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模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843091阅读:200来源:国知局
镜头模组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光学成像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运用于拍照摄像产品领域的镜头模组。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电子设备不断地朝着智能化发展,除了数码相机外,便携式电子设备例如平板电脑、手机等也都配备了拍照摄像功能的镜头模组,以满足用户随时拍照的需要。

相关技术的镜头模组包括镜头筒、收容于所述镜头筒内的至少两个镜片和压环,所述压环设于底层镜片与所述主筒壁之间,通过点胶的方式将所述镜片固定于所述镜头筒,从而实现所述镜片的固定。

然而,相关技术中,所述镜头模组的所述镜片为堆叠式收容于所述镜头筒内,其组装方式单一,镜片之间的空气间隔无法调节,影响所述镜头模组的光学性能。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新的镜头模组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组装方式灵活,镜片间的空气间隔可调且光学性能好的镜头模组。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镜头模组,包括镜头筒、收容于所述镜头筒内的镜片组及遮光片,所述镜片组包括沿物侧至像侧依次堆叠设置的第一镜片及第二镜片,所述遮光片包括夹设于所述第一镜片与所述第二镜片间的第一遮光片,所述第一镜片自其边缘向着光轴方向凹陷形成第一凹陷部,所述第二镜片自其边缘向着光轴方向凹陷形成第二凹陷部;所述镜头模组还包括卡持于第一镜片与镜头筒之间的第一卡环及卡持于第二镜片与镜头筒之间的第二卡环,所述第一卡环包括第一主体部、自所述第一主体部向着光轴方向延伸的第一延伸部及自所述第一主体部向着物侧方向凹陷形成的第一凹槽,所述第二卡环包括第二主体部、自所述第二主体部向着光轴方向延伸的第二延伸部及自所述第二主体部向着物侧方向延伸形成的第二突出部;所述第一延伸部收容于所述第一凹陷部,所述第二延伸部收容于所述第二凹陷部,所述第二突出部收容于所述第一凹槽,所述第一遮光片沿物侧到像侧方向的正投影至少部分覆盖所述第二延伸部。

优选的,所述镜片组还包括收容于所述镜头筒且设置于所述第一镜片的物侧或第二镜片的像侧的至少一第三镜片。

优选的,所述镜头模组还包括夹设于所述镜片组与所述第三镜片之间的第二遮光片。

优选的,所述镜头模组还包括卡持于所述第三镜片与所述镜头筒之间的第三卡环。

优选的,所述第三镜片设置于所述第二镜片的像侧,其包括自其边缘向着光轴方向凹陷形成第三凹陷部,所述第三卡环包括第三主体部、自所述第三主体部向着光轴方向延伸的第三延伸部及自所述第三主体部向着物侧方向延伸形成的第三突出部,所述第二卡环还包括自所述第二主体部向着物侧方向凹陷形成的第二凹槽,所述第三突出部收容于所述第二凹槽,所述第三延伸部收容于所述第三凹陷部。

优选的,所述第二遮光片沿物侧到像侧方向的正投影至少部分覆盖所述第三延伸部。

优选的,所述第一镜片、所述第二镜片及所述第三镜片均包括物侧面、像侧面及连接所述物侧面和所述像侧面的侧壁,所述第一凹陷部、所述第二凹陷部和所述第三凹陷部分别由所述第一镜片、所述第二镜片及所述第三镜片的所述物侧面向像侧方向凹陷形成,所述第一凹陷部、所述第二凹陷部和所述第三凹陷部结构相同,均包括第一壁和由所述第一壁弯折延伸的第二壁,所述第一壁与所述物侧面连接,所述第二壁与所述侧壁连接。

优选的,所述第一主体部、所述第二主体部及所述第三主体部分别抵接于所述第一镜片的所述侧壁、所述第二镜片的所述侧壁及所述第三镜片的所述侧壁。

优选的,所述第一延伸部、所述第二延伸部及所述第三延伸部分别抵接于与所述第一镜片的第一壁、所述第二镜片的第一壁及所述第三镜片的第一壁。

优选的,所述第一卡环、所述第二卡环均呈环状。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镜头模组通过设置所述卡环,将所述镜片通过所述卡环卡设固定后再固定装配于所述镜头筒,组装方式灵活,效率高;所述卡环的设置具有挡光作用,制成所述卡环的材料选择具有多样性,减少了所述镜片边缘形成的杂散光,提高了所述镜头模组的光学性能;另外,通过设计每个所述卡环的主体部的长度则可实现调节相邻两个所述镜片的空气间隔,进一步提高所述镜头模组的光学性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镜头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部分结构的分解图;

