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虚拟现实设备的遮光组件及虚拟现实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961188发布日期:2018-11-16 22:42阅读:170来源:国知局

本申请涉及头戴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虚拟现实设备的遮光组件及虚拟现实设备。



背景技术:

虚拟现实技术是一种在计算机上生成的三维环境中提供沉浸感觉的技术,该技术是仿真技术、计算机图形学、人机接口技术、多媒体技术、传感技术以及网络技术等多种技术的综合。虚拟现实设备本质上是利用虚拟现实技术的人机交互设备,常见的虚拟现实设备,例如VR(Virtual Reality,虚拟现实)眼镜,能将用户对外界的视觉、听觉等感知封闭,引导其产生身在虚拟环境中的感觉。

典型的虚拟现实设备如图23所示,其包括镜体200和对称设置于镜体200两侧的佩戴用发带100,镜体200内设置有虚拟现实光学组件,虚拟现实光学组件包括镜头和屏幕等。典型的虚拟现实设备例如,采用专利号为US20170017078B公开的虚拟现实光学组件所制作的虚拟现实设备。用户在佩戴虚拟现实设备体验虚拟环境时,利用发带100固定在头部,经过调整,使虚拟现实设备的屏幕置于眼睛的前方,虚拟现实设备的镜体200边框与用户的面部贴合。但是,在佩戴虚拟现实设备时,在镜体200边框与用户的面部贴合之处易形成空隙,此时,若外界光线通过空隙入射到虚拟现实设备的屏幕上,则导致屏幕上的成像弱化或不清晰,或者,环境光照射到眼睛上,影响用户的视觉效果。因此,为了防止外界光线的入射,通常在虚拟现实设备的镜体200上安装遮光组件300。

典型的带有遮光组件的虚拟现实设备如图24所示,它包括镜体200和遮光组件300,遮光组件300安装在镜体200靠近用户面部的一侧,即虚拟现实设备的镜体内侧。佩戴时,遮光组件300与用户的面部紧密贴合,利用遮光组件300与用户的面部以及虚拟现实设备的镜体200形成密闭空间,外界光线无法进入到封闭空间内,从而不会影响用户的视觉效果。为了使用户可以长时间体验虚拟环境,要求遮光组件300、用户的面部以及虚拟现实设备的镜体200之间能够持续地形成封闭空间。

但是,由于用户在佩戴虚拟现实设备时,面部与遮光组件300接触时会挤压遮光组件300,向遮光组件300施加作用力,易使遮光组件300产生向外移动的趋势(如图24中箭头所示);并且,遮光组件300只与虚拟现实设备的镜体200内侧连接,安装方式不稳固,从而造成遮光组件300从虚拟现实设备的镜体200上松脱。因此,上述情况均易导致形成的封闭空间很难长时间维持。可见,现有的安装方式易造成遮光组件从虚拟现实设备的镜体200上脱落,使遮光组件封闭不严,影响虚拟现实设备的使用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用于虚拟现实设备的遮光组件及虚拟现实设备,以解决现有的遮光组件易从虚拟现实设备上脱落,导致封闭不严的问题。

本申请提供一种虚拟现实设备的遮光组件的技术方案包括:遮光件;

所述遮光件包括顶面、第一曲面、第二曲面和底面,所述顶面与人体面部相接触的一侧为由中心向外延伸的非封闭弧形,所述底面整体与所述顶面整体上下相对设置,所述第一曲面和所述第二曲面位于所述顶面两侧并均向靠近所述底面的方向弯曲,所述第一曲面和所述第二曲面均分别与所述顶面和所述底面连接,使得所述顶面、所述第一曲面、所述第二曲面和所述底面围成封闭的中空区域,所述封闭中空区域用于与虚拟现实设备连接让用户面部与封闭中空区域形成密闭空间所述。

可选的,所述中空区域包括面部接触面和虚拟设备连接面;所述面部接触面用于与用户面部接触,所述虚拟设备连接面用于与虚拟现实设备的框体内侧的观看侧连接。

可选的,所述中空区域包括面部接触面和虚拟设备连接面;所述面部接触面用于与用户面部接触,所述虚拟设备连接面用于与虚拟现实设备的框体外侧连接。

可选的,所述第一曲面和所述第二曲面均分别与所述顶面和所述底面光滑过度连接。

可选的,还包括前端固定环,所述前端固定环位于所述中空区域的内周边并与其吻合。

可选的,所述前端固定环为镂空结构或实心结构。

可选的,所述第一曲面和所述第二曲面上各设有连接件,所述连接件用于固定在所述虚拟现实设备上。

可选的,所述第一曲面和所述第二曲面沿所述顶面的中心左右对称设置。

可选的,所述第一曲面和所述第二曲面由两端向中心凸出。

可选的,所述遮光组件设有开孔,所述开口用于虚拟现实设备凸出控制键外露。

可选的,还包括前端固定环;所述遮光件的一端设有连接开口,所述前端固定环与所述遮光件通过连接开口连接;

所述前端固定环包括支撑环,以及分别与所述支撑环的形状相似的连接环和锁定环;

所述支撑环的一侧与所述连接环的一侧连接;所述支撑环的外表面与所述连接环的外表面连接,所述支撑环的内表面与所述连接环的内表面连接,以使所述支撑环和连接环之间形成支撑角α1;

所述连接环的另一侧与所述锁定环的一侧连接;所述连接环的外表面与所述锁定环的外表面连接,所述连接环的内表面与所述锁定环的内表面连接,以使所述连接环和锁定环之间形成锁定角β1;

所述支撑环、连接环和锁定环依次连接,使所述前端固定环的横截面形状为凹形。

可选的,所述前端固定环设有与所述连接开口形状相同的固定开口;所述前端固定环与所述遮光件之间通过固定开口和连接开口连接。

可选的,所述支撑环内表面的一侧设有用于顶住支撑环的棱环;所述支撑环内表面的另一侧设有用于固定所述遮光件的紧固区;所述棱环和紧固区分别沿所述支撑环的内表面连续形成。

可选的,所述锁定环的另一侧面设有倾斜环,所述倾斜环的两侧分别与所述锁定环的内表面和侧面连接;

所述倾斜环与所述内表面的延长线形成半倒角γ;所述半倒角γ为锐角;所述倾斜环的宽度H1为所述锁定环厚度δ1的30%~80%。

可选的,所述前端固定环还包括呈圆弧状的眉部连接件、呈拱形状的鼻部连接件、两个呈圆弧状的桥接件和两个呈圆弧状的支撑件;所述眉部连接件、鼻部连接件、桥接件和支撑件分别包括依次连接的支撑环、连接环和锁定环的部分结构,将所述支撑环、连接环和锁定环分别划分成六部分;

所述眉部连接件的两端分别连接一所述桥接件;两个所述桥接件沿所述眉部连接件的中心线对称设置;所述眉部连接件与桥接件的连接点为对应两个圆弧的外切交点;两个所述桥接件的圆心分别位于固定开口内,所述眉部连接件的圆心位于固定开口外;

每一所述桥接件的另一端分别连接一所述支撑件,所述桥接件与所述支撑件的连接点为两个圆弧的内切交点;两个所述支撑件的圆心位于固定开口内;

每一所述支撑件的另一端共同连接所述鼻部连接件的两端,所述鼻部连接件的拱形顶点靠近眉部连接件;

所述眉部连接件、鼻部连接件、桥接件和支撑件的横截面形状分别为凹形。

可选的,所述鼻部连接件包括分别呈圆弧状的第一连接部、第一弯曲部、第二弯曲部和第二连接部;

所述第一连接部的一端与其中一个支撑件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支撑件的连接点为两个圆弧的内切交点;

所述第一连接部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弯曲部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部与第一弯曲部的连接点为两个圆弧的外切交点;

所述第一弯曲部的另一端与第二弯曲部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弯曲部与第二弯曲部的连接点为两个圆弧的内切交点;

所述第二弯曲部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接部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弯曲部与第二连接部的连接点为两个圆弧的外切交点;

所述第二连接部的另一端与另一支撑件连接,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支撑件的连接点为两个圆弧的内切交点;

所述第一连接部的圆心与第二连接部的圆心分别位于固定开口内;所述第一弯曲部的圆心和第二弯曲部的圆心分别位于固定开口外。

可选的,所述第一曲面和第二曲面的结构相同;所述第一曲面包括遮光本体,以及设置于所述遮光本体上的过渡曲线、固定曲线和支撑曲线;

所述过渡曲线的一端与所述顶面的使用端连接,所述过渡曲线为中心向外延伸的非封闭弧形;

所述过渡曲线的另一端与所述固定曲线的一端连接,所述固定曲线为中心向外延伸的程度大于所述过渡曲线延伸程度的非封闭弧形;

所述固定曲线的另一端与所述支撑曲线的一端连接,所述支撑曲线的另一端与所述底面的使用端连接;所述支撑曲线为中心向外延伸的非封闭弧形,与所述过渡曲线沿固定曲线的中心线对称。

可选的,所述遮光本体上、靠近固定曲线的位置设有锁定孔;所述锁定孔的中心位于中心线上;所述锁定孔用于固定连接件;

所述锁定孔的半径为所述固定曲线曲率半径的15%~35%;

所述锁定孔与所述过渡曲线之间的最短距离、所述锁定孔与所述固定曲线之间的最短距离、以及所述锁定孔与所述支撑曲线之间的最短距离相等。

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虚拟现实设备,包括:前壳,后壳,由所述前壳和后壳围成的镜框,对称设于后壳两端的左镜腿和右镜腿,以及如第一方面所述的遮光组件,其中,

所述后壳与所述镜框形成收纳腔,所述收纳腔用于容纳光学系统、PCBA板和光感组件;所述镜框沿纵向中心线对称;

所述镜框包括与前端固定环形状相似的支撑框和导向框;所述前壳通过卡扣固定在所述导向框的内表面;

所述支撑框的一侧与所述导向框的一侧连接,形成支撑顶角α2;所述支撑顶角α2的角度小于所述支撑角α1的角度;

所述支撑框的外表面与所述支撑环的内表面相对,使棱环的顶点与所述支撑框的外表面抵接;所述支撑框与所述支撑环之间形成用于固定安装遮光件的空隙,形成空隙角δ;

所述导向框的外表面与所述连接环的内表面相贴合;所述导向框的端面与所述锁定环的内表面贴合;

所述导向框的外表面和端面之间形成锁定顶角β2;所述锁定顶角β2的角度与所述锁定角β1的角度相同;

所述镜框沿所述遮光件至前端固定环的方向安装,利用所述支撑顶角α2和支撑角α1的配合,以及所述锁定顶角β2和锁定角β1的配合,使所述镜框固定于所述前端固定环的内侧。

由以上技术方案可知,本申请提供的一种用于虚拟现实设备的遮光组件及虚拟现实设备,遮光组件利用前端固定环和遮光件的配合,包裹虚拟现实设备的镜框,使得遮光组件、虚拟现实设备以及用户的面部形成严密的封闭空间,防止外界光线进入。利用支撑环、连接环和锁定环依次连接形成具有特定结构的前端固定环,遮光件通过紧固区与前端固定环固定连接,增加遮光件和前端固定环的连接强度,避免因外力使遮光件与前端固定环分离。遮光组件固定在虚拟现实设备上时,利用前端固定环内侧的特定结构与镜框外侧结构的配合,使遮光组件长时间并稳定地固定在虚拟现实设备,不会因为外部作用力而使遮光组件从虚拟现实设备上松脱,进而可以形成长时间的封闭空间,使用户可以持续体验虚拟环境。可见,本申请通过设计遮光组件的前端固定环内侧和虚拟现实设备镜框的外侧具有特定的相互配合的结构,实现遮光组件与虚拟现实设备之间的紧锁,解决遮光组件易松脱、封闭不严的问题。因此,本申请可使遮光组件和虚拟现实设备形成的封闭空间严紧,不会影响用户的视觉效果,进而不会影响虚拟现实设备的使用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一种虚拟现实设备的爆炸图;

图2为本申请一种虚拟现实设备的前壳的结构图;

图3中(a)(b)分别为本申请一种虚拟现实设备的后壳的正面图和背面图;

图4为本申请与虚拟现实设备配套使用的脸托的结构图;

图5为本申请一种虚拟现实设备的镜腿的结构图;

图6为本申请一种虚拟现实设备的遮光组件的结构图;

图7为本申请一种虚拟现实设备的光学系统、散热片的结构图;

图8为本申请一种虚拟现实设备的光学系统的结构图;

图9为本申请一种虚拟现实设备的右镜筒机构、右显示屏和右屏支架的爆炸图;

图10为本申请一种光学镜片调焦组件的爆炸图;

图11为本申请一种光学镜片调焦组件的剖视图;

图12为本申请一种光学镜片调焦组件的仰视图;

图13为本申请一种光学镜片调焦组件的俯视图;

图14为本申请与虚拟现实设备配套使用的脸托的爆炸图;

图15为本申请与虚拟现实设备与脸托的配合结构图;

