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学装置和投影仪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571141发布日期:2018-06-01 22:10阅读:132来源:国知局
光学装置和投影仪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光学装置和投影仪。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有根据图像信息来调制从光源装置射出的光、并将图像投射到屏幕等投射面上的投影仪。此外,近年来,已知有为了能够进行更明亮的图像的投射而具有射出更高亮度的光的光源装置的投影仪。而且,在这样的投影仪中,入射有从光源装置射出的光的光学元件的发热显著,因此提出了使用液体对该光学元件进行冷却的技术(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投影仪具有:光学装置,其具有光学元件(液晶面板);以及液体冷却装置。除液晶面板以外,光学装置还具有保持该液晶面板的光学元件保持体。

光学元件保持体具有:面板支承框,其具有开口部,支承液晶面板;以及液体流通管。液体流通管呈U字状弯曲,形成为俯视观察时在3个方向上包围液晶面板的图像形成区域,液体在其内部流通。面板支承框具有夹持液体流通管的入射侧支承框和射出侧支承框。

液体冷却装置具有液体压送部、液箱、热交换单元和多个液体循环部件,使液体在液体流通管中循环。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197390号公报

但是,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技术中,液体流通管形成为在3个方向上包围液晶面板的图像形成区域,由此在剩余的1个方向上,没有液体流通,所以存在冷却不充分的课题。因此,为了提高冷却能力,存在加粗液体流通管来增加液体的流量的方法、以及构成为增加液体流通管的弯曲部位而在大致4个方向上包围图像形成区域的方法,但存在如下课题。即,在加粗液体流通管时,存在光学元件保持体大型化、进而光学装置大型化的课题。在增加液体流通管的弯曲部位时,加工较困难,或者需要以高压使液体流通,液体压送部要求大功率的部件并且压力损失变大。在压力损失变大时,容易产生液体从用于使液体循环的连接部件间的挥发或漏出,因此存在如下课题:漏出的液体有可能附着于投影仪内的其他部件而产生不良情况、或者由于需要增加蓄积的液体,所以导致液箱大型化。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课题的至少一部分而完成的,能够以下述的方式或应用例来实现。

[应用例1]

本应用例的光学装置的特征在于,具有:光学元件,其配置在入射的光的光轴上;以及保持部,其保持所述光学元件,所述保持部具有:流入部,从该保持部的外部供给的液体流入该流入部;流道形成部,其沿着所述光学元件的周缘配设成环状,在内部具有流道,来自所述流入部的所述液体在该流道中流通;以及流出部,其使流过所述流道的所述液体流出到该保持部的外部,在所述流入部的内部和所述流道内的至少一方设置有突起。

根据该结构,在光学装置中,保持光学元件的保持部具备上述流入部、具有流道的流道形成部以及流出部,所以通过向流入部供给液体,能够使液体在流道中流通。由此,高效地冷却了由于入射的光而发热的光学元件。即,流道沿着光学元件的周缘构成为环状,所以能够将光学元件的热从包围光学元件的入射有光的光学有效区域的区域传递至液体。此外,与使用不同于保持部的部件(管状的部件等)来使液体流通的结构相比,由于夹设在光学元件与液体之间的部件减少,所以能够将光学元件的热高效地传递至液体。

因此,由于高效地抑制了光学元件的温度上升,所以可提供一种抑制了光学元件的劣化、从而能够可靠地发挥光学元件具有的光学特性的光学装置。

此外,由于与使用不同于保持部的部件来使液体流通的结构相比,能够用较少的部件个数构成,所以可提供一种能够实现制造工时和部件成本的减少、以及小型化的光学装置。

并且,由于在流入部的内部和流道内的至少一方设置有突起,因此从流入部流入的液体与该突起碰撞,由此能够产生紊流。紊流不易产生在层流中产生的温度边界层,因此能够在流入部的内壁或流道的内壁与液体之间良好地进行热交换。此外,通过在保持部设置突起而能够增大流道内的保持部的表面积,因此能够提高保持部的散热性。因此,可提供进一步高效地冷却了光学元件的光学装置。

[应用例2]

在上述应用例的光学装置中,优选的是,所述突起包含:多个第1突起,它们沿着所述液体的流通方向配置;以及多个第2突起,它们沿着所述流通方向配置,不同于所述多个第1突起,所述多个第1突起和所述多个第2突起配置成从所述流通方向观察时相互错开,并且配置成从与所述流通方向以及所述多个第1突起和所述多个第2突起突出的方向垂直的方向观察时相互错开。

根据该结构,多个第1突起和多个第2突起配置成从液体的流通方向观察时相互错开,并且配置成从与流通方向以及各突起的突出方向垂直的方向观察时相互错开。因此,能够高效地将紊流引导至在层流中产生温度边界层的部位。因此,可提供进一步高效地冷却了光学元件的光学装置。

[应用例3]

在上述应用例的光学装置中,优选的是,所述流道具有:第1流道部和第4流道部,它们彼此相对配置,该第1流道部朝第1方向延伸,该第4流道部朝作为所述第1方向的相反方向的第3方向延伸:以及第2流道部和第3流道部,它们彼此相对配置,朝与所述第1方向交叉的第2方向延伸,所述第1流道部、所述第2流道部、所述第3流道部和所述第4流道部连接为环状,所述突起设置在所述流道内。

根据该结构,利用第1流道部~第4流道部形成了环状的流道,因此能够针对具有矩形的光学有效区域的光学元件,以接近该光学有效区域的方式设置流道。而且,由于突起设置在流道内,因此能够在该环状的流道内,与在层流中容易产生温度边界层的部位对应地设置突起。因此,能够将光学元件的热进一步高效地传递至液体,所以可提供一种进一步抑制了光学元件的温度上升的光学装置。

[应用例4]

在上述应用例的光学装置中,优选的是,所述第2流道部和所述第3流道部分别比所述第1流道部和所述第4流道部长,所述突起设置于所述第2流道部和所述第3流道部中的至少一方。

根据该结构,流道形成为第2流道部和第3流道部比第1流道部和第4流道部长的俯视观察时的矩形,而且,突起设置于处于俯视观察时为矩形的流道中的长度方向上的第2流道部和第3流道部中的至少一方。因此,能够在层流中抑制第2流道部或第3流道部中的温度边界层的产生,该第2流道部或第3流道部中的温度边界层容易在比第1流道部或第4流道部大的范围内产生。因此,可提供一种具有光学元件、且高效地抑制了光学元件的温度上升的光学装置,该光学元件具有长方形的光学有效区域。

[应用例5]

在上述应用例的光学装置中,优选的是,所述保持部具有第1框架和第2框架,该第1框架和第2框架在沿着所述光轴的方向上彼此相对配置,通过彼此接合而形成所述流道,所述突起设置于所述第1框架和所述第2框架中的一个框架。

根据该结构,在第1框架和第2框架中的一方设置突起,并将第1框架和第2框架连接起来,由此能够形成具有流道和突起的保持部。由此,即使是在内部具有液体流通的流道的结构,也能够通过简单的加工且抑制了制造工时的增加地形成具有突起的保持部。

[应用例6]

在上述应用例的光学装置中,优选的是,所述第1框架和所述第2框架由导热性材料形成,所述突起具有传热用突起,该传热用突起以能够导热的方式与所述第1框架和所述第2框架中的另一个框架接触。

