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形成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204748发布日期:2018-12-08 06:57阅读:162来源:国知局
图像形成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通常,利用电子照相处理技术的图像形成装置(打印机、复印机、传真机等)通过对带电的感光鼓(像载体)照射(曝光)基于图像数据的激光,从而形成静电潜像。然后,在图像形成装置中,通过从显影部向形成有静电潜像的感光鼓供给调色剂,从而使静电潜像可视化而形成调色剂像。进一步地,在图像形成装置中,使该调色剂像一次地或者二次地转印到纸张上,并利用定影部的定影夹持部对该纸张进行加热、加压,从而使调色剂像定影到纸张上。另外,在图像形成装置中,例如,如日本特开2014-133634号公报(以下称为“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91563号公报(以下称为“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那样,有的图像形成装置在向纸张转印图像的转印部的上游侧具有修正纸张在宽度方向上的错位的对齐辊。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4-133634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3-91563号公报

但是,在图像形成装置中存在如下问题:从对齐辊经由二次转印夹持部到定影夹持部的对中性的偏差会导致产生纸张的输送方向沿副扫描方向弯曲的现象(副扫描弯曲)。这种副扫描弯曲除了在上述对中性的偏差的情况下容易产生以外,在辊的纸张宽度方向(副扫描方向)的两端的直径因耐久等而出现差异的情况下也容易产生。另外,输送方向的尺寸长的长纸由于容易受到上述影响,因此会显著产生副扫描弯曲。这种副扫描弯曲会引起在转印部转印的图像的偏移或变形等导致的图像不良,因此需要抑制副扫描弯曲的技术。

对此,专利文献1等记载了对齐摆动控制技术:该技术在对齐辊与转印辊之间配置线传感器,在利用转印辊输送纸张时利用线传感器检测纸张的宽度方向端部(侧端)的位置,并基于该检测结果移动对齐辊。

然而,在专利文献1等记载的技术中,由于进行利用线传感器检测纸张侧端从基准位置的偏移,根据该检测结果确定对齐辊的摆动量,并以该确定的值使对齐辊摆动的控制,因此存在当停止摆动时纸张侧端从基准位置偏移的情况。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该图像形成装置能够更准确地矫正纸张的副扫描弯曲而抑制图像位置的偏移。

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具有:

转印部,其向纸张转印图像;

纸张输送部件,其在纸张输送方向上设置于所述转印部的上游侧,输送所述纸张;

控制部,其控制所述纸张输送部件的摆动以使所述纸张沿该纸张的宽度方向摆动;

所述控制部执行第一摆动及第二摆动的控制,所述第一摆动使所述纸张输送部件向针对所述纸张预先设定的、使所述纸张的所述宽度方向的端部朝向目标位置的方向摆动,所述第二摆动使所述纸张输送部件向与所述第一摆动相反的方向摆动。

另外,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具有:

转印部,其向纸张转印图像;

纸张输送部件,其在纸张输送方向上设置于所述转印部的上游侧,输送所述纸张;

控制部,其控制所述纸张输送部件的摆动以使所述纸张沿该纸张的宽度方向摆动;

所述控制部以所述纸张输送部件能够向所述宽度方向的两侧摆动的方式设定开始摆动的时期,

所述控制部基于对所述纸张的所述宽度方向上的端部相对于目标位置的偏移方向进行检测的偏移检测部的检测结果,以使所述纸张输送部件不向所述纸张的所述端部离开所述目标位置的方向移动的方式,使所述纸张输送部件摆动。

而且,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具有:

转印部,其向纸张转印图像;

纸张输送部件,其在纸张输送方向上设置于所述转印部的上游侧,输送所述纸张;

控制部,其控制所述纸张输送部件的摆动以使所述纸张沿该纸张的宽度方向摆动;

所述控制部在开始使所述纸张输送部件向第一方向摆动的动作后,使检测所述纸张的所述宽度方向的端部的检测部动作,并基于所述检测部的检测结果使向所述第一方向的摆动停止,以使所述纸张的所述端部到达目标位置,

以使所述检测部的位置处的所述纸张的所述端部相对于所述目标位置向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反的方向错位的方式输送所述纸张。

此外,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具有:

图像写入部,其写入图像;

摆动部,其能够使输送来的纸张摆动;

控制部,其以使所述摆动部的摆动方向始终为同一方向的方式,使所述图像写入部的图像写入位置移动。

根据本发明,能够更正确地矫正纸张的副扫描弯曲而抑制图像位置的偏移。

附图说明

图1是简要地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整体结构的图。

图2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控制系统的主要部分。

图3是说明以往的对齐摆动控制的图,a图表示对齐辊对移动前的状态,b图表示对齐辊对移动后的状态。

图4是表示线传感器的动作例的时序图,a图表示以往的对齐摆动的情况,b图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对齐摆动的情况。

图5是说明输送长纸的情况下本实施方式的对齐摆动控制的简况的图,a图表示对齐辊对移动前的状态,b图表示对齐辊对移动后的状态。

图6是说明本实施方式的摆动动作的图,a图表示能够检测到纸张的侧端的状态,b图表示对齐辊对能够摆动的方向,c图表示向第一方向摆动的情况,d图表示向与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摆动的情况。

图7是表示与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的对齐摆动有关的输送控制的一个例子的流程图。

图8是说明第二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对齐摆动控制时的动作的图。a图表示能够检测到纸张的侧端的状态,b图表示对齐辊对能够摆动的方向,c图表示向左方摆动的情况,d图表示向右方摆动的情况。

图9是说明第二实施方式的对齐摆动控制的信号顺序图,a图是说明从利用线传感器进行错位检测时起使对齐辊对向右方或左方摆动的情况的图,b图是表示实际使对齐辊对摆动的情况的图。

图10是表示与第二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的对齐摆动有关的输送控制的一个例子的流程图。

图11是说明第三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对齐摆动控制的简况的图。

图12是说明将第三实施方式的单侧靠拢部设置于转印部的结构例的图,a图表示通常情况,b图表示使二次转印夹持部的构成部件的轴倾斜而构成单侧靠拢部的情况。

图13是说明将第三实施方式的单侧靠拢部设置于定影部的情况的图,a图表示通常情况,b图表示使定影夹持部的构成部件的轴倾斜而构成单侧靠拢部的情况。

图14是表示与第三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的对齐摆动有关的输送控制的一个例子的流程图。

图15是示意地表示第四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结构图。

图16表示利用对齐辊进行的纸张的摆动处理的说明图。

图17是简要地表示图15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控制系统的结构的框图。

图18是表示摆动控制图表的数据存储例的图。

图19是表示写入控制图表的数据存储例的图。

图20的a图及b图是表示纸张的侧端部的位置偏差与摆动的目标位置之间的关系的说明图。

图21的a图及b图是表示纸张侧端部的轨迹与摆动的目标位置交叉的情况的一个例子的说明图。

图22是表示副扫描弯曲的一个例子的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图像形成装置

20操作显示部

30图像处理部

40图像形成部

50纸张输送部

53a对齐辊对(纸张输送部件)

53b弯曲辊

54线传感器(检测部)

100控制部

421中间转印带

423b支承辊

424二次转印辊

500供纸装置的供纸辊

1000图像形成装置

1011控制部

1012存储部

1121摆动控制图表

1122写入控制图表

113通信部

1014操作部

sc原稿读取装置

1010图像形成部

1009二次转印辊

1020纸张输送部

1027对齐辊

1050定影装置

1060图像读取部

se1对齐传感器

se2位置检测传感器

se3环境传感器

s纸张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实施方式。图1是简要地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的整体结构的图。图2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的控制系统的主要部分。

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使用长纸或非长纸作为纸张s,在该纸张s上形成图像。

在本实施方式中,长纸是输送方向的长度比平时常用的a4尺寸、a3尺寸等的纸张的输送方向的长度长的平张纸。以下,在仅称为“纸张”的情况下,包含长纸及非长纸两者。

图像形成装置1是利用电子照相处理技术的中间转印方式的彩色图像形成装置。即,图像形成装置1将形成于感光鼓413上的y(黄)、m(品红)、c(青)、k(黑)的各色调色剂像一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421上,在中间转印带421上使四个颜色的调色剂像重合,然后将其二次转印到纸张上,从而形成调色剂像。

另外,图像形成装置1采用串列方式,即,将与ymck的四个颜色对应的感光鼓413沿中间转印带421的旋转方向串联配置,使各色调色剂像在一个步骤中依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421上。

如图2所示,图像形成装置1具有图像读取部10、操作显示部20、图像处理部30、图像形成部40、纸张输送部50、定影部60及控制部100等。

控制部100具有cpu(centralprocessingunit:中央处理器)101、rom(readonlymemory:只读存储器)102、ram(randomaccess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103等。cpu101从rom102读取与处理内容对应的程序并将其在ram103中展开,与展开的程序一起对图像形成装置1的各模块的动作进行集中控制。此时,参照存储于存储部72的各种数据。存储部72例如由非易失性的半导体存储器(所谓的闪存)、硬盘驱动器构成。

控制部100经由通信部71在与连接于lan(localareanetwork:局域网)、wan(wideareanetwork:广域网)等通信网络的外部装置(例如个人计算机)之间进行各种数据的收发。控制部100接收例如从外部装置发送来的图像数据,并基于该图像数据(输入图像数据)使调色剂像形成在纸张上。通信部71例如由lan卡等通信控制卡构成。

图像读取部10构成为具有被称为adf(autodocumentfeeder:自动输稿器)的自动原稿供纸装置11及原稿图像扫描装置12(扫描仪)等。

自动原稿供纸装置11利用输送机构输送载置于原稿托盘的原稿d并将其向原稿图像扫描装置12送出。自动原稿供纸装置11能够连续地同时读取载置于原稿托盘的多页原稿d的图像(含双面)。

原稿图像扫描装置12光学扫描从自动原稿供纸装置11输送到稿台玻璃上的原稿或载置于稿台玻璃上的原稿,使来自原稿的反射光在ccd(chargecoupleddevice:电荷耦合器件)传感器12a的受光面上成像,读取原稿图像。图像读取部10基于原稿图像扫描装置12的读取结果生成输入图像数据。在图像处理部30对该输入图像数据实施规定的图像处理。

操作显示部20例如由带触摸面板的液晶屏(lcd:liquidcrystaldisplay)构成,作为显示部21及操作部22而起作用。显示部21根据从控制部100输入的显示控制信号,进行各种操作画面、图像的状态显示、各功能的动作状况等的显示。操作部22具有数字键、开始键等各种操作键,接受用户做出的各种输入操作,并将操作信号向控制部100输出。

图像处理部30具有对输入图像数据进行与初始设定或用户设定对应的数字图像处理的电路等。例如,图像处理部30在控制部100的控制下基于存储部72内的浓淡度修正数据(浓淡度修正图表lut)进行浓淡度修正。另外,图像处理部30对输入图像数据除了实施浓淡度修正以外,还实施颜色修正、浓淡修正等各种修正处理、压缩处理等。基于实施了这些处理的图像数据,对图像形成部40进行控制。

图像形成部40具有用于基于输入图像数据利用y成分、m成分、c成分、k成分的各有色调色剂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单元41y、41m、41c、41k、中间转印单元42等。

y成分、m成分、c成分、k成分用的图像形成单元41y、41m、41c、41k具有相同的结构。为了便于图示及说明,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共同的构成要素,在区分彼此的情况下,为附图标记添加y、m、c或k来进行表示。在图1中,仅对y成分用的图像形成单元41y的构成要素标注附图标记,对其他图像形成单元41m、41c、41k的构成要素省略附图标记。

图像形成单元41具有曝光装置411、显影装置412、感光鼓413、带电装置414及鼓清洁装置415等。

感光鼓413是在例如铝制的导电性圆筒体(铝坯管)的周面依次层叠基底层(ucl:undercoatlayer)、电荷产生层(cgl:chargegenerationlayer)、电荷输送层(ctl:chargetransportlayer)而成的负带电型的有机感光体(opc:organicphoto-conductor)。电荷产生层由使电荷产生材料(例如酞菁颜料)分散到树脂粘合剂(例如聚碳酸酯)而成的有机半导体构成,通过曝光装置411的曝光而产生一对正电荷和负电荷。电荷输送层由使空穴输送性材料(电子供应性含氮化合物)分散到树脂粘合剂(例如聚碳酸酯树脂)而成的材料构成,将在电荷产生层产生的正电荷输送至电荷输送层的表面。

控制部100通过对供给到使感光鼓413旋转的驱动马达(省略图示)的驱动电流进行控制,使感光鼓413以一定的周速度(线速度)旋转。

带电装置414使具有光导电性的感光鼓413的表面无差别地带电为负极性。曝光装置411例如由半导体激光器构成,对感光鼓413照射与各色成分的图像对应的激光。由此,在感光鼓413的表面,利用与周围的电位差形成各色成分的静电潜像。

显影装置412是例如双成分显影方式的显影装置,通过使各色成分的调色剂附着于感光鼓413的表面,使静电潜像可视化而形成调色剂像。

鼓清洁装置415具有与感光鼓413的表面滑动接触的清洁部件等。鼓清洁装置415利用清洁刮板将一次转印后残留于感光鼓413的表面的转印残留调色剂去除。

中间转印单元42具有中间转印带421、一次转印辊422、多个支持辊423、二次转印辊424及带清洁装置426等。

中间转印带421由环状带构成,呈环状地架设在多个支持辊423上。多个支持辊423中的至少一个由驱动辊构成,其余由从动辊构成。例如,比k成分用的一次转印辊422更靠带旋转方向下游侧配置的辊423a优选为驱动辊。由此,容易使一次转印部中的带的旋转速度保持一定。通过使驱动辊423a旋转,中间转印带421向箭头a方向以一定速度旋转。

一次转印辊422与各色成分的感光鼓413对置,配置在中间转印带421的内周面侧。一次转印辊422隔着中间转印带421与感光鼓413压接,从而形成用于从感光鼓413向中间转印带421转印调色剂像的一次转印夹持部。

二次转印辊424与配置于驱动辊423a的带旋转方向下游侧的支承辊423b对置,配置在中间转印带421的外周面侧。二次转印辊424隔着中间转印带421与支承辊423b压接,从而形成用于从中间转印带421向纸张s转印调色剂像的二次转印夹持部。

