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仿真下的全息投影组合模型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591585阅读:642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虚拟仿真技术,特别涉及一种虚拟仿真下的全息投影组合模型



背景技术:

全息投影技术(front-projected holographic display)也称虚拟成像技术是利用干涉和衍射原理记录并再现物体真实的三维图像的技术。

其第一步是利用干涉原理记录物体光波信息,此即拍摄过程:被摄物体在激光辐照下形成漫射式的物光束;另一部分激光作为参考光束射到全息底片上,和物光束叠加产生干涉,把物体光波上各点的位相和振幅转换成在空间上变化的强度,从而利用干涉条纹间的反差和间隔将物体光波的全部信息记录下来。记录着干涉条纹的底片经过显影、定影等处理程序后,便成为一张全息图,或称全息照片。第二步是利用衍射原理再现物体光波信息,这是成象过程:全息图犹如一个复杂的光栅,在相干激光照射下,一张线性记录的正弦型全息图的衍射光波一般可给出两个象,即原始象(又称初始象)和共轭象。再现的图像立体感强,具有真实的视觉效应。全息图的每一部分都记录了物体上各点的光信息,故原则上它的每一部分都能再现原物的整个图像,通过多次曝光还可以在同一张底片上记录多个不同的图像,而且能互不干扰地分别显示出来。

三棱锥式全息投影模型中的半透膜可以将一部分光进行反射,另一部分透射。利用半透膜使观看者不仅能看到反射的图像,也能看到透射的场景,从而产生全息投影的效果。但是三棱锥式全息投影只可以将物体单独得表示出来,不能与环境相结合,表达比较单一,也只能简单的用于模型展示方面,实用性并不是很明显。而将三棱锥式全息投影模型与Z字形全息投影模型组合后,可以将场景与实物进行叠加,并且能够做到在相同的场景中放置不同的实物以观察效果,这样就可以用于工程建设或者类似的模型制作领域,大大增强了实用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虚拟仿真下的全息投影组合模型装置,以增强图像的立体效果。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本实用新型的虚拟仿真下的全息投影组合模型装置,包括投影屏幕和投影模型,其特征是:所述投影模型包括Z形投影模型和三棱锥投影模型,Z形投影模型包括由底板、中部框架和上部框架构成的Z骨架,中部框架、上部框架内分别设置第一半透视膜、第二半透视膜;所述三棱锥投影模型由半透视膜制成,放置在底板上,位于Z形投影模型的成像区域中;所述投影屏幕包括第一投影屏幕和第二投影屏幕,第一投影屏幕架设于上部框架的正上方,第二投影屏幕通过支撑框架架设于三棱锥投影模型的正上方。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Z形投影模型和三棱锥投影模型分别利用不同的成像原理将二维的图像转换成三维效果,三棱锥投影模型位于Z形投影模型的成像区域中,产生场景叠加的效果,使图像的立体效果大为增强,可以在各种环境中观察固定模型与环境的适应性,协调性,方便进行模型的修改。

附图说明

本说明书包括如下两幅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虚拟仿真下的全息投影组合模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虚拟仿真下的全息投影组合模型装置中三棱锥投影模型的俯视图。

图中示出构件和对应的标记:第一投影屏幕11,第二投影屏幕12,底板21,中部框架22,第一半透视膜221,上部框架23,第二半透视膜231,三棱锥投影模型30,支撑框架31。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参照图1和图2,本实用新型的虚拟仿真下的全息投影组合模型装置,包括投影屏幕和投影模型。所述投影模型包括Z形投影模型和三棱锥投影模型30,Z形投影模型包括由底板21、中部框架22和上部框架23构成的Z骨架,中部框架22、上部框架23内分别设置第一半透视膜221、第二半透视膜231。所述三棱锥投影模型30由半透视膜制成,放置在底板21上,位于Z形投影模型的成像区域中。所述投影屏幕包括第一投影屏幕11和第二投影屏幕12,第一投影屏幕11架设于上部框架23的正上方,第二投影屏幕12通过支撑框架31架设于三棱锥投影模型30的正上方。

Z形投影模型和三棱锥投影模型30分别利用不同的成像原理将二维的图像转换成三维效果,三棱锥投影模型30位于Z形投影模型的成像区域中,产生场景叠加的效果,使图像的立体效果大为增强,可以在各种环境中观察固定模型与环境的适应性,协调性,方便进行模型的修改。

以上所述只是用图解说明本实用新型虚拟仿真下的全息投影组合模型装置的一些原理,并非是要将本实用新型局限在所示和所述的具体结构和适用范围内,故凡是所有可能被利用的相应修改以及等同物,均属于本实用新型所申请的专利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