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背光模组及电子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344381发布日期:2018-09-04 22:34阅读:161来源:国知局

本申请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具体是涉及一种背光模组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手机的发展,全面屏的应用越来越多,在全面屏的应用中,背光模组中的光学膜片的侧边连接处不再是直角连接,而是通过弧角连接,在通过遮光胶带对弧角连接处的光学膜片进行遮光时,遮光胶带与光学膜片的搭接宽度保持不变,因此,在弧角与侧边连接的位置,光学膜片的发光亮度落差较大,导致发光效果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实施例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背光模组,所述背光模组包括:光学膜片组,包括发光面及周侧面,所述周侧面包括第一侧面及第二侧面,所述第一侧面与所述第二侧面通过一弧面连接;遮光胶带,包括彼此连接的第一遮光部及第二遮光部,所述第一遮光部搭接于所述第一侧面对应位置所述发光面上,所述第二遮光部搭接于所述弧面对应位置的所述发光面上,且从远离所述第一遮光部的一端向所述第一遮光部的延伸方向上,与所述发光面的搭接面积逐渐增大。

本申请实施例另一方面还提供一种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包括显示模组及上述的背光模组,所述显示模组层叠设置于所述背光模组上。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包括光学膜片组及遮光胶带,光学膜片组包括发光面及周侧面,周侧面包括第一侧面及第二侧面,第一侧面与第二侧面通过一弧面连接;遮光胶带包括彼此连接的第一遮光部及第二遮光部,第一遮光部搭接于第一侧面对应位置发光面上,第二遮光部搭接于弧面对应位置的发光面上,且从远离第一遮光部的一端向第一遮光部的延伸方向上,与发光面的搭接面积逐渐增大,以使得从第二遮光部远离第一遮光部的一端至第一遮光部的方向上,发光面的发光亮度逐渐降低,进而使得发光面从未被遮光胶带搭接的相应位置至被遮光胶带搭接的相应位置,发光亮度的落差逐渐较小,以提高发光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本申请提供的背光模组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光学膜片组与遮光胶带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a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图4是图3中第二遮光部与发光面搭接的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1中光学模片组与边框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提供的电子设备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申请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特别指出的是,以下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申请,但不对本申请的范围进行限定。同样的,以下实施例仅为本申请的部分实施例而非全部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本申请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第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本申请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没有限定于已列出的步骤或单元,而是可选地还包括没有列出的步骤或单元,或可选地还包括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在本文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它实施例相结合。

请参阅图1,图1是本申请提供的背光模组10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的背光模组10包括光学膜片组11及遮光胶带12。

共同参阅图1及图2,图2是图1中光学膜片组11与遮光胶带12的结构示意图,图2中虚线部分表示光学膜片组11,实线部分表示遮光胶带12。

光学膜片组11包括发光面111及周侧面112,其中,周侧面112包括第一侧面1121及第二侧面1122,第一侧面1121与第二侧面1122通过一弧面1123连接。

其中,在本实施例中,第一侧面1121与第二侧面1122的数量分别为两个,两个第一侧面1121相对设置,两个第二侧面1122相对设置,本实施例中以一个第一侧面1121与一个第二侧面1122为例进行说明。

进一步的,光学膜片组11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扩散膜11a、下增透膜11b及上增透膜11c,发光面111为上增透膜11c远离扩散膜11a的一面,周侧面112由扩散膜11a、下增透膜11b及上增透膜11c共同形成。

遮光胶带12包括彼此连接的第一遮光部121及第二遮光部122,其中,第一遮光部121搭接于第一侧面1121对应位置的发光面111上,以在第一侧面1121的对应位置对光学膜片组11进行遮光,防止光学膜片组11通过第一侧面1121漏光;第二遮光部122搭接于弧面1123对应位置的发光面111上,以在弧面1123的对应位置对光学膜片组11进行遮光,防止光学膜片组11通过弧面1123漏光。

参阅图3,图3是图2中a部分的放大示意图,第二遮光部122从远离第一遮光部121的一端向第一遮光部121延伸的方向上,与发光面111的搭接面积s1逐渐增大,以使得从第二遮光部122远离第一遮光部121的一端至第一遮光部121的方向上,发光面111的发光亮度逐渐降低。

可以理解的,当发光面111发光而形成发光区s2时,发光区s2未被遮光胶带12搭接的相应位置,相对于被遮光胶带12搭接的相应位置,在上述方向上的同等宽度的情况下,发光面积较大而导致发光亮度也较大,因此,若第二遮光部122从远离第一遮光部121的一端向第一遮光部121延伸的方向上,与发光面111的搭接面积s1保持不变,那么在第二遮光部122远离第一遮光部121的一端的起始搭接位置,发光区s2的发光亮度落差较大而导致发光效果较差,本实施例中,第二遮光部122从远离第一遮光部121的一端向第一遮光部121延伸的方向上,与发光面111的搭接面积s1逐渐增大,使得在该方向上,发光区s2的发光面积逐渐减小,从而使得发光亮度也逐渐降低,进而使得从发光面111未被遮光胶带12搭接的相应位置至被遮光胶带12搭接的相应位置,发光亮度的落差逐渐较小,以提高发光效果。

