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幕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57177阅读:25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屏幕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对从投影机等的投影装置斜向入射的投影光进行反射而显现出投影 图像的屏幕。
背景技术
例如,作为使投影图像反射的反射屏幕,已知一种屏幕,其对于来自下方的斜向投 影能从正面侧进行观察,在屏幕基板上配置多个凹部或凸部。(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在 该屏幕中,在各凹部或凸部的表面相应于来自投影机等的投影设备的投影位置部分地形成 投影光的反射面。此外,在屏幕基板上沿铅垂方向相邻的凹部或凸部按照关于屏幕基板的 水平方向偏离的状态配置,因此能够使得来自斜下方的光较多地反射。
专利文献1 特开2009-15195号公报
但是,在专利文献1的屏幕中,在投影机的投影光与屏幕的法线的角度(入射角) 为某一定角度以上时,有可能因通过相邻的凹部间所形成的突起而遮挡一部分的投影光, 而产生图像的局部的减光这样的视野缺损。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屏幕,其能降低遮挡投影光的可能性,能抑制视野缺 损的发生。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屏幕具有屏幕基板;第1区域,其具有形成于屏幕 基板上的具有反射光的多个第1凹部的第1基本列、和在屏幕基板上与第1基本列相邻形 成的具有与相邻的第1凹部相同的个数的第2凹部的第1辅助列,将前述第1基本列和前 述第1辅助列交互重复排列;以及第2区域,其在屏幕基板上形成于投影光向屏幕基板的入 射角比第1区域大的位置,具备具有反射光的多个第3凹部的第2基本列、和在屏幕基板上 与第2基本列相邻形成的具有比相邻的第3凹部的个数多的第4凹部的第2辅助列,将前 述第2基本列和前述第2辅助列交互重复排列。
在上述屏幕中,除了第1及第2基本列之外还设置第1及第2辅助列,由此即使投 影光的入射角大也能使得投影光充分地入射到用于反射的第1及第3凹部的表面上。此外, 在入射角相对较大的第2区域,使得第2辅助列的第4凹部的个数比第2基本列的第3凹 部多,由此,能使得通过相邻的第3及第4凹部或者第4凹部相互所形成的突起的高度,比 与第1区域同样地使得第3及第4凹部的个数相同的情况下的突起的高度低。由此,在第 2区域即使投影光的入射角比第1区域的入射角大,也能抑制投影光被突起遮挡这一情况, 能减少视野缺损。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具体方式,在第1凹部及第3凹部的表面的至少一部分形成反 射部,通过前述反射部将投影光向正面侧反射,在第1凹部及第3凹部的表面的除了上述至 少一部分之外的部分和第2凹部及第4凹部的表面吸收投影光或使其透射。在第1凹部及 第3凹部中的除了将投影光向正面侧反射的至少一部分之外的部分和第2凹部及第4凹部,即,在不想投影光入射的部分,可以对外光等进行吸收等,使得通过屏幕反射的图像的 对比度提高。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其他方式,第1基本列、第1辅助列、第2基本列、第2辅助列的 任意一种的至少一部分为圆弧状。此时,通过使得第1基本列、第1辅助列、第2基本列、第 2辅助列为圆弧状,能够使得构成它们的凹部的排列形状对应于投影光的入射位置,能够以 合适的状态反射投影光。此外,优选在屏幕基板上使得各列交互以无间隙的方式设置。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其他方式,在第2区域中的与第1区域之间的边界部分,投影 光相对于屏幕基板的入射角越大则与同一第3凹部相邻的至少两个第4凹部之间的距离越 大。