光鼓22进行静电充电。激光曝光单元26利用曝光光束Bm在感光鼓22上形成静电潜像。显影装置28容纳各颜色成分的调色剂并利用调色剂对感光鼓22上的静电潜像进行可视化显影。一次转印辊30将形成在感光7鼓22上的各颜色成分的调色剂图像转印到中间转印带14上。清洁单元32移除感光鼓22上的残余调色剂。从中间转印带14的运动方向的上游侧开始,成像单元12按黄(Y)、品红(M)、青(C)和黑(K)的次序以线性排列布置。各色调色剂带负电,它们为利用悬浮聚合法、乳化凝聚法、溶解悬浊法等将着色剂和石蜡添加到聚酯、苯丙烯之类的粘合剂树脂中而形成的颗粒。根据库尔特计数仪(由BeckmanCoulter公司制造)的测量结果,这些颗粒的体积平均粒径大约为5.8Min,粒度分布指数(GSD)为1.23。利用累积分布的D16和D84,得到体积GSD(体积GSD-(体积D84/体积D16)1/2)作为上述颗粒尺寸分布的指数。中间转印带14可由树脂材料构成,可由橡胶材料构成,并且可具有由树脂材料和橡胶材料形成的多层结构。必要时,适当地结合并添加提供电子导电性的导电剂、提供离子导电性的导电剂等中的一种或多种。提供电子导电性的导电剂可以是金属或合金,例如碳黑、石墨、铝、镍、铜合金等;金属氧化物,例如氧化锡、氧化锌、钛酸钾、氧化锡-氧化铟复合氧化物或者氧化锡-氧化锑复合氧化物等。作为提供离子导电性的导电剂,有磺酸盐、氨盐等,还有阴离子型、阳离子型、非离子型等各种表面活性剂。还有掺杂导电聚合体的方法。所采用的中间转印带14在聚酰亚胺、聚酰胺等之类的树脂中含有适当量的碳黑等之类的导电剂,并由膜式环形带构成,其表面电阻率至少为1X1012(fi/sq.),厚度为80拜,从而易于保持调色剂。以下示出了中间转印带14的电阻测量方法。通过以下方式测量电阻值R利用Advantest公司制造的微电流计R8340A作为测量仪器,利用三菱油化株式会社制造的HR探针作为探针(主电极外径d-1.6cm,防护电极内径D-3.0cm),并利用来自三菱油化株式会社的台作为测量台(测量表面电阻率时作为绝缘面,测量体积电阻率时作为导电面),施加电压为IOOV,载荷为2kg,测量时间为30s。通过&=2x;rx//ln(£>/i/)计算表面电阻率Rs(Q/square),通过及v-;rx(^)xi/f计算体积电阻率Rv(Q.cm),其中t为测试样品(即,中间转印带14)的厚度(cm)。中间转印带14设有驱动辊34、支撑辊36、张紧辊38和清洁支承辊40。驱动辊34由具有优异速度稳定性的马达(未示出)驱动并驱动中间转印带14循环。支撑辊36沿着感光鼓22的布置方向支撑中间转印带14的线形部分。张紧辊38向中间转印带14提供恒定张力,并防止中间转印带14蜿蜒。清洁支承辊40设置在清洁部分处,该清洁部分刮除中间转印带14上的残余调色剂。稍后描述二次转印装置20的区域内的辊。中间转印带14在各种辊之间伸展,并被驱动而沿箭头B的方向恒速循环(转动)。向与各感光鼓22对置的一次转印辊30施加极性与调色剂的电荷极性相反的电压。因此,各个感光鼓22上的调色剂图像被顺序静电吸引至中间转印带14,从而在中间转印带14上形成叠加的调色剂图像。在二次转印装置20的下游恻在中间转印带14处设置带清洁器42。带清洁器42移除二次转印后中间转印带14上的残余调色剂、纸粉等,从而清洁中间转印带14的表面。在成像单元12Y的上游侧布置有基准传感器(原始位置传感器)44。基准传感器44产生基准信号,该基准信号用作在成像单元12(12Y、12M、12C和12K)处设定成像定时的基准。在成像单元12K的7游侧布置图像浓度传感器46,用于调节图像质量。基准传感器44检测设置在中间转印带14上的预定标记并产生基准信号。成像单元12按照基于基准信号的检测来自控制装置18的指令开始成像。装载记录纸P的纸盘50A和50B布置在打印机10的下部。在纸盘50A和50B其中之一的端部设有供纸辊52。供纸辊52以预定定时取出并输送装载的记录纸P。被供纸辊52取出的记录纸P通过多对输送辊54供给到二次转印装置20中。在二次转印装置20的下游侧沿记录纸P的输送方向设置输送带56。输送带56将二次转印有调色剂图像的记录纸P输送至定影部分16。