图16为本申请一种虚拟现实设备的遮光组件的爆炸图;

图17(a)(b)(c)为本申请遮光组件安装在虚拟现实设备上的步骤图;

图18为本申请遮光组件安装在虚拟现实设备上的结构图;

图19为本申请的数据线固定件的结构图;

图20为本申请的数据线固定件与虚拟现实设备的爆炸图;

图21为本申请的数据线固定件安装在虚拟现实设备上的结构图;

图22中(a)(b)分别为本申请的右屏支架和左屏支架的结构图;

图23为典型的虚拟现实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4为典型的带有遮光组件的虚拟现实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5为本申请提供的遮光组件的分体结构示意图;

图26为本申请提供的遮光组件的立体图;

图27为本申请提供的前端固定环的立体图;

图28中(a)(b)分别为图27中的A-A截面的爆炸图和剖视图;

图29为图27中的A-A截面的局部放大图;

图30为本申请提供的前端固定环的正视图;

图31为本申请提供的鼻部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2为本申请提供的遮光件的立体图;

图33为本申请提供的第一曲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34为本申请提供的虚拟现实设备的立体图;

图35为本申请提供的虚拟现实设备的另一侧面立体图;

图36为本申请提供的虚拟现实设备的正视图;

图37为图36中B-B截面的剖视图;

图38为图36中的镜框的局部放大图;

图39中(a)(b)分别为本申请提供的遮光件与镜框配合的结构放大图和爆炸图;

图40为本申请提供的带有遮光组件的虚拟现实设备;

图41为本申请提供的镜框的后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实施例中的虚拟现实设备包括壳体、内置于壳体的光学系统、PCBA板、散热板和光感组件、与壳体配合使用的脸托、遮光罩等。下面针对各部件进行详细说明。

一、壳体:如图1所示,壳体包括:前壳1与后壳3围成的镜框、与镜框连接的左镜腿5和右镜腿4。下面分别针对上述部件进行详细说明:

(1)前壳1:如图2所示,前壳1的周边设有若干卡扣固定件16,用来将前壳1与后壳3固定;靠近前壳1的上端设有PCBA固定件18,用来对PCBA板8进行限位和固定;在靠近前壳1两端附近安装保护柱17,用来防止安装过程或者安装好后前壳受力过猛损坏前壳1。进一步的,为了提高前壳1的质量,还可以设置多条加固条纹。为了减轻虚拟现实设备的壳体重量,前壳1的材质优选轻质塑料,为了便于加工,整个前壳1 优选设计为一体成型。

(2)后壳3:如图3中(a)和图3中(b)所示,后壳3包括收纳腔46,用来收纳虚拟现实设备的光学系统、PCBA板8、散热片9和光感组件等。后壳3的下端设有调节槽42,用于伸出光学系统的焦距调节键(等同于下文的定位特征件、凸出控制键)并对其进行控制。后壳3内部偏上位置设有与前壳1相配合的PCBA固定槽。为了提高后壳 3的质量,还可以设置多条加固条纹,优选的设置在后壳的侧边。在后壳3的背面设有镜脚连接部,镜脚连接部上设有与左镜腿5和右镜腿4前端的凸起连接的凹槽44,凹槽 44的外侧设有挡板45。由于凹槽44外侧具有一个挡板45,当镜腿的凸起装配到该凹槽中时,此时的镜腿只能向内侧移动。当用户配戴该虚拟现实设备时,镜腿的凸起会受到挡板45的阻挡,阻止其向外移动,这时就会向内产生一个力,让镜腿能够夹紧用户头部。在后壳3的背面还设有脸托固定件41和43,用来便于脸托6的固定。如图4和图14所示,脸托6包括主体固定部64和面部接触部63,面部接触部63一侧与主体固定部64 连接,另一侧与人体面部相接触,主体固定部64上设有用于嵌入脸托固定件41和43的凸起61和62,实现主体固定部64固定在后壳3上。为了便于脸托6能分散虚拟现实设备的重量,主体固定部64和面部接触部63均为由位于中心的向外凸起的凸缘和沿远离凸缘方向延伸的弧形部组成的几字形结构。为了减轻虚拟现实壳体主体的重量,后壳3 优选轻质塑料,为了便于加工,后壳3优选设计为一体成型。

(3)左镜腿5和右镜腿4:将左镜腿5和右镜腿4统称为镜腿,两者结构无实质差别。每一镜腿前端设有用于嵌入后壳3上镜脚连接部上凹槽的凸起53。下面以左镜腿5 为例进行详细说明。如图5所示,非折合状态下,左镜腿5和右镜腿4为向内弯曲的弧形,便于夹紧使用者头部。为了进一步增强镜腿的夹紧力度,镜腿前端的厚度大于镜脚后端厚度。为了减轻镜腿的重量,镜腿上还设有镂空槽52,同时镂空槽52也可以防止注塑表面产生缺陷,影响美观。左镜腿5和右镜腿4上还分别设有通孔51,用于将遮光组件7的连接件71和72嵌入通孔51,实现遮光组件7的固定。通孔具体包括两个相通的固定孔和连接孔,连接孔的孔径大于连接件的最大宽度,固定孔的孔径小于连接件的最大宽度。固定孔用来固定遮光组件的凸起,连接孔用来遮光组件的凸起穿过定位。左镜腿5和右镜腿4均可为一体成型机构,为了减轻整体虚拟现实设备的整体重量,左镜腿5和右镜腿4的材质为具有柔韧性塑胶(TR90)。

上述虚拟现实设备包括前壳、后壳和两个镜腿,结构简单,组装简便,同时将虚拟现实设备的其他器件对应的安装在后壳的收纳槽上,盖上前壳和连接镜腿,整个虚拟现实设备结构比较小,占用空间较小,外形类似眼镜形态,比较美观。

(二)光学系统:如图1所示,光学系统包括左镜筒机构21、左显示屏22、右镜筒机构23和右显示屏24,左镜筒机构21和右镜筒机构23结构相同,统称为光学镜片调焦组件。具体的,左镜筒机构21和左显示屏22安装在左屏支架上且左显示屏22位于左镜筒机构21的后方,左显示屏整体位于左屏支架的内侧;右镜筒机构23和右显示屏24 安装在右屏支架13上且右显示屏24位于右镜筒机构23的后方,右显示屏24整体位于右屏支架13的内侧。左显示屏22和右显示屏24的侧边沿具有切角,如图1所示,左显示屏22的右下角侧边具有切角。右显示屏24的左下角侧边具有切角。左屏支架和右屏支架13为两个相互独立的屏支架,均为一中空环状结构。由于两个屏支架中空,实现了通过左镜筒机构21和右镜筒机构23的镜片观看对应显示屏所显示的内容。屏支架的中空环状可为圆形或多边形或不规则形形状,具体根据光学模组的形状和虚拟现实设备外壳的形状确定。各屏支架与显示屏接触的面为屏接触面,屏接触面用于与显示屏表面相贴合,具体可设为光滑面,将屏接触面设为光滑面,可为避免显示屏造成损坏,同时也实现了显示屏与屏支架的良好贴合。本实施例中不具体限定屏接触面为光滑面或粗糙面。本实施例中,为了更好的实现屏接触面与显示屏表面的贴合,可以在两者之间设置软性的双面粘贴胶,双面粘贴胶可以为屏支架形状相对应的环形圈,通过双面粘贴胶使屏支架与显示屏粘贴在一起。与屏接触面相对应的为光学模组接触面,光学模组接触面分别与左镜筒机构21、右镜筒机构23相贴合。当屏支架分别与显示屏和光学模组组装后,屏支架起到便于安装的作用,同时三者形成密闭空间,起到防尘作用。为了进一步提高屏支架与显示屏和光学模组之间的防尘效果,右镜腿4屏支架靠近右镜腿4屏接触面的一侧设有第一凹槽,右镜腿4屏支架靠近右镜腿4光学模组接触面的一侧设有第二凹槽,右镜腿4第一凹槽和右镜腿4第二凹槽内均用于放置防尘圈,实现屏支架与光学模组、显示屏之间连接无空隙,进而避免外界的灰尘进入,提高其的防尘效果。需要说明的是,也可在不用防尘圈的情况下直接将显示屏和光学模组固定在屏支架上。

如图22中(a)和(b)所示,屏支架的结构为:两个屏支架相互独立,光学模组接触面上设有沿远离其表面方向延伸光学模组固定件111和定位件113,当光学模组伸入屏支架并凸出于光学模组接触面时,光学模组固定件111与光学模组的最外边相接触,用于将光学模组固定在屏支架上,光学模组固定件111可以为向屏支架中心延伸的L形结构,用于将光学模组限定在L形结构内;定位件113位于光学模组的外围,用于确保光学模组安装在预设位置,用于限定光学模组的运动轨迹,定位件113用来防止光学模组向外移动。为了便于虚拟现实设备一些其他小电子件的固定,例如光感器,在屏支架的一侧凸出一个对应的收纳固定槽114,用来对其他小电子器件的固定。当显示屏、左防尘圈、屏支架、右防尘圈和光学模组组成完成后,通过屏支架上的屏固定孔112与虚拟现实设备对应的第二固定孔匹配,实现组装后的组件固定到虚拟现实设备上,此固定方式不局限于螺钉固定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屏支架上的屏固定孔112包括至少一个正向孔和至少一个反向孔。如图10至图13所示,左镜筒机构和右镜筒机构统称为的光学镜片调焦组件均包括:外镜筒211、外光学镜片212、内镜筒214和内光学镜片217,外光学镜片212固定在外镜筒211上,内光学镜片217固定在内镜筒214上;外镜筒211侧壁上设有倾斜槽213;内镜筒214设置在外镜筒211内,内镜筒214的侧壁上设有定位特征件,定位特征件还伸入倾斜槽213并沿倾斜槽213滑动;当内镜筒214沿外镜筒211相对滑动时,固定在外镜筒211上的外光学镜片212与固定在内镜筒214上的内光学镜片 217之间的距离可调,实现了光学组件的调焦。如图10所示的光学调焦组件的爆炸图,包括一个外镜筒211、外光学镜片212、内镜筒214、内光学镜片217、两个第一防尘件 218、第一防尘件219、两个固定螺钉220、拨动固定螺钉221和拨动硅胶头222。下面分别针对上述各部件进行说明:

(1)外镜筒211:该外镜筒211侧壁上设有至少一个倾斜槽213,倾斜槽213相对于水平面以一定角度倾斜,当固定在内镜筒214侧壁上的定位特征件嵌入倾斜槽213并沿倾斜槽213移动时,外光学镜片212与内光学镜片217之间的间距可调。如图1所示,外镜筒211横截面的形状为圆形,当倾斜槽213数量为三个以上时,倾斜槽213沿外镜筒211周向均布。需要说明的是,倾斜槽213不局限于图中所示的三个,优选的,倾斜槽213的数量为三个。此外,倾斜槽213也不仅限于沿外镜筒211周向均布,但必须满足若干个倾斜槽213位于同一水平面上。外镜筒211的截面形状也不限于图1中所示的圆形,也可为椭圆或菱形或异形。为了更好适配人体的形态特征,在靠近人体鼻梁附近,可以设置为与人体鼻梁匹配的形状,即将一个简单的圆形切除部分形成具有一与鼻梁匹配的倾斜面。因此,为了适应具体虚拟现实设备外壳,以及减小整体的虚拟现实设备的体积,外镜筒211的截面形可根据具体的虚拟现实外壳而定。

(2)外光学镜片212:外光学镜片212固定在外镜筒211上,具体的,如图2所示,外光学镜片212固定在外镜筒211的内侧顶部,内侧顶部即为远离内镜筒214的一侧。外光学镜片212与外镜筒211的固定方式具体可以是:通过塑胶将外光学镜片212固定在外镜筒211的内侧顶部,通过塑胶固定可以保证外光学镜片212稳定的固定在外镜筒 211上,并且能有效防尘。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示出的不具体限定两者的固定方式。为了便于说明,将外镜筒211和外光学镜片212的组合结构定义为第一组件。