此时,通过使得在第2区域中的与第1区域之间的边界部分相互相邻的第4凹部之间 的距离随着从第1区域离开而逐渐增大,能够防止在第1区域与第2区域的边界产生变换 不均勻。在此,将一个第3凹部和相对于该第3凹部配置于投影光的入射侧的至少两个第 4凹部作为一组的单位进行考虑。此外,变换不均勻指的是因两区域的凹部的不同的配置 而导致外观的反射率不一致地变化,可以观察到阶梯状和/或者莫尔状的图形这样的光的 不均勻。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其他方式,在第2区域中的与第1区域之间的边界部分,投影 光相对于屏幕基板的入射角越大,则第2辅助列中包括的第4凹部的个数越多。此时,通过 使得在第2区域中的与第1区域之间的边界部分,使第4凹部的个数随着从第1区域离开 而逐渐增加,能够防止在第1区域与第2区域的边界产生变换不均勻。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其他方式,投影光相对于屏幕基板的入射角越大则第1基本 列与第1辅助列的间隔、以及第2基本列与第2辅助列的间隔越宽。此时,即使投影光相对 于屏幕基板的入射角变大也能确保视场角。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其他方式,还具备第3区域,其在屏幕基板上形成于投影光向 屏幕基板的入射角比第1区域小的位置,排列有具有多个第5凹部、通过第5凹部的至少一 部分反射光的第3基本列。此时,在投影光的入射角小的位置,能使得投影光有效反射。


图I(A)是说明第1实施方式的屏幕的正视图、图I(B)是图KA)所示的屏幕的侧 视图。
图2 (A)是放大屏幕的第1区域的一部分的图、图2 (B)是图2 (A)的区域的立体图。
图3是图2的第1区域的凹部的排列图形的模式图。
图4是图2的第1区域的A-A剖面图。
图5(A) 图5(D)是说明垂直于排列线的方向的凹部间的距离的变化的图。
图6㈧是放大屏幕的第2区域的一部分的图、图6(B)是图6㈧的立体图。
图7是图6的第2区域的凹部的排列图形的模式图。
图8是图6的第2区域的B-B剖面图。
图9是过渡区域的凹部的排列图形的模式图。
图10是第3区域的凹部的排列图形的模式图。
图11是图10的第3区域的投影光线方向的剖面图。
图12(A)、(B)是说明凹部与投影光的关系的剖面图。
图13是第2实施方式的屏幕的过渡区域的凹部的排列图形的模式图。
符号说明
1...屏幕,2...投影机,3...表面部,4......屏幕基板,20、20a、20b、20c、20d、20e. · ·凹部,ARl、AR2、AR3、ARx. · ·区域,Lml、Lm2、Lm3. · ·基本列,Lsl、Ls2. · ·辅助列, RS. · ·反射面,PL、PL1、PL2. · ·投影光,RL. · ·反射光,0L. · ·外光具体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作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屏幕进行说明。在附图中,将屏幕 1的法线方向作为Z轴、将与Z轴垂直的平行于屏幕1的铅垂方向作为Y轴、将与Z轴垂直 的平行于屏幕1的水平方向作为X轴。
如图1(A)、图I(B)所示,屏幕1是下述反射型屏幕将来自设置于其前侧下方的 投影机2的投影光PL向屏幕1的前方、即正面侧(+Z轴方向)作为反射光RL射出。
屏幕1具备作为支持体的屏幕基板4和具有多个凹部20 (参照后述的图2(A)、 图6㈧等)的表面部3。
屏幕基板4是包含光吸收性材料而形成的片状的部件。光吸收性材料例如为黑色 的聚氯乙烯和/或黑色的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等,通过屏幕基板4自身能吸收外 光OL等。
