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影式立体显示器及立体荧幕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59744阅读:14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投影式立体显示器及立体荧幕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投影式立体显示器,且特别是涉及一种使用立体荧幕显示立体影像的投影式立体显示器。
背景技术
三维显示器(3D display ;three-dimension display)将成为显示工业下一世代的潮流。三维显示器也就是所谓的立体显示器(stereoscopic display)。显示立体影像的机制是基于两眼的特性。当两眼分别地观察同一物但具有视差(parallax)的影像,分别进入两眼的影像便在人类大脑中被融合,而使观察者感知到立体的影像。在早期的三维显示器(three-dimension display)中,为了让两眼分别地观察到有视差的影像,观察者需配戴眼镜,这样,观察者才能看到立体的影像。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数字电视或数字显示器已越来越普及,新一代的三维显示器(three-dimension display)也被开发出来。现今,用裸眼,也就是在不需戴眼镜下,就可感知到三维影像已是可行的事了。裸眼式三维显示器在显示荧幕的前面,产生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视域。每一视域的影像和另一视域的影像间存在一视差。当位于不同视域的两眼分别地观察到两个有视差的影像,具有深度效果的影像便在人类大脑中产生。在三维显示系统中,荧幕的大小是一个影响深度感知效果的重要因子,越大的荧幕提供了产生越佳的深度感知效果。投影显示器中,特别是广泛地被使用在三维(3D, three-dimension)戏院中的前投影式显示器,具有能产生比一般平面显示器还要大的影像的优点,然而观众需配戴眼镜才能看三维(3D,three-dimension)电影。因此,前投影式立体显示器仍在持续开发中。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使用立体荧幕的投影式立体显示器来显示立体影像。 基于视差屏障(parallax barrier)效应,裸眼即可直接观察到立体影像。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使用立体荧幕的投影式立体显示器来显示立体影像, 其可以在2D显示模式与3D显示模式之间做切换,使其具有更广泛的应用。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一种立体显示器,其包括投影机及立体荧幕。投影机用来投影出影像,此影像包括了多个视域的影像。立体荧幕用来接收影像,并反射此影像回到观察方向。立体荧幕具有多个光学堆叠层。自接近投影机那端算起,立体荧幕依序由线性偏光膜层、第一微位相差层、第二微位相差层、反射式偏极光维持扩散层所组成。线性偏光膜层接收影像并同时将影像偏极化。第一微位相差层配置在线性偏光膜层后,其具有多个第一微位相差栏状区域及第二微位相差栏状区域,其中第一微位相差栏状区域与第二微位相差栏状区域交错隔栏排列。第二微位相差层配置于第一微位相差层后一段距离处,其具有多个第三微位相差栏状区域及第四微位相差栏状区域,其中第三微位相差栏状区域与第四微位相差栏状区域交错隔栏排列。反射式偏极光维持扩散层配置于第二微位相差层后,并反射及散射影像到不同的方向,同时维持影像的偏极态。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一种立体荧幕,用来接收影像及反射此影像回到观察方向。 此立体荧幕具有多个光学堆叠层,其包括线性偏光膜层、第一微位相差层、第二微位相差层、反射式偏极光维持扩散层。线性偏光膜层用来接收影像并将影像偏极化。第一微位相差层配置于线性偏光膜层后,其具有多个第一微位相差栏状区域及第二微位相差栏状区域, 其中第一微位相差栏状区域与第二微位相差栏状区域交错隔栏排列。第二微位相差层配置于第一微位相差层后一段距离处,其具有多个第三微位相差栏状区域及第四微位相差栏状区域,其中第三微位相差栏状区域与第四微位相差栏状区域交错隔栏排列。