由中间转印带421、支承辊423b及二次转印辊424形成的二次转印夹持部与本发明的“转印部”对应。

在中间转印带421通过一次转印夹持部时,感光鼓413上的调色剂像依次重叠于中间转印带421而进行一次转印。具体而言,通过向一次转印辊422施加一次转印偏压,并向中间转印带421的与一次转印辊422抵接的一侧施加与调色剂相反极性的电荷,从而将调色剂像静电转印到中间转印带421上。

之后,在纸张通过二次转印夹持部时,将中间转印带421上的调色剂像二次转印到纸张上。具体而言,通过向二次转印辊424施加二次转印偏压,并向纸张的与二次转印辊424抵接的一侧施加与调色剂相反极性的电荷,从而将调色剂像静电转印到纸张上。将转印有调色剂像的纸张朝向定影部60输送。

带清洁装置426具有与中间转印带421的表面滑动接触的带清洁刮板等,将二次转印后残留于中间转印带421的表面的转印残留调色剂去除。

定影部60具有上侧定影部60a、下侧定影部60b及加热源60c等,上侧定影部60a具有配置于纸张的定影面侧的定影面侧部件,下侧定影部60b具有配置于与纸张的定影面相反的面侧的背面侧支承部件。通过使背面侧支承部件与定影面侧部件压接,形成夹持、输送纸张的定影夹持部。

上侧定影部60a具有作为定影面侧部件的环状的定影带61、加热辊62、上加压辊63等(带加热方式)。定影带61以规定的带张力(例如,400n)架设在加热辊62和上加压辊63上。

下侧定影部60b例如具有作为背面侧支承部件的下加压辊65(辊加压方式)。下加压辊65经由定影带61以规定的定影载荷压接于上加压辊63。这样,在定影带61与下加压辊65之间,形成夹持、输送纸张s的定影夹持部。

定影部60通过利用定影夹持部对二次转印了调色剂像且被输送来的纸张进行加热、加压,从而使调色剂像定影于纸张。定影部60作为单元配置于定影器f内。另外,在定影器f中配置有空气分离单元60d,空气分离单元60d通过吹出空气,使纸张s从定影面侧部件分离。

纸张输送部50具有供纸部51、排纸部52及输送路径部53等。在构成供纸部51的三个供纸托盘单元51a~51c中按照预先设定的种类收纳了基于克重(刚度)、尺寸等识别的纸张s(规格纸张、特殊纸张)。输送路径部53具有对齐辊对53a、弯曲辊53b等多个输送辊、用于在纸张的双面进行图像形成的双面输送路径等。对齐辊对53a与本发明的“纸张输送部件”对应。

对齐辊对53a在控制部100的控制下对纸张s在宽度方向上的位置进行修正。具体而言,当纸张s夹持在对齐辊对53a的夹持部时,对齐辊对53a沿宽度方向移动而进行使纸张s移动的对齐摆动控制,从而修正纸张s在宽度方向上的位置。该对齐摆动的控制内容见后述。

弯曲辊53b是在输送方向上配置在对齐辊对53a的上游侧的辊对。弯曲辊53b在控制部100的控制下以使纸张s在弯曲辊53b与对齐辊对53a之间形成弯曲的方式旋转,从而修正纸张s的弯曲。

对齐辊对53a在修正纸张s在宽度方向上的位置后,在该纸张s完全通过对齐辊对53a前、即在纸张s的输送过程中分离,返回移动前的位置。并且,对齐辊对53a在纸张s的后端通过后,再次压接。

另外,在控制部100的控制下,纸张s在对齐辊对53a中的输送速度被设定为比纸张s在由支承辊423b和二次转印辊424形成的二次转印夹持部中的输送速度快。

在纸张输送方向上,在对齐辊对53a的下游侧且二次转印夹持部的上游侧配置有线传感器54。线传感器54是将光电转换元件配置成线状而成的传感器,起到检测纸张s的宽度方向的一个端部(以下称为“侧端”)从而检测纸张s的偏斜(从基准位置的偏移)的作用。

收纳于供纸托盘单元51a~51c的纸张s从最上部被逐张送出,利用输送路径部53输送到图像形成部40。此时,通过对齐辊对53a,修正(偏斜修正)被供给的纸张s的倾斜,并且调整输送时刻。

然后,在图像形成部40,将中间转印带421的调色剂像统一二次转印到纸张s的一个面上,在定影部60实施定影工序。进行完图像形成的纸张s通过具有排纸辊52a的排纸部52排出到机外。此外,在双面印刷时,向第一面进行完图像形成的纸张s通过双面输送路径而翻转正反面,之后向第二面二次转印并定影调色剂像,之后通过排纸部52排出到机外。

但是,在图像形成装置中,存在如下问题:从对齐辊对53a经由二次转印夹持部到定影夹持部的对中性的偏差会导致产生纸张的输送方向向副扫描方向弯曲的现象(副扫描弯曲)。这种副扫描弯曲除了在上述对中性的偏差的情况下容易产生以外,在辊的纸张宽度方向(副扫描方向)上的两端的直径因耐久等而出现差异的情况下也容易产生。另外,输送方向的尺寸长的长纸由于容易受到上述影响,因此会显著产生副扫描弯曲(参照图3的a图、图5的a图)。这种副扫描弯曲会引起在转印部转印的图像的偏移或变形等导致的图像不良,所以需要抑制副扫描弯曲的技术。

针对这样的问题,以往是对利用线传感器54检测到的纸张s的侧端的位置进行监视,在该侧端产生错位的情况下进行使对齐辊对53a摆动的对齐摆动控制。另外,在以往的对齐摆动控制中,主要着眼于在纸张s的前端进入转印部之前使对齐辊对53a摆动的控制。参照图3对这种以往的对齐摆动控制进行说明。

图3的a图及b图是说明将长纸作为纸张s输送的情况下的以往的对齐摆动控制的图,用箭头y表示纸张的输送方向,用虚线表示由线传感器54检测的纸张的基准端的位置,用箭头x表示对齐辊对53a的摆动方向。另外,用虚线表示相对于纸张s处于分离状态的辊。

图3的a图表示在形成二次转印夹持部的支承辊423b的上游侧以纸张s(长纸)整体向右侧(里侧)偏移的状态输送纸张s(长纸)的例子。在该情况下,控制部100根据线传感器54的输出信号检测纸张s的侧端的偏移方向及偏移量,根据该检测结果算出对齐辊对53a的摆动方向及量。然后,控制部100按照该计算值,如图3的b图所示,进行使对齐辊对53a在与纸张输送方向y正交的x方向上摆动的控制。

另外,为了进行这样的对齐摆动控制,控制部100以使输送方向上的齐辊对53a的上游侧的辊(在图3的例子中为弯曲辊53b)从纸张s分离的方式进行控制。因此,在使对齐辊对53a进行摆动的前后的时期,纸张s仅被对齐辊对53a输送。

另一方面,在该以往的对齐摆动控制中,仅在纸张s的前端进入二次转印夹持部之前使对齐辊对53a进行摆动动作,所以存在如下问题:当在对齐摆动后纸张s产生副扫描弯曲(斜行等)时,图像产生偏移或变形等。特别是,在长纸中,纸张s的长度越长,该问题越显著。

另外,在利用对齐辊对53a对上述纸张s的倾斜(斜行)进行偏斜修正的情况下修正纸张s的前端侧,但在长纸的情况下,不能修正纸张后端的倾斜,所以在前端侧和后端侧留有变形,容易产生副扫描弯曲。

为了应对该问题,还考虑在纸张s(长纸)的前端进入二次转印夹持部后反复进行对齐摆动。

然而,在以往的对齐摆动控制中,基本上利用线传感器54检测纸张s的侧端从基准位置的偏移,根据该检测结果确定对齐辊对53a的摆动量,并以该确定的值使对齐辊对53a摆动。因此,在以往的对齐摆动控制中,存在当停止摆动时纸张s的侧端从基准位置偏移的情况。

特别是,在纸张s的输送方向的尺寸长的情况下,在对齐辊对53a摆动时,其下游侧的二次转印夹持部、定影部件以及上游侧的不具有分离机构的其他输送辊(选择装置的供纸辊等)有时与该纸张抵接或压接。在这种情况下,在使对齐辊对53a以由线传感器54检测到的纸张s的侧端的偏移量摆动的以往的对齐摆动控制中,容易产生摆动量的过度和不足。

另一方面,虽然副扫描弯曲的弯曲方式、弯曲量如上所述那样根据对中性、各辊的前后差(前奥差)等各机械中的个体差的不同而发生变化,但在将图像形成装置1设置于房间等后,弯曲方式、弯曲量不会变化很大,在各机械中成为恒定的弯曲方式和弯曲量。即,对于副扫描弯曲而言,在将图像形成装置1设置于房间等后,多数情况下通过每个设备固有的特性等就能够预先了解(能够预测)纸张s的偏移方向、开始偏移的时期等。

本发明的发明人基于这样的认知进行了各种实验,结果发现:为了对副扫描弯曲进行矫正,基本上不需要使对齐摆动动作的开始依赖于线传感器54的检测结果,只要针对使对齐辊对53a摆动的方向等预先设定预设值,并基于该预设值进行对齐摆动控制即可。

在以下说明的结构中,对于对齐辊对53a的摆动动作的开始而言,控制部100基本上不使用由线传感器54检测到的值,而是使用对使对齐辊对53a摆动的方向、摆动的次数、各摆动的量、摆动的时刻(摆动点)等预先设定的固定值(预设值),进行对齐摆动控制。

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将针对一页纸张s的摆动点的数量、各摆动点处的对齐辊对53a的摆动方向和摆动量等任意设定为预设值。

另一方面,在将各摆动点处的对齐辊对53a的摆动方向始终设为一个方向(例如左方)的情下,在停止摆动时纸张s的侧端越过目标位置的情况(产生所谓的越程的情况)下,可能产生不能使该纸张s的侧端恢复到目标位置的情况。

鉴于上述问题,在本实施方式中,针对一页纸张s,使用规定使对齐辊对53a向左右(宽度方向)两侧摆动的预设值进行对齐摆动。具体而言,针对一页纸张s,使用规定使对齐辊对53a摆动多次(n次,例如5次)并且纸张s的侧端交替进行朝向目标位置的第一方向的动作和与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的动作的预设值进行对齐摆动。

除此以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控制部100在开始对齐辊对53a的摆动即沿纸张s的宽度方向的移动后,基于线传感器54的检测结果执行使对齐辊对53a停止摆动的停止控制。

以下,参照图4所示的时序图,与以往的控制方法对比地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对齐摆动控制(停止控制)的基本控制方法。在此,图4的a图表示利用以往的控制方法的对齐摆动控制的信号序列的例子,图4的b图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对齐摆动控制中的信号序列的例子。在图中,按照时间顺序表示了输出到对齐辊对53a的摆动动作用的控制信号和输出到线传感器54的控制信号,分别将信号上升状态作为开启。即,在摆动开启期间,对齐辊对53a沿宽度方向移动,在线传感器54开启期间,检测纸张s的侧端。

在以往的对齐摆动控制中,当开始印刷任务时,朝向二次转印夹持部输送纸张s,在纸张s的前端通过线传感器54的位置之后,能够利用线传感器54检测到该纸张s的侧端部的位置(错位)。因此,控制部100根据该检测结果算出对齐辊对53a的摆动量即摆动方向及移动量(参照图4的a图),并且按照该计算结果进行使对齐辊对53a沿纸张宽度方向移动及停止的对齐摆动控制。

即,如图4的a图所示,在以往的对齐摆动控制中,在对齐辊对53a开始摆动前使线传感器54工作,在图中双箭头所示的期间算出对齐辊对53a的摆动量,在该计算后开始使对齐辊对53a摆动。并且,控制部100在以该算出的摆动量完成移动的时刻,进行使对齐辊对53a停止摆动的控制(参照图4的a图)。换言之,在以往的对齐摆动控制中,线传感器54对纸张s的侧端的检测结果仅限于用于使对齐辊对53a开始摆动及计算摆动量。

因此,在以往的对齐摆动控制中,如图4的a图中双箭头所示,在从利用线传感器54进行检测时到对齐辊对53a开始移动时为止的期间,计算对齐辊对53a的摆动量的处理时间导致产生延时。并且,该延时越大,测定时的错位量与开始摆动时的错位量之间越容易产生差异(误差),存在当对齐辊对53a停止移动时,纸张s的侧端容易从正确位置(参照图3的虚线)偏移的问题。

另外,在以往的对齐摆动控制中,在对齐辊对53a开始摆动时(参照图4的a图),处于已经确定对齐辊对53a的摆动量(宽度方向的移动量)的状态。因此,在纸张s的前端或后端侧还被对齐辊对53a以外的辊等按压的这种使输送方向长度长的长纸通过的情况下(参照图5的a图),在摆动动作中,还会产生纸张s相对于对齐辊对53a打滑,利用该确定的摆动量不能消除错位的事例。

这样,根据将线传感器54用于计算对齐辊对53a的摆动量及开始摆动的以往的对齐摆动控制,在对齐辊对53a停止摆动时(参照图4的a图),存在纸张s的侧端与正确位置不一致的情况。特别是,在以往的对齐摆动控制中,在将长纸作为纸张s进行输送的情况下,容易产生误差。

相比之下,在本实施方式的对齐摆动控制中,将线传感器54用于停止对齐辊对53a的摆动,所以能够大幅度减小对齐摆动中的上述误差。

具体而言,如图4的b图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纸张s的侧端与目标位置(参照图3的a图中的虚线)一致的时刻,进行停止对齐辊对53a的摆动(沿宽度方向的移动)的控制。在图4的b图中,例示了在对齐辊对53a开始摆动后,利用线传感器54以一定周期多次对纸张s的侧端进行检测(感测),并且在第三次感测时纸张s的侧端与目标位置一致而使对齐辊对53a停止的情况。作为其他控制例,控制部100也可以根据第一次感测结果计算(预测)纸张s的侧端达到目标位置的时刻,在预测的时刻进行第二次感测。或者,控制部100也可以省略第二次感测,在预测的时刻使对齐辊对53a的移动(摆动动作)停止。通过进行这样的停止控制,能够减少线传感器54的工作次数而延长寿命。