表面部3是以与屏幕基板4相同的光吸收性材料为基材的层状的部分。表面部3 在屏幕基板4的表面如上的整面的范围内形成为表皮状,通过第1区域AR1、第2区域AR2、 第3区域AR3来划分范围。这些第1区域AR1、第2区域AR2、第3区域AR3对应于投影光 PL相对于屏幕基板4的入射角Θ1、Θ2、Θ3(Θ3< θ 1 < θ 2)的角度范围分别设置,连 续地配置为随着这些入射角Θ1、θ 2、9 3变大而变换为第3区域41 3、第1区域41 1、第2 区域AR2。由于这样地对应于入射角Θ1、θ 2、θ 3,所以各区域AR1、AR2、AR3的边界变成 圆弧状。在此,入射角θ 1、θ 2、θ 3设为是沿着屏幕基板4延伸的平面的法线与投影光PL 的光线所成的角度。
第1区域AR1、第2区域AR2、第3区域AR3具有在其表面(投影面)3a考虑了投 影光PL的入射角Θ1、Θ2、θ 3的微细凹凸结构。S卩,3个区域AR1、AR2、AR3的各自中,构 成其的多个凹部20的形状和/或排列相互不同。例如,在第1及第2区域AR1、AR2中,对 应于连续变化的入射角θ 1、θ 2而使得作为凹部20的排列状态的微细凹凸结构逐渐变化, 由此能够确保屏幕1上的各部分的视野(确保观察者不会漏看像素的状态)。此外,在第 1区域ARl,通过如上所述地使得凹部20的配置状态逐渐变化,使得在第1区域ARl与第3 区域AR3之间不会产生变换不均勻。此外,在第2区域AR2,在其与第1区域ARl的边界附 近,为了防止区域的变换不均勻,设置有对作为凹部20的排列状态的微细凹凸结构进行了 特别设计的过渡区域ARx。
在第1区域AR1、第2区域AR2、第3区域AR3中,设置于这些区域的凹部20全都 是基本具有大致相同的曲率的球面(参照后述的图4、8、11等),按照在以屏幕1的基准点 0为中心的大致圆弧状的曲线(具体而言为后面要详细说明的排列线R1、R3、R5)上相互相 邻对合的状态排列。在此,基准点0位于通过屏线上,是屏幕1的投影面3a的延长面与投影机2的投影光学系统的光轴OA相交的位置。
图2 (A)、图2 (B)是放大表面部3中的第1区域ARl的一部分的图。图3是说明图 2(A)、图2(B)的凹部20的排列图形的模式图。图4是图2(A)所示的投影光线方向的A-A 剖面的图。此外,图2(A)、图2(B)中,投影机2的投影光PL沿A-A方向入射。
图3是用于说明排列凹部20所成的第1基本列Lml以及第1辅助列Lsl的模式 图,因此表示出沿着直线的排列线R1、R2排列第1及第2凹部20a、20b的情况,但是第1基 本列Lml及第1辅助列Lsl从宏观上看沿着延伸为圆弧状的排列线R1、R2具有多个第1及 第2凹部20a、20b。此外,在图3中为了便于说明,图示出第1及第2凹部20a、20b为半球 形状且相互隔着间隔,但实际上配置为,半球形状的外周部相互具有重叠部分地配置而去 除该重叠部分地使得凹部彼此相邻。
如图3所示,在第1基本列Lml中相邻的两个第1凹部20a的中心距离xl基本相 等。此外,在第1辅助列Lsl中相邻的两个第2凹部20b的中心距离x2基本相等。实际的 第1及第2凹部20a、20b如图2(A)等所示,分别沿着排列线R1、R2无间隙地排列。
第1区域ARl具有第1基本列Lml和第1辅助列Lsl,第1基本列Lml和第1辅 助列Lsl沿着相对于这些列的排列方向交叉的方向交互地重复而排列。第1基本列Lml和 在表面部3上与第1基本列Lml相邻且配置于投影光PL的入射侧(即,投影机2侧,大体 为-Y轴方向侧)的第1辅助列Lsl成对。在第1区域Al,构成第1辅助列Lsl的第2凹 部20b的个数如图3等所示,和构成与其成对的第1基本列Lml的第1凹部20a的个数相 同。而且,在成对的第1基本列Lml和第1辅助列Lsl中,沿基本垂直于排列线Rl、R2的 方向相邻的第1凹部20a和第2凹部20b构成大体一对一地配置的单元UN。此外,在说明 上,将这样的第1基本列Lml中的某个第1凹部20a、和与第1基本列Lml相邻的第1辅助 列Lsl中的与第1凹部20a相邻地配置于投影光PL的入射侧的1个第2凹部20b,在光学 功能面作为一组的单位,作为单元UN来处理。在一个单元UN中,第2凹部20b具有确保投 影光PL入射到相对应的第1凹部20a的光路的作用(参照图4)。
接下来,参照图5(A)和图5 (B),关于对应于上述单元UN成对的列Lml、Lsl间的 间隔以及夹着一个第1辅助列Lsl而排列的第1基本列Lml、Lml间的间隔、即第1基本列 Lml的间距,进行说明。成对的列Lml、Lsl间的间隔以及第1基本列Lml的间距,严格来说, 投影光PL相对于屏幕基板4的入射角θ 1越大则越宽。
