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基板、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470976发布日期:2019-04-20 05:49阅读:168来源:国知局
显示基板、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显示基板、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显示基板包括显示区和驱动电路区(或称为周边电路区、周边线路区);其中,驱动电路区设置有驱动电路,以输出信号;显示区内设置有显示结构层,以显示画面;两个区域之间设置有用于向显示区传输相应信号的导线。

为了增大显示区的面积,位于两个区域之间的导线被设计为朝向面积较小的驱动电路区集中,从而使得位于两个区域之间的导线汇集成类似于扇形的结构,该区域即为通常所称的扇出区(即fan-out)。

在扇出区内,由于各条导线与驱动电路区之间的相对位置不同,使得每条导线具有不同的长度。一般而言,位于扇形区中间的导线长度最短,位于其两侧的导线长度较长。由于各条导线通常是采用同种导电材料制成(即电阻率相同),并且是在同一构图工艺下所形成的,因此,各条导线的线宽、厚度均对应相等(或非常接近),从而使得各条导线的电阻随其长度的增加而增大。

由于不同导线之间存在长度差异,进而导致各条导线之间存在较大的阻抗差异(即电阻差值,rmax-rmin),且不同导线之间的长度差异越大阻抗差异也越大。在显示时,会产生信号传输延迟,使得显示的画面出现色偏、亮度不均匀(即mura)等不良,影响显示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此,为解决现有技术的问题,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基板、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可降低较长的扇出导线与较短的中间导线之间的电阻差异,提高包括该显示基板的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实施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实施例一方面提供一种显示基板,包括:扇出区、位于所述扇出区内的扇出结构层;所述扇出区包括:中间子区、位于所述中间子区两侧的侧子区;所述扇出结构层包括:位于所述中间子区内的中间导线、位于所述侧子区内的多条扇出导线;所述中间导线及各条所述扇出导线均沿第一方向间隔排列,且每条所述扇出导线的长度均大于所述中间导线的长度;所述显示基板还包括:位于所述扇出区内的导电连接层,所述导电连接层包括至少一个导电组,至少有一条所述扇出导线对应有一个所述导电组;所述导电组包括至少一个导电条;所述扇出导线与对应的所述导电组中的所述导电条并联,以降低并联后的该条扇出导线与所述中间导线之间的电阻差值。

在本发明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显示基板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扇出区内的多个连接部;在每个所述导电组中,所述导电条沿着对应的所述扇出导线的延伸方向排列,且每个所述导电条的条状方向均沿着所述延伸方向设置;其中,每个所述导电条的条状两端分别通过至少一个所述连接部与对应的所述扇出导线相接触。

在本发明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显示基板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扇出区内的第一绝缘层和第二绝缘层,所述扇出结构层、所述第一绝缘层、所述导电连接层及所述第二绝缘层依次层叠设置在衬底基板上方;每个所述连接部包括:贯穿所述第一绝缘层和所述第二绝缘层、且设置在对应的所述扇出导线上的第一过孔,贯穿所述第二绝缘层、且设置在所述导电条上的第二过孔,及分别通过所述第一过孔、所述第二过孔与所述扇出导线、所述导电条相接触的搭接导电膜;其中,所述第一过孔与所述第二过孔均靠近所述导电条的条状端面设置。

在本发明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搭接导电膜由ito、izo、fto、石墨烯材料中的至少一种构成。

在本发明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显示基板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扇出区内的第三绝缘层,沿所述显示基板板面的垂直方向,所述扇出结构层与所述导电连接层分别位于所述第三绝缘层的两侧;每个所述连接部为:贯穿所述第三绝缘层上的每个正对区域、且靠近所述导电条的条状端面设置的第三过孔;其中,所述正对区域为所述第三绝缘层上位于每个所述导电条与对应的所述扇出导线之间的区域。