这样,根据将线传感器54的检测信号用于停止对齐辊对53a的摆动的本实施方式,能够在纸张s的侧端与目标位置一致的时刻停止对齐辊对53a的移动。利用这样的控制,能够大幅度减小对齐摆动的摆动停止时的上述误差。

参照图5(图5的a图、b图),对将长纸作为纸张s进行输送的情况下的本实施方式的摆动停止的控制方法进行说明。在图中,用箭头y表示纸张的输送方向,用虚线表示由线传感器54检测的纸张的基准端的位置,用箭头x表示对齐辊对53a的摆动方向。另外,在该例子中,假定图1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1连接有作为未图示的选择装置的供纸装置的情况,在对齐辊对53a的上游侧配置有该供纸装置的供纸辊500。

如图3所述,在以往的对齐摆动中,以使处于对齐辊对53a的上游侧的弯曲辊53b等其他辊分离的方式进行控制。换言之,在以往的对齐摆动控制中,仅对齐辊对53a与纸张s压接,对齐辊对53a在没有推力阻力的状态下摆动。另一方面,对于输送方向的长度长的纸张s(长纸)而言,在纸张前端侧被对齐辊对53a夹持时,如图5的a图及b图所示,存在纸张后端侧与供纸辊500等其他纸张输送部件压接的情况,在这样的情况下,不能对纸张后端侧进行位置修正。

本实施方式的对齐摆动控制即使在纸张s被这样按压于对齐辊对53a的上游及下游的多个辊的状态下,也能够使纸张s的侧端与目标值即基准位置对齐,因此对这样的情况特别有效。因此,如图5的a图及b图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对齐摆动控制可以在纸张s的前端进入到由支承辊423b等形成的二次转印夹持部后进行。

另一方面,如果是输送方向的尺寸短的纸张s,则可以通过一次摆动动作使整个纸张s摆动(沿宽度方向移动),而在输送方向的尺寸长的长纸的情况下,存在通过一次摆动动作不能使整个纸张s移动的情况。换言之,在纸张s的输送方向的尺寸长的长纸的情况下,即使在一次摆动动作中使对齐辊对53a仅向一个方向(左或右)摆动而使该纸张s的侧端停止在目标位置,摆动量也依然有可能不足。

具体而言,如图1等所示,在图像形成装置1中,二次转印夹持部在纸张输送方向上配置在线传感器54的上游侧。相对于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进行使纸张s的侧端基本上在线传感器54的位置与目标位置对齐的控制。因此,如果假设例如长纸的整个侧端相对于目标位置向右或向左偏移,并且纸张的比对齐辊对53a更位于上游侧的部位被按压于供纸辊等,那么即使使纸张s的侧端与目标位置对齐,摆动量也有可能不足。即,即使在线传感器54的位置使纸张s的侧端到达目标位置,二次转印夹持部处的纸张s的侧端也有可能未到达正确位置。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纸张s的输送方向的长度超过规定值的长纸的情况下,进行如下对齐摆动控制:使用上述预设值使对齐辊对53a向左右两个方向摆动,并且基于线传感器54的检测结果使各摆动停止。

具体而言,控制部100进行如下控制:根据预设值规定的摆动时刻(摆动点)及摆动方向开始第一摆动,该第一摆动使对齐辊对53a向使纸张s的侧端朝向目标位置的方向摆动,在该第一摆动中使线传感器54工作,基于线传感器54的检测结果使第一摆动停止。接着,控制部100进行如下控制:根据预设值规定的摆动时刻(摆动点)及摆动方向开始第二摆动,该第二摆动使对齐辊对53a向与第一摆动相反的方向摆动,在该第二摆动中使线传感器54工作,基于线传感器54的检测结果使第二摆动停止。在后面将对第一摆动及第二摆动的控制进行详细说明。

在此,纸张s的输送方向的长度超过规定值的情况是指,具有不能收纳于机内的供纸托盘单元51a~51c、也不能收纳于作为选择装置而与图像形成装置1连接的未图示的供纸装置的供纸托盘的长度的情况。例如,可列举纸张s的输送方向的尺寸超过487.7mm的情况。通过将该长纸专用的供纸装置连接于图像形成装置1,能够供给该尺寸的长纸。

或者,纸张s的输送方向的长度超过规定值的情况是指,长度为从对齐辊对53a的位置到在输送方向上位于对齐辊对53a的上游且没有压接分离机构而始终与纸张压接的辊为止的距离以上的情况。

控制部100在纸张s的输送方向的长度为上述规定值以下的情况下,进行图4的a图等上述以往方法的对齐摆动控制,即,进行使对齐辊对53a以基于线传感器54的检测结果的摆动量摆动的控制。

接着,参照图6(图6的a图~d图),对纸张s的输送方向的长度超过规定值(例如487.7mm)的长纸的情况下的对齐摆动控制的一个例子进行说明。

在执行印刷任务时,如图5所述,纸张s(长纸)例如从长纸专用的供纸装置向图像形成装置1供给,通过输送路径部53依次向对齐辊对53a、二次转印夹持部输送。在此,图6的a图例示了处于能够利用线传感器54检测到纸张s的侧端位置的状态且纸张s的侧端向右侧错位的情况。另外,如图中的虚线所示,在对齐摆动动作前,弯曲辊53b与纸张s分离。

图6的b图例示了对齐辊对53a即将开始摆动前的状态。如图6的b图中的箭头x1及x2所示,对齐辊对53a构成为能够沿与纸张输送方向即箭头y方向正交的宽度方向(左右两个方向)往复移动。

在此,如图6的c图所示,控制部100按照预设值使对齐辊对53a以开始向使纸张s的侧端朝向目标位置(参照图中的虚线)的第一方向(在图示的例子中为左侧即箭头x1方向)摆动的方式动作。接着,控制部100使线传感器54工作而检测纸张s的侧端位置(参照图4的b图),并基于该检测结果使对齐辊对53a停止摆动。在此,在消除上述纸张s的后端侧的摆动不足等的情况下,控制部100以在纸张s的侧端稍微越过目标位置的位置(参照图6的d图)使对齐辊对53a停止摆动的方式进行控制即可。

而且,从该状态起,如图6的d图所示,控制部100按照预设值使对齐辊对53a以开始向与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在图示的例子中为右侧即箭头x2方向)摆动的方式动作。接着,控制部100使线传感器54工作而检测纸张s的侧端位置(参照图4的b图),并基于该检测结果使对齐辊对53a停止摆动。此时,与上述相同,控制部100能够以在纸张s的侧端稍微越过目标位置的位置(参照图6的d图)使对齐辊对53a停止摆动的方式进行控制。或者,控制部100也可以以使纸张s的侧端到达目标位置、即与目标位置一致的方式,使对齐辊对53a停止摆动。

例如,在针对一张纸张s规定五次摆动(五个摆动点)作为预设值的情况下,控制部100使对齐辊对53a按照箭头x1方向、箭头x2方向、箭头x1方向、箭头x2方向及箭头x1方向的顺序摆动。并且,在上述各摆动动作中,控制部100以基于线传感器54的检测结果,按照预设值规定的各摆动量使对齐辊对53a停止摆动的方式进行控制。

在上述一系列的动作中,在向第一方向(箭头x1方向)或第二方向(箭头x2方向)的摆动动作中,从图6中的虚线位置偏移的情况下的偏移位置(偏移量)能够任意地设定为预设值。例如,用户也可以通过未图示的设定画面等调整该偏移位置(偏移量)。

此外,在对齐辊对53a的摆动量(沿宽度方向的移动距离)方面,在向第一方向的摆动动作和向第二方向的摆动动作中,多数情况下是向第一方向的摆动动作的摆动量大。因此,控制部100可以以使向第一方向的摆动速度比向第二方向的摆动速度快的方式使对齐辊对53a动作。

这样,在针对一页纸张s(长纸)的本实施方式的对齐摆动控制中,根据预设值,交替执行向第一方向的摆动的开始及基于线传感器54的检测结果的停止和向第二方向的摆动的开始及基于线传感器54的检测结果的停止。这样,根据进行使对齐辊对53a左右往复摆动的控制的本实施方式,特别是能够有效防止长纸中的副扫描弯曲所引起的图像不良的产生。

此外,为了便于说明,在图6中表示了在纸张s的前端进入二次转印夹持部前进行左右两个方向的摆动动作的开始及停止的图。而在实际的长纸输送中,在很多情况下,纸张s的前端进入二次转印夹持部后的副扫描弯曲(错位)特别成问题。即,在纸张s的前端进入到二次转印夹持部后,因为纸张s在对齐辊对53a的上游侧及下游侧这两侧都被输送部件按压,所以与纸张s的前端进入二次转印夹持部前相比,更容易在对齐摆动动作中产生误差(通常是摆动不足)。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纸张s的输送方向的长度超过上述规定值的情况下,基本上在纸张s的前端进入到二次转印夹持部后执行图6中所述的第一摆动及第二摆动所组成的一系列的动作。此外,在纸张s的前端进入二次转印夹持部前虽然也可以进行执行第一摆动及第二摆动两者的对齐摆动控制,但基本上只要进行上述以往方法的控制、即以基于线传感器54的检测结果的摆动量使对齐辊对53a摆动的控制(参照图4的a图)即可。

另外,在纸张s的输送方向的长度为上述规定值以下的情况下,也可设为能够通过未图示的用户选择画面等,选择进行由第一摆动及第二摆动组成的对齐摆动控制。或者,也可以根据纸张s的种类(克重等),利用控制部100确定是否进行由第一摆动及第二摆动组成的对齐摆动控制。

以下,对预设值的一个例子进行更详细的说明。预设值规定从纸张s进入到二次转印夹持部后开始到该纸张s脱离对齐夹持部为止的期间内的对齐辊对53a的各摆动的开始时刻。即,预设值规定一值,该值表示在纸张s开始进入二次转印夹持部后对齐辊对53a的侧端开始朝向目标位置摆动的时刻(摆动时刻)。针对一页纸张s能够规定多个这样的摆动时刻。在针对一页纸张s设定多个摆动时刻的情况下,能够任意设定各时刻之间的间隔。总而言之,预设值包含在纸张s的输送方向的全长上规定对齐辊对53a开始沿纸张宽度方向移动的时刻或者纸张s上的点的值。

例如,在纸张s为长纸的情况下,可以以反复进行由上述第一摆动及第二摆动组成的一系列的动作的方式,对预设值规定(设定)多个摆动开始时刻。

另外,在纸张s的输送方向的长度超过规定值(例如487.7mm)的长纸的情况下,以在纸张s的后端侧被供纸辊等按压的期间内反复进行由上述第一摆动及第二摆动组成的一系列的动作的方式,对预设值规定(设定)多个摆动开始时刻,并且设定各摆动时刻的摆动量。通过进行这样的设定来反复进行使对齐辊对53a向左右两侧摆动的动作,从而使纸张s的后端侧也靠近目标位置。

另外,预设值也可以规定表示从第一摆动停止到第二摆动开始为止的时间的值。即,在纸张s的输送方向的长度超过规定值(例如487.7mm)的长纸的情况下,有时不是进行完第一摆动的动作就立刻开始第二摆动,而在从完成第一摆动的动作起经过规定时间后开始第二摆动,从而使(长纸)的后端侧更容易靠近目标位置。可以针对每个摆动时刻(摆动点)规定表示从第一摆动停止起到第二摆动开始为止的时间的值。

而且,预设值也可以包含表示上述第一摆动或第二摆动中的对齐辊对53a的摆动速度的值。可以针对每个摆动时刻(摆动点)规定这样的摆动速度的值。

另一方面,在执行印刷任务时的图像形成条件、例如图像形成装置1的周围环境、所使用的纸张s的种类等不同的情况下,可能产生纸张s的副扫描弯曲产生时刻不同的情况。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统一使用对齐辊对53a的摆动开始时刻和各摆动的时间间隔(间隔),则有可能产生误差,即第一摆动的开始时期相对于副扫描弯曲的产生有可能延迟或提前。换言之,认为对齐辊对53a的各摆动的优选时刻根据图像形成条件的不同而不同。

因此,控制部100可以根据图像形成条件来改变进行第一摆动及第二摆动的时刻。例如,控制部100修正预设值,以使由预设值规定的对齐辊对53a的各摆动开始时刻、各摆动之间的间隔改变。在该情况下,控制部100将与图像形成条件对应的修正值或修正系数(比率)与预设值相加或相乘而对预设值加以改变,使用该改变的预设值进行对齐摆动控制。

在此,作为图像形成条件,可列举纸张s的种类(例如长度、宽度、表面的光泽度、克重(刚度)等)、图像形成装置1的周围环境(典型的是温湿度条件)、覆盖范围(印字率)、双面印刷时的印刷面(是第一面还是第二面)等各种条件。考虑到这些,可以预先将上述修正值或修正系数记录于与各条件对应的各图表中。在该情况下,控制部100在执行印刷任务时确定纸张s的种类等,读取对应的图表的修正值或修正系数而对预设值加以改变,并使用该改变的预设值进行对齐摆动控制。

或者,也可以预先规定摆动开始时刻、各摆动之间的间隔作为与图像形成条件对应的各预设值。在此,鉴于图像形成条件如上所述那样涉及很多方面,可以预先将预设值记录在与这些各条件对应的各图表中。在该情况下,控制部100在执行印刷任务时确定纸张s的种类等,读取对应的图表的预设值来进行对齐摆动控制。

以下,参照图7的流程图对与图像形成装置1中的对齐辊对53a和纸张s的摆动控制有关的动作的一个例子进行说明。图示的流程图是纸张s的输送方向的尺寸超过487.7mm的长纸的情况,在上述长纸专用的供纸装置与图像形成装置1连接的情况下执行印刷任务的期间,针对每一页要被进行图像形成的纸张s执行该图示的流程图。

在执行印刷任务时,控制部100根据印刷任务的用户设定信息,获取想要印刷的纸张s的种类(长度、宽度、光泽度、克重(刚度)等)的信息(步骤s100)。

在步骤s120中,控制部100读取在与所获取的图像形成条件(在该例子中是纸张的种类)对应的图表中记录的预设值,设定各摆动点处的对齐辊对53a的摆动方向、摆动量等。

