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粉仓以及处理盒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295540发布日期:2018-12-18 21:05阅读:177来源:国知局
一种粉仓以及处理盒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照相成像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拆卸地安装至电子照相成像设备的处理盒,所述处理盒包括容纳废显影剂的废粉仓以及容纳显影剂的粉仓。



背景技术:

处理盒,俗称碳粉盒,其中容纳有显影用的显影剂,当处理盒被安装至成像设备(以下简称“设备”)后,通过加载有成像信息的激光束照射感光件表面,在感光件表面形成静电潜像,由显影剂供应件向感光件表面供应显影剂,以显影静电潜像,感光件再将显影后的图像转印至成像介质上,最后由设备对成像介质上的图像进行定影并输出。

如上所述,处理盒的寿命长短与其中所容纳的显影剂量成正比,为防止因显影剂被消耗完影响终端用户的使用体验,通常,处理盒上会被安装芯片,芯片中储存有处理盒的型号、页产量、适用的打印机型号等信息,当处理盒被安装至设备后,通过芯片与设备之间的电连接实现二者的信息交流,因而,设备可知道该处理盒的页产量,也就是其中容纳的显影剂量,通过设定设备在到达页产量前的预定值时提醒终端用户需要更换处理盒,从而确保终端用户的使用体验。

处理盒中的感光件、显影件在工作时需要不断从外部接收驱动力旋转,一般的,处理盒通过感光件从设备中接收驱动力,然后通过驱动齿轮将驱动力传递至显影件,然后再通过中间齿轮组将驱动力传递至被安装在粉仓壳体中的搅拌件,由于感光件齿轮、显影件齿轮都分别与感光件和显影件固定连接,搅拌件齿轮也被预先固定在粉仓壳体上,处理盒生产厂家在组装处理盒时,需要将中间齿轮组安装至粉仓壳体,然后,由于中间齿轮组在被安装后,没有结构将其固定,导致中间齿轮组中的齿轮容易从粉仓壳体中脱落。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粉仓,该粉仓的端盖上设置齿轮固定结构,用于传递驱动力的中间齿轮组被固定在端盖的齿轮固定结构上,在组装处理盒时,中间齿轮组中的齿轮将不会脱落。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粉仓,包括粉仓壳体、分别位于粉仓壳体两个纵向末端的第一端盖和第二端盖、以及可旋转地安装在粉仓壳体中的显影件和搅拌件;显影件包括显影筒、固定在显影筒一个纵向末端的固定轴、以及与固定轴结合的驱动齿轮,固定轴被第二端盖支撑;粉仓还包括可旋转地固定在粉仓壳体一个纵向末端的中间齿轮组和搅拌件齿轮,中间齿轮组分别与驱动齿轮和搅拌件齿轮啮合,搅拌件齿轮用于驱动搅拌件旋转;中间齿轮组被可转动地固定在第二端盖上。

中间齿轮组包括相互啮合的第一齿轮和第二齿轮,且第一齿轮还与驱动齿轮啮合,第二齿轮还与搅拌件齿轮啮合。

第二端盖具有相对的正表面和反表面,第一齿轮比第二齿轮更靠近正表面。

第二端盖包括从正表面向远离反表面的方向延伸的支撑柱。

第二端盖还包括从支撑柱向远离正表面的方向延伸的可变形突起。

可变形突起包括相邻的导引面和保持面,导引面用于导引第二齿轮的安装,保持面用于在第二齿轮被安装后将第二齿轮保持在支撑柱上。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处理盒,包括相互结合的废粉仓以及如上所述的粉仓。

废粉仓包括废粉仓壳体以及可旋转地安装在废粉仓壳体中的感光件,感光件包括感光圆筒以及与感光圆筒一个纵向末端连接的齿轮体,齿轮体用于从外部接收驱动感光圆筒旋转的驱动力;齿轮体与驱动齿轮啮合。

废粉仓还包括与废粉仓壳体一体形成的支架,该支架用于支撑感光件。

如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涉及的粉仓端盖上设置齿轮固定结构,用于传递驱动力的中间齿轮组被固定在端盖的齿轮固定结构上,在组装处理盒时,中间齿轮组中的齿轮将不会脱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涉及的处理盒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沿本实用新型涉及的处理盒的横向剖切的剖面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涉及的处理盒的废粉仓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涉及的处理盒的废粉仓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涉及的处理盒中芯片安装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涉及的处理盒的废粉仓中保护件与废粉仓壳体分解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涉及的处理盒中保护件安装至废粉仓后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涉及的处理盒中保护件安装至废粉仓后,沿处理盒横向剖切废粉仓的剖面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涉及的处理盒中粉仓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涉及的处理盒中粉仓部分的分解示意图。

