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蜂巢状图案的转印轮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14034阅读:21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具蜂巢状图案的转印轮具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关于一种转印轮具,尤指一种具蜂巢状图案的转印轮具。
背景技术
一具有图案的轮具可供许多不同的技术领域所应用,例如利用轮具
于雷射光面贴纸、防伪标签上转印图案,或是用于液晶显示器(liquid crystal display,简称LCD)制程技术的网目(Anilox)轮,通常是先在一 滚轮上成形有所需的图案单元,再利用该滚轮将图案单元转印在目标物 上;其中该应用于LCD制程技术的网目轮,其主要是应用于涂布配向膜 时,先将聚酰亚胺(Polyimide,简称PI)液散布并抹平于该网目轮上, 使PI液流入图案单元中而得以均匀地被分布在网目轮上,如此即可利用 此网目轮将PI液均匀地印刷在一光感型树脂(Asahi Kasei photosensitive resin,简称APR)板上,接着再以转印滚筒将APR板上的PI液印刷至 玻璃基板上而成为配向膜。
而一般具有图案单元的轮具均是利用铁材滚轮表面加以研磨,将其 表面上的不光滑物质加以去除后,再以抛光处理让滚轮表面呈现出略镜 面的效果,接着再以模具于滚轮表面压铸出所欲转印的图案单元,最后 再将滚轮表面清洗干净,即可完成一具有图案单元的轮具。
然由于铁材滚轮的抗腐蚀性较弱,因此多次使用后,即会造成图案 单元因铁材被腐蚀而变形,因而縮短了轮具的使用寿命;此外,由于铁 材滚轮的材料特性以及模具压铸方式的限制,因此仅能在滚轮上形成圆形或四边形的图案单元,然而对于LCD制程技术中用以辅助涂布配向膜 的网目轮而言,圆形或四边形的图案单元常使PI液无法均匀地分布在网 目轮上,因而使PI液无法被均匀地印刷在APR板上,造成后续将APR 板上的PI液印刷至玻璃基板上时,不但无法印刷出平整均匀的配向膜, 且所能转印出的配向膜厚度仅能至400埃(angstrom; A)。
由上述可知,现有的具有图案单元的轮具仍有其必须克服的缺陷, 而有待进一步检讨,并谋求可行的解决方案。

实用新型内容
为使轮具有较佳的使用寿命,且更适合用在液晶显示器(liquid crystal display,简称LCD)的制程技术上,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提供一种 具蜂巢状图案的转印轮具,其具有较佳的抗腐蚀能力,且极适合用在LCD 制程技术上。
为达成前述目的所采取的主要技术手段为,令前述转印轮具包括 一金属滚轮,其表面上形成有一陶瓷层,又该陶瓷层的表面上成形有多 个呈六边形的图案单元,且该图案单元紧连排列,使各图案单元的每一 侧边均与另一图案单元的相邻侧边连接; 一轮轴,穿经该滚轮的轴心, 并自该滚轮上对应轴心位置的两端部穿出。
其中,该图案单元呈蜂巢状。
利用上述技术手段,由于滚轮上形成有抗腐蚀性较铁材佳的陶瓷层, 因此本实用新型的轮具有较长的使用寿命;此外,当本实用新型的轮具 应用于LCD制程技术时,六边形的图案单元可使聚酰亚胺(Polyimide, 简称PI)液极均匀地分布在本实用新型的轮具上,令PI液可被均匀地印刷在光感型树脂(AsahiKasei photosensitive resin,简称APR)板上,而
得以于玻璃基板上转印出平整均匀且为所需厚度的配向膜。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外观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放大244倍的局部表面俯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陶瓷层剖面暨侧视图。
主要组件符号说明
10滚轮
11陶瓷层
111图案单元 20轮轴
具体实施方式
关于本实用新型具蜂巢状图案的转印轮具的一较佳实施例,请参阅 图1所示,包括一金属滚轮10和一轮轴20。
上述金属滚轮10的表面上形成有一陶瓷层ll,请配合参阅图2所示, 该陶瓷层11的表面上成形有多个呈任意的六边形的图案单元111,且该 图案单元111紧连排列,使各图案单元111的每一侧边均与另一图案单元 lll的相邻侧边连接;于本实施例中,在陶瓷层11与金属滚轮10表面之 间进一步具有一辅助附着层(图中未示),该辅助附着层的作用在于由 于陶瓷颗粒与铁之间的附着力不佳,若仅单独喷涂陶瓷颗粒,陶瓷层11 将可能因附着力不佳而剥落,故藉由先喷涂上辅助附着层,可增加陶瓷层ll的附着力,又该辅助附着层的材料中,70~80%是由镍(Ni)组成, 余下的20~30%则是由碳化钨钴(WC-Co)、碳化铬(Cr3C2)、碳化铬镍 铬(Cr3C2-NiCr)与铬(Cr)组成,而该陶瓷颗粒的材料中,95%是由氧 化铬(Cr203)组成,原因是氧化铬可容易地被雷射所切割,而陶瓷颗粒
的材料中余下的5n/。,则是由氧化铝(Al203)、氧化钛(Ti02)、氧化锆(Zr02)
与三氧化二钇(Y203)所组成,作用是在于提高陶瓷层11的抗腐蚀性以 及提高陶瓷层ll被雷射切割的容易度;其中,所述百分比均为重量百分 比。此外,各图案单元111为等边六边形,且任两斜向相邻的图案单元 111之间呈60度夹角,而呈现出有如蜂巢状的图案。
上述轮轴20穿经该滚轮10的轴心,并自该滚轮10上对应轴心位置 的两端部穿出。
