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光圈、控制盒组件和家用电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704183发布日期:2019-05-21 20:41阅读:262来源:国知局
导光圈、控制盒组件和家用电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用电器领域,更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导光圈、一种包括该导光圈的控制盒组件和一种包括该控制盒组件的家用电器。



背景技术: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用户对家用电器产品的外观要求越来越高。为追求产品的科技感和炫酷感,很多产品如电压力锅的操控部分会设计一个用于操控的旋钮,在旋钮外侧设计一个导光圈,通电后,该导光圈顶部能被点亮。为节省产品成本,通常不会在导光圈底部设计一圈灯来点亮导光圈顶部,而是根据导光圈实际大小,在导光圈底部布置一个或合理布置少量的灯来点亮导光圈顶部。为避免导光圈底部的灯的灯光过多地从导光圈顶部靠近灯的位置射出,导致导光圈顶部靠近灯的位置亮度过亮,远离灯的位置亮度过暗,通常不会将灯设计在导光圈的正下方,而是在导光圈外侧设计有凸包,在该凸包底部设计有灯柱孔,产品装配完成后,灯插装在该灯柱孔中。

在现有方案中,光经过灯顶部的凸包反射后,会射入导光圈内部,此时有一部分光线会直接从靠近灯位置的导光圈内孔侧壁射出,从而导致光线没有被很大程度利用来点亮导光圈顶部面,也会因该处有光线射出,导致用户能从旋钮与导光圈之间的缝隙中看到靠近灯柱位置的缝隙的亮度明显亮于其它位置,使得产品档次降低;其次,射向靠近灯柱位置的导光圈内孔侧壁的光会有很大一部分经该内孔侧壁反射,并射向导光圈顶部面,导致靠近灯位置的导光圈顶部的亮度最亮,而远离灯位置的导光圈顶部面的亮度最暗,也导致了产品档次进一步降低;另外,因导光圈在灯位置需设计一个凸包用来插入灯,所以导光圈在该处厚度很厚,导致产品注塑生产时,导光圈在靠近灯位置的内孔侧壁严重收缩形成一个凹坑,严重影响了产品外观,同时也直接影响光线的反射路径使得光线不能按设计方向正常反射,从而导致导光圈顶部的亮度进一步不均匀,所以该旧方案存在很大改进空间。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实用新型第一个方面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导光圈。

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包括上述导光圈的控制盒组件。

本实用新型第三个方面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包括上述控制盒组件的家用电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导光圈,用于家用电器,所述导光圈包括环状的本体以及从所述本体朝外侧延伸的多个凸包,所述凸包底部设有用于安装灯的灯孔,所述本体的内孔侧壁对应所述凸包的位置设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由至少两个第一斜面或至少两个弧面或至少一个斜面和一个弧面形成。

本实用新型上述技术方案提供的导光圈,在本体的内孔侧壁对应凸包的位置设置第一凹槽,也即在导光圈内圈靠近灯的位置设置第一凹槽,第一凹槽由至少两个第一斜面或至少两个弧面或至少一个斜面和一个弧面形成,这样安装在凸包底部灯孔处的灯发出的光线,经灯顶部的凸包反射到导光圈内部,光线在经导光圈内孔侧壁的第一凹槽的槽壁面反射后,会射向导光圈顶部面,且有部分光线射向远离灯位置的导光圈顶部面,从而使直接从导光圈内孔侧壁射出的光线减少,从而解决了旧品方案用户能从旋钮与导光圈之间的缝隙中看到靠近灯位置的缝隙的亮度明显高于其它位置的问题;同时因该方案将射向导光圈内孔侧壁的部分光线反射到了导光圈顶部面远离灯的位置,也使得导光圈顶部面靠近灯的位置亮度降低,并使导光圈顶部面远离灯的位置亮度增加,从而解决了旧品方案靠近灯位置的导光圈顶部面的亮度最亮、而远离灯位置的导光圈顶部面的亮度最暗的问题;其次,因在导光圈内孔侧壁对应凸包的位置设计有凹槽,也即在导光圈内孔侧壁靠近灯的位置设计有凹槽,从而减少了该处零件的厚度,所以产品在注塑生产时,该处收缩量会明显小于旧品结构,从而较好解决了旧品方案中产品的外观问题;综上所述,本方案通过在导光圈内孔侧壁设计凹槽,很好解决了旧品方案中导光圈亮度不均匀以及外观效果差等问题,因此本方案优于旧品方案。

