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772416阅读:186来源:国知局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指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显示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类型的显示器件层出不穷,目前主流的显示屏主要包括液晶显示屏和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屏。液晶显示屏(liquidcrystaldisplay,简称lcd)相对于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屏来说制作成本更低,但lcd显示屏并不能自主发光,需要设置背光模组。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light-emittingdiode,简称oled)采用自发光材料,不需要设置背光模组,同时视角广,响应速度快。

但无论制作哪种显示屏时都不可避免地采用多种材料的膜层叠层结构,而不同的膜层的折射率会有差异,那么外界的环境光在入射到显示屏时会在层间发生反射和折射,由于折射率的差异使得层间产生反射累加,造成环境光在显示面板表面的反射率较高,在显示屏进行显示时,这部分反射光会降低显示画面的对比度,从而降低了观看体验。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用以降低显示面板的表面反射率。

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基板,位于所述显示基板出光侧的第一偏光层,以及位于所述第一偏光层与所述显示基板之间的至少一层功能膜层;其中,

所述第一偏光层背离各所述功能膜层一侧的表面为平面;

所述第一偏光层、各所述功能膜层与所述显示基板之间相互贴合,且至少一个交界面为具有多个平行设置的条形凹凸棱的不平整交界面;所述条形凹凸棱的棱向与所述第一偏光层的平表面平行;

距离所述显示基板最远的所述不平整交界面具有的所述条形凹凸棱的棱向与所述第一偏光层的偏振化方向相互垂直,且所述条形凹凸棱具有沿棱向延伸的斜面,所述斜面与所述第一偏光层的平表面的夹角为光线沿第一方向入射至所述不平整交界面的布儒斯特角;

所述第一方向为光线经所述第一偏光层向所述显示面板内部的入射方向。

第二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上述任一显示面板。

本发明有益效果如下: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包括显示基板,位于显示基板出光侧的第一偏光层,以及位于第一偏光层与显示基板之间的至少一层功能膜层;其中,第一偏光层背离各功能膜层一侧的表面为平面;第一偏光层、各功能膜层与显示基板之间相互贴合,且至少一个交界面为具有多个平行设置的条形凹凸棱的不平整交界面;条形凹凸棱的棱向与第一偏光层的平表面平行;距离显示基板最远的不平整交界面具有的条形凹凸棱的棱向与第一偏光层的偏振化方向相互垂直,且条形凹凸棱具有沿棱向延伸的斜面,斜面与第一偏光层的平表面的夹角为光线沿第一方向入射至不平整交界面的布儒斯特角;第一方向为光线经第一偏光层向显示面板内部的入射方向。将位于最外侧的不平整交界面具有的斜面设置成与平整界面夹角为在该界面光线向内入射的布儒斯特角,则使得环境光垂直入射显示面板时在经过该不平整的交界面可以布儒斯特角入射,而经过第一偏光层的环境光已转换为线偏振光,根据布儒斯特定律可消除垂直入射的环境光在该不平整交界面的反射光,由此降低了显示面板的表面反射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不平整交界面的光路图之一;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之三;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之四;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不平整交界面的光路图之二;

图7a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条形凹凸棱的截面示意图之一;

图7b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条形凹凸棱的截面示意图之二;

图8a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条形凹凸棱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8b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条形凹凸棱的俯视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9a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条形凹凸棱的俯视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9b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条形凹凸棱的截面示意图之三;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1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之三。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用以降低显示面板的表面反射率。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为明显易懂,下面将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说明。然而,示例实施方式能够以多种形式实施,且不应被理解为限于在此阐述的实施方式;相反,提供这些实施方式使得本发明更全面和完整,并将示例实施方式的构思全面地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类似的结构,因而将省略对它们的重复描述。本发明中所描述的表达位置与方向的词,均是以附图为例进行的说明,但根据需要也可以做出改变,所做改变均包含在本发明保护范围内。本发明的附图仅用于示意相对位置关系,某些部位的层厚采用了夸示的绘图方式以便于理解,附图中的层厚并不代表实际层厚的比例关系。