图5㈧表示在第1区域ARl内投影光PL的入射角θ 1比较小的部分的第1基本 列Lml和第1辅助列Lsl。图5(B)表示在第1区域ARl内投影光PL的入射角θ 1比较大 的部分的第1基本列Lml和第1辅助列Lsl。成对的第1基本列Lml与第1辅助列Lsl之 间的间隔为,投影光PL的入射角θ 1比较大的部分的间隔h2比投影光PL的入射角θ 1比 较小的部分的间隔hi宽。此外,关于第1基本列Lml的间距也是,投影光PL的入射角Θ1 比较大的部分的间隔(间距)c2比投影光PL的入射角θ 1比较小的部分的间隔(间距)cl 觅ο
在第1区域ARl中,在与第3区域AR3的边界侧(入射角θ 1较小的一侧),间隔 hi变为零,随着从第3区域AR3离开(随着入射角θ 1变大),成对的列Lml、Lsl之间的间 隔和第1基本列Lml的间距逐渐变宽。通过这种构成,能防止第1区域ARl与第3区域AR3 的区域变换不均勻。
此外,在用于排列第1基本列Lml和/或第1辅助列Lsl的圆弧状的曲线(排列 线R1、R3、R5)方面,不限于“圆”、也可以包括由“椭圆”、“自由曲线”形成的形状,或者还可 以包括这些的组合。此外,还可以包括构成“椭圆”和/或“自由曲线”的曲线和直线的组口寸ο
接下来,参照图4,对形成于第1凹部20a上的反射膜RS进行说明。第1凹部20a, 通过其表面中的至少一部分将投影光PL向正面侧反射、通过其他部分对外光进行吸收或 透射。具体而言,如图4所示,各个第1凹部20a,在其表面Sul的一部分,与来自投影机2 的投影光PL进行入射的位置相对应地形成使投影光PL反射的反射膜RS。另一方面,第1 凹部20a中的未形成反射膜RS的部分,通过表面部3的基材和/或屏幕基板4的性质,能 吸收入射光。即,第1凹部20a将来自屏幕1的下方的投影光PL作为反射光RL向观察者 (屏幕1的正面)侧反射、使得来自上方的外光OL不向观察者侧反射。
如图4所示,在第2凹部20b的表面Su2未形成反射膜RS。S卩,第2凹部20b,通 过表面部3的基材和/或屏幕基板4的性质,能吸收入射光。
接下来,对第2区域AR2进行说明。如图I(B)所示,第2区域AR2设置在投影光 PL相对于屏幕1的入射角比第1区域ARl的该角度大的位置。
图6(A)、图6(B)是放大表面部3中的第2区域AR2的一部分的图。图7是说明图 6(A)、图6(B)的凹部20的排列图形的模式图。图8是图6(A)所示的投影光线方向的B-B 剖面图。此外,在图6(A)、图6(B)中,投影机2的投影光PL沿着B-B方向入射。
图7是用于说明排列凹部20而成的第2基本列Lm2以及第2辅助列Ls2的模式 图且是放大图,因此示出沿着直线的排列线R3、R4排列第3及第4凹部20c、20d的情况,但 第2基本列Lm2以及第2辅助列Ls2宏观看沿着圆弧状延伸的排列线R3、R4具有多个第3 及第4凹部20c、20d。此外,在图7中,为了便于说明,将第3及第4凹部20c、20d以半球状 且相互空出间隔的方式图示,但实际上以半球形状的外周部相互具有重合部分的方式配置 且去除该重合部分、使得凹部彼此相邻地配置。
如图7所示,在第2基本列Lm2中相邻的两个第3凹部20c的中心距离x3基本相 等。此外,在第2辅助列Ls2中相邻的两个第4凹部20d的中心距离x4基本相等。实际的 第3及第4凹部20c、20d如图6 (A)等所示,分别沿着排列线R3、R4无间隙地排列。
第2区域AR2,具有第2基本列Lm2和第2辅助列Ls2,第2基本列Lm2和第2辅助 列Ls2按相对于这些列的排列方向交叉的方向交互重复来排列。第2基本列Lm2和在表面 部3上与该第2基本列Lm2相邻地配置于投影光PL的入射侧(即,投影机2侧,大概为-Y 轴方向侧)的第2辅助列Ls2成对。在第2区域AR2中,构成第2辅助列Ls2的第4凹部 20d的个数如图7所示,比构成与其成对的第2基本列Lm2的第3凹部20c的个数多。而且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成对的第2基本列Lm2和第2辅助列Ls2中,按大致垂直于排列线R3、 R4的方向相邻的第3凹部20c和第4凹部20d构成以大致一对二的方式配置的单元UN。 此外,在说明方面,这样地将第2基本列Lm2中的某一个第3凹部20c和与第2基本列Lm2 相邻的第2辅助列Ls2中的、与第3凹部20c相邻地配置于投影光PL入射侧的两个第4凹 部20d,作为一组的单位来作为单元UN处理(参照图6 (A)等)。在一个单元UN中,两个第 4凹部20d发挥下述作用确保投影光PL入射到相对应的一个第3凹部20c的光路(参照 图8)。7