接着,控制部100待机至纸张s进入到二次转印夹持部(步骤s140中的“否”),当纸张s进入到二次转印夹持部时(步骤s140中的“是”),进入步骤s160。

在步骤s160中,控制部100进行以下控制:以与设定的值即预设值一致的时刻及方向,使对齐辊对53a开始向第一方向摆动(第一摆动)(参照图6的c图)。

通过这样的控制,对齐辊对53a在与预设值一致的时刻相对于进入到二次转印夹持部的纸张s向校正纸张s的错位的方向摆动,在进行该摆动的同时,纸张s沿宽度方向摆动。

另外,此时,该纸张s(长纸)的前端侧被二次转印夹持部夹持,一边形成调色剂图像一边输送,该长纸的后端侧一边被长纸选择装置中的供纸托盘单元内的供纸辊500按压一边被输送(参照图5的a图)。

接着,在步骤s180中,控制部100开启线传感器54而检测纸张s的侧端的位置,并基于线传感器54的检测结果控制对齐辊对53a,使其以预设值规定的摆动量停止第一方向的摆动。在该向第一方向的摆动动作中,控制部100可以不使对齐辊对53a在纸张s的侧端到达目标位置(基准位置)的时刻停止,而是如上所述地,在该侧端稍微越过基准位置的位置(所谓的越程位置)使对齐辊对53a停止。

在使对齐辊对53a停止后,控制部100在预设值规定的下一个摆动时刻(摆动点)控制对齐辊对53a,以使其开始向第一方向的相反方向即第二方向(参照图6的d图)摆动(第二摆动)(步骤s200)。在向该第二方向摆动时,控制部100控制对齐辊对53a,使其以比第一方向的摆动速度慢的速度摆动。

在接下来的在步骤s220中,控制部100再次开启线传感器54而检测纸张s的侧端的位置,并基于线传感器54的检测结果控制对齐辊对53a,使其以预设值规定的摆动量停止该摆动。

之后,控制部100根据步骤s120中的设定内容进行控制,以反复进行以下动作:在与预设值一致的时刻使对齐辊对53a开始摆动,基于线传感器54的检测结果停止摆动(步骤s240)。

通过进行这样的控制,能够使二次转印夹持部的区域中的纸张s的侧端正确地对齐目标位置(基准位置),能够有效地预防图像不良的产生,其结果是,能够更正确地矫正纸张的副扫描弯曲。

如此,当对一页纸张完成了预设值规定的次数的对齐摆动时,控制部100在步骤s260中判定印刷任务是否已经结束。在该判定的结果是印刷任务尚未结束的情况下(步骤s260中的“否”),控制部100返回步骤s100,对下一页纸张s进行对齐辊对53a的摆动控制及图像形成等印刷处理。另一方面,在印刷任务已经结束的情况下(步骤s260中的“是”),控制部100结束上述一系列的处理。

如以上详细说明的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修正因对中性的偏差或各辊的宽度方向上的直径的差异等引起的纸张s的副扫描弯曲,进而能够防止因副扫描弯曲而产生图像偏移等。另外,根据基于线传感器54对纸张s的侧端的检测结果进行对齐辊对53a的摆动停止控制的本实施方式,与以往的对齐摆动控制相比,能够更正确地矫正纸张的副扫描弯曲。

另外,根据进行对齐辊对53a的第一摆动(开始和停止)及第二摆动(开始和停止)这一系列控制的本实施方式,能够使二次转印夹持部的区域中的长纸的侧端对齐正确位置。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与以往的控制相比,能够更正确地矫正纸张s的副扫描弯曲,即,能够进行有效防止产生图像不良的矫正。

<第二实施方式>

接着,追加参照图8~图10,对图像形成装置的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第二实施方式中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概要结构及控制系统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参照图1及图2),省略其说明。

鉴于图3的a图及b图等所述的问题,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在纸张s的输送方向的长度为预先设定的值(规定值)以下的情况下,进行与上述以往相同的对齐摆动控制,在纸张s的输送方向的长度超过规定值的情况下,进行以下对齐摆动控制(停止控制)。即,控制部100基于线传感器54对纸张s的侧端的偏移方向的检测结果,使对齐辊对53a开始向使纸张s的侧端朝向目标位置的方向摆动,然后,当基于线传感器54的检测结果,纸张s的端部到达目标位置时,使该摆动停止。

即,在这样的对齐摆动中,线传感器54主要用于停止对齐辊对53a的摆动,在摆动开始前,仅通过线传感器54求出纸张s的错位方向,不计算摆动量。

另外,纸张s的输送方向的长度超过规定值的情况是指,具有不能收纳于机内的供纸托盘单元51a~51c、也不能收纳于作为选择装置而而与图像形成装置1连接的未图示的供纸装置的供纸托盘的长度的情况。例如,可列举纸张s的输送方向的尺寸超过487.7mm的情况。通过将该长纸专用的供纸装置(未图示)连接于图像形成装置1,能够供给该尺寸的长纸。

或者,纸张s的输送方向的长度超过规定值的情况是指,长度为从对齐辊对53a的位置起到在输送方向上位于对齐辊对53a的上游且没有压接分离机构而始终与纸张压接的辊为止的距离以上的情况。

参照图8(8的a图~d图)及图9,对纸张s的输送方向的长度超过规定值(例如487.7mm)的长纸的情况下的本实施方式的对齐摆动控制的概况进行说明。

在执行印刷任务时,纸张s(长纸)如上所述地从例如长纸专用的供纸装置供给到图像形成装置1,通过输送路径部53依次向对齐辊对53a、二次转印夹持部输送。在此,图8的a图例示了处于能够利用线传感器54检测到纸张s的侧端位置的状态且纸张s的侧端向右侧错位的情况。另外,如图中以虚线表示弯曲辊53b那样,在对齐摆动动作前,弯曲辊53b与纸张s分离。

图8的b图表示对齐辊对53a能够摆动的方向。如图8的b图中的箭头x1及x2所示,对齐辊对53a被设定为,能够沿与纸张输送方向即箭头y方向正交的宽度方向(左右两个方向)移动。

在本实施方式中,控制部100使线传感器54工作,将基准位置(目标位置)与线传感器54的输出信号所表示的纸张s的侧端位置进行比较,判断纸张s的侧端的错位方向。基于该判断结果,控制部100进行摆动开始控制,以使对齐辊对53a向使纸张s的侧端朝向目标位置的方向摆动。在图8的a图及b图所示的例子中,因为纸张s的侧端相对于虚线所示的目标位置向右侧偏移,所以如图8的c图所示,控制对齐辊对53a,使其开始向箭头x1(左)方向摆动。接着,当基于该摆动开始后的线传感器54的检测结果,纸张s的侧端到达目标位置时,控制部100使该摆动停止。

参照图9(图9的a图及b图),对该摆动开始时的控制内容进行更加详细的说明。在图中,按照时间顺序表示了输出到对齐辊对53a的摆动动作用的控制信号和输出到线传感器54的控制信号。

在对齐辊对53a开始摆动前,控制部100将线传感器54设为开启状态,根据线传感器54的输出信号判断纸张s的错位方向(偏移方向)。并且,控制部100根据该判断结果,以使对齐辊对53a向使纸张s的侧端朝向目标位置的方向、即消除错位的方向摆动(沿宽度方向移动)的方式,使对齐辊对53a仅向左右中的任一方向摆动。例如,控制部100在使对齐辊对53a向左方(图8的b图的箭头x1方向)摆动的情况下,输出图9的a图中所示的下降的控制信号,在使对齐辊对53a向右方(图8的b图的箭头x2方向)摆动的情况下,输出图9的a图中所示的上升的控制信号。

在该对齐辊对53a开始摆动时,控制部100只要判断出纸张s的偏移方向即可,不需要对纸张s的偏移量甚至对齐辊对53a的摆动量进行计算。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与以往的控制方法相比,能够缩短从线传感器54进行检测到对齐辊对53a开始摆动为止的时间(延时)。

在图8的c图所示的例子中,因为纸张s的侧端从目标位置向右方偏移,所以如图9的b图所示,控制部100输出上升的控制信号,以使对齐辊对53a开始向左方(箭头x1方向)摆动。之后,控制部100再次使线传感器54工作,当纸张s的侧端到达目标位置时使对齐辊对53a停止该摆动。

另一方面,在图8的d图所示的例子中,因为纸张s的侧端从目标位置向左方偏移,所以控制部100输出下降的控制信号,以使对齐辊对53a开始向右方(箭头x2方向)摆动。之后,控制部100再次使线传感器54工作,当纸张s的侧端到达目标位置时使对齐辊对53a停止该摆动。

此外,为了便于说明,在图8中表示了在纸张s的前端进入二次转印夹持部前进行摆动动作的开始及停止的图。而在实际的长纸输送中,在很多情况下,纸张s的前端进入二次转印夹持部后的副扫描弯曲(错位)特别成问题。即,在纸张s的前端进入到二次转印夹持部后,因为纸张s在对齐辊对53a的上游侧及下游侧这两侧都被输送部件按压,所以与纸张s的前端进入二次转印夹持部前相比,容易在对齐摆动动作中产生误差。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纸张s的输送方向的长度超过上述规定值的情况下,基本上在纸张s的前端进入到二次转印夹持部后执行图8等中所述的对齐摆动控制。此外,在纸张s的前端进入二次转印夹持部前虽然也可以进行该对齐摆动控制,但基本上只要进行上述以往方法的控制、即以基于线传感器54的检测结果的摆动量使对齐辊对53a摆动的控制即可。

另外,在纸张s的输送方向的长度为上述规定值以下的情况下,也可以设为能够通过未图示的用户选择画面等,选择进行图8等中所述的对齐摆动控制。或者,也可以根据纸张s的种类(克重等),利用控制部100确定是否进行这样的对齐摆动控制。

接着,还参照图4的b图,对本实施方式的对齐辊对53a的摆动停止的控制内容进行详细描述。如图4的b图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纸张s的侧端与目标位置(参照图8的a图中的虚线)一致的时刻,进行停止对齐辊对53a的摆动(沿宽度方向的移动)的控制。在图4的b图中例示了在对齐辊对53a开始摆动后,利用线传感器54以一定周期多次对纸张s的侧端进行检测(感测),并且在第三次感测时纸张s的侧端与目标位置一致而使对齐辊对53a停止的情况。作为其他控制例,控制部100也可以根据第一次感测结果计算(预测)纸张s的侧端到达目标位置的时刻,在预测的时刻进行第二次感测。或者,控制部100也可以省略第二次感测,在预测的时刻使对齐辊对53a的移动(摆动动作)停止。通过进行这样的停止控制,能够减少线传感器54的工作次数而延长寿命。

这样,根据将线传感器54的检测信号还用作对齐辊对53a的摆动停止用的本实施方式,能够以使纸张s的侧端与目标位置一致的方式停止对齐辊对53a的移动。通过该控制,能够大幅度减小对齐摆动的摆动停止时的上述误差。

另一方面,根据纸张s的种类、装置的设置环境等的不同,有不能预测纸张s的错位方向(换言之即纸张s的举动)的情况。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控制部100在对齐辊对53a开始摆动前,根据线传感器54的检测信号判断纸张s相对于目标位置的偏移方向,防止或禁止开始摆动时对齐辊对53a向与校正纸张错位的方向相反的方向摆动。即,在具有能够向宽度方向的两侧摆动的对齐辊对53a的结构中,控制部100进行以下控制:根据开始摆动前的线传感器54的检测信号确定使对齐辊对53a不向上述相反方向移动(不摆动),使对齐辊对53a仅向校正纸张错位的方向摆动。通过进行这样的控制,能够使纸张s的侧端迅速地到达目标位置。

接着,参照图5(图5的a图、b图)对运送输送方向的尺寸超过规定值(487.7mm)的纸张s(长纸)的情况下的本实施方式的对齐摆动控制进行说明。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在该例子中,假定图1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1连接有作为未图示的选择装置的供纸装置的情况,在对齐辊对53a的上游侧配置有该供纸装置的供纸辊500。

如上所述,在以往的对齐摆动中,以使处于对齐辊对53a的上游侧的弯曲辊53b等其他辊分离的方式进行控制。换言之,在以往的对齐摆动控制中,仅对齐辊对53a与纸张s压接,对齐辊对53a在没有推力阻力的状态下摆动。另一方面,对于输送方向的长度长的纸张s(长纸)而言,在纸张前端侧被对齐辊对53a夹持时,如图5的a图及b图所示,存在纸张后端侧与供纸辊500等其他纸张输送部件压接的情况,在这样的情况下,不能对纸张后端侧进行位置修正。

本实施方式的对齐摆动控制即使在纸张s被这样按压于对齐辊对53a的上游及下游的多个辊的状态下,也能够使纸张s的侧端与目标值即基准位置对齐,因此对这样的情况特别有效。因此,如图5的a图及b图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特征性的对齐摆动控制可以在纸张s的前端进入到由支承辊423b等形成的二次转印夹持部后进行。

即,当纸张s的前端进入二次转印夹持部时,控制部100基于线传感器54的检测信号,开始对齐辊对53a的摆动即沿宽度方向的移动。

具体而言,在图9的a图所示的例子中,表示了纸张s的除输送方向上的前端侧以外的部位向左偏移的情况,该纸张s的偏移(偏移方向)能够被线传感器54作为侧端位置的偏移检测到。

另一方面,在根据每个设备的固有特性等预先知道了(能够预测)纸张s开始偏移的时刻的情况下,可以将使对齐辊对53a摆动的时刻(换言之即纸张s的输送方向上的位置,以下称为“摆动点”。)预先设定为预设值。或者,作为预设值,也可以规定为了使摆动开始而利用线传感器54检测纸张s的错位方向的时刻。

在此,预设值是用于设定从纸张s进入到二次转印夹持部后开始到该纸张s脱离对齐夹持部为止的期间内的对齐辊对53a的摆动时刻的值,针对一页纸张s能够设定多个这样的摆动时刻。在针对一页纸张s设定多个摆动时刻的情况下,能够任意设定各时刻之间的间隔。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这样构成预设值,能够针对一页纸张s自由设定对齐辊对53a的摆动开始时刻及摆动数(摆动点的数量)。