反射式偏极光维持扩散层配置于第二微位相差层后,其反射及散射影像到多个不同的方向,同时维持影像的偏极态。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一种投影式立体显示器,包括一线性偏极板、一投影机、一立体荧幕。线性偏极板位于投影机及观视位置之间,投影机投影出具有一线性偏极态的一影像,该影像包括多个视域的影像。立体荧幕接收该影像并反射该影像到该线性偏极板,该立体荧幕包括一光学堆叠层,该光学堆叠层自接近该投影机的一端依序包括第一微位相差层、第二微位相差层、反射式偏极光维持扩散层。第一微位相差层,接收具有该线性偏极态的该影像,其具有多个第一微位相差栏状区域及第二微位相差栏状区域,其中第一微位相差栏状区域与第二微位相差栏状区域交错隔栏排列。第二微位相差层配置于该第一微位相差层后一段距离处,该第二微位相差层具有多个第三微位相差栏状区域及第四微位相差栏状区域,其中第三微位相差栏状区域与第四微位相差栏状区域交错隔栏排列。反射式偏极光维持扩散层配置于该第二微位相差层后,该反射式偏极光维持扩散层反射及散射影像到多个不同的方向,同时维持影像的偏极态。为让本发明的上述特征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所附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图1为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所绘示的投影式立体显示器示意图;图2为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所绘示的第一微位相差层结构示意图;图3为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所绘示的第二微位相差层结构示意图;图4、图5为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所绘示的投影式立体显示器中三维显像视差屏障的屏障功能的机制示意图;图6为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所绘的通过两个视域达成三维显像的投影式立体显示器的机制示意图;图7为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所绘的通过四个视域达成三维显像的投影式立体显示器的机制示意图;图8及图9为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所绘的一种倾斜式结构的第一及第二微位相
差层示意图;图10为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所绘示的倾斜式结构微位相差层和影像像素图案间相对配置方式示意图;图11为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所绘示的具有多台投影机的投影式立体显示器示意图;图12为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所绘示的具有相位补偿板的投影式立体显示器示意图;图13为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所绘示的投影式立体显示器示意图,可切换成2D 或3D显示模式;图14为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所绘示的切换层的作用机制示意图;图15为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所绘示的另一切换层的作用机制示意图;图16为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所绘示的投影式立体显示器的三维显像视差屏障的屏障功能的机制示意图;图17为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所绘示的投影式立体显示器由3D显示模式切换到 2D显示模式的显示机制示意图;图18为依据本发明一实施例所绘示的立体荧幕结构示意图;图19a-图19d为依据本发明一实施例所绘示的立体荧幕结构示意图;图20为依据本发明一实施例所绘示的立体荧幕的结构示意图;图21为依据本发明一实施例所绘示的分成多个切换层单元的示意图;图22为依据本发明一实施例所绘示的投影系统因应多个切换层单元的设计示意图;图23为依据本发明一实施例所绘示的投影系统的结构示意图。