接下来,参照图5(C)以及图5(D),关于成对的列Lm2、Ls2之间的间隔以及夹着一 个第2辅助列Ls2而排列的第2基本列Lm2、Lm2之间的间隔、即第2基本列Lm2的间距,进 行说明。成对的列Lm2、Ls2间的间隔以及第2基本列Lm2的间距,严格来说,投影光PL相 对于屏幕基板4的入射角θ 2越大则越宽。
图5 (C)表示在第2区域AR2内,投影光PL的入射角θ 2比较小的部分的第2基本 列Lm2与第2辅助列Ls2。图5⑶表示在第2区域AR2内,投影光PL的入射角θ 2比较大 的部分的第2基本列Lm2和第2辅助列Ls2。成对的第2基本列Lm2与第2辅助列Ls2之 间的间隔为,投影光PL的入射角θ 2比较大的部分的间隔h4比投影光PL的入射角Θ2比 较小的部分的间隔h3宽。此外,关于第2基本列Lm2的间距也是,投影光PL的入射角θ 2 比较大的部分的间隔(间距)c4比投影光PL的入射角θ 2比较小的部分的间隔(间距)c3 觅ο
接下来,参照图8,对形成于第3凹部20c上的反射膜RS进行说明。第3凹部20c, 通过其表面中的至少一部分将投影光PL向正面侧反射、通过其他部分对外光进行吸收或 透射。具体而言,如图8所示,各个第3凹部20c,在其表面Su3与来自投影机2的投影光 PL进行入射的位置相对应地形成使投影光PL反射的反射膜RS。另一方面,第3凹部20c 中的未形成反射膜RS的部分,通过表面部3的基材和/或屏幕基板4的性质,能吸收入射 光。即,第3凹部20c将来自屏幕1的下方的投影光PL作为反射光RL向观察者侧反射、使 得来自上方的外光OL不向观察者侧反射。
如图8所示,在各个第4凹部20d的表面Su4未形成反射膜RS。S卩,第4凹部20d, 通过表面部3的基材和/或屏幕基板4的性质,能吸收入射光。
图9是说明第2区域AR2内、在其与第1区域ARl的边界附近设置的过渡区域ARx 的凹部20的排列图形的模式图。在过渡区域ARx,构成一个单元UN的第3凹部20c的个数 与第4凹部20d的个数为大致一对二,但是与一个第3凹部20c对应的两个第4凹部20d 之间的中心距离不同。具体而言,如图9所示,越是相对往上方向(+Y轴方向)的部分,即, 投影光PL相对于屏幕基板4的入射角θ 2越大的部分,在一个单元UN内相邻的第4凹部 20d的中心距离越大。即,如图9所示的相邻的第4凹部20d的中心距离x5,x6,x7, x8满 足x5 < x6 < x7 < x8的关系。例如,在最靠近第1区域ARl的第2辅助列Ls2,在同一单 元UN内相邻的第4凹部20d的中心距离x5大致为零,成为两个第4凹部20d外观上大致 重合的状态。另一方面,在离第1区域ARl最远的第2辅助列Ls2,在同一单元UN内相邻的 第4凹部20d的中心距离x8,为相邻的单元UN彼此的第3凹部20c之间的中心距离x3的 大致一半。
图10是说明第3区域AR3的凹部20的排列图形的模式图。图11是第3区域AR3 的投影光线方向的剖面图。第3区域AR3具有第3基本列Lm3。第3基本列Lm3宏观看沿 着圆弧状延伸的排列线R5具有多个第5凹部20e。相邻的两个第5凹部20e的中心距离 x9基本相等。实际的第5凹部20e以沿着排列线R5使得半球状的外周部相互具有重合部 分的方式配置且去除该重合部分、使得凹部彼此相邻地无间隙地排列。如图11所示,各个 第5凹部20e,在其表面Su5,与来自投影机2的投影光PL进行入射的位置相对应地形成使 投影光PL反射的反射膜RS。另一方面,第5凹部20e中的未形成反射膜RS的部分,通过表 面部3的基材和/或屏幕基板4的性质,能吸收入射光。即,第5凹部20e将来自屏幕1的下方的投影光PL作为反射光RL向观察者侧反射、使得来自上方的外光OL不向观察者侧反射。