在本发明一些实施例中,对于对应有一个所述导电组的任一条所述扇出导线,该条扇出导线与对应的所述导电组中的所述导电条并联后的总电阻,等于所述中间导线的电阻。

在本发明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导电连接层包括多个所述导电组,每个所述导电组与每条所述扇出导线一一对应。

在本发明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中间导线的线宽、所述扇出导线的线宽及所述导电条的条宽均相等;所述中间导线的厚度、所述扇出导线的厚度及所述导电条的厚度均相等;所述中间导线与所述扇出导线的电阻率相等;每条所述扇出导线在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完全覆盖对应的所述导电组中的所述导电条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每条所述扇出导线对应的所述导电组中的所述导电条的总长度为lb,

其中,ρa和la分别为该条扇出导线的电阻率和长度;ρb为对应的所述导电组中的所述导电条的电阻率;l为所述中间导线的长度。

在本发明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中间导线为直线,且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每条所述扇出导线均为折线,每条所述扇出导线包括:平行于所述中间导线的第一直线段、向远离所述中间导线的方向倾斜的斜线段;在每个所述侧子区内,所有的所述斜线段均位于所有的所述第一直线段的同侧。

在本发明一些实施例中,ρa=ρb,则lb=2(la-l)。

在本发明一些实施例中,沿依次远离所述中间导线的方向,每个所述侧子区内的所述扇出导线的长度递增;在每个所述侧子区内,每条所述扇出导线中的所述斜线段均相互平行;沿依次远离所述中间导线的方向,各条所述扇出导线中的所述第一直线段的长度递增、所述斜线段的长度递增;沿依次远离所述中间导线的方向,第n条扇出导线的长度为lan,n为正整数,

与所述第n条扇出导线对应的所述导电组中的所述导电条的总长度为lbn,

其中,h1为每个所述侧子区内,距离所述中间导线最近的一条所述扇出导线中的所述斜线段在所述中间导线上的投影长度;a为相邻两条所述扇出导线中的所述斜线段沿所述第一方向的间距;b为相邻两条所述扇出导线中的所述第一直线段沿所述第一方向的间距;θ为所述斜线段与所述第一方向之间的锐角夹角;α为相邻两条所述扇出导线中的所述斜线段之间的虚拟连线与虚拟垂线之间的锐角夹角;β为相邻两条所述扇出导线中的所述斜线段之间的所述虚拟连线与其中长度较短的一条所述第一直线段之间的锐角夹角;所述虚拟连线为相邻两条所述扇出导线中的所述斜线段与各自对应的所述第一直线段的连接点之间的连线;所述虚拟垂线为相邻两条所述扇出导线中,长度较短的一条所述斜线段所对应的所述连接点到长度较长的另一条所述斜线段的垂线。

在本发明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显示基板还包括:显示区和驱动电路区,所述扇出区位于所述显示区与所述驱动电路区之间;其中,所述第一方向与从所述显示区垂直指向所述驱动电路区的方向相垂直。

本发明实施例再一方面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包括上述任一项所述的显示基板。

本发明实施例另一方面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上述所述的显示面板。

基于此,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显示基板,通过使扇出导线与对应的导电组中的导电条并联,利用多个电阻并联后的总电阻小于其中任一个电阻的原理,降低并联后的该条扇出导线与中间导线之间的电阻差值,可以至少改善较长的扇出导线与较短的中间导线之间的电阻差异,从而降低信号传输的延迟程度,改善显示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相关技术提供的一种显示基板中扇出区的布线方式俯视示意图;

图2为相关技术提供的再一种显示基板中扇出区的布线方式俯视示意图;

图3为相关技术提供的另一种显示基板中扇出区的布线方式俯视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基板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再一种显示基板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基板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4中a部分的一种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7中a-a’方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4中a部分的再一种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9中a-a’方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图4中a部分的另一种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12为图11中a-a’方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基板与相关技术中的显示基板的对比示意图;

图1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基板中扇出区的简化示意图;