图3为图1中镜头模组的另一种装配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请同时参图1-2。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镜头模组100,包括镜头筒1、收容于所述镜头筒1内的至少两卡环2、至少两片镜片及分别夹设于相邻两片所述镜片之间的遮光片4,所述镜片组成镜片组30。所述镜片组3中的各镜片沿物侧到像侧方向依次叠设收容于所述镜头筒1内,所述卡环2依次叠设且分别将每片所述镜片卡持于所述镜头筒1。

本实施方式中,以三个所述卡环2及六片所述镜片的装配结构为例进行说明,三个所述卡环2分别将靠近通光孔的三片所述镜片夹持于所述镜头筒1内,即第一镜片3a、第二镜片3b、第三镜片3c,且第一镜片3a、第二镜片3b、第三镜片3c自所述物侧至像侧依次堆叠设置,每一所述遮光片4夹设于相邻两片所述镜片之间,当然相邻的两镜片之间也可根据需要设置遮光板。所述卡环2包括由物侧到像侧依次叠设并装配于所述镜头筒1内的第一卡环2a、第二卡环2b和第三卡环2c。所述第一卡环2a卡持于所述第一镜片3a与所述镜头筒1之间,所述第二卡环2b卡持于所述第二镜片3b与所述镜头筒1之间,所述第三卡环2c卡持于所述第三镜片3c与所述镜头筒1之间。

具体如下:

所述第一卡环2a包括装配于所述镜头筒1内的呈环状的第一主体部21a、由所述第一主体部21a向着光轴方向延伸的呈环状的第一延伸部22a及自所述第一主体部21a向着物侧方向凹陷形成的第一凹槽23a。所述第一主体部21a和所述第一延伸部22a不限于环状。

具体为,所述第一延伸部22a由所述主体部21a的靠近所述镜头模组100的物侧的一端延伸形成。

所述第二卡环2b包括装配于所述镜头筒1内的呈环状的第二主体部21b、由所述第二主体部21b向着光轴方向延伸的呈环状的第二延伸部22b、由所述第二主体部21b向着物侧方向延伸形成的第二突出部23b和由所述第二主体部21b向着物侧方向凹陷形成的第二凹槽24b。所述第二主体部21b和所述第二延伸部22b不限于环状。

具体为,所述第二延伸部22b由所述主体部21b的靠近所述镜头模组100的物侧的一端延伸形成。

所述第三卡环2c包括装配于所述镜头筒1内的呈环状的第三主体部21c、由所述第三主体部21c向着光轴方向延伸的呈环状的第三延伸部22c及由所述第三主体部21c向着物侧方向延伸形成的第三突出部23c。所述第三主体部21c和所述第三延伸部22c不限于环状。

具体为,所述第三延伸部22c由所述第三主体部21c的靠近所述镜头模组100的物侧的一端延伸形成。

所述第一卡环2a、第二卡环2b和第三卡环2c的设置具有为所述镜片形成挡光的作用,制成所述卡环2的材料选择具有多样性,减少了所述镜片边缘产生的杂散光,从而提高了所述镜头模组100的光学性能。本实施,所述第一卡环2a、第二卡环2b和第三卡环2c均呈环状。

每片所述镜片均包括用于聚光充当成像的主体部31、环绕所述主体部31延伸的充当非成像区的周边部32及设置于所述周边部32的用于分别配合收容所述第一延伸部22a、第二延伸部22b及第三延伸部22c的凹陷部33。换句话说即,所述第一镜片3a自其边缘向着光轴方向凹陷形成第一凹陷部33a,所述第二镜片3b自其边缘向着光轴方向凹陷形成第二凹陷部33b,所述第三镜片3c自其边缘向着光轴方向凹陷形成第三凹陷部33c。具体的,所述第一凹陷部33a、所述第二凹陷部33b和所述第三凹陷部33c分别由所述第一镜片3a、所述第二镜片3b及所述第三镜片3c的所述物侧面向像侧方向凹陷形成。

