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光控制系统及具有其的影像辨识相机与移动终端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462125发布日期:2019-01-02 22:37阅读:151来源:国知局
发光控制系统及具有其的影像辨识相机与移动终端机的制作方法

本揭露是有关于一种有关于虹膜(iris)辨识的发光控制系统,且特别是有关于一种用于离轴(off-axis)设计的包含虹膜辨识的发光控制系统。



背景技术:

在移动装置的技术发展的下,具有用于实现此些应用的装配于移动装置中的组件的额外功能需求已经日益增长,例如是缩减移动装置的尺寸及厚度、改善影像撷取表现、虹膜辨识等。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有关于一种发光控制系统、具有发光控制系统的影像辨识相机与移动终端机,以解决现有技术浪费低辐射强度及半能量的缺陷。

根据本揭露的一实施例,提出一种发光控制系统。发光控制系统包括一壳体、一红外线发射器及一透镜结构。红外线发射器设置于壳体的一接收空间中。透镜结构设置于壳体上。壳体具有一反射内表面,且反射内表面的一剖面形状相对于红外线发射器为非对称的。

根据本揭露的另一实施例,提供一种包括前述的一发光控制系统的影像辨识相机。

根据本揭露的又一实施例,提供一种包括前述的一影像辨识相机的移动终端机。

根据本揭露的实施例,本发明的发光控制系统在壳体及/或透镜的非对称结构设计的下,可达成具有约8°的倾斜波束角的约±13°的相对较窄的半角(视角),可取得具有高光利用率的相对较高的辐射强度,且可避免浪费低辐射强度及半能量的缺点。

本揭露将通过下述的较佳但非限定的实施例的详细说明更为清楚。下述说明参照所附的图式。为了对本发明的上述及其他方面有更佳的了解,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所附图式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绘示根据本揭露一实施例的发光控制系统的上视图;

图1a绘示沿着图1中的第一剖面线1a-1a’的剖面图;

图1b绘示沿着图1中的第二剖面线1b-1b’的剖面图;

图1c-图1d绘示根据本揭露一实施例的从不同视角检视的发光控制系统的立体爆炸图;

图2a-2b绘示根据本揭露一实施例的壳体的一些立体图;

图3a-3c绘示根据本揭露一实施例的透镜结构的一些立体图;

图4绘示根据本揭露一实施例的沿着第一剖面线1a-1a’的发光控制系统的光路的示意图;

图5a-5b绘示根据本揭露一实施例的分别沿着第一剖面线1a-1a’及第二剖面线1b-1b’的发光控制系统的光路的示意图;

图6a-6b绘示根据本揭露另一实施例的分别沿着第一剖面线1a-1a’及第二剖面线1b-1b’的发光控制系统的发出的光的光路及倾斜波束角的示意图;

图7绘示根据本揭露一实施例的应用发光控制系统来利用用于倾斜波束角及视角(半角)的光形(lightpattern)倾斜红外线发光器的离轴设计的示意图;

图8a绘示光形的比较图;

图8b绘示根据本揭露实施例的光形的放大示意图;

图9a绘示根据本揭露另一实施例的发光控制系统的示意图;

图9b绘示根据本揭露另一实施例的从下至上视角检视的透镜结构的上视图;

图9c绘示根据本揭露另一实施例的发光控制系统的爆炸图;

图9d绘示沿着图9b中的剖面线9d-9d’的剖面图;

图10a-10c绘示根据本揭露另一实施例的透镜结构的一些立体图;以及

图11绘示根据本揭露另一实施例的沿着第一剖面线9a-9a’的发光控制系统的光路的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