(3)内镜筒214:内镜筒214内置于外镜筒211,且内镜筒214可沿靠近或远离外光学镜片212的方向移动,进而外光学镜片212和内光学镜片217两者的间距可调。具体实现内镜筒214可沿外镜筒211移动的方式为:内镜筒214的侧壁上设有至少一个定位特征件,定位特征件与倾斜槽213一一对应,每一定位特征件嵌入倾斜槽213内并可沿倾斜槽213滑动,进而带动内镜筒214的移动。由于本申请实施例示出的未限定倾斜槽213的数量,则定位特征件的数量也不做具体限定。当倾斜槽213的数量为三个且沿外镜筒211周向均布时,三个定位特征件同时在倾斜槽213内移动,进而可保证内镜筒 214上的内光学镜片217在上下移动过程中使其均处于一个平面上。进一步,由于外镜筒211与内镜筒214接触,为了提高调焦过程中内镜筒214的滑动,在内镜筒214与外镜筒211之间增加了起到润滑作用的油层,提高内镜筒214的滑动灵活性,并且油层一定程度上能够阻止外界的灰尘进入内部,起到防尘作用。具体的油层可以通过在内镜筒 214与外镜筒211之间涂阻尼油形成,应该理解为其他可以提高内镜筒214与外镜筒211 之间的滑动灵活性的方式都为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当定位特征件为三个时,三个定位特征件的结构可以分为:两个固定螺钉220和拨动固定螺钉221,两个固定螺钉220和拨动固定螺钉221通过固定螺孔固定在内镜筒214上,且两个固定螺钉220和拨动固定螺钉221分别伸入倾斜槽213并可沿倾斜槽213滑动。为了能提高推动拨动固定螺钉221 的舒适度,便于用户在使用过程便于拨动,该拨动固定螺钉221外侧端固定连接有拨动硅胶头222,该拨动硅胶头222为具有一定硬度的硅胶,用户使用起来手感比较舒适。如图10所示,内镜筒214包括圆台215和位于圆台215上方并向上延伸的至少一个凸台 216,凸台216与倾斜槽213一一对应,固定螺孔位于凸台216上。凸台216的形状与外镜筒211内壁形状相吻合,当外镜筒211为圆形时,凸台216可以为环形壁,该凸台216 上均设有与倾斜槽213相对应的固定螺孔。

(4)内光学镜片217:内光学镜片217固定在内镜筒214上。如图2所示,内光学镜片217固定在内镜筒214的内侧底部,如内镜筒214的底端设有卡槽,内光学镜片217 与内镜筒214底端卡槽固定连接,内侧底部为远离外镜筒211的一侧。内光学镜片217 与内镜筒214的固定方式具体可以是:通过塑胶将内光学镜片217固定在内镜筒214的内侧底部,通过塑胶固定可以保证内光学镜片217稳定的固定在内镜筒214上,并且能有效防尘。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示出的不具体限定两者的固定方式。当然内镜筒214也可以不设卡槽,可以将内光学镜片217固定在内镜筒214的内侧底部的侧壁,即内光学镜片217的外侧边与内镜筒214的内侧壁固定连接,固定方式可以通过塑胶固定可以保证内光学镜片217稳定的固定在内镜筒214上,并且能有效防尘。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示出的不具体限定两者的固定方式。为了便于说明,将内镜筒214和内光学镜片217的组合结构定义为第一组件。

(5)第一防尘件218和第一防尘件219:当内镜筒214通过伸入倾斜槽213的两个固定螺钉和拨动固定螺钉沿靠近或远离外光学镜片212的方向移动时,两个第一防尘件 218分别一一固定在两个固定螺钉220对应的外镜筒2111的倾斜槽213外侧,第一防尘件219固定在拨动固定螺钉221对应的外镜筒211的倾斜槽213内侧。需要说明的是,第一防尘件219也可以固定在外侧。第一防尘件219和第一防尘件218上设有与倾斜槽 213对应的槽口。第一防尘件219具体可为具有粘贴性的TPU片,该TPU片上有与特定倾斜槽213对应的倾斜槽213孔。本申请实施例示出的不限定第一防尘件219的材质为 TPU,应该理解为,所选材质只要满足具有一定硬度便于进行开槽口,且具体防尘性质即可,如具有一定硬度的PORON或一定硬度的PVC、高温胶或美纹胶等。第一防尘件 218和第一防尘件219的固定方式均可通过粘贴的方式进行固定,便于组装,但本申请实施例示出的不限定其固定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的具体装配步骤不构成先后限制,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安排其步骤的先后顺序。光学镜片调焦组件主要应用于虚拟现实领域,特别是短距离的光学镜片调节,应该理解为其他领域进行短距离的光学调焦也在保护范围内。上述光学镜片调焦组件的工作原理具体为:拨动拨动硅胶头222使其带动拨动固定螺钉221在外镜筒211 的倾斜槽213上进行上升或下降的倾斜滑动,由于拨动固定螺钉221一端固定在内镜筒 214上,并且与其他两个固定螺钉220使内镜筒214在一个相对平面内。在拨动固定螺钉221沿倾斜槽213滑动的过程中,内镜筒214上的内光学镜片217与外镜筒211的外光学镜片2122的间距可调,具体的变化需要根据倾斜槽213的倾斜幅度以及倾斜槽213 的槽口长度决定,优选的在倾斜角度在5-15度,内光学镜片217和外光学镜片212的距离调节范围在0.5-10mm之间。

(三)脸托6:如图14和15所示,脸托6包括主体固定部64和面部接触部63,面部接触部63一侧与主体固定部64连接,另一侧与人体面部相接触,主体固定部64还与虚拟现实设备的后壳3连接,不具体限定连接方式。主体固定部64和面部接触部63均可为一体成型结构。下面分别针对主体固定部64和面部接触部63进行说明。

(1)主体固定部64:为了便于脸托配件的使用,主体固定部64的形状可为由两端向中心拱起的几字形结构,具体可为凸缘和位于凸缘两侧的弧形部组成的几字形,可实现将虚拟现实设备的重力分散到人体面部多处位置。主体固定部64上设有至少一个凸出于其外表面的凸起,不局限附图中所示的凸起的数量为四个,其中两个为位于凸缘上的凸起61,另两个为位于弧形部上的凸起62。与该凸起相对应的是,如图3中(b)所示,虚拟现实设备的后壳3上设有用于嵌入凸起的脸托固定件41和43,脸托固定件41和43 具体可以为开口,实现了主体固定部64与虚拟现实设备的连接。当主体固定部上设有四个固定件时,其中两个凸起61位于凸缘靠近中轴线的两侧,在使用时,两个凸起位于用户鼻梁附近对应的位置;另外两个凸起62位于弧形部上,对应于靠近脸部颧骨附近。为了节约材料,以及使脸托形状比较美观,优选的主体固定部64与配套使用的虚拟现实设备的待固定位置相对应。为了便于生产,主体固定部64为一体成型,且优选质轻材料。

(2)面部接触部63:面部接触部63一侧与主体固定部64连接,另一侧与人体面部相接触。为了分散虚拟现实设备的重力,面部接触部63的形状同样可设为由两端向中心拱起的几字形结构,具体可为凸缘和位于凸缘两侧的弧形部组成的几字形,弧形部沿远离凸缘的方向延伸。如图15所示,在脸托6实际使用过程中,凸缘可对应到使用者鼻梁附近,弧形部可沿眼尾方向延伸,更好的让脸托配件承受到力分配的人体面部,即让面部接触部与人体面部接触的地方受力均匀。沿凸缘至远离凸缘的方向,面部接触部63 的厚度为先逐步变厚,后逐步变薄,且中心的厚度小于两端端部的厚度,即面部接触部 63中心轴附近厚度较薄,自由端厚度较厚。在面部接触部63与人体面部相接触的一面为具有一定角度的倾斜面,即将该面设置为与人体面以及鼻梁面相匹配的面。该倾斜面可具体包括鼻部倾斜面和脸颊倾斜面,鼻部倾斜面的面积小于脸颊倾斜面的面积,其中,鼻部倾斜面与竖直面的角度为10°~80°,脸颊倾斜面与竖直面的角度为3°至60°。此外,鼻部倾斜面对应的面部接触部厚度可小于脸颊倾斜面对应的面部接触部厚度。考虑到面部接触部63需要与人体进行接触,面部接触部63优选质轻且柔软材质,比如泡棉。同时为了便于生产加工,面部接触部63可为一体成型。

值得注意的是,脸托6整体的横向长度为60~160mm,优选的90~30mm,特别是 100~20mm这样可以满足大部分人体的脸部,比如横向长度设为110mm±8mm;脸托配件整体的纵向高度20~80mm,优选的30~70mm,特别是45~55mm这样可以满足大部分人体的鼻部,比如纵向设为48mm±5mm。应该理解为,本申请的脸托配件充分利用人的脸部形态特点,让用户配戴虚拟现实设备时,尽可能的增大与用户面部的接触面,将虚拟现实设备的重力进行分散。

本申请的脸托区别于现有脸托只与鼻梁部分进行接触,增大与用户面部的接触面,即脸托配件不仅与鼻梁接触,而且还与眼部附近位置接触,进而将虚拟现实设备的重力进行分散,鼻梁和鼻梁两侧的眼周都可承受虚拟现实设备的部分重力,减少用户使用虚拟现实设备配戴带来的不舒服以及损伤,可以让用户长时间舒服的使用头戴设备,大大的提高用户的体验度。

(四)遮光组件7:如图16至图18所示,遮光组件7包括:遮光件78和前端固定环77;遮光件78包括顶面73、第一曲面75、第二曲面76和底面74,其中:顶面73与人体面部相接触的一侧为由中心向外延伸的非封闭弧形;底面74整体与顶面73整体上下相对设置;第一曲面75和第二曲面76位于顶面73两侧,并均向靠近底面74的方向弯曲;第一曲面75和第二曲面76均分别与顶面73和底面74光滑过渡连接,使得顶面 73、第一曲面75、第二曲面76和底面74围成一封闭中空区域;前端固定环77位于中空区域的最外侧的内周边并与其吻合。同时,由于本申请实施例示出的虚拟现实设备的遮光组件与虚拟现实设备主体配套使用,为了便于该遮光组件7的固定,第一曲面75和第二曲面76上各分别设有连接件71和72,为了便于区分,分别用第一连接件71和第二连接件72表示,第一连接件71和第二连接件72用于固定在虚拟现实设备的左镜腿5 和右镜腿4上。如爆炸图图16所示,遮光组件7为一罩体结构,包括一个前端固定环 77、一个遮光件78、一个第一连接件71和一个第二连接件72,下面分别针对上述各部件进行详细说明。

(1)前端固定环77:前端固定环77内置于遮光件78最外侧,当将遮光组件7应用到虚拟现实设备主体时,前端固定环77位于中空区域的内周边并与虚拟现实设备主体前端接触,如当虚拟现实设备为眼镜形态时,前端固定环77可以包围镜框部分,此处镜框部分排除镜腿。前端固定环77可为一个镂空密闭框架,由于前端固定环77需要包围虚拟现实设备主体,所以前端固定环77的形状需与虚拟现实设备主体本身外侧形状相对应。可以理解的是,如虚拟现实设备主体的形状可以为长方形,正方形以及各个不同规则的形状,则前端固定环77的形状需要相应变化。例如,当虚拟现实设备主体选择具有一定弧度且与眼镜形态相对应的形态时,前端固定环77的形状也优选为眼镜形态,即前端固定环77的形状是根据虚拟现实设备主体外侧边缘的形状而定。需要说明的是,前端固定环77可以是镂空,当然也可以是实心结构,为了节约材料、减轻用户配戴重量,提高用户体验度,前端固定环77优选为镂空。

(2)遮光件78:遮光件78包括顶面73、第一曲面75、第二曲面76和底面74。当将遮光组件应用到虚拟现实设备主体时,前端固定环77用于包括虚拟现实设备主体前端外框架,第一曲面75和第二曲面76可沿镜腿方向延伸,第一曲面75和第二曲面76上的第一连接件71和第二连接72固定在左镜腿5和右镜腿4上,实现遮光组件7固定在虚拟现实设备主体上,用户在使用配置有遮光组件的虚拟现实设备时,遮光件78围成的中空区域与人体面部能形成相对密闭的空间,避免外界的光学进入。遮光件78通过前端固定环77和虚拟现实设备主体连接,遮光件78的第一曲面75和第二曲面76沿靠近虚拟现实设备末端的方向延伸,顶面73与人体面部相接触的一侧为由中心向外延伸的非封闭弧形,该非封闭弧形可以与人体额头相匹配,底面设为由两端向中心拱起的W形,也同样与人体脸型相匹配,这样做不仅仅可以节约材料,还可以减轻遮光组件的重量,并且能够提高用户的配戴舒适度并且达到良好的遮光效果。具体的,遮光件78可选择具有一定硬度、可透气且能够防止光线透过的软性材质。优选的,为了便于遮光组件在使用过程中美观,可以选择具有一定弹性并且不容易褶皱的材质,例如拉架棉、莱卡等。例如,材质选择一种合成布,该合成布具有两层,一侧用来进行遮光,另外一层用来进行保证透气并且不易变形。由于一般的布料都比较柔软,难以成型,为了解决该问题,提高合成布的弹性、硬度并且耐磨性,通过胶水将两层布料进行合成。遮光件78具有容纳虚拟现实设备主体前端的中空区域,具体的,中空区域包括面部接触面和虚拟设备连接面;面部接触面用于与用户面部接触,虚拟设备连接面用于与虚拟现实设备的框体内侧的观看侧连接;或中空区域包括面部接触面和虚拟设备连接面;面部接触面用于与用户面部接触,虚拟设备连接面用于与虚拟现实设备的框体外侧连接。由于本实施例中的虚拟现实设备的光学组件可以为调焦组件,光学组件具体包括外镜筒211、固定在外镜筒 211的外光学镜片212、内镜筒214、固定在内镜筒214的内光学镜片217和定位特征件 (具体为的固定螺钉220和拨动固定螺钉221);外镜筒211侧壁上设有至少一个倾斜槽 213;内镜筒214内置于外镜筒211;定位特征件(具体为的固定螺钉220和拨动固定螺钉221)与倾斜槽213一一对应,各定位特征件(具体为的固定螺钉220和拨动固定螺钉221)一端固定在内镜筒214的侧壁,另一端穿过倾斜槽213可在倾斜槽213内滑动。定位特征件(具体为的固定螺钉220和拨动固定螺钉221)即为虚拟现实设备凸出控制键,当调节定位特征件(具体为的固定螺钉220和拨动固定螺钉221)使内镜筒214沿外镜筒211相对滑动时,固定在外镜筒211上的外光学镜片212与固定在内镜筒214上的内光学镜片217之间的距离可调,实现了光学组件的调焦。为了使得上述凸出控制键便于操作,遮光件78的底面上设有开孔,开孔用于虚拟现实设备凸出控制键即定位特征件外露,在实现调焦的同时也实现了遮光。上述虚拟现实设备的遮光组件7的尺寸可以为:为了适配人体头部形态的大小,遮光组件7的前端横向距离相对小于后端纵向距离。一般遮光组件的前端横向长度为50~250mm范围内任意值,优选为120~170mm范围内任意值,特别是150~160mm之间最适合大众用户尺寸,具体比如155mm。纵向长度在 30~150mm范围内任意值,优选为60-120mm范围内任意值,特别是80~100mm之间最适合大众用户尺寸,具体如91mm。遮光组件顶面的弧形的最底端至遮光罩前端的距离为3~25mm范围内任意值,优选为8-20mm范围内任意值,特别是12~16mm之间最适合大众用户尺寸,具体如14mm。