接下来描述打印机10的基本成像过程。首先,将从未示出的图像读取装置、个人计算机(PC)等输出的图像数据输入打印机10。在打印机910中,通过未示出的图像处理装置施加预定图像处理,然后由成像单元12等进行图像生成。在未示出的图像处理装置中,对输入的反射数据施加预定图像处理,这些处理例如为阴影修正、错位修正、亮度/色彩空间变换、灰度修正、边框消除、以及色彩编辑、移动编辑等。进行了图像处理的图像数据被转换成黄(Y)、品红(M)、青(C)和黑(K)这四种颜色的色阶数据,并被输出至激光曝光单元26。在激光曝光单元26处,根据输入的色阶数据从半导体激光器发射曝光光束Bm。曝光光束Bm照射在成像单元12Y、12M、12C和12K的相应感光鼓22处。在各个成像单元12Y、12M、12C或12K的感光鼓22处,在表面已被充电单元24充电之后,通过激光曝光单元26对该表面进行扫描曝光,从而形成静电潜像。在各个成像单元12Y、12M、12C和12K处,使已形成的静电潜像显影而形成黄(Y)、品红(M)、青(C)或黑(K)的各颜色的调色剂图像。已形成在成像单元12Y、12M、12C和12K的感光鼓22上的调色剂图像在感光鼓22和中间转印带14抵接的一次转印部分处顺序叠加在中间转印带14的表面上。这样实现一次转印。通过中间转印带14的转动将未定影的一次转印调色剂图像输送到二次转印装置20。同时,在纸输送单元中,供纸辊52与成像定时关联地转动,并从纸盘50A或纸盘50B供应预定尺寸的记录纸P。已由供纸辊52供应出来的记录纸P被输送辊54输送并到达二次转印装置20。在到达二次转印装置20之前,记录纸P暂时停止,并通过配准辊(未示出)使纸的位置与调色剂图像的位置匹配,该配准辊转动以与保持有调色剂图像的中间转印带14的运动定时匹配。接着,在二次转印装置20处,调色剂图像从中间转印带14被静电转印至记录纸P,并且记录纸P与中间转印带14分离并被输送至输送带56。在与定影部分16的最佳输送速度匹配的情况下,记录纸P在输送带56上被输送至定影部分16。记录纸P上的未定影的调色剂图像在定影部分16处通过热和压力而受到定影处理,从而定影到记录纸P上。己形成有定影图像的记录纸P通过排出辊(未示出)输出到打印机10外部。在已完成将调色剂图像转印到记录纸p上之后,残留在中间转印带14上的残余调色剂通过中间转印带14的转动被输送至清洁部分,并通过清洁支承辊40和带清洁器42而被从中间转印带14移除。接下来描述二次转印装置20。如图2A所示,二次转印装置20包括转印输送带62和对置带68。转印输送带62布置成触靠中间转印带14的调色剂图像保持表面侧,对置带68布置成触靠中间转印带14的内表面侧。转印输送带62为体积电阻率为106至101QQ.cm的半导体环形带,并绕在转印辊64和随动辊66上。转印辊64可旋转地设置,并作为形成二次转印电场的其中一个电极。随动辊66可旋转地设置,并布置成位于中间转印带14的输送方向下游侧,与转印辊64平行。转印辊64在其表面处形成有散布有碳的聚氨酯管,并在内部形成有散布有碳的发泡聚氨酯橡胶。该表面具有氟涂层。转印辊64形成为体积电阻为105至107Q,辊直径为28mm,硬度为20°至50°(AskerC)。这里指定硬度为35°。转印辊64还设有由SUS钢之类的金属形成的转动轴70。由齿轮和马达构成的未示出的驱动机构连接至转动轴70的端部。转印辊64的驱动机构受控制装置18(见图1)控制而驱动,使转印辊64转动并移动转印输送带62。随动辊66的转动轴(未示出)和转印辊64的转动轴70固定在--定距离处,以张紧转印输送带62。转动轴70与线路连接并接地。与中间转印带14相比,对置带68的表面电阻率较小,并且对置带68为例如表面电阻率为1X101Q5(fi/sq.)的环形带。对置带68通过由氯丁橡胶形成的弹性件构成。对置带68可由树脂材料构成,可由橡胶材料构成,并可具有由树脂材料和橡胶材料形成的多层结构。树脂材料可以是例如聚酰亚胺树脂、聚酰胺-酰亚胺树脂、含氟树脂、氯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聚碳酸脂树脂、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树脂、氯乙烯基树脂、ABS树脂、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树脂、聚对苯二甲酸丁二ii酯树脂等。