主要元件符号说明100 投影机102、104、106、108 部分投影机200、200,、280、300、400、500、600、700 立体荧幕202、202,、282、284 线性偏光膜层204,204'第一微位相差层206 间隔层208,208'第二微位相差层210 反射式偏极光维持扩散层210’ 反射式偏极光维持扩散层212、214、218、220、222、224 子像素216,226 像素230、240、260、710 切换层232、242 透明状态234 非透明状态244 改变偏极状态262,264,266,268 切换层单元250 相位补偿板R 红色次像素G 绿色次像素B:蓝色次像素
B、E 第一微位相差栏状区域A、F 第二微位相差栏状区域C、H 第三微位相差栏状区域D、G 第四微位相差栏状区域S: S-偏极态的光P =P-偏极态的光RC 右旋圆偏极光LC 左旋圆偏极光
具体实施例方式本发明一实施例提出一种投影式立体显示器。在裸眼下,此投影式立体显示器可以显示出立体影像。由于投影式显示器的特性,一种具有立体效果的大型显示荧幕可以被实现。此外,多视域的影像也可被产生。观察者有更多的移动空间可观看到立体影像。投影机从荧幕的前方投射出影像,因此荧幕后面的空间可被节省下来。然而,因应使用者对立体显示与平面显示的选择,也可以切换成立体显示或平面显不。以下提供多个实施例来描述本发明,但本发明不限于此。此外,这些实施例可适当地和其它实施例结合成另一实施例,并不限于单独的实施例。图1为依照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所绘的投影式立体显示器示意图。请参照图1,此投影式立体显示器中以一个投影机100为例。然而,也可使用多个投影机投射出多个影像去组合成一更大的立体影像,后面将会做详细的说明。投影机100投射影像(图未标示)到立体荧幕200上。此影像包括了多个视域的影像。每一个视域的影像和另一个视域的影像间存在一视差。如此一来,当两眼分别观察到两个不同视域的影像,在大脑中就会产生出一个有立体感觉的影像。立体荧幕200被设计成具有视差屏障(parallax barrier)的功能。影像(图未标示)被投影到荧幕的前侧,而观察者可在同一侧观察到立体的影像,且无须配戴任何眼镜。 立体荧幕200是一光学堆叠层。以结构上的观点来看,立体荧幕200包括了线性偏光膜层 202、第一微位相差层204、第二微位相差层208以及反射式偏极光维持扩散层210。举例来说,线性偏光膜层202和第一微位相差层204是直接地附着在一起。同样地,第二微位相差层208和反射式偏极光维持扩散层210也是直接附着在一起。第一微位相差层204通过间隔层206与第二微位相差层208分开一段距离。此段距离是为了要让从反射式偏极光维持扩散层210反射并通过第二微位相差层208中不同的微位相差栏状区域的影像光线通过第一微位相差层204中不同的微位相差栏状区域,进而让观察者在不同的位置只看到其相对视域的影像。间隔层206的厚度是一个可调整的设计参数。间隔层206可为一透明材料层或者只是一被透明间隙物隔开的间隔,间隔层206并不限定为某一特定的结构或材料。一般而言,线性偏光膜层202接收影像并将通过它的影像的偏极状态转变为线性偏极态。第一微位相差层204附着在线性偏光膜层202后。第二微位相差层208配置在第一微位相差层204之后。第一微位相差层204与第二微位相差层208被一间隔层206分开一段距离。反射式偏极光维持扩散层210配置于第二微位相差层208后,其反射及散射入射光到多个不同的方向,同时维持入射光的偏极态。图2为依照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所绘的第一微位相差层结构示意图。请参照图2,从前面看第一微位相差层204,其具有多个第一微位相差栏状区域B及第二微位相差栏状区域A,第一微位相差栏状区域B标示为阴影区域,第二微位相差栏状区域A标示为空白区域。 第一微位相差栏状区域B与第二微位相差栏状区域A彼此交错隔栏排列。举例来说,第二微位相差栏状区域A例如具有二分之一波长延迟效应,且其光轴和线性偏光膜层202的光轴夹正负45°。第一微位相差栏状区域B不具有相位延迟效应,或者说具有零相位延迟效应。而第一微位相差栏状区域A及第二微位相差栏状区域B为沿立体荧幕200的垂直方向延伸,如图1与图2所示。此外,其他的例子将在后面描述。