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下描述中阐述了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能够以多种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发明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推广。因此本发明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的限制。如在通篇说明书及权利要求当中所提及的一个部件位于另一部件的“一侧”包含该部件和该另一部件相邻或者不相邻的情形。如在通篇说明书及权利要求当中所提及的一个部件位于“背离”另一部件的“一侧”,包含该部件和该另一部件相邻或者不相邻的情形。说明书后续描述为实施本申请的较佳实施方式,然所述描述乃以说明本申请的一般原则为目的,并非用以限定本申请的范围。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当视所附权利要求所界定者为准。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进行详细说明。其中,附图中各部件的厚度和形状不反映显示装置的真实比例,目的只是示意说明本发明内容。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之一,如图1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基板11,位于显示基板11出光侧的第一偏光层12,以及位于第一偏光层12与显示基板11之间的至少一层功能膜层13。

其中,第一偏光层12背离各功能膜层13一侧的表面为平面;第一偏光层12、各功能膜层13与显示基板11之间相互贴合,且至少一个交界面为具有多个平行设置的条形凹凸棱100的不平整交界面。

进一步地,条形凹凸棱100的棱向与第一偏光层12的平表面相互平行,距离显示基板11最远的不平整交界面具有的条形凹凸棱100的棱向与第一偏光层12的偏振化方向相互垂直,且条形凹凸棱100具有沿棱向延伸的斜面101,该斜面101与第一偏光层12的平表面的夹角为光线沿第一方向入射至不平整交界面的布儒斯特角。上述的第一方向为光线经第一偏光层12向显示面板内部的入射方向。

在实际应用中,显示面板通常可包括用于进行图像显示的显示基板以及位于显示基板出光侧的具有光学性能或其它功能的膜层,这些膜层是进行显示基板进行图像显示必不可少的,可以提高显示基板的显示效果,对显示基板也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正是由于显示基板的表面具有多个膜层,且各膜层采用不同的材料制作使得折射率存在差层,那么在各相邻的膜层的表面所发生的环境光反射在膜层厚度和波长满足一定关系的时候反射光会发生相干相长的现象,使得显示面板的表面反射率较高,影响显示面板的对比度。有鉴于此,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中会对至少一个膜层的交界面做表面化处理,并结合布儒斯特定律的规律使环境光在该表面的反射光强度下降为零。

具体来说,布儒斯特定律表明:当光线入射到两个折射率不同的材料界面时,在特定的入射角下反射光均为线偏振光,且其振动方向与入射面相垂直,,反射光线与折射光线相互垂直,该特定的入射角即为布儒斯特角。根据上述的布儒斯特定律,如果入射到不同材料界面的入射光线为偏振方向平行于入射面的线偏振光,当入射角为布斯特角时,反射光强度为零。将上述的理论应用到本发明中,由于在显示面板中设置了第一偏光层12可使得入射的环境光经过第一偏光层12的作用之后均转变为线偏振光,那么只要线偏振光的偏振方向与入射面平行,且以布儒斯特角入射到不同材料的交界面时,就可以使得环境光在该交界面的反射率下降。

如图1所示,显示基板11和第一偏光层12之间包括两层功能膜层13,且位于上侧的功能膜层13与第一偏光层12之间的交界面为距离显示面板11最远的不平整交界面。第一偏光层12的偏振化方向如图1中的双箭头所示的水平方向,环境光在经过第一偏光层12之后转化为偏振方向为水平方向的线偏振光。由于实际应用中主要考虑的是垂直入射显示面板的环境光的反射情况,因此在第一偏光层12和功能膜层13的交界面设置多个延伸方向与第一偏光层12的偏振化方向(在本实施为水平方向)相垂直的条形凹凸棱100,是为了使垂直入射显示面板的光线能够以布儒斯特角入射到上述的交界面上,而入射面内的线偏振光的偏振方向均为平行于入射面的水平方向,由此使得反射光的强度下降为零。