另外,本实用新型上述技术方案提供的导光圈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第一凹槽由两个所述第一斜面形成,两个所述第一斜面的夹线所在直线与所述导光圈中心轴或所述导光圈中心轴的平行线的夹角在30°~60°范围内。

上述方案,两个第一斜面围成一条第一凹槽,且该两个第一斜面的夹线与导光圈中心轴呈一定夹角,使得经凸包顶部反射过来的光线在经该导光圈内孔侧壁的两个第一斜面反射后,能够射向导光圈顶部面,从而使得经导光圈内孔侧壁射出光线减少,从而解决了旧品方案中用户能从旋钮与导光圈之间的缝隙中看到靠近灯柱位置的缝隙的亮度明显亮于其它位置的问题。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第一凹槽由两个所述第一斜面形成,两个所述第一斜面的夹线和所述导光圈中心轴或所述导光圈中心轴的平行线所确定的平面与每一所述第一斜面的夹角在30°~60°范围内。

上述方案,使得从凸包顶部反射过来的光线在经导光圈内孔侧壁的两个第一斜面反射后,光线在射向导光圈顶部面的同时会射向左右两侧,也即使得射向导光圈内孔侧壁的部分光线反射到了导光圈顶部面远离灯的位置,从而使得导光圈顶部面靠近灯的位置亮度降低,并使导光圈顶部面远离灯的位置亮度增加,从而解决了旧品方案靠近灯位置的导光圈顶部面的亮度最亮、而远离灯位置的导光圈顶部面的亮度最暗的问题。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第一凹槽由两个所述第一斜面形成,所述灯孔的中心轴与所述导光圈的中心轴位于同一平面上、并记作第一平面,两个所述第一斜面的夹线所在直线和所述第一平面之间的距离小于安装在所述灯孔处的灯的半径。

换言之,设计两个第一斜面的夹线所在直线正好位于灯孔中心轴与导光圈中心轴所在的平面上,或者设计两个第一斜面的夹线所在直线偏离灯孔中心轴与导光圈中心轴所在的平面的距离不超过灯的半径,以确保灯光能均等地射入左右两侧,从而使得导光圈顶部面位于灯两侧的位置亮度均增加,有利于提升导光圈亮度的均匀性。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第一凹槽的最顶部位置高于安装在所述灯孔处的灯的最顶端。

上述方案,为确保该内孔侧壁的凹槽有效,装配完成后,该凹槽最顶部的位置需高过灯的最顶端。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凸包顶部设有两个第二斜面,两个所述第二斜面围成一条第二凹槽。

上述方案,安装在凸包底部灯孔处的灯发出的光线从灯孔内进入到导光圈内部,利用光的全反射原理,光线经过灯顶部照射到凸包顶部的两个第二斜面时,光会被反射,并射向导光圈内孔侧壁,然后光经内孔侧壁反射回导光圈中,并在导光圈内进行多道反射,因此无需在导光圈内孔侧壁上进行喷涂处理或贴反光纸,就能够实现将从导光圈凸包顶部反射出来的光线重新反射回导光圈内部,并在导光圈内进行多道反射的目的,从而降低了材料及人工成本,并提高了批量生产时产品的生产效率。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两个所述第二斜面的夹线所在直线与所述导光圈中心轴或所述导光圈中心轴的平行线的夹角在30°~60°范围内,两个所述第二斜面的夹线和所述导光圈中心轴或所述导光圈中心轴的平行线所确定的平面与每一所述第二斜面的夹角在30°~60°范围内。