10、60:发光控制系统

20:红外线相机

30:前面板

41、42:眼睛

100:红外线发射器

100a:上表面

100c:中心点

200、500:壳体

200a、200b、200c、200d:上边缘

200s:反射内表面

300:透镜结构

310:透镜

320:透镜主体

330:环形肋

400、600:接收空间

a1:中央轴

al1、al2、al3、al4:红外光线

ap1、ap2、ap3、ap4、ap5、l1、l2、p1、p2、p3、p4:位置

ars1、ars2、as1、as2、rs1、s1:弯曲表面

c1:中心点

d、d3、d4、d6:距离

d1、d7、d9:偏移距离

d2:第一距离

d5:瞳孔距离

d8:第一长度

e1、e2、e3、e4:延伸线

l、l’:光线

l1、s10、s20:表面

p10、p20:光形

v1:光轴

θ1:第一夹角

θ2:第二夹角

θ3:顶角

θ4、θ5:夹角

θc、θl、θr:半角

具体实施方式

根据本揭露的实施例,提出一种发光控制系统。实施例参照所附的图式详细地说明。实施例的细节仅为作为范例之用,而非用以限制本揭露的保护范畴。再者,实施例的相同或相似组件以相同参考编号标注。亦重要而值得指出的是,图式可能并非一定依照比例绘示,且可能有未特别绘示出来的本揭露的其他实施例。因此,说明书和图式视为说明的含义而非限制的含义。值得注意的是,图式简化以清楚地说明实施例,及结构的细节仅为作为范例之用,而非用以限制本揭露的保护范畴。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本揭露的实施例调整或改变结构。

红外线(ir)较佳地作为光源及红外线影像因而基于下述理由使用于虹膜(iris)辨识的特征撷取及匹配。首先,根据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cmos)的灵敏度,具有约810nm或高于810nm的波长的红外光提供而具有对cmos传感器相对较高的灵敏度,而人眼看不见高于780nm的波长的红外光,使得人眼对于可见光的厌恶反应可避免,例如是摇头(headjerking)、改变瞳孔大小、眼动(eyesmovements)等。此外,在全世界的眼睛颜色之间,黑色素分布扮演主导的角色,且利用红外线影像的虹膜辨识基于黑色/棕色眼睛作用,且亦在蓝色/绿色眼睛上表现良好。在此些虹膜辨识技术中,利用光形倾斜红外线发射器的离轴设计是较佳的。

利用红外线作为光源的光学影像辨识的程序可包括下列步骤。首先,红外线发射器作为光源,以提供红外光线至人脸上,及相机(红外线相机)接着拍摄人脸的红外线照片。接着,红外线照片由例如是处理器接收,拍摄的红外线照片的特征数据被撷取(特征撷取)且与储存于影像模型数据库中的红外线影像的特征数据比较。特别是,对拍摄的红外线照片及所储存的红外线影像的虹膜图像(irispatterns)进行比较。接着,在比较之后,根据特征数据匹配的比较结果做出一决定。有两个可能的结果;其中一个是「找到相符者(身份(identity)及细节)」,及另一个是「未找到相符者(较少的影像分数(imagescore))」。在「找到相符者」的情况中,辨识通过,及接着装置(例如是移动电话)开启。在「未找到相符者」的情况中,既然辨识失败,装置不开启。

图1绘示根据本揭露一实施例的发光控制系统的上视图,图1a绘示沿着图1的第一剖面线1a-1a’的剖面图,图1b绘示沿着图1的第二剖面线1b-1b’的剖面图,图1c-1d绘示根据本揭露一实施例的从不同视角检视的发光控制系统的立体爆炸图,图2a-2b绘示根据本揭露一实施例的壳体的一些立体图,及图3a-3c绘示根据本揭露一实施例的透镜结构的一些立体图。于本揭露中,发光控制系统包含虹膜辨识,及特别是包含用于离轴设计的虹膜辨识。