进一步地,如何设置交界面的条形凹凸棱100从而保证垂直射入显示面板的光线在交界面处的入射角为布儒斯特角为本发明重点需要考虑的问题。为方便说明,将第一偏光层12和功能膜层13的交界面的两个条形凹凸棱100的截面图形局部放大,图2示出了上述不平整交界面的局部的光路图,如图2所示,条形凹凸棱100具有沿棱向延伸的斜面101。环境光在透过第一偏光层12之后转化为偏振方向为水平方向的线偏振光,该线偏振光线作为入射光线a1入射到斜面101,在斜面面发生反射和折射,反射光线表示为a2、折射光线表示为a3;入射角和反射角分别表示为ρ1和ρ2。由于光线a1需要以布儒斯特角入射到斜面101才能达到上述的降低反射率的目的,因此根据入射角ρ1与其对顶角、斜面的倾角ρ3等角度之间的互余关系,可以确定出各角度之间满足关系:ρ1=ρ2=ρ3。也就是说当斜面101的倾角ρ3,即斜面101与第一偏光层12的平表面的夹角等于光线由第一偏光层12入射至功能膜层13的布儒斯特角时,可以使上述的光线a1以布儒斯特角入射斜面101,以降低在斜面101的反射率。

更进一步地,根据光路可逆的原理可知,当光线逆着原来的反射光线的方向入射到质界面时,必会逆着原来的入射方向反射。为了方便区分说明,在图2中将光线分为两组进行示意。图2中左侧光路图示意上述的垂直入射第一偏光层12后的光线a1在斜面101发生反射的光路;图2中右侧光路图示意逆着原反射光线a2入射到斜面101发生反射的光路。图2中右侧光路图即示意出了垂直入射人眼的反射光线的光路。逆着原反射光线a2入向到斜面101的光线a2’的反射光线a1’为左侧光线a1的逆向光线,且光线a2’的入射角ρ2’与光线a2的反射角ρ2相等,光线a1’反射角ρ1’与光线a1的入射角ρ1相等。根据光路可逆原理可知,垂直向外出射的反射光线a1’均由入射角度为ρ2’的光线a2’反射产生,而ρ2’=ρ2=ρ1=ρ3,因此,光线a2’同样以布儒斯特角入射到斜面101,且其偏振方向为平行于入射面的水平方向,其反射光线a1’只能为偏振方向垂直于入射面的线偏振光,而入射光中没有垂直于入射面的振动分量,因此反射光线a1’的强度也下降为零。用户在观看显示面板时,通常位于显示面板的正前方,即用户所接收到的显示面板的光线大多为如光线a1’方向的光线,根据上述说明可知,在光线a1’的方向上不存在环境光的反射光,也就是说,可能产生垂直入射人眼的反射光线a1’的入射光线a2’以布儒斯特角入射到斜面101,因此无法产生反射光线a1’,减少了环境光产生的反射光对显示面板发出的光的影响,由此提高了显示画面的对比度,提升用户的观看体验。

在具体实施时,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显示面板可为液晶显示面板,其结构如图3所示,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之二,显示基板11可包括相对而置的阵列基板111和彩膜基板112;则在第一偏光层12与彩膜基板112之间包括至少一层功能膜层13。在实际应用中,功能膜层13可包括保护层、高透膜层或屏蔽层等,根据需要可以灵活设置,本发明实施例不对其进行具体限定。

以下仅以上述的功能膜层为屏蔽层为例对液晶显示面板的几种膜层处理情况进行具体说明。在下述的说明所对应的附图中均以13’表示屏蔽层;第一偏光层12的偏振化方向均以水平方向为例,且条形凹凸棱的延伸方向均与第一偏振层12的偏振化方向相互垂直;第一偏光层12的平表面为上表面。

在一种可实施的方式中,如图3所示,第一偏光层12与屏蔽层13’的交界面可为不平整交界面;该不平整交界面包括多个第一条形凹凸棱200,第一条形凹凸棱200沿棱向延伸的斜面为第一斜面201,第一斜面201与第一偏光层12的平表面的夹角为光线由第一偏光层12入射至屏蔽层13’的布儒斯特角。