通过合理设计凸包顶部的两个第二斜面的倾斜角度,且两个第二斜面都有两个方向的角度,所以光线在射到该第二斜面上后,光会成一个扇形射入导光圈内部,也即光不是只朝着导光圈中心方向射,而是与中心方向倾斜一定角度射向导光圈内孔侧壁,因光不是直接射向导光圈内孔侧壁,所以光能经内孔侧壁反射回导光圈中,并在导光圈内进行多道反射,当反射的光线经导光圈底部时,光线会被反射到导光圈顶部(例如通过在导光圈底部安装齿条将光线反射到导光圈顶部),从而使得导光圈顶部被点亮;且当光线沿扇形方向射向导光圈内孔侧壁的两个第一斜面时,光线会被导光圈内孔侧壁的两个第一斜面反射,因两个第一斜面都有两个方向的角度,所以光线在经过导光圈内孔侧壁的第一斜面后,会被反射到远离灯位置的导光圈的顶部面,且有部分光线被反射到远离灯位置的导光圈的顶部面,从而提高了导光圈顶部面的亮度的均匀性。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两个所述第二斜面的夹线所在直线在垂直于所述导光圈中心轴的面上做投影形成的投影线所在直线与所述灯孔中心轴之间的距离和安装在所述灯孔处的灯的直径之比在0~2/3范围内。

为了保证灯发出的光线能够均等地射入夹线两侧的第二斜面,设计两个第二斜面的夹线在垂直于导光圈中心轴的面上做投影形成的投影线正好落在位于夹线下方的灯孔中心轴上,或者偏离位于夹线下方的灯孔中心轴不超过灯的直径的2/3。

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控制盒组件,包括:线路板,所述线路板上设有灯;如上述任一技术方案所述的导光圈,所述灯对应插装在所述导光圈的灯孔中;和旋钮,装设于所述导光圈的内侧。

本实用新型上述技术方案提供的控制盒组件,因其包括上述任一技术方案所述的导光圈,因而具有上述任一技术方案所述的导光圈的有益效果。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控制盒组件还包括:控制盒后盖,所述线路板装设于所述控制盒后盖上;线路板支架,装设于所述线路板上,所述线路板支架上设有与所述灯对应的通孔,所述导光圈安装在所述线路板支架上,所述灯穿过所述通孔后插装在所述灯孔中;和控制盒,装设于所述导光圈的顶部、且与所述控制盒后盖固定,所述控制盒上设有与所述导光圈的顶部面对应的透光区域,且所述控制盒上开设有位于所述透光区域内侧的旋钮孔,所述旋钮装设于所述旋钮孔中。

利用线路板支架实现导光圈在线路板上的固定,结构简单,装配方便;利用控制盒后盖及控制盒将各部件装配在一起,形成一个组件,结构稳固,可靠性高。

本实用新型第三方面的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家用电器,包括如上述任一技术方案所述的控制盒组件,并具有上述任一技术方案所述的控制盒组件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所述导光圈、线路板及旋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导光圈、旋钮及线路板装配后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A-A向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1所示导光圈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1所示导光圈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中B-B向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6中C-C向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所述控制盒组件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8所示控制盒组件装配后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图9中D-D向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11是图9中E-E向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12是图8中线路板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1至图12中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导光圈,11本体,111内孔侧壁,112第一斜面,113两个第一斜面的夹线,114导光圈顶部面,115齿条,12凸包,121灯孔,122第二斜面,123两个第二斜面的夹线,2线路板,21灯,3线路板支架,31通孔,4旋钮,5控制盒后盖,6控制盒,61透光区域,62旋钮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附图1至图12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导光圈、控制盒组件和家用电器。