上述虚拟现实设备的遮光组件7的工作原理为:用户在使用带有遮光组件的虚拟现实设备时,用户带上虚拟现实设备,遮光组件7的遮光件78就会与用户的额头以及用户的脸以及虚拟现实设备一起形成一个相对密闭的空间,可以让用户眼睛避免外界的光线干扰,只看到虚拟现实设备提供的视觉光线,让用户能够很好的沉浸到虚拟现实设备的视频场景中,大大的提高用户的体验度。

(五)PCBA板8:如图7所示,后壳3包括收纳腔46,用来收纳虚拟现实设备的 PCBA板8,PCBA板8与光学系统连接,具体的,PCBA板8与左显示屏22、右显示屏 24的屏面垂直连接。同时,光感组件还连接PCBA板8,且与PCBA板8平面保持垂直。

(六)散热片9:散热片9分别与左显示屏22和右显示屏24的后方贴合,并与PCBA 板8的发热器件贴合。具体的,散热片9包括铜箔层和位于铜箔层的外层的碳膜层,铜箔层与左显示屏22和右显示屏24的后方贴合,并与PCBA板8的发热器件贴合。具体的,由于显示屏发热小,因此可在左显示屏22和右显示屏24的后方选取一部分表层涂导热胶并与散热片9连接。由于显示屏与散热片仅部分粘贴连接,便于后期维护过程中的拆卸。由于PCBA板的芯片发热比较大,要让其热量充分散发出去,因此可将PCBA 板的发热器件表层涂满导热胶并与散热片9连接。考虑到光感组件也会被散热片9遮挡住,为了便于维修,在光感组件或其他散热片遮挡的器件对应的散热片处可以设置维修开口,便于后期进行维修,而避免了维修过程中需要将整个散热片拆卸下来进行维修。

(七)数据线固定件19:如图19至21所示,数据线固定件19用于固定在虚拟现实设备上。具体的,虚拟现实设备包括镜框和镜腿,镜框的后壳3靠近镜腿的一侧设有镜脚连接部,该镜脚连接部上设有凹槽44,镜腿上设有可嵌入凹槽44的凸起53。经过上述说明,为了虚拟现实设备的整体美观,数据线固定件19固定在镜脚连接部上,如螺钉连接。数据线固定件19包括顶面和分别与顶面连接并相对设置的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其上分别形成有用于固定在虚拟现实设备上的固定部191、镂空开口192、数据线收容腔193和数据线挡板194,下面针对上述各部件进行详细说明。本实施例中,设定第二侧面与虚拟现实设备的镜脚连接部固定连接,第一侧面位于虚拟现实设备的外周边的内侧,第一侧面、第二侧面和顶面围成的数据线收容腔与虚拟现实设备的接口相对应,则固定部191位于第二侧面上并沿远离顶面的方向延伸,固定部191用来将数据线固定件19固定在虚拟现实设备上。固定部191与虚拟现实设备可拆卸连接,如虚拟现实设备上设有螺钉孔,固定部191与虚拟现实设备通过螺钉195连接;或固定部191与虚拟现实设备不可拆卸连接,如焊接等,具体不做限定。为了减轻数据线固定件19的重量以及节约材料,第一侧面和/或第二侧面上设有镂空开口,不局限于图1中所示的第二侧面上设有镂空开口192。顶面、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围成一三面开口的U形的数据线收容腔 193,与虚拟现实设备连接的数据线的连接头收容在数据线收容腔193内。为了进一步防止数据线的连接头松动或掉落,避免数据线松动到时连接不良的问题,数据线固定件19 上还可以进一步设有数据线挡板194,数据线挡板194设在数据线固定件19远离虚拟现实设备的一侧,数据线挡板194可分别与顶面和第一侧面连接,并与第二侧面之间具有用于伸入数据线的间隔;或数据线挡板194可以与第二侧面和顶面连接,并与第一侧面之间具有空隙,该空隙用于伸入数据线,同时数据线的连接头容纳在数据线收容腔193 内,该数据线挡25板用于防止连接头脱离数据线收容腔193。

上述数据线固定件19的工作原理为:首先将数据线的连接头固定在虚拟现实设备的数据线接口上,然后数据线的连接头也容纳在数据线固定件19的数据线收容腔193内,同时数据线固定件远离虚拟现实设备的数据线接口的一侧还设有数据线挡板194,数据线挡板194用于防止数据线的连接头松动或掉落,阻挡数据线的连接头向外移动,使得数据线与虚拟现实设备良好连接,避免用户在使用过程中外接的数据线松动,导致数据传输不良甚至数据线脱落的问题,可以让用户大胆的进入的虚拟现实的场景互动中,提高用户体验度。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中的虚拟现实设备新增加了数据线固定件19,在收纳数据线的连接头的同时将数据线固定在虚拟现实设备上,能有让数据线连接头在可控发范围移动,甚至不发生移动,这样就可以让数据线很好与虚拟现实设备进行连接,即便用户使用过程中进行剧烈的运动也不会导致数据线脱落,较大的提高了用户的体验度,并且提高了虚拟现实设备的适用场景。

图25为本申请提供的遮光组件的分体结构示意图;图26为本申请提供的遮光组件的立体图。

参见图25和图26,本申请提供一种用于虚拟现实设备的遮光组件,该遮光组件为罩体结构,用于与虚拟现实设备固定安装。当用户佩戴虚拟现实设备体验虚拟环境时,遮光组件可提供封闭空间。该遮光组件包括:遮光件78和前端固定环77;其中,遮光件 78的一端设有连接开口781,前端固定环77与遮光件78通过连接开口781连接。

前端固定环77内置于遮光件78的最外侧,当将遮光组件应用到虚拟现实设备主体时,利用前端固定环77与虚拟现实设备的主体前端的结构配合,使前端固定环77可以包裹住主体,以实现固定安装,进而使遮光组件、虚拟现实设备的主体和用户的面部长时间维持封闭空间,以使用户可以长时间体验虚拟环境。

例如,当虚拟现实设备为VR眼镜时,前端固定环77的结构与VR眼镜的镜体前端结构相同,可使前端固定环77包围VR眼镜的镜框部分,实现遮光组件与镜框的长时间固定。因此,当用户佩戴带有遮光组件的VR眼镜时,遮光组件不会因佩戴时,用户面部对其产生的作用力,从VR眼镜的镜框上脱落,进而实现遮光组件的可维持长时间封闭严紧的目的。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前端固定环77可为实心结构。即在前端固定环77的外轮廓形状与虚拟现实设备的主体轮廓形状相同,以及,前端固定环77的内轮廓结构组成与虚拟现实设备的主体前端结构相同的前提下,其余部位均采用板状结构。使用时,前端固定环77可完全覆盖在虚拟现实设备的前壳1上。

在另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前端固定环77还可采用镂空结构。如图25所示,前端固定环77的外轮廓形状与虚拟现实设备的主体轮廓形状相同,以及,前端固定环77 的内轮廓结构组成与虚拟现实设备的主体前端结构相同,前端固定环77的其余部分为空心结构。使用时,仅将前端固定环77固定在虚拟现实设备的主体前端,前端固定环77 的中心部位可将虚拟现实设备的前壳1露出。

当前端固定环77采用镂空结构时,前端固定环77随即产生一固定开口771。固定开口771的形状与遮光件78的连接开口781的形状相同,且二者相通,以便于前端固定环77与遮光件78固定安装。

为了前端固定环77能将虚拟现实设备的主体前端完全包裹住,避免产生缝隙,使佩戴过程易发生松脱现象,要求前端固定环77的形状需与虚拟现实设备主体前端的外侧形状相同。可以理解的是,如果虚拟现实设备主体前端的形状为长方形、正方形以及其他不同规则的形状时,则前端固定环77的形状需要相应变化。例如,当虚拟现实设备的主体前端选择具有一定弧度且与眼镜形态相对应的形态时,前端固定环77的形状也优选为眼镜形态,即前端固定环77的形状根据虚拟现实设备主体外侧边缘的形状而定。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中公开的前端固定环77,既可以采用镂空结构,也可采用实体结构,但是为了节约材料、减轻虚拟现实设备的重量、以及提高用户的体验度,前端固定环77优选为镂空结构。

遮光件78具有容纳虚拟现实设备主体的中空区域,遮光件78的连接端设有连接开口781,用于固定连接前端固定环77,因此,连接开口781的形状与前端固定环77的形状相同。遮光件78与连接端对应的一端为使用端,用于与用户的面部接触,并与用户面部形成封闭空间。

本申请提供的遮光组件被安装在虚拟现实设备上时,利用前端固定环77包裹住虚拟现实设备主体前端,再利用与前端固定环77相连接的遮光件78包裹住虚拟现实设备的其余部位,即虚拟现实设备的主体观看侧。因此,使得遮光件78连接前端固定环77的前端部分包裹住虚拟现实设备的主体,遮光件78的后端部分与虚拟现实设备的观看侧、以及用户的面部形成封闭空间。由此可见,本申请提供的遮光组件的结构与现有技术提供的遮光组件不同,并且二者的安装方式也不同。

现有技术提供的遮光组件仅为罩状结构,不具有本申请提供的前端固定环77的结构。安装时,遮光组件的一端与虚拟现实设备的观看侧相连接,另一端与用户的面部形成封闭空间。但是,由于用户在体验虚拟现实环境时,需要长时间使用虚拟现实设备。而佩戴时,用户面部与遮光组件接触时会挤压遮光组件,并向遮光组件施加作用力,使遮光组件产生向外移动的趋势,导致遮光组件与虚拟现实设备的观看侧的连接出现松动,进而导致遮光组件从虚拟现实设备上脱落。这会影响封闭空间不能长时间维持,进而不能保证用户可以长时间体验虚拟现实环境,影响虚拟现实设备的使用效果。

而本申请提供的遮光组件,利用前端固定环77和遮光件78的配合,使前端固定环 77与虚拟现实设备的主体前端的结构相互配合,利用二者结构相嵌合的特点,达到稳定连接。采用完全包裹虚拟现实设备的安装方式,使遮光组件稳定地固定在虚拟现实设备上,不会出现现有技术中遮光组件易松脱的情况,进而使用户在佩戴虚拟现实设备体验虚拟环境时,可以长时间维持封闭空间,防止外界光线干扰用户的眼睛,使用户可以更好地体验虚拟现实环境,避免影响用户的视觉效果。

为了使前端固定环77能够稳定地固定在虚拟现实设备的主体前端,需要前端固定环 77具有独特的结构。本实施例中,以前端固定环77采用镂空结构为例,参见图27,举例说明前端固定环77的具体结构。

具体地,前端固定环77包括支撑环772,以及分别与支撑环772的形状相似的连接环 773和锁定环774。支撑环772用于与遮光件78连接,起到固定遮光件78的作用;锁定环 774用于固定虚拟现实设备的镜框301,起到锁紧的作用,防止遮光组件与虚拟现实设备的连接处发生松脱;连接环773用于连接支撑环772和锁定环774,使三者形成的前端固定环77 具有稳定的结构。