在以上的说明中,第1区域ARl中的第1基本列Lml、第2区域AR2中的第2基本 列Lm2,如图5所示,满足间隔hi < h2 < h3 < h4的关系进行排列。因此,与第1区域ARl 中的第1基本列Lml的密度相比,第2区域AR2中的第2基本列Lm2的密度较小。
此外,在第1区域ARl中的第1基本列Lml、第2区域AR2中的第2基本列Lm2以 及第3区域AR3中的第3基本列Lm3中,凹部20a、20c、20e的间隔xl、x3、x9在图3、图7、 图10中表示为基本相等。但是,凹部20a、20C、20e的间隔xl、x3、x9实际上以使得屏幕1 整体的显示形态变得适合的方式分别被调整。
以下关于屏幕1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首先,关于屏幕1中的、用于形成屏幕基板 4及表面部3的基底片的制作进行说明。基底片,以将例如具有光吸收性的黑色的聚氯乙烯 为原材料的部件作为主要原材料来形成。具体而言,例如使聚氯乙烯制的片状物的表面加 热使其软化后,采用具有对应于多个凹部20的凹凸形状的模对凹凸形状进行按压加工。由 此,在屏幕1的基底片形成相当于凹部2(K20a、20b、20C、20d、20e)的多个微细的凹凸形状。 此外,聚氯乙烯制的片状物也可以为通过玻璃纤维等提高了强度的构件。
接着,关于分别形成于屏幕1的基底片上的第1、第3以及第5凹部20a、20C、20e 的反射膜RS的制造工序进行说明。在反射膜RS的成膜中使用例如进行由真空镀敷实现的 成膜的成膜装置。此外,作为成膜材料例如使用铝。屏幕1的基底片沿着构成成膜装置的 圆筒状真空容器的内壁面在预定的高度位置被固定。成膜装置,在真空容器中对成膜材料 进行加热使其蒸发,在第1、第3、第5凹部20a、20C、20e上使反射膜RS堆积。此外,成膜装 置在真空容器中,按照与投影光PL向屏幕1的入射方向相同的方向配置镀敷源。由此,能 够使得反射膜RS与投影光PL对应、从相对于基底片倾斜的方向斜向镀敷,能将反射膜RS 形成于第1、第3以及第5凹部20a、20C、20e上的合适的部位。
此外,用于形成屏幕基板4和表面部3的基底片,例如也可以采用下述构件将以 具有光透射性的透明PET等为原材料的片状部件作为基材而在背面涂敷光吸收性的黑墨。
在以上的说明中,使得凹部20具有重合部分地配置,因此在相邻的凹部20之间形 成突起。具体而言,在第1区域ARl中,如图2(B)和图4所示,在相邻的单元UN的第1凹 部20a与第2凹部20b之间的角部形成突起31。此外,在第2区域AR2中,如图6(B)和图8 所示,在相邻的单元UN的第3凹部20c与第4凹部20d之间的角部以及中间形成突起32。 如上所述,第2区域AR2的一个单元UN中的第2辅助列Ls2的第4凹部20d的个数比第1 区域ARl的一个单元UN中的第1辅助列Lsl的第2凹部20b的个数多。因此,在第1基本 列Lml的排列线Rl的间距与第2基本列Lm2的排列线R3的间距相等时,与第1区域ARl 的沿Y轴方向相邻的单元UN之间所形成的突起31的高度相比,第2区域AR2的沿Y轴方 向相邻的单元UN之间所形成的突起32的高度较低。
以下,关于凹部20与投影光PL的关系进行说明。图12(A)是图2(A)的第1区域 ARl的凹部20的A-A剖面图和说明与投影光PL1、PL2的关系的图。图12(B)是图6(A)的 第2区域AR2的凹部20的B-B剖面图和说明与投影光PL2的关系的图。此外,在实际中,因 凹部20的排列方式的不同,即使在同一区域内凹部边界部的突起的高度也不一致,关于第 1区域ARl及第2区域AR2各自中与投影光PL特别相关的突起31、32进行说明。图1所示的屏幕1上的第1区域ARl的位置处,如图12(A)所示,在位于第1凹部20a的投影光PLl 入射进来一侧的较高的突起31,投影光PLl未被遮挡,投影光PLl入射到第1凹部20a的反 射膜RS。但是,在图1所示的屏幕1上的第2区域AR2的位置设置有与第1区域ARl同样 的微细凹凸结构时,如图12(A)所示,因较高的突起31遮挡投影光PL2,使得投影光PL2不 会入射到第1凹部20a的反射膜RS。