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屉部件和图像形成装置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2713793阅读:174来源:国知局
抽屉部件和图像形成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抽屉部件和图像形成装置,该抽屉部件能够从图像形成装置主体抽出,所述抽屉部件包括:定影单元,其加热并定影图像在记录媒体上;第一流路,其围绕所述定影单元形成,并使由所述定影单元产生的热而被加热的空气循环;以及第二流路,其在与所述定影单元相反的一侧靠近所述第一流路形成,且在其中循环有温度低于在所述第一流路中循环的空气的温度的空气。
【专利说明】抽屉部件和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 本发明涉及一种抽屉部件和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0002]日本专利文献特开2005-258116号公报公开了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包括环状转印带和支撑辊,该环状转印带在与潜像载体接触的同时运转,该支撑辊支撑所述转印带,该图像形成装置具有如下构成:其中所述支撑辊中的至少一个是具有开口端的中空金属管状辊,以及其中设置了检测所述转印带温度的热敏电阻和空气流路,以根据热敏电阻的输出,调节在至少一个支撑辊中循环的空气的温度并控制所述转印带的温度,通过所述空气流路,空气被导入到至少一个支撑辊的一个末端开口,以及通过该空气流路,将空气从至少一个支撑辊的另一个末端开口排出。


【发明内容】

[0003]相应地,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当对抽屉部件进行操作时减少已经从图像形成装置主体抽出的抽屉部件的外表面的温度至预设温度或更低温度所花费的时间。
[0004]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抽屉部件,其能够从图像形成装置主体抽出,所述抽屉部件包括:定影单元,其加热并定影图像在记录媒体上;第一流路,其围绕所述定影单元形成,并使由所述定影单元产生的热而被加热的空气循环;以及第二流路,其在与所述定影单元相反的一侧靠近所述第一流路形成,且在其中循环有温度低于在所述第一流路中循环的空气的温度的空气。
[0005]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所述抽屉部件还包括开/关部,其包括壁部并且能够使所述定影单元打开或关闭,所述壁部设置在与所述第一流路设置的一侧相反的一侧并靠近所述第二流路,且形成部分所述第二流路。
[0006]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包括:图像形成装置主体;图像形成单元,其设置在所述图像形成装置主体中并在记录媒体上形成图像;以及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或第二方面所述的抽屉部件,其能够从所述图像形成装置主体抽出,并且包括定影图像在所述记录媒体上的定影单元。
[0007]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与没有提供本方面的所述第二流路的情况相比,当对所述抽屉部件进行操作时,使已经从所述图像形成装置主体抽出的所述抽屉部件的外表面的温度达到预设温度或更低的温度所花费的时间可被减少。
[0008]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与没有提供本方面的所述开/关部的情况相比,当打开或关闭所述开/关部时,使已经从所述图像形成装置主体抽出的所述抽屉部件的所述开/关部的所述壁部的外表面的温度达到预设温度或更低的温度所花费的时间可被减少。
[0009]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与没有提供本方面的所述抽屉部件的情况相比,当除去堵塞在已经从所述图像形成装置主体抽出的所述抽屉部件的所述定影单元中的记录媒体时,使所述抽屉部件的外表面的温度达到预设温度或更低的温度所花费的时间可被减少。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0]将基于下列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其中:
[0011]图1是说明根据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构成的示意图;
[0012]图2是说明根据该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单元的构成的示意图;
