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277278发布日期:2018-12-14 22:40阅读:140来源:国知局
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导光元件及其应用,且特别涉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导光板具有入光面、出光面以及反射面。光源所提供的光线经由导光板的入光面进入导光板中,再由导光板的出光面射出。为了使经过导光板内部的光源能够更加均匀地混合,通常会在导光板的出光面或反射面设置微结构。

另请同时参照图1A及图1B,其中图1A为美国专利号US2015/0346414所揭露的微结构的示意图,图1B为制作图1A所示的微结构的模具加工方式的示意图。图1A的微结构600主要包含第一光学面610、第二光学面620及侧部 630。通过此种微结构600的设计,虽然能够改变光线从导光板射出后的出光角度及光指向性,进而提高导光板的出光效率以及外观的均匀性,但是这种微结构600仍有存在以下问题。

如图1B所示,在模具M1的加工过程中,由于刀具K1的下刀及出刀路径需保留一个斜度以使制作出来的微结构600的侧部630形成斜坡结构,故当光线进入微结构600时,光线容易从侧部630漏出。此外,当微结构600的第一光学面610或第二光学面620的倾斜角度不同时,所加工出来的侧部630的斜度和表面积也会有所不同,由此使微结构600的整体出光效果难以掌握。而且,此种加工方式所花费的加工时间也较长。



技术实现要素:

因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其中导光板的微结构设计不会存在漏光问题,且可增加光的利用效率。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提出一种显示装置。显示装置的导光板包含本体、多个条状结构以及多个调光结构。本体包含入光面以及连接入光面的光学面。条状结构设置在光学面上。调光结构设置在条状结构之间。其中,每一个调光结构包含第一光作用面以及与第一光作用面连接的第二光作用面。其中,第一光作用面朝向入光面,第二光作用面朝向本体的与入光面相对的一侧,第一光作用面与第二光作用面为倾斜方向相异的斜面且形成非对称状,且第一光作用面相对于光学面具有第一夹角,第二光作用面相对于光学面具有第二夹角。第一夹角与第二夹角均为锐角。

依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上述的每一个调光结构的第一光作用面与第二光作用面的侧边分别连接相邻的条状结构的表面。

依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上述的每一个条状结构的延伸方向垂直于入光面的延伸方向。

依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上述的本体具有与入光面相对的反射面。每一个条状结构的一端连接入光面,另一端连接反入光面。

依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上述的第一夹角不同于第二夹角,且第一夹角大于第二夹角。

依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上述的调光结构沿着条状结构连续设置或不连续设置。

依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上述的调光结构沿着该条状结构设置。调光结构的尺寸随着调光结构与入光面之间的距离增加而增加。

依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上述的调光结构沿着条状结构设置。调光结构之间的间距随着调光结构与入光面之间的距离增加而减少。

依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上述的每一个条状结构为凸出结构或凹陷结构。

依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上述的光学面为出光面或反射面。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另提出一种背光模组。此背光模组包含前述的导光板以及光源。其中,光源邻设于导光板的入光面。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另提出一种显示装置。此显示装置包含前述的导光板、光源以及显示面板。其中,光源邻设于导光板的入光面。显示面板设置在导光板前方。

由上述可知,本实用新型的显示装置,其导光板通过在条状结构之间设置调光结构,并利用条状结构直接作为调光结构的侧部,可避免习知微结构的侧部漏光的问题。通过调光结构的光作用面的倾斜程度的不同,可增加光线的反射量或引导光线出光,进而可提升光的使用效率。在加工方式上,以条状结构直接作为调光结构侧部的方式,除了可减少加工时间外,亦可精准掌握光作用面的倾斜角度,以产生所需的光学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完整地了解实施例及其优点,现在参照附图做出下列描述,其中:

图1A为美国专利号US2015/0346414所揭露的微结构的示意图;

图1B为制作图1A所示的微结构的模具加工方式的示意图;

图2A示出了依照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背光模组的装置示意图;

图2B示出了依照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导光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3A示出了依照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方式的背光模组的装置示意图;

图3B示出了依照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导光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了依照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方式的背光模组的装置示意图;