图11A是本实用新型涉及的处理盒中粉仓第二端盖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11B是本实用新型涉及的处理盒中粉仓第二端盖的外部结构示意图。

图12A是本实用新型涉及的处理盒中的中间齿轮组件被安装在粉仓第一端盖的示意图。

图12B是本实用新型涉及的处理盒中的中间齿轮组件从粉仓第一端盖分解的状态示意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涉及的处理盒中齿轮间驱动力传递的示意图。

图14A是本实用新型涉及的处理盒中粉仓第一端盖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14B是本实用新型涉及的处理盒中粉仓第一端盖的外部结构示意图。

图15A-图15C是本实用新型涉及的处理盒中拉环的结构示意图。

图16是本实用新型涉及的处理盒中拉环在粉仓第一端盖的两个状态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为方便描述,对处理盒定义如下:定义处理盒的长度方向为纵向X,处理盒的安装方向为横向Y。

[处理盒的整体结构]

图1是本实用新型涉及的处理盒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沿本实用新型涉及的处理盒的横向剖切的剖面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涉及的处理盒的废粉仓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如图1和图2所示,处理盒C包括相互结合的粉仓100和废粉仓200,粉仓100包括粉仓壳体10、位于粉仓壳体10纵向两端的第一端盖11和第二端盖12,可旋转地安装在粉仓壳体10中的显影件13、显影剂层调节件14和搅拌件15;粉仓壳体10围合形成显影剂容纳腔TC,搅拌件15用于搅拌显影剂,防止显影剂结块硬化;显影件13作为显影剂供应件,可旋转地位于第一端盖11和第二端盖12之间,用于承载显影剂,并向下文中描述的感光件21供应显影剂;显影剂层调节件14用于调节显影件13表面的显影剂层厚度到达预定的值。

废粉仓200包括废粉仓壳体20、可旋转地安装在废粉仓壳体20中的感光件21和充电件22、清洁件23以及可转动地安装在废粉仓壳体20中的保护件24;充电件22与感光件21紧密接触,用于在感光件21表面充上预定的电荷,感光件21受到加载有成像信息的激光束照射后,即可在其表面形成静电潜像,显影件13将显影剂供应至感光件21,利用显影剂将感光件21表面的静电潜像显影,随后,感光件21将显影后的静电潜像转印至成像介质,并由设备定影后输出;废粉仓壳体20围合形成废显影剂容纳腔WTC,清洁件23与感光件21表面紧密接触,用于将转印后残留在感光件21表面的显影剂刮除,并储存在废显影剂容纳腔WTC。

如图3所示,感光件21包括感光圆筒211以及与感光圆筒211一个纵向末端固定连接的齿轮体212,感光件21通过设置在其中的动力接收装置从设备中接收用于驱动感光圆筒211旋转的驱动力,该动力接收装置可以为齿轮体212,还可以是安装在齿轮体212中的动力接收件,所述动力接收件用于与设备中的动力输出件结合,并接收动力输出件输出的驱动力,通过齿轮体212进而驱动感光圆筒211旋转;为支撑感光件21,废粉仓200还包括与废粉仓壳体20连接的支架25,支架25通过支撑齿轮体212进而将感光件21可旋转地支撑在废粉仓壳体20中,优选的,所述支架25与废粉仓壳体20一体形成,因而,处理盒C在组装过程中,不必进行连接支架25与废粉仓壳体20的操作,有利于减少工时,降低生产成本。

[芯片座]

图4是本实用新型涉及的处理盒的废粉仓内部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实用新型涉及的处理盒中芯片安装座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5所示,废粉仓200还包括与废粉仓壳体20连接的芯片座26以及安装在芯片座26中的芯片27,沿处理盒C的安装方向Y,芯片座26位于废粉仓200的下游末端(如图6所示);优选的,芯片座26与废粉仓壳体20一体形成,因而,可有效防止因芯片座26从废粉仓壳体20中脱落引起的处理盒C与设备通信失败。芯片27包括基板271以及安装在基板271上的元器件272,如图所示,元器件272从基板271的一个表面突出而形成突起部,同时,基板271上还形成有用于限定芯片27位置的限位部273,优选的,限位部273为限位凹槽。