[0013]图3是说明根据该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抽屉部件的构成的立体图;
[0014]图4是说明根据该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的构成的正剖面图;
[0015]图5是说明根据该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的构成的立体图;
[0016]图6是说明根据该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流路的构成的侧剖面图;
[0017]图7是说明根据该示例性实施方式获取外部空气的导管的构成的正面图;
[0018]图8是说明根据该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流路中的一个的构成的平剖面图;
[0019]图9是说明根据该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的开/关盖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实例作进一步说明。
[0021](图像形成装置10的构成)
[0022]首先,将对根据该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0的构成进行说明。图1是说明图像形成装置10的构成的示意图。需要注意的是将用于下述说明的X方向、-X方向、Y方向、-Y方向、Z方向以及-Z方向是附图中显示的箭头的方向。另外,在附图中,如附图中所示的在〃〇〃中有〃x〃的符号表示箭头从近侧延伸至远侧,如附图中所示的在〃〇〃中有〃.〃的符号表示箭头从远侧延伸至近侧。
[0023]如图1所示,图像形成装置10包括其中容纳有部件的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1 (壳体)。在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1中设置有:容纳单元12,其中容纳有例如纸的记录媒体P ;图像形成部14,其在记录媒体P中的一个上形成图像;传送部16,其将记录媒体P中的一个从容纳单元12中的一个传送至图像形成部14 ;以及控制器20,其控制图像形成装置10的各个单元的操作。
[0024]图像形成部14包括:图像形成单元22Y、22M、22C和22K (下面称作图像形成单元22Y至22K),其形成黄色(Y)、品红色(M)、蓝绿色(C)和黑色(K)的色调剂图像;中间转印带24,通过图像形成单元22Y至22K形成的色调剂图像被转印至该中间转印带24 ;第一转印辊26,其将通过图像形成单元22Y至22K形成的色调剂图像转印至中间转印带24 ;以及第二转印辊28,其将通过第一转印辊26转印至中间转印带24的色调剂图像从中间转印带24转印至记录媒体P中的一个。需要注意的是该图像形成部14不必须限定于上述构成,只要该图像形成部14在记录媒体P中的一个上形成图像,该图像形成部14可以具有不同的构成。
[0025]设置图像形成单元22Y至22K在X方向上彼此临近,并且在Y方向上靠近中间转印带24 (在上方)。如图2中所示,各个图像形成单元22Y至22K包括在一个方向(例如,图2中的顺时针方向)上旋转的感光体32。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图像形成单元22Y至22K具有相同的构成,因此图2显示了作为图像形成单元22Y至22K的代表性实例的图像形成单元22Y的结构。
[0026]围绕各个感光体32的外周,从感光体32的旋转方向的上游侧开始按照下述顺序设置:充电装置23,其对感光体32进行充电;曝光装置36,其使通过充电装置23充电的感光体32曝光并在感光体32上形成静电潜像;显影装置38,其对由曝光装置36在感光体32上形成的静电潜像进行显影并形成色调剂图像;以及去除装置40,其通过与感光体32接触去除感光体32上剩余的调色剂。
[0027]设置各个曝光装置36以基于从控制器20 (参见图1)输送的图像信号形成静电潜像。从控制器20输送的上述图像信号的例子为通过控制器20从外部装置获取的图像信号。
[0028]各个显影装置38包括显影剂供给体38A以及传送部件38B,该显影剂供给体38A向感光体32供给显影剂,该传送部件38B边搅拌显影剂,边传送待供给至显影剂供给体38A的显影剂。
[0029]如图1所示,色调剂容纳部39设置在曝光装置36上方,该色调剂容纳部39容纳有待供给至图像形成单元22Y至22K的显影装置38的色调剂。
[0030]使中间转印带24形成环形形状并设置成在-Y方向上靠近图像形成单元22Y至22K(下方侧)。卷取辊41、42、43、44以及45设置在中间转印带24的内圆周侧,围绕卷取辊41、42、43、44以及45缠绕着中间转印带24。作为一个例子,随着卷取辊43被驱动而旋转,中间转印带24边与感光体32接触边在一个方向(例如,图1中所示的逆时针方向)上循环移动(旋转)。需要注意的是,卷取辊42用作面对第二转印辊28的反向辊。去除附着在中间转印带24上的物质的去除装置49 (参见图4)设置在卷取辊43下方。