另请配合参阅图3所示,各图案单元111是由一凹穴构成,该凹穴 是以雷射直接照射在陶瓷层11上而成形;且当将本实用新型的轮具应用 在液晶显示器(liquid crystal display,简称LCD)中的转印配向膜至玻璃 基板上的制程步骤中,由于配向膜的膜厚是影响LCD显像质量的重要因 素,而配向膜的膜厚则是由本实用新型的轮具上所附着的聚酰亚胺 (Polyimide,简称PI)液的量所控制,又各凹穴的宽度与深度则是影响 PI液的装填是否足够、PI液在转印时能否完全转印至光感型树脂(Asahi Kaseiphotosensitiveresin,简称APR)板上的要素;所以,转印配向膜用 的转印轮具结构相当重要。300 LPI350 LPI370 LPI400 LPI500 LPI
宽度((im)76-8064-6860-6455-5943-47
间距—)5-95-95-95-94-8
深度(|Lim)18-3018-2817-2816-2511-16
配向膜厚 (A)1200-18001100-1600900-1400700-1200500-900
请配合参阅上表所示,例如若设计一具有300网线数(Line Per Inch; LPI)的轮具,且每个凹穴的宽度为76至80微米(micron),深度为18 至30微米,而凹穴与凹穴之间的间距为5至9微米,则所转印出的配向 膜厚度为1200至1800埃(angstrom; A);若设计一具有500网线数的 轮具,且每个凹穴的宽度为43至47微米,深度为11至16微米,而凹 穴与凹穴之间的间距为4至8微米,则所转印出的配向膜厚度为500至 900埃。由此可知,不同密度与不同大小、深度的图案单元lll,可适用 于不同大小或不同用途的LCD制程。
由上述可知,本实用新型藉由在金属滚轮表面形成有陶瓷层,使本 实用新型的轮具的抗腐蚀性较习用的滚轮佳,又该些成形于陶瓷层上的 六角形图案单元可有效地提高转印物的均匀度,且藉由改变图案单元的 宽度与深度,当应用在LCD制程中转印配向膜时,对于所转印出的配向 膜厚度尤其有着极大的影响。
本实用新型虽已于前述实施例中所揭露,但并不仅限于前述实施例 中所提及的内容,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所作的任何变化 与修改,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1、一种具蜂巢状图案的转印轮具,其特征在于,包括一金属滚轮,其表面上形成有一陶瓷层,又该陶瓷层的表面上成形有多个呈六边形的图案单元,且该图案单元紧连排列,使各图案单元的每一侧边均与另一图案单元的相邻侧边连接;一轮轴,穿经该滚轮的轴心,并自该滚轮上对应轴心位置的两端部穿出。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蜂巢状图案的转印轮具,其特征在于任两斜向相邻图案单元之间呈60度夹角,又各图案单元为等边六边形,且 各图案单元是由一凹穴构成。
3、 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具蜂巢状图案的转印轮具,其特征在于 每个图案单元的宽度为76至80微米,深度为18至30微米,而两相邻 图案单元之间的间距为5至9微米。
4、 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具蜂巢状图案的转印轮具,其特征在于 每个图案单元的宽度为64至68微米,深度为18至28微米,而两相邻 图案单元之间的间距为5至9微米。
5、 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具蜂巢状图案的转印轮具,其特征在于: 每个图案单元的宽度为60至64微米,深度为17至28微米,而两相邻 图案单元之间的间距为5至9微米。
6、 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具蜂巢状图案的转印轮具,其特征在于: 每个图案单元的宽度为55至59微米,深度为16至25微米,而两相邻 图案单元之间的间距为5至9微米。
7、 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具蜂巢状图案的转印轮具,其特征在于: 每个图案单元的宽度为43至47微米,深度为11至16微米,而两相邻图案单元之间的间距为4至8微米。
8、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具蜂巢状图案的转印轮具,其特征在于 陶瓷层与金属滚轮表面之间进一步具有一辅助附着层。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具蜂巢状图案的转印轮具,是于一滚轮的表面上形成有一陶瓷层,该陶瓷层的表面上成形有多个六边形图案单元,且该图案单元紧连排列,使各图案单元的每一侧边均与另一图案单元的相邻侧边连接,另有一轮轴穿经该滚轮的轴心,并自该滚轮上对应轴心位置的两端部穿出;所以,由于滚轮上形成有抗腐蚀性较铁材佳的陶瓷层,因此使本实用新型的轮具有较长的使用寿命,又由于图案单元是呈六边形,因此当利用本实用新型的轮具应用于液晶显示器的制程技术时,可辅助转印出平整且均匀的配向膜。
文档编号G02F1/13GK201231590SQ20082011423
公开日2009年5月6日 申请日期2008年5月28日 优先权日2008年5月28日
发明者李大章 申请人:李大章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