而且,预设值也可以包含表示对齐辊对53a的移动速度的值。可针对每个摆动时刻(摆动点)规定这样的移动速度的值。

在本实施方式中,预设值是用于允许对齐辊对53a向左右两个方向摆动的值,另一方面,在各摆动点处的摆动动作中,如上所述,利用控制部100以使对齐辊对53a仅向校正纸张错位的方向摆动的方式进行控制。换言之,在各摆动点处的摆动动作中,控制部100确定对齐辊对53a不向与校正纸张错位的方向相反的方向摆动。即,在各摆动点处的摆动动作中,禁止对齐辊对53a向与校正纸张错位的方向相反的方向摆动。

另一方面,在执行印刷任务时的图像形成条件、例如图像形成装置1的周围环境、所使用的纸张s的种类等不同的情况下,可能产生纸张s的副扫描弯曲产生时刻不同的情况。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统一使用对齐辊对53a的摆动开始时刻和各摆动的时间间隔(间隔),则有可能产生误差,即摆动开始时期相对于副扫描弯曲的产生有可能延迟或提前。换言之,认为对齐辊对53a的摆动的优选时刻根据图像形成条件的不同而不同。

因此,控制部100可以根据图像形成条件来改变进行对齐辊对53a的摆动的时刻。例如,控制部100修正预设值,以使由预设值规定的对齐辊对53a的摆动开始时刻、各摆动之间的间隔改变。在该情况下,控制部100将与图像形成条件对应的修正值或修正系数(比率)与预设值相加或相乘而对预设值加以改变,使用该改变的预设值进行对齐摆动控制。

在此,作为图像形成条件,可列举纸张s的种类(例如长度、宽度、表面的光泽度、克重(刚度)等)、图像形成装置1的周围环境(典型的是温湿度条件)、覆盖范围(印字率)、双面印刷时的印刷面(是第一面还是第二面)等各种条件。考虑到这些,可以预先将上述修正值或修正系数记录于与各条件对应的各图表中。在该情况下,控制部100在执行印刷任务时确定纸张s的种类等,读取对应的图表的修正值或修正系数而对预设值加以改变,并使用该改变的预设值进行对齐摆动控制。

或者,也可以预先规定摆动开始时刻、各摆动之间的间隔作为与图像形成条件对应的各预设值。在此,鉴于图像形成条件如上所述那样涉及很多方面,可以预先将预设值记录在与这些各条件对应的各图表中。在该情况下,控制部100在执行印刷任务时确定纸张s的种类等,读取对应的图表的预设值来进行对齐摆动控制。

以下,参照图10的流程图对与图像形成装置1的对齐辊对53a和纸张s的摆动控制有关的动作的一个例子进行说明。在图示的例子中,以使用预设值使对齐辊对53a开始摆动的结构例为前提。另外,图示的流程图是纸张s的输送方向的尺寸超过487.7mm的长纸的情况,在上述长纸专用的供纸装置与图像形成装置1连接的情况下执行印刷任务的期间,针对每一页要被进行图像形成的纸张s执行该图示的流程图。

在执行印刷任务时,控制部100根据印刷任务的用户设定信息,获取想要印刷的纸张s的种类(长度、宽度、光泽度、克重(刚度)等)的信息(步骤s300)。

在步骤s320中,控制部100读取在与所获取的图像形成条件(在该例子中是纸张的种类)对应的图表中记录的预设值,设定各摆动点处的对齐辊对53a的摆动开始时期。

接着,控制部100待机至纸张s进入到二次转印夹持部(步骤s340中的“否”),当纸张s进入到二次转印夹持部时(步骤s340中的“是”),进入步骤s360。

在步骤s360中,控制部100在基于预设值的时刻、例如紧邻步骤s320中设定的摆动开始时期之前的时刻使线传感器54工作,并检测纸张s的侧端。在接下来的步骤s380中,控制部100根据线传感器54的输出信号判定纸张s的侧端相对于基准位置(目标位置)有无错位。控制部100在判定纸张s的侧端相对于基准位置(目标位置)偏移(步骤s380中的“是”)的情况下,判断纸张s的侧端的偏移方向(步骤s390),并进入步骤s400。另一方面,控制部100在判定纸张s的侧端相对于基准位置(目标位置)没有偏移(步骤s380中的“否”)的情况下,使处理跳到步骤s480。

在步骤s400中,控制部100进行以下控制:以使对齐辊对53a仅向使纸张s的侧端靠近目标位置的方向摆动的方式,使对齐辊对53a开始摆动(向宽度方向的一侧的移动)。通过这样的控制,对齐辊对53a在基于预设值的时刻相对于进入到二次转印夹持部的纸张s向左右任一侧摆动,在进行该摆动的同时,纸张s沿宽度方向摆动。

另外,此时,该纸张s(长纸)的前端侧被二次转印夹持部夹持,一边形成调色剂图像一边输送,该长纸的后端侧一边被长纸选择装置中的供纸装置的供纸辊500按压一边被输送(参照图5的a图)。

接着,控制部100再次使线传感器54工作而开始检测纸张s的侧端的位置(步骤s420),并判定纸张s的侧端是否到达了目标位置(参照图5中的虚线)(步骤s440)。并且,控制部100在判定为纸张s的侧端到达目标位置之前持续进行该位置检测(步骤s440中的“否”及s420),当判定为纸张s的侧端到达了目标位置时(参照图5的b图)(在步骤s440中为“是”),进入步骤s460。

在步骤s460中,控制部100控制对齐辊对53a停止该摆动。通过这样的停止控制,能够使纸张s的侧端与目标位置(基准位置)正确地对齐,与以往相比能够更正确地矫正纸张的副扫描弯曲。

接着,控制部100判定是否具有下一个摆动点(步骤s480),在具有下一个摆动点的情况下(步骤s480中的“是”),返回步骤s360,重复进行上述步骤s360~步骤s460的处理。

因此,如上所述,在对纸张s设定多个摆动点的情况下,进行多次对齐辊对53a开始向靠近目标位置的方向摆动及停止摆动的控制。

另一方面,控制部100在判定为没有下一个摆动点的情况下(步骤s480中的“否”),进入步骤s500。

在步骤s500中,控制部100判定印刷任务是否已经结束。在该判定的结果是印刷任务尚未结束的情况下(步骤s500中的“否”),控制部100返回步骤s300,对下一页纸张s进行对齐辊对53a的摆动控制及图像形成等印刷处理。另一方面,在印刷任务已经结束的情况下(步骤s500中的“是”),控制部100结束上述一系列的处理。

如以上详细说明的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修正因对中性的偏差或各辊的宽度方向上的直径的差异等引起的纸张s的副扫描弯曲,进而能够防止因副扫描弯曲而产生图像偏移等。另外,根据基于线传感器54对纸张s的侧端的检测结果进行对齐辊对53a的摆动停止控制的本实施方式,与以往的对齐摆动控制相比,能够更正确地矫正纸张的副扫描弯曲。

另外,根据能够向左右两个方向摆动并且基于纸张s的侧端的偏移方向的检测结果进行使对齐辊对53a仅向任一方向摆动的控制的本实施方式,即使在纸张s向左右任一侧错位的情况下,也能够使纸张s的侧端迅速地到达目标位置。

<第三实施方式>

接着,追加参照图11~图14,对图像形成装置的第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第三实施方式中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概要结构及控制系统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参照图1及图2),省略其说明。

鉴于图3的a图及b图等所述的问题,在第三实施方式中,控制部100在开始对齐辊对53a的摆动动作即沿纸张s的宽度方向的移动后使线传感器54动作,并基于线传感器54的检测结果使摆动动作停止,以使纸张s的端部到达目标位置。

在此,控制部100在开始各摆动动作时使对齐辊对53a始终向宽度方向上的一个方向(第一方向)摆动。即,在本实施方式中,控制部100在开始对齐辊对53a向沿着宽度方向的第一方向(左右任一侧)的摆动动作后,基于利用线传感器54检测到的端部位置使向该第一方向的摆动动作停止,以使纸张s的端部到达目标位置。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单侧靠拢部,该单侧靠拢部使线传感器54的位置处的纸张s的部位向与对齐辊对53a摆动的方向始终相反的方向(第二方向)移动(即单侧靠拢)。该单侧靠拢部的具体结构见后述。

与上述各实施方式相同,在第三实施方式中,如图4的b图所示,也进行如下控制:在纸张s的侧端与目标位置(参照图3的a图中的虚线)一致的时刻,停止摆动辊的摆动(沿宽度方向的移动)。通过这样的控制,与以往的控制相比,能够更正确地矫正纸张s的副扫描弯曲,即,能够进行有效防止产生图像不良的矫正。

而且,在纸张s的宽度方向的长度长的长纸的情况下,还认为会根据辊等的对中性、温湿度、纸张的克重(刚度)等条件的不同而产生所谓的蛇行那样的副扫描弯曲。在这样的情况下,只要使对齐辊对53a相对于纸张s多次摆动并且向左右两个方向摆动,就能够矫正错位进而能够预防产生图像不良。另一方面,在针对一页纸张s的多次对齐摆动中向左右两个方向摆动的情况下,与仅向左右中的一侧摆动的情况相比,施加于纸张s的应力相对变高,另外,控制内容变得相对复杂。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如下结构:在摆动动作中使对齐辊对53a始终向一个方向(右方或左方)摆动而使纸张s仅向沿着宽度方向的一个方向(第一方向)摆动。为了简明,如图11所示,以下对设定为对齐辊对53a始终向左方(图11中的箭头x方向)摆动的情况进行说明。

在该情况下,控制部100在开始各摆动动作时,使对齐辊对53a始终向左方摆动,使被对齐辊对53a夹持的纸张s的部位向左方移动,不进行使对齐辊对53a及纸张s的该部位向右方摆动的动作。此外,在该摆动结束后,与以往相同,控制部100执行使对齐辊对53a从纸张s分离并返回初始位置的动作。

另一方面,对于在各摆动动作中这样使对齐辊对53a向左方摆动并停止的动作,其有效地发挥作用的前提是纸张s的偏移方向一定。换言之,在利用线传感器54检测到纸张s的侧端的位置时,需要对纸张s进行输送,以使其始终从目标位置向相同方向错位。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纸张偏离部或纸张单侧靠拢部(以下简称为“单侧靠拢部”),纸张偏离部或纸张单侧靠拢部对被输送的纸张s的行进方向施加倾向性,以使纸张s的偏移方向始终一定。在本实施方式中,单侧靠拢部是使线传感器54的位置处的纸张s的部位向与对齐辊对53a的摆动方向(左方)相反的方向(第二方向,在此是右方)单侧靠拢的机构。更详细地说,单侧靠拢部是移动或输送纸张s以使线传感器54的位置处的纸张s的侧端相对于目标位置(参照图11中的虚线)向右侧(第二方向)偏离的机构。

以下,对本实施方式中的单侧靠拢部的更具体的结构例进行说明。图11假定了在输送方向上在比对齐辊对53a更靠上游侧的位置设置单侧靠拢部的情况,表示了利用单侧靠拢部以使纸张s的左侧的侧端向比图11中所示的目标位置(基准位置)更靠宽度方向的右侧的位置偏离的方式向图像形成装置1内供纸的例子。在该情况下,控制部100使对齐辊对53a仅向图11中的箭头x方向(左方)摆动并停止。

在利用单侧靠拢部使纸张s移动(偏离)的方式中,既可以如图11所示那样使纸张s的整个侧端从目标位置(基准位置)偏移,也可以如后所述地使纸张s斜行。

作为使纸张s的整个侧端从目标位置偏移的单侧靠拢部的结构例,使图像形成装置1内的纸张输送引导件(未图示)的对中性向与纸张输送方向正交的宽度方向(右侧)偏离。另外,在图像形成装置1连接有未图示的供纸装置的情况下,也可以使该供纸装置作为单侧靠拢部而起作用。例如,以使供纸装置的纸张排出部的位置相对于图像形成装置1的纸张输送路径向宽度方向(右侧)偏离的方式与图像形成装置1连接。

作为使纸张s斜行的单侧靠拢部的结构例,使在纸张输送方向上处于对齐辊对53a上游侧的辊(包含供纸辊和弯曲辊53b在内的输送辊)的轴的朝向(平行度)偏离(向右侧倾斜),以使纸张向一侧(右侧)弯曲。或者,也可以使对齐辊对53a上游侧的辊的宽度方向的辊径不同(在该例子中,增大宽度方向的左侧的直径)。另外,在图像形成装置1连接有未图示的供纸装置的情况下,如上所述地构成该供纸装置的供纸辊,或者,以使整个供纸装置(单元)相对于图像形成装置1的纸张输送路径倾斜的方式进行连接。

作为使纸张s斜行的单侧靠拢部的其他结构例,也可以将对齐辊对53a构成为单侧靠拢部。即,通过使对齐辊对53a的轴的朝向(平行度)偏离(向右侧倾斜),或者,通过使对齐辊对53a的宽度方向的辊径不同(增大左侧的直径),从而使对齐辊对53a还作为单侧靠拢部起作用。

这样,在从供纸侧到对齐辊对53a的纸张输送路径中,将辊、纸张输送引导件等部件的对中性改变为从通常的正确排列状态偏移的状态,或者改变各种辊的宽度方向的辊径,从而构成单侧靠拢部。根据这样的单侧靠拢部,在二次转印夹持部的上游侧,以纸张s的侧端从目标位置向一侧(右侧)偏移的方式输送纸张s。

这样,在从供纸侧到对齐辊对53a的纸张输送路径中设置单侧靠拢部的情况下,控制部100从纸张s的前端到达二次转印夹持部前起,进行使对齐辊对53a仅向图11中的箭头x方向(左方)摆动的控制。

上述各结构例作为能够应用于长纸及非长纸两者的结构,说明了单侧靠拢部设置于二次转印夹持部的上游的情况。另一方面,作为主要适合长纸用的结构例,也可以将二次转印夹持部的构成部件构成为单侧靠拢部,或者,在二次转印夹持部的下游设置单侧靠拢部。

参照图12(图12的a图及b图)对将单侧靠拢部设置于二次转印夹持部的结构进行说明。在此,图12的a图表示不设置单侧靠拢部的通常状态,图12的b图表示使二次转印夹持部的构成部件的对中性发生偏离而使之还作为单侧靠拢部起作用的情况。