根据该结构,保持部的第1框架或第2框架位于光学元件侧,配置于光学元件的光入射侧或光射出侧而保持光学元件。而且,流入部的内部或流道内设置有传热用突起,该传热用突起从第1框架和第2框架中的一个突出,以能够导热的方式与另一个接触。因此,能够利用该传热用突起将配置于光学元件侧、且传递了光学元件的热的第1框架或第2框架的一个的传递到另一个。因此,能够利用传热用突起产生紊流,并且提高保持部的散热性。

[应用例7]

本应用例的光学装置的特征在于,具有:光学元件,其配置在入射的光的光轴上;以及保持部,其保持所述光学元件,所述保持部具有:流入部,从该保持部的外部供给的液体流入该流入部;流道形成部,其沿着所述光学元件的周缘配设成环状,在内部具有流道,来自所述流入部的所述液体在该流道中流通;以及流出部,其使流过所述流道的所述液体流出到该保持部的外部,所述流入部和所述流出部相对于所述流道形成部配置在同一侧。

根据该结构,在光学装置中,保持光学元件的保持部具备上述流入部、具有流道的流道形成部以及流出部,所以通过向流入部供给液体,能够使液体在流道中循环。由此,高效地冷却了由于入射的光而发热的光学元件。即,流道沿着光学元件的周缘构成为环状,所以能够将光学元件的热从包围光学元件的入射有光的光学有效区域的区域传递至液体。此外,与使用不同于保持部的部件(管状的部件等)来使液体流通的结构相比,由于夹设在光学元件与液体之间的部件减少,所以能够将光学元件的热高效地传递至液体。

因此,由于高效地抑制了光学元件的温度上升,所以可提供一种抑制了光学元件的劣化、从而能够可靠地发挥光学元件具有的光学特性的光学装置。

此外,由于与使用不同于保持部的部件来使液体流通的结构相比,能够用较少的部件个数构成,所以可提供一种能够实现制造工时和部件成本的减少、以及小型化的光学装置。

并且,流入部和流出部相对于流道形成部形成在同一侧,因此能够将为了使液体在流道中循环而分别与流入部和流出部连接的部件配置得紧凑。因此,可提供一种能够有助于搭载该光学装置的装置或设备的小型化的光学装置。

[应用例8]

在上述应用例的光学装置中,优选的是,所述流道具有:第1流道部,其使从所述流入部流入的所述液体的一部分朝第1方向流通;第2流道部,其使从所述流入部流入的所述液体的其余部分朝与所述第1方向交叉的第2方向流通;第3流道部,其使流过所述第1流道部的液体朝所述第2方向流通;以及第4流道部,其使流过所述第3流道部的液体朝作为所述第1方向的相反方向的第3方向流通,所述流出部使流过所述第2流道部的液体和流过所述第4流道部的液体汇合后的液体流出。

根据该结构,利用第1流道部~第4流道部形成环状的流道。由此,能够针对具有矩形的光学有效区域的光学元件,以接近该光学有效区域的方式设置流道。因此,能够将光学元件的热进一步高效地传递至液体,所以可提供一种进一步抑制了光学元件的温度上升的光学装置。

[应用例9]

在上述应用例的光学装置中,优选的是,所述第2流道部中设有局部缩窄的狭窄部。

根据该结构,从流入部流入的液体经过第1路径和第2路径流至流出部,在该第1路径中,从流入部流入的液体沿着第1流道部、第3流道部和第4流道部流动,在该第2路径中,所述液体沿着第2流道部与第4流道部汇合。即,第1路径形成为比第2路径长。

因此,在第1路径中流动的液体随着在第1流道部、第3流道部和第4流道部中前进而温度逐渐上升,因此在第4流道部中流动的液体的温度比在第1流道部或第2流道部中流动的液体的温度高。在未设置有狭窄部的结构中,该温度差变得显著。即,在未设置有狭窄部的结构中,在光学元件的表面的温度分布中,最高温的部位从表面的中央偏向第4流道部侧。

另一方面,根据该结构,第2流道部中设有局部缩窄的狭窄部,由此在第2流道部中流通的液体的流速减慢,所以进一步传递光学元件的热。由此,在第4流道部中流动的液体的温度和在第2流道部中流动的液体的温度之间的温度差减小,所以在光学元件的表面的温度分布中,可取得最高温的部位接近表面中央的平衡。因此,对于光学元件,抑制了对入射的光的状态进行转换的光学特性在表面内的偏差。

[应用例10]

在上述应用例的光学装置中,优选的是,所述流道具有迂回部,该迂回部使流过所述第2流道部的液体的至少一部分朝所述第1方向迂回,从而与在所述第4流道部中流动的液体汇合。

在未设置有迂回部的结构中,与未设置有上述狭窄部的结构同样,在第4流道部中流动的液体的温度比在第1流道部或第2流道部中流动的液体的温度高,其温度差变得显著。

根据该结构,在流道中设置有上述迂回部,因此流过第2流道部(第2路径)的液体的至少一部分进入到第4流道部,与经由第1路径而到达第4流道部的液体汇合。因此,第4流道部中的液体的温度低于未设置有迂回部的结构的第4流道部中的液体的温度。因此,进一步高效地冷却了光学元件的第4流道部侧,并且光学元件的表面的温度分布更接近中央地进一步取得了平衡。因此,进一步抑制了光学元件的温度上升,并且进一步抑制了光学特性在表面内的偏差。

[应用例11]

在上述应用例的光学装置中,优选的是,所述光学元件是对入射的光进行调制的光调制装置。

根据该结构,作为光学元件的光调制装置被流入到保持部的液体高效地冷却,所以抑制了温度上升。因此,可提供一种具有长期发挥自身具有的光学特性并对入射的光进行调制的光学元件的光学装置。

[应用例12]

本应用例的投影仪的特征在于,具有:光源,其射出光;上述任意一项所述的光学装置,从所述光源射出的光入射到该光学装置;投影光学装置,其投射与从所述光学装置射出的光对应的图像;以及液体冷却装置,其使液体在所述光学装置中循环。

根据该结构,投影仪由于具有上述光学装置和液体冷却装置,所以即使是具有射出高亮度的光的光源的结构,也能够高效地冷却光学元件,从而长期投射明亮的图像以及图像质量良好的图像。

此外,与使用不同于保持部的部件来使液体流通的结构相比,能够提高流道的形状的自由度,所以能够以较低的压力使液体循环。由此,能够实现液体冷却装置为了使液体循环而具备的装置(例如,泵等)的小型化和低功率化。

此外,能够以较低的压力使液体循环,所以能够防止液体从保持部与液体冷却装置之间的连接部、或液体冷却装置内的连接部的挥发或漏出,所述连接部用于使液体在光学装置中循环。由此,能够防止液体附着到投影仪内的其他部件上,并且能够减少具备的液体的量来构成。因此,能够提供一种具有小型、低功耗的液体冷却装置的投影仪。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投影仪的概略结构的示意图。

图2从光入射侧观察到的第1实施方式的光学装置、和与光学装置的保持部连接的管状部件的立体图。

图3是从光射出侧观察到的与图2相同结构的部件的立体图。

图4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液体冷却装置的主要结构的示意图。

图5是第1实施方式的光学装置、和与保持部连接的管状部件的分解立体图。

图6是第1实施方式的保持部的分解立体图。

图7是第1实施方式的保持部的分解立体图。

图8是第1实施方式的光学装置的剖视图。

图9是第1实施方式的光学装置的剖视图,且是示出光轴的下侧的图。

图10是图9中的A部分的放大图。

图11是第1实施方式的第2框架的部分俯视图。

图12是图11中的B部分的放大图。

图13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的保持部的一部分的俯视图。

图14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的保持部的一部分的剖视图。

图15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2的保持部的一部分的俯视图。

图16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3的保持部和被保持部保持的光调制装置的部分剖视图。