这些材料可以单独使用或者两种以上结合使用。这当中,极佳采用聚酰亚胺树脂,因为其强度和挠曲疲劳特性都优异。橡胶材料可以是异戊二烯橡胶、氯丁二烯橡胶、环氧氯丙烷橡胶、异丁橡胶、聚氨酯橡胶、硅橡胶、氟橡胶、SBR、NBR、EPDM、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橡胶或这些材料的混合等。这当中,可优选采用异戊二烯橡胶、硅橡胶和EPDM。因此,对置带68弹性变形并随中间转印带14而动,从而与中间转印带14的接触紧密度提高。同时,对置带68绕在随动辊72和辅助辊74上。随动辊72可旋转地设置,并作为形成二次转印电场的另一电极。辅助辊74可旋转地设置,并布置成位丁-中间转印带14的输送方向上游侧,与随动辊72平行。对置带68随中间转印带14转动。随动辊72在其表面侧形成有散布有碳的EPDM和NBR共混橡胶管,在其内侧形成有EPDM橡胶。随动辊72形成为体积电阻率在1X107(Q/sq.)至1X1011(n/sq.)之间,辊直径为28mm,硬度为50°至70°(AskerC)。这里指定硬度为60°,比转印辊64硬。在转印辊64和随动辊72之间,转印输送带62、中间转印带14和对置带68布置成被挤压在一起。这里,转印输送带62和中间转印带14被挤压的部分(区域)被称为接触部71。此外,由对置带68和随动辊72界定的区域称为楔形区域C。随动辊72不接地。通过未示出的弹簧等沿远离随动辊72的方向并沿对置带68触靠中间转印带14的方向,向辅助辊74施加推动力。结果,辅助辊74致使绕在其上的对置带68相对于接触部71在上游侧触靠中间转印带14的内侧。辅助辊74随对置带68的运动而动,抑制与对置带68的新的摩檫充电,从而防止对置带68的充电状态。辅助辊74与未示出的线路连接并接地。由SUS等制成的金属辊形成的充电辊76布置成触靠对置带68的与布置随动辊72的一侧相反的一侧,从而夹持对置带68。充电辊76在两个端部被支撑并可旋转,并且与对置带68—起转动。根据控制装置18(见图1)从未示出的作为偏压施加部分的二次转印偏压电源向充电辊76施加与调色剂极性相同的二次转印偏压(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为负极性)。二次转印偏压为-6kV。在接触部71的记录纸P输送方向上游侧设置输送引导件78。输送引导件78将己输送至其上的记录纸P向接触部71引导。接下来描述本发明第一优选实施方式的操作。如图l、阁2A和图2B所示,在打印机10屮进行上述充电、曝光、显影和一次转印步骤,并且已被一次转印的未定影的调色剂T随着中间转印带14的转动而被输送至二次转印装置20。同时,记录纸P从纸盘50A或50B被输送至二次转印装置20。在二次转印装置20处,随动辊72经由对置带68被充电辊76充电为负极性,并通过接地转印辊64和随动辊72之间的电位差而形成二次转印电场。这里,二次转印电场为转印辊64侧电位高而随动辊72侧电位低(负极性)的电场。于是,在接触部71处,屮间转印带141:的调色剂T通过随动辊72和转印辊64之间的二次转印电场而被朝转印辊64静电吸引,并转印到记录纸P上。以下说明中间转印带14的带电状态。图3A至图3C为在仅采用转印辊64和随动辊72而不采用转印输送带62和对置带68的情况下(这作为本发明的对比实施例)接触部附近的示意图。如图3A所示,已通过一次转印而转印有负极性调色剂T的中间转印带14的内表面带正电。同吋,随动辊72的表面带负电。这时,由于在转印辊64和随动辊72之间施加几千伏的高电压,并且中间转印带14的电阻高,因此随动辊72和中间转印带14之间的电位差(间隙的电位差)处于或高于帕邢(Paschen)放电极限电压,从而在该间隙中发生正极性放电。因此,如图3B所示,由于随动辊72和中间转印带14之间的间隙放电,中间转印带14的内表面局部带电而引起电荷分散。