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面快门以及光学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269611阅读:146来源:国知局
焦面快门以及光学设备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焦面快门以及光学设备。



背景技术:

例如,在数码照相机或静态照相机等光学设备中采用了焦面快门。焦面快门使包含前帘以及后帘在内的帘在使基板的开口打开的打开位置与将开口关闭的关闭位置之间移动。焦面快门具有用于通过在帘的移动结束位置与帘抵接来使帘停止的缓冲部件。缓冲部件通过在帘的移动结束位置与帘抵接,缓和了高速运行的帘停止时的冲击。

例如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叶片驱动装置(焦面快门)具有:具备开口的基板;叶片,其在从开口退避的位置和与开口的至少一部分重叠的位置之间移动;以及缓冲部件,其具有环状的形状,具有弹性,在叶片的移动范围的端部与叶片抵接,通过与叶片抵接,能够以环状的形状扭曲的方式变形。

根据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叶片驱动装置,能够抑制与缓冲部件抵接时的叶片的跳起。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170226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但是,如果帘与缓冲部件抵接,则有时会因帘的涂膜剥落或缓冲部件的磨损而产生异物。由于异物进入基板的开口内,拍摄图像的图像质量可能下降。

因此,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防止拍摄图像的图像质量下降的焦面快门以及光学设备。

本发明的焦面快门的特征在于,该焦面快门具有:基板,其具有开口;帘,其在将所述开口打开的打开位置与将所述开口关闭的关闭位置之间移动,能够将所述开口开闭;以及缓冲部件,其与所述帘抵接,所述帘具有突出部,该突出部在比所述开口靠外侧的位置处,向从所述打开位置朝向所述关闭位置的第1方向突出,在所述帘从所述打开位置移动到所述关闭位置时与所述缓冲部件抵接。

根据本发明,由于帘具有突出部,该突出部在比基板的开口靠外侧的位置处,向从打开位置朝向关闭位置的第1方向突出,并且与缓冲部件抵接,因此,能够将缓冲部件设置于与基板的开口远离的位置。因此,即使在由于突出部与缓冲部件抵接而产生异物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异物进入基板的开口内。因此,能够抑制拍摄图像的图像质量的下降。

此外,由于帘使设置于比开口靠外侧的位置的突出部与缓冲部件抵接,因此,即使在由于与缓冲部件抵接而在帘上形成碰撞痕迹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碰撞痕迹通过开口的内侧。因此,在帘移动时,能够防止碰撞痕迹刮到开口的内周缘的、所谓的叶片卡入,并且能够防止由于碰撞痕迹而产生曝光不良从而导致拍摄图像的图像质量下降。

在上述焦面快门中,期望所述帘包含前帘和后帘,所述突出部设置于所述后帘。

一般情况下,关于从打开位置向关闭位置的移动时的帘的运行速度,后帘比前帘快。因此,在使后帘与缓冲部件抵接的情况下,容易产生异物。根据本发明,由于在后帘设置有突出部,因此,即使在由于帘与缓冲部件的抵接而容易产生异物的情况下,也能有效抑制异物进入基板的开口内。因此,能够抑制拍摄图像的图像质量的下降。

在上述焦面快门中,期望所述前帘在从所述关闭位置移动到所述打开位置时与所述缓冲部件抵接。

根据本发明,能够将缓冲部件用作缓和前帘从关闭位置向打开位置移动而停止时的冲击的部件。因此,与将缓冲部件分别设置于前帘以及后帘的结构相比,能够抑制部件个数的增加,成为低成本的焦面快门。

在上述焦面快门中,期望所述帘包含前帘和后帘,所述突出部设置于所述前帘。

根据本发明,即使在拍摄结束后,使前帘从打开位置向关闭位置移动而恢复到初始位置的情况下,或者在构成为在使前帘从打开位置向关闭位置移动时进行曝光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缓冲部件来缓和高速移动的前帘停止时的冲击,并且能够抑制由于前帘的突出部与缓冲部件抵接而产生的异物进入基板的开口内。