芯片座26包括横截面为方形的基体26a、从基体26a的三个侧边延伸的第一侧壁26c和第一支撑面26e、连接第一侧壁26c的顶板26f;沿处理盒的安装方向Y,顶板26f与第一支撑面26e之间具有高度差h,所述基体26a与废粉仓壳体20连接;当沿安装方向Y的反向观察时,第一侧壁26c和顶板26f围合成的形状与第一支撑面26e大致互补,因而,第一支撑面26e也是从基体26a的三个侧边延伸而来,如图所示,第一支撑面26e围合形成具有开口26m的容纳凹槽26g,所述容纳凹槽26g具有底面26d,用于容纳芯片27的元器件272。

进一步的,芯片座26还包括在开口26m从底面26d延伸的支撑台26h,支撑台26h与顶板26f连接,以增强其刚性,沿芯片27的安装方向,支撑台26h与第一支撑面26e基本齐平;为便于观察芯片27的安装过程,与支撑台26h的位置相应的,在顶板26f上还设置有观察口26i,换句话说,当沿与处理盒C的安装方向Y相反的方向观察时,支撑台26h没有被遮挡。

为防止芯片27从芯片座26中脱落,芯片座26还包括与第一支撑面26e同侧从基体26a延伸的第二侧壁26b,第二侧壁26b延伸的高度介于第一侧壁26c和第一支撑面26e之间,当沿与处理盒C的安装方向Y相反的方向观察时,第二侧壁26b位于第一支撑面26e的外侧,也就是说,第一支撑面26e和支撑台26h被第一侧壁26c和第二侧壁26b包围;进一步的,芯片座26还包括从第二侧壁26b向容纳凹槽26g延伸的限位突起26n,该限位突起26n用于与芯片27的限位凹槽273结合,防止芯片27晃动;更进一步的,芯片座26还包括从第二侧壁26b向着与第二侧壁26b延伸方向相同方向延伸的焊接突起26j,优选的,焊接突起26j设置为相对的两个。

以上描述了芯片座26的结构,芯片27被安装后,基板271被第一支撑面26e和支撑台26h支撑而位于第一支撑面26e和顶板26f之间,元器件272被容纳凹槽26g容纳,限位凹槽273与限位突起26n结合,因而,芯片27的位置被限定,然后通过热焊接的方式将两个焊接突起26j与芯片基板271焊接为一体。

如图4所示,废粉仓壳体20围合形成废显影剂容纳腔WTC,在废显影剂容纳腔WTC的其中一侧形成有用于支撑清洁件23的第二支撑面201,清洁件23可拆卸地安装在废粉仓壳体20中。为实现上述芯片座26与废粉仓壳体20一体形成的模具需要,废粉仓壳体20中,所述废显影剂容纳腔WTC与容纳凹槽26g相互连通,具体的,如图所示,第二支撑面201开设有通孔202,在组装处理盒C之前,进一步的,在组装废粉仓200之前,更进一步的,在安装清洁件23之前,通孔202与废显影剂容纳腔WTC相互连通,如图5所示,通孔202还通过开口26m与容纳凹槽26g相互连通,因而,废显影剂容纳腔WTC与容纳凹槽26g通过通孔202相互连通,也就是说,废显影剂容纳腔WTC与芯片座26相互连通。当清洁件23被安装至废粉仓壳体20后,所述通孔202被封闭,因而,位于废显影剂容纳腔WTC中的废显影剂不会通过通孔202外泄。

所述芯片座26与废粉仓壳体20一体形成,因而,不必再单独生产芯片座26,并在组装处理盒C时,也不再需要将芯片座26安装至废粉仓壳体20,不仅不会发生芯片座从废粉仓壳体20上脱落的风向,也在减少生产工序的同时,降低了生产成本。

[保护件]

图6是本实用新型涉及的处理盒的废粉仓中保护件与废粉仓壳体分解的示意图;图7是本实用新型涉及的处理盒中保护件安装至废粉仓后的示意图;图8是本实用新型涉及的处理盒中保护件安装至废粉仓后,沿处理盒横向剖切废粉仓的剖面图。