然而,由于中间转印带14的电阻高,电荷倾向于不运动,从而沿着中间转印带14的内表面形成面内电场(in-planeelectricfield)。通过该面内电场而在中间转印带14的正面处产生电场E。保留在中间转印带14的正面处的调色剂T在电场E的作用下移动,从而在中间转印带14上形成调色剂T分布的稀疏区和稠密区。由于在中间转印带14的内表面处产生面内电场,中间转印带14和随动辊72之间的电场变弱,从而有时不会发生间隙放电。若横过间隙的电场重新变强,就会发生间隙放电,并且会在中间转印带14上形成调色剂T分布的稀疏区和稠密区。接下来,如图3C所示,记录纸P进入随动辊72和转印辊64之间的接触部。由于随动辊72和转印辊64之间的二次转印电场ES而在调色剂T上作用静电引力F,从而调色剂T从中间转印带14二次转印到记录纸P上。根据这里的描述,中间转印带14和记录纸P分离,但是实际上调色剂T碰触二者。由于在中间转印带14上存在调色剂T分布的浓度状态偏差,所以记录纸P上的调色剂T的图像在本来应布置调色剂T的部位缺失,这在视觉上显现为鳞状不规则性。特别是当采用形状系数小的球状调色剂时,尽管转印性能较好,但是在由于放电等引起的电场的小变化的影响下,调色剂T可能会分散在中间转印带14或记彔纸P上,从而鳞状不规则性变得明显。接下来说明本实施方式的二次转印装置20的中间转印带14的带电状态。图4A至图4C为接触部71附近的示意图。如图4A所示,已通过一次转印而转印有负极性调色剂T的中间转印带14的内表面带正电。触靠中间转印带14并被输送至接触部71的对置带68的内表面也带正电。相反,随动辊72的表面带负电。在转印辊64和随动辊72之间施加几千伏的高电压。在楔形区域C处,随动辊72和对置带68之间的间隙的电位差处于或高于帕邢放电极限电压,从而发生正极性放电。因此,如图4B所示,由于随动辊72和对置带68之间的间隙放电,对置带68的内表面局部带电而引起电荷分散。这里,由于对置带68具有低电阻,电荷沿对置带68的内表面散布。因此,与图3A至图3C中的中间转印带14相比,对置带68的电荷分布具有更少的浓度状态不规则性,并且对中间转印带14的内表面处的电荷分布几乎没有影响。因而,中间转印带14的内表面处的电荷分布保持与一次转印处相同,从而调色剂T的分布得以保持。接下来,如图4C所示,记录纸P进入随动辊72和转印辊64之间的接触部71。由于随动辊72和转印辊64之间的二次转卬电场ES而在调色剂T上作用静电引力F,从而调色剂T从中间转印带14二次转印到记录纸P上。记录纸P上的调色剂T的图像在本来应布置调色剂T的部位出现,从而儿乎测量不到鳞状不规则性。接着,如图2B所示,已二次转印有调色剂T的记录纸P被从接触部71供送出来。这里,转印输送带62的表面通过与记录纸P接触而带电,并用于通过静电吸力保持记录纸P。因此,记录纸P被剥离中间转印带14,并沿着转印输送带62输送。之后,在定影部分16(见图1)处对记录纸P进行定影,从而结束成像。接下来,针对在记录纸P上的调色剂T的图像中是否存在鳞状缺陷以及调色剂T的转印性能,在表1中示出了本发明和对比实施例的评价结果。与鳞状缺陷的出现相关地评价转印性能,这是因为当二次转印偏压较低时,发生放电的可能性较小从而鳞状缺陷的出现受到抑制,但是当二次转印偏压太低时,不会发生转印。通过以下方式对鳞状缺陷的出现进行评价,即在低温低湿环境中(温度10。C,湿度15%),在已经过24小时调整的记录纸P上,打印灰度图案,其中对于各个单色、第二色和第三色以10%的间隔从100%至10%逐级设定图像浓度,并视觉检测是否出现鳞状不规则性。在视觉上没有识别到鳞状不规则性的纸评价为优,局部可见轻微的鳞状不规则性但不影响整体图像的纸评价为良,在视觉上识别到大量鳞状不规则性的纸评价为差。对于转印性能评价,在与评价鳞状缺陷出现相同的环境下在二次转印后测量记录纸P上的调色剂T的浓度,并通过与预定浓度的容许值对比而评为优、良或差。15在评价中,在从-5.0至-7.0kV的范围内调节施加至接触辊(g卩,转印辊64和随动辊72)的二次转印偏压,使得可在打印的同时转印多色(二次色和三^:色)调色剂图像。