在上述焦面快门中,期望所述突出部设置于所述帘在与所述第1方向垂直的第2方向上的端部。

根据本发明,通过在帘的第2方向上的端部上设置突出部,能够成为在比开口靠外侧的位置向第1方向突出的突出部。因此,即使在突出部上形成碰撞痕迹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碰撞痕迹刮到开口的内周缘。

在上述焦面快门中,期望所述突出部的沿着所述第1方向的长度比沿着与所述第1方向垂直的第2方向的长度长。

根据本发明,当向第1方向的力作用于突出部时,能够容易地使突出部挠曲。因此,当突出部与缓冲部件抵接而受到第1方向上的力时,能够使帘停止时的冲击在突出部中缓和。因此,能够可靠地缓和帘停止时的冲击,并且能够通过降低作用于缓冲部件的冲击而抑制由于突出部与缓冲部件抵接而产生异物。

在上述焦面快门中,期望所述帘具有在将所述开口关闭的状态下展开的多个叶片,所述突出部设置于所述多个叶片中的、在所述帘从所述打开位置向所述关闭位置移动时移动距离最大的第1叶片。

根据本发明,关于帘从打开位置向关闭位置移动时的叶片的动能,第1叶片最大,因此,通过将突出部设置于第1叶片,能够有效地缓和帘停止时的冲击,并且抑制拍摄图像的图像质量的下降。

在上述焦面快门中,期望所述帘具有在将所述开口关闭的状态下展开的多个叶片,所述突出部设置于所述多个叶片中的、在所述帘从所述打开位置向所述关闭位置移动时移动距离第二大的第2叶片。

在采用第1叶片与缓冲部件抵接的结构的情况下,在帘停止时,作用于第1叶片的冲击被缓冲部件缓和。另一方面,在帘从打开位置向关闭位置移动时的叶片的动能仅次于第1叶片的第2叶片中,帘停止时的冲击不被缓和,有时产生挠曲。

根据本发明,通过将突出部设置于第2叶片,能够使在帘停止时作用于第2叶片的冲击被设置于与基板的开口远离的位置的缓冲部件缓和。因此,能够防止第2叶片的挠曲,并且抑制拍摄图像的图像质量的下降。

本发明的光学设备的特征在于,该光学设备具有上述焦面快门。

根据本发明,能够成为抑制了拍摄图像的图像质量的下降的光学设备。

根据本发明,由于帘具有突出部,该突出部在比基板的开口靠外侧的位置处,向从打开位置朝向关闭位置的第1方向突出,并且与缓冲部件抵接,因此,能够将缓冲部件设置于与基板的开口远离的位置。因此,即使在由于突出部与缓冲部件抵接而产生异物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异物进入基板的开口内。因此,能够抑制拍摄图像的图像质量的下降。

此外,由于帘使设置于比开口靠外侧的位置的突出部与缓冲部件抵接,因此,即使在由于与缓冲部件抵接而在帘上形成碰撞痕迹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碰撞痕迹通过开口的内侧。因此,在帘移动时,能够防止碰撞痕迹刮到开口的内周缘的、所谓的叶片卡入,并且能够防止由于碰撞痕迹而产生曝光不良从而导致拍摄图像的图像质量下降。

附图说明

图1是第1实施方式的光学设备的框图。

图2是第1实施方式的焦面快门的主视图,示出了初始状态。

图3是第1实施方式的焦面快门的主视图,示出了曝光中的状态。

图4是第1实施方式的焦面快门的主视图,示出了曝光刚结束后的状态。

图5是第2实施方式的焦面快门的主视图,示出了初始状态。

图6是第3实施方式的焦面快门的主视图,示出了曝光刚结束后的状态。

标号说明

1:光学设备;10、110、210:焦面快门;11:底板(基板);12:开口;30A、130A:前帘(帘);30B、230B:后帘(帘);31a、32a、33a、34a:叶片;31b:叶片(第1叶片);32b、33b、34b:叶片;51:第1缓冲部件(缓冲部件);52:第2缓冲部件(缓冲部件);61:第1突出部(突出部);62:第2突出部(突出部);63:第3突出部(突出部);131a:叶片(第1叶片);232b:叶片(第2叶片);L1:第1方向;L2:第2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第1实施方式]

