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87806阅读:20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在具有侧光式的背光源的显示装置中,从导光板的端面入射的光在导光板的内部行进,并从表面射出(专利文献I)。作为背光源的光源而通常使用有LED (Light EmittingDiode)。LED搭载在柔性布线基板上,并以与导光板的端面相对的方式配置。而且,在导光板的表面上配置有光学片。专利文献I :日本特开2009-276531号公报·在将柔性布线基板用遮光双面胶带安装到导光板的表面的端部上的情况下,在导光板的表面侧,在遮光双面胶带和光学片之间形成有使导光板露出的间隙。从该间隙射出的光,不会从光学片通过,而从显示面板的端面进入到其内部。因此,当斜着观看显示面板时,会直接看到LED的光,从而具有使显示品质降低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以遮断从导光板来的泄漏光,防止品质降低为目的。(I)本发明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其具有显示面板;和作为所述显示面板的面光源而使用的背光源;所述背光源包括具有比所述面光源狭窄的发光区域的光源;搭载有所述光源的布线基板;将所述光源的光从端面入射并从表面射出的导光板;将所述布线基板粘贴在所述导光板的所述表面的端部上的遮光粘贴片;和与所述导光板的所述表面重迭的光漫射片,所述导光板的所述表面包括作为所述面光源的有效区域,和从所述光入射的所述端面直到所述有效区域的入光区域,所述布线基板及所述遮光粘贴片具有位于所述入光区域中的部分,所述光漫射片跨过所述有效区域和所述入光区域配置,在所述入光区域至少使端部与所述遮光粘贴片重迭,在比所述遮光粘贴片更靠近所述有效区域的一侧,所述入光区域的必要部分被所述光漫射片无间隙地覆盖。根据本发明,因为光漫射片和遮光粘贴片重迭而没有间隙,所以将从导光板来的泄漏光遮断,从而能够防止品质降低。(2)在(I)所述的显示装置中还可以为,其特征在于,所述遮光粘贴片的至少一部分夹在所述布线基板和所述导光板之间。(3)在(I)所述的显示装置中还可以为,其特征在于,所述遮光粘贴片从所述布线基板的与所述导光板朝向相反的面上,跨到所述导光板的所述表面上进行粘贴。(4)在(2)或(3)所述的显示装置中还可以为,其特征在于,所述遮光粘贴片具有与所述布线基板的重叠部,并从所述重叠部向所述有效区域的方向溢出,在所述布线基板的外侧与所述光漫射片重迭。(5)在⑷所述的显示装置中还可以为,其特征在于,所述遮光粘贴片重迭在配置于所述导光板之上的所述光漫射片之上。(6)在(4)所述的显示装置中还可以为,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漫射片重迭在配置于所述导光板之上的所述遮光粘贴片之上。(7)在(4)至¢)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中还可以为,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漫射片包括避免与所述遮光粘贴片重叠的非重叠部,以跨过所述重叠部和所述非重叠部的交界线的方向形成有遮光膜。(8)在(2)所述的显示装置中还可以为,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漫射片以到达所述布线基板的与所述导光板朝向相反的面上的方式配置,并经由所述布线基板与所述遮光粘贴片重迭。


图I是表示适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的剖视图。
图2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一的显示装置的剖视图。图3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二的显示装置的剖视图。图4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三的显示装置的剖视图。图5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变形例四的显示装置的剖视图。附图标记说明10显示面板、12基板、14基板、18偏振片、20集成电路芯片、22柔性布线基板、24背光源、26光源、28布线基板、30导光板、32表面、34有效区域、36入光区域、38光漫射片、40棱镜片、42反射片、44内框架、46双面胶带、48双面胶带、50外框架、52遮光粘贴片、54遮光膜、138光漫射片、146双面胶带、152遮光粘贴片、246双面胶带、252遮光粘贴片。
