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学膜贴合装置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10838856阅读:677来源:国知局
光学膜贴合装置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光学膜贴合装置,该光学膜贴合装置能够根据光学膜调节张紧力,以兼用不同宽度的光学膜。在光学膜贴合装置中设置有对光学膜施加张紧力的张紧部和调整张紧力的张紧力调节部。张紧力调节部以使用宽度大的光学膜的情况下的张紧力比使用宽度小的光学膜的情况下的张紧力大的方式调节张紧力。
【专利说明】
光学膜贴合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光学膜贴合装置,特别涉及能够兼用不同宽度的光学膜的光学膜贴合装置。
【背景技术】
[0002]目前,作为以显示器为代表的光学显示设备,使用在玻璃基板上贴合光学膜形成的光学显示面板。为了高效地制造这种光学显示面板,开发了将作为光学膜的偏光膜贴合到玻璃基板上的RTP(R011 to Panel)方式的光学膜贴合装置。
[0003]通常,上述光学膜贴合装置具有利用多个传送辊连续传送光学膜的光学膜传送路径。在进行贴合时,光学膜以光学膜卷的状态安装于光学膜传送路径中的光学膜供给部。该光学膜卷是由带状的光学膜和载体膜层叠并卷绕而形成的。从该光学膜供给部将层叠的光学膜和载体膜一起拉出,沿着光学膜传送路径传送到贴合部。层叠在载体膜上的光学膜被传送到贴合部之前,留下载体膜而仅将光学膜切断成与玻璃基板对应的长度。在贴合部中,将光学膜从载体膜剥离并贴合到玻璃基板上,然后将剩余的载体膜传送到载体膜回收部进行回收。
[0004]上述带状的光学膜的宽度与要贴合的玻璃基板的长边或者短边对应。将宽度与玻璃基板的长度对应的光学膜称为长边宽度的光学膜,并将宽度与玻璃基板的短边对应的光学膜称为短边宽度的光学膜。
[0005]另外,作为光学膜的偏光膜包括吸收轴为纵向(MD)的偏光膜和吸收轴为横向(TD)的偏光膜。上述纵向和横向是相对于带状的偏光膜而言的。
[0006]在以往的RTP方式的光学膜贴合装置中,如专利文献I所示,采用如下粘贴方式,使用吸收轴为纵向的长边宽度的偏光膜对玻璃基板的一个面进行第一次粘贴,然后使玻璃基板旋转并翻转,再使用吸收轴为纵向的短边宽度的偏光膜对玻璃基板的另一个面进行第二次粘贴。
[0007]另外,如专利文献2所公开的,也存在采用如下粘贴方式的光学膜贴合装置,使用吸收轴为纵向的短边宽度的偏光膜进行第一次粘贴,然后使玻璃基板翻转,再使用吸收轴为横向的短边宽度的偏光膜进行第二次粘贴。
[0008]专利文献I:(日本)特开2012-083690号公报;
[0009]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9-276757号公报。
[0010]然而,上述两种光学膜贴合装置都只能采用单一的粘贴方式,因此期望光学膜贴合装置能够应对各种粘贴方式。但是,这要求光学膜贴合装置能够兼用长边宽度的光学膜和短边宽度的光学膜。但是,在使用不同宽度的光学膜的情况下,对光学膜传送路径中的各个传送辊的负载也不同,从而有可能对光学膜贴合装置或者光学膜造成不良影响。
[0011]例如,为了使用长边宽度的光学膜,需要使原本用于传送短边宽度的光学膜的各个传送辊变长。如果这样,则在利用已变长的各个传送辊传送短边宽度的光学膜的情况下,对各个传送辊的负载集中于传送辊的中央,从而该传送辊有可能发生弯曲。【实用新型内容】
[0012]本实用新型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光学膜贴合装置,该光学膜贴合装置能够根据光学膜调节张紧力,以兼用不同宽度的光学膜。
[0013]本实用新型的光学膜贴合装置向玻璃基板贴合光学膜来制造光学基板,其具有:
[0014]传送所述玻璃基板的玻璃基板传送路径;