支撑环772、连接环773和锁定环774具有相似的形状,即三者的形状为同一种形状,区别仅在于三者的尺寸略有不同。需要说明的是,支撑环772、连接环773和锁定环774三者均与虚拟现实设备的主体外轮廓形状相似,例如,当虚拟现实设备的主体前端采用具有一定弧度的眼镜形态相对应的形状时,支撑环772、连接环773和锁定环774的形状也优选眼镜形状。

由于支撑环772与虚拟现实设备主体外侧边缘接触,因此,支撑环772的尺寸最大;而锁定环774与虚拟现实设备与前壳1相连接的部分接触,因此,锁定环774的尺寸最小;连接环773用于连接支撑环772和锁定环774,因此,连接环773的尺寸介于支撑环772的尺寸和锁定环774的尺寸之间。

支撑环772、连接环773和锁定环774的连接关系,具体如图28中(a)和(b)所示。

从图28中(a)中可以看出,支撑环772的横截面形状接近长方形,连接环773的横截面形状接近等腰梯形,锁定环774的横截面形状接近具有两个直角的五边形。

支撑环772的一侧7721与连接环773的一侧7732连接,即长方形的短边与等腰梯形的斜边相连接,使得支撑环772和连接环773呈角度连接,即形成支撑角α1。连接环773的另一侧7731与锁定环774的一侧7742连接,即等腰梯形的另一斜边与五边形的两个直角共同的直角边相连接,使得连接环773和锁定环774呈角度连接,即形成锁定角β1。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支撑环772的外表面7723与连接环773的外表面7733连接,以及,连接环773的外表面7733与锁定环774的外表面7743连接,相邻二者之间的连接方式可采用圆滑连接的方式,使得连接处呈圆弧状,或者,采用直接连接的方式,使得连接处出现棱角。无论采用哪一种连接方式,均不影响支撑环772和连接环773、以及连接环773 和锁定环774的固定连接。支撑环772的内表面7724与连接环773的内表面7734连接,以及连接环773的内表面7734与锁定环774的内表面7744连接,同样的,相邻二者内表面的连接方式可参照外表面的连接方式;或在实际使用时,内表面的连接方式还可参照虚拟现实设备的主体前端的结构,以便于前端固定环77与虚拟现实设备的主体前端的结构配合。

在另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支撑环772的内表面7724与连接环773的内表面7734的连接方式,以及连接环773的内表面7734与锁定环774的内表面7744的连接方式依然参照上述说明,而支撑环772的外表面7723与连接环773的外表面7733可不连接在一起,以及连接环773的外表面7733与锁定环774的外表面7743也可不连接在一起,即使前端固定环 77呈现内表面连接,外表面断开的结构。支撑环772和连接环773的外表面断开程度,以及连接环773和锁定环774的外表面断开程度,在本实施例中不做具体限定,以能够满足前端固定环77的稳定性即可。

支撑环772和连接环773所形成的支撑角α1为钝角,用于支撑虚拟现实设备的主体前端结构;连接环773和锁定环774所形成的锁定角β1也为钝角,用于当前端固定环77套设在虚拟现实设备的主体前端时,起到锁定作用,防止虚拟现实设备的主体前端在前端固定环77 的内侧移动。利用支撑角α1和锁定角β1的相互配合,增加锁紧的程度,可将虚拟现实设备的主体前端稳定地锁紧在前端固定环77内,防止前端固定环77轻易地从虚拟现实设备上脱落。

本实施例中,支撑角α1和锁定角β1的角度随着连接环773的外表面7733宽度发生变化,即当连接环773的外表面7733宽度增加时,此时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是连接环773的倾斜角度不变,连接环773沿着虚拟现实设备的方向移动,同时使支撑环772和锁定环774的外表面宽度分别发生变化,此时支撑角α1和锁定角β1的角度不变。第二种是连接环773的倾斜角度发生变化,此时,当以支撑环772和连接环773的连接处为定点时,改变连接环773的倾斜角度,使得支撑角α1变小,锁定角β1增大;当以连接环773和锁定环774的连接处为定点时,此时支撑角α1变大,锁定角β1变小。当连接环773的外表面7733的宽度减小时,同样包括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时,支撑角α1和锁定角β1的角度不变;第二种情况时,支撑角α1和锁定角β1的角度变化规律与上述的第二种情况相反,此处不再赘述。

支撑角α1和锁定角β1的角度比值为0.8~1.25。本实施例中,支撑角α1和锁定角β1的角度范围均在120°~150°之间,并且随着连接环773的外表面7733宽度的变化,支撑角α1 和锁定角β1的角度比值在0.8~1.25之间变化。例如,当角度比值为0.8时,支撑角α1为120°、锁定角β1为150°。当角度比值为0.9时,支撑角α1为130°、锁定角β1为145°;或者,支撑角α1为135°、锁定角β1为150°,等。当角度比值为1时,支撑角α1为135°、锁定角β1为135°;或者,支撑角α1为140°、锁定角β1为140°,等。当角度比值为1.25 时,支撑角α1为150°、锁定角β1为120°。优选的,当角度比值为0.97时为最佳的角度比,此时支撑角α1为133°、锁定角β1为137°。当支撑角α1和锁定角β1采用最佳的角度时,可使支撑环772、连接环773和锁定环774形成的结构更稳定。

支撑环772的外表面7723延长线和锁定环774的外表面7743延长线形成制约角,制约角的大小决定于支撑环772和锁定环774的角度关系。

本实施例中,制约角与支撑角α1和锁定角β1满足如下式关系:

制约角=(支撑角α1+锁定角β1)—180°; (1)

制约角用于限定凹形前端固定环77的开口向外扩展的程度。如果制约角的角度越大,说明前端固定环77的开口程度越大,即逐渐呈现一形。且由于虚拟现实设备的主体前端结构与前端固定环77的内侧结构相互配合,使得虚拟现实设备的主体前端的外缘也趋近一形。当用户佩戴带有遮光组件的虚拟现实设备体验虚拟环境时,会对遮光组件产生向用户面部方向的拉紧力,且由于前端固定环77和主体前端的外缘都趋近平面,使得前端固定环77在虚拟现实设备的主体前端向拉紧力的方向滑动,进而导致前端固定环77无法长时间固定在虚拟现实设备的主体前端,影响虚拟现实设备的使用效果。

如果制约角的角度越小,说明前端固定环77的开口程度越小,即逐渐呈现V形。且由于虚拟现实设备的主体前端结构与前端固定环77的内侧结构相互配合,使得虚拟现实设备的主体前端的外缘形状也逐渐呈现V形。同样在佩戴时,由于锁定环774的一侧面7741与虚拟现实设备的前壳1接触,而前壳1的外表面与虚拟现实设备的前端端面平齐,且为了使虚拟现实设备的主体前端与前端固定环77的内侧吻合固定,使得锁定环774的宽度减小。而锁定环774的宽度越小,则无法充分发挥其锁紧的功能,导致在佩戴时,因来自用户面部方向的拉紧力的作用,使得前端固定环77从虚拟现实设备的前端脱落,即易使遮光组件在使用过程中从虚拟现实设备的前端松脱,进而无法长时间维持封闭空间,影响虚拟现实设备的使用效果。

因此,为了使遮光组件能够稳定地固定在虚拟现实设备的主体前端,需要限定制约角的角度不能过大,也不能过小。又由于制约角的大小与支撑角α1和锁定角β1有关,且支撑角α1和锁定角β1在120°~150°之间变化,并满足一定的比例关系。因此,本实施例中,根据上述支撑角α1和锁定角β1的角度,以及公式(1),限定制约角在80°~110°之间变化。优选的,当制约角为90°时,即支撑环772和锁定环774呈相互垂直状态,在此种状态下,前端固定环77的开口向外扩展的程度最佳,可使遮光组件能够稳定地固定在虚拟现实设备的主体前端。

从图28中(a)中可看出,锁定环774的另一侧面7741设有倾斜环7740,倾斜环7740 的两侧分别与锁定环774的内表面7744和侧面7741连接。倾斜环7740的设置不仅能与将整体部件做成实体相比减轻重量,还能在遮光组件与虚拟现实设备充分接触时,让遮光组件与虚拟现实设备的接触处存在一个过渡不至于显得比较突兀,让其外观看起来更协调,增加遮光组件的美感。

倾斜环7740用于使锁定环774的另一侧面7741处形成倒角,即倾斜环7740与内表面 7744的延长线形成半倒角γ;该半倒角γ用于当前端固定环77包裹住虚拟现实设备主体前端时,可防止锁定环774的内表面7744与虚拟现实设备的前壳1发生干涉,影响前端固定环 77的稳定性,进而可避免前壳1对锁定环774产生的作用力,而使前端固定环77发生松脱现象。

为了形成半倒角γ,需要倾斜环7740的倾斜角度在0°~90°之间变化(不包括端点值);可选的角度范围为10°~80°,较优的角度范围为20°~70°,由于倾斜环7740的整体结构比较小,并且占据整体锁定环774的厚度有限,为了让整个设计充满美感,最优的角度范围为30°~60°,特别是在40°~50°范围内的角度,具体如45°。

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倾斜环7740的宽度H1为锁定环774厚度δ1的30%~80%,也可说明半倒角γ为锐角,即锁定环774的内表面7744宽度小于外表面7743的宽度,才可防止锁定环774的内表面7744与虚拟现实设备的前壳1发生干涉。锁定环774的厚度δ1大于倾斜环7740的宽度,可保证倾斜环7740在减少重量的同时不易损坏,因为如果过厚,可能导致倾斜环7740重量增加,进而增加整体遮光组件的重量,如果过薄,会导致倾斜环7740容易损坏,不便于用户多次使用。

从图28中(b)中可看出,支撑环772、连接环773和锁定环774依次连接,使前端固定环77的横截面形状呈现开口向外扩展的凹形,以便于虚拟现实设备顺利地安装在前端固定环77的内侧,并使前端固定环77稳定地固定在虚拟现实设备的主体前端。

为了减少用户配戴虚拟现实设备时的承受压力,使用户在长期配戴时不受虚拟现实设备重量的影响,需要尽可能的减少遮光组件整体的重量。那么,减少前端固定环77的重量,一定程度可以减少整体遮光组件的重量。在减少遮光件78整体重量的同时,还需保证前端固定环77的支撑环772强度,以便于用户在使用遮光件78时不会轻易地被损坏。以及为了便于支撑环772的内表面7724固定遮光件78,需要支撑环772的内侧留有一定空隙,空隙的大小与遮光件78的厚度有关。

因此,如图29所示,支撑环772内表面7724的一侧7721设有用于顶住支撑环772的棱环775;棱环775的突起高度即为预留空隙的宽度。支撑环772内表面7724的另一侧7722 设有用于固定遮光件78的紧固区776;棱环775和紧固区776分别沿支撑环772的内表面7724 连续形成,即支撑环772的内表面由棱环775和紧固区776组成。

由于棱环775所形成的空隙即为安装遮光件78的预留空隙,因此,为了遮光件78的固定安装,预留空隙的宽度可根据遮光件78的厚度而定,即棱环775的突起高度根据遮光件 78的厚度而定。

但为了支撑环772有足够的硬度提供给棱环775反作用力,防止支撑环772因无法承受棱环775的支撑力而出现破损,因此,需要支撑环772的厚度δ2远大于棱环775的突起高度 H2。本实施例中,棱环775的突起高度H2与支撑环772厚度δ2的最佳比例关系为:棱环 775的突起高度H2为支撑环772厚度δ2的25%~30%。

例如,支撑环772的厚度δ2为16mm,当厚度比为25%时,棱环775的突起高度H2为 4mm;当厚度比为30%时,棱环775的突起高度H2为4.8mm;当厚度比为28%时,棱环775 的突起高度H2为4.48mm;优选的,当厚度比为27%时为最佳的厚度比,此时棱环775的突起高度H2为4.32mm。最佳的厚度比可使支撑环772具有足够的承受力,以承受棱环775对其产生的支撑力的同时,尽量降低遮光组件的重量,防止支撑环772的厚度过于厚重而增加遮光组件的重量。过重的遮光组件会对用户的面部施加较大的压力,影响用户体验;并且过重的遮光组件会使虚拟现实设备产生向下滑的趋势,影响虚拟现实设备的使用效果。

为了保证前端固定环77与虚拟现实设备的主体前端结构相互配合,以使遮光组件能够稳定地固定在虚拟现实设备的主体前端,因此,需要前端固定环77的形状与虚拟现实设备的主体前端外缘轮廓相同。即当虚拟现实设备为VR眼镜时,前端固定环77也要采用眼镜形状的结构。

从用户的使用角度观察的前端固定环77结构,即前端固定环77的正视图如图30所示,前端固定环77还包括呈圆弧状的眉部连接件7701、呈拱形状的鼻部连接件7704、两个呈圆弧状的桥接件7702和两个呈圆弧状的支撑件7703。

眉部连接件7701在整个前端固定环77的结构中起到基座的作用,在使用时,与用户的眉部,即额头处相对应。因此,眉部连接件7701的弧度也与用户的两个眉部有关,即眉部连接件7701的两个端点处的切线之间夹角θ1与用户的两个眉部相关。