图3为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所绘的第二微位相差层结构示意图。请参照图3, 第二微位相差层208,其具有多个第三微位相差栏状区域C及第四微位相差栏状区域D,第三微位相差栏状区域C标示为阴影区域,第四微位相差栏状区域D标示为空白区域。第三微位相差栏状区域C与第四微位相差栏状区域D彼此交错隔栏排列。而第三微位相差栏状区域C及第四微位相差栏状区域D为沿立体荧幕200的垂直方向延伸,如图1与图3所示。 举例来说,第三微位相差栏状区域C不具有相位延迟效应,而第四微位相差栏状区域D例如具有四分之一波长延迟效应,且其光轴和线性偏光膜层202的光轴夹正负45°。此外,其他的例子将在后面描述。值得注意的是,第二微位相差层208的C、D区域正位于第一微相位差层204的A、B区域后。从投影机投射出的光通过A区域后会通过C区域,而通过B区域的光接着会通过D区域。图4为根据使用上述例子的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所绘的投影式立体显示器中三维显像视差屏障的屏障功能的机制示意图。请参照图4,影像光线(图未标示)被投影机100 投影到立体荧幕200中的线性偏光膜层202上,在此实施例中,此线性偏光膜层202为一 P-偏极态线性偏极板,并且,线性偏光膜层202和第一微位相差层204是直接贴附在一起的。影像光线(图未标示)通过线性偏光膜层202后,其偏极状态会转变成P-偏极态,而 P-偏极态的偏极光会直接进入第一微位相差层204中的第二微位相差栏状区域A与第一微位相差栏状区域B。在此,仅画出一部分的光来描述此机制。然而,其它部分的光和这些光具有一样的行为方式。一部分的P-偏极态的偏极光进入第一微位相差层204中具有二分之一波长延迟效应的第二微位相差栏状区域A后,会变成S-偏极态的偏极光。此S-偏极态的偏极光进入第二微位相差层208中不具延迟效应的第三微位相差栏状区域C。而不具延迟效应的第三微位相差栏状区域C不会改变通过光线的偏极态。如此,S-偏极态的偏极光进入到反射式偏极光维持扩散层210,其中反射式偏极光维持扩散层210具有散射效应而将入射光反射到某一视角范围。此S-偏极态的偏极光经反射式偏极光维持扩散层210反射后,仍维持其偏极态。被反射后的S-偏极态的偏极光直接进入第二微位相差层208中不具延迟效应的第三微位相差栏状区域C后,仍维持S-偏极态。由于散射作用,被反射的S-偏极态的偏极光会进入第一微位相差层204中具有二分之一波长延迟效应的第二微位相差栏状区域A 或不具相位延迟效应的第一微位相差栏状区域B。当此S-偏极态的偏极光进入第一微位相差层204中具二分之一波长延迟效应的第二栏状区域A时,则此S-偏极态的偏极光会被转变成一 P-偏极态的偏极光。如果此S-偏极态的偏极光进入第一微位相差层204中不具延迟效应的第一微位相差栏状区域B,则此S-偏极态的偏极光仍维持S-偏极态。在这个例子中,线性偏光膜层202为P-偏极态,因此进到线性偏光膜层202中的S-偏极态的偏极光会被阻挡,而无法通过P-偏极态的线性偏光膜层202,但进到线性偏光膜层202中的P-偏极态偏极光则会通过此P-偏极态的线性偏光膜层202。这种屏障的特性就如同一视差屏障的功能。另一部分通过线性偏光膜层202的P-偏极态偏极光,进入第一微位相差层204 中不具相位延迟效应的第一微位相差栏状区域B后,仍维持P-偏极态,并进入第二微位相差层208中具有四分之一波长延迟效应的第四微位相差栏状区域D。由于此第二微位相差层208的相位延迟效应,此P-偏极态偏极光会变为右旋圆偏极态(RC-status,right-hand circular polarization)。此右旋圆偏极态的光被反射式偏极光维持扩散层210反射后, 会变为左旋圆偏极态(LC-status,left-hand circular polarization)。被反射的左旋圆偏极态的光,再次进入第二微位相差层208中具有四分之一波长延迟效应的第四微位相差栏状区域D之后,变为S-偏极态。此S-偏极态的光会进入第一微位相差层204中具有二分之一波长延迟效应的第二微位相差栏状区域A或不具相位延迟效应的第一微位相差栏状区域B。当此S-偏极态的光进入第一微位相差层204中具有二分之一波长延迟效应的第二微位相差栏状区域A时,此S-偏极态的光会被变为P-偏极态,并通过线性偏光膜层202。 如果此S-偏极态的光进入第一微相位差层204中的不具有延迟效应的第一微位相差栏状区域B,则此S-偏极态的光会维持S-偏极态,并被线性偏光膜层202挡下。