[0031]各个第一转印辊26面对感光体32中的对应的一个,且在它们之间夹着中间转印带24。各个第一转印辊26和对应的感光体32之间的位置为将已经形成在感光体32上的色调剂图像转印到中间转印带24上的第一转印位置。
[0032]第二转印辊28面对卷取辊42,且在它们之间夹着中间转印带24。第二转印辊28和卷取辊42之间的位置为将已经转印至中间转印带24上的色调剂图像转印到记录媒体P中的一个上的第二转印位置。
[0033]传送部16包括:输送辊46,各个输送辊46将容纳在一个容纳单元12中的一个记录媒体P送出;传送路径48,沿着传送路径48传送已经通过一个输送辊46送出的一个记录媒体P ;以及传送辊50,其沿着传送路径48设置并将已经通过一个输送辊46送出的一个记录媒体P转送至第二转印位置。
[0034]传送部件59设置在传送方向上的第二转印位置的下游侧,其传送已经通过第二转印辊28转印有色调剂图像的一个记录媒体P。如图4所示,传送部件59包括环形(无端状)传送带59Α以及围绕其缠绕有传送带59Α的一对辊59Β。在一个记录媒体P被保持在传送带59Α的外圆周面的状态下,作为驱动一对辊59Β中的至少一个旋转的结果,记录媒体P被转送至下面将描述的定影装置60。需要注意的是,作为一个例子,传送带59Α设置成通过形成在传送带59Α中的吸气孔的吸引,将记录媒体P保持在传送带59Α上。
[0035]定影装置60设置在传送部件59在传送方向的下游侧,其将已经通过第二转印辊28转印至一个记录媒体P的色调剂图像定影在记录媒体P上。
[0036]按照使其能够从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1抽出的方式设置包括定影装置60以及传送部件59的抽屉部件100 (参见图3)。下面将对抽屉部件100和定影装置60的具体构成进行描述。
[0037]另外,如图1所示,排出辊52从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1向设置在定影装置60在传送方向的下游侧的后处理装置200排出其上已经定影有色调剂图像的一个记录媒体P。需要注意的是,后处理装置200包括例如:冷却一个记录媒体P的冷却单元(未显示);校正记录媒体P的弯曲的校正单元(未显示);检查已经形成在记录媒体P上的图像的检查单元(未显示)。
[0038]另外,传送路径37设置在定影装置60下方以及容纳单元12上方的位置上,传送路径37用来传送具有已经定影有色调剂图像的表面的一个记录媒体P返回至第二转印位置。已经通过排出辊52排出到后处理装置200的一个记录媒体P在后处理装置200中被反转并被输送至传送路径37。通过沿着传送路径37设置的多对传送辊35将已经被输送至传送路径37的记录媒体P传送至第二转印位置。
[0039](图像形成操作)
[0040]下面将描述根据本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0中在一个记录媒体P上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操作。
[0041]在根据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0中,已经通过对应的输送辊46从一个容纳单元12送出的一个记录媒体P被传送辊50输送到第二转印位置。
[0042]另一方面,在各个图像形成单元22Y至22K中,通过曝光装置36将已经通过充电装置23充电的感光体32曝光,并在感光体32上形成静电潜像。通过显影装置38显影静电潜像,并在感光体32上形成色调剂图像。在第一转印位置,已经通过图像形成单元22Y至22K形成的不同颜色的色调剂图像,在中间转印带24上彼此重叠,从而形成彩色图像。然后,在第二转印位置,将已经形成在中间转印带24上的彩色图像转印到记录媒体P上。
[0043]通过传送部件59将已经转印有色调剂图像的记录媒体P传送至定影装置60,通过定影装置60将已经被转印至记录媒体P的色调剂图像定影在记录媒体P上。通过排出辊52将已经定影了色调剂图像的记录媒体P从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1排出至后处理装置200。按照上述方式进行一些列图像形成操作。
[0044](抽屉部件100的构成)
[0045]下面将描述抽屉部件100的构成。图3是说明抽屉部件100的构成的立体图。
[0046]如图3所示,抽屉部件100包括定影装置60。另外,抽屉部件100包括:设置在Z方向侧的边框102 ;设置在-Z方向侧的边框104 ;设置在-X方向侧的边框108 ;以及设置在-Y方向侧(在下侧)的底板106。
[0047]底板106形成上述传送路径37上方的传送路径面(参见图1)。多对传送辊35的上侧辊35A设置在底板106上。