桥接件7702在整个前端固定环77的结构中起到过渡的作用,即将作为基座的眉部连接件7701的两端过渡到支撑件7703上,并限制眉部连接件7701的长度,以使前端固定环77 保持稳定的结构。因此,需要桥接件7702的弯曲程度较大些,以使眉部连接件7701的两端能够顺利地回转,以发挥其基座作用。在使用时,桥接件7702与用户的太阳穴相对应。

为了发挥过渡作用,其中一个桥接件7702的一端与眉部连接件7701的一端相连,另一个桥接件7702的一端与眉部连接件7701的另一端相连;且两个桥接件7702沿眉部连接件 7701的中心线7705对称设置;眉部连接件7701与桥接件7702的连接点为对应两个圆弧的外切交点,说明眉部连接件7701所在圆弧的弯曲方向与桥接件7702所在圆弧的弯曲方向相反;使得两个桥接件7702的圆心分别位于固定开口771内,眉部连接件7701的圆心位于固定开口771外,进而使由眉部连接件7701与两个桥接件7702构成的结构为向内收敛的结构。这样,不仅可以让遮光组件更加紧固的固定在虚拟现实设备上,在使用一段时间后,还可以防止前端固定环77变形而向上翘起来,影响前端固定环77的稳定性。进一步,还可以让遮光组件跟虚拟现实设备结合后外观上显得比较轻薄。

由于两个桥接件7702分别位于用户的太阳穴附近,说明两个桥接件7702之间的距离与用户的面部宽度相近。因此,以两个桥接件7702的中心点C之间的距离作为限定其他部件长度的标准。

由于每一用户的头形不同,或者用户的年龄段不同,使得每一用户的面部宽度不同,因此,两个桥接件7702的中心点C之间的距离也会发生变化。通常情况下,成年人的面部宽度约在13cm~20cm之间,而未成年人的面部宽度约在10cm~15cm之间,可见,最普遍的面部宽度是在13cm~15cm之间。即两个桥接件7702的中心点C之间的距离L2在10cm~20cm 之间变化,优选的,距离L2在13cm~15cm之间为最适宜的尺寸。

而为了实现过渡作用,桥接件7702需要呈现大角度的弯曲,并且基于面部宽度的限制,要求桥接件7702的两个端点处的切线之间的夹角θ2在60°~80°之间变化。

为了体现过渡性,桥接件7702的曲率半径由一端至中心点C逐渐减小,由中心点C至另一端逐渐增大。桥接件7702的曲率半径在两个桥接件7702中心点C之间距离L2的六分之一至四分之一之间变化;桥接件7702的两个端点之间的距离L3占两个桥接件7702中心点 C之间距离L2的15%~30%。

例如,距离L2在10cm~20cm之间变化,当桥接件7702的曲率半径为该距离L2的六分之一时,则桥接件7702的曲率半径在1.67cm~3.33cm之间变化,即在端点处的曲率半径为 3.33cm,在中心点C处的曲率半径为1.67cm;当桥接件7702的曲率半径为该距离L2的四分之一时,则桥接件7702的曲率半径在2.5cm~5cm之间变化,即在端点处的曲率半径为5cm,在中心点C处的曲率半径为2.5cm;当桥接件7702的曲率半径为该距离L2的五分之一时,则桥接件7702的曲率半径在2cm~4cm之间变化,即在端点处的曲率半径为4cm,在中心点 C处的曲率半径为2cm。由此可见,桥接件7702在端点处的曲率半径在3.33cm~5cm之间变化,在中心点处的曲率半径在1.67cm~2.5cm之间变化。

桥接件7702的两个端点之间的距离L3占距离L2的15%~30%,以及根据桥接件7702 的曲率半径,可以限定桥接件7702的尺寸及弯曲程度,依此实现桥接件7702的过渡作用。例如,当距离L3占距离L2的15%时,距离L3可采用1.5cm~3cm之间的任一数值;当距离 L3占距离L2的30%时,距离L3可采用3cm~6cm之间的任一数值;当距离L3占距离L2的 20%时,距离L3可采用2cm~4cm之间的任一数值;当距离L3占距离L2的25%时,距离L3 可采用2.5cm~5cm之间的任一数值。优选的,当距离L3占距离L2的23.35%时,为最佳的距离占比,此时,距离L3可采用2.335cm~4.67cm之间的任一数值。且由于人体面部的宽度在13cm~15cm之间为最适合的尺寸,因此距离L3选取3.0355cm~3.5025cm之间的尺寸为最适宜尺寸;特别的,当人体面部宽度为14cm时为最普遍的宽度,此时距离L4为3.269cm。

由于眉部连接件7701的弧度与用户的两个眉部相关,且为了使眉部连接件7701能够发挥较高程度的基座作用,因此,眉部连接件7701的弧度无需过大。眉部连接件7701的弧度以眉部连接件7701的两个端点处的切线之间夹角θ1来表示。本实施例中,夹角θ1为桥接件 7702的两个端点处的切线之间夹角θ2的2倍~2.9倍。由于夹角θ2在60°~80°之间变化,因此,夹角θ1在140°~174°之间变化。例如,当夹角θ2为75°时,夹角θ1为夹角θ2的 2.28倍时,夹角θ1的角度为171°;当夹角θ2为60°时,夹角θ1为夹角θ2的2.9倍时,夹角θ1的角度为174°;当夹角θ2为70°时,夹角θ1为夹角θ2的2倍时,夹角θ1的角度为140°。

眉部连接件7701的长度,即为其两个端点之间的距离L1。为了使眉部连接件7701具有最佳的稳定性,发挥基座作用,眉部连接件7701的长度不能过短,以免无法承受其他部件的重量,也无需过长造成不必要的浪费。本实施例中,该距离L1占两个桥接件7702中心点C 之间距离L2的50%~75%。

例如,当距离L1占距离L2的50%时,距离L1可采用5cm~10cm之间的任一数值;当距离L1占距离L2的75%时,距离L1可采用7.5cm~15cm之间的任一数值;当距离L1占距离L2的55%时,距离L1可采用5.5cm~11cm之间的任一数值;当距离L1占距离L2的60%时,距离L1可采用6cm~12cm之间的任一数值;当距离L1占距离L2的65%时,距离L1可采用6.5cm~13cm之间的任一数值;当距离L1占距离L2的70%时,距离L1可采用7cm~14cm 之间的任一数值。优选的,当距离L1占距离L2的68.57%时为最佳的距离占比,此时,距离 L1可采用6.857cm~13.714cm之间的任一数值。且由于人体面部的宽度在13cm~15cm之间为最适合的尺寸,因此距离L1选取8.9141cm~10.2855cm之间的尺寸为最适宜尺寸,即当距离 L2为13cm时,距离L1采用8.9141cm,当距离L2为14cm时,距离L1采用10.2855cm;特别的,当人体面部宽度为14cm时为最普遍的宽度,此时距离L1为9.5998cm。

支撑件7703在整个前端固定环77的结构中通过过渡段起到支撑基座的作用,即通过桥接件7702支撑眉部连接件7701,以使整个前端固定环77具有很好的稳定性。在使用中,支撑件7703与用户的脸部相对应,为了与用户脸部的弧度相适应,支撑件7703的弯曲程度比桥接件7702的弯曲程度更大一些。

每一支撑件7703的一端分别连接一桥接件7702的另一端,桥接件7702与支撑件7703 的连接点为两个圆弧的内切交点,说明支撑件7703所在圆弧的弯曲方向与桥接件7702所在圆弧的弯曲方向相同;两个支撑件7703的圆心位于固定开口771内;每一支撑件7703的另一端共同连接鼻部连接件7704的两端,鼻部连接件7704的拱形顶点靠近眉部连接件7701。

支撑件7703的曲率半径在两个桥接件7702中心点C之间距离L2的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之间变化;支撑件7703的两个端点之间的距离L4占两个桥接件7702中心点C之间距离 L2的25%~40%。

支撑件7703的曲率半径大于桥接件7702的曲率半径,以使支撑件7703具有较好的支撑力,便于支撑眉部连接件7701。因此,支撑件7703的两个端点之间的距离L4占距离L2的25%~40%,以及支撑件7703的曲率半径,即可限定支撑件7703的尺寸及弯曲程度,依此实现支撑件7703的支撑作用。

关于支撑件7703的曲率半径的尺寸,举例说明,由于距离L2在10cm~20cm之间变化,当支撑件7703的曲率半径为该距离L2的四分之一时,支撑件7703的曲率半径在2.5cm~5cm 之间变化,即在端点处的曲率半径为5cm,在中心点处的曲率半径为2.5cm;当支撑件7703 的曲率半径为该距离L2的三分之一时,则支撑件7703的曲率半径在3.33cm~6.67cm之间变化,即在端点处的曲率半径为6.67cm,在中心点处的曲率半径为3.33cm;且由于人体面部的宽度在13cm~15cm之间为最适合的尺寸,此时,支撑件7703的曲率半径在4.33cm~5cm之间变化;特别的,当人体面部宽度为14cm时为最普遍的宽度,此时支撑件7703的曲率半径为4.67cm。

关于支撑件7703的两个端点之间距离L4的尺寸,例如,当距离L4占距离L2的25%时,距离L4可采用2.5cm~5cm之间的任一数值;当距离L4占距离L2的30%时,距离L4可采用3cm~6cm之间的任一数值;当距离L4占距离L2的35%时,距离L4可采用3.5cm~7cm之间的任一数值;当距离L4占距离L2的40%时,距离L4可采用4cm~8cm之间的任一数值。优选的,当距离L4占距离L2的33.64%时,为最佳的距离占比,此时,距离L4可采用 3.364cm~6.728cm之间的任一数值。且由于人体面部的宽度在13cm~15cm之间为最适合的尺寸,因此距离L4选取4.3732cm~5.046cm之间的尺寸为最适宜尺寸;特别的,当人体面部宽度为14cm时为最普遍的宽度,此时距离L4为4.7096cm。

鼻部连接件7704在整个前端固定环77的结构中作为另一过渡段,与用户的鼻部相对应,通过拱形结构,可固定在用户的鼻部。鼻部连接件7704的两端分别连接一支撑件7703,可对支撑件7703起到一定的支持作用,以使支撑件7703发挥良好的支撑力。

眉部连接件7701、鼻部连接件7704、桥接件7702和支撑件7703依次按照上述原则连接,形成闭合的环形结构,即为前端固定环77。在使用过程中,每一部件发挥自身的功能,以及相邻两个部件之间功能的相互协同,可使前端固定环77具有良好的稳定性,防止前端固定环 77在使用过程中,因外界作用力的影响而变形,导致封闭空间被破坏,使遮光组件失去遮光的作用,影响虚拟现实设备的使用效果。

眉部连接件7701、鼻部连接件7704、桥接件7702和支撑件7703将支撑环772、连接环 773和锁定环774分别划分成六部分,即每一部分分别包括依次连接的支撑环772、连接环 773和锁定环774的部分结构,使得眉部连接件7701、鼻部连接件7704、桥接件7702和支撑件7703的横截面形状分别为凹形。

具体地,如图31所示,鼻部连接件7704包括分别呈圆弧状的第一连接部77041、第一弯曲部77042、第二弯曲部77043和第二连接部77044;

第一连接部77041和第二连接部77044,以及,第一弯曲部77042和第二弯曲部77043 分别对称设置,使得鼻部连接件7704呈左右对称结构。

第一连接部77041和第二连接部77044分别用于连接支撑件7703,由于支撑件7703用于通过桥接件7702支撑眉部连接件7701,因此,第一连接部77041和第二连接部77044分别为与其连接的支撑件7703提供支持力,使支撑件7703的支撑力更加稳固。第一连接部77041 与支撑件7703的连接点为两个圆弧的内切交点,说明第一连接部77041所在圆弧的弯曲方向与支撑件7703所在圆弧的弯曲方向相同。

第一连接部77041的另一端与第一弯曲部77042的一端连接,第一连接部77041与第一弯曲部77042的连接点为两个圆弧的外切交点,说明第一连接部77041所在圆弧的弯曲方向与第一弯曲部77042所在圆弧的弯曲方向相反;第二连接部77044的另一端与第二弯曲部 77043的一端连接,第二连接部77044与第二弯曲部77043的连接点为两个圆弧的外切交点,说明第二连接部77044所在圆弧的弯曲方向与第二弯曲部77043所在圆弧的弯曲方向相反。

第一连接部77041的圆心与第二连接部77044的圆心分别位于固定开口771内,以使第一连接部77041和其中一个支撑件7703,以及第二连接部77044和另一个支撑件7703能够顺滑连接,进而使第一连接部77041和第二连接部77044的支持力全部施加在相应的支撑件 7703上,避免支持力的浪费,影响支撑件7703的支撑力的减弱。