图17是第2实施方式的光学装置、和与保持部连接的管状部件的分解立体图。

图18是第2实施方式的保持部的分解立体图。

图19是第2实施方式的保持部的分解立体图。

图20是第2实施方式的光学装置的剖视图。

图21是第3实施方式的光学装置、和与保持部连接的管状部件的立体图。

图22是示出第3实施方式的光学装置中的仿真结果的图。

图23是第4实施方式的保持部的分解立体图。

图24是示出第4实施方式的光学装置中的仿真结果的图。

标号说明

1:投影仪;4:液体冷却装置;5、5X、5Y、5Z、15、25、305:保持部;6、16、26:流道;7、17:第1框架;8、18、28、38、8X、8Z:第2框架;34A:光轴;35:投影光学装置;50、150、250、350:光学装置;51、151、251:流入部;52、152、252:流道形成部;53:流出部;61:第1流道部;62:第2流道部;63:第3流道部;64:第4流道部;82P、282P:突起;182P、382P:突起(传热用突起);311:光源;341、341R、341G、341B:光调制装置(光学元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来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投影仪。

本实施方式的投影仪根据图像信息来调制从光源射出的光,并将调制后的光放大投射至屏幕等投射面上。另外,在以下所示的各个图中,为了将各结构要素设为附图上能够识别的程度的大小,适当地使各结构要素的尺寸和比率与实际不同。

(第1实施方式)

〔投影仪的主要结构〕

图1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投影仪1的主要结构的示意图。

如图1所示,投影仪1具备构成外装的外装壳体2、控制部(省略图示)、具有光源装置31的光学单元3、液体冷却装置4和空气冷却装置9。另外,虽然省略图示,但投影仪1具有向光源装置31或控制部等供给电力的电源装置、以及将外装壳体2内的加热后的空气向外部排出的排气装置等。

虽然省略详细的图示,但外装壳体2组合多个部件而构成。而且,外装壳体2设置有用于吸入外部气体的进气口、以及将外装壳体2内部的加热后的空气向外部排出的排气口等。

控制部具有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器)、RAM(Random Access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ROM(Read Only Memory:只读存储器)等,作为计算机发挥功能,进行投影仪1的动作的控制(例如与图像的投射相关的控制、或与液体冷却装置4和空气冷却装置9的驱动相关的控制等)。

光学单元3在控制部的控制下,对从光源装置31射出的光进行光学处理并投射。

如图1所示,除光源装置31以外,光学单元3还具有积分照明光学系统32、色分离光学系统33、具有后述的光调制装置341的光电装置34、作为色合成光学装置的十字分色棱镜344、投影光学装置35、以及将这些光学部件配置于光路上的规定位置处的光学部件用壳体36。

光源装置31具有由超高压汞灯或金属卤化物灯等构成的放电型的光源311、以及反射器312等。光源装置31利用反射器312反射从光源311射出的光,并朝向积分照明光学系统32射出。

积分照明光学系统32具有第1透镜阵列321、第2透镜阵列322、偏振转换元件323和重叠透镜324。

第1透镜阵列321具有将小透镜呈矩阵状排列而成的结构,将从光源装置31射出的光分割为多个部分光。第2透镜阵列322具有与第1透镜阵列321大致相同的结构,与重叠透镜324一起使部分光在光调制装置341的表面上大致重叠。偏振转换元件323具有如下功能:使从第2透镜阵列322射出的随机光对齐为可在光调制装置341中使用的大致1种偏振光。

色分离光学系统33具备分色镜331、332和反射镜333~336,具有将从积分照明光学系统32射出的光分离为红色光(以下称作“R光”)、绿色光(以下称作“G光”)、蓝色光(以下称作“B光”)的3色的色光并引导至光调制装置341的功能。

光电装置34具有设置为各色光用的3个光调制装置341、分别配置于各光调制装置341的光入射侧和光射出侧的入射侧偏振片342和射出侧偏振片343、保持各光调制装置341的保持部5(参照图2)、以及未图示的支承部。设R光用的光调制装置为341R、G光用的光调制装置为341G、B光用的光调制装置为341B。光调制装置341R、341G、341B、以及各色光用的入射侧偏振片342和射出侧偏振片343分别配置在从色分离光学系统33射出的各色光用的光轴34A(设R光用的光轴为34Ar、G光用的光轴为34Ag、B光用的光轴为34Ab)上。光调制装置341相当于配置在入射的光的光轴34A上的光学元件。此外,设保持部5和被保持部5保持的光调制装置341为光学装置50。

图2是从光入射侧观察到的光学装置50、和与光学装置50的保持部5连接的后述管状部件44的立体图。图3是从光射出侧观察到的与图2相同结构的部件的立体图。

如图3所示,光调制装置341具有透射型的液晶面板340、防尘玻璃340N、340S和挠性基板340F。

液晶面板340在由玻璃等构成的元件基板、和与元件基板相对配设的相对基板之间密闭封入有液晶而构成,具有微小像素形成为矩阵状的矩形的图像形成区域(省略图示)。图像形成区域为用于形成图像的光学有效区域。

防尘玻璃340N配置于液晶面板340的光入射侧的面。防尘玻璃340S配置于液晶面板340的光射出侧的面。

防尘玻璃340N、340S例如由石英玻璃、蓝宝石、石英等形成,能够防止尘埃附着于液晶面板340的表面。由此,即使尘埃附着于防尘玻璃340N或防尘玻璃340S,由于尘埃的位置从焦点位置偏离,所以在被投射的图像中,尘埃的阴影也不明显。

挠性基板340F的一端与液晶面板340的元件基板连接,另一端与控制部连接。光调制装置341经由挠性基板340F从控制部输入与图像信息对应的驱动信号,控制图像形成区域的液晶的取向状态,对入射的色光进行调制。

如图2所示,保持部5设有供从入射侧偏振片342(参照图1)射出的光L通过的开口部521。本实施方式的光调制装置341利用粘接剂固定于保持部5。设分别保持光调制装置341R、341G、341B的保持部5为5R、5G、5B。之后将详细地进行说明,在保持部5的内部设置有供从液体冷却装置4供给的液体流通的流道6。而且,通过使液体在保持部5与液体冷却装置4之间循环而对光调制装置341进行冷却。关于保持部5,之后将详细地进行说明。

虽然省略详细的说明,但支承部由金属板等形成,支承光学装置50,安装于十字分色棱镜344。

十字分色棱镜344将4个直角棱镜贴合在一起而得到,俯视观察呈大致正方形,在将直角棱镜彼此贴合起来而形成的界面上形成有2个电介质多层膜。十字分色棱镜344的电介质多层膜反射被光调制装置341R、341B调制后的R光和B光,使被光调制装置341G调制后的G光透过,合成3色的调制光。

投影光学装置35具有多个透镜,将由十字分色棱镜344合成后的光放大投射至屏幕上。

液体冷却装置4使液体在与光学装置50的保持部5之间循环,对光调制装置341进行冷却。

图4是示出液体冷却装置4的主要结构的示意图。

如图4所示,液体冷却装置4具有液体压送部41、液箱42、热交换装置43、多个管状部件44和冷却风扇45。液体压送部41、液箱42、热交换装置43和多个管状部件44与保持部5形成供液体循环的循环流道4F。