[0015]传送所述光学膜的光学膜传送路径;
[0016]设置于所述玻璃基板传送路径和所述光学传送路径的中途,将所述光学膜贴合到所述玻璃基板上的贴合部;
[0017]在所述光学膜传送路径中具有:
[0018]供给所述光学膜的光学膜供给部;
[0019]设置在所述光学膜供给部和所述贴合部之间并对所述光学膜施加张紧力的张紧部;
[0020]在所述张紧部上设置有调节所述张紧力的张紧力调节部。
[0021]另外,在本实用新型的光学膜贴合装置中,优选的是,
[0022]所述光学膜贴合装置兼用不同宽度的光学膜,
[0023]所述张紧力调节部以使用宽度大的光学膜的情况下的张紧力比使用宽度小的光学膜的情况下的张紧力大的方式调节张紧力。
[0024]另外,在本实用新型的光学膜贴合装置中,优选的是,
[0025]所述张紧部具有:
[0026]支承架;
[0027]固定板,其以能够上下移动的方式设置于所述支承架;
[0028]张紧轴,其垂直于所述光学膜的传送方向配置,并且转动自如地支承于所述固定板;
[0029]张紧辊,其固定在所述张紧轴中央,并相对于所述光学膜从上方压接以施加张紧力;
[0030]所述张紧力调节部包括配重和连接部件,
[0031]所述配重与所述固定板分别连结于所述连接部件的两端,
[0032]所述连接部件跨过设置于所述支承架的多个滑轮,将所述配重与所述固定板吊起,
[0033]通过调节所述配重的重量来调节所述张紧力。
[0034]另外,在本实用新型的光学膜贴合装置中,优选的是,
[0035]所述配重包括承接部和多个砝码,
[0036]所述承接部连结于所述连接部件,所述多个砝码被放置在所述承接部上。
[0037]本实用新型的光学膜贴合装置具有如下效果。
[0038]在本实用新型的光学膜贴合装置中,具有张紧部和张紧力调节部。因此,在使用不同宽度的光学膜的情况下,通过能够根据光学膜利用张紧力调节部调节张紧力,来调节对各个传送辊的负载,从而能够避免对光学膜贴合装置或者光学膜造成不良影响。从而,本实用新型的光学膜贴合装置能够兼用不同宽度的光学膜。
【附图说明】
[0039]图1是表示光学膜贴合装置的整体结构的示意图。
[0040]图2是沿着与光学膜的传送方向垂直的方向观察张紧部和张紧力调节部的图。
[0041]图3是沿着光学膜的传送方向观察张紧部和张紧力调节部的图。
[0042]附图标记说明
[0043]1:光学膜传送路径;
[0044]2:玻璃基板传送路径;
[0045]3:玻璃基板;
[0046]4:贴合部;
[0047]5:光学膜供给部;
[0048]6:张紧部;
[0049]7:切断部;
[0050]8:载体膜回收部;
[0051]9:传送辊;
[0052]61:张紧轴;
[0053]62:张紧辊;
[0054]63:固定板;
[0055]64:轴承;
[0056]65a:上板;
[0057]65b:下板;
[0058]66:导杆;
[0059]67a、67b:滑轮;
[0060]68:连接部件;
[0061]69:配重;
[0062]691:承接部;
[0063]692:砝码;
[0064]F:支承架;
[0065]A:上游侧贴合机构;
[0066]B:下游侧贴合机构;
[0067]L:长边宽度的偏光膜;
[0068]S:短边宽度的偏光膜。
【具体实施方式】
[0069]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以RTP方式的光学膜贴合装置为例进行说明。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上游侧和下游侧是指玻璃基板3的传送方向的上游侧和下游侧。
[0070]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光学膜包括长边宽度的光学膜L和短边宽度的光学膜S这两种。
[0071]参照图1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光学膜贴合装置的整体结构。该光学膜贴合装置沿着玻璃基板3的传送方向分成上游侧贴合机构A和下游侧贴合机构B。用于传送玻璃基板3的玻璃基板传送路径2穿过该上游侧贴合机构A和下游侧贴合机构B。在上游侧贴合机构A中对玻璃基板3的一个面贴合光学膜,在下游侧贴合机构B中对玻璃基板3的另一面贴合光学膜。