[0048]由安装在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1 (参见图1)上的一对引导部件13(轨部件)引导的一对被引导部件110彼此设置在面向X方向的抽屉部件100的末端以及面向-X方向的抽屉部件100的末端(边框108)。通过在-Z方向上由引导部件13对被引导部件110进行引导,使得在-Z方向上从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1中抽出抽屉部件100。从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1中抽出抽屉部件100,从而打开传送路径37 (参见图1),并可以进行移除堵塞在传送路径37中的一个记录媒体P的处理。需要注意的是,抽屉部件100构成为使其能够从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1被抽出但不与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1分离。
[0049]在从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1抽出抽屉部件100的状态下,通过在Z方向上由引导部件13对被引导部件110进行引导,可以将抽屉部件100收纳在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1中。
[0050](定影装置60的构成)
[0051]下面将描述根据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60的构成。
[0052]如图4所示,定影装置60包括壳体80,以及设置在壳体80中的定影单元62,该定影单元62加热并定影色调剂图像(图像的例子)在一个记录媒体P上。将定影装置60设置在抽屉部件100中,壳体80包括第一流路71和第二流路72,下面将对它们中的每一个进行描述,定影单元62能够整体从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1 (参见图1)中抽出。
[0053]定影单元62包括用作加热部件的定影带64以及用作加压部件的加压辊66。作为例子,加压辊66由柱状铝辊主体(未显示)形成,该柱状铝辊主体具有被由硅橡胶制成的弹性体层包覆的外周面。在弹性体层的外周面上形成由氟碳树脂等制成的剥离层。通过驱动单兀(未显不)驱动加压棍66从而使其在一个方向(图4中的顺时针方向)上旋转。
[0054]作为例子,定影带64由基材部件形成,该基材部件由聚酰胺构成,聚酰胺具有涂敷有氟碳树脂的表面,且定影带64具有在Z方向和-Z方向上开放的环形(无端状)。另夕卜,定影带64围绕垫部件68、第一加热辊69以及第二加热辊67缠绕。通过加压辊66驱动定影带64并在一个方向(图4中的逆时针方向)上循环移动(旋转)定影带64。需要注意的是,通过驱动第一加热棍69和第二加热棍67中的至少一个使其旋转,可以在一个方向(图4中的逆时针方向)上循环移动(旋转)的定影带64。
[0055]按照如下方式将垫部件68固定至壳体80在定影带64的内周侧:使循环移动的定影带64边在-Y方向侧与垫部件68的表面(垫部件68的底面)接触边滑动。垫部件68从加压辊66接收压力(咬合)负载,使得在定影带64和加压辊66之间确定咬合部分N。将加热源例如卤素加热器68A设置在垫部件68内部。
[0056]第一加热辊69位于垫部件68在定影带64循环方向的下游。第一加热辊69形成为圆筒状,且加热源例如齒素加热器69A设置在第一加热棍69的内周侧。第一加热棍69通过加热源对定影带64进行加热。
[0057]第二加热辊67位于第一加热辊69在定影带64循环方向的下游。第二加热辊67形成为圆筒状,且加热源例如卤素加热器67A设置在第二加热辊67的内周侧。第二加热辊67通过加热源对定影带64进行加热。需要注意的是,可以在第一加热辊69、第二加热辊67和垫部件68中的至少一个中提供上述加热源。
[0058]壳体80包括围绕定影带64的上部和侧部的上壳体90和围绕加压辊66的下部和侧部的下壳体88。在上壳体90和下壳体88之间的区域中,在-X方向侧形成提供一个记录媒体P进入的进入口 89A,在X方向侧形成排出该记录媒体P的排出口 89B。换言之,从-X方向侧提供一个记录媒体P至进入口 89A,并将其从排出口 89B向X方向侧排出。
[0059]下壳体88包括:设置在一个记录媒体P前进侧(-X方向侧)的第一侧壁81 ;设置在该记录媒体P待排出侧(X方向侧)的第二侧壁82 ;以及设置在-Y方向侧(底侧)的底壁84。
[0060]更具体来说,第一侧壁81在Y方向上垂直设置于底壁84在-X方向侧的末端。第二侧壁82在Y方向上垂直设置于底壁84在X方向侧的末端。形成导向部85 (导轨)使其在第二侧壁82在Y方向侧的末端(第二侧壁82的上端)在-X方向上延伸。引导部85具有引导待从咬合部N向排出辊52排出的一个记录媒体P的作用,该咬合部N形成于定影带64和加压棍66之间。