本揭露一实施例的发光控制系统,可包括一具有非对称结构的壳体设计。如图1及图1a至1d中所示,发光控制系统10包括红外线发射器100、壳体200及透镜结构300,红外线发射器100具有中央轴a1。壳体200具有反射内表面200s,反射内表面200s定义接收空间400,及透镜结构300设置于壳体200上。如图1a中所示,沿着第一剖面线1a-1a’的反射内表面200s的剖面形状相对于红外线发射器100的中央轴a1为非对称的,及红外线发射器100设置于接收空间400中。或者,本揭露一实施例的发光控制系统,可包括一具有非对称结构的透镜设计。如图1a-1d中所示,透镜结构300包括透镜310,透镜310面对红外线发射器100,及沿着第一剖面线1a-1a’的透镜310的剖面形状相对于红外线发射器100的中央轴a1为非对称的。此外,本揭露一实施例的发光控制系统,亦可同时包括上述具有非对称结构的壳体设计及具有非对称结构的透镜设计。

于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b中所示,透镜310及壳体200的反射内表面200s沿着第二剖面线1b-1b’具有相对于红外线发射器100的中央轴a1的对称形状,且如图1中所示,第二剖面线1b-1b’垂直于第一剖面线1a-1a’。

根据本揭露的实施例,沿着剖面视角具有非对称结构的发光控制系统在处理从红外线发射器射出的红外光线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如图1a-1b中所示,从透镜结构300射出的光线l可根据透镜310及/或壳体200的非对称结构设计导引及/或倾斜。详细说明将于下文阐述。

于实施例中,如图1a-1d及图2a-2b中所示,壳体200的接收空间400可由反射内表面200s围绕。反射内表面200s具有朝向透镜结构300的上开口及位于红外线发射器100所在处的下开口。

于实施例中,如图1a-1d及图3a-3c中所示,透镜结构300可包括透镜主体320,具有形成于透镜主体320上的透镜310,及透镜310可具有非球面表面。透镜主体320具有延伸边缘,以固定于壳体200上,透镜主体320及透镜310以相同材料制成,较佳地以透明材料制成,及透镜310位于接收空间400中。如图1a中所示,透镜310的中心点c1沿着第一剖面线1a-1a’从红外线发射器100的中央轴a1横向地偏移。

图4绘示根据本揭露一实施例的沿着第一剖面线1a-1a’的发光控制系统的光路的示意图。如图4中所示,在壳体200的反射内表面200s的较倾斜侧上,光线l’(举例为红外光线)可循环(仅发生在透镜310及透镜主体320以透明材料制成时)。

在本揭露的设计下,参照图1a-1b及图4,从红外线发射器100发出的一些光线l直接地通过接收空间400中的空气,且接着通过透镜310以进行准直(collimated),且从红外线发射器100射出的一些光线l’通过空气、由壳体200的反射内表面200s反射且接着射出发光控制系统。也就是说,从红外线发射器100射出的光线区分成两群且以不同的方式处理。如此一来,在区分成两群且以两种不同方式处理之后,射出发光控制系统的光线可在具有相对较高光强度的相对较大视角下具有均匀的光形。举例来说,参照图4,当考虑循环的光线l’的情况时,大约48%的光线由壳体200处理/控制,及大约52%的光线由透镜310处理/控制。或者,当假设没有光线进行循环时,大约41%的光线由壳体200处理/控制,及大约59%的光线由透镜310处理/控制。

于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中所示,透镜310的中心点c1沿着第一剖面线1a-1a’从红外线发射器100的中央轴a1(举例为红外线发射器100的光轴)横向地偏移例如是0.1mm-0.3mm的偏移距离d1。

于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中所示,透镜310的中心点c1沿着第一剖面线1a-1a’从中央轴a1横向地偏移一偏移距离d1,沿着第一剖面线1a-1a’的壳体200的反射内表面200s的两个上边缘200a及200b分离第一距离d2,及由偏移距离d1除以第一距离d2所定义的比(d1/d2)为约3%-12%。