[0072]由于上游侧贴合机构A和下游侧贴合机构B的结构基本相同,因此以下,仅对上游侧贴合机构A进行说明。
[0073]在上游侧贴合机构A中,包括:玻璃基板传送路径2;传送光学膜的光学膜传送路径I;设置于玻璃基板传送路径2和光学膜传送路径I的中途,并将光学膜贴合到玻璃基板3上的贴合部4。
[0074]以下,对光学膜传送路径I进行详细说明。
[0075]光学膜传送路径I朝向与玻璃基板3的传送方向相反的方向,即从下游侧向上游侧,传送光学膜。在光学膜传送路径I中,包括:光学膜供给部5,其配置于光学膜传送路径I中的靠下游侧的一端;张紧部6,其配置于比光学膜供给部5靠上游侧;切断部7,其配置于比张紧部6靠上游侧且比贴合部4靠下游侧;载体膜回收部8,其配置于光学膜传送路径I中的靠上游侧的一端。
[0076]光学膜供给部5构成为具有能够自由转动的辊。光学膜以光学膜卷的状态安装于该辊。上述光学膜卷是由带状的光学膜和载体膜层叠并卷绕而形成的。通过使光学膜卷转动,能够向上游侧连续地供给光学膜。
[0077]张紧部6用于对从光学膜供给部5放出的光学膜施加张紧力。另外,在张紧部6上还设置有调节张紧力的张紧力调节部。对于张紧部6和张紧力调节部,将在后文详细说明。
[0078]切断部7用于将层叠在载体膜上的状态的光学膜切断。
[0079]贴合部4将光学膜从载体膜上剥离并贴合到玻璃基板3上。
[0080]载体膜回收部8构成为具有能够自由转动的棍。通过将载体膜卷绕到该棍上来进行回收。
[0081]另外,在光学膜传送路径I中,在上述各部之间还设置有能够自由转动的多个传送辊9,用于连续地传送光学膜。而且,为了能够传送不同宽度的光学膜,将各个传送辊9设置为长度比长边宽度的光学膜L的宽度大。
[0082]接下来,参照图2和图3对光学膜贴合装置的张紧部6和张紧力调节部进行说明。
[0083]张紧部6包括支承架F、固定板63、张紧轴61和张紧辊62。
[0084]在支承架F内部配置有张紧轴61,该张紧轴61的两端部穿过支承架F沿水平方向延伸到支承架F的外部,并且能够转动地支承于固定板63。
[0085]张紧辊62位于支承架F内部,并配置于张紧轴61的中央。张紧辊62形成为其长度比长边宽度的光学膜L的宽度大。
[0086]固定板63形成为长方体状,配置在支承架F的外侧。在支承架F上,在该固定板63的上方和下方,分别设置有上板65a和下板65b。在上板65a和下板65b之间沿着竖直方向设置有两根导杆66。通过这两根导杆66穿过固定板63的两侧的贯穿孔,而固定板63能够沿着这两根导杆66在竖直方向上自由移动。从而,张紧轴61及张紧棍62也能够和固定板63—起在竖直方向上自由移动。
[0087]在上述结构中,通过张紧辊62从上方压接于通过其下方的光学膜,而利用张紧辊62、张紧轴61和固定板63的自重对载体膜和光学膜施加张紧力。另外,由于固定板63只能在竖直方向上移动,所以能够防止张紧辊62摆动,从而能够对光学膜施加稳定的张紧力。
[0088]另外,张紧力调节部包括带状的连接部件68和配重69。连接部件68的一端连结在固定板63的上部的张紧轴61的轴心的正上方位置,其另一端连结于配重69。连接部件68跨过设置于支承架F的两个滑轮67a、67b将固定板63和配重69吊起。另外,配重69包括承接部691和多个砝码692。承接部691与连接部件68连结,多个砝码692被放置在承接部691上。
[0089]在上述结构中,配重69利用自重经由连接部件68将固定板63拉起。这样,对光学膜施加的张紧力成为从张紧辊62、张紧轴61和固定板63的重力减去配重69的重力之后的力。由于可以自由增减砝码692的数量,所以可以自由调节配重69的重力。由此,可以自由调节对光学膜施加的张紧力。