首先,对第1实施方式的光学设备1以及焦面快门10进行说明。

(光学设备)

图1是第1实施方式的光学设备的框图。

如图1所示,光学设备1例如为数码照相机或静态照相机等,具备控制部2、摄像元件4及焦面快门10。

控制部2控制光学设备1整体的动作,具备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单元)、ROM(Read Only Memory,只读存储器)、RAM(Random Access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等。控制部2控制后述的焦面快门10的动作。

摄像元件4例如为CCD(Charge Coupled Device,电荷耦合器件)、CMOS(Complementary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图像传感器等,将由光形成的被拍摄物像转换成电信号。

另外,虽然在图1中未图示,光学设备1具备用于对焦距进行调整的镜头等。

(焦面快门)

图2至图4是第1实施方式的焦面快门的主视图,图2示出了初始状态(充电状态),图3示出了曝光中的状态,图4示出了曝光刚结束后的状态(曝光结束状态)。

如图2所示,焦面快门10主要具有:底板11(基板);前帘驱动臂41a、42a和后帘驱动臂41b、42b,它们能够摆动地支承于底板11;前帘30A(帘),其被前帘驱动臂41a、42a驱动;后帘30B(帘),其被后帘驱动臂41b、42b驱动;第1缓冲部件51,其与前帘30A抵接;以及第2缓冲部件52,其与后帘30B抵接。

底板11是合成树脂制,具有矩形的开口12。底板11是在构成焦面快门10的部件中的配置为与光学设备1的镜头最近的部件。

在底板11上安装有未图示的叶片支承板。叶片支承板以在该叶片支承板与底板11之间收纳有前帘30A和后帘30B、前帘驱动臂41a、42a、后帘驱动臂41b、42b等的方式安装于底板11。叶片支承板例如是合成树脂制,具有矩形的开口。叶片支承板的开口形成为主视观察时与底板11的开口12大体一致。

在底板11与叶片支承板(未图示)之间,未图示的隔板沿着底板11以及叶片支承板配置。隔板例如是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等合成树脂制,具有矩形的开口。隔板的开口形成为主视观察时与底板11的开口12以及叶片支承板的开口大体一致。

前帘30A以及后帘30B分别在将开口12的整体打开的打开位置与将开口12的整体关闭的关闭位置之间移动,将开口12能够开闭(参照图2至图4)。另外,图2示出了前帘30A处于关闭位置、后帘30B处于打开位置的情况。图3示出了前帘30A以及后帘30B的双方处于打开位置的情况。图4示出了前帘30A处于打开位置、后帘30B处于关闭位置的情况。前帘30A以及后帘30B分别被设置为在处于打开位置的状态下隔着开口12位于开口12的短边方向上的一侧和另一侧(参照图3)。

前帘30A配设于叶片支承板(未图示)与隔板(未图示)之间。前帘30A具有叶片31a~34a。叶片31a~34a在关闭位置展开,在打开位置重叠并被收纳。叶片31a~34a在关闭位置,从前帘30A从打开位置向关闭位置移动时(以下,有时称作“前帘的展开时”)的移动方向下游侧朝向上游侧依次排列配置。即,前帘30A的展开时的叶片31a~34a的移动距离依次增大(参照从图4向图2的移动)。

后帘30B配设于底板11与隔板(未图示)之间。后帘30B具有叶片31b~34b。叶片31b~34b在关闭位置展开,在打开位置重叠并被收纳。叶片31b~34b在关闭位置,从后帘30B从打开位置向关闭位置移动时(以下,有时称作“后帘的展开时”)的移动方向下游侧朝向上游侧依次排列配置。即,后帘30B的展开时的叶片31b~34b的移动距离依次增大(参照从图3向图4的移动)。