于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a-1d及图4中所示,透镜310可具有圆锥形状,圆锥形状具有顶点,顶点为中心点c1。透镜310的中心点c1(也就是顶点)可沿着第一剖面线1a-1a’从中央轴a1朝向此较倾斜侧横向地偏移0.1mm-0.3mm的偏移距离d1,由偏移距离d1除以从中央轴a1至上边缘200a的距离d3所定义的偏移比(d1/d3)为约6%-21%,由偏移距离d1除以从中央轴a1至上边缘200b的距离d4所定义的偏移比(d1/d4)为约8%-27%,及偏移比(d1/d2)相对于整个结构为约3%-12%。

于一些实施例中,距离d3为约1.45mm,距离d4为约1.14mm,及于本实施例中偏移比相对于此较不倾斜半侧因此为0.1/1.14=8.77%,偏移比相对于此较倾斜半侧为0.1/1.45=6.89%,及偏移比相对于整个结构为0.1/(1.14+1.45)=3.86%。于另一实施例中,偏移距离d1约0.2mm,偏移比相对于此较不倾斜半侧为0.2/1.14=17.5%,偏移比相对于此较倾斜半侧为0.2/1.45=13.7%,及偏移比相对于整个结构为0.2/(1.14+1.45)=7.7%。于另一实施例中,偏移距离d1约0.3mm,偏移比相对于此较不倾斜半侧0.3/1.14=26.3%,偏移比相对于此较倾斜半侧0.3/1.45=20.6%,及偏移比相对于整个结构0.3/(1.14+1.45)=11.5%。将注意的是,上述比仅为范例,且本揭露不以此为限。

图5a-5b绘示根据本揭露一实施例的分别沿着第一剖面线1a-1a’及第二剖面线1b-1b’的发光控制系统的光路的示意图。于图5a-5b中,从红外线发射器100射出的光线可如何借由壳体200及/或透镜310独立地处理/控制绘示出来。

如图5a中所示,壳体200的反射内表面200s沿着第一剖面线1a-1a’具有第一上边缘200a及第二上边缘200b,红外线发射器100的上表面100a及两个延伸线e1及e2分别形成第一夹角θ1及第二夹角θ2,此两个延伸线e1及e2从红外线发射器100的中心点100c分别延伸至第一上边缘200a及第二上边缘200b,及第二夹角θ2大于第一夹角θ1至少5°。

于实施例中,第一夹角θ1的范围可从10°至35°,及第二夹角θ2的范围可从20°至42°。

于实施例中,如图5a中所示,透镜310的中心点c1从红外线发射器100的中央轴a1朝向第一上边缘200a横向地偏移。

于实施例中,如图5a中所示,透镜310具有圆锥形状,圆锥形状具有顶点(也就是中心点c1),及透镜310的顶角θ3的范围可从50°至100°。

如图5a中所示,壳体200及透镜310独立地控制光线。壳体200借由调整第一夹角θ1及第二夹角θ2来控制将进行准直的光线l。透镜310借由调整顶角θ3来控制将进行准直(及倾斜)的光线。第一夹角θ1及第二夹角θ2的顶点为相同点及位于红外线发射器100的上表面100a上的中心点100c。顶角θ3的顶点为圆锥形状的透镜310的突出顶点(也就是中心点c1)。

如图5b中所示,在对称剖面视图中,壳体200的反射内表面200s沿着第二剖面线1b-1b’具有两个上边缘200c及200d,红外线发射器100的上表面100a及两个延伸线e3及e4分别形成两个夹角θ4及θ5,此两个延伸线e3及e4从红外线发射器100的中心点100c分别延伸至此两个上边缘200c及200d。透镜310的顶角θ3的范围从约50°至100°,此两个夹角θ4及θ5大约相同,及此两个夹角θ4及θ5的范围从约10°至40°。