如图6所示,保护件24包括保护片241、分别与保护片241纵向两个末端连接的左臂24L和右臂24R、以及分别与左臂24L和右臂24R连接的第一旋转体242和第二旋转体243;保护件24通过第一旋转体242和第二旋转体243可转动地安装在废粉仓壳体20上。

第一旋转体242包括与左臂24L连接的第一旋转部242a、从第一旋转部242a向远离第二旋转体243的方向延伸的第一旋转轴242b、以及形成在第一旋转部242a上的配合槽242c,因而,在配合槽242c的两侧形成有第一侧边242d和第二侧边242e。

第二旋转体243包括第二旋转部243a以及与第二旋转部243a连接的第二旋转轴243b和第三旋转轴243c,优选的,第二旋转轴243b和第三旋转轴243c分别从第二旋转部243a的两侧延伸,即第二旋转轴243b向靠近第一旋转体242的方向延伸,第三旋转轴243c向远离第一旋转体242的方向延伸,因而,保护件24可绕经过第一旋转体242和第二旋转体243的轴线L1(如图7所示)旋转。

如图6和图7所示,废粉仓200还包括从废粉仓壳体20上突出的第一突起204、第二突起205、第三突起207和第四突起208,其中,沿处理盒C的纵向方向X,第一突起204与第二突起205之间形成第一空间206,第三突起207和第四突起208之间形成第二空间209;第一突起204与第一旋转轴242b结合,第二突起205与配合槽242c结合,第一旋转部242a被第一空间206容纳;第三突起207与第二旋转轴243b集合,第四突起208与第三旋转轴243c结合,第二旋转部243a被第二空间209容纳;具体的,第一突起204形成有第一旋转槽2041,第二突起205形成有第二旋转槽2051,第三突起207形成有第三旋转槽2071,第四突起208形成有第四旋转槽2081,第一旋转轴242b与第一旋转槽2041结合,配合槽242c与第二旋转槽2051结合,第二旋转轴243b与第三旋转槽2071结合,第三旋转轴243c与第四旋转槽2081结合。

如图7和图8所示,废粉仓200还包括与第二支撑面201相对的第一表面210、以及与第一表面210相邻的第二表面203,沿处理盒C的安装方向Y,第一表面210位于第二表面203的上游,且第一表面210与第二支撑面201分别为支撑清洁件23的板状件的两个相对表面,第二表面203所在的板状件与第一表面210和第二支撑面201均连接,第一表面210与第二表面203相交的直线为L2,如图所示,保护件24的旋转轴线L1与直线L2之间的距离为d1,第一旋转轴242a的最大直径为d2,第二旋转轴243b和第三旋转轴243c的最大直径为d3,满足:d1>d2,且d1>d3,因而,第一表面210与第二表面203的交线L2处不必设置容纳上述第一旋转轴242a、第二旋转轴243b和第三旋转轴243c的空间,废粉仓壳体20的模具得以简化,处理盒C的制造成本降低成为可能。

[粉仓]

图9是本实用新型涉及的处理盒中粉仓部分的结构示意图;图10是本实用新型涉及的处理盒中粉仓部分的分解示意图;图11A是本实用新型涉及的处理盒中粉仓第二端盖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11B是本实用新型涉及的处理盒中粉仓第二端盖的外部结构示意图。

如图9所示,粉仓100包括粉仓壳体10、分别位于粉仓壳体10两个纵向末端的第一端盖11和第二端盖12、可旋转地安装在粉仓壳体10中的显影件13、以及固定安装在粉仓壳体10中的显影剂层厚调节件14,显影件13和显影剂层厚调节件14均位于第一端盖11和第二端盖12之间。

粉仓壳体10围合形成显影剂容纳腔TC,其中设置有搅拌件15,被容纳在显影剂容纳腔TC中的显影剂通过与显影件13相邻设置的显影剂出口被运送至显影件13表面,为确保处理盒C在使用前,其中的显影剂不会发生泄漏,一般的,处理盒生产厂家会在所述显影剂出口处贴上密封膜,待终端用户使用处理盒前,拉开密封膜即可正常使用处理盒,因而,为确保密封膜能够被顺利拉出,粉仓100还包括固定在粉仓壳体10上的拉取件16,所述拉取件16的一端与密封膜连接;进一步的,为方便向显影剂容纳腔TC中补充显影剂,粉仓100还包括设置在粉仓壳体10上的显影剂入口101以及用于封闭显影剂入口19的封闭件19。