具体实施例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I是表示适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的剖视图。显示装置具有显示面板10。显示面板10是对光的通过及遮断进行制御来显示图像的光闸式。图I所示的显示面板10是液晶显不面板,包括由玻璃等构成的一对基板12,14和夹在其之间的液晶(未图不),在一对基板12,14的外侧分别具有偏振片18。一方(在图I下侧)的基板12从另一方(在图I上侧)的基板14溢出。在一方的基板12的从另一方的基板14溢出的部分上,在与另一方的基板14相对一侧的面上搭载有集成电路芯片20,该集成电路芯片20将用于驱动液晶的驱动电路内置。另外,在搭载有集成电路芯片20的部分上,安装有柔性布线基板22。显示装置具有作为显示面板10的面光源而使用的背光源24。背光源24具有光源26。光源26是LED (Light Emitting Diode)等的点光源。点光源与面光源相比发光区域狭窄。光源26发出白色光。光源26搭载在FPC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等的布线基板28上,与布线基板28的未图示的布线图案电连接。布线基板28以使光源26朝向下侧(与显示面板10为相反侧)的方式配置。布线基板28包括与光源26重叠的部分、和光源26的搭载区域的外侧的部分。布线基板28以与显示面板10的至少端部重迭的方式配置。并且,布线基板28以与集成电路芯片20重迭的方式配置。布线基板28没有遮光性,虽然使光透过但不是透明的。
背光源24包括导光板30。导光板30用于将光源26 (点光源)的光变换为面光源而照射在显示面板10上。光由光源26入射到导光板30的端面上。导光板30的端部配置在光源26的旁边,以使从光源26来的光入射。布线基板28位于光源26之上,布线基板28的端部与导光板30重迭。光源26与导光板30可以接触,也可以在两者间具有间隙。光从导光板30的表面32呈面状射出。导光板30的进行面发光的表面32与显示面板10相对。导光板30的表面32包括作为面光源的有效区域34、和从光入射的端面直到有效区域34的入光区域36。背光源24包括与导光板30的表面32重迭的光漫射片38。光漫射片38配置于导光板30之上(靠近显示面板10 —侧)。光漫射片38跨过导光板30的有效区域34和入光区域36配置。因为光漫射片38有较弱的光漫射作用,所以通过使光将其透过而削弱对光分布的影响。在光漫射片38之上(靠近显示面板10—侧)配置有多个棱镜片40。通过使光透过棱镜片40,而使光聚光于正面,从而使正面亮度提高。光漫射片38以及棱镜片40合称为光学片。另外,在导光板30之下(与显示面板10为相反侧)配置有反射片42。·
显示装置具有内框架44,在内框架44的内侧配置有背光源24。内框架44是树脂成形品也称为模制品。内框架44对显示面板10进行支承。显示面板10用双面胶带46粘贴在内框架44上。在图I所示的示例中,双面胶带46的左侧的端部的下表面粘贴在内框架44上,双面胶带46的右侧的端部的上表面粘贴在显示面板10的偏振片18上。双面胶带46具有遮光性。双面胶带46对搭载有光源26的布线基板28进行覆盖,并且从布线基板28溢出。因此,通过双面胶带46使从光源26透过布线基板28的光,以及从布线基板28周围漏出的光被遮断。另外,双面胶带46也粘贴在布线基板28以及棱镜片40上。内框架44以包围导光板30以及光源26的方式进行保持。搭载有光源26的布线基板28通过双面胶带48粘贴在内框架44上。详细来说,布线基板28从光源26的搭载区域向相互相反方向延伸,一方的端部以与内框架44重迭的方式粘贴。双面胶带48夹在布线基板28和内框架44之间。双面胶带48具有遮光性。内框架44,背光源24以及显示面板10被收容于外框架50内。背光源24包括遮光粘贴片52。遮光粘贴片52包括未图示的遮光层和粘结层。只要遮光层是黑色就能吸收光,因此能够减少光的反射。粘结层形成于遮光层的两面。若粘结层是绝缘体,则遮光层也可以是导电体。而且,双面胶带48和遮光粘贴片52也可以被一体化。遮光粘贴片52将布线基板28粘贴在导光板30的表面32的端部。布线基板28以及遮光粘贴片52具有位于导光板30的入光区域36中的部分。遮光粘贴片52的至少一部分夹在布线基板28和导光板30之间。遮光粘贴片52具有与布线基板28的重叠部,并从重叠部向有效区域34的方向溢出。遮光粘贴片52在导光板30的入光区域36且在布线基板28的外侧,与光漫射片38重迭。光漫射片38在入光区域36内,至少使端部与遮光粘贴片52重迭。在比遮光粘贴片52更靠近有效区域34的一侧,入光区域36通过光漫射片38被无间隙地覆盖。光漫射片38重迭在配置于导光板30之上的遮光粘贴片52之上。根据本实施方式,因为光漫射片38与遮光粘贴片52重迭而没有间隙,所以遮断了从导光板30来的泄漏光,从而能够防止品质降低。图2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一的显示装置的剖视图。在该示例中,光漫射片38包括与遮光粘贴片52的重叠部、和避开重叠的非重叠部。在光漫射片38上以跨过重叠部和非重叠部的交界线的方式形成有遮光膜54。遮光膜54能够通过印刷等形成。通过遮光膜54可以防止来自重叠部和非重叠部的交界线的光泄漏。其他的构成,符合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内容。