第一弯曲部77042的另一端与第二弯曲部77043的一端连接,第一弯曲部77042与第二弯曲部77043的连接点为两个圆弧的内切交点,说明第一弯曲部77042所在圆弧的弯曲方向与第二弯曲部77043所在圆弧的弯曲方向相同;第一弯曲部77042的圆心和第二弯曲部77043 的圆心分别位于固定开口771外,以使鼻部连接件7704呈现拱形。

为了便于鼻部连接件7704与用户的鼻部相适应,以及前端固定环77的稳定性,需要第一弯曲部77042和第二弯曲部77043的交点D与眉部连接件7701之间的距离L5、占眉部连接件7701的端点到支撑件7703的连接有鼻部连接件7704的端点垂直高度H3的45%~60%。以及,第一连接部77041和第二连接部77044连接支撑件7703的两个端点之间的距离L6、占两个桥接件7702中心点C之间距离L2的45%~55%;

高度H3占两个桥接件7702中心点C之间距离L2的40%~50%,可使前端固定环77具有稳定的结构,适宜的长宽比可避免前端固定环77因外力的作用而变形,使结构更稳定。

例如,距离L2为10cm~20cm之间的任一数值,当高度H3占距离L2的40%时,高度 H3可采用4cm~8cm之间的任一数值。此时,当距离L5占高度H3的45%时,距离L5可采用1.8cm~3.6cm之间的任一数值;当距离L5占高度H3的50%时,距离L5可采用2cm~4cm 之间的任一数值;当距离L5占高度H3的55%时,距离L5可采用2.2cm~4.4cm之间的任一数值;当距离L5占高度H3的60%时,距离L5可采用2.4cm~4.8cm之间的任一数值。优选的,当距离L5占高度H3的51.2%时为最佳的距离占比,距离L5可采用2.048cm~4.096cm 之间的任一数值。

当高度H3占距离L2的45%时,高度H3可采用4.5cm~9cm之间的任一数值。此时,当距离L5占高度H3的45%时,距离L5可采用2.025cm~4.05cm之间的任一数值;当距离L5 占高度H3的50%时,距离L5可采用2.25cm~4.5cm之间的任一数值;当距离L5占高度H3 的55%时,距离L5可采用2.475cm~4.95cm之间的任一数值;当距离L5占高度H3的60%时,距离L5可采用2.7cm~5.4cm之间的任一数值。优选的,当距离L5占高度H3的51.2%时为最佳的距离占比,距离L5可采用2.304cm~4.608cm之间的任一数值。

当高度H3占距离L2的50%时,高度H3可采用5cm~10cm之间的任一数值。此时,当距离L5占高度H3的45%时,距离L5可采用2.25cm~4.5cm之间的任一数值;当距离L5占高度H3的50%时,距离L5可采用2.5cm~5cm之间的任一数值;当距离L5占高度H3的55%时,距离L5可采用2.75cm~5.5cm之间的任一数值;当距离L5占高度H3的60%时,距离 L5可采用3cm~6cm之间的任一数值。优选的,当距离L5占高度H3的51.2%时为最佳的距离占比,距离L5可采用2.56cm~5.12cm之间的任一数值。

优选的,当高度H3占距离L2的46.54%时为最佳的高度占比,此时,高度H3可采用 4.654cm~9.308cm之间的任一数值。此时,当距离L5占高度H3的45%时,距离L5可采用2.0943cm~4.1886cm之间的任一数值;当距离L5占高度H3的50%时,距离L5可采用 2.327cm~4.654cm之间的任一数值;当距离L5占高度H3的55%时,距离L5可采用 2.5597cm~5.1194cm之间的任一数值;当距离L5占高度H3的60%时,距离L5可采用 2.7924cm~5.5848cm之间的任一数值。优选的,当距离L5占高度H3的51.2%时为最佳的距离占比,距离L5可采用2.382848cm~4.765696cm之间的任一数值。

针对第一连接部77041和第二连接部77044连接支撑件7703的两个端点之间的距离L6 与距离L2的比例关系,例如,当距离L6占距离L2的45%时,距离L6可采用4.5cm~9cm 之间的任一数值;当距离L6占距离L2的50%时,距离L6可采用5cm~10cm之间的任一数值;当距离L6占距离L2的55%时,距离L6可采用5.5cm~11cm之间的任一数值。优选的,当距离L6占距离L2的48.17%时为最佳的距离占比,此时,距离L3可采用4.817cm~9.634cm 之间的任一数值。且由于人体面部的宽度在13cm~15cm之间为最适合的尺寸,因此距离L6 选取6.2621cm~7.2255cm之间的尺寸为最适宜尺寸;特别的,当人体面部宽度为14cm时为最普遍的宽度,此时距离L6为6.7438cm。

为了使得第一连接部77041分别与支撑件7703和第一弯曲部77042的顺滑连接,以及第二连接部77044分别与另一支撑件7703和第二弯曲部77043的顺滑连接,并使第一连接部 77041和第二连接部77044为相应的支撑件7703提供最佳的支持力,要求第一连接部77041 和第二连接部77044的曲率半径在所述两个端点之间距离L6的二分之一至五分之三之间连续变化,以及,第一弯曲部77042和第二弯曲部77043的曲率半径在交点D与眉部连接件7701 之间距离L5的20%~35%之间连续变化。

例如,由于第一连接部77041和第二连接部77044具有对称的结构,因此,二者的曲率半径相等,即第一连接部77041和第二连接部77044的曲率半径占距离L6的50%~60%。由于距离L6选取6.2621cm~7.2255cm之间的尺寸为最适宜尺寸,此时,当半径占比为50%时,曲率半径采用3.13105cm~3.61275cm;当半径占比为55%时,曲率半径采用 3.444155cm~3.974025cm;当半径占比为60%时,曲率半径采用3.75726cm~4.3353cm。

第一弯曲部77042和第二弯曲部77043的曲率半径占距离L5的20%~35%,由于距离L5 可采用2.382848cm~4.765696cm之间的任一数值为最优尺寸。当半径占比为20%时,曲率半径采用0.4765696cm~0.9531392cm;当半径占比为25%时,曲率半径采用 0.595712cm~1.191424cm;当半径占比为30%时,曲率半径采用0.7148544cm~1.4297088cm;当半径占比为35%时,曲率半径采用0.8339968cm~1.6679936cm。

由以上技术方案可知,本申请提供的遮光组件利用前端固定环77和遮光件78的配合,包裹虚拟现实设备的主体前端,使得遮光组件、虚拟现实设备以及用户的面部形成严密的封闭空间,防止外界光线进入,影响用户的视觉效果。由支撑环772、连接环773和锁定环774 依次连接形成具有较高稳定性的前端固定环77,并利用支撑角α1和锁定角β1的相互配合,增加前端固定环77锁紧的程度,可将虚拟现实设备的主体前端稳定地锁紧在前端固定环77 内,防止前端固定环77轻易地从虚拟现实设备上脱落。利用眉部连接件7701、鼻部连接件 7704、桥接件7702和支撑件7703依次连接使前端固定环77具有闭合的环形结构,在将遮光组件固定在虚拟现实设备的主体前端时,利用前端固定环77将主体前端包裹住,根据每一连接件自身的功能,以及相邻两个连接件之间的相互协同作用,可防止前端固定环77在使用过程中,因外界作用力的影响而变形,导致封闭空间被破坏,使遮光组件失去遮光的作用。可见,本申请提供的遮光组件可以长时间稳定地固定在虚拟现实设备上,并使形成的封闭空间严紧,不会影响用户的视觉效果,进而不会影响虚拟现实设备的使用效果。

当然,遮光组件与虚拟现实设备的连接方式并不限于上述实施例提供的方式,即利用前端固定环77固定于虚拟现实设备主体前端的方式,还可以采用将前端固定环77固定在虚拟现实设备靠近用户面部一侧的方式,即将眉部连接件7701、鼻部连接件7704、桥接件7702 和支撑件7703依次连接,使前端固定环77具有闭合的环形结构,将前端固定环77与虚拟现实设备靠近用户面部的侧面进行固定连接,具体的连接方式可以采用粘贴固定,也可以在虚拟现实设备靠近面部的侧面上设置凹槽,将该环状结构卡入凹槽内进行固定,本实施例对固定方式不做具体的限定,任何可实现相同或相似功能及效果的固定方式均为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本申请提供的遮光件78通过连接开口781与前端固定环77连接,二者固定在一起即为遮光组件。遮光件78用于与用户的面部以及虚拟现实设备的主体形成封闭空间,以防止外界光线摄入虚拟现实设备的镜头上,影响用户的视觉效果。

本实施例中,如图32所示,遮光件78包括顶面73、第一曲面75、第二曲面76和底面 74;顶面73与人体面部相接触的一侧为由中心向外延伸的非封闭弧形,该非封闭弧形可以与人体额头相匹配;顶面73通过紧固区776与眉部连接件7701连接,因此顶面73的弯曲程度与眉部连接件7701的弯曲程度相同。

底面74整体与顶面73整体上下相对设置,底面74通过紧固区776分别与支撑件7703 和鼻部连接件7704连接,由于支撑件7703和鼻部连接件7704形成W形结构,使得底面74 也具有W形结构;底面74的形状同样与人体脸形相匹配,这样做不仅可以节约材料,还可以减轻遮光组件的重量,并且能够提高用户的佩戴舒适度,以提高遮光组件的稳定性,进而达到良好的遮光效果。

第一曲面75和第二曲面76位于顶面73两侧并均向靠近底面74的方向弯曲,并沿靠近虚拟现实设备末端、即沿镜腿方向的方向延伸;第一曲面75和第二曲面76分别通过紧固区 776与两个桥接件7702连接,因此,第一曲面75和第二曲面76的弯曲程度与桥接件7702 的弯曲程度相同。

第一曲面75和第二曲面76均分别与顶面73和底面74连接,使得顶面73、第一曲面75、第二曲面76和底面74围成封闭的中空区域,封闭的中空区域用于与虚拟现实设备连接让用户面部与封闭中空区域形成密闭空间,避免外界的光线进入,影响用户的视觉效果。

其中,第一曲面75和第二曲面76沿中心线7705对称设置,因此第一曲面75和第二曲面76的结构相同。本实施例中,仅举例说明第一曲面75的具体结构,第二曲面76的结构相应参照第一曲面75的结构,此处不再赘述。

第一曲面75的具体结构如图33所示,第一曲面75包括遮光本体751,以及设置于遮光本体751上的过渡曲线752、固定曲线753和支撑曲线754;遮光本体751用于遮挡外界的光线,佩戴时,遮光本体751延伸至用户的耳部,并紧贴用户的皮肤,防止产生缝隙而造成外界光线进入。

过渡曲线752用于与顶面73的外缘顺滑连接,以使形成的弧形适应于人体的额头曲线;过渡曲线752的一端与顶面73的使用端连接,过渡曲线752为中心向外延伸的非封闭弧形;

过渡曲线752的另一端与固定曲线753的一端连接,固定曲线753为中心向外延伸的程度大于所述过渡曲线752延伸程度的非封闭弧形;固定曲线753端用于固定遮光本体751。

固定曲线753的另一端与支撑曲线754的一端连接,支撑曲线754的另一端与底面74的使用端连接;支撑曲线754为中心向外延伸的非封闭弧形,与过渡曲线752沿固定曲线753 的中心线756对称。支撑曲线754用于与底面的外缘顺滑连接,以使形成的弧形适应人体的面部曲线。

进一步地,在遮光本体751上、靠近固定曲线753的位置设有锁定孔755;锁定孔755 的中心位于中心线756上;锁定孔755用于固定连接件;

固定曲线753的曲率半径从端点至中心点处逐渐增大,从中心点处至另一端点处逐渐减小。锁定孔755的半径为固定曲线753曲率半径的15%~35%;优选的半径比为20%~30%,特别是24.2%~27%,具体如25%。

锁定孔755与过渡曲线752之间的最短距离、锁定孔755与所述固定曲线753之间的最短距离、以及锁定孔755与支撑曲线754之间的最短距离相等,以使遮光件78固定在虚拟现实设备的镜腿上时,使固定的作用力均匀分布,避免因力的不均匀使遮光件78与镜腿分离,进而防止封闭空间被破坏,从而不会影响用户的视觉效果。

本实施例中,遮光件78可选择具有一定硬度、可透气且能够阻止光线透过的软性材质。优选的,为了便于遮光组件在使用过程中的美观,可以选择具有一定弹性并且不容易出现褶皱的材质,例如拉架棉、莱卡等。例如,材质选择一种合成布,该合成布具有两侧,一侧用来进行遮光,另外一层用来进行保证透气并且不易变形。由于一般的布料都比较柔软,难以成型,为了解决该问题,提高合成布的弹性、硬度并且耐磨性,通过胶水将两层布料进行合成。