在本实施例中环境光线在第一偏光层12与屏蔽层13’的交界面反射率降低的原理与上述原理类似,此处不再赘述。在实际应用中,上述的屏蔽层13’可采用透明导电材料进行制作,例如可采用氧化铟锡(ito)、铝掺杂的氧化锌(azo)等制作。采用透明导电材料来制作屏蔽层13’既能将不需要的静电或显示基板所产生的不必要的电荷屏蔽,又不会阻挡显示基板的出光。将屏蔽层13’背离第一衬底基板112一侧的表面进行表面处理,以形成多个上述延伸方向相互平行的第一凹凸棱200。在制作完成屏蔽层13’后,再在屏蔽层13’的表面涂覆偏光性胶材,使偏光材料与屏蔽层13’的凹凸表面相贴合,以形成第一偏光层12与屏蔽层13’之间的不平整交界面,最后将偏光材料固化后可形成偏振化方向为水平方向的第一偏光层12。

在另一种可实施的方式中,如图4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之三,显示基板11包括相对而置的阵列基板111和彩膜基板112,在阵列基板111和彩膜基板112之间还包括液晶层(图4中未标出)。其中,彩膜基板包括第一衬底基板1121,且彩膜基板112与屏蔽层13’相贴合的一侧为第一衬底基板1121;屏蔽层13’与第一衬底基板1121的交界面可为不平整交界面;该不平整交界面包括多个第二条形凹凸棱300,第二条形凹凸棱300沿棱向延伸的斜面为第二斜面301,第二斜面301与第一偏光层12的平表面的夹角为光线由屏蔽层13’入射至第一衬底基板1121的布儒斯特角。

在本实施例中环境光线在屏蔽层13’与第一衬底基板1121的交界面反射率降低的原理与上述原理类似,此处不再赘述。在实际应用中,可先对第一衬底基板1121背离阵列基板111一侧的表面进行表面处理,以形成多个相互平行的第二条形凹凸棱300,再在第一衬底基板1121的表面涂覆透明导电性材料,使透明导电性材料与第一衬底基板1121的表面相互贴合,以形成上述不平整的交界面,待透明导电性材料固化后形成屏蔽层13’。

由于垂直入射的环境光在不平整的交界面的反射光强度降低,而在平整的交界面仍可能存在反射增较强的现象。因此,为了降低垂直入射环境光在层间的反射率可优先选择将光线最先入射的交界面设置为不平整的交界面,例如,上述的两种实施方式中,可优先选择将第一偏光层12和屏蔽层13’的交界面设置为不平整的交界面。由此,可使环境光在最先入射的交界面的反射率降低,而再向内部的其它交界面入射时入射方向发生变化,不会在正视角的方向上产生较强的反射。

而作为另一种可实施的方式,如图5所示,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之四,彩膜基板112与屏蔽层13’相贴合的一侧仍包括第一衬底基板1121,与图4所示的显示面板的不同之处在于,第一偏光层12与屏蔽层13’的交界面以及屏蔽层13’与第一衬底基板1121的交界面均为不平整交界面。

其中,第一偏光层12与屏蔽层13’的交界面包括多个第三条形凹凸棱400,第三条形凹凸棱400沿棱向延伸的斜面为第三斜面401,第三斜面401与第一偏光层的平表面12的夹角为θ1;屏蔽层12与第一衬底基板1121的交界面包括多个第四条形凹凸棱500,第四条形凹凸棱500沿棱向延伸的斜面为第四斜面501,第四斜面501与第一偏光层12的平表面的夹角满足以下公式:

α=2θ1+θ2-90°;

其中,α为第四斜面501与第一偏光层12的平表面的夹角,θ1为光线由第一偏光层12入射至屏蔽层12的布儒斯特角,θ2为光线由屏蔽层12入射至第一衬底基板1121的布儒斯特角。