三所述镜片的所述周边部32分别抵接固定于所述对应设置的所述第一卡环2a的第一主体部21a、第二卡环2b的第二主体部21b及第三卡环2c的第三主体部21c,且使所述夹第一延伸部22a、第二延伸部22b及第三延伸部22c分别压设于所述三个所述镜片的凹陷部33。所述第二突出部23b设于所述第一凹槽23a内,所述第三突出部23c设于所述第二凹槽24b内。该装配结构使每一个所述卡环2与每一个对应的所述镜片装配后结构平衡性好,提高所述镜片模组100的性能可靠性。

本实施方式中,每片所述镜片的所述周边部32包括物侧面321、与所述物侧面321相对设置的像侧面322及连接所述物侧面321和所述像侧面322的侧壁323,所述凹陷部33由所述周边部32的所述物侧面321向其像侧面322凹陷形成。

具体的,所述第一凹陷部33a、所述第二凹陷部33b和所述第三凹陷33c部结构相同,每个所述凹陷部33包括第一壁331和由所述第一壁331弯折延伸的第二壁332,所述第一壁331与所述物侧面321连接,所述第二壁332与所述侧壁323连接。其中,所述第一壁331为竖直方向的竖直面,所述第二壁332为水平方向的水平面。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主体部21a、第二主体部21b及第三主体部21c分别抵接于三片所述镜片的所述周边部32的所述侧壁323;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延伸部22a、第二延伸部22b及第三延伸部22c也可分别与三片所述镜片的所述第一壁33抵接设置。

需要说明的是,每片所述镜片的所述凹陷部33也可由所述周边部32的所述像侧面322向其物侧面321凹陷形成。只要能使所述凹陷部33分别与一个所述卡环2配合装配即可,这都是可行的。

以此为例,所述遮光片4包括第一遮光片41和第二遮光片42,所述第一遮光片41夹设于所述第一镜片3a和第二镜片3b之间,所述第二遮光片42夹设于所述第二镜片3b和所述第三镜片3c之间。当然,遮光片可以设置于任意两相邻的镜片之间。

相邻的两个所述卡环2在沿光轴方向上呈抵接设置,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遮光片41沿物侧到像侧方向的正投影至少部分覆盖所述第二延伸部22b,所述第一遮光片41抵接于所述第二卡环2b的第二突出部23b,所述第二遮光42片沿物侧到像侧方向的正投影至少部分覆盖所述第三延伸部22c,所述第二遮光片42抵接于所述第三卡环2c的第三突出部23c,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遮光片41也可抵接于所述第一卡环2a的第一主体部21a,所述第二遮光片42也可抵接于所述第二卡环2b的第二主体部21b。

请结合参图3,相邻的两个所述卡环2在沿所述光轴方向上间隔设置,这也是可行的,即所述第一卡环2a与所述第二卡环2b间隔设置,所述第二卡环2b与所述第三卡环2c间隔设置。具体的,所述第一主体部21a与所述第二卡环2b间隔设置,所述第二主体部21b与所述第三卡环2c间隔设置。

所述第一镜片3a装配于的述第一卡环2a,同时通过所述第一遮光片41压设于所述第二卡环2b上;所述第二镜片3b装配于所述第二卡环2b,同时通过所述第二遮光片42压设于所述第三卡环3c,以此类推。当然,相邻镜片之间不设置遮光片4也是可以的。

通过设计所述主体部21在所述光轴上的长度或/和设计所述延伸部22在所述光轴上的厚度,即可实现相邻的两个所述镜片之间的空气间隔的调整。

上述三个卡环2与三片镜片的装配结构并不限于此,仅为一实施例,至少运用于两个卡环2和两个镜片结构,也可以应用于更多的卡环2和镜片结构,当所述镜片的数量增加时,只需要对应增加第二卡环2b的数量即可实现。其原理与本实施例说明一样。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镜头模组通过设置所述卡环,将所述镜片通过所述卡环卡设固定后再固定装配于所述镜头筒,组装方式灵活,效率高;所述卡环的设置具有挡光作用,制成所述卡环的材料选择具有多样性,减少了所述镜片边缘形成的杂散光,提高了所述镜头模组的光学性能;另外,通过设计所述卡环的尺寸设计则可实现调节相邻两个所述镜片的空气间隔,进一步提高所述镜头模组的光学性能。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它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