图5示出了依照本实用新型的第四实施方式的背光模组的装置示意图;以及

图6示出了依照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的装置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同时参照图2A及图2B,其中图2A及图2B分别示出了依照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背光模组的装置示意图以及导光板的结构示意图。本实施方式的背光模组100主要包含光源110以及导光板120。导光板120具有本体 121、多个条状结构122以及多个调光结构123。本体121具有入光面121a以及光学面(例如反射面121b、出光面121c以及反入光面121d)。其中,入光面121a与反入光面121d相对,反射面121b以及出光面121c分别连接入光面 121a的相对两侧。光源110邻设于导光板120的入光面121a,用以提供光线至导光板120中。

请继续参照图2A及图2B,在本实施例中,条状结构122设置在反射面 121b上,且条状结构122的延伸方向垂直于入光面121a的延伸方向,条状结构122从入光面121a延伸至反入光面121d。也就是说,条状结构122的一端连接入光面121a,另一端连接反入光面121d。

如图2A及图2B所示,调光结构123设置在条状结构122之间。在本实施例中,条状结构122与调光结构123均为凸出结构。调光结构123包含第一光作用面123a以及第二光作用面123b,其中第二光作用面123b与第一光作用面123a连接,且每一调光结构123的第一光作用面123a与第二光作用面123b的侧边分别连接相邻的条状结构122的表面。其中,第一光作用面123a与第二光作用面123b为倾斜方向相异的斜面,且形成非对称状。第一光作用面123a朝向入光面121a,且相对于反射面121b倾斜,其中第一光作用面123a相对于反射面121b具有第一夹角α1。第二光作用面123b朝向反入光面121d,且相对于反射面121b倾斜,其中第二光作用面123b相对于反射面121b具有第二夹角β1。其中,第一夹角α1与第二夹角β1均为锐角。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夹角α1不同于第二夹角β1。也就是说,调光结构123从侧面看起来为不对称三角形 (如图2A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夹角α1大于第二夹角β1。藉此,光源 110射出的大部分光线从入光面121a进入导光板120后会射向第二光作用面 123b,且被第二光作用面123b反射。也就是说,第二光作用面123b为直接受光面,且在结构设计上,第二光作用面123b的面积大于第一光作用面123a的面积,藉以增加光线的反射量,进而提升光线的使用效率。此外,由于每一调光结构123的侧边分别连接相邻的条状结构122的表面,故条状结构122可直接作为调光结构123的侧部,从而避免习知微结构的侧部漏光的问题。

要说明的是,前述实施例的条状结构与调光结构均为凸出结构仅用以示范说明,并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在其他实施例中,导光板亦可有不同的形态设计。请同时参照图3A及图3B,其分别示出了依照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方式的背光模组的装置示意图以及导光板的结构示意图。如图3A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背光模组200包含光源110以及导光板220。本实施方式的导光板220 包含本体221、多个条状结构222以及多个调光结构223。本体221同样具有入光面221a、反射面221b、出光面221c以及反入光面221d。

请继续参照图3B,条状结构222设置在反射面221b上。在本实施例中,调光结构223设置在条状结构222之间,且条状结构222与调光结构223均为凹陷结构。本实施例的调光结构223的设计方式与前述调光结构123的设计方式相同,其包含第一光作用面223a以及第二光作用面223b,且第一光作用面 223a朝向入光面221a,且第二光作用面223b朝向反入光面221d。第一光作用面223a以及第二光作用面223b为倾斜方向相异的斜面且形成非对称状。也就是说,第一光作用面223a以及第二光作用面223b相对于反射面221b倾斜不同的角度,且直接受光的第二光作用面223b的面积可以设计成大于第一光作用面223a的面积,以增加光线的反射量,进而提升光线的使用效率。此外,本实施例的调光结构223的侧边同样地分别连接相邻的条状结构222的表面,故条状结构222可直接作为调光结构223的侧部,从而避免习知微结构侧部漏光的问题。此外,由于调光结构223是凹陷结构,其尖端位于条状结构222内侧,藉此可降低与导光板220下方的反射片的接触面积,避免吸附现象的产生。而且光线在导光板220内部的行进过程中,并不会被调光结构223的转折处所干涉,直接受光的第二光作用面223b的可作用范围变得更大,有利于提升导光板220的整体辉度。