在图12的b图中,夸张地表示了使支承辊423b的轴朝左倾斜而使对中性发生偏离以使纸张s向左侧弯曲的例子。在该情况下,隔着中间转印带421与支承辊423b相对的二次转印辊424也使轴朝相同方向倾斜而保持二次转印夹持部。在图12的b图所示的例子中,利用二次转印夹持部以使纸张s向左侧弯曲(向左方斜行)的方式输送,由此,在线传感器54的位置,纸张s的侧端向比目标位置更靠右侧的位置偏移。因此,对齐辊对53a在开始摆动时被控制部100控制以向左侧摆动。

作为其他结构例,也可以采用使支承辊423b、二次转印辊424的宽度方向的辊径不同(存在差异)的结构。

在图12的b图所示的结构例中,在纸张s的前端进入到二次转印夹持部后,纸张s向左侧弯曲,在线传感器54的位置,纸张s的侧端向右侧偏移。因此,控制部100在纸张s的前端进入到二次转印夹持部后,进行使对齐辊对53a仅向左方(图12的b图中的箭头x方向)摆动的控制。

参照图13(图13的a图及b图)对将单侧靠拢部设置于定影部60的结构进行说明。在此,图13的a图表示不设置单侧靠拢部的通常状态,图13的b图表示使定影夹持部的构成部件的对中性发生偏离而使之还作为单侧靠拢部起作用的情况。

图13的b图夸张地表示了使上加压辊63的轴朝左倾斜而使对中性发生偏离以使纸张s向左侧弯曲的例子。在该情况下,隔着定影带61与上加压辊63相对的下加压辊65也使轴朝相同方向倾斜而保持定影夹持部。在图13的b图所示的例子中,利用定影夹持部以使纸张s向左侧弯曲的方式输送,由此,在线传感器54的位置,纸张s的侧端向右侧偏移。因此,对齐辊对53a在开始摆动时被控制部100控制以向左侧摆动。

作为其他结构例,也可以采用使上加压辊63、下加压辊65的宽度方向的辊径不同(存在差异)的结构。

在图13的b图所示的结构例中,在纸张s的前端进入到定影夹持部后,纸张s向左侧弯曲,因此控制部100在纸张s的前端进入到定影夹持部后进行使对齐辊对53a仅向左方(图13的b图中的箭头x方向)摆动的控制。

这样,通过设置移动或输送纸张s以有意使纸张s的侧端从目标位置偏离的单侧靠拢部,能够将对齐摆动时对齐辊对53a开始摆动的方向始终设为一个方向。并且,根据使对齐辊对53a始终仅向一个方向摆动的本实施方式,与使对齐辊对53a向宽度方向的两侧摆动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小施加于纸张s的应力。

以下,更具体地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对齐摆动控制。

在本实施方式中,当纸张s的前端通过预先设定的位置(规定位置)时,当进入到二次转印夹持部时,控制部100开始对齐辊对53a的摆动即沿宽度方向的移动。在此,如上所述,规定位置根据单侧靠拢部在纸张输送路径上的位置的不同而不同。另外,该摆动开始动作既可以与以往相同,基于线传感器54的检测信号(参照图4的a图)进行,或者也可以基于后述的预设值(固定值)进行。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开始摆动时,不需要进行计算对齐辊对53a的移动量的处理(参照图4的a图),另外,摆动方向也是预先设定的。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即使在基于线传感器54的检测信号开始摆动的情况下,也能够减少从线传感器54进行检测到摆动辊开始移动为止的延时。

另一方面,在设置有单侧靠拢部的本实施方式中,预先明确纸张s的偏移方向。因此,也可以将使对齐辊对53a摆动的时刻(换言之即纸张s的输送方向上的位置,以下称为“摆动点”)预先设定为预设值。因此,作为用于对副扫描弯曲进行矫正的对齐摆动的摆动开始时刻,基本上不需要依赖于线传感器54的检测结果,只要基于预先设定了摆动开始时刻的预设值来进行对齐摆动控制即可。

在以下说明的结构中,对于对齐辊对53a的摆动开始,控制部100不使用由线传感器54检测到的值,而是使用规定了对齐辊对53a的摆动时刻的预设值来进行对齐摆动控制。即,控制部100使用上述预设值控制对齐辊对53a,以使纸张s向第一方向(左方)摆动。

在此,预设值是用于设定从纸张s的前端进入到对齐辊对53a(以下也称为“对齐夹持部”)后开始到该纸张s的后端脱离对齐夹持部为止的期间内的对齐辊对53a的摆动时刻的值。即,预设值规定一值,该值表示在纸张s开始进入对齐夹持部后对齐辊对53a沿纸张宽度方向移动的时刻(摆动时刻)。针对一页纸张s能够设定多个这样的摆动时刻。在针对一页纸张s设定多个摆动时刻的情况下,能够任意设定各时刻之间的间隔。

在此,摆动时刻是表示对齐辊对53a开始向左方摆动的时期(移动开始时间)的值,换言之,是表示对齐辊对53a开始摆动时纸张s被对齐夹持部(或二次转印夹持部)输送的距离的值。为了简便,当将摆动时刻换成摆动点时,例如,长纸用的预设值规定了纸张s的前端进入到对齐夹持部(或二次转印夹持部)后使对齐辊对53a摆动的多个摆动点(图11中的y方向上的位置)。总而言之,预设值包含在纸张s的输送方向的全长上规定对齐辊对53a开始向左方摆动的时刻或者纸张s上的点的值。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这样构成预设值,能够针对一页纸张s自由设定对齐辊对53a的摆动开始时刻及摆动数(摆动点的数量)。此外,预设值也可以包含表示对齐辊对53a的摆动速度的值。可以针对每个摆动时刻(摆动点)规定这样的摆动速度的值。

如此,控制部100在执行印刷任务时,以使用上述预设值使对齐辊对53a开始向左方摆动的方式进行控制。在印刷的纸张s是长纸的情况下的一个例子中,在该摆动开始时,在纸张s的前端侧被二次转印夹持部夹持输送,纸张s的后端侧被供纸辊一边按压一边输送的状态下,纸张s的位于它们之间的部位被对齐辊对53a夹持同时向左方移动。

接着,控制部100开启线传感器54而开始检测纸张s的侧端的位置,并基于该检测结果使对齐辊对53a停止摆动。具体而言,控制部100监视线传感器54的检测信号(参照图4的b图),在纸张s的侧端到达上述目标位置的时刻控制对齐辊对53a,以停止向左方摆动。通过进行这样的对齐辊对53a的停止控制,能够使纸张s的侧端在各摆动点处与预先设定的目标位置一致,与以往相比,能够正确地校正纸张s的副扫描弯曲。

以下,对使对齐辊对53a开始摆动的时刻的设定例等进行说明。

在执行印刷任务时的图像形成条件、例如图像形成装置1的周围环境、所使用的纸张s的种类等不同的情况下,认为纸张s偏移的方式、程度(偏移状况)不同。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统一使用对齐辊对53a的摆动开始时刻和各摆动的时间间隔(间隔),则有可能产生误差,即摆动开始时刻相对于纸张s的偏移状况有可能延时或提前。

另外,通常,纸张s的输送方向的长度越长,就越需要增加使对齐辊对53a摆动的次数(摆动点)。另外,在纸张s的光泽度高的情况和低的情况下,被辊对一边夹持一边输送时的滑动难易度不同(前者容易滑动),所以即使是同一尺寸的纸张,也需要改变摆动开始时刻、摆动次数。而且,纸张s的克重(刚度)越小则纸的硬度越柔软,输送时越容易滑动,所以即使是同一尺寸的纸张,也需要改变摆动开始时刻、摆动次数。

这样,对齐辊对53a开始摆动的适当时刻有时根据纸张s的种类等图像形成条件的不同而不同。考虑到这些,可以预先将预设值记录在与纸张s的种类等图像形成条件对应的各图表中,控制部100在执行印刷任务时确定纸张s的种类等,读取对应的图表的预设值来进行对齐摆动控制。

以下,参照图14的流程图,对与图像形成装置1的对齐辊对53a和纸张s的摆动控制有关的动作的一个例子进行说明。在图14所示的控制例中,以将单侧靠拢部设置于定影部60(参照图13的b图),并且使用预设值使对齐辊对53a开始摆动的结构例为前提。另外,图示的处理是纸张s为具有不能收纳于机内的供纸托盘单元51a~51c中的尺寸(例如超过487.7mm的长度)的长纸的情况,在长纸专用的供纸装置与图像形成装置1连接的情况下,针对每一页该纸张s执行该图示的处理。

在执行印刷任务时,控制部100根据印刷任务的用户设定信息,获取想要印刷的纸张s的种类(长度、光泽度、克重(刚度)等)的信息(步骤s600)。

在步骤s620中,控制部100读取在与所获取的图像形成条件(在该例子中是纸张的种类)对应的图表中记录的预设值,预先设定对齐辊对53a在各摆动动作中开始摆动的时刻。

接着,控制部100待机至纸张s进入到二次转印夹持部(步骤s640中的“否”),当纸张s进入到二次转印夹持部时(步骤s640中的“是”),进入步骤s660。

在步骤s660中,控制部100进行以下控制:按照在步骤s620中设定的值使对齐辊对53a开始向预先设定的一个方向(在该例子是左侧)摆动。通过这样的控制,对齐辊对53a在与预设值一致的时刻相对于进入到二次转印夹持部的纸张s向左侧(第一方向)摆动,在进行该摆动的同时,纸张s的被对齐辊对53a夹持的部位向宽度方向(左侧)摆动。

接着,控制部100开启线传感器54而开始检测纸张s的侧端的位置(步骤s680),判定纸张s的侧端是否到达了目标位置(参照图13的b图中的虚线)(步骤s700)。并且,控制部100持续执行该位置检测,直到判定为纸张s的侧端到达目标位置(步骤s700的“否”及s680),当判定为纸张s的侧端到达了目标位置(参照图4的b图)时(在步骤s700中的“是”),进入步骤s720。

在步骤s720中,控制部100控制对齐辊对53a,以使该摆动停止。通过这样的停止控制,使纸张s的侧端正确地对齐该摆动点处的目标位置,其结果是,能够有效地防止更上游侧的二次转印夹持部处的纸张s的侧端从基准位置(参照图12的b图中的虚线)偏移。

接着,控制部100判定是否具有下一个摆动点(步骤s740),在具有下一个摆动点的情况下(步骤s740中的“是”),返回步骤s660,重复进行上述步骤s660~步骤s720的处理。另一方面,控制部100在没有下一个摆动点的情况下(步骤s740中的“否”),进入步骤s760。

在步骤s760中,控制部100判定印刷任务是否已经结束。在该判定的结果是印刷任务尚未结束的情况下(步骤s760中的“否”),控制部100返回步骤s600,对下一页纸张s进行对齐辊对53a的摆动控制及图像形成等印刷处理。另一方面,在印刷任务已经结束的情况下(步骤s760中的“是”),控制部100结束上述一系列的处理。

这样,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修正纸张s的副扫描弯曲,进而能够防止因副扫描弯曲产生图像偏移等。另外,根据基于线传感器54对纸张s的侧端的检测结果进行对齐辊对53a的摆动停止控制的本实施方式,与以往的对齐摆动控制相比,能够更正确地矫正纸张的副扫描弯曲。

而且,根据在各摆动动作中使对齐辊对53a仅向第一方向摆动的本实施方式,能够减小施加于纸张s的应力。

在图14等说明的控制例中,对使用预设值使对齐辊对53a开始向一个方向摆动的情况进行了说明。另一方面,本实施方式还能够应用于图3中所述的摆动动作方式,即,还能够应用于利用线传感器54检测纸张s的侧端的偏移,根据该检测结果算出对齐辊对53a的摆动量并使对齐辊对53a向一个方向进行摆动的控制方式。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对具有使利用中间转印带印刷的图像二次转移到纸张上的转印部的图像形成装置的例子进行了说明。另一方面,上述实施方式也同样能够应用于使要进行印刷的图像一次转印到纸张上的转印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例如黑白打印机等)。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对设置于二次转印夹持部的上游侧且被控制部控制摆动的纸张输送部件是对齐辊对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作为其他例子,纸张输送部件例如能够附加地或替代地使用对齐辊对以外的辊、纸张输送引导件等。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对使用平张纸作为纸张的情况进行了说明。另一方面,上述实施方式也同样能够应用于卷纸。

<第四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图15~图22对图像形成装置的第四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近年来,广泛使用兼具打印机、扫描仪、复印机、传真机等功能的多功能图像形成装置。在图像形成装置中,在形成图像时从供纸部或翻转路径向转印部输送纸张,但是因为装置的机械方面的原因等,存在纸张向与输送方向正交的方向(以下,也有称为“纸张宽度方向”的情况)偏斜的情况。在以如此产生了纸张的偏斜的状态进行了印刷处理的情况下,会产生图像在纸张上的形成位置从原本的适当位置偏移的问题。

因此,考虑到纸张的偏斜,为了使图像与纸张精度良好地对位,要进行对齐摆动修正,在该对齐摆动修正中,通过利用对齐辊夹持纸张并沿纸张宽度方向摆动,修正纸张的偏斜。例如,在专利文献2中记载了如下图像形成装置:在图像形成位置的上游侧配置对齐辊,并且在该对齐辊的下游侧且二次转印辊的上游侧配置线传感器,基于由线传感器检测到的纸张的偏斜量使纸张沿纸张宽度方向摆动,从而修正纸张的偏斜。

但是,在以专利文献2为代表的以往技术中,对齐辊在纸张前端到达二次转印辊前摆动,使纸张的侧端部的位置对齐。然而,如果只是在纸张达到二次转印辊前进行摆动,则对齐辊、二次转印辊、定影辊的对中性的偏差或从正面观察图像形成装置时的各辊的近前侧与里侧之间的辊径的差异会导致产生纸张从输送方向(副扫描方向)的中途弯曲的副扫描弯曲。另外,通过使纸张的前端碰到对齐辊而对纸张的斜行进行修正的偏斜修正虽然能够修正纸张的前端的斜行,但是不能修正后端,故而会在前端与后端之间留下变形,所以会导致产生副扫描弯曲(参照图21)。特别是,长纸因为容易受到该影响,所以会显著产生副扫描弯曲。当在产生了副扫描弯曲的状态下进行印刷时,会导致图像的形成位置从中途相对于纸张偏移。

鉴于上述技术问题,提出用于抑制由副扫描弯曲导致的图像位置相对于纸张的偏移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第四实施方式。