如此一来,立体荧幕200也就具有一视差屏障(parallax barrier)的功能。此立体荧幕200可直接地投影多个视域(viewing-zone)的影像,而分别进入两眼中,进而产生立体影像。此立体荧幕200可接收到自立体荧幕200前方所投射出的影像(图未标示)。 从投影机100投射出的影像(图未标示)都能够到达反射式偏极光维持扩散层210,而没有被档下,只是其偏极态会被改变和少量因材料吸收所造成的亮度衰减。换句话说,立体荧幕200可接收一完整的影像内容,而没有漏接影像内容中某些像素内容的问题。然而, 对于被反射的光而言,视差(parallax)是因第一微位相差层204的设计而形成的。除了这些影像像素是从荧幕前面投射出的之外,此效果就如同在一显示平面前放置一视差屏障 (parallax barrier) I^0上述的例子并不是唯一可能的安排。换句话说,在图2至3中所示的A、B、C、D区域可以具有其它不同的相位延迟效应配置,但操作的机制仍维持一样。另一实施例将在图 5中被描述。图5为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所绘的另一投影式立体显示器中三维显像视差屏障的屏障功能的机制示意图。请参照图5,立体荧幕200’中第一微位相差层204’也分为 A、B区域,立体荧幕200’中第二微位相差层208’也分为C、D区域。当光进入线性偏光膜层202’,然后被反射式偏极光维持扩散层210’反射,此可有下述的四种光行进路径光行进路径一 P-偏极态一A — C — C — A ;光行进路径二 P-偏极态一A — C — C — B ;光行进路径三P-偏极态一B — D — D — B;以及光行进路径四P-偏极态一B — D — D — A。为了从第一微位相差层204’及第二微位相差层208’得到视差屏障(parallax barrier)的效果,必须使行经光路径一或四后的光为P-偏极态,行经光路径二或三后的光为S-偏极态。为满足上述的条件,区域A、B、C、D的相位延迟值基本上须满足下列条件1. A+C = 士mil,m = 0,1,2,3,· · ·;2. B+D = 士(η+1/2) π,η = 0,1,2,· · · ;and3. A-B = 士 Qk+1) π , k = 0,1,2,3,____更多用在立体显示的视差屏障(parallax barrier)效应的例子,如表1中所示。 然而,表1中只是列出一些更多的例子,其并非所有的状况。
ABCD光行进路径最终偏极态π00π/2#1 P今A今C+C+AP#2S#3S
权利要求
1.一种投影式立体显示器,包括投影机,投影出一影像,该影像包括多个视域的影像;以及立体荧幕,接收该影像并反射该影像回到观察方向,该立体荧幕为光学堆叠层,该光学堆叠层自接近该投影机的一端依序包括线性偏光膜层,其接收并偏极化该影像;第一微位相差层,其配置于该线性偏光膜层后,该第一微位相差层具有多个有第一相位延迟效应的第一微位相差栏状区域及多个有第二相位延迟效应的第二微位相差栏状区域,其中第一微位相差栏状区域与第二微位相差栏状区域交错隔栏排列;第二微位相差层,配置于该第一微位相差层后一段距离处,该第二微位相差层具有多个有第三相位延迟效应的第三微位相差栏状区域及多个有第四相位延迟效应的第四微位相差栏状区域,其中第三微位相差栏状区域与第四微位相差栏状区域交错隔栏排列;以及反射式偏极光维持扩散层,配置于该第二微位相差层后,该反射式偏极光维持扩散层反射及散射该影像到多个不同的方向,同时维持该影像的偏极态。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投影式立体显示器,其中该立体荧幕还包括切换层,其位于该反射式偏极光维持扩散层与该投影机之间,该切换层在立体显示模式时是切换于透明状态,以及平面显示模式时是切换于非透明状态,其中该透明状态为该影像通过该切换层后维持该影像的偏极态,该不透明状态为该影像通过该切换层后改变该影像的偏极态。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投影式立体显示器,其中该切换层包括至少一个切换层单元, 独立控制切换于该立体显示模式或该平面显示模式。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投影式立体显示器,其中该第一微位相差层直接附着于该线性偏光膜层上,该第二微位相差层直接附着于该反射式偏极光维持扩散层上。