图15为图4中b部分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1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01、01’-显示基板;100-衬底基板;

10-扇出区;101-中间子区;102-侧子区;

11-显示区;12-驱动电路区;

20-扇出结构层;200-导线;201-中间导线;202-扇出导线;

202a-第一直线段;202b-第二直线段;202c-斜线段;

21-导电连接层;210-导电组;210a-导电条;a1-条状端面;

22-连接部;221-第一过孔;222-第二过孔;223-搭接导电膜;

31-第一绝缘层;32-第二绝缘层;33-第三绝缘层;330-正对区域;

02-显示面板;x-x’-第一方向;z-z’-垂直方向;

t-连接点;t1-虚拟连线;t2-虚拟垂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以下,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需要指出的是,除非另有定义,本发明实施例中所使用的所有术语(包括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发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共同理解的相同含义。还应当理解,诸如在通常字典里定义的那些术语应当被解释为具有与它们在相关技术的上下文中的含义相一致的含义,而不应用理想化或极度形式化的意义来解释,除非这里明确地这样定义。

例如,本发明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的词语意指出现该词前面的元件或者物件涵盖出现在该词后面列举的元件或者物件及其等同,而不排除其他元件或者物件。“上/上方”、“下/下方”、“行/行方向”以及“列/列方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的术语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的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例如,在某些情况下,涉及“行方向”的实施例可以在“列方向”的情况下实施等等,相反亦如此。将本专利所述方案进行90°旋转或镜像后亦属本专利权利范畴。

相关技术提供一种显示基板,在该显示基板中,设置在显示区内的显示结构层具体包括:阵列排布的多个像素单元、与各个像素单元电性连接的扫描线、数据线等;设置在驱动电路区的驱动电路为驱动芯片,也称为驱动ic(即integratedcircuit,集成电路);设置在扇出区的各条导线具体用于向显示区内的扫描线、数据线等结构传输相应的信号。

如图1所示,在上述显示基板01’中,位于显示区11与驱动电路区12之间的扇出区10内,设置有多条导线200,各条导线200的长度(即其延伸方向上的尺寸)从中间到两侧递增,不同长度的导线之间的阻抗差异非常大,在显示时,各条导线上的阻抗差异越大,产生的电阻/电容延迟(即resistancecapacitancedelay,简称为rcdelay)越明显,导致信号传输延迟越严重,显示画面的效果越差。

尤其是对于采用highpincount(高引脚数)设计的显示基板,由于该显示基板上仅设置有一个驱动ic和一个扇出区,当驱动ic的引脚数量非常多时,扇出区内相应的导线数量也随之增加,位于中间导线两侧的导线向外弯折的程度也越大,以使有限的扇出区内能够容纳下数量较多的导线,从而导致各条导线之间的长度差异更大,阻抗差异也随之增加,导致显示效果更差。

为解决上述问题,相关技术提出了采用电阻率较小的金属作为扇出区导线,并对导线进行“弓”字形的图案设计,如图2或图3所示,通过采用“弓”形图案的导线200,增加原本长度较小的中间区域的导线长度,以降低各条导线之间的长度差异,从而减少由于两侧导线长、中间导线短而导致的显示区两侧与中间显示画面颜色差异较大的不良。

然而,由于“弓”字形的导线图案复杂,具有较多的弯折部分,且相邻两条导线之间的间距非常小,增加扇出区布线难度,使得相邻的两条导线之间容易发生搭接,导致外围线路发生短路不良(short),不利于显示基板的高引脚数和窄边框设计。

基于此,为降低较长的扇出导线与较短的中间导线之间的电阻差异,同时减少扇出区布线难度,使得显示基板更适用于高引脚数和窄边框设计的要求,本发明实施例一方面提供一种显示基板,如图4至图6所示,该显示基板01包括:扇出区10、位于扇出区10内的扇出结构层20、导电连接层21。