另一方面,在图1所示的屏幕1上的第2区域AR2,如 图12(B)所示,在第3凹部20c的位于投影光PL2入射进来一侧的较低突起32,投影光PL2 未被遮挡,使得投影光PL2入射到第3凹部20c的反射膜RS。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本实施方式的屏幕1,除了设置第1及第2基本列Lml、Lm2还 设置第1及第2辅助列Lsl、Ls2,由此,即使在投影光PL向屏幕1的入射角大时,也能使得 投影光PL充分入射到形成于第1及第3凹部20a、20c的反射膜RS。此外,在第2区域AR2 中,通过使得第2辅助列Ls2的第4凹部20d的个数比第2基本列Lm2的第3凹部20c多, 能使得第2区域AR2的突起32的高度比第1区域ARl的突起31的高度低。由此,在第2 区域AR2中,即使投影光PL向屏幕1的入射角与第1区域ARl中的相比变大,也能抑制投 影光PL被突起32遮挡这一情况,能减少视野缺损。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过渡区域ARx中,从第1区域ARl离开得越远、在一个单 元UN内的与第3凹部20c相邻的两个第4凹部20d之间的距离就越逐渐变大,由此,能够 使得从第1区域ARl的凹部20的排列向与之不同的第2区域AR2的凹部20的排列一点点 地改变。因此,通过从第1区域ARl向第2区域AR2的变换,能够防止在第1区域ARl与第 2区域AR2的边界部反射的图像显示中产生转换不均勻。
(第2实施方式)
图13是对第2实施方式的屏幕1进行说明的图。本实施方式的屏幕1除了过渡 区域ARx的排列图形之外,与第1实施方式的屏幕1相同,因此关于重复部分的说明进行省 略。
在过渡区域ARx,一个单元UN内的与第3凹部20c对应的第4凹部20d的个数并 非一定,如图13所示,投影光PL相对于屏幕基板4的入射角越大,则相邻的第4凹部20d 的个数越逐渐变多。即,在离第1区域ARl最近的第2辅助列Ls2(图13的最下列)中,相 邻的第4凹部20d的个数的增加为零,从外观看第3凹部20c与第4凹部20d的个数是一 对一。随着第2辅助列Ls2从第1区域ARl远离,构成第2辅助列Ls2的第4凹部20d的 个数逐渐增加,在离第1区域ARl最远的第2辅助列Ls2(图13的最上列),相邻的第4凹 部20d的个数为构成第2基本列Lm2的第3凹部20c的个数的2倍。在此,使得第4凹部 20d增加的排列方向的位置被设定为无序。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本实施方式的屏幕1,在过渡区域ARx,通过使得第2辅助列 Ls2的第4凹部20d的个数随着从第1区域ARl离开而逐渐增加,能防止由于从第1区域 ARl向第2区域AR2变换而在第1区域ARl与第2区域AR2的边界产生变换不均勻。
以上,关于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例如,在上 述实施方式中,第1区域AR1、第2区域AR2以及第3区域AR3的各自的配置和/或范围不 限于图1所示,只要是使得来自投影机2的投影光PL有效反射的配置和/或范围即可。例 如,投影光PL与各列Lml、Lm2、Lsl、Ls2也可以不必正交。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第2区域AR2,使得对应于一个第3凹部20c的第4凹部20d的个数为2个,但也可以为3个以上。进而,也可以是2.5、3.5等的非整数。此夕卜, 对应于一个第3凹部20c的第4凹部20d的个数为4个以上时,设置第2辅助列Ls2的效 果与上述的情况相同,此外在过渡区域ARx中难以调整第4凹部20d的配置等。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反射膜RS的形成中,作为成膜材料使用铝,但除了铝 之外,还能使用例如银和/或电介质多层膜等。此外,在采用金属膜形成反射膜RS时,也可 以在金属膜之上进一步形成保护膜。