于一实施例中,在对称剖面视图中,顶角θ3为100°,及夹角θ4及θ5皆为37°;在非对称视图中,顶角θ3为100°,第一夹角θ1为41°,及第二夹角θ2为34°。于另一实施例中,在对称剖面视图中,顶角θ3为100°,及夹角θ4及θ5皆为33°;于非对称剖面视图中,顶角θ3为100°,第一夹角θ1为36°,及第二夹角θ2为31°。在其他实施例中,于对称剖面视图中,顶角θ3为100°,及夹角θ4及θ5皆为35°;于非对称剖面视图中,顶角θ3为100°,第一夹角θ1皆为38°,及第二夹角θ2为30°。值得注意的是,上述角度仅为范例,且本揭露不以此为限。

图6a-6b绘示根据本揭露另一实施例的分别沿着第一剖面线1a-1a’及第二剖面线1b-1b’的发光控制系统的发出的光的光路及倾斜波束角的示意图。于图6a-6b中,表面l1意指人脸被照亮的表面。

于图6b中,两个弯曲表面s1为透镜310的剖面及相对于红外线发射器100的光轴v1(也就是中央轴a1)为对称的,及两个弯曲表面rs1反射内表面200s的剖面且相对于光轴v1为对称的。

如图6b中所示,红外光线l1由位置p1的红外线发射器100射出、通过弯曲表面s1且由弯曲表面s1折射、及接着在从位置p2至位置p3的范围所定义的区域的结构射出。射出的红外光线l1较佳地垂直于发光表面,而定义成具有0°的发射角;于一些实施例中,发出的红外光线l1的发射角可为0°至5°。

如图6b中所示,红外光线l2由位置p1的红外线发射器100射出、通过弯曲表面rs1且由弯曲表面rs1折射、及接着在从位置p3至位置p4的范围所定义的区域的结构射出。射出的红外光线l2较佳地垂直于发光表面,而定义成具有0°的发射角;于一些实施例中,发出的红外光线l2的发射角可为0°至3°。

于图6a中,两个弯曲表面as1及as2为透镜310的剖面,及相对于光轴v1为非对称的,及两个弯曲表面ars1及ars2反射内表面200s的剖面,且相对于光轴v1为非对称的。具有垂直于发光表面的发射方向的发出的光线定义为具有0°的发射角。

如图6a中所示,红外光线al1由位置p1的红外线发射器100射出、通过弯曲表面as1且由弯曲表面as1折射、及接着在从位置ap5至位置ap1的范围所定义的区域的结构射出。射出的红外光线al1的发射角为0°至12°。于一些实施例中,射出的红外光线al1在8°的发射角处具有最大能量;也就是说,在从位置ap5至位置ap1的范围所定义的区域处,大部份射出的红外光线al1倾斜8°。

如图6a中所示,红外光线al3由位置p1的红外线发射器100射出、通过弯曲表面ars1且由弯曲表面ars1折射、及接着在从位置ap1至位置ap3的范围所定义的区域的结构射出。射出的红外光线al3的发射角为5°至12°。于一些实施例中,射出的红外光线al3在8°的发射角处具有最大能量;也就是说,在从位置ap1至位置ap3的范围所定义的区域处,大部份射出的红外光线al3倾斜8°。

如图6a中所示,红外光线al2由位置p1的红外线发射器100射出、通过弯曲表面as2且由弯曲表面as2折射、及接着在从位置ap5至位置ap2的范围所定义区域的结构射出。射出的红外光线al2的发射角为0°至12°。于一些实施例中,射出的红外光线al2在8°的发射角具有最大能量;也就是说,在从位置ap5至位置ap2的范围所定义的区域处,大部份射出的红外光线al2倾斜8°。

如图6a中所示,红外光线al4由位置p1的红外线发射器100射出、通过弯曲表面ars2且由弯曲表面ars2折射、及接着在从位置ap2至位置ap4的范围所定义的区域的结构射出。射出的红外光线al4的发射角为5°至12°。于一些实施例中,射出的红外光线al4在8°的发射角具有最大能量;也就是说,在从位置ap2至位置ap4的范围所定义的区域处,大部份射出的红外光线al4倾斜8°。