其中,该扇出区10包括:中间子区101、位于中间子区101两侧的侧子区102。该扇出结构层20包括:位于中间子区101内的中间导线201、位于侧子区102内的多条扇出导线202;中间导线201及各条扇出导线202均沿第一方向x-x’间隔排列,且每条扇出导线202的长度均大于中间导线201的长度。该导电连接层21包括至少一个导电组210,至少有一条扇出导线202对应有一个导电组210;导电组210包括至少一个导电条210a;扇出导线202与对应的导电组210中的导电条210a并联,以降低并联后的该条扇出导线202与中间导线201之间的电阻差值。

上述显示基板01例如可以为阵列基板、或coa型的阵列基板(即colorfilteronarray,彩膜设置在阵列基板上)、或形成有oled(即organiclight-emittingdiode,有机电致发光二极管)器件层的阵列基板。

这里,图4至图6中仅以位于中间子区101内的中间导线201的数量为一条为例进行说明,位于中间子区101内的中间导线201的数量可以是一条,也可以是沿第一方向x-x’间隔排列的多条,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通常,中间导线201与两侧的各条扇出导线202是采用同种导电材料制成的,即电阻率相同;并且,中间导线201与两侧的各条扇出导线202是在一次构图工艺下形成的,因此,各条导线的线宽均相等(或非常接近)、各条导线的厚度均相等(或非常接近)。

这样,由于每条扇出导线202的长度均大于中间导线201的长度,则每条扇出导线202的电阻均大于中间导线201的电阻,每条扇出导线202与中间导线201均存在电阻差异。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的“导电连接层21包括至少一个导电组210,至少有一条扇出导线202对应有一个导电组210”,即指,当该导电连接层21包括一个导电组210时,则仅有一条扇出导线202对应于该导电组210,该条扇出导线202通过与该导电组210中的导电条210a并联,以降低并联后的该条扇出导线202与中间导线201之间的电阻差值。

当该导电连接层21包括多个导电组210时,每个导电组210均各自对应于一条扇出导线202,从而降低并联后的这些扇出导线202与中间导线201之间的电阻差值。

可以理解的是,各条扇出导线202之间相互间隔开,即互不接触,因此,当一条扇出导线202对应于一个导电组210时,该导电组210中的导电条210a仅与该条扇出导线202并联,不会并联到其他扇出导线202,即不会出现两条或两条以上的扇出导线202对应于同一个导电组210的情况。

每个导电组210可以包括一个导电条210a,该导电条210a可以设置在对应的扇出导线202不同区域上,即参考图4或图5所示;或者,每个导电组210也可以包括多个导电条210a,即参考图6所示,例如每个导电组210均包括两个导电条210a。

需要指出的是,以上图6中仅以每个导电组210均包括相同数量的导电条210a为例进行示意,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当上述导电连接层21包括多个导电组210时,每个导电组210中包括的导电条210a的数量可以完全相同、或完全不同、或部分相同,具体设置方式可根据灵活调整。

基于此,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显示基板01,通过使扇出导线202与对应的导电组210中的导电条210a并联,利用多个电阻并联后的总电阻小于其中任一个电阻的原理,降低并联后的该条扇出导线202与中间导线201之间的电阻差值,可以至少改善较长的扇出导线与较短的中间导线之间的电阻差异,从而降低信号传输的延迟程度,改善显示效果。

通过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扇出区的布线结构,能够在不改变扇出导线202线宽和长度的基础上,减小扇出区10中不同长度的导线之间的阻抗差异,缓解或避免由于阻抗差异产生的信号延迟,出现色偏与亮度不均匀现象。相比于相关技术中提出的“弓”字形图案的导线设计方式,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扇出区的布线结构,扇出导线202通过与对应的导电组210中的导电条210a并联,即可降低其与中间导线201之间的电阻差值,需要设计为图案复杂的“弓”字形,从而相比于相关技术可降低各条扇出导线202的长度和线宽,有效减小扇出区10的面积、提高扇出区10的布线容纳量、降低外围线路短路不良风险,有利于利于显示基板的高引脚数和窄边框设计。