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对第1、第3、第5凹部20a、20C、20e形成反射膜RS之 前,也可以在表面部3进行表面活化处理。作为表面部3的表面活化处理,能够采用逆堵塞 处理(reverse stappering)、等离子体放电处理、电晕放电处理、RF (射频)轰撞处理、大气 压等离子体处理等。通过对于表面部3适宜地进行表面活化处理,能使得反射膜RS的附着 力和耐久性得到提高。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如果考虑屏幕1整体,使得第1区域以及第2区域AR1、 AR2处于使得来自投影机2的投影光PL有效反射的配置和/或范围,也可以不必设置第3 区域AR3。
权利要求
1.一种屏幕,其具有屏幕基板;第1区域,其具有第1基本列和第1辅助列,该第1基本列形成于前述屏幕基板上,具 有反射光的多个第1凹部,该第1辅助列在前述屏幕基板上与前述第1基本列相邻而形成, 具有与前述相邻的第1凹部相同的个数的第2凹部,前述第1基本列和前述第1辅助列交 互重复排列;以及第2区域,其在前述屏幕基板上形成于与前述第1区域相比、投影光向前述屏幕基板的 入射角较大的位置,具有第2基本列和第2辅助列,该第2基本列具有反射光的多个第3凹 部,该第2辅助列在前述屏幕基板上与前述第2基本列相邻而形成,具有比前述相邻的第3 凹部的个数多的第4凹部,前述第2基本列和前述第2辅助列交互重复排列。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屏幕,其中,在前述第1凹部及前述第3凹部的表面的至少一部分形成有反射部,通过前述反射部 将投影光向正面侧反射,前述第1凹部及前述第3凹部的表面的除了前述至少一部分之外的部分、和前述第2 凹部及前述第4凹部的表面,吸收投影光或使其透射。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屏幕,其中,前述第1基本列、前述第1辅助列、前述第2基本列以及前述第2辅助列,都形成为至 少一部分为圆弧状。
4.根据权利要求1 3中任一项所述的屏幕,其中,在前述第2区域中的与前述第1区域之间的边界部分,投影光相对于前述屏幕基板的 入射角越大,则与构成前述第2基本列的一个第3凹部相邻的、构成前述第2辅助列的至少 两个第4凹部之间的距离越大。
5.根据权利要求1 3中任一项所述的屏幕,其中,在前述第2区域中的与前述第1区域之间的边界部分,投影光相对于前述屏幕基板的 入射角越大,则前述第2辅助列中所包括的前述第4凹部的个数越多。
6.根据权利要求1 5中任一项所述的屏幕,其中,投影光相对于前述屏幕基板的入射角越大,则前述第1基本列与前述第1辅助列的间 隔以及前述第2基本列与前述第2辅助列的间隔越宽。
7.根据权利要求1 6中任一项所述的屏幕,其中,还具备第3区域,该第3区域在前述屏幕基板上形成于与前述第1区域相比、投影光向 前述屏幕基板的入射角较小的位置,排列有具有多个第5凹部、通过前述第5凹部的至少一 部分反射光的第3基本列。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屏幕,通过在能不遮挡投影光而以合适的状态进行反射的位置设置凹部,能抑制视野缺损的发生。通过设置第1及第2辅助列(Ls1、Ls2),即使投影光(PL)向屏幕(1)的入射角大,也能使得投影光(PL)入射于第1及第3凹部(20a、20c)的反射膜(RS)。在第2区域(AR2),通过使得第2辅助列(Ls2)的第4凹部(20d)的个数比第2基本列(Lm2)的第3凹部(20c)多,即使投影光(PL)的入射角变大,也能抑制投影光(PL)被突起遮挡。由此,能抑制视野缺损。此外,能使得投影光(PL)高效入射于第3凹部(20c)的反射膜(RS),能使得屏幕(1)的辉度提高。
文档编号G03B21/60GK102033408SQ20101029063
公开日2011年4月27日 申请日期2010年9月21日 优先权日2009年9月24日
发明者真保晃, 羯磨亮二 申请人: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