图15是示意地表示第四实施方式中的图像形成装置1000的结构图。该图像形成装置1000例如是复印机这样的电子照相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000,是通过使多个感光体面向一条中间转印带沿纵向排列从而形成全彩图像的所谓的串列型彩色图像形成装置。

图像形成装置1000以原稿读取装置sc、图像形成部1010、定影装置1050、图像读取部1060、控制部1011为主体构成,将这些部收纳于一个框体内。

原稿读取装置sc利用扫描曝光装置的光学系统扫描曝光原稿的图像,并利用线图像传感器读取其反射光,由此,获得图像信号。该图像信号在被进行了a/d转换、浓淡修正、压缩等处理后,被作为图像数据输入到控制部1011。此外,作为输入到控制部1011的图像数据,不限于利用原稿读取装置sc读取的数据,例如,也可以是利用通信部1013从连接于图像形成装置1000的个人计算机或其他图像形成装置接收到的数据。

图像形成部1010构成为具有四组图像形成单元(图像写入部)1010y、1010m、1010c、1010k、中间转印带1006、二次转印辊1009等。图像形成单元1010y、1010m、1010c、1010k分别由形成黄色(y)的图像的图像形成单元1010y、形成品红色(m)的图像的图像形成单元1010m、形成青色(c)的图像的图像形成单元1010c、形成黑色(k)的图像的图像形成单元1010k构成。

图像形成单元1010y由感光鼓1001y及配置于其周边的带电部1002y、光写入部1003y、显影装置1004y及鼓清洁器1005y构成。同样,图像形成单元1010m、1010c、1010k由感光鼓1001m、1001c、1001k及配置于其周边的带电部1002m、1002c、1002k、光写入部1003m、1003c、1003k、显影装置1004m、1004c、1004k及鼓清洁器1005m、1005c、1005k构成。

感光鼓(感光体)1001y~1001k利用带电部1002y~1002k使其表面无差别地带电,通过光写入部1003y~1003k的扫描曝光,在感光鼓1001y~1001k上形成潜像。而且,显影装置1004y~1004k通过利用调色剂进行显影,使感光鼓1001y~1001k上的潜像显像。由此,在感光鼓1001y~1001k上形成与黄色、品红色、青色及黑色中任意颜色对应的规定颜色的调色剂图像。形成在感光鼓1001y~1001k上的调色剂图像通过一次转印辊1007y、1007m、1007c、1007k逐次转印到旋转的中间转印带1006上的规定位置。

由转印到中间转印带1006上的各颜色形成的调色剂图像利用二次转印辊1009转印到利用后述的纸张输送部1020在规定时刻输送来的纸张s上。该二次转印辊1009是通过与中间转印带1006压接配置而形成夹持部(以下称为“转印夹持部”)的压接部件。

纸张输送部1020沿着纸张s的输送路径输送纸张s。纸张s收纳于供纸托盘1021,收纳于该供纸托盘1021的纸张s被供纸部1022取入,并被向输送路径送出。或者,纸张s收纳在与图像形成装置1000连接的供纸装置(未图示)所具有的供纸托盘中,供纸装置所保有的纸张s被从该供纸装置向图像形成装置1000供给,从而向输送路径输出。

在该输送路径中,在比转印夹持部更靠上游侧的位置设置有输送纸张s的多个输送机构。各输送机构由压接的一对辊构成,通过以电动马达为主体的驱动机构驱动至少一个辊旋转,从而输送纸张s。另外,构成各输送机构的一对辊构成为能够在压接状态和分离状态之间切换辊间状态。

在本实施方式中,从纸张s的输送路径的上游侧到下游侧,设置中间输送辊1023~1025、弯曲辊1026及对齐辊1027作为输送机构。此外,输送机构除了可以由一对辊构成以外,也可以广范采用带之间的组合、带与辊的组合这样的由一对旋转部件构成的结构。

在这样的输送路径中,从供纸托盘1021或供纸装置的供纸托盘供给来的纸张s被从上游侧到下游侧设置的多个中间输送辊1023~1025及弯曲辊1026依次输送,在输送路径上行进。当纸张s的前端接近对齐辊1027时,被中间输送辊1023~1025及弯曲辊1026输送的纸张s碰到停止旋转状态的对齐辊1027,然后,弯曲辊1026继续旋转规定时间,从而使纸张s形成弯曲。通过该弯曲形成作用,矫正纸张s的前端的弯曲(偏斜修正)。

接着,当对齐辊1027在规定时刻以与中间转印带1006所承载的调色剂图像同步的方式开始旋转时,中间输送辊1023~1025及弯曲辊1026从压接状态向分离状态切换。即,从弯曲辊1026向分离状态过渡起,纸张s仅被对齐辊1027输送。该对齐辊1027作为摆动部(摆动辊),一边对纸张s进行输送一边进行后述的摆动处理,向作为转印带的中间转印带1006与作为转印部的二次转印辊1009的转印夹持部输送纸张s。

图16表示利用对齐辊1027进行的纸张s的摆动处理的说明图。对齐辊1027构成为能够沿纸张宽度方向cd(与纸张输送方向(副扫描方向)fd正交的方向)摆动。在该对齐辊1027上连结有以电动马达为主体的驱动机构1034,通过利用该驱动机构1034进行驱动,能够以规定的初始位置为起点沿纸张宽度方向cd移动。

对齐辊1027通过与纸张s通过对齐辊1027的通过期间一致地沿纸张宽度方向cd移动,能够使输送的纸张s沿纸张宽度方向cd移动(摆动处理)。由此,对齐辊1027在纸张宽度方向cd上调整纸张s的输送位置,使之与要转印的调色剂图像的位置匹配。在此,将纸张s的侧端部在纸张宽度方向cd上应通过的位置称为摆动的目标位置tp。该摆动的目标位置tp是在纸张宽度方向cd上,只要纸张s的侧端部通过该位置,就认为纸张s与调色剂图像的位置关系最佳(例如,纸张s的宽度方向中央与调色剂图像的宽度方向中央一致)的位置,对齐辊1027调整纸张s在纸张宽度方向cd上的输送位置,以使纸张s的侧端部达到摆动的目标位置tp。

在输送路径上设置有对齐传感器se1、位置检测传感器se2,基于这些传感器的检测结果,利用控制部1011控制对齐辊1027的动作。

对齐传感器se1在输送路径上配置在对齐辊1027与弯曲辊1026之间,对纸张s的前端向传感器的检测位置(在前面距对齐辊1027规定距离的位置)的到达情况进行检测。该对齐传感器se1的检测结果用于检测对齐辊1027的旋转开始时刻等。

位置检测传感器se2是检测纸张s的侧端部在纸张宽度方向cd上的位置的检测部。作为位置检测传感器se2,例如,能够使用将多个受光元件沿纸张宽度方向cd排列成直线状的线图像传感器(例如ccd线传感器等)等。该位置检测传感器se2的检测结果用于确定对齐辊1027在摆动处理中的移动量、把握纸张s的前端到达转印夹持部的到达时刻(即,纸张s的前端向二次转印辊1009进入的时刻)。

再次如图15所示,定影装置1050是对转印了调色剂图像的纸张s、即从转印夹持部输送来的纸张s实施定影处理的装置,例如由一对定影部件(例如一对辊)和对该定影部件的一方或双方进行加热的加热器构成。该定影装置1050在纸张s的输送过程中,通过一对定影部件的加压和定影部件所具有的热量的作用,对纸张s进行调色剂图像的定影。

由定影装置1050实施了定影处理的纸张s在被利用图像读取部(iccu)1060读取后,被利用排纸辊1028向设置于框体的外部侧面上的排纸托盘1029排出。另外,在纸张s的背面也进行图像形成的情况下,对纸张正面形成完图像的纸张s在被利用图像读取部1060读取后,被利用切换闸1030向处于下方的翻转辊1031输送。翻转辊1031在夹持被输送的纸张s的后端后,通过反向输送而使纸张s翻转,并将其送到再供纸输送路径。送到该再供纸输送路径的纸张s被多个再供纸用的输送机构输送,经由对齐辊1027使纸张s回到转印夹持部。此外,排纸辊1028、切换闸1030、翻转辊1031及再供纸用的输送机构也构成前述的纸张输送部1020。

图像读取部1060例如构成为具有线图像传感器(例如ccd线传感器等)、光学系统、光源等,读取转印了调色剂图像的纸张s并将所获得的读取图像输出到控制部1011。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图像读取部1060能够测定纸张s上的调色剂图像的颜色,但是图像读取部1060只要至少能够识别纸张s的区域和调色剂图像的区域即可,并不特别限定。另外,在该例子中,图像读取部1060处于定影装置1050的下游且配置在利用切换闸1030切换输送路径之前。另一方面,图像读取部1060的配置只要是处于二次转印辊1009(转印夹持部)的下游且能够读取纸张s的双面(也可以是一面一面地分别读取)的位置即可,并不特别限定。当然,也可以将图像读取部1060作为选择设备配置在图像形成装置1000的下游。

图17是简要地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000的控制系统的结构的框图。

如图17所示,控制部1011与存储部1012、通信部1013、操作部1014、原稿读取装置sc、图像形成部1010、纸张输送部1020、定影装置1050、图像读取部1060、对齐传感器se1、位置检测传感器se2、环境传感器se3连接。控制部1011由cpu(centralprocessingunit:中央处理器)、ram(randomaccessmemory:只读存储器)等构成。控制部1011的cpu读取存储部1012中存储的系统程序、各种处理程序并将其在ram中展开,按照展开的程序对图像形成装置1000各部分的动作进行集中控制。

存储部1012由非易失性的半导体存储器、hdd(harddiskdrive:硬盘驱动器)等构成,除了存储由控制部1011执行的各种程序以外,还存储各部分所必须的参数、数据等。

例如,在存储部1012中存储有摆动控制图表1121(参照图18)、写入控制图表1122(参照图19)。

通信部1013具有nic(networkinterfacecard:网卡)、modem(modulator-demodulator:调制解调器)、usb(universalserialbus:通用串行总线)等各种接口,与外部设备进行连接。

操作部1014将由用户设定的各种信息输出到控制部1011。作为操作部1014,例如,可以使用能够按照显示在显示屏上的信息进行输入操作的触摸面板。通过该操作部1014,用户能够设定印刷条件、即纸张s的种类(例如克重、尺寸、纸质等)、所使用的供纸托盘、图像的浓度、倍率、双面印刷的有无等。另外,用户能够通过操作部1014输入任务的执行指令、调整模式下的动作指示。另外,控制部1011通过控制操作部1014,能够经由该操作部1014向用户显示各种信息。

环境传感器se3例如构成为具有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等,检测图像形成装置1000的框体内的温度、湿度并将检测结果输出到控制部1011。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000的动作进行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图像形成装置1000的控制部1011进行使对齐辊1027的摆动的目标位置tp及图像形成单元1010y、1010m、1010c、1010k的图像写入位置(写入传感器)wc移动的处理。

[确定摆动的目标位置及图像写入位置的移动量的处理]

首先,在图像形成装置1000中,进行确定摆动的目标位置tp及图像写入位置wc的移动量的处理。在本实施方式中,图像形成装置1000具有调整模式,在调整模式下,能够预先(在执行任务前)确定摆动的目标位置tp及图像写入位置wc的移动量。

具体而言,当由用户或服务人员经由操作部1014指示调整模式下的动作时,图像形成装置1000的控制部1011开始用于确定摆动的目标位置tp及图像写入位置wc的移动量的调整模式。在此,要想确定移动量,就必须考虑所输送的纸张的侧端部的位置的偏差。因此,在调整模式下,控制部1011从供纸托盘1021或供纸装置的供纸托盘通入规定页数(例如20页)的纸张,利用位置检测传感器se2检测各纸张的侧端部的位置,并以使其移动到超过其检测结果的平均值+σ(例如3σ)的位置的方式,确定摆动的目标位置tp及图像写入位置wc的移动量。

这样,在调整模式下,通过以使摆动的目标位置tp及图像写入位置wc比纸张的侧端部的位置的偏差移动得更大的方式确定移动量,能够调整为对齐辊1027的摆动方向始终为单侧(同一方向)。

此外,对纸张的侧端部的位置进行测定的部位(即,使摆动的目标位置tp及图像写入位置wc移动的部位)可以是一个点,也可以是多个点。另外,对纸张的侧端部的位置进行测定的部位可以是使对齐辊1027摆动的时刻的部位。另外,也可以始终对纸张的侧端部的位置进行测定而获取纸张轮廓。

在此,纸张的侧端部的位置的偏差根据纸张输送条件(影响纸张输送的规定条件)而变动。因此,需要使摆动的目标位置tp及图像写入位置wc的移动量与纸张的侧端部的位置的偏差的变动一致地根据纸张输送条件而变动。所谓纸张输送条件,例如是指纸张的纸张种类(克重、尺寸、纸质等)、环境(例如温度、湿度)、形成图像的纸张面(正面/背面)和/或供纸托盘等条件。例如,如果纸张种类是薄纸,则与普通纸或厚纸相比,纸张更容易发生弯曲,所以需要进一步增大移动量。

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存储摆动的目标位置tp及图像写入位置wc的移动量的图表根据上述纸张输送条件存储于存储部1012。在图18及图19中,表示了根据纸张种类而分别存储摆动的目标位置tp及图像写入位置wc的移动量的图表(摆动控制图表1121、写入控制图表1122)的一个例子。

在本实施方式中,对齐辊1027被控制为在预先设定的多个时刻(称为“摆动时刻”)摆动,在摆动控制图表1121及写入控制图表1122中分别存储有在各摆动时刻(时刻1~n)使用的摆动的目标位置tp及图像写入位置wc的移动量。在此,为了将调色剂图像精度良好地写入纸张s的最佳图像位置,在摆动控制图表1121及写入控制图表1122中,优选根据纸张种类、根据环境、根据形成图像的纸张面、根据供纸托盘或者根据它们的组合,存储在各摆动时刻(时刻1~n)使用的摆动的目标位置tp及图像写入位置wc的移动量。

此外,在图19所示的写入控制图表1122中,例示了存储根据摆动的目标位置tp自动确定的与图像写入位置wc(纸张在纸张宽度方向上的中心位置)的偏移量的结构,但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与图18所示的摆动控制图表1121的形式相同,采用存储图像写入位置wc的移动量的结构。