在前述实施例中,调光结构的尺寸相同且非连续设置并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在其他实施例中,调光结构的尺寸亦可依据其与入光面之间的距离来设计。请参照图3B所示,图4示出了依照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方式的背光模组的装置示意图。本实施方式的背光模组300的结构与图2A所示背光模组100 的结构大致上相同,差异仅在于背光模组300的导光板320具有不同的结构设计。

请继续参照图4,导光板320具有本体321、多个条状结构322以及多个调光结构323。在本实施例中,条状结构322设置在本体321上。其中,条状结构322的延伸方向垂直于本体321的入光面321a。在本实施例中,条状结构 322为凸状结构,且调光结构323沿着条状结构322设置在条状结构322之间。此外,调光结构323的设计与前述调光结构123及223的设计相同,故在此不再赘述。

如图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调光结构323的尺寸随着调光结构323与入光面321a之间的距离增加而增加。也就是说,远离入光面321a的调光结构 323的尺寸大于靠近入光面321a的调光结构323的尺寸,藉以提升导光板320 的远离入光面321a的位置的出光量,进而增加导光板320整体的出光均匀度。

在前述实施例中,调光结构之间的间距亦可依据其与入光面之间的距离来设计。请参照图5所示,图5示出了依照本实用新型的第四实施方式的背光模组的装置示意图。本实施方式的背光模组400的结构与图2A所示背光模组100 的结构大致上相同,差异仅在于背光模组400的导光板420具有不同的结构设计。

请继续参照图5,导光板420具有本体421、多个条状结构422以及多个调光结构423。在本实施例中,条状结构422设置在本体421上。其中,条状结构422的延伸方向垂直于本体421的入光面421a。在本实施例中,条状结构422为凸状结构,且调光结构423沿着条状结构422设置在条状结构422之间。此外,调光结构423的设计与前述调光结构123及223的设计相同,故在此不再赘述。

如图5所示,在本实施例中,调光结构423之间的间距随着调光结构423 与入光面421a之间的距离增加而减少,其中在此所指的「间距」是指调光结构 423之间平行于条状结构422延伸方向的距离。也就是说,远离入光面421a的调光结构423之间的间距P2小于靠近入光面421a的调光结构423之间的间距 P1。藉由远离入光面421a的调光结构423排列较密集的设计,可提升导光板 420的远离入光面421a的位置的出光量,进而增加导光板420整体的出光均匀度。

另请参照图6,其示出了依照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的装置示意图。本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500包含如图2A所示的背光模组100以及显示面板510。如图6所示,显示面板510设置在背光模组100的导光板120的出光侧。显示装置500通过导光板120上的条状结构122与调光结构123的设计,同样可达到增加光源110提供的光线进入导光板120后的使用效率,故在此不再赘述。要说明的是,本案实施例以图2A所示的背光模组100应用于显示装置500中仅用来进行示范说明,并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前述其他实施例的导光板(例如导光板220)或其他实施例的背光模组(例如背光模组300 或400)均可应用于显示装置中,以产生同样的效果。

由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方式可知,本实用新型的导光板通过在条状结构之间设置调光结构,并利用条状结构直接作为调光结构的侧部,可避免习知微结构的侧部漏光的问题。通过调光结构的光作用面的倾斜程度的不同,可增加光线的反射量或引导光线出光,进而可提升光的使用效率。在加工方式上,以条状结构直接作为调光结构侧部的方式,除了可减少加工时间外,亦可精准地掌握光作用面的倾斜角度,以产生所需的光学效果。

虽然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已进行了如上揭露,然而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应当可以做出些许更动与润饰,故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以所附的权利要求书为准。

【附图标记列表】

100 背光模组

110 光源

120 导光板

121 本体

121a 入光面

121b 反射面

121c 出光面

121d 反入光面

122 条状结构

123 调光结构

123a 第一光作用面

123b 第二光作用面

200 背光模组

220 导光板

221 本体

221a 入光面

221b 反射面

221c 出光面

221d 反入光面

222 条状结构

223 调光结构

223a 第一光作用面

223b 第二光作用面

300 背光模组

320 导光板

321 本体

321a 入光面

322 条状结构

323 调光结构

400 背光模组

420 导光板

421 本体

421a 入光面

422 条状结构

423 调光结构

500 显示装置

510 显示面板

600 微结构

610 第一光学面

620 第二光学面

630 侧部

α1 第一夹角

β1 第二夹角

K1 刀具

M1 模具

P1 间距

P2 间距。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