并且,当条扇出导线202与对应的导电组210中的导电条210a并联后的整体电阻与中间导线201的电阻相等(或非常接近)时,可以消除较长的扇出导线与较短的中间导线之间的电阻差异,显著提高显示效果。

请继续参阅图4至图6,上述显示基板01还包括:显示区11和驱动电路区12;其中,扇出区10位于显示区11与驱动电路区12之间;上述的第一方向x-x’与从显示区11垂直指向驱动电路区12的方向相垂直。

显示区11沿第一方向x-x’的宽度通常大于驱动电路区12沿第一方向x-x’的宽度,从而使得位于二者之间的扇出区10内的各条导线整体呈类似于扇形排布。

本发明实施例对显示基板01中包括的扇出区10的数量不作限定,以上图4至图6中,仅以显示基板01包括有一个扇出区10为例进行示意。可以理解的是,当显示基板01包括有多个驱动电路区12时,即各个驱动电路区12位于显示区11的不同侧时,则每个驱动电路区12与显示区11之间均设置有一个上述的扇出区10。

上述显示区11和驱动电路区12内设置的结构可沿用相关技术,具体结构请参阅前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再赘述。

示例的,上述扇出导线202与对应的导电组210中的导电条210a并联的方式,例如可以为将导电条210a直接形成在扇出导线202的表面上,或者,先形成导电条210a,再将对应的扇出导线202覆盖在导电条210a上。

或者,上述扇出导线202与对应的导电组210中的导电条210a还可以通过连接部相接触的方式并联,具体如下所述:

如图7至图12中的任一图所示,上述显示基板01还包括:设置在扇出区内的多个连接部22;在每个导电组中,导电条210a沿着对应的扇出导线202的延伸方向排列,且每个导电条210a的条状方向均沿着延伸方向设置,以便于每个导电条210a的条状两端分别通过至少一个连接部22与对应的扇出导线202相接触,从而使得每个导电条210a的条状两端与对应的扇出导线202并联连接。

这里,每个导电条210a的条状两端可以通过一个或多个连接部22与对应的扇出导线202相接触,图7至图12中仅以每个导电条210a的条状两端通过一个连接部22与对应的扇出导线202相接触为例进行说明,对于多个的情况,可参考图7至图12,此处不再赘述。

下面提供两种示例的并联方式,以详细说明上述的连接部22等结构。

示例1

请具体参阅图7,上述显示基板01还包括:设置在扇出区10内的第一绝缘层31和第二绝缘层32;请具体参阅图8,扇出结构层20(受限于图8中的剖视方向,仅以虚线框示意出扇出结构层20)、第一绝缘层31、导电连接层21(受限于图8中的剖视方向,仅以虚线框示意出导电连接层21)及第二绝缘层32依次层叠设置在衬底基板100上方。

请继续参阅图8,每个连接部22包括:贯穿第一绝缘层31和第二绝缘层32、且设置在对应的扇出导线202上的第一过孔221,贯穿第二绝缘层32、且设置在导电条210a上的第二过孔222,及分别通过第一过孔221、第二过孔222与扇出导线202、导电条210a相接触的搭接导电膜223。

其中,为保证导电条210a中能够有尽可能多的部分并联到对应的扇出导线202,第一过孔221与第二过孔222均靠近导电条的条状端面a1设置。

并且,为降低制备搭接导电膜223的构图工艺难度,搭接导电膜223沿垂直于导电条210a的条状方向的宽度,可以被设置为参考图8中所示的,略宽于导电条210a的条宽。