叶片31a~34a、31b~34b由合成树脂制成,并且较薄地形成。叶片31a~34a、31b~34b沿着与从各自的打开位置朝向关闭位置的方向垂直的方向延伸。另外,从叶片31a~34a的打开位置朝向关闭位置的方向与从叶片31b~34b的打开位置朝向关闭位置的方向一致。以下,将从叶片31a~34a、31b~34b的打开位置朝向关闭位置的方向定义为第1方向L1。此外,将与第1方向L1垂直的方向定义为第2方向L2。另外,第1方向L1与开口12的短边方向一致,第2方向L2与开口12的长边方向一致。此外,与第1方向L1以及第2方向L2垂直的方向和开口12的贯通方向(光轴方向)一致。

叶片31a~34a与前帘驱动臂41a、42a联结。前帘驱动臂41a、42a配设于叶片支承板(未图示)与隔板(未图示)之间。前帘驱动臂41a、42a分别由金属的薄板形成以保持强度。前帘驱动臂41a在其基端部被支承为能够相对于底板11绕摆动中心O1摆动。前帘驱动臂42a在其基端部被支承为相对于底板11绕摆动中心O2摆动自如。前帘驱动臂42a配置于比前帘驱动臂41a靠第1方向L1上的另一侧的位置。摆动中心O1、O2设置于比叶片31a~34a靠第2方向L2上的一侧的位置。

叶片31a在其第2方向L2的一端部能够旋转地与前帘驱动臂41a、42a的前端部联结。叶片32a在其第2方向L2的一端部能够旋转地联结于前帘驱动臂41a、42a的比与叶片31a的联结部分靠基端侧的部分。叶片33a在其第2方向L2的一端部能够旋转地联结于前帘驱动臂41a、42a的比与叶片32a的联结部分靠基端侧的部分。叶片34a在其第2方向L2的一端部能够旋转地联结于前帘驱动臂41a、42a的比与叶片33a的联结部分靠基端侧的部分。叶片31a~34a分别与前帘驱动臂41a、42a一起作为平行连杆机构而发挥功能。

如图4所示,叶片31b~34b与后帘驱动臂41b、42b联结。后帘驱动臂41b、42b配置于底板11与隔板(未图示)之间。后帘驱动臂41b、42b与前帘驱动臂41a、42a同样地分别由金属的薄板形成以保持强度。后帘驱动臂41b在其基端部被支承为能够相对于底板11绕摆动中心P1摆动。后帘驱动臂42b在其基端部被支承为相对于底板11绕摆动中心P2摆动自如。后帘驱动臂41b配置于比前帘驱动臂42b靠第1方向L1上的一侧的位置。摆动中心P1、P2设置于比叶片31b~34b靠第2方向L2上的一侧的位置。

叶片31b(第1叶片)在其第2方向L2的一端部能够旋转地与后帘驱动臂41b、42b的前端部联结。叶片32b在其第2方向L2的一端部能够旋转地联结于后帘驱动臂41b、42b的比与叶片31b的联结部分靠基端侧的部分。叶片33b在其第2方向L2的一端部能够旋转地联结于后帘驱动臂41b、42b的比与叶片32b的联结部分靠基端侧的部分。叶片34b在其第2方向L2的一端部能够旋转地联结于后帘驱动臂41b、42b的比与叶片33b的联结部分靠基端侧的部分。叶片31b~34b分别与后帘驱动臂41b、42b一起作为平行连杆机构而发挥功能。

叶片31b具有从第2方向L2的另一端部(前端部)朝向第1方向L1的一侧(叶片31b从打开位置朝向关闭位置的一侧)突出的第1突出部61。第1突出部61形成为矩形形状。第1突出部61形成为在从开口12的贯通方向观察时,位于比开口12靠外侧的位置,该位置比开口12靠第2方向L2上的另一侧。第1突出部61沿第1方向L1的长度比第1突出部61沿第2方向L2的长度长。

在底板11上设置有用于驱动前帘驱动臂41a的前帘驱动杆45A以及用于驱动后帘驱动臂42b的后帘驱动杆45B。前帘驱动杆45A以及后帘驱动杆45B分别以能够在规定的范围内摆动的方式支承于底板11。详细地,前帘驱动杆45A被支撑为能够以形成在底板11上的轴为中心摆动,并通过贯穿插入于形成在底板11上的槽来限定其摆动范围。后帘驱动杆45B也同样。