如图1至图7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导光圈1,用于家用电器,导光圈1包括环状的本体11以及从本体11朝外侧延伸的多个凸包12,凸包12底部设有用于安装灯21的灯孔121,本体11的内孔侧壁111对应凸包12的位置设有第一凹槽,第一凹槽由至少两个斜面(如图4中的两个第一斜面112)或至少两个弧面或至少一个斜面和一个弧面形成,也即第一凹槽由至少两个斜面形成,或第一凹槽由至少两个弧面形成,或第一凹槽由至少一个斜面和一个斜面形成。

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提供的导光圈1,在本体11的内孔侧壁111对应凸包12的位置设置第一凹槽,也即在导光圈1内圈靠近灯21的位置设置第一凹槽,第一凹槽由至少两个斜面或至少两个弧面或至少一个斜面和一个弧面形成,这样安装在凸包12底部的灯孔121处的灯21发出的光线,经灯21顶部的凸包12反射到导光圈1内部,光线在经导光圈1内孔侧壁111的第一凹槽的槽壁面反射后,会射向导光圈顶部面114,且有部分光线射向远离灯21位置的导光圈顶部面114,从而使得直接从导光圈1内孔侧壁111射出的光线减少,从而解决了旧品方案用户能从旋钮4与导光圈1之间的缝隙a(如图3所示,图示中的a表示旋钮4与导光圈1之间的缝隙)中看到靠近灯21位置的缝隙的亮度明显高于其它位置的问题;同时因该方案将射向导光圈1内孔侧壁111的部分光线反射到了导光圈顶部面114远离灯21的位置,也使得该处亮度降低,并使导光圈顶部面114远离灯21的位置亮度增加,从而解决了旧品方案靠近灯21位置的导光圈顶部面114的亮度最亮、而远离灯21位置的导光圈顶部面114的亮度最暗的问题;其次,因在导光圈1内孔侧壁111对应凸包12的位置设计有凹槽,也即在导光圈1内孔侧壁111靠近灯21的位置设计有凹槽,从而减少了该处零件的厚度,所以产品在注塑生产时,该处收缩量会明显小于旧品结构,从而较好解决了旧品方案中产品的外观问题;综上所述,本方案通过在导光圈1内孔侧壁111设计凹槽,很好解决了旧品方案中导光圈1亮度不均匀以及外观效果差等问题,因此本方案优于旧品方案。

优选地,第一凹槽由两个第一斜面112形成,也即两个第一斜面112围成一条第一凹槽,两个第一斜面112的夹线113所在直线与导光圈1中心轴或导光圈1中心轴的平行线的夹角在30°~60°范围内,如图6所示,图示中的α表示两个第一斜面112的夹线113与导光圈1中心轴(或导光圈1中心轴的平行线)的夹角,30°≤α≤60°。

因该两个第一斜面的夹线与导光圈1中心轴呈一定夹角,使得经凸包12顶部反射过来的光线在经该导光圈1内孔侧壁111的两个第一斜面112反射后,能够射向导光圈顶部面114,从而使得经导光圈1内孔侧壁111射出光线减少,从而解决了旧品方案中用户能从旋钮4与导光圈1之间的缝隙中看到靠近灯位置的缝隙的亮度明显亮于其它位置的问题。

优选地,两个第一斜面112的夹线113和导光圈1中心轴(或导光圈1中心轴的平行线)所确定的平面与每一第一斜面112的夹角在30°~60°范围内;换言之,垂直于两个第一斜面112做剖面,在剖面与第一斜面112的连接处形成两条相交于一交点的斜线,每一斜线与过该交点且平行于导光圈1中心轴的直线之间的夹角在30°~60°范围内。