在本实施例中,光线在入射到上述两个不平整的交界面的光路如图6所示,其中,垂直入射显示面板的环境光在入射到第三斜面401时的光线b1,其反射光线b2的强度下降为零,第三斜面401与第一偏光层12的上表示的夹角等于图6所示的夹角α’,该夹角α’等于光线由第一偏光层12入射至屏蔽层13’的布儒斯特角时,可降低在第一偏光层12与屏蔽层13’和表面反射率,其原理与上述入射光线a1与反射光线a2的原理类似,此外不再赘述。而光线b1的折射光线b3在入射到第四斜面501时若想要达到反射率降低的效果,需要使得光线b3以布儒斯特角入射至第四斜面501,那么在此前提下需要对第四斜面的倾角α进行设计。

具体地,若光线b1入射到第三斜面401的入射角为θ1,折射角为θ3;折射光线b3入射到第五斜面的入射角为θ2时,根据各角度互余互互补的关系,可以得到以下关系式:

α+90°-θ2=θ1+90°-θ3;

而根据布儒斯特定律可知,折射角与反射角为互余的关系,而入射角与反射角相等,因此可等到以下关系式:

θ1+θ3=90°;

由此可以计算出当第四斜面501的倾斜角α,即第四斜面501与第一偏光层12的上表面的夹角等于α=2θ1+θ2-90°时,可使反射光线b4的强度也下降为零,从而降低了环境光在两个不平整交界面的反射率,与上述的单独设置不平整交界面的情况相比,本实施例的降低环境光表面反射率的效果更佳。

为了进一步降低环境光不平整交界的反射率,可以将不平整交界面内的条形凹凸棱的斜面设置为截面为对称图形的结构,如图7a和图7b所示,分别为条形凹凸棱的两种截面示意图,条形凹凸棱100在垂直于第一偏光层12平表面的截面图形相对于第一偏光层12的平表面的法线oo’对称。如图7a所示,条形凹凸棱100的截面图形可为等腰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的底角可设置为光线入射该交界面的布儒斯特角;或者,如图7b所示,条形凹凸棱100的截面图形也可为等腰梯形,等腰梯形的底角可设置为光线入射该交界面的布儒斯特角。在实际应用中,还可根据需要设置条形凹凸棱100的截面图形,在此不做限定。

图8a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条形凹凸棱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8b图8a中所示的条形凹凸棱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在实际应用中如果条形凸凹棱如图8a所示的方式均设置为均沿同一方向延伸,且长度、高度及形状均一致时,规则的图形会对显示画面具有干扰的作用,容易在显示面板的出光面造成为了摩尔纹,为了避免摩尔纹本发明实施例中应避免使用如图8b所示的条形凹凸棱100的排列方式,可将各条形凹凸棱不规则分布。

在一种可实施的方式中,如图9a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条形凹凸棱的结构示意图,可将各条形凹凸棱100的长度设置为不完全相等。在进行排列时各条形凹凸棱100无需沿着同一条直线分布,只要保请其延伸方向均相同的情况下可以任意错位排列。在另一种可实施的方式中,如图9b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条形凹凸棱的截面示意图,可将各条形凹凸棱100的高度设置为不都相等,相邻的两个条形凹凸棱100的高度可相等也可不等,而条形凹凸棱的截面图形为相似图形。在实际应用中,还可将上述两种实施方式结合使用,也可单独使用,在此不做限定。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包括上述任一显示面板。该显示装置可为液晶面板、液晶显示器、液晶电视、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oled显示器、oled电视或电子纸等显示装置。也可为手机、智能手机等移动设备。

以液晶显示装置为例,如图10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之一,显示基板11包括:相对而置的阵列基板111和彩膜基板112;显示装置还包括:位于阵列基板111背离彩膜基板112一侧的背光模组14。背光模组14的出射光线正入射到显示面板中,通过控制各像素对应的液晶层的偏振,可实现透射光的亮度调节。

在一种可实施的方式中,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显示装置中,如图11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之二,背光模组14可包括:导光板141以及位于导光板141出光侧的反射式偏光片142;显示面板还包括:位于阵列基板111背离彩膜基板112一侧表面的第二偏光层15。背光模组中设置反射式偏光片142可以使平行于该反射式偏光片142的偏振化方向的光的振动分量通过,而将垂直于偏振化方向的光的振动分量再反射回导光板141,经过导光板141的全反射作用之后出射的光线又会有平行于反射式偏光片142的偏振化方向的光分量透过,由此提高导光板的光线利用率,在采用反射式偏光片142作为增光元件时,背光模组14向阵列基板出射的光线均为线偏振光。

