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像镜头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42363阅读:187来源:国知局
成像镜头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光学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成像镜头。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电子设备不断地朝着智能化发展,除了数码相机外,便携式电子设备例如平板电脑、手机等也都配备了镜头模组。为了满足人们的使用需要,对镜头模组拍摄的出的物体的影像质量也提出的更高的要求。拍摄出的物体的影像质量在很大程度上与镜头模组内各镜片的光轴的同轴度有关。

通常,镜头模组包括开设有透光孔的镜头筒和设于镜头筒内的镜片组,镜片组包括多片光学镜片,透光孔几何中心的直线以及这些光学镜片的光轴应当重合,即应当保证有高的同轴度。

相关技术中,为了保证在生产制造过程中,使镜片之间具有高的同轴度和稳定性,通常是通过相邻镜片像侧面与物侧面之间相互贴靠或者多块镜片堆叠设置的方式,然而多个镜片通过上述的配合方式会使镜片的光轴之间产生偏心,同时在组装过程中也无法保证多块镜片之间的稳定性,进而影响成像镜头的品质。

因此,实有必要提供一种新的成像镜头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偏心及组装稳定性好的成像镜头。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成像镜头,包括镜筒及依次设置在所述镜筒内的至少第一镜片、第二镜片和第三镜片,所述第一镜片包括第一本体及自所述第一本体朝所述第二镜片方向延伸形成的延伸部,所述第一本体与所述延伸部围合形成收容空间,所述第二镜片收容于所述收容空间并与所述延伸部抵接,所述第三镜片至少部分收容于所述收容空间,所述第三镜片朝远离所述第二镜片方向凹陷形成避让所述延伸部的让位部,所述延伸部远离所述第一本体的一端与所述让位部抵接。

优选的,所述第一本体包括第一光学部及环绕所述第一光学部设置的第一承载部,所述延伸部自所述第一承载部的边缘朝所述第二镜片方向延伸形成。

优选的,所述第一镜片、第二镜片和第三镜片自物侧至像侧依次设置,所述延伸部的内径自物侧至像侧保持不变或逐渐增大。

优选的,所述延伸部包括与所述第二镜片配合连接的内表面,所述内表面与光轴之间形成的夹角大于等于0°且小于90°。

优选的,所述第三镜片包括第三光学部及环绕所述第三光学部设置的第三承载部,所述让位部自所述第三承载部的边缘向着光轴方向凹陷形成。

优选的,所述延伸部还包括与所述内表面相对的外表面及连接所述内表面与所述外表面的底面,所述让位部包括与所述底面相抵接的第一承靠部及与所述内表面相抵靠的第二承靠部。

优选的,所述第二镜片的物侧面与所述第一镜片的像侧面相抵接,所述第三镜片的物侧面与所述第二镜片的像侧面相抵接。

优选的,所述第一镜片与所述第二镜片之间、所述第二镜片与所述第三镜片之间均设有遮光片。

与相关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成像镜头包括依次堆叠的第一镜片、第二镜片及第三镜片,所述第一镜片包括第一本体及自所述第一本体朝所述第二镜片方向延伸形成的延伸部,所述第三镜片朝远离所述第二镜片方向凹陷形成避让所述延伸部的让位部,通过将所述第二镜片与所述延伸部抵接,并将所述延伸部与所述让位部抵接,使得所述第一镜片的所述延伸部分别和所述第二镜片、所述第三镜片抵接,提高了多块镜片之间的偏心和组装的稳定性,从而有效的提高了所述成像镜头的成像品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成像镜头的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第一镜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的第三镜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成像镜头的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份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一

请参阅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成像镜头的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所述成像镜头100包括镜筒1、以及沿物侧至像侧方向依次堆叠设置在所述镜筒1内的第一镜片3、第二镜片5及第三镜片7以及夹设于所述第一镜片3与所述第二镜片5、所述第二镜片5与所述第三镜片7之间的遮光片9。

所述第一镜片3包括第一本体31及自第一本体31的像侧面朝像侧方向延伸形成的延伸部35。

所述第一本体31与所述延伸部35形成收容空间4,所述第二镜片5收容于所述收容空间4并与所述延伸部35抵接,所述第三镜片7靠近所述第二镜片5的一侧收入于所述收容空间4。