上述设计,使得从凸包12顶部反射过来的光线在经导光圈1内孔侧壁111的两个第一斜面112反射后,光线在射向导光圈顶部面114的同时会射向左右两侧,也即使得射向导光圈1内孔侧壁111的部分光线反射到了导光圈顶部面114远离灯21的位置,从而使得导光圈顶部面114靠近灯21的位置亮度降低,并使导光圈顶部面114远离灯21的位置亮度增加,从而解决了旧品方案靠近灯21位置的导光圈顶部面114的亮度最亮、而远离灯21位置的导光圈顶部面114的亮度最暗的问题。

可选地,上述两个第一斜面112的夹线113和导光圈1中心轴(或导光圈1中心轴的平行线)所确定的平面与其中一第一斜面112的夹角,和该平面与另一第一斜面112的夹角可以相等也可以不相等。

可选地,如图3和图6所示,两个第一斜面112的夹线113由本体11底部向本体11顶部方向逐渐向靠近导光圈1中心轴的方向倾斜。

优选地,如图4和图7所示,灯孔121的中心轴与导光圈1的中心轴位于同一平面上、并记作第一平面,两个第一斜面112的夹线113所在直线和第一平面之间的距离小于安装在灯孔121处的灯21的半径。

具体而言,灯可以为灯柱或贴片灯等各种灯,一个具体示例中,灯为灯柱,灯孔121为灯柱孔,灯柱安装在灯柱孔中;设计两个第一斜面112的夹线113所在直线正好位于灯孔121中心轴与导光圈1中心轴所在的平面上,或者设计两个第一斜面112的夹线113所在直线偏离灯孔121中心轴与导光圈1中心轴所在的平面的距离不超过灯的半径,以确保灯光能均等地射入左右两侧,从而使得导光圈顶部面114位于灯两侧的位置亮度均增加,有利于提升导光圈1亮度的均匀性。

优选地,如图3和图6所示,为确保该内孔侧壁111的凹槽有效,装配完成后,该凹槽最顶部的位置需高过灯的最顶端,也即第一凹槽的最顶部位置高于安装在灯孔121处的灯21的最顶端。

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凸包12的数量为三个,三个凸包12沿本体11的周向均匀布置,本体11的内孔侧壁111上对应每一凸包12的位置均设有两个第一斜面112,两个第一斜面112的夹线113所在直线均相交于导光圈1中心轴上的同一点;优选地,两个第一斜面112关于两个第一斜面112的夹线113左右对称设置,这种对称结构以进一步确保导光圈顶部面114的亮度的均匀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7所示,凸包12顶部设有两个第二斜面122,两个第二斜面122围成一条第二凹槽。

上述设计,安装在凸包12底部灯孔121处的灯发出的光线从灯孔121内进入到导光圈1内部,利用光的全反射原理,光线经过灯顶部照射到凸包12顶部的两个第二斜面122时,光会被反射,并射向导光圈1内孔侧壁111,然后光经内孔侧壁111反射回导光圈1中,并在导光圈1内进行多道反射,因此无需在导光圈1内孔侧壁111上进行喷涂处理或贴反光纸,就能够实现将从导光圈1凸包12顶部反射出来的光线重新反射回导光圈1内部,并在导光圈1内进行多道反射的目的,从而降低了材料及人工成本,并提高了批量生产时产品的生产效率。

优选地,如图6所示,两个第二斜面122的夹线123所在直线与导光圈1中心轴或导光圈1中心轴的平行线的夹角在30°~60°范围内,如图7所示,两个第二斜面122的夹线123和导光圈1中心轴或导光圈1中心轴的平行线所确定的平面与每一第二斜面122的夹角在30°~60°范围内。

如图6所示,图示中的β表示两个第二斜面122的夹线123与导光圈1中心轴(或导光圈1中心轴的平行线)的夹角,30°≤β≤60°。

如图7所示,图示中的γ1表示两个第二斜面122的夹线123和导光圈1中心轴(或导光圈1中心轴的平行线)所确定的平面与其中一第二斜面122的夹角,γ2表示两个第二斜面122的夹线123和导光圈1中心轴(或导光圈1中心轴的平行线)所确定的平面与另一第二斜面122的夹角,30°≤γ1≤60°,30°≤γ2≤60°。