如图10所示,显影件13可旋转地被第一端盖11和第二端盖12支撑,包括显影筒13a、位于显影筒13a内的磁铁13b、固定在显影筒13a一个纵向末端的固定轴13c、分别套接在显影筒13a两个纵向末端的显影间隙保持件13d、以及与固定轴13c结合的驱动齿轮13e,驱动齿轮13e用于与上述齿轮体212啮合,并接收齿轮体212的驱动力,通过固定轴13c驱动显影筒13a旋转。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固定轴13c被第二端盖12支撑,拉取件16被固定在第一端盖11上。

显影件13在旋转工作过程中还需不断接收电力,以在显影件13和感光件21之间形成静电场,如图所示,粉仓100还包括用于为显影件供电的供电件102,该供电件102被固定在第一端盖11,且供电件102的一部分与显影筒13a的内表面接触;供电件102包括支撑部102a、电接触部102c以及电连接支撑部102a和电接触部102c的中间部102b,支撑部102a用于与显影筒13a内表面接触,并支撑显影筒13a;电接触部102c位于第一端盖11的外表面,当处理盒C被安装至预定位置后,电接触部102c与设备中的电力输出件电连接,因而,显影筒13a通过供电件102从设备中接收到电力。优选的,供电件102由金属制成,更优选的,供电件102由铜制成。

下面结合图11A和图11B详细描述第二端盖12的结构。

如图所示,第二端盖12具有相对的正表面12a、反表面12b以及位于正反表面之间的连接面12c,包括第二端盖主体121、从正表面12a向远离反表面12b的方向延伸的支撑环122、与支撑环122同心的凸台123,凸台123延伸的高度小于支撑环122延伸的高度,由于支撑环122在靠近连接面12c的位置延伸,为确保支撑环122不会超过连接面12c,如图所示,支撑环122不是一个完整的环形,在与连接面12c相邻的位置还形成有缺口124。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固定轴13c不被支撑环122直接支撑,也就是说固定轴13c不与支撑环122直接接触,如图10所示,废粉仓100还包括支撑固定轴13c的中间环18,中间环18被安装在支撑环122中,并被凸台123支撑,固定轴13c由中间环18支撑,因而,所述缺口124的存在,有利于操作人员从支撑环122中取出中间环18;优选的,中间环18由金属制成,更优选的,中间环18由钢制成,因而,中间环18更能够承受固定轴13c在不断旋转过程中产生的摩擦损耗,相应的,显影件13旋转的更平稳,成像缺陷可被有效抑制。

支撑环122和凸台123均从正表面12a向远离反表面12b的方向延伸,如图11B所示,第二端盖12的反表面12b上基本没有突出物,有利于减小处理盒C整体所占的空间,进一步的,有利于设备的小型化。

如图11A所示,第二端盖12还包括从正表面12a向远离反表面12b的方向延伸的支撑柱125、以及从支撑柱125向远离正表面12a的方向延伸的可变形突起126;可变形突起126包括相邻的导引面1261和保持面1262。

图12A是本实用新型涉及的处理盒中的中间齿轮组件被安装在粉仓第一端盖的示意图;图12B是本实用新型涉及的处理盒中的中间齿轮组件从粉仓第一端盖分解的状态示意图;图13是本实用新型涉及的处理盒中齿轮间驱动力传递的示意图。

如图13所示,粉仓100还包括可旋转地固定在粉仓壳体10一个纵向末端的中间齿轮组17和搅拌件齿轮151,搅拌件齿轮151与搅拌件15同轴旋转,用于为搅拌件15提供旋转驱动力;其中,中间齿轮组17分别与驱动齿轮13e和搅拌件齿轮151啮合,驱动齿轮13e还与齿轮体212啮合,当齿轮体212从外部接收到驱动力,首先传递到驱动齿轮13e,再通过中间齿轮组17传递至搅拌件齿轮151;本实用新型中,中间齿轮组17被预先可转动地固定在第二端盖12上,因而,操作人员在组装粉仓100时,不必再将中间齿轮组17中的齿轮一个一个的向粉仓壳体10安装,中间齿轮组17的安装工作可由粉仓壳体10的供应商完成,处理盒生产厂家的生产工序得以减少,生产效率得以提高;同时,由于中间齿轮组17需要分别与驱动齿轮13e和搅拌件齿轮151啮合,在将中间齿轮组17中的齿轮一个一个向粉仓壳体10安装时,不仅需要确保各个齿轮与其相应的旋转轴对应,还需要确保各个齿轮之间顺畅的啮合,而将中间齿轮组17预先安装在第二端盖12上,处理盒生产厂家在生产的过程中,不再需要考虑中间齿轮组17各个齿轮之间的啮合,从而提高生产效率。