前帘驱动杆45A以及后帘驱动杆45B分别通过未图示的驱动源而摆动。作为驱动源,能够使用例如通过电磁铁与弹簧等施力部件的作用来驱动驱动杆45A、45B的装置或者具有转子、定子以及线圈的电磁致动器等。

前帘驱动臂41a与前帘驱动杆45A联结。后帘驱动臂42b与后帘驱动杆45B联结。前帘驱动杆45A摆动而使前帘驱动臂41a摆动,从而前帘30A移动。同样地,后帘驱动杆45B摆动而使后帘驱动臂42b摆动,从而后帘30B移动。

第1缓冲部件51配置于底板11与叶片支承板(未图示)之间。第1缓冲部件51配置于比打开位置处的前帘30A靠第1方向L1的一侧的位置。第1缓冲部件51形成为沿着第2方向L2延伸的长方体状。第1缓冲部件51形成为能够弹性形变。第1缓冲部件51例如由丁腈橡胶或聚氨酯泡沫材料等弹性部件形成。在前帘30A从关闭位置向打开位置移动而停止时,第1缓冲部件51与叶片31a~34a的前端部中的第1方向L1的一侧的侧缘部抵接。此外,在后帘30B从打开位置向关闭位置移动而停止时,第1缓冲部件51与第1突出部61的第1方向L1的一端部61a(前端部61a)抵接。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缓冲部件51与处于关闭位置的叶片31b的第1突出部61的前端部61a抵接。第1缓冲部件51例如通过粘接剂或粘合带等而固定于底板11。另外,第1缓冲部件51也可以通过被压入形成于底板11的凹部等而相对于底板11固定。

第2缓冲部件52配置于底板11与叶片支承板(未图示)之间。第2缓冲部件52配置于比处于打开位置的后帘30B靠第1方向L1的另一侧的位置(参照图2)。第2缓冲部件52形成为沿着第2方向L2延伸的长方体状。第2缓冲部件52与第1缓冲部件51同样地形成为能够弹性形变。在后帘30B从关闭位置向打开位置移动而停止时,第2缓冲部件52与叶片31b~34b的前端部中的第1方向L1的另一侧的侧缘部抵接。第2缓冲部件52与第1缓冲部件51同样地,例如通过粘接剂或粘合带等而固定于底板11。

以下,对本实施方式的焦面快门10的动作以及作用进行说明。

焦面快门10在初始状态下,前帘30A处于关闭位置,后帘30B处于打开位置。

在拍摄时,如果按下光学设备1的释放按钮,则如图3所示,前帘驱动杆45A绕顺时针方向旋转。由此,前帘30A成为将开口12打开的状态。此外,在规定的期间,后帘30B维持在将开口12打开的状态。由此,成为开口12打开的状态(曝光状态)。

在按下释放按钮起经过规定的期间后,后帘驱动杆45B绕顺时针方向旋转。由此,如图4所示,后帘30B从打开位置向关闭位置移动而将开口12关闭。此时,如果在贯穿插入有后帘驱动杆45B的底板11上形成的槽的端部与后帘驱动杆45B抵接,则位于后帘30B的移动方向的前头的叶片31b可能依据惯性定律而越位。但是,叶片31b具有在后帘30B处于关闭位置时与第1缓冲部件51抵接的第1突出部61。由此,抑制叶片31b的越位。这样,1次拍摄结束。

接下来,通过未图示的锁紧手柄,使前帘驱动杆45A以及后帘驱动杆45B绕逆时针方向旋转。由此,前帘30A被展开而将开口12关闭,后帘30B被收纳而将开口12打开,返回到图2所示的初始状态。

这样,根据本实施方式,后帘30B在比底板11的开口12的更靠外侧具有向第1方向L1突出并且与第1缓冲部件51抵接的第1突出部61,因此,能够将第1缓冲部件51设置于远离底板11的开口12的位置。因此,即使在由于第1突出部61与第1缓冲部件51的抵接而产生异物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异物进入底板11的开口12内。因此,能够抑制拍摄图像的图像质量的下降。