换言之,垂直于两个第二斜面122做剖面(如图6所示C-C向做剖面),在剖面与第二斜面122的连接处形成两条相交于一交点的斜线(如图7所示位于γ1和γ2两侧的两条斜线),每一斜线与过该交点且平行于导光圈1中心轴的直线(如图7所示位于γ1和γ2之间的一条直线)之间的夹角在30°~60°范围内,即30°≤γ1≤60°,30°≤γ2≤60°。

通过合理设计凸包12顶部的两个第二斜面122的倾斜角度,且两个第二斜面122都有两个方向的角度,所以光线在射到该第二斜面122上后,光会成一个扇形射入导光圈1内部,也即光不是只朝着导光圈1中心方向射,而是与中心方向倾斜一定角度射向导光圈1内孔侧壁111,因光不是直接射向导光圈1内孔侧壁111,所以光能经内孔侧壁111反射回导光圈1中,并在导光圈1内进行多道反射,当反射的光线经导光圈1底部时,光线会被反射到导光圈1顶部(例如通过在导光圈1底部安装齿条115将光线反射到导光圈1顶部),从而使得导光圈1顶部被点亮;且当光线沿扇形方向射向导光圈1内孔侧壁111的两个第一斜面112时,光线会被导光圈1内孔侧壁111的两个第一斜面112反射,因两个第一斜面112都有两个方向的角度,所以光线在经过导光圈1内孔侧壁111的第一斜面112后,会被反射到远离灯21位置的导光圈1的顶部面,且有部分光线被反射到远离灯21位置的导光圈1的顶部面,从而提高了导光圈顶部面114的亮度的均匀性。

优选地,两个第二斜面122的夹线123所在直线在垂直于导光圈1中心轴的面上做投影形成的投影线所在直线与灯孔121中心轴之间的距离和安装在灯孔121处的灯21的直径之比在0~2/3范围内。

为了保证灯21发出的光线能够均等地射入夹线两侧的第二斜面122,设计两个第二斜面122的夹线123在垂直于导光圈1中心轴的面上做投影形成的投影线正好落在位于夹线下方的灯孔121中心轴上,或者偏离位于夹线下方的灯孔121中心轴不超过灯21的直径的2/3,优选地,不超过灯21的直径的1/2。

一个具体示例中,如图5所示,凸包12的数量为三个,三个凸包12沿本体11的周向均匀布置,每一凸包12的顶部均设有两个第二斜面122,两个第二斜面122的夹线123所在直线均相交于导光圈1中心轴上的同一点;优选地,两个第二斜面122关于两个第二斜面122的夹线123左右对称设置,这种对称结构以进一步确保导光圈顶部面114的亮度的均匀性。

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7所示,在导光圈1内圈靠近灯21(如灯柱)位置设计有凹槽,凹槽由两个第一斜面112组成,该两个第一斜面112的夹线113与导光圈1的中心轴的夹角α在30°~60°范围内,使得经灯顶部两个第二斜面122反射过来的光线在经该导光圈1内孔侧壁111的两个第一斜面112反射后射向导光圈顶部面114;该两个第一斜面112的夹线113与灯孔121中心线和导光圈1中心线所在的平面之间的距离为D(灯孔121中心线与导光圈1中心线位于同一个平面),灯21半径为R,其中D<R,以确保灯光能均等射入左右两侧;另外若垂直两个第一斜面112做剖面,在该剖面与第一斜面112的连接处形成两条相交于一交点的斜线,每一斜线与过该交点且平行于导光圈1中心轴的直线之间的夹角在30°~60°范围内,使得从灯21顶部两个第二斜面122反射过来的光线在经该导光圈1内孔侧壁111的两个第一斜面112反射后,光线在射向导光圈1顶部的同时射向左右两侧;为确保该内孔侧壁111的凹槽有效,装配完成后,该凹槽最顶部需高过灯21的最顶端。