如图12A和图12B所示,中间齿轮组17包括相互啮合的第一齿轮171和第二齿轮172,其中,第一齿轮171比第二齿轮172更靠近第二端盖的正表面12a,且第一齿轮171还与驱动齿轮13e啮合,第二齿轮172还与搅拌件齿轮151啮合;当中间齿轮组17被安装至第二端盖12时,第二齿轮172通过导引面1261导引,使得可变形突起126发生弹性变形,因而,第二齿轮172可以被安装至支撑柱125,且第二齿轮172被保持面1262保持,最后,整个中间齿轮组17都被保持在第二端盖12上。

图14A是本实用新型涉及的处理盒中粉仓第一端盖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14B是本实用新型涉及的处理盒中粉仓第一端盖的外部结构示意图;图15A-图15C是本实用新型涉及的处理盒中拉环的结构示意图;图16是本实用新型涉及的处理盒中拉环在粉仓第一端盖的两个状态示意图。

如图14A和图14B所示,第一端盖11具有相对的外表面11a和内表面11b,并由相邻的第一部分113和第二部分114组成,包括第一端盖主体111、位于第一端盖主体111上的封闭件安装孔112、拉取件安装孔115以及拉取件固定柱116;拉取件16穿过拉取件安装孔115被固定在粉仓壳体10上,第一部分113由外表面11a向内表面11b凹陷形成,第二部分114为第一端盖主体111剩下的部分,也就是说,第一部分113被第二部分114包围;本实用新型中,封闭件安装孔112和拉取件固定柱116被设置在第一部分113上,拉取件安装孔115被设置在第二部分114上。

为固定供电件102,第一端盖11还包括设置在第二部分114上的延伸柱118,该延伸柱118从内表面11b向远离外表面11a的方向延伸,供电件的支撑部102a套接在延伸柱118的外表面;同时,为防止供电件102从第一端盖11脱落,如图10和图14A所示,供电件102还包括设置在其中的结合部102d,第一端盖11上还设置有与结合部102d结合的被结合部119,优选的,结合部102d为设置在供电件102上的结合孔,被结合部102d为设置在第一端盖上的柱状突起,更优选的,结合部102d被设置在中间部102b上;当然,所述结合孔102d和柱状突起119的位置还可以互换,即供电件102上设置柱状突起119,第一端盖11上设置结合孔102d。

一般的,从简化生产模具结构和降低生产成本角度考虑,延伸柱118和柱状突起119与第一端盖11一体形成,且延伸柱118所用的材料与第一端盖11整体所用的材料相同,常用的为塑料,而延伸柱118又需要与旋转的显影筒13a内表面接触,在二者长期接触过程中,延伸柱118可能会被磨损,进而导致显影件13的定位不准,引起成像缺陷。本实用新型中,由金属制成的供电件支撑部102a套接在延伸柱118外表面,并与显影筒13a内表面接触,因此,在显影件13不断旋转的过程中,由金属制成的支撑部102a与显影筒13a内表面接触,一方面,金属制成的支撑部102a比塑料制成的延伸柱118更耐磨,进而可确保显影件13被精确定位,另一方面,金属制成的支撑部102a通过电接触部102c从设备中接收电力,以供应至显影筒13a。

封闭件安装孔112用于允许操作人员在不从粉仓壳体10将第一端盖11拆卸下来的前提下自由拆装封闭件19,因而,可节约操作人员大量的时间。一般的,封闭件19上还会设置一个便于操作人员的手拿捏的部件,相应的,第一端盖11上还设置有一个与封闭件安装孔112连通的扩展孔117,所述便于操作人员的手拿捏的部件即被扩展孔117容纳。

拉取件固定柱116在第一部分113从外表面11a向远离内表面11b的方向延伸,拉取件16被安装后,其一部分被拉取件固定柱116固定,并位于第一部分113中,如上所述,第一部分113由外表面11a向内表面11b凹陷形成,且第一部分113被第二部分114包围,因此,位于第一部分113中的拉取件16、拉取件固定柱116以及被扩展孔117容纳的封闭件19的一部分均可以受到第二部分114的保护而免于被破坏;且在粉仓10的纵向方向上,拉取环16以及拉取件固定柱116均未超出第一端盖11的范围,有助于实现设备的小型化。