这样,扇出导线202与导电条210a之间间隔着第一绝缘层31,搭接导电膜223与导电条210a之间间隔着第二绝缘层32,通过在相应的绝缘层上形成过孔,使得导电条210a的条状两端与对应的扇出导线202并联连接,从而减小扇出导线的电阻。

采用上述搭接的方式并联连接导电条210a与对应的扇出导线202,能够充分保证导电条210a与扇出导线202之间的连接。

搭接导电膜223的材料要求为电阻率较小的材料,例如可以由ito(即indiumtinoxide,氧化铟锡)、izo(即indiumzincoxide,氧化铟锌)、fto(即fluorine-dopedtinoxide,氟掺杂二氧化锡)、石墨烯材料中的至少一种构成。

示例2

在保证成膜搭接良好的情况下,导电条210a与扇出导线202也可以通过位于二者之间的绝缘层上的过程并联连接,具体如下所述:

请具体参阅图9或图11,上述显示基板01还包括:设置在扇出区10内的第三绝缘层33;请具体参阅图10或图12,沿显示基板01板面的垂直方向z-z’,扇出结构层20(受限于图10或图12中的剖视方向,仅以虚线框示意出扇出结构层20)与导电连接层21(受限于图10或图12中的剖视方向,仅以虚线框示意出导电连接层21)分别位于第三绝缘层33的两侧。

每个连接部22为:贯穿第三绝缘层33上的每个正对区域330、且靠近导电条210a的条状端面a1设置的第三过孔;其中,该正对区域330为第三绝缘层33上位于每个导电条210a与对应的扇出导线202之间的区域。

这里,图9和图10示意出了扇出结构层20、第三绝缘层33及导电连接层21依次层叠设置在衬底基板100上方的情况。

导电连接层21设置在扇出结构层20的上方,则在第三绝缘层33上形成露出扇出导线202的相应第三过孔(即连接部22)后,在第三绝缘层33上形成的导电条210a中的一部分能够沉积到第三过孔内,从而与对应的扇出导线202并联连接。

这里,图11和图12示意出了导电连接层21、第三绝缘层33及扇出结构层20依次层叠设置在衬底基板100上方的情况。

扇出结构层20设置在导电连接层21的上方,则在第三绝缘层33上形成露出导电条210a的相应第三过孔(即连接部22)后,在第三绝缘层33上形成的扇出导线202中的一部分能够沉积到第三过孔内,从而与对应的导电条210a并联连接。

在上述基础上,对于对应有一个导电组210的任一条扇出导线202,该条扇出导线202与对应的导电组210中的导电条210a并联后的总电阻,等于中间导线201的电阻。

进一步的,请继续参阅前述的图4至图6,上述的导电连接层21包括多个导电组210,每个导电组210与每条扇出导线202一一对应,这样,每条扇出导线202与对应的导电组210中的导电条210a并联后的总电阻,均等于中间导线201的电阻,可实现各条扇出导线的电阻相同,显著缓解由阻抗差异而导致的信号延迟。

这里,可以通过调节每个导电组210中的导电条210a的数量和/或导电条210a的电阻,使得每条扇出导线202与对应的导电组210中的导电条210a并联后的总电阻,均等于中间导线201的电阻。

如图13中的(a)部分所示,在相关技术提供的显示基板中,由于各导线长度不同,导致各导线的电阻r1≠r2≠r3≠r4≠r5;如图13中的(b)部分所示,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显示基板中,通过使中间导线两侧的扇出导线202均与导电组中的导电条210a并联连接,使得各条扇出导线202与导电条210a并联后的总电阻等于中间导线的电阻。

需要指出的是,对于任一条扇出导线202而言,与其并联连接的导电条210a的总长度应小于或等于该条扇出导线202的长度,该条扇出导线202中与导电条210a并联的部分为二者相重叠的部分。

以图13中的(b)部分的电阻为r1的一条扇出导线202为例,当扇出导线202的长度等于导电条210a的总长度时,则该条扇出导线202并联后的总电阻满足以下等式(1):