图7绘示根据本揭露一实施例的应用发光控制系统来利用用于倾斜波束角及视角(半角)的光形倾斜红外线发光器的离轴设计的示意图。如图7中所示,于一实施例中,瞳孔距离d5可举例为7cm,及位在装置(举例为移动电话)的中心的红外线发射器100及红外线相机20之间的距离d6可举例为3.92cm。借由供应本揭露的发光控制系统,利用光形倾斜红外线发射器的离轴设计可达成,及仅约±15°的视角可照亮双眼,较佳地约±13°的视角可照亮双眼。于此方式中,可取得具有高光利用率的相对高辐射强度(mw/sr),及可避免浪费低辐射强度及半能量的缺点。

此外,下方的表格1表示关于5岁及95岁的美国男性及女性的瞳孔距离及在数种情况下的视角。「d」意指前面板30(红外线相机20及红外线发射器100所在的处)及眼睛41及42之间的距离、θr从右边的眼睛42开始的半角、θl从左边的眼睛41开始的半角,及θc从右边的眼睛42及左边的眼睛41之间的中心开始的半角。

表格1

如图7中所示,于一些实施例中,约8°的倾斜波束角及约±13°的视角(半角)可为更灵活的模块设计提供较佳的解决方案(红外线发射器100及红外线相机20之间的距离d6的范围从1.75cm至4.17cm)。在借由此后所述的本揭露提供的设计的下,约8°的倾斜波束角及约±13°的视角(半角)的上述条件可满足。

此外,在本揭露所提供的设计的下,具有相对较高光强度的均匀光形可达成。图8a绘示光形的比较图,及图8b绘示根据本揭露实施例的光形的放大示意图。

于图8a中,x轴表示「视角」,0°表示对应于光形的中央位置。当传统的光形p20绘示出一波峰,此波峰对应于0°的视角具有非常高的光强度,仅非常小范围的视角由高强度的光覆盖。相较的下,在本揭露提供的设计的下,光形p10在整个相对大范围的视角具有均匀的光强度分布(约传统光形的视角范围的至少三倍),及在相对大范围的视角中可维持相对高的光强度。举例来说,如图8b中所示,表面s10意指为人脸被照亮的表面,及表面s20意指发光表面,举例为红外线发射器100的表面。如图8b中所示,当表面s10及表面s20之间的距离约200mm-400mm时,投射的光形的能量分布在80%的光强度处具有约20mm-30mm的宽度。200mm-400mm约为人类手臂的长度。也就是说,在人脸上大约为覆盖双眼的20mm-30mm的范围具有约高达80%的光强度。

图9a绘示根据本揭露另一实施例的发光控制系统的示意图,图9b绘示根据本揭露另一实施例的从下往上的视角检视的透镜结构的上视图,图9c绘示根据本揭露另一实施例的发光控制系统的爆炸图,图9d绘示沿着图9b中的剖面线9d-9d’的剖面图,及图10a-10c绘示根据本揭露另一实施例的透镜结构的一些立体图。

如图9a-9d中所示,发光控制系统60包括壳体500、红外线发射器100及透镜结构300。壳体500具有接收空间600、红外线发射器100具有中央轴a1且设置于壳体500的接收空间600中。透镜结构300设置于壳体500上。透镜结构300包括透镜310,透镜310面对红外线发射器100,及沿着第一剖面线9a-9a’的透镜310的剖面形状相对于红外线发射器100的中央轴a1为非对称的,第一剖面线9a-9a’平行于如图9b中所示的剖面线9d-9d’。

如图9a、10a及10c中所示,透镜310的中心点c1沿着第一剖面线9a-9a’从中央轴a1横向地偏移。

如图9b-9d中所示,透镜结构300可更包括数个环形肋330,环形肋330面对红外线发射器100,环形肋330围绕透镜310,及各环形肋330具有两个弯曲侧表面。