<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16</column></row><table>表l如表1所示,在鳞状缺陷出现评价中,在通过本发明的二次转印装置20进行二次转印,二次转印偏压在-5.0至-7.OkV的情况下,看不到鳞状缺陷出现。在对比实施例中,在从-5.0至-7.0kV的范围内看得到鳞状缺陷出现。在转印性能评价中,本发明和对比实施例具有类似倾向,在二次转印偏压为-5.0至-7.OkV的情况下转印性能处于实用水平。接下来将基于附图描述本发明的转印装置和成像设备的第二示例性实施方式。与上述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基本相同的部件赋予与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的相同的附图标记,并且不再描述。图5A示出了二次转印装置80。二次转印装置80为第-示例性实施方式的设置推压部件82和弹簧84取代辅助辊74的二次转印装置20。推压部件82构造有接触部82A和平坦连接部82B。接触部82A在截面图中为大致半圆形,并触靠对置带68的内表面。弹簧84连接至连接部82B。弹簧84的一端连接至连接部82B,使得连接面方向与推动方向基本垂直。弹簧84的另一端固定至二次转印装置80的未示出的壳体。接下来描述本发明的第二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操作。被弹簧84推动的推压部件82张紧对置带68,并以预定推力使对置带68压靠中间转印带14的内表面。结果,对置带68的在与中间转印带14对置的一侧的表面变为大致线性,中间转印带14中的张力变得恒定,并且提高了对置带68和中间转印带14之间的接触紧密度。随后,当已一次转印有调色剂T的中间转印带14前进到接触部71时,由于在楔形区域C中在转印辊64和随动辊72之间施加几千伏的高电压,随动辊72和对置带68之间的间隙的电位差处于或高于帕邢放电极限电压,从而发生正极性放电。由于这些放电,对置带68的内表面局部带电而引起电荷分散。由于对置带68具有低电阻,电荷沿着对置带68的内表面散布。因此,对置带68的电荷分布在浓度状态中具有较小的不规则性,并且对中间转印带14的内表面处的电荷分布几乎没有影响。而且,由于对置带68和中间转印带14紧密接触并且在它们之间没有新的间隙,因此对置带68和中间转印带14之间不会发生放电。因而,中间转印带14的内表面处的电荷分布保持与一次转印处相同,从而调色剂T的分布得以保持。接下来,如图5B所示,记录纸P进入随动辊72和转印辊64之间的接触部71。由于随动辊72和转印辊64之间的二次转印电场而在调色剂T上作用静电吸引力,从而调色剂T从中间转印带14二次转印到记录纸P上。记录纸P上的调色剂的图像在本来应布置调色剂T的部位出现,从而几乎测量不到鳞状不规则性。这时,本发明不局限于上述示例性实施方式。只要打印机10采用中间转印带14,就可能是利用多个显影单元在单个感光体上进行显影的回转式打印机。而且,可在转印辊64的表面处形成与转印输送带62的电阻相同的电阻层,并作为单个转印辊使该电阻层触靠中间转印带14。此外,杆状固定电极部件可取代充电辊76而在对与对置带68的滑动摩擦没有影响的范围内触靠对置带68。再者,对于二次转印偏压的施加来说,转印辊64可不接地,并且可施加一电压以使转印辊64的电位高于随动辊72。为了例示和说明之目的提供了本发明示例性实施方式的以上描述。不旨在详尽或将本发明局限于所公开的确切形式。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将清楚各种修改和变型。所述示例性实施方式是为了最佳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及其实际应用,从而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理解本发明的各种实施方式并理解适用于所构想的实际应用的各种修改而选出并描述的。