由以上技术方案可知,本申请本实施例提供的遮光件78,其与前端固定环77相互配合,将虚拟现实设备包围,使虚拟现实设备的虚拟现实光学组件长时间处于封闭空间中,外界光线无法进入,使用户在体验虚拟环境时具有很好的视觉效果。遮光件78通过紧固区776与前端固定环77固定连接,在使用过程中,避免因外力使遮光件78与前端固定环77分离;同时,遮光件78又利用锁定孔755和连接件与虚拟现实设备的镜腿固定连接,可进一步加固遮光组件与虚拟现实设备的连接,使得遮光组件可以长时间固定在虚拟现实设备上,使形成的封闭空间更加严紧。

图34为本申请提供的虚拟现实设备的立体图。

第二方面,参见图34,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虚拟现实设备,配备有第一方面提供的遮光组件。

该虚拟现实设备还包括前壳1,后壳3,由前壳1和后壳3围成的镜框301,以及对称设于后壳3两端的左镜腿5和右镜腿4。

前壳1为虚拟现实设备的面罩,设置于镜框301的远离用户面部的一侧。遮光组件中的前端固定环77的一端与前壳1的外边缘接触,即锁定环774设有倾斜环7740的一侧与前壳 1的外边缘接触,且由于倾斜环7740与内表面7744形成半倒角γ,使得锁定环774的内表面 7744不会与前壳1的表面发生干涉。因此,避免在佩戴配备有遮光组件的虚拟现实设备时,因前端固定环77与前壳1发生干涉,而使前壳1对前端固定环77产生向外的作用力,导致前端固定环77从虚拟现实设备的镜框301上松脱,破坏封闭空间,外界光线会因此进入,影响用户的视觉效果。

为了使前壳1与前端固定环77无缝连接,因此,前壳1的外缘形状与前端固定环77中锁定环774的形状相同。

后壳3为虚拟现实设备的背板,设置于镜框301的靠近用户面部的一侧,使后壳3、用户的面部及遮光组件形成封闭空间。

将左镜腿5和右镜腿4统称为镜腿,两者结构无实质差别。每一镜腿前端设有用于嵌入后壳3上的镜脚连接部上凹槽的凸起。在非折合状态下,左镜腿5和右镜腿4分别为向内弯曲的弧形,便于夹紧使用者头部。

左镜腿5和右镜腿4上还分别设有通孔,用于将遮光组件上锁定孔755通过连接件与通孔固定连接,实现遮光组件与虚拟现实设备的固定。即右镜腿4通过连接件和锁定孔755与第一曲面75连接;左镜腿5通过连接件和锁定孔755与第二曲面76连接。

具体地,如图35所示,后壳3与镜框301形成收纳腔46,收纳腔46用于容纳光学系统、 PCBA板和光感组件;

本实施例中的镜框301即为第一方面提供的主体,即虚拟现实设备的镜框301为前述提到的虚拟现实设备的主体。遮光组件与虚拟现实设备的连接,是利用前端固定环77与镜框 301的结构配合,实现固定。

如图36所示,镜框301呈沿纵向中心线3010对称的结构;且为了前端固定环77能够固定在镜框301的前端,避免出现缝隙使外界光线进入封闭空间,影响用户的视觉效果,要求镜框301的外缘形状与前端固定环77的内缘形状相同,使得二者能够实现结构配合。

如图37所示,镜框301包括与前端固定环77形状相似的支撑框3011和导向框3012;支撑框3011在前壳1和后壳3之间起到桥梁支撑的作用,用于支撑前端固定环77中的支撑环772部分;导向框3012可实现支撑框3011与前壳1的过渡连接,用于支撑前端固定环77 中的连接环773和锁定环774部分;导向框3012的内表面用于通过卡扣与前壳1连接。支撑框3011和导向框3012形成的结构可与前端固定环77的内侧结构相匹配,使得前端固定环 77可以固定在镜框301的外表面,进而使带有遮光组件的虚拟现实设备的使用效果更佳。

支撑框3011和导向框3012具有相似的形状,区别仅在于二者的尺寸略有不同。为了实现遮光组件与虚拟现实设备的稳定固定,需要遮光组件的内侧与虚拟现实设备的镜框301的外侧具有相同的结构和形状,例如,如果前端固定环77的形状为长方形、正方形以及其他不同规则的形状时,则镜框301的形状、即支撑框3011和导向框3012的形状需要相应变化。例如,当前端固定环77选择具有一定弧度且与眼镜形态相对应的形态时,镜框301 的形状也优选为眼镜形态,即镜框301的形状根据前端固定环77内侧边缘的形状而定。

具体地,支撑框3011的横截面形状呈V形,且开口的向外扩展程度接近平面,便于虚拟现实设备的镜框301侧装入遮光组件。支撑框3011的一侧与导向框3012的一侧连接,使得支撑框3011的外表面30111与导向框3012的外表面30121形成支撑顶角α2。

支撑顶角α2为钝角,用于与前端固定环77的支撑角α1配合,使镜框301的前端、即支撑框3011和导向框3012的连接处抵靠在支撑环772和连接环773的连接处,进而使支撑框 3011可以固定在前端固定环77的内侧。

如图38、图39中(a)和(b)所示,支撑框3011的外表面30111与支撑环772的内表面7724相对,以使支撑框3011抵靠在支撑环772的内表面,实现结构配合。且由于支撑环 772的内表面设有棱环775,棱环775的顶点与支撑框3011的外表面30111抵接,使支撑框 3011与支撑环772之间形成空隙,进而使得支撑顶角α2的角度小于支撑角α1的角度,以形成空隙角δ,进而使得支撑顶角α2以及空隙角δ的角度和与支撑角α1相等。

空隙的形成用于固定安装遮光件78,使遮光件78沿空隙固定在支撑环772的紧固区776 内;空隙角δ的角度取决于遮光件78的厚度,即遮光件78越厚,空隙角δ的角度越大,进而棱环775的突起高度H3越高;遮光件78越薄,空隙角δ的角度越小,进而棱环775的突起高度H3越低。

本实施例中,支撑顶角α2的角度为支撑角α1角度的97%~99%。

例如,从第一方面提供的支撑角α1可知,最佳的支撑角α1为133°。因此,当支撑顶角α2的角度为支撑角α1角度的97%时,支撑顶角α2为129°,此时空隙角δ为4°;当支撑顶角α2的角度为支撑角α1角度的99%时,支撑顶角α2为132°,此时空隙角δ为1°;当支撑顶角α2的角度为支撑角α1角度的98%时,支撑顶角α2为130°,此时空隙角δ为3°;优选的,当支撑顶角α2的角度为支撑角α1角度的98.5%时为最佳的角度比,此时支撑顶角α2 为131°,此时空隙角δ为2°。

导向框3012的外表面30121与连接环773的内表面7734相贴合,以及导向框3012的端面30122与锁定环774的内表面7744贴合,以使导向框3012抵靠在连接环773和锁定环774 的内表面,实现结构配合。由于导向框3012具有过渡作用,使得导向框3012的外表面30121 和端面30122之间形成锁定顶角β2。

由于导向框3012的外表面30121和端面30122与连接环773的内表面7734和锁定环774 的内表面7744贴合,因此形成的锁定顶角β2的角度与锁定角β1的角度相同。利用锁定顶角β2与锁定角β1的相互配合,起到锁紧作用,防止前端固定环77在镜框301的外边缘移动,增加前端固定环77固定在镜框301上的锁紧程度,进而防止遮光组件从虚拟现实设备的镜框 301上松脱,破坏封闭空间,影响用户的视觉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方面中提到的虚拟现实设备的主体前端,即为本实施例提供的镜框 301的前端,而前端部分具体指导向框3012以及支撑框3011的连接导向框3012一端的部分结构,利用支撑框3011与导向框3012的结构,使镜框301的前端呈凸形。镜框301所呈凸形结构与前端固定环77所呈凹形结构相适配,使得镜框301沿遮光件78至前端固定环77的方向安装时,使镜框301固定于前端固定环77的内侧。

在虚拟现实设备的外侧安装遮光组件时的示意图如图40所示,通过遮光组件的封闭的中空区域将虚拟现实设备的镜框301包围,使得遮光组件的前端固定环77将虚拟现实设备的镜框301前端包裹住,利用前端固定环77的内侧结构和镜框301的外侧结构相互配合,即利用支撑顶角α2和支撑角α1的配合,以及锁定顶角β2和锁定角β1的配合,实现遮光组件与虚拟现实设备间的固定关系。

而为了实现遮光组件和虚拟现实设备的无缝固定连接,在前端固定环77与镜框301的配合结构中,要求导向框3012的外表面30121宽度与所述连接环773的内表面7734宽度相等,导向框3012的端面30122与锁定环774的内表面7744的宽度相等,以此实现遮光组件与虚拟现实设备的稳定连接,避免在佩戴过程中,因作用力使遮光组件从虚拟现实设备的镜框301 上松脱。

为了从整体上保证遮光组件与虚拟现实设备的稳定固定,需要镜框301的外缘轮廓与前端固定环77的形状相同。即当前端固定环77采用眼镜形状的结构时,镜框301也采用眼镜形状。

镜框301的正视图如图41所示,镜框301还包括眉部连接曲面3013、鼻部连接曲面3016、两个桥接曲面3014和两个支撑曲面3015;眉部连接曲面3013的形状与眉部连接件7701的形状相同,使得眉部连接曲面3013也采用弧形,其弯曲程度与眉部连接件7701相同;鼻部连接曲面3016的形状与鼻部连接件7704的形状相同,使得鼻部连接曲面3016也采用拱形;桥接曲面3014的形状与桥接件7702的形状相同,使得桥接曲面3014也采用弧形,其弯曲程度与桥接件7702相同;支撑曲面3015的形状与支撑件7703的形状相同,使得支撑曲面3015 也采用弧形,其弯曲程度与支撑件7703相同。

眉部连接曲面3013、鼻部连接曲面3016、桥接曲面3014和支撑曲面3015分别包括依次连接的支撑框3011和导向框3012的部分结构,将支撑框3011和导向框3012分别划分成六部分。

眉部连接曲面3013的两端分别连接一桥接曲面3014,两个桥接曲面3014沿眉部连接曲面3013的纵向中心线3010对称设置;眉部连接曲面3013与桥接曲面3014的连接点为对应的两个圆弧的外切交点;两个桥接曲面3014的圆心分别位于收纳腔46内,眉部连接曲面3013 的圆心位于收纳腔46外;使得眉部连接曲面3013和两个桥接曲面3014形成向内收敛的曲面,与前端固定环77中眉部连接件7701和两个桥接件7702形成的形状相适配,便于匹配安装,提高安装时的稳定性。

每一桥接曲面3014的另一端分别连接一支撑曲面3015,桥接曲面3014与支撑曲面3015 的连接点为对应两个圆弧的内切交点;两个支撑曲面3015的圆心分别位于收纳腔46内;使得支撑曲面3015和两个桥接曲面3014形成向内收敛的曲面,与前端固定环77中支撑件7703 和两个桥接件7702形成的形状相适配,便于匹配安装,提高安装时的稳定性。

每一支撑曲面3015的另一端共同连接鼻部连接曲面3016的两端,鼻部连接曲面3016的拱形顶点靠近眉部连接曲面3013。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虚拟现实设备,其中镜框301的正视结构与前端固定环77的正视结构相同,将遮光组件安装在虚拟现实设备的镜框301上时,不仅利用前端固定环77 特定的内侧结构与镜框的外侧结构相匹配,还利用前端固定环77的正视结构与镜框301 的正视结构匹配,共同实现遮光组件与虚拟现实设备的无缝固定。再根据遮光组件与虚拟现实设备的镜腿固定连接,可使遮光组件长时间并稳定地固定在虚拟现实设备上,不会因为外部作用力而使遮光组件从虚拟现实设备上松脱,破坏体验虚拟现实环境时所需的封闭空间,使外界光线进入,影响用户的视觉效果,进而影响虚拟现实设备的使用效果。

可见,本申请提供的遮光组件及带有遮光组件的虚拟现实设备,根据遮光组件与虚拟现实设备的镜框301的结构配合,可以使遮光组件稳定地固定在虚拟现实设备上,进而形成长时间的封闭空间,使用户可以长时间的体验虚拟环境,提高虚拟现实设备的使用效果。

此外,可以理解的是,以上实施例中,不仅局限应用于虚拟现实设备,还可应用于任何头戴设备,且所述头戴设备具体包括但不限于虚拟现实设备、增强现实设备、游戏设备、移动计算设备以及其它可穿戴式计算机等。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公开的数值,包括距离占比、高度占比、角度比和厚度比等均为举例说明各部件之间的尺寸关系,在实际应用中,各部件的尺寸还可采用其他数值,其中一个部件的尺寸发生变化时,其他部分的尺寸也发生变化,具体变化后的数值,本申请不再赘述,可根据本申请中公开的比例关系进行相应计算得到。

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考虑说明书及实践这里公开的实用新型后,将容易想到本申请的其它实施方案。本申请旨在涵盖本申请的任何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遵循本申请的一般性原理并包括本申请未公开的本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或惯用技术手段。说明书和实施例仅被视为示例性的,本申请的真正范围和精神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指出。

应当理解的是,本申请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精确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申请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制。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