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投影式立体显示器,其中该第一微位相差层中的该些微位相差栏状区域沿该立体荧幕的垂直方向延伸,以及该第二微位相差层中的该些微位相差栏状区域沿该立体荧幕的垂直方向延伸。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投影式立体显示器,其中该第一微位相差层中的该些微位相差栏状区域沿和该立体荧幕的垂直方向夹一角度的倾斜方向延伸,以及该第二微位相差层中的该些微位相差栏状区域沿和该立体荧幕的垂直方向夹一角度的倾斜方向延伸。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投影式立体显示器,其中该投影机包括多个部分投影机,每一部分投影机投影一部分影像到该立体荧幕上以组成一具完整内容的影像。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投影式立体显示器,其中该立体荧幕还包括切换层,位于该反射式偏极光维持扩散层与该投影机之间,该切换层有多个独立控制的切换单元对应该些部分投影机,在立体显示模式时是切换于透明状态,以及平面显示模式时是切换于非透明状态。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投影式立体显示器,其中该立体荧幕还包括相位补偿板,该相位补偿板位于该反射式偏极光维持扩散层与第一微位相差层间。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投影式立体显示器,其中该相位补偿板包括反相相位延迟板。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投影式立体显示器,其中该第一到第四相位延迟效应依序以符号A至D标示,其中A至D满足下列条件A+C = ±m:n,m = 0,l,2,3,···;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投影式立体显示器,其中该线性偏光膜层具有一线性偏极态, 其中经该反射式偏极光维持扩散层反射后通过该第一微位相差层的该第一栏状区域或该第二栏状区域的其中之一者的部分该影像的偏极态是与该线性偏极态垂直,经该反射式偏极光维持扩散层反射后通过该第一微位相差层的该第一栏状区域或该第二栏状区域的另一者的部分该影像的偏极态是别于该线性偏极态,允许至少一部分的部分该影像通过该线性偏光膜层。
13.—种立体荧幕,用来接收影像及反射该影像至观察方向,该立体荧幕包括光学堆叠层,该光学堆叠层包括第一微位相差层,接收具有线性偏极态的该影像,该第一微位相差层具有多个有第一相位延迟效应的第一微位相差栏状区域及多个有第二相位延迟效应的第二微位相差栏状区域,其中第一微位相差栏状区域与第二微位相差栏状区域交错隔栏排列;第二微位相差层,配置于该第一微位相差层后一段距离处,该第二微位相差层具有多个有第三相位延迟效应的第三微位相差栏状区域及多个有第四相位延迟效应的第四微位相差栏状区域,其中第三微位相差栏状区域与第四微位相差栏状区域交错隔栏排列;以及反射式偏极光维持扩散层,配置于该第二微位相差层后,该反射式偏极光维持扩散层反射及散射该影像到多个不同的方向,同时维持该影像的偏极态。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立体荧幕,其中该光学堆叠层还包括切换层,位于该反射式偏极光维持扩散层的一边,以接收该影像,该切换层在立体显示模式时是切换于透明状态, 以及平面显示模式时是切换于非透明状态。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立体荧幕,其中该切换层包括至少一个切换层单元,独立控制切换于该立体显示模式或该平面显示模式。
16.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立体荧幕,其中该光学堆叠层包括线性偏光膜层,接收非偏极态的该影像后产生具有该线性偏极态的该影像给该第一微位相差层。
17.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立体荧幕,其中该第一微位相差层直接附着于该线性偏光膜层上,该第二微位相差层直接附着于该反射式偏极光维持扩散层上。
18.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立体荧幕,其中该第一微位相差层中的该些微位相差栏状区域沿该立体荧幕的垂直方向延伸,以及该第二微位相差层中的该些微位相差栏状区域沿该立体荧幕的垂直方向延伸。