在上述实施例中,灯光从灯孔121内进入到导光圈1内部,光线经灯21顶部的两个第二斜面122时会被该两个第二斜面122反射到导光圈1内部,因灯21顶部的这两个第二斜面122的每个第二斜面122都有两个方向的角度,所以光在射到该第二斜面122上后,光会成一个扇形射入导光圈1内部;当光沿扇形方向射向导光圈1内孔侧壁111的两个第一斜面112时,光线会被内孔侧壁111的两个第一斜面112反射,因两个第一斜面112既与水平方向成一定夹角,同时若垂直两个第一斜面112做剖面,在该剖面上,两个第一斜面112之间也具有一定夹角,所以光线在经内孔侧壁111的第二斜面122反射后,会被反射到远离灯21位置的导光圈1的顶部面,从而使得导光圈1内孔侧壁射出的光线减少,从而解决了旧品方案中用户能从旋钮4与导光圈1之间的缝隙中看到靠近灯位置的缝隙的亮度明显亮于其它位置的问题;同时将射向内孔侧壁的部分光线反射到导光圈1远离灯的位置,也使得导光圈顶部面114靠近灯21的位置亮度降低,并使导光圈顶部面114远离灯21的位置亮度增加,从而解决了旧品方案中靠近灯21位置的导光圈1顶部的亮度最亮而远离灯21位置的导光圈1顶部面的亮度最暗的问题;另外,因在内孔侧壁111靠近灯21位置设计有凹槽,从而减少了该处零件的厚度,所以产品在注塑生产时,该处收缩量会明显小于旧品结构,从而也较好解决了旧品方案中产品的外观问题。

如图8至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控制盒组件,包括:线路板2、如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导光圈1和旋钮4。

具体地,线路板2上设有灯21;灯21对应插装在导光圈1的灯孔121中;旋钮4装设于导光圈1的内侧。

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提供的控制盒组件,因其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导光圈1,因而具有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导光圈1的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进一步地,如图8至图12所示,控制盒组件还包括:控制盒后盖5、线路板支架3和控制盒6,线路板2装设于控制盒后盖5上;线路板支架3装设于线路板2上,线路板支架3上设有与灯对应的通孔31,导光圈1安装在线路板支架3上,灯穿过通孔31后插装在灯孔121中;控制盒6装设于导光圈1的顶部、且与控制盒后盖5固定,控制盒6上设有与导光圈1的顶部面对应的透光区域61,且控制盒6上开设有位于透光区域61内侧的旋钮孔62,旋钮4装设于旋钮孔62中。

利用线路板支架3实现导光圈1在线路板2上的固定,结构简单,装配方便;利用控制盒后盖5及控制盒6将各部件装配在一起,形成一个组件,结构稳固,可靠性高。

本实用新型第三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家用电器,包括如上述任一实施例的控制盒组件,并具有上述任一实施例的控制盒组件的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具体地,所述的家用电器为电压力锅,当然所述的家用电器也可以是具有上述控制盒组件或者具有上述导光圈的其他家用电器,如电饭煲、豆浆机、洗衣机等,也即上述的控制盒组件广泛适用于各种小家电产品中,只要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设计构思,均应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导光圈,通过在本体的内孔侧壁对应凸包的位置设置两个第一斜面,且每个第一斜面都有两个方向的角度,这样使得经凸包顶部反射回来的光线可以射向导光圈顶部面,且保证部分光线射向远离灯位置的导光圈顶部面,从而提升导光圈顶部面亮度的均匀性;并且两个第一斜面围成一条第一凹槽,从而减少该处零件的厚度,所以产品在注塑生产时,减小该处收缩量,从而保证产品的外观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单元必须具有特定的方向、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等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或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