其中,r1为与该条扇出导线202对应的导电组中的导电条210a的总电阻;r3为长度最短的中间导线的电阻。

当扇出导线202的长度大于导电条210a的总长度时,则该条扇出导线202并联后的总电阻满足以下等式(2):

其中,r重为该条扇出导线202与导电条210a相重叠部分的电阻,r余为该条扇出导线202未与导电条210a相重叠部分的电阻,r1为与该条扇出导线202对应的导电组中的导电条210a的总电阻。

为便于导电条210a的尺寸设计,本发明实施例进一步提供以下导电条210a与对应的扇出导线202的相关尺寸参数。

如图14所示,中间导线的线宽、扇出导线202的线宽以及导电条210a的条宽均相等;中间导线、扇出导线202以及导电条210a的厚度均相等(图14中标记为h);中间导线与扇出导线202的电阻率相同;每条扇出导线202在衬底基板100上的正投影,完全覆盖对应的导电组中的导电条210a在衬底基板100上的正投影。

每条扇出导线202对应的导电组中的导电条210a的总长度为lb,lb满足以下等式(3):

其中,ρa和la分别为该条扇出导线202的电阻率和长度;ρb为对应的导电组中的导电条210a的电阻率;l为中间导线的长度。

上述等式(3)的推导过程如下:

由于中间导线的线宽、扇出导线202的线宽以及导电条210a的条宽均相等、中间导线、扇出导线202以及导电条210a的厚度均相等,则沿显示基板板面的垂直方向z-z’,中间导线、扇出导线202以及导电条210a的横截面积均相等,标记为s0。

与该条扇出导线202对应的导电组中的导电条210a的总电阻为rb,二者相并联的部分电阻为r并,

则该条扇出导线202与导电条210a并联后的整体电阻r为:

中间导线的电阻为r0,若要使得r=r0,则有等式(4):

对以上等式(4)进行整理,即可得到前述的等式(3)。

需要指出的是,在本发明实施例的实施方式中,r=r0,但在实际实现中,合理的误差是被允许的,因此只要使得r非常接近r0,均属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这里,上述图14中仅以该条扇出导线202对应的导电组中的导电条210a的数量为一个为例进行示意,对于包括有多个导电条210a的情况,由于各个导电条210a均沿着对应的扇出导线202的延伸方向排列,且每个导电条210a的条状方向也是沿着扇出导线202的延伸方向设置,因此,只要使得各个导电条210a的总长度为上述的lb即可,一个导电组中的各个导电条210a的长度可以相等、或不相等、或部分相等;当每个导电条210a的长度相等时,若该导电组包括n个(n为正整数)导电条210a,则每个导电条210a的长度即为lb/n。

为简化说明,中间导线、扇出导线以及导电条均采用同种材料制成,即具有相同的电阻率,ρa=ρb,则进一步可得到以下等式(5):

lb=2(la-l);(5)

即,每条扇出导线202对应的导电组210中的导电条210a的总长度lb,随着扇出导线202长度的增加而增大,这样,通过改变对应于每条扇出导线202的导电条210a的总长度lb,即可实现各条扇出导线的电阻均与中间导线的电阻相同。

请继续参阅前述的图4至图6,为尽可能地增加在扇出区10的布线数量,中间导线201为直线,且垂直于第一方向x-x’;每条扇出导线202均为折线,每条扇出导线202包括:平行于中间导线201的第一直线段202a、向远离中间导线201的方向倾斜的斜线段202c;在每个侧子区102内,所有的斜线段202c均位于所有的第一直线段202a的同侧。

其中,沿依次远离中间导线201的方向,每个侧子区102内的扇出导线202的长度递增;在每个102侧子区内,每条扇出导线202中的斜线段202c均相互平行;沿依次远离中间导线201的方向,各条扇出导线202中的第一直线段202a的长度递增、斜线段202c的长度递增;