此外,后帘30B由于使设置于比开口12靠外侧的第1突出部61与第1缓冲部件51抵接,因此即使在由于与第1缓冲部件51的抵接而在后帘30B的叶片31b上形成碰撞痕迹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碰撞痕迹通过开口12的内侧。因此,在后帘30B移动时,能够防止碰撞痕迹刮到开口12的内周缘的、所谓的叶片卡入,并且能够防止由于碰撞痕迹而产生曝光不良从而导致拍摄图像的图像质量下降。

此外,一般情况下,后帘30B的从打开位置向关闭位置的移动时的帘的运行速度比前帘30A快。因此,在使后帘30B与第1缓冲部件51抵接的情况下,容易产生异物。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在后帘30B设置第1突出部61,因此,即使在由于后帘30B的叶片31b与第1缓冲部件51抵接而容易产生异物的情况下,也能够有效抑制异物进入底板11的开口12内。因此,能够抑制拍摄图像的图像质量的下降。

此外,由于前帘30A在从关闭位置移动到打开位置时与第1缓冲部件51抵接,因此,能够将第1缓冲部件51用作缓和前帘30A从关闭位置向打开位置移动而停止时的冲击的部件。因此,与分别针对前帘30A以及后帘30B设置缓冲部件的结构相比,抑制部件个数的增加,能够成为低成本的焦面快门10。

此外,由于第1突出部61设置于第2方向L2上的另一端部,因此,能够在比开口12靠外侧的位置向第1方向L1突出。因此,即使当在第1突出部61上形成碰撞痕迹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碰撞痕迹刮到开口12的内周缘的叶片卡入。

此外,由于第1突出部61沿第1方向L1的长度比沿第2方向L2的长度长,因此,当对第1突出部61作用第1方向L1上的力时,能够使第1突出部61容易地挠曲。因此,当第1突出部61与第1缓冲部件51抵接,受到第1方向L1上的力时,能够使后帘30B停止时的冲击在第1突出部61中缓和。因此,能够可靠地缓和后帘30B停止时的冲击,并且降低作用于第1缓冲部件51的冲击,由此,能够抑制由于第1突出部61与第1缓冲部件51抵接而产生异物。

此外,第1突出部61设置于后帘30B的叶片31b~34b中的、在后帘30B从打开位置向关闭位置移动时移动距离最大的叶片31b。对于后帘30B从打开位置向关闭位置移动时的叶片31b~34b的动能,叶片31b最大,因此,通过将第1突出部61设置于叶片31b,能够有效地缓和后帘30B停止时的冲击并且抑制拍摄图像的图像质量的下降。

由于本实施方式的光学设备1具有焦面快门10,因此,能够成为抑制了拍摄图像的图像质量的下降的光学设备1。

[第2实施方式]

接下来,对第2实施方式的焦面快门110进行说明。

图5是第2实施方式的焦面快门的主视图,示出了初始状态(充电状态)。

在图5所示的第2实施方式中,前帘130A(帘)的叶片131a(第1叶片)具有在前帘130A的展开时与第2缓冲部件52抵接的第2突出部62这点与图2所示的第1实施方式不同。另外,对与图2所示的第1实施方式同样的结构赋予同一标号而省略详细的说明。

如图5所示,在前帘130A所具有的叶片131a、32a~34a中,叶片131a配置于在前帘130A处于展开位置的状态下,前帘130A的展开时的移动方向的最下游侧。在前帘130A所具有的叶片131a、32a~34a中,叶片131a在前帘130A的展开时的移动距离最大。

叶片131a具有从第2方向L2的另一端部(前端部)向第1方向L1的另一侧(叶片131a从打开位置向关闭位置的一侧)突出的第2突出部62。第2突出部62形成为矩形形状。第2突出部62形成为在从开口12的贯通方向观察时的比开口12靠外侧的位置,该位置比开口12靠第2方向L2上的另一侧。第2突出部62沿第1方向L1的长度比第2突出部62沿第2方向L2的长度长。在叶片131a从打开位置移动到关闭位置时,第2突出部62的第1方向L1的另一端部62a(前端部62a)与第2缓冲部件52抵接。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突出部62的前端部62a在叶片131a处于关闭位置时与第2缓冲部件52抵接。