拉取件安装孔115包括相互连通的第一孔1151、第二孔1152和第三孔1153,沿处理盒C的安装方向Y,第三孔1153的长度最短,因而,沿处理盒C的安装方向Y,在第三孔1153的顶部分别与第一孔1151和第二孔1152形成台阶部;所述第一孔1151、第二孔1152和第三孔1153分别与拉取件16的相应部位结合。

如图15A-图15C所示,拉取件16包括可相对转动的拉取部161和固定部162、以及连接拉取部161和固定部162的连接部163,本实用新型中,拉取部161和固定部162采用柔性连接的方式连接,即连接部163为柔性部,固定部162用于与粉仓壳体10结合固定,拉取部161用于与拉取件固定柱116结合固定。

拉取件16具有相对的上表面16a和下表面16b,拉取部161包括拉取环165以及从拉取环165外周面延伸的拉取片164,拉取片164用于在操作人员需要拉开拉取件16时抬起拉取部161,拉取环165用于在拉取部161被抬起后容纳操作人员的手指。

固定部162包括从上表面16a向远离下表面16b的方向延伸的第一结合突起16c和第三结合突起16f、以及从下表面16b向远离上表面16a的方向延伸的第二结合突起16d和第四结合突起16g,其中,第一结合突起16c和第三结合突起16f相对设置,第二结合突起16d和第四结合突起16g相对设置,且第一结合突起16c和第二结合突起16d位于固定部162的同一侧,第三结合突起16f和第四结合突起16g位于固定部162的另一侧;为防止固定部162被插入至超过预定的位置,第一结合突起16c、第二结合突起16d、第三结合突起16f和第四结合突起16g分别具有第一台阶部16c1、第二台阶部16d1、第三台阶部16f1和第四台阶部16g1,因而,固定部162的插入深度受到限制,不会出现固定部162被插入的超过预定位置;进一步的,第一结合突起16c和第二结合突起16d穿过第二孔1152被固定,第三结合突起16f和第四结合突起16g穿过第一孔1151被固定,位于第一结合突起16c与第三结合突起16f之间的第二部分穿过第三孔1153被固定。

连接部163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柔性部1631、第二柔性部1632和第三柔性部1633,所述连接部163可以是另外安装在拉取部161和固定部162之间的柔性部件,还可以是与拉取部161和固定部162一体形成的柔性部件,优选的,第一柔性部1631、第二柔性部1632和第三柔性部1633中的至少一个与拉取部161和固定部162一体形成,具体的,第一柔性部1631、第二柔性部1632和第三柔性部1633中的至少一个是从上表面16a或下表面16b向下表面16b或上表面16a凹陷形成,此种方式不仅不需要花费额外的时间在拉取部161和固定部162之间安装柔性部,而且也节约了生产材料,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当然,上述第一柔性部1631、第二柔性部1632和第三柔性部1633还可以一体形成,然而,从节约材料的角度考虑,优选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连接部163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柔性部1631、第二柔性部1632和第三柔性部1633的方式。

如图16所示,拉取部161具有与固定部162齐平的第一状态以及相对于固定部162弯折的第二状态(如图中虚线所示),当拉取部161处于第一状态时,拉取部161穿过拉取件安装孔115,进而向拉取部161施加作用力,使得拉取件固定柱116穿过拉取环165,最终,拉取环165被拉取件固定部116固定,拉取部161到达第二状态;优选的,当拉取部161位于第二状态时,沿处理盒C(粉仓100)的纵向方向观察,所述拉取片164的至少一部分与封闭件安装孔112重叠,如此,当操作人员需要抬起拉取片164时,封闭件安装孔112为操作人员的手指提供操作空间;由于粉仓壳体10的生产厂家可以在出厂前将拉取件固定在拉取件固定柱上,处理盒生产厂家在组装处理盒时,不必再安装拉取件,有利于提升处理盒生产厂家的生产效率。

如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涉及的废粉仓200,其中安装有芯片安装座26,且该芯片安装座26与废粉仓壳体20一体形成,因而,该废粉仓200在组装时不需要再安装芯片安装座26,有利于降低生产厂家的成本。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