图3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二的显示装置的剖视图。在该示例中,光漫射片38和遮光粘贴片52的位置与图I的示例相反。也就是说,遮光粘贴片52重迭在配置于导光板30之上的光漫射片38之上。其他的构成,符合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内容。图4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三的显示装置的剖视图。在该示例中,光漫射片138以到达与布线基板28的导光板30朝向相反的面上的方式配置。详细来说,光漫射片138从导光板30的有效区域34向入光区域36延伸,跨在布线基板28之上。光漫射片138经由布线基板28而与遮光粘贴片152重迭。遮光粘贴片152粘贴在布线基板28和导光板30上,但是只配置在两者的重叠位置上,不直接粘贴在光漫射片138上。将显示面板10粘贴在内框架44上的双面胶带146,在布线基板28上位于光漫射片138之上。与图I的示例相比较可知,在图4的示例中,光漫射片138成为间隔件,即使在布线基板28之上,双面胶带146也粘贴在显示面板10上。双面胶带146的与显示面板10相反的面上粘贴有光漫射片138。也就是说,双面胶带146将显示面板10和光漫射片138粘合。其他的构成,符合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内容。图5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变形例四的显示装置的剖视图。在该示例中,遮光粘贴片252从布线基板28的与导光板30朝向相反的面上,跨到导光板30的表面32上进行粘贴。而且,遮光粘贴片252也将光源26的上方覆盖,因此也具有将透过布线基板28的光遮断的效果。将显示面板10粘贴在内框架44上的双面胶带246,在布线基板28上位于遮光粘贴片252之上。遮光粘贴片252成为间隔件,双面胶带246粘贴在显示面板10上。双面胶带246的与显示面板10相反的面,粘贴在布线基板28以及遮光粘贴片252上。其他的构成,符合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内容。另外,遮光粘贴片252和光漫射片38的重叠,可以使任一个处于之上。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还能有各种变形。例如,实施方式中已说明的结构能够置换成实质上相同的结构、发挥相同作用效果的结构或能够达到相同目的的结构。
权利要求
1.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其具有 显示面板;和 作为所述显示面板的面光源而使用的背光源, 所述背光源包括具有比所述面光源狭窄的发光区域的光源;搭载有所述光源的布线基板;将所述光源的光从端面入射并从表面射出的导光板;将所述布线基板粘贴在所述导光板的所述表面的端部上的遮光粘贴片;和与所述导光板的所述表面重迭的光漫射片, 所述导光板的所述表面包括作为所述面光源的有效区域;和从所述光入射的所述端面直到所述有效区域的入光区域, 所述布线基板及所述遮光粘贴片具有位于所述入光区域中的部分, 所述光漫射片跨过所述有效区域和所述入光区域配置,在所述入光区域中,至少使端部与所述遮光粘贴片重迭, 在比所述遮光粘贴片更靠近所述有效区域的一侧,所述入光区域被所述光漫射片无间隙地覆盖。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遮光粘贴片的至少一部分夹在所述布线基板和所述导光板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遮光粘贴片从所述布线基板的与所述导光板朝向相反的面上,跨到所述导光板的所述表面上进行粘贴。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遮光粘贴片具有与所述布线基板的重叠部,并从所述重叠部向所述有效区域的方向溢出,在所述布线基板的外侧与所述光漫射片重迭。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遮光粘贴片重迭在配置于所述导光板之上的所述光漫射片之上。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漫射片重迭在配置于所述导光板之上的所述遮光粘贴片之上。
7.根据权利要求4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漫射片包括避免与所述遮光粘贴片重叠的非重叠部, 以跨过所述重叠部和所述非重叠部的交界线的方式形成有遮光膜。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漫射片以到达所述布线基板的与所述导光板朝向相反的面上的方式配置,并经由所述布线基板与所述遮光粘贴片重迭。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显示装置,其目的在于遮断来自导光板的漏光,防止品质降低。背光源(24)包括搭载有光源(26)的布线基板(28);将光源(26)的光从端面入射并从表面(32)射出的导光板(30);将布线基板(28)粘贴在导光板(30)的表面(32)的端部上的遮光粘贴片(52);和与导光板(30)的表面(32)重迭的光漫射片(38)。导光板(30)的表面(32)包括作为面光源的有效区域(34);和从光入射的端面直到有效区域(36)的入光区域(36)。布线基板(28)和遮光粘贴片(52)具有位于入光区域(36)中的部分。光漫射片(38)跨过有效区域(34)和入光区域(36)配置,在入光区域(36)至少与遮光粘贴片(52)重迭。在比遮光粘贴片(52)更靠近有效区域(34)的一侧,入光区域(36)被光漫射片(38)无间隙地覆盖。
文档编号G02B6/00GK102955291SQ201210294528
公开日2013年3月6日 申请日期2012年8月14日 优先权日2011年8月15日
发明者元冈宗纪, 铃木延幸 申请人:株式会社日本显示器东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