然而,在背光模组的出射光线入射到阵列基板111的表面时,由于阵列基板111表面的各膜层的折射率差异也会造成其表面反射率较高的问题。因此为了提高背光模组的光利用率,基于同一发明构思可将阵列基板的表面膜层也进行上述的表面处理操作。

在一种可实施的方式中,如图11所示,第二偏光层15面向阵列基板111一侧的表面为平面,第二偏光层15背离阵列基板111一侧的表面具有多个平行设置的第五条形凹凸棱600,第五条形凹凸棱600的延伸方向与反射式偏光片142的偏振化方向相互垂直;第五条形凹凸棱600具有沿棱向延伸的第五斜面601,且第五斜面601与第二偏光层15的平表面的夹角为光线由空气入射至第二偏光层15的布儒斯特角。

在本实施例中反射式偏光片142的偏振方向为如图11所示水平方向,因此,背光模组出射的光线也为偏振方向为水平方向的线偏振光,该线偏振光垂直入射阵列基板,且在第二偏光层15的第五斜面601的入射角为光线由空气入射至第二偏光层15的布儒斯特角时,根据布儒斯特定律,反射光的强度将下降为零,而根据能量守恒定律可知,当反射光的能量减小时,其透射光的能量必然增加。由此降低了背光模组的出射光线在第二偏光层15的表面的反射率,使更多的入射进入显示面板中,提高了背光模组的光利用率。

在另一种可实施的方式中,如图12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之三,显示面板还包括:位于第二偏光层15背离阵列基板111一侧表面的高透膜16;高透膜16面向第二偏光层15一侧的表面为平面,高透膜16背离第二偏光层15一侧的表面具有多个平行设置的第六条形凹凸棱700,第六条形凹凸棱700的延伸方向与反射式偏光片142的偏振化方向相互垂直;第六条形凹凸棱700具有沿棱向延伸的第六斜面701,且第六斜面701与高透膜16的平表面的夹角为光线由空气入射至高透膜16的布儒斯特角。

在本实施例中,可在第二偏光层15背离阵列基板111一侧的表面先形成一层高透膜以增加背光模组的光透过率,再将高透膜的与空气接触,即背离第二偏光层15一侧的表面进行表面处理,形成可使光线以布儒斯特角入射的第六斜面701,从而减小背光模组的出光在该表面的反射率,其降低表面反射率的原理与本发明上述实施例类似,此外不再赘述。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包括显示基板,位于显示基板出光侧的第一偏光层,以及位于第一偏光层与显示基板之间的至少一层功能膜层;其中,第一偏光层背离各功能膜层一侧的表面为平面;第一偏光层、各功能膜层与显示基板之间相互贴合,且至少一个交界面为具有多个平行设置的条形凹凸棱的不平整交界面;条形凹凸棱的棱向与第一偏光层的平表面平行;距离显示基板最远的不平整交界面具有的条形凹凸棱的棱向与第一偏光层的偏振化方向相互垂直,且条形凹凸棱具有沿棱向延伸的斜面,斜面与第一偏光层的平表面的夹角为光线沿第一方向入射至不平整交界面的布儒斯特角;第一方向为光线经第一偏光层向显示面板内部的入射方向。将位于最外侧的不平整交界面具有的斜面设置成与平整界面夹角为在该界面光线向内入射的布儒斯特角,则使得环境光垂直入射显示面板时在经过该不平整的交界面可以布儒斯特角入射,而经过第一偏光层的环境光已转换为线偏振光,根据布儒斯特定律可消除垂直入射的环境光在该不平整交界面的反射光,由此降低了显示面板的表面反射率。

尽管已描述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但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一旦得知了基本创造性概念,则可对这些实施例作出另外的变更和修改。所以,所附权利要求意欲解释为包括优选实施例以及落入本发明范围的所有变更和修改。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发明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发明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发明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