液体压送部41为吸入和压送液体的泵,具有吸入液体的吸入口和压送液体的流出口。而且,液体压送部41使液体在循环流道4F中循环。

液箱42利用铝等金属材料形成为中空,具有供液体流入的流入口和供液体流出的流出口。而且,液箱42在内部临时蓄积液体,并将该液体供给至循环流道4F。另外,作为本实施方式中使用的液体,能够例示水或乙二醇等。

如图4所示,热交换装置43具有受热部431、热电转换元件432和散热部433。

受热部431在内部具有供液体流通的多个微小流道(省略图示)以及与该流道连通的流入口、流出口,具有所谓的微细通道等热交换器的构造。而且,受热部431从液体接收热,该液体从流入口流入,在微小流道中流动。

热电转换元件432例如具有包含吸热部和发热部的珀耳帖元件,吸热部与受热部431连接。在被供给电力时,热电转换元件432利用吸热部吸收受热部431的热,由发热部发出。

散热部433是所谓的散热片,由铝等金属材料形成,具有板状的基座部433a和从基座部433a的一个面突出的多个翅片433b(图4示出1个翅片433b)。散热部433的基座部433a与热电转换元件432的发热部连接,使该发热部的热散出。

冷却风扇45向散热部433送入空气,促进散热部433的散热。

多个管状部件44利用具有柔性的部件形成为液体在其内部流通的管状,如图4所示,将各部件(保持部5R、5G、5B、液体压送部41、液箱42、受热部431)之间连接为环状,与这些部件形成循环流道4F。另外,图4示出了将3个保持部5(保持部5R、5G、5B)串联连接的结构,但也可以是将3个保持部5并联连接的结构。此外,在图4中,连接3个保持部5,使得液体依次在保持部5R、5G、5B中流动,但不限于该顺序。

虽然省略详细的图示,但空气冷却装置9具有送风风扇和将从送风风扇送出的空气引导至光电装置34的管道部件等,对光调制装置341、入射侧偏振片342和射出侧偏振片343等光学部件进行冷却。即,光调制装置341被液体冷却装置4和空气冷却装置9冷却。

〔保持部的结构〕

这里,对光学装置50中的保持部5详细地进行说明。各保持部5R、5G、5B相同地形成,关注于1个保持部5进行说明。

图5是光学装置50和与保持部5连接的管状部件44的分解立体图,是从光入射侧观察到的图。图6是从光入射侧观察到的保持部5的分解立体图。图7是从光射出侧观察到的保持部5的分解立体图。

保持部5将由导热性材料形成的第1框架7和第2框架8接合而构成。本实施方式的第1框架7和第2框架8例如由铝等金属板通过冲压加工而形成。如图5~图7所示,第1框架7和第2框架8在沿着光轴34A的方向上彼此相对配置。而且,保持部5配置于光调制装置341的光入射侧,配置成使第1框架7位于光调制装置341侧、第2框架8位于第1框架7的与光调制装置341的相反侧。

如图5所示,在从沿着光轴34A的方向观察时,保持部5的外形形成为矩形,具有流入部51、流道形成部52和流出部53。

流入部51和流出部53设置于矩形的保持部5中的一个边侧。另外,下面为了便于说明,将保持部5中的设置有流入部51和流出部53的一侧记作“上侧”、在流入部51和流出部53处于上侧的姿势下从光入射侧观察到的保持部5的右侧记作“右侧”(+X侧)。此外,光调制装置341的图像形成区域(光学有效区域)形成为左右方向比上下方向长的矩形。

流入部51设置于保持部5的上侧的一个端部附近(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左侧(-X侧))。流入部51形成为圆筒状,连接有管状部件44。而且,来自液体冷却装置4的液体流入到流入部51。

流道形成部52沿着光调制装置341的周缘配设为环状。环状的流道形成部52的内周缘成为光L通过的开口部521。从光入射侧观察时,流道形成部52形成为包围液晶面板340的矩形的光学有效区域,在内部设置有供来自流入部51的液体流通的流道6。

流出部53设置于保持部5的上侧的另一个端部附近(本实施方式中为右侧(+X侧))。流出部53形成为圆筒状,连接有管状部件44。而且,流过流道6的液体从该流出部53朝液体冷却装置4流出。这样,流入部51和流出部53相对于流道形成部52配置在同一侧(上侧)。另外,空气冷却装置9中的管道部件(省略图示)的一部分配置于保持部5的与流入部51和流出部53的相反侧、即光电装置34的下方。

这里,对第1框架7和第2框架8的形状详细地进行说明。

如图6、图7所示,第1框架7具有第1框部72、第1立起部71和凹部73、74。

第1框部72具有沿着环状的流道形成部52的内周缘的开口部,在与光轴34A交叉的方向上延伸。

如图6、图7所示,第1立起部71从第1框部72中的开口部的缘部朝第2框架8侧立起,形成为从沿着光轴34A的方向观察时的矩形。第1立起部71形成了环状的流道形成部52的内周缘、即保持部5的开口部521(参照图5)的缘部。

凹部73是形成流入部51的一部分的部位,如图6所示,其设置于第1框部72的左上侧,具有靠第2框架8一侧呈半圆筒状凹陷的形状。凹部74是形成流出部53的一部分的部位,如图6所示,设置于第1框部72的右上侧,具有靠第2框架8一侧呈半圆筒状凹陷的形状。

此外,在第1框部72中,在凹部73、74各自的附近形成有定位孔72h。

如图6、图7所示,第2框架8具有第2框部82、第2立起部81、凹部83、84和外周缘部85。

图8是从下方观察到的光学装置50的剖视图。图9是从左方(-X方向)观察到的光学装置50的剖视图,且是示出光轴34A的下侧的图。

如图6所示,第2框部82具有能够供第1立起部71贯插的贯插开口部821,如图8所示,第2框部82形成为与第1框部72相对。第1框部72与第2框部82之间形成有流道6。

此外,如图7所示,第2框部82上形成有朝第1框架7侧突出的多个突起82P。突起82P在流道6内突出,具有与液体碰撞而产生紊流的功能。关于突起82P,之后将详细地进行说明。

如图7所示,第2立起部81从贯插开口部821的缘部朝第1框架7侧立起,形成为从沿着光轴34A的方向观察时的矩形。此外,如图8所示,第2立起部81形成为与第1立起部71的外周、即第1立起部71的与开口部521的相反侧重叠。

凹部83设置于与第1框架7的凹部73相对的位置处,具有靠第1框架7一侧呈半圆筒状凹陷的形状。而且,凹部83与凹部73形成流入部51。

凹部84设置于与第1框架7的凹部74相对的位置处,具有靠第1框架7一侧呈半圆筒状凹陷的形状。而且,凹部84与凹部74形成流出部53。

外周缘部85为相对于第2框部82朝第1框架7侧弯曲的部位,如图6所示,形成在除凹部83、84的上侧以外的外周的端部。而且,如图8、图9所示,外周缘部85上设置有端部851,该端部851以与第1框部72层叠的方式平坦地形成。端部851上形成有定位孔851h,该定位孔851h分别与第1框部72的2个定位孔72h对应。

第1框架7和第2框架8通过在定位孔72h、851h中贯插夹具而被彼此定位,第1框部72与端部851之间、以及第1立起部71与第2立起部81之间例如通过钎焊等相连接。而且,通过将第1框架7和第2框架8连接起来,形成具有流入部51、流道形成部52和流出部53的保持部5。而且,保持部5的除流入部51和流出部53的上侧以外的部分被密封,在流道形成部52内设置有与流入部51和流出部53连通的流道6。如图8所示,流道6在第1框部72与第2框部82之间的第2立起部81的外侧且端部851的内侧设置成环状。这样,流道6通过将第1框架7和第2框架8接合而形成。