如上所述,通过在存储部1012中存储摆动控制图表1121及写入控制图表1122,能够根据各条件适当地确定移动量。

[使摆动的目标位置及图像写入位置移动的处理]

接着,在图像形成装置1000中,基于通过上述处理确定的移动量,进行使摆动的目标位置tp及图像写入位置wc移动的处理。具体而言,图像形成装置1000的控制部1011基于以使对齐辊1027的摆动方向始终为单侧(同一方向)的方式确定的移动量,使摆动的目标位置tp及图像写入位置wc移动。由此,能够调整为对齐辊1027的摆动方向始终为单侧(同一方向)。

在以往技术中,如图20的a图所示,存在因纸张s的侧端部的位置的偏差br而导致纸张s的侧端部的位置与摆动的目标位置tp重叠的情况。在该情况下,对齐辊1027的摆动方向在近前侧(图中下侧)和里侧(图中上侧)来回切换,所以存在控制复杂化的技术问题。

另一方面,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0的b图所示,通过使摆动的目标位置tp比纸张端部位置的偏差br移动得更大(图像写入位置wc与摆动的目标位置tp一致地移动),能够使对齐辊1027仅向同一方向摆动。由此,能够简化对齐辊1027的摆动控制。

通常,摆动的目标位置tp与图像写入位置wc之间的距离是纸张宽度的1/2。在该情况下,摆动的目标位置tp与图像写入位置wc的移动量是相同的。然而,因为从对齐辊1027到二次转印辊1009是存在距离的,所以即使在利用对齐辊1027使纸张与摆动的目标位置tp一致的情况下,也存在纸张的侧端部的位置在二次转印辊1009的转印位置处发生偏移的情况,其结果是,存在图像发生偏移的情况。在这样的情况下,可以预估转印位置处的偏移来修正图像写入位置wc的移动量。即,摆动的目标位置tp与图像写入位置wc的移动量既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此外,在摆动的目标位置tp及图像写入位置wc的移动量不同的情况下,如图18及图19所示,可以分别单独地设置摆动控制图表1121及写入控制图表1122。

[在同一纸张上使摆动的目标位置及图像写入位置多次移动的处理]

上述使摆动的目标位置tp及图像写入位置wc移动以使对齐辊1027的摆动方向始终为同一方向的控制并不限于以纸张为单位进行摆动动作的模式,在同一纸张上使对齐辊1027多次进行摆动动作的模式中也能够实施该控制。这是考虑到特别是在纸张弯曲的情况下或者在纸张因各辊的对中性的偏差等而在输送中途弯曲的情况下,同一纸张有可能向近前侧/里侧两个方向摆动。

具体而言,图像形成装置1000的控制部1011使摆动的目标位置tp移动到与纸张的侧端部的从输送方向前端到后端的位置(侧边/轨迹/倾斜)不交叉的位置。另外,图像写入位置wc与摆动的目标位置tp一致地移动。

在以往技术中,如图21的a图所示,当纸张s弯曲时,存在纸张侧端部的轨迹与摆动的目标位置tp交叉的情况。在该情况下,存在同一纸张向近前侧/里侧两个方向摆动的情况,例如纸张s的前端侧向近前侧而后端侧向里侧摆动等。

另一方面,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1的b图所示,使摆动的目标位置tp移动到不与纸张s的轨迹交叉的位置(图像写入位置wc与摆动的目标位置tp一致地移动)。即,与以往技术相比使对齐辊1027摆动得更大。由此,即使纸张存在副扫描弯曲、偏差,也能够使对齐辊1027始终向同一方向摆动。

[摆动动作的时刻]

实施本实施方式的摆动动作(对齐辊1027的使纸张的侧端部的位置移动到移动后的摆动的目标位置tp的摆动动作,该移动后的摆动的目标位置tp使对齐辊1027的摆动方向始终为一个方向)的时刻例如可以在纸张的前端进入到二次转印辊1009后(即,二次转印辊1009输送纸张的过程中)的时刻实施。在该情况下,在纸张的前端进入二次转印辊1009前,实施以往的摆动动作(对齐辊1027的使纸张的侧端部的位置移动到移动前的摆动的目标位置tp的摆动动作)。当然,也可以是无论在纸张的前端进入二次转印辊1009之前还是之后,都始终实施本实施方式的摆动动作。

[摆动动作的具体例]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摆动动作是对齐辊1027的使纸张的侧端部的位置移动到移动后的摆动的目标位置tp的摆动动作,该移动后的摆动的目标位置tp使对齐辊1027的摆动方向始终为同一方向。

实施本实施方式的摆动动作的一个例子是如下动作(第一摆动动作):利用位置检测传感器se2检测从纸张的侧端部的位置到摆动的目标位置tp为止的距离,并基于检测到的距离使对齐辊1027摆动。

实施本实施方式的摆动动作的其他例子是如下动作(第二摆动动作):在对齐辊1027开始沿纸张的宽度方向摆动后,利用位置检测传感器se2检测纸张的侧端部的位置是否已经到达被移动后的摆动的目标位置tp,在检测到已经到达摆动的目标位置tp的情况下,使对齐辊1027的摆动停止。在本实施方式中,可以实施任意的摆动动作。另外,例如,也可以在纸张的前端进入二次转印辊1009前实施第一摆动动作,在纸张的前端进入到二次转印辊1009后实施第二摆动动作。

如以上说明,根据图像形成装置1000,具有:写入图像的图像形成单元1010y、1010m、1010c、1010k;能够使输送来的纸张摆动的对齐辊1027;控制部1011,其以使对齐辊1027的摆动方向始终为同一方向的方式使图像形成单元1010y、1010m、1010c、1010k的图像写入位置移动。具体而言,具有利用图像形成单元1010y、1010m、1010c、1010k写入图像的感光鼓1001y、1001m、1001c、1001k和将利用图像形成单元1010y、1010m、1010c、1010k写入感光鼓1001y、1001m、1001c、1001k的图像转印到纸张上的二次转印辊1009,摆动部是将输送来的纸张朝向二次转印辊1009输送的一对辊,是能够向与纸张的输送方向正交的方向摆动的对齐辊1027,控制部1011以使对齐辊1027的摆动方向始终为同一方向的方式,使图像形成单元1010y、1010m、1010c、1010k的图像写入位置移动。

因此,即使在因为辊的组装不稳、齿轮的齿隙等引起的实际摆动量相对于指令值的偏差、纸张的位置(输送)偏差等,而导致对齐辊1027的摆动方向向近前侧/里侧两个方向摆动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对齐辊1027的摆动方向的偏差,因此能够稳定地实施对齐辊1027的摆动控制,能够抑制副扫描弯曲导致的图像位置相对于纸张的偏移。

另外,例如,在使对齐辊1027在同一纸张上进行多次摆动动作的情况下,控制部1011以使对齐辊1027的摆动方向始终为同一方向的方式使摆动的目标位置及图像写入位置移动,由此,即使在同一纸张使对齐辊1027多次进行摆动动作的情况下,也能够稳定地实施对齐辊1027的摆动控制,能够抑制副扫描弯曲导致的图像位置相对于纸张的偏移。

具体而言,控制部1011将摆动的目标位置移动到不与纸张的侧端部的从输送方向前端到后端的位置交叉的位置,由此,即使在同一纸张使对齐辊1027多次进行摆动动作的情况下,也能够稳定地实施对齐辊1027的摆动控制,能够抑制副扫描弯曲导致的图像位置相对于纸张的偏移。

另外,例如,控制部1011在纸张进入到二次转印辊1009后,使对齐辊1027摆动而使纸张的侧端部的位置移动到被移动后的摆动的目标位置,由此,能够修正纸张后端侧的侧端部的位置,能够高精度地抑制纸张后端侧的图像位置的偏移。

另外,例如,控制部1011在对齐辊1027开始沿纸张的宽度方向摆动后,在利用位置检测传感器se2检测到纸张的侧端部的位置已经到达移动后的摆动的目标位置的情况下,使对齐辊1027的摆动停止,由此,能够在转印位置使纸张的侧端部的位置更可靠地移动到摆动的目标位置,能够更可靠地抑制副扫描弯曲导致的图像位置相对于纸张的偏移。

另外,例如,具有调整模式,在调整模式下,通入规定页数的纸张,并且基于利用位置检测传感器se2检测到的纸张的侧端部的位置,确定摆动的目标位置及图像写入位置的移动量,由此,能够在执行任务前预先将摆动的目标位置及图像写入位置的移动量设定为最佳,能够从第一页的纸张起适当地实施对齐辊1027的摆动控制。

另外,例如,具有存储部1012,该存储部1012存储图表,该图表根据纸张种类、根据环境、根据形成图像的纸张面、根据供纸托盘或其组合而存储摆动的目标位置及图像写入位置的移动量,由此,能够更适当地设定摆动的目标位置及图像写入位置的移动量,能够更可靠地抑制副扫描弯曲导致的图像位置相对于纸张的偏移。

此外,上述实施方式中的记述表示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的优选的一个例子,不限定于此。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使摆动的目标位置tp及图像写入位置wc移动,但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仅使图像写入位置wc移动,只要满足对齐辊1027的摆动方向始终为同一方向的条件即可。

如上所述,即使在仅使图像写入位置wc移动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对齐辊1027的摆动方向的偏差,因此能够稳定地实施对齐辊1027的摆动控制,能够抑制副扫描弯曲导致的图像位置相对于纸张的偏移。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预先通过调整模式确定摆动的目标位置tp及图像写入位置wc的移动量,但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利用位置检测传感器se2检测所通入的纸张(前一页纸)的侧端部的位置,并基于其检测结果使接下来输送的纸张(下一页纸)以后的摆动的目标位置tp及图像写入位置wc移动。由此,能够在下一页纸以后前馈移动量,因此能够实时地进行对齐辊1027的摆动量的调整,能够更可靠地抑制副扫描弯曲导致的图像位置相对于纸张的偏移。

另外,也可以构成为用户或服务人员可以任意地改写摆动的目标位置tp及图像写入位置wc。

例如,如图18及图19所示,在具有根据纸张种类来关联摆动的目标位置tp及图像写入位置wc的移动量的图表的情况下,即使是相同的纸张种类条件(例如覆膜纸120g/m2),当品牌不同时,也存在纸张的侧端部的位置、偏差变动的情况。

因此,在作为设定部的操作部1014中,构成为能够设定摆动的目标位置tp及图像写入位置wc,用户或服务人员能够经由操作部1014任意地设定摆动的目标位置tp及图像写入位置wc,由此,能够随机应变地进行对齐辊1027的摆动量的调整,能够更可靠地抑制副扫描弯曲导致的图像位置相对于纸张的偏移。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基于纸张的侧端部的位置确定移动量,并使摆动的目标位置tp及图像写入位置wc移动,但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利用传感器(省略图示)检测中间转印带1006的侧端部的位置,基于检测到的中间转印带1006的侧端部的位置算出中间转印带1006的偏移量,并使摆动的目标位置tp及图像写入位置wc以该计算出的偏移量以上的量移动。即,即使在利用中间转印带1006进行转印时,纸张的侧端部的位置正确,在中间转印带1006偏移的情况下,也认为是不能正确地转印到纸张的图像写入位置wc的情况。因此,通过考虑中间转印带1006的偏斜所导致的转印偏移而使摆动的目标位置tp及图像写入位置wc进行移动,从而能够抑制图像位置相对于纸张的偏移。在该情况下,也同样可以以使对齐辊1027的摆动方向为同一方向的方式,使摆动的目标位置tp及图像写入位置wc移动中间转印带1006的偏移量以上的量。

另外,图像写入位置wc可以与中间转印带1006的移动量一致地变动。例如,可以在通过转向控制等使中间转印带1006摆动的情况下,利用传感器(省略图示)检测中间转印带1006的侧端部的位置,并基于检测到的中间转印带1006的侧端部的位置使图像写入位置wc移动。在该情况下,也同样可以以使对齐辊1027的摆动方向为同一方向的方式,使摆动的目标位置tp及图像写入位置wc移动中间转印带1006的偏移量以上的量。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将形成于感光鼓的图像一次转印到中间转印辊,并利用二次转印辊将图像从中间转印辊转印到纸张的彩色图像形成装置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也能够应用于利用转印辊直接将图像从感光鼓转印到纸张的黑白图像形成装置。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摆动辊是对齐辊1027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不限于此,例如,摆动辊也可以与对齐辊1027分体。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例示对齐辊1027在摆动时向纸张宽度方向cd摆动的结构而进行了说明,但不限于此。即,也可以构成为向纸张宽度方向cd以外的方向(例如从纸张宽度方向cd偏移5°的方向)摆动,只要能够使所输送的纸张s沿纸张宽度方向cd移动即可。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在对齐辊1027与二次转印辊1009之间设置位置检测传感器se2的结构为例进行了说明,但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构成为将位置检测传感器se2配置在比对齐辊1027更靠输送方向上游的位置。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例示以使对齐辊1027的摆动方向始终为同一方向的方式使图像形成单元1010y、1010m、1010c、1010k的图像写入位置移动的结构而进行了说明,但不限于此。即,只要是以使摆动方向始终为同一方向的方式使图像形成单元1010y、1010m、1010c、1010k的图像写入位置移动的结构即可,例如,作为本发明的摆动部,也可以采用通过使纸张旋转而使纸张位置移动的结构来代替对齐辊1027。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例示电子照相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而进行了说明,但不限于此。例如,本发明也能够应用于通过从喷嘴向记录介质喷出墨水并使其以所希望的图案分布从而在记录介质上记录图像的喷墨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例如,在喷墨记录装置中,从喷嘴喷射利用规定的能量线固化的墨水,并向所喷射出的记录介质上的墨水照射上述规定的能量线而使其固化,从而使墨水定影在记录介质上)。

另外,在上述说明中,作为本发明的程序的计算机可读取介质,公开了使用非易失性存储器、硬盘等的例子,但不限于该例子。作为其他的计算机可读取介质,可以应用cd-rom等便携式记录介质。另外,作为经由通信线路提供本发明的程序的数据的介质,也可应用载波(输送波)。

此外,图像形成装置的细节结构及细节动作也能够在不超出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适当改变。

此外,上述实施方式都仅表示实施本发明的具体例子,不能通过这些实施方式限制性地解释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即,本发明能够在不脱离其主旨或其主要特征的情况下以各种方式实施。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