根据本揭露的一些实施例,本实施例的透镜310可具有相同于前述实施例中揭露的透镜310的非对称结构设计。于实施例中,环形肋330的数量的范围可从3个至10个。

如图9d中所示,沿着剖面线9d-9d’的环形肋330的剖面形状相对于红外线发射器100的中央轴a1为非对称的。

于一些实施例中,壳体500可以树脂材料制成,举例为例如是塑料芯片承载封装(plasticleadedchipcarrier,plcc)、环氧模造化合物(epoxymoldingcompound,emc)或其它热固型材料例如硅胶模造化合物(siliconmoldingcompound,smc),且并非必须具有反射表面,使得制程简化,及成本减少。当借由透镜结构300的非对称设计在具有相对高光强度的整个相对大视角范围仍旧达成均匀光形,且透镜结构300具有透镜310、透镜主体320及环形肋330时,射出的红外光线可具有约8°的倾斜波束角。

于一些其他实施例中,壳体500的接收空间600的内表面可亦为反光的。

图11绘示根据本揭露另一实施例的沿着第一剖面线9a-9a’的发光控制系统的光路的示意图。

如图11中所示,于一实施例中,红外线发射器100的中央轴a1位于壳体500的中心,透镜310的中心点c1沿着第一剖面线9a-9a’从中央轴a1(也就是壳体500的中心)横向地偏移一偏移距离d7,透镜结构300具有沿着第一剖面线9a-9a’的第一长度d8,及由偏移距离d7除以第一长度d8所定义的比约5%-12%。

如图11中所示,于替代的实施例中,红外线发射器100的中央轴a1从壳体500的中心更横向地偏移,透镜310的中心点c1沿着第一剖面线9a-9a’从中央轴a1及壳体500的中心横向地偏移一偏移距离d9,偏移距离d9为从壳体的中心偏移的透镜310的中心点c1的总距离。透镜结构300沿着第一剖面线9a-9a’具有第一长度d8,及由偏移距离d9除以第一长度d8所定义的比率约为11%-18%。

如图11中所示,当红外线发射器100的中央轴a1位于壳体500的中心时,相对于整个结构的偏移比可为5-12%。举例来说,于图11中所示的一实施例中,当第一长度d8为3.5cm时,偏移距离d7为0.3cm,及相对于整个结构的偏移比较佳地为0.3/3.5=8.5%;于另一实施例中,当偏移距离d7为2cm时,相对于整个结构的偏移比为0.2/3.5=5.7%;于另一实施例中,当偏移距离d7为4cm时,相对于整个结构的偏移比较佳地为0.4/3.5=11.4%。

如图11中所示,于一些实施例中,当红外线发射器100的中央轴a1从壳体500的中心更偏移约0.1-0.3mm时,相对于整个结构的偏移比可为11-18%。举例来说,于图11中所示的实施例中,假设中心点c1从中央轴a1偏移0.3cm,当红外线发射器100的中央轴a1从壳体500的中心更偏移约0.2mm时,相对于整个结构的偏移比较佳地为(0.3+0.2)/3.5=14.28%;于另一实施例中,当红外线发射器100的中央轴a1从壳体500的中心更偏移约0.1mm时,相对于整体结构的偏移比(0.3+0.1)/3.5=11.4%;于另一实施例中,当红外线发射器100的中央轴a1从壳体500的中心更偏移约0.3mm时,相对于整个结构的偏移比较佳地为(0.3+0.3)/3.5=17.1%。值得注意的是,上述的比率仅为举例之用,且本揭露不以此为限。

于本揭露的另一实施例中,提出影像辨识相机。影像辨识相机包括前述的发光控制系统。

于本揭露的又一实施例中,提出移动终端机。移动终端激包括前述的影像辨识相机。

当然,本发明还可有其它多种实施例,在不背离本发明精神及其实质的情况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根据本发明作出各种相应的改变和变形,但这些相应的改变和变形都应属于本发明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