此外,流道形成部52的厚度、即沿着光轴34A的方向的大小形成为比流入部51和流出部53的大小(外径尺寸)小。而且,如图8所示,保持部5配置成第1框架7的第1框部72与光调制装置341相对。光调制装置341通过粘接剂将防尘玻璃340N固定于第1框部72。

如图8所示,流道6设置成从沿着光轴34A的方向观察时一部分与光调制装置341重叠。具体而言,流道6设置成从光调制装置341的端部起具有重叠部分OL。

这里,采用图7对流道6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7所示,流道6具有配置成环状的第1流道部61、第2流道部62、第3流道部63和第4流道部64。

第1流道部61设置于开口部521的左方(-X方向)且流入部51的下方,朝下方延伸。第2流道部62设置于开口部521的上方,从流入部51的下方朝右方(+X方向)延伸。第3流道部63设置于开口部521的下方,从第1流道部61的下方朝右方(+X方向)延伸。第4流道部64设置于开口部521的右方(+X方向),从第3流道部63的右方(+X方向)朝上方延伸。此外,第2流道部62与第4流道部64的上方连接。下方相当于第1方向,右方相当于第2方向。而且,与下方(第1方向)相反方向的上方相当于第3方向。

这样,流道6具有:第1流道部61和第4流道部64,它们彼此相对配置,该第1流道部61朝第1方向延伸,该第4流道部64朝作为第1方向的相反方向的第3方向延伸;以及第2流道部62和第3流道部63,它们彼此相对配置,朝与所述第1方向交叉的第2方向延伸。而且,第1流道部61、第2流道部62、第3流道部63、和第4流道部64连接为环状。此外,流道6与光调制装置341的图像形成区域(光学有效区域)对应地,形成为第2流道部62和第3流道部63比第1流道部61和第4流道部64长。

如图7所示,设置于上述第2框架8的突起82P分别在第2流道部62和第3流道部63内设置有多个。设置于第2流道部62的多个突起82P和设置于第3流道部63的多个突起82P形成为在上下大致对称。这里,关注于设置于第3流道部63的突起82P进行说明。

图10是光学装置50的部分剖视图,且是图9中的A部分的放大图。图11是第2框架8的部分俯视图,且是示出第3流道部63的内部的图。

突起82P形成为X方向(左右方向)的大小与上下方向的大小之比为2以下(例如圆柱状),如图10所示,形成为朝向第1框架7的第1框部72突出、且与第1框部72分离。此外,第2框架8的突起82P通过冲压加工而形成,因此在突起82P的相反侧的面形成凹部。另外,在图2、图5、图6中,省略了该凹部。

如图11所示,多个突起82P具有:多个第1突起82Pa,它们靠近第2立起部81并列设置;以及多个第2突起82Pb,它们设置于相比多个第1突起82Pa更靠近下侧的外周缘部85的位置处。此外,第2突起82Pb配置成从下方观察时位于相邻的第1突起82Pa之间。

接着,对从液体冷却装置4送出的液体的流动进行说明。

如图7所示,从液体冷却装置4送出的液体在从流入部51流过流道6以后,从流出部53流出到保持部5的外部、即液体冷却装置4。具体而言,从流入部51流入的液体的一部分被第1流道部61向下方分流,其余部分被第2流道部62向右方(+X方向)分流。

然后,流过第1流道部61的液体被第3流道部63改变方向而朝右方(+X方向)流通。流过第3流道部63的液体被第4流道部64改变方向而朝上方流通,与流过第2流道部62的液体汇合。流过第4流道部64的液体从流出部53流出到液体冷却装置4。

此外,在第2流道部62和第3流道部63中设置有突起82P,因此在第2流道部62和第3流道部63中流动的液体的一部分与该突起82P碰撞而被改变方向,但整体上朝+X方向(第2方向)流动。这里,设在流道6内整体流动的液体的方向为流通方向。即,在第2流道部62和第3流道部63中,+X方向(第2方向)为流通方向。

在第2流道部62和第3流道部63中流动的液体的一部分与突起82P碰撞,成为紊流而流动。具体说明第3流道部63内的液体的流动。

图12是示出第3流道部63内的一部分的图,且是图11中的B部分的放大图。

如上所述,并且如图12所示,突起82P具有:多个第1突起82Pa,它们靠近第2立起部81并列设置;以及多个第2突起82Pb,它们靠近外周缘部85设置。而且,第2突起82Pb配置成从下方观察时位于相邻的第1突起82Pa之间。即,第2突起82Pb相对于位于该第2突起82Pb的上游侧的第1突起82Pa,配置在与第2立起部81相反侧的斜下游侧。此外,在第2突起82Pb的靠第2立起部81侧的斜下游侧配置有第1突起82Pa。

如图12所示,从第1流道部61流到第3流道部63的液体的一部分与第1突起82Pa和第2突起82Pb碰撞而成为紊流。紊流主要从第1突起82Pa、第2突起82Pb各自的上侧、下侧朝向下游产生。

从第1突起82Pa的上侧成为紊流而流动的液体的一部分朝向第2立起部81流动。此外,从第1突起82Pa的下侧成为紊流而流动的液体的一部分与配置在斜下游侧的第2突起82Pb碰撞,朝第2立起部81流动。

从第2突起82Pb的上侧成为紊流而流动的液体的一部分与配置在该第2突起82Pb的斜下游侧的第1突起82Pa碰撞,朝向第2立起部81流动。从第2突起82Pb的下侧成为紊流而流动的液体的一部分朝向外周缘部85流动。

这样,通过设置突起82P,在第3流道部63内产生紊流,并且利用如上述那样配置的突起82P,使许多紊流朝向第2立起部81侧流动。其结果,在第3流道部63的内壁(第2立起部81)高效地抑制了在层流中产生温度边界层,所以在第2立起部81与液体之间良好地进行热交换。

在第2流道部62中,也与第3流道部63同样,利用突起82P产生紊流,在第2立起部81与液体之间良好地进行热交换。

另外,只要流通方向的大小与和流通方向交叉的方向(交叉方向)的大小之比为2以下,则突起82P的形状不限于圆柱状,例如也可以为俯视观察时的椭圆形或俯视观察时的多边形。

这样,从流入部51流入的液体经过第1路径60A和第2路径60B从流出部53流出到液体冷却装置4,在该第1路径60A中,从流入部51流入的液体沿着第1流道部61、第3流道部63和第4流道部64流动,在该第2路径60B中,所述液体沿着第2流道部62与第4流道部64汇合。

光调制装置341被在流道6中流通的液体冷却。具体而言,由于入射的光而发热的光调制装置341的热经由第1框架7传递至液体。此外,流道6沿着光调制装置341的周缘构成为环状,所以光调制装置341的热从包围光调制装置341的光学有效区域(图像形成区域)的区域传递至液体。此外,第2立起部81配置在光学有效区域的附近,如上所述,第2流道部62和第3流道部63中的第2立起部81利用由于突起82P引起的紊流与液体之间良好地进行热交换。即,光调制装置341的靠近最高温的中央的位置被高效地冷却。

而且,从串联配置的保持部5R、5G、5B流出的液体沿着循环流道4F流入到热交换装置43中。流入到热交换装置43中的液体被热交换装置43吸收热而冷却。而且,被热交换装置43冷却后的液体再次流入到保持部5(本实施方式中的保持部5R)中,对光调制装置341进行冷却。如上所述,被热交换装置43吸收的热从热交换装置43的散热部433散出。而且,从散热部433散出的热被未图示的排气装置从外装壳体2的排气口排出到投影仪1的外部。