本发明的范围理应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权利要求1、一种转印装置,该转印装置包括转印带,该转印带输送已转印到其外周面的调色剂图像;转印部件,该转印部件在接触部将所述调色剂图像从所述转印带的外周面转印到记录介质;对置辊,该对置辊布置成在所述转印带的内周侧与所述转印部件相对;对置带,该对置带绕在所述对置辊上;以及张紧部件,该张紧部件相对于所述对置辊布置在所述转印带的输送方向的上游侧,所述对置带绕在该张紧部件上,并且该张紧部件致使所述对置带在相对于所述接触部的所述上游侧触靠所述转印带的内侧。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印装置,该转印装置还包括一弹簧部件,该弹黉部件朝所述对置带推动所述张紧部件。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印装置,其中,所述张紧部件包括随所述对置带而转动的第-一张紧辊。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转印装置,其中,所述转印部件包括布置成与所述对置辊相对的转印辊;第二张紧辊,该第二张紧辊相对于所述转印辊布置在记录介质的输送方向的下游侧;以及转印带,该转印带绕在所述转印辊和所述第二张紧辊上,并且在所述接触部触靠上述转印带。5、根据权利要求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转印装置,其中,所述转印带的表面电阻率至少为lX1012Q/sq.,并且所述对置带的表面电阻率低于所述转印带的表面电阻率。6、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转印装置,其中,所述转印带包括弹性部件。7、一种成像设备,该成像设备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印装置;输送单元,该输送单元将记录介质输送至所述转印装置;以及控制单元,该控制单元控制向所述转印部件施加的电压,并致使调色剂图像从所述转印带转印至记录介质。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成像设备,该成像设备还包括一弹簧部件,该弹簧部件朝所述对置带推动所述张紧构件。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成像设备,其中,所述张紧部件包括随所述对置带而转动的第一张紧辊。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成像设备,其中所述转印部件包括布置成与所述对置辊相对的转印辊;第二张紧辊,该第二张紧辊相对于所述转印辊布置在记录介质的输送方向的下游侧;以及转印带,该转印带绕在所述转印辊和所述第二张紧辊上,并且在所述接触部触靠上述转印带。11、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成像设备,其中,所述转印带的表面电阻率至少为lX1012Q/sq.,并且所述对置带的表面电阻率低于所述转印带的表面电阻率。12、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成像设备,其中所述转印带包括弹性部件。全文摘要本发明提供转印装置和成像设备。该转印装置包括转印带,该转印带输送已转印到其外周面的调色剂图像;转印部件,该转印部件在接触部将所述调色剂图像从所述转印带的外周面转印到记录介质;对置辊,该对置辊布置成在所述转印带的内周侧与所述转印部件相对;对置带,该对置带绕在所述对置辊上;以及张紧部件,该张紧部件相对于所述对置辊布置在所述转印带的输送方向上游侧,所述对置带绕在该张紧部件上,并且该张紧部件致使所述对置带在相对于所述接触部的上游侧触靠所述转印带的内侧。文档编号G03G15/01GK101510066SQ20081017319公开日2009年8月19日申请日期2008年11月6日优先权日2008年2月14日发明者石川尚稔申请人: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