这样,根据本实施方式,第2突出部62设置于前帘130A的叶片131a。因此,特别是在连拍模式时的拍摄结束后,使前帘从打开位置向关闭位置移动而恢复到初始位置的情况下,或者在构成为使用具有转子、定子以及线圈的电磁致动器作为驱动源,在将前帘130A从打开位置向关闭位置移动时进行曝光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第2缓冲部件52来缓和高速移动的前帘130A停止时的冲击,并且能够抑制由于前帘130A的第2突出部62与第2缓冲部件52抵接而产生的异物进入底板11的开口12内。

[第3实施方式]

接下来,对第3实施方式的焦面快门210进行说明。

图6是第3实施方式的焦面快门的主视图,示出了刚结束曝光后的状态(曝光结束状态)。

在图6所示的第3实施方式中,后帘230B(帘)的叶片232b(第2叶片)具有在后帘230B的展开时与第1缓冲部件51抵接的第3突出部63这点与图2所示的第1实施方式不同。另外,对与图2所示的第1实施方式同样的结构赋予同一标号而省略详细的说明。

如图6所示,在后帘230B所具有的叶片31b、232b、33b、34b中,叶片232b配置于在后帘230B处于展开位置的状态下,后帘230B的展开时的从移动方向的下游侧起第2个。在后帘230B所具有的叶片31b、232b、33b、34b中,叶片232b在后帘230B的展开时的移动距离是第2大的。

叶片232b具有从第2方向L2的另一端部(前端部)向第1方向L1的一侧突出的第3突出部63。第3突出部63形成为矩形形状。第3突出部63形成为在从开口12的贯通方向观察时的比开口12靠外侧的位置,该位置比开口12靠第2方向L2上的另一侧。第3突出部63沿第1方向L1的长度比第3突出部63沿第2方向L2的长度长。在叶片232b从打开位置移动到关闭位置时,第3突出部63的第1方向L1的一端部63a(前端部63a)与第1缓冲部件51抵接。在本实施方式中,第3突出部63的前端部63a在叶片232b处于关闭位置时与第1缓冲部件51抵接。

在采用叶片31b与第1缓冲部件51抵接的结构的情况下,在后帘230B停止时作用于叶片31b的冲击被第1缓冲部件51缓和。另一方面,在后帘230B从打开位置向关闭位置移动时的叶片的动能仅次于叶片31b的叶片232b中,后帘230B停止时的冲击不被缓和,有时产生挠曲。

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将第3突出部63设置于叶片232b,能够使在后帘230B停止时作用于叶片232b的冲击被设置于与底板11的开口12远离的位置的第1缓冲部件51缓和。因此,能够防止叶片232b的挠曲,并且抑制拍摄图像的图像质量的下降。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叶片31b上设置有第1突出部61,但不限于此,也可以不在叶片31b上设置第1突出部61。

另外,本发明不限于参照附图而说明的上述实施方式,在其技术的范围内可以考虑各种变形例。

例如,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采用第1突出部61在叶片31b处于关闭位置时与第1缓冲部件51抵接的结构,但不限于此。第1突出部61也可以配置为,在叶片31b处于关闭位置时,第1突出部61的前端部61a与第1缓冲部件51在第1方向L1上稍微隔开。由此,在后帘30B从打开位置移动到关闭位置时,能够使从既定的关闭位置越位的叶片31b的第1突出部61的前端部61a与第1缓冲部件51抵接。对于第2突出部62以及第3突出部63,也同样如此。

此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各突出部61、62、63形成为矩形形状,但不限于此,只要从各叶片31b、131a、232b起沿着第1方向L1突出即可。

此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各突出部61、62、63从各叶片31b、131a、232b的前端部突出,但不限于此,也可以从各叶片31b、131a、232b的基端部突出。

此外,能够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宗旨的范围内适当地将上述实施方式中的构成要素替换为公知的构成要素。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