此外,保持部5配置于光调制装置341的光入射侧,所以朝向光学装置50的光的一部分(朝向光调制装置341的光学有效区域的外侧的漏出光等)也照射到保持部5,但将流道6设置成从光调制装置341的端部起具有重叠部分OL(参照图8),所以由于被照射的光而发热的保持部5的热难以传递至光调制装置341。即,在保持部5的被照射了光的被照射部(主要为第2框架8的第2框部82)与光调制装置341之间存在液体,所以由于被照射的光而发热的被照射部的热难以传递至光调制装置341。

这样,光调制装置341被具有环状的流道6的保持部5保持,并被供给至流道6的液体冷却。

如以上所说明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光学装置50和投影仪1,能够获得以下效果。

(1)保持光调制装置341的保持部5中设置有环状的流道6,能够从包围光调制装置341的光学有效区域的区域向液体传递光调制装置341的热。

此外,与使用不同于保持部5的部件(管状的部件)来使液体流通的结构相比,夹设在光调制装置341与液体之间的部件减少,所以光调制装置341的热高效地传递至液体。

因此,能够进行光调制装置341的高效的冷却,高效地抑制了光调制装置341的温度上升。因此,可提供一种抑制了光调制装置341的劣化、从而能够可靠地发挥光调制装置341具有的光学特性的光学装置50。

此外,由于与使用不同于保持部5的部件来使液体流通的结构相比,能够由较少的部件个数构成,所以可提供一种能够实现制造工时和部件成本的减少、以及小型化的光学装置50。

(2)流道6具有第1流道部61~第4流道部64,形成为环状。由此,能够相对于具有矩形的光学有效区域(图像形成区域)的光调制装置341,以接近该光学有效区域的方式设置流道6。因此,能够将光调制装置341的热更高效地传递至液体、所以可提供一种能够进一步抑制光调制装置341的温度上升的光学装置50。

(3)流道6内形成有突起82P,从而产生紊流。因此,能够良好地进行流道6的内壁(第2立起部81)与液体之间的热交换,因此能够更加高效地抑制光调制装置341的温度上升。

(4)突起82P设置于处于俯视观察时为矩形的流道6中的长度方向上的第2流道部62和第3流道部63。因此,能够在层流中抑制第2流道部62或第3流道部63中的温度边界层的产生,该第2流道部62或第3流道部63中的温度边界层容易在比第1流道部61或第4流道部64大的范围内产生。因此,可提供一种具有光调制装置341、且高效地抑制了该光调制装置341的温度上升的光学装置50,该光调制装置341具有长方形的光学有效区域。

(5)保持部5通过将第1框架7与设置有突起82P的第2框架8接合,形成了流道6。由此,即使是在内部具有供液体流通的流道6的结构,也能够通过简单的加工且抑制了制造工时的增加地形成具有突起82P的保持部5。

(6)环状的流道形成部52的内周缘侧形成为将板状的第2立起部81与板状的第1立起部71相连接。而且,流道6设置于该第2立起部81的外侧。由此,能够以接近光调制装置341的光学有效区域的方式形成流道6。因此,即使是由2个部件(第1框架7、第2框架8)形成保持部5的结构,也可提供一种容易形成流道6且高效地冷却了光调制装置341的光学装置50。

(7)保持部5的流入部51和流出部53相对于流道形成部52配置在同一侧,所以能够紧凑地配置与流入部51和流出部53连接的管状部件44。因此,可提供一种能够有助于投影仪1的小型化的光学装置50。

(8)作为光学元件的光调制装置341被流入到保持部5的液体高效地冷却,所以抑制了温度上升。因此,可提供一种具有长期发挥自身具有的光学特性来对入射的光进行调制的光调制装置341的光学装置50。

(9)投影仪1由于具有光学装置50和液体冷却装置4,所以即使是具有射出高亮度的光的光源311的结构,也能够高效地冷却光调制装置341,从而长期投射明亮的图像以及图像质量良好的图像。

此外,与使用不同于保持部5的部件来使液体流通的结构相比,能够提高流道6的形状的自由度,所以能够以较低的压力使液体循环。由此,能够实现用于使液体循环的液体压送部41的小型化和低功率化。

此外,能够以较低的压力使液体循环,所以能够防止液体从循环流道4F中的各部件间的连接部挥发或漏出。由此,能够防止液体附着到投影仪1内的其他部件上,并且能够减少具备的液体的量来构成。因此,能够提供一种具有小型、低功耗的液体冷却装置4的投影仪1。

另外,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第1实施方式,能够对上述第1实施方式施加各种变更和改良等。下面,叙述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

(变形例1)

在第1实施方式中,在流道6内设置有突起82P,但也可以是在流入部51的内部设置有突起的结构。此外,还能够构成为利用该突起将构成保持部5的2个部件位置对准。

图13、图14是用于说明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的保持部15的结构的示意图。具体而言,图13是示出保持部15的一部分的俯视图,图14是示出保持部15的一部分的剖视图。

如图13、图14所示,保持部15具有由导热性材料形成的第1框架17和第2框架18,将该第1框架17和第2框架18接合而构成。保持部15与第1实施方式的保持部5同样,具有流入部151、在内部具有流道16的流道形成部152、以及流出部(省略图示)。而且,在流入部151的内部设置有突起182P。

如图14所示,突起182P从第2框架18呈圆柱状地突出,以能够导热的方式与第1框架17连接。此外,在突起182P的中央和第1框架17形成有供销状的部件100贯插的贯插孔(设第1框架17的贯插孔为17h、第2框架18的贯插孔为18h)。

第1框架17和第2框架18通过将部件100贯插到贯插孔17h、18h而被彼此定位,除了在第1实施方式中示出的部位以外,还将突起182P的前端通过钎焊等与第1框架17连接。从第2框架18突出的突起182P相当于以能够导热的方式与第1框架17接触的传热用突起。

流入到流入部151中的液体的一部分与突起182P碰撞而作为紊流在流道16内流通,对光调制装置341进行冷却。此外,从光调制装置341传递到第1框架17的热经由包含突起182P并被钎焊的部位传递到第2框架18。

这样,突起182P设置于流入部151的内部,具有如下功能:产生紊流,并且提高第1框架17与第2框架18的位置对准性和保持部15的散热性。

此外,可以构成在流道内和流入部的内部设置有突起的保持部。

(变形例2)

也可以替代变形例1中的突起182P,由不同于第1框架17和第2框架18的部件构成突起。

图15是用于说明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2的保持部25的结构的示意图,且是示出保持部25的一部分的俯视图。

如图15所示,保持部25具有第1框架(省略图示)和第2框架28,将该第1框架和第2框架28接合而构成。与所述实施方式的保持部5同样,保持部25具有流入部251、在内部具有流道26的流道形成部252、以及流出部(省略图示)。而且,在流入部251的内部设置有突起282P。

突起282P例如由螺旋弹簧构成,配置成中心轴沿着液体流入到流入部251的方向。

流入到流入部251中的液体的一部分与突起282P碰撞而作为紊流在流道26内流通,对光调制装置341进行冷却。

(变形例3)

第1实施方式的突起82P从第1框架7分离(参照图10),但也可以构成为具有以能够导热的方式与第1框架7抵接的突起。

图16是用于说明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3的保持部305的结构的示意图,且是保持部305和被保持部305保持的光调制装置341的部分剖视图。