[0061]上壳体90包括:设置在Y方向侧(上侧)以面向定影带64的上壁94 ;设置在一个记录媒体P前进侧(-X方向侧)的第一侧壁91 ;设置在该记录媒体P待排出侧(X方向侦D的第二侧壁92;以及设置在-Y方向上靠近第二侧壁92(位于其下方)的引导部99(导轨)。
[0062]更具体来说,第一侧壁91从上壁94在-X方向侧的末端在-Y方向(向下)上延伸。第一侧壁91在-Y方向侧的部分(第一侧壁91的底部)在X方向上倾斜,并且在-Y方向(向下方向)上,底部的倾斜随着距上壁94在-X方向侧的末端的距离的增加而增加。第二侧壁92从上壁94在X方向侧的末端在-Y方向(向下)上延伸。第二侧壁92在-Y方向侧的部分(第二侧壁92的底部)在-X方向上倾斜,并且在-Y方向(向下方向)上,底部的倾斜随着距上壁94在X方向侧的末端的距离的增加而增加。引导部99与引导部85一起具有将待从咬合部N排出的一个记录媒体P弓I导至排出辊52的作用,该咬合部N形成于定影带64和加压棍66之间。
[0063]另外,上壳体90包括:设置在Y方向上靠近上壁94 (位于其上方)的外壁96 ;连接上壁94在-X方向侧的末端与外壁96在-X方向侧的末端的第一连接壁93(侧壁);连接上壁94在X方向侧的末端与外壁96在X方向侧的末端的第二连接壁95(侧壁);以及将上壁94和外壁96之间的空间分隔成上层空间和下层空间的分隔壁98。
[0064]第一连接壁93在Y方向(向上)上垂直设置于上壁94在-X方向侧的末端。在第一连接壁93中形成流入口 93A,通过由定影单元62 (具体来说,定影带64)产生的热而被加热的空气(以下称为热空气)流入该流入口 93A。如图5和图6所示,流入口 93A沿Z方向形成。按照如下方式设定各个流入口 93A的大小以及流入口 93A的间隔设置:使得由流入口 93A实现的开口密度在朝向Z方向上逐渐减少。
[0065]如图4所示,第二连接壁95包括于上壁94在X方向侧的末端在Y方向上直立(向上)的直立部95B和在-X方向上倾斜的倾斜部95C。在Y方向上,倾斜部95C的倾斜随着距直立部95B在Y方向侧的末端(直立部95B的上末端)的距离的增加而增加。
[0066]倾斜部95C在Y方向侧的末端(倾斜部95C的上末端)与外壁96在X方向侧的末端连接,倾斜部95C在沿Y方向倾斜部95C的中途位置的部分与分隔壁98在X方向侧的末端连接。在倾斜部95C在-Y方向上靠近分隔壁98 (位于其下方)的部分上形成流入口95A,来自定影单元62 (具体来说,定影带64)的热空气流入到流入口 95A中。另外,在直立部95B中形成流入口 95D,来自定影单元62 (具体来说,定影带64)的热空气流入到流入口%D中。如图3所示,流入口 95A和9邪沿2方向形成。按照如下方式设定各个流入口 95A和95D的大小以及流入口 95A和95D的间隔设置:使得由流入口 95A和%D实现的开口密度在朝向Z方向上逐渐减少。
[0067]如图4所示,分隔壁98在-X方向侧的末端通过向上突出的突出部98A与外壁96连接。通过具有这样的构成,分隔壁98将上壁94和外壁96之间的空间分隔成由上层空间形成的第一流路71和由下层空间形成的第二流路72。换言之,第一流路71被上壁94、分隔壁98、第一连接壁93、第二连接壁95的直立部95B和第二连接壁95的倾斜部95C的一部分(倾斜部95C的一部分,其位于分隔壁98在-Y方向上的下方)包围。第二流路72被外壁96、分隔壁98、第二连接壁95的倾斜部95C的一部分(倾斜部95C的一部分,其位于分隔壁98在Y方向上的上方)包围。换言之,第二流路72在设置定影单元62的相反侧靠近第一流路71形成。
[0068]来自定影单元62的热空气通过流入口 93A、95A和%D流入到第一流路71中。第二流路72是与第一流路71分离的空间,从流入口 93A、95A和%D流入的热空气不会流入到第二流路72中。
[0069]如图6所示,在-Z方向侧上分别在第一流路71和第二流路72中形成供给口 73和74,通过该供给口 73和74供给外部空气。如图5和图6所示,在-Z方向上分别设置通道78和79靠近供给口 73和74,通过通道78和79吸入外部空气。如图5和图7所示,将通道78和79安装在前盖18和19上,该前盖18和19安装在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1上并分别用作开/关部。将前盖18和19设置成类似于双开门与通道78和79 —体地打开。
[0070]通道78包括吸入口 78A、通路78B以及排出口 78C。通道79包括吸入口 79A、通路79B以及排出口 79C。吸入口 78A和79A吸入已经从前盖18和前盖19之间的间隙S流入到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1的外部空气。经由吸入口 78A和79A已经被吸入的外部空气通过通路78B和79B。排出口 78C和79C将已经通过了通路78B和79B的外部空气喷出至第一流路71的供给口 73和第二流路72的供给口 74。