请参阅图2,为图1所示的第一镜片的结构示意图。所述第一本体31包括第一光学部311及环绕所述第一光学部311设置的第一承载部313,所述延伸部35自所述第一承载部313像侧面的边缘朝像侧方向延伸而成。

所述第一承载部313和所述第二镜片5之间夹设所述遮光片9。当然,两者之间也可以无需安装遮光片,在两者的接触表面涂上黑化材料即可,使所述第一承载部313的像侧面和所述第二镜片5的物侧面相抵接。

所述延伸部35的内径自物侧至像侧的方向保持不变或逐渐增大。

所述延伸部35包括与所述第二镜片5的端面配合的内表面351、与所述内表面351相对的外表面353及连接所述内表面351和所述外表面353的底面355。

所述内表面351为斜面,所述内表面351与光轴之间形成的夹角大于等于0°且小于90°。

请参阅图3,图1所示的第三镜片的结构示意图;所述第三镜片7包括第三光学部71及环绕所述第三光学部71设置的第三承载部73,所述第三镜片7自所述第三承载部73的物侧面朝远离所述第二镜片5方向凹陷形成避让所述延伸部35的让位部75。

所述让位部75自所述第三承载部73的边缘向着光轴方向凹陷形成,其包括与所述底面355相抵接的第一承靠部751及与所述内表面351相抵靠的第二承靠部753。

所述第三承载部73与所述第二镜片5之间夹设所述遮光片9。当然,两者之间可以无需安装遮光片,即所述第三承载部73的物侧面与所述第二镜片5的像侧面相抵接。

所述第一镜片3、所述第二镜片5和所述第三镜片7通过此种配合方式,使三块镜片之间的偏心稳定性提高,并提高了组装的稳定性,从而提高了所述成像镜头100的成像品质。

实施例二

请参阅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成像镜头的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实施例二与实施例一的结构相同,其不同之处在于:

第三镜片7a、第二镜片5a及第一镜片3a沿物侧至像侧方向依次堆叠设置。

所述第一镜片3a包括第一本体31a及自所述第一本体31a的物侧面朝物侧方向延伸形成的延伸部35a,所述第一本体31a包括第一光学部311a及环绕所述第一光学部311a设置的第一承载部313a,第一镜片3a自所述第一承载部313a的物侧面朝所述第二镜片5a方向延伸形成的延伸部35a。

所述第三镜片7a包括第三光学部71a、环绕所述第三光学部71a设置的第三承载部73a,所述第三镜片7a自所述第三承载部73a的像侧面朝远离所述第二镜片5a方向凹陷形成避让所述延伸部35a的让位部75a,所述延伸部35a远离所述第一承载部313a的一端与所述让位部75a抵接。

当然,除实施例一和实施例二外,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成像镜头100还可以包括多个所述第一镜片3、所述第二镜片5和所述第三镜片7相互堆叠,对所述第一镜片3、所述第二镜片5及所述第三镜片7在此只是用于区别的名称,当有第四镜片、第五镜片以及第六镜片时,均可以按照此种配合方式通过对三个相邻设置的镜片进行固定。

更进一步的是,其中所述第二镜片5可以为两块镜片或者两块镜片以上的多块镜片组成,都可以按照此种配合方式对三个以上相邻设置的镜片进行固定。

与相关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成像镜头100包括依次堆叠的第一镜片3、第二镜片5及第三镜片7,所述第一镜片3包括第一本体31及自所述第一本体31朝所述第二镜片5方向延伸形成的延伸部37,所述第三镜片7朝远离所述第二镜片5方向凹陷形成避让所述延伸部37的让位部75,通过将所述第二镜片5与所述延伸部37抵接,并将所述延伸部37与所述让位部75抵接,使得所述第一镜片3的所述延伸部37分别和所述第二镜片5、所述第三镜片7抵接配合,提高了多块镜片之间的偏心和组装的稳定性,从而有效的提高了所述成像镜头100的成像品质。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在此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创造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改进,但这些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