如图16所示,保持部305将第1实施方式的第1框架7和第2框架38接合而构成,该第2框架38与第1实施方式的第2框架8不同。而且,第2框架38上形成有以能够导热的方式与第1框架7抵接的突起382P。突起382P相当于以能够导热的方式与第1框架7接触的传热用突起。

根据该结构,利用突起382P,提高从第1框架7向第2框架38的导热性,所以能够提高保持部305的散热性。

此外,在将保持部305配置于光调制装置341的光入射侧的结构中,优选在保持部305的被照射光的被照射部(第2框架38)与光调制装置341之间存在液体,因此优选将突起382P设置于从沿着光轴34A的方向观察时不与光调制装置341重叠的位置。即,优选构成为不设置图16所示的双点划线示出的突起382P。

(变形例4)

第1实施方式的突起82P设置于第2流道部62和第3流道部63,但也可以设置于第2流道部62和第3流道部63中的任意一方。

此外,也可以在第1流道部61或第4流道部64、或者流道6的角部(例如第1流道部61与第3流道部63之间或第3流道部63与第4流道部64之间)设置突起82P。

(变形例5)

第1实施方式的突起82P形成为流通方向的大小与和流通方向交叉的方向(交叉方向)的大小之比为2以下,但也可以为流通方向的大小相对于交叉方向的大小之比超过2而在流通方向上延伸的形状。例如,也可以形成相当于散热片中的翅片的形状等,作为突起。在该结构的情况下,能够进一步增大流道内的保持部的表面积,因此能够提高保持部的散热性。

此外,也可以构成为具有流通方向的大小与交叉方向的大小之比为2以下的突起、和流通方向的大小相对于交叉方向的大小之比超过2的大小的突起的双方。

(变形例6)

第1实施方式的突起82P设置于第2框架8,但也可以为设置于第1框架7的结构。同样,也可以为将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变形例3的突起182P、382P设置于第1框架17、7的结构。

(变形例7)

第1实施方式的保持部5的流入部51和流出部53相对于流道形成部52配置在同一侧,但流入部51和流出部53的位置不限定于该位置。例如,也可以构成为流出部53相对于流道形成部52设置在作为流入部51的对角的位置。

(变形例8)

第1实施方式的第1框架7、第2框架8由金属板通过冲压加工而形成,但也可以通过用模具使熔融后的金属成型的成型加工而形成。如果使用该成型加工,则能够在突起82P的相反侧的面上以不具有凹部(参照图10)的方式构成保持部5。同样,构成变形例1~3的保持部15、25、305的2个部件可以由金属板通过冲压加工而形成,也可以通过成型加工而形成。

(变形例9)

第1实施方式的液体冷却装置4具有液箱42,但还能够是不具有液箱42的结构。

(变形例10)

第1实施方式的光源装置31构成为具有放电型的光源311,但不限于放电型,也可以为具有其他方式的灯、或者发光二极管或激光器等固体光源等的结构。

此外,如图1所示,第1实施方式的光学单元3构成为使得光源装置31射出光的方向与投影光学装置35投射的方向为同一方向,但也可以构成为使得光源装置31射出光的方向与投影光学装置35投射的方向为不同的方向。

(变形例11)

第1实施方式的投影仪1采用了具有与R光、G光和B光对应的3个光调制装置341R、341G、341B的所谓3板方式,但不限于此,也可以采用单板方式,或者也可以为具有2个或4个以上的光调制装置341的结构。

此外,所述实施方式的光调制装置341构成为具有透射型的液晶面板340,但也可以是由反射型的液晶面板构成的方式。此外,作为光调制装置,可以是微镜型的光调制装置、例如使用了DMD(Digital Micromirror Device:数字微镜器件)等的光调制装置。

(第2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第2实施方式的光学装置150进行说明。在以下的说明中,对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要素标注相同标号,并省略或简化其详细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光学装置150具有与第1实施方式的光学装置50中的保持部5不同的保持部5X。

图17是光学装置150和与保持部5X连接的管状部件44的分解立体图,是从光入射侧观察到的图。图18是从光入射侧观察到的保持部5X的分解立体图。图19是从光射出侧观察到的保持部5X的分解立体图。

如图17~图19所示,保持部5X将第1框架7和第2框架8X接合而构成,该第2框架8X与第1实施方式的第2框架8(参照图7)不同。

第2框架8X不具有第2框架8所具有的突起82P,而具有第2框架8所不具有的狭窄部86。

图20是从左方(-X方向)观察到的光学装置150的剖视图。

如图19、20所示,狭窄部86设置于第2立起部81的上侧(第2流道部62),以第2立起部81与上侧的外周缘部85之间在上下方向上局部缩窄的方式、即以上侧的外周缘部85局部接近第2立起部81的方式形成。

第2流道部62中设置有狭窄部86,所以与未设置狭窄部86的结构相比,在第2流道部62(第2路径60B)中流动的液体的流速减慢。因此,与未设置狭窄部86的结构相比,在光调制装置341的表面的温度分布中,最高温的部位更加接近表面的中央。

即,第1路径60A形成为比第2路径60B长,所以在该第1路径60A中流动的液体随着在第1流道部61、第3流道部63和第4流道部64中前进而温度逐渐上升。因此,在第4流道部64中流动的液体的温度比在第1流道部61或第2流道部62中流动的液体的温度高。但是,通过设置狭窄部86,使在第2流道部62中流通的液体的流速减慢,所以进一步传递光调制装置341的热,从而在第4流道部64中流动的液体的温度与在第2流道部62中流动的液体的温度的温度差减小。因此。在光调制装置341的表面的温度分布中,可取得最高温的部位接近表面的中央的平衡。

这样,保持部5X具有:流道形成部52,其具有环状的流道6;以及流入部51和流出部53,它们相对于流道形成部52配置在同一侧。而且,在比第1路径60A短的第2路径60B中设置有狭窄部86。而且,光调制装置341被保持部5X保持,并被供给至流道6的液体冷却。

如以上所说明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光学装置150,除第1实施方式的效果(1)、(2)、(5)~(9)以外,还能够获得以下效果。

(1)保持部5X的流入部51和流出部53相对于流道形成部52配置在同一侧,所以能够在保持部5X的下方高效地配置部件。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保持部5X的下方、即光电装置34的下方配置有空气冷却装置9中的管道部件(省略图示)的一部分。因此,可提供一种抑制了大型化、具有液体冷却装置4和空气冷却装置9、能够高效地冷却冷却对象的投影仪1。

(2)在保持部5X的流道6中设置有狭窄部86,光调制装置341成为取得了使接近表面的中央的部位为最高温的平衡的温度分布。因此,即使有时成为使得投射的图像产生颜色不均等的温度分布,投影仪1也能够简化校正该颜色不均等的图像处理。

下面,叙述第2实施方式的变形例。

第2实施方式中的狭窄部86形成为在上下方向上局部缩窄,但也可以形成为在将2个部件(第1框架、第2框架)接合的接合方向上局部缩窄。在该结构的情况下,在将2个部件接合后的状态下,能够向增大缩窄量的方向进行调整,因此例如可形成能够与投影仪1的多个机型对应的保持部。即,能够预先在减小缩窄量或者没有缩窄量的状态下使2个部件接合,例如与射出的光的亮度不同的光源装置等相对应地调整缩窄量,从而高效地冷却光学元件。

(第3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第3实施方式的光学装置250进行说明。在以下的说明中,对与第2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要素标注相同标号,并省略或简化其详细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光学装置250具有与第2实施方式的光学装置150中的保持部5X不同的保持部5Y。