19.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立体荧幕,其中该第一微位相差层中的该些微位相差栏状区域沿和该立体荧幕的垂直方向夹一角度的倾斜方向延伸,以及该第二微位相差层中的该些微位相差栏状区域沿和该立体荧幕的垂直方向夹一角度的倾斜方向延伸。
20.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立体荧幕,其中该立体荧幕还包括相位补偿板,该相位补偿板位于该反射式偏极光维持扩散层与第一微位相差层间。
21.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立体荧幕,其中该相位补偿板包括反相相位延迟板。
22.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立体荧幕,其中依照该影像的投影位置及该影像的像素形状及大小,该第一微位相差层中的该第一微位相差栏状区域的宽度与该第二微位相差栏状区域的宽度可配合该第二微位相差层中的该第三微位相差栏状区域的宽度与该第四微位相差栏状区域的宽度做比例设定。
23.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立体荧幕,其中该第一到第四相位延迟效应依序以符号A至 D标示,其中A至D满足下列条件A+C =±m:n,m = 0,l,2,3,···;B+D = 士(η+1/2) π,n = 0,1,2,· ·.;以及A-B = 士 Qk+1) π,k = 0,1,2,3,· ·.;或B+D = 士mii,m = 0,1,2,3,...;A+C = 士(η+1/2) π,η = 0,1,2,· ·.;以及A-B = 士 Qk+1) π,k = 0,1,2,3,...。
24.—种投影式立体显示器,包括 线性偏光膜层,位于观视位置;投影机,投影出具有线性偏极态的影像,该影像包括多个视域的影像;以及立体荧幕,接收该影像并反射该影像到该线性偏光膜层,该立体荧幕包括光学堆叠层, 该光学堆叠层自接近该投影机的一端依序包括第一微位相差层,接收具有该线性偏极态的该影像,其中该第一微位相差层具有多个有第一相位延迟效应的第一微位相差栏状区域及多个有第二相位延迟效应的第二微位相差栏状区域,其中第一微位相差栏状区域与第二微位相差栏状区域交错隔栏排列;第二微位相差层,配置于该第一微位相差层后一段距离处,该第二微位相差层具有多个有第三相位延迟效应的第三微位相差栏状区域及多个有第四相位延迟效应的第四微位相差栏状区域,其中第三微位相差栏状区域与第四微位相差栏状区域交错隔栏排列;以及反射式偏极光维持扩散层,配置于该第二微位相差层后,该反射式偏极光维持扩散层反射及散射该影像到多个不同的方向,同时维持该影像的偏极态。
25.如权利要求M所述的投影式立体显示器,其中该立体荧幕还包括切换层,位于该反射式偏极光维持扩散层与该线性偏光膜层之间,该切换层在立体显示模式时是切换于透明状态,以及在平面显示模式时是切换于非透明状态,其中该透明状态为该影像通过该切换层后维持该影像的偏极态,该不透明状态为该影像通过该切换层后改变该影像的偏极态。
26.如权利要求25所述的投影式立体显示器,其中该切换层包括至少一个切换层单元,独立控制切换于该立体显示模式或该平面显示模式。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一种投影式立体显示器及立体荧幕,其中投影式立体显示器包括投影机与立体荧幕。投影机投射出一影像。此影像包括了多个视域的影像。立体荧幕用来接收影像,并反射影像回到观察方向。立体荧幕包括了线性偏光膜层,此线性偏光膜层接收并偏极化影像。第一微位相差层配置在线性偏光膜层后。第二微位相差层配置于第一微位相差层后一段距离处。反射式偏极光维持扩散层配置于第二微位相差层后,用来反射及散射影像到不同的方向,并同时维持影像的偏极态。通过插入一切换层,其具有保持影像入射前的偏极态的透明状态与改变影像为非偏极态的不透明状态,通过两种状态之间的切换来达到2D与3D显示模式的切换。
文档编号G02B27/26GK102298217SQ201010623348
公开日2011年12月28日 申请日期2010年12月31日 优先权日2010年6月28日
发明者徐维良, 杨进成, 蔡朝旭, 陈长营 申请人:财团法人工业技术研究院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