[0071]在前盖18和19关闭的状态下,第一流路71的排出口 78C的边缘和供给口 73的边缘以相互联通的方式彼此接触,第二流路72的排出口 79C的边缘和供给口 74的边缘以相互联通的方式彼此接触。可以在边缘处设置弹性部件以提高边缘之间的接触度。需要注意的是,当前盖18和19打开时,通道78和79分别与前盖18和19 一体地移动,从而使得边缘彼此分离。
[0072]另外,如图6所示,在Z方向侧上,在第一流路71和第二流路72中分别形成用来排出空气的排出口 75和76。在Z方向上设置通道115靠近排出口 75和76,通道115中流入有已经从排出口 75和76排出的空气。通道115安装在面向Z方向并安装在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1上的壁部17(后边框)上。通道115在-Z方向侧的末端与排出口 75和76联通,通道115在Z方向侧的末端与形成在壁部17的排出口 15联通。在通道115中设置用作送风单元(排气单元)的风扇116。将风扇116设置成通过被驱动而在Z方向上吹送通道115中的空气。通过具有这样的构成,通道78、通道79、第一流路71以及第二流路72中的空气被吸入,且如箭头所示,从通道78和79吸入的外部空气与来自定影单元62的热空气循环。需要注意的是,例如使用多叶片式风扇(sirocco fan)、轴流风扇等作为风扇116。
[0073]如上所述,形成第一流路71使其用作使来自定影单元62的热空气与外部空气一起循环的流路。形成第二流路72使得从流入口 93A、95A和%D流入的热空气不会在第二流路72中循环,且外部空气在第二流路72中循环。换言之,形成第二流路72使其用作如下的流路,在其中循环有温度低于在第一流路71中循环的空气的温度的空气。
[0074]需要注意的是,如图8所示,在第一流路71中设置整流板117从而使已经从流入口 93A、95A和%D流入的热空气在Z方向上有效地循环。
[0075]如图9所示,定影装置60的上壳体90包括开/关盖97 (开/关部的例子),开/关盖97包括上壁94、外壁96 (壁部的例子)、第一连接壁93、第二连接壁95、以及分隔壁98。通过打开开/关盖97,将其中包括有定影单元62 (定影带64)的定影装置60的内部打开(暴露)。通过具有这样的构成,进行针对定影装置60的保养和检查、部件的更换、已经在定影装置60中堵塞的一个记录媒体P的去除等。
[0076](示例性实施方式的作用)
[0077]下面将描述示例性实施方式的作用。
[0078]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通过第一加热辊69、第二加热辊67以及垫部件68加热定影带64。如图5和图6所示,通过驱动风扇116 (参见图6),从定影带64排出的已经被加热的热空气经由流入口 93A、流入口 95A以及流入口 95D(参见图3)流入第一流路71。
[0079]另一方面,从前盖18和前盖19之间的间隙S流入到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1中的外部气体,经由通道78和79,被供给至第一流路71的供给口 73和第二流路72的供给口 74。
[0080]来自定影带64的热空气以及外部空气彼此混合并在第一流路71中循环。另一方面,从流入口 93A、95A和%D流入的热空气不会在第二流路72中循环,以及外部空气在第二流路72中循环。因此,在第二流路72中循环有温度低于在第一流路71中循环的空气的温度的空气。
[0081]然后,在第一流路71中循环的热空气和外部空气以及在第二流路72中循环的外部空气在通道115中相遇,并经由通道115从排出口 15排出到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1的外部。
[0082]如上所述,通过与外部气体混合,排出定影带64产生的热空气,从而抑制围绕定影装置60外周的组成部件的温度的升高。尤其是如本示例性实施方式所示,在其中设置中间转印带24在Y方向上靠近定影装置60 (位于其上方)的构成中,中间转印带24的温度升高被有效地抑制。相应地,在中间转印带24中,防止出现色调剂部分的表面被融化并凝聚或固定在图像形成装置10中的组成部件上的现象(堵塞现象)。
[0083]另外,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在第二流路72中循环有温度低于在第一流路71中循环的空气的温度的空气,并且由此抑制了外壁96的温度增加,即抽屉部件100 (定影装置60)的外表面(上表面)的温度增加。
[0084]相应地,当从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1抽出抽屉部件100,在抽屉部件100上进行操作,减少了抽屉部件100(定影装置60)的外表面(上表面)的温度达到预设温度或更低的温度所花费的时间。需要注意的是,上述“减少时间”包括不需要时间以使抽屉部件100(定影装置60)的外表面(上表面)的温度达到预设温度或更低的温度的情况。
[0085]相应地,可以提高在抽屉部件100上进行的操作的效率。在抽屉部件100上进行的操作的例子为打开和关闭开/关盖97的操作,针对定影装置60的部件的保养和检查,更换部件的操作,以及去除已经堵塞在定影装置60中的一个记录媒体P的操作。