图21是从光入射侧观察到的光学装置250、和与保持部5Y连接的管状部件44的立体图。

如图21所示,保持部5Y具有:流道形成部52,其具有环状的流道6;以及流入部51和流出部53,它们相对于流道形成部52配置在同一侧,具有不具备第2实施方式的保持部5X所具备的狭窄部86(参照图18)的形状。而且,流道6的截面形状形成为在整个第1流道部61~第4流道部64内大致相同。

图22是示出光学装置250中的保持部5Y内的液体的温度、和光调制装置341的表面温度的仿真结果的图。另外,图22是从光学装置250的光入射侧观察到的图。

如图22所示,从流入部51流入的液体经过第1路径60A(第1流道部61、第3流道部63和第4流道部64)以及第2路径60B(第2流道部62)而从流出部53流出到液体冷却装置4。

从光入射侧观察时,光调制装置341的光学有效区域被流道6包围并被冷却,当然成为高于液体温度的温度。此外,关于光调制装置341,虽然越是远离流道6的部位,温度越高,但冷却至可充分维持品质的温度以下。

如以上所说明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光学装置250,除第1实施方式的效果(1)、(2)、(5)~(9)以外,还能够获得以下效果。

流道6的截面形状形成为在整个第1流道部61~第4流道部64大致相同,所以能够以更低压使液体在流道6内流通。因此,能够进一步防止液体的挥发或漏出、并构成为简化保持部5Y与管状部件44之间的连接。

(第4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第4实施方式的光学装置350进行说明。在以下的说明中,对与第2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要素标注相同标号,并省略或简化其详细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光学装置350具有与第2实施方式的光学装置150中的保持部5X不同的保持部5Z。

图23是本实施方式的保持部5Z的分解立体图,且是从光射出侧观察到的图。

如图23所示,保持部5Z具有第1框架7和第2框架8Z,将该第1框架7和第2框架8Z接合而构成,该第2框架8Z的形状与保持部5X中的第2框架8X不同。与保持部5X同样,在保持部5Z的内部设置有环状的流道6。

第2框架8Z不具有第2实施方式的第2框架8X具备的狭窄部86(参照图19),而具有设置在流道6内的立壁181。即,本实施方式的保持部5Z具有在第3实施方式的保持部5Y(参照图21)中设置有立壁181的形状。立壁181相当于迂回部。

如图23所示,立壁181设置在第4流道部64内的、第2立起部81与右侧(+X侧)的外周缘部85之间。此外,立壁181从第2立起部81的上下方向上的大致中央延伸至上侧的外周缘部85。

流过第2流道部62的液体被立壁181改变方向,经过立壁181与第2立起部81之间朝下方流动。在立壁181的端部,经过立壁181与第2立起部81之间而流至下方的液体被流过第3流道部63的液体改变方向,在第4流道部64内与流过第3流道部63的液体汇合,经过立壁181与右侧(+X侧)的外周缘部85之间朝上方(第3方向)流动。

这样,立壁181设置于第4流道部64内,使流过第2流道部62的液体朝与上方(第3方向)相反的方向(第1方向)迂回。而且,在流道6内设置有立壁181,由此流过第2流道部62的液体和流过第3流道部63的液体在第4流道部64内汇合,抑制了第4流道部64内的液体的温度上升。即,进一步抑制了光调制装置341的温度上升。

这里,与未设置有立壁181的第3实施方式的光学装置250相比较,说明通过设置立壁181而进一步抑制了光调制装置341的温度上升的情况。

图24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光学装置350中的仿真结果的图,且是示出保持部5Z内的液体温度和光调制装置341的表面温度的图。另外,图24是从光入射侧观察到的光学装置350的图(从与图23相反侧观察到的图)。

在光学装置350中,流过第2流道部62的液体和流过第3流道部63的液体在第4流道部64内汇合,因此如图22、图24所示,相比第3实施方式中的光学装置250,光学装置350的第3流道部63、第4流道部64中的液体的温度更低。

而且,光学装置350中的光调制装置341的表面温度低于第3实施方式的光学装置250中的光调制装置341的表面温度。此外,在光调制装置341的表面的温度分布中,相比光学装置250,光学装置350的最高温的高温范围更小。具体而言,光学装置350中的光调制装置341的高温范围350H(参照图24)小于光学装置250中的光调制装置341的高温范围250H(参照图22)。此外,相比光学装置250中的高温范围250H,光学装置350中的高温范围350H的温度分布以更接近光调制装置341的表面中央的方式取得了平衡。

这样,光学装置350在流道6内设置有立壁181,由此流过比第1路径60A(沿着第1流道部61、第3流道部63和第4流道部64的路径)短的第2路径60B(沿着第2流道部62的路径)的液体进入到第1路径60A的后段(第4流道部64)而抑制了第4流道部64内的液体的温度上升。

如以上所说明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光学装置350,除第1实施方式的效果(1)、(2)、(5)~(9)以外,还能够获得以下效果。

(1)保持部5Z的流道6内设置有立壁181,抑制了第4流道部64内的液体的温度上升,因此进一步抑制了光调制装置341的温度上升。

(2)在光调制装置341的表面的温度分布中,取得了高温范围350H接近光调制装置341的表面中央的平衡。因此,即使有时成为使得投射的图像中产生颜色不均等的温度分布,投影仪1也能够简化校正该颜色不均等的图像处理。

下面,叙述第4实施方式的变形例。

(变形例1)

第4实施方式的立壁181(迂回部)构成为使流过第2流道部62的液体大致全部迂回,但也可以将迂回部构成为使得流过第2流道部62的液体的一部分迂回。即,将迂回部构成为使得流过第2流道部62的液体的至少一部分迂回即可。

并且,下面叙述第1实施方式~第4实施方式共同的变形例。

在所述实施方式和变形例中,作为被流通有液体的保持部5、5X、5Y、5Z、15、25、305保持的光学元件,构成有光调制装置341,但不限于光调制装置341,也可以构成其他光学部件,作为该光学元件。作为该光学元件,例如能够例示入射侧偏振片342或射出侧偏振片343。此外,可以构成为光学单元3具有相位差板或补偿光的相位差的补偿元件等,将这些相位差板或补偿元件等构成为光学元件。

在所述实施方式中,流道形成部52配置于光调制装置341(光学元件)的光入射侧,但也可以是具有配置于光调制装置341(光学元件)的光射出侧的流道形成部的结构。此外,也可以是在光调制装置341(光学元件)的两侧(光入射侧和光射出侧)设置有流道形成部的结构。

所述实施方式和变形例的保持部5、5X、5Y、5Z、15、25、305组合了2个部件而构成,但也可以使用金属粉等,通过3D打印机等三维物体成型装置,由1个部件构成保持部。在该结构的情况下,形成流道形成部的内周缘的厚度能够形成为比所述实施方式中的壁厚(第1立起部71和第2立起部81的厚度)薄,所以能够使流道6进一步接近光学有效区域。此外,无需所述实施方式中的端部851,所以能够进一步实现小型的保持部。

所述实施方式的光调制装置341(光学元件)使用粘接剂而被保持部5、5X、5Y、5Z、15、25、305保持,但不限于该结构。例如,也可以为如下结构:具有配置于光学元件的与保持部5、5X、5Y、5Z、15、25、305相反侧的位置的按压部件,通过用保持部5、5X、5Y、5Z、15、25、305和该按压部件夹持光学元件来保持光学元件。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