[0090]因此,利用上述结构,在使用不同宽度的光学膜的情况下,可以利用张紧力调节部适当地调节张紧力。具体地,张紧力调节部以使用宽度大的膜的情况下的张紧力比使用宽度小的膜的情况下的张紧力大的方式调节张紧力。通过这样调节张紧力,适当地调节了对各传送辊的负载,从而能够防止对光学膜贴合装置或者膜造成不良影响。
[0091]以下,对在光学膜贴合装置中使用长边宽度的光学膜L和短边宽度的光学膜S的情况下的各自的调整方式进行说明。
[0092]在使用长边宽度的光学膜L的情况下,减少砝码692的数量,以增大对长边宽度的光学膜L施加的张紧力。这样,能够使光学膜的输送稳定。
[0093]在对光学膜贴合装置使用短边宽度的光学膜S的情况下,光学膜对张紧轴61的负载集中于中央,因此增加砝码692的数量,以减小对短边宽度的光学膜S施加的张紧力。这样,能够减小光学膜对张紧轴61的负载,防止张紧轴61的弯曲。
[0094]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光学膜贴合装置中,通过利用张紧力调节部调节张紧力,而能够兼用宽度不同光学膜。
[0095]另外,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可以进行各种变更。这样的变更也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
[0096]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张紧力调节部由连接部件和配重构成,但是也可以使用其他结构的张紧力调节部。例如,也可以在固定板上设置用于放置砝码的承接部。由此,通过增减砝码的数量,而能够调节固定板的自重,从而能够调节张紧力。
【主权项】
1.一种光学膜贴合装置,其向玻璃基板贴合光学膜来制造光学基板,所述光学膜贴合装置的特征在于,具有: 传送所述玻璃基板的玻璃基板传送路径; 传送所述光学膜的光学膜传送路径; 设置于所述玻璃基板传送路径和所述光学传送路径的中途,将所述光学膜贴合到所述玻璃基板上的贴合部; 在所述光学膜传送路径中具有: 供给所述光学膜的光学膜供给部; 设置在所述光学膜供给部和所述贴合部之间并对所述光学膜施加张紧力的张紧部; 在所述张紧部上设置有调节所述张紧力的张紧力调节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膜贴合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光学膜贴合装置兼用不同宽度的光学膜, 所述张紧力调节部以使用宽度大的光学膜的情况下的张紧力比使用宽度小的光学膜的情况下的张紧力大的方式调节张紧力。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光学膜贴合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张紧部具有: 支承架; 固定板,其以能够上下移动的方式设置于所述支承架; 张紧轴,其垂直于所述光学膜的传送方向配置,并且转动自如地支承于所述固定板; 张紧辊,其固定在所述张紧轴中央,并相对于所述光学膜从上方压接以施加张紧力; 所述张紧力调节部包括配重和连接部件, 所述配重与所述固定板分别连结于所述连接部件的两端, 所述连接部件跨过设置于所述支承架的多个滑轮,将所述配重与所述固定板吊起, 通过调节所述配重的重量来调节所述张紧力。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光学膜贴合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配重包括承接部和多个砝码, 所述承接部连结于所述连接部件,所述多个砝码被放置在所述承接部上。
【文档编号】B32B38/18GK205522898SQ201620222038
【公开日】2016年8月31日
【申请日】2016年3月22日
【发明人】北田和生, 西乡公史, 竹田觉
【申请人】日东电工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