[0086](变形例)
[0087]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在Y方向上靠近第一流路71 (位于其上方)处形成第二流路72。但是,示例性实施方式并不限于此,例如,在X方向上靠近定影带64(-X方向)处形成第一流路71,在X方向上靠近第一流路71(-X方向)处形成第二流路72的情况。换言之,可以在与设置了定影单元62的一侧相反的一侧,靠近第一流路71设置第二流路72。
[0088]另外,尽管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由第一流路71和第二流路72形成流路,但示例性实施方式不限于此,可以形成三个或更多个流路。更具体来说,例如,存在有这样的一个方面,即,提供将第二流路72分隔成上层和下层的分隔部从而使得第二流路72变成两个流路。
[0089]尽管从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1外部吸入的外部空气在第二流路72中循环,但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1内部的空气可以被吸入到第二流路72中。在该构成中,例如,通过在与定影单元62分开的位置吸入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1内部的空气,在第二流路72中循环有温度低于在第一流路71中循环的空气的温度的空气。
[0090]另外,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将抽屉部件100设置成能够从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1抽出但不会与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1分离。但可以将抽屉部件100设置成能够与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1分离。换言之,可以将抽屉部件100设置成能够从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1上移开。
[0091]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不限于上述,可以进行多种修改、变形和改进。例如,可以结合和使用上述变形中的多个变形。
[0092]为了进行图示和说明,以上对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进行了描述。其目的并不在于全面详尽地描述本发明或将本发明限定于所公开的具体形式。很显然,对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做出许多修改及其变形。本实施例的选择和描述,其目的在于以最佳方式解释本发明的原理及其实际应用,从而使得本【技术领域】的其他熟练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本发明的各种实施例,并做出适合特定用途的各种变形。本发明的范围由与本说明书一起提交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物限定。
【权利要求】
1.一种抽屉部件,其能够从图像形成装置主体抽出,所述抽屉部件包括: 定影单元,其加热并定影图像在记录媒体上; 第一流路,其围绕所述定影单元形成,并使由所述定影单元产生的热而被加热的空气循环;以及 第二流路,其在与所述定影单元相反的一侧靠近所述第一流路形成,且在其中循环有温度低于在所述第一流路中循环的空气的温度的空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抽屉部件,其还包括: 开/关部,其包括壁部并且能够使所述定影单元打开或关闭,所述壁部设置在与所述第一流路设置的一侧相反的一侧并靠近所述第二流路,且形成部分所述第二流路。
3.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包括: 图像形成装置主体; 图像形成单元,其设置在所述图像形成装置主体中并在记录媒体上形成图像;以及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抽屉部件,其能够从所述图像形成装置主体抽出,并且包括定影图像在所述记录媒体上的定影单元。
【文档编号】G03G15/20GK104516250SQ201410323491
【公开日】2015年4月15日 申请日期:2014年7月8日 优先权日:2013年10月7日
【发明者】三通田真也, 府中太一, 江口裕丈, 西川聪, 沼崎朗, 高田怜 申请人: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