共同参阅图3及图4,图4是图3中第二遮光部122与发光面111搭接的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其中,第二遮光部122远离第一遮光部121的一端与发光面111呈不搭接设置,也即第二遮光部122远离第一遮光部121的一端如图3所示的与弧面1123之间的距离大于或如图4所示的等于零,当第二遮光部122远离第一遮光部121的一端与弧面1123之间的距离大于零时,第二遮光部122远离第一遮光部121的一端与弧面1123间隔设置,并在向第一遮光部121延伸的方向上与弧面1123之间的距离逐渐减小,以使得第二遮光部122在第二遮光部122远离第一遮光部121的一端与第一遮光部121之间开始搭接于发光面111,当第二遮光部122远离第一遮光部121的一端与弧面1123之间的距离等于零时,第二遮光部122从第二遮光部122在第二遮光部122远离第一遮光部121的一端开始搭接于发光面111。

当第二遮光部122远离第一遮光部121的一端与发光面111呈上述的不搭接设置的两种情况时,能够使得发光面111形成的发光区s2在第二遮光部122与出光面111搭接的起始点如图3所示的d1或如图4所示的d2处,起始搭接面积为零,从而使得被第二遮光部122遮挡的相应位置与未被遮挡的相应位置均匀过渡,进一步降低在起始搭接位置处发光亮度的落差,且能够防止在第二遮光部122远离第一遮光部121的一端与发光面111呈搭接设置的情况下,第二遮光部122远离第一遮光部121的一端使得发光面111形成的发光区s2,在第二遮光部122远离第一遮光部121的一端的相应位置呈台阶或锯齿等形状,降低发光面111的发光效果,且发光效果不够美观。

可选的,当第二遮光部122远离第一遮光部121的一端与弧面1123之间的距离大于零而间隔设置时,第二遮光部122远离第一遮光部121的一端与弧面1123之间的距离小于等于一阈值,防止第二遮光部122远离第一遮光部121的一端与弧面1123之间的距离过大而漏光。

可选的,该阈值小于或等于0.05mm。

进一步的,第二遮光部122搭接于发光面111且朝向弧面1123的一侧1221呈弧形设置,以使得发光面111形成的发光区s2在第二遮光部122与发光面111搭接的相应位置呈弧形,以提高显示效果,且更加美观。

共同参阅图1及图5,本实施例的背光模组10还包括边框13,边框13包括周侧壁131及底壁132,周侧壁131与底壁132连接以形成一容置空间101。

其中,周侧壁131包括第一侧壁1311及第二侧壁1312,第一侧壁1311与第二侧壁1312分别于第一侧面1121和第二侧面1122对应设置,且通过一弧形侧壁1313连接。

共同参阅图3、图4及图5,上述的光学膜片组11设置于容置空间101且与周侧壁131间隔设置。

其中,弧面1123从远离第一侧面1121的一端向第一侧面1121的延伸方向上,与第二侧壁1312之间的距离逐渐增大,第二遮光部122远离第一遮光部121的一端与弧面1123远离第一侧面1121的一端平齐。

可以理解的,由于窄边框的应用越来越多,第二侧壁1312与光学膜组11的第二侧面1122之间的距离较小,因此,光学膜片组11的发光面111与第二侧壁1312相应的位置并不需要遮光胶带12进行遮光,而本实施例中,弧面1123从远离第一侧面1121的一端向第一侧面1121的延伸方向上,与第二侧壁1312之间的距离逐渐增大,那么从弧面1123从远离第一侧面1121的一端开始,与第二侧壁1312之间的距离会大于第二侧壁1312与第二侧面1122之间的距离,也即大于不需要遮光胶带12进行遮光的距离,因此,本实施例中,第二遮光部122远离第一遮光部121的一端与弧面1123远离第一侧面1121的一端平齐,在弧面1123从远离第一侧面1121的一端的起始位置进行遮光,能够防止弧面1123第二侧壁1312之间的距离逐渐增大而出现漏光的风险。

进一步参阅图1,本实施例的背光模组10还包括导光板14,导光板14设置于光学膜片组11远离发光面111的一侧与光学膜片组11层叠设置。

其中,导光板14包括出光面141及入光面142,光学膜片组11设置于出光面141上。

可选的,本实施例中的第一遮光部121搭接于导光板14入光面141的一侧与发光面111相应的位置。

参阅图6,图6是本申请提供的电子设备20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的电子设备20包括显示模组21及上述实施例中的背光模组10,显示模组21层叠设置于背光模组10上。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包括光学膜片组及遮光胶带,光学膜片组包括发光面及周侧面,周侧面包括第一侧面及第二侧面,第一侧面与第二侧面通过一弧面连接;遮光胶带包括彼此连接的第一遮光部及第二遮光部,第一遮光部搭接于第一侧面对应位置发光面上,第二遮光部搭接于弧面对应位置的发光面上,且从远离第一遮光部的一端向第一遮光部的延伸方向上,与发光面的搭接面积逐渐增大,以使得从第二遮光部远离第一遮光部的一端至第一遮光部的方向上,发光面的发光亮度逐渐降低,进而使得发光面从未被遮光胶带搭接的相应位置至被遮光胶带搭接的相应位置,发光亮度的落差逐渐较小,以提高发光效果。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部分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凡是利用本申请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装置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申请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