当然,每条扇出导线202还可以包括:位于斜线段202c另一端的第二直线段202b,通常,第一直线段202a靠近驱动电路区12,第二直线段202b靠近显示区11。

这里,对于任一条扇出导线202而言,与其对应的导电组中的导电条可以并联连接在其中的直线段和/或斜线段上,只要与其并联连接即可,并联的具体线段不作限定。

进一步的,如图15所示,为便于描述,将示意出的中间导线201称为l0、沿依次远离中间导线的方向,依次为第1条扇出导线l1、第2条扇出导线l2、第3条扇出导线l3......依次类推,第n条扇出导线为ln,n为正整数。

在图15中,h1为每个侧子区内,距离中间导线201最近的一条扇出导线(即第1条扇出导线l1)202中的斜线段202c在中间导线201上的投影长度。a为相邻两条扇出导线202中的斜线段202c沿第一方向x-x’的间距。b为相邻两条扇出导线202中的第一直线段202a沿第一方向x-x’的间距。

θ为各条扇出导线202中的斜线段202c与第一方向x-x’之间的锐角夹角;α为相邻两条扇出导线202中的斜线段202c之间的虚拟连线t1与虚拟垂线t2之间的锐角夹角;β为相邻两条扇出导线202中的斜线段202c之间的虚拟连线t1与其中长度较短的一条第一直线段202a之间的锐角夹角。

其中,虚拟连线t1为相邻两条扇出导线202中的斜线段202c与各自对应的第一直线段202a的连接点t之间的连线;虚拟垂线t2为相邻两条扇出导线202中,长度较短的一条斜线段202c所对应的连接点t到长度较长的另一条斜线段202c的垂线。

由图15中各线段的平行关系可知,x1=a×cosθ,x2=a×sinθ×tanα,y=b/tanβ,θ=α+β。

因此,第2条扇出导线l2与第3条扇出导线l3之间的长度差δl2=x1+x2-y,即:

同理可知,第1条扇出导线l1与第2条扇出导线l2之间的长度差δl1为:

第1条扇出导线l1与中间导线l0之间的长度差δl0为:

由于δ=(π/2)-θ,则上述长度差δl0进一步等于:

第n条扇出导线为ln与中间导线l0之间的长度差δln等于:

若中间导线l0的长度为l,则第1条扇出导线为l1,其长度la1等于:

由前述的等式(5),lb=2(la-l)可知,第1条扇出导线l1对应的导电条210a的总长度lb1等于:

第2条扇出导线l2的长度la2等于:

则第2条扇出导线l2对应的导电条210a的总长度lb2等于:

同理可知,沿依次远离中间导线的方向,第n条扇出导线ln的长度lan等于

则与第n条扇出导线ln对应的导电条210a的总长度lbn等于:

由于参数a、b、h1、θ、α以及β均为上述显示基板制备过程中可以确定的设定值,因此,可以精确控制对应于各条扇出导线l1、l2、l3……ln的导电条210a的总长度lb1、lb2、lb3……lbn,,从而实现各条扇出导线的电阻均与中间导线的电阻相等。

在上述基础上,本发明实施例再一方面还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如图16所示,该显示面板02包括有上述各实施例提供的显示基板01。

该显示面板02例如可以为液晶面板或oled面板。

当上述显示面板02为液晶面板时,还包括与该显示基板01对盒的对盒基板;其中,若该显示基板01具体为阵列基板时,则对盒基板可以为彩膜基板;若该显示基板01具体为coa型阵列基板时,则对盒基板可以为盖板玻璃(coverglass)。

当上述显示面板02为oled面板时,还包括封装层、偏光片层等结构。

进一步的,本发明实施例另一方面还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上述的显示面板。

该显示装置具体可以显示器、电视、手机、平板电脑、导航仪、数码相框、可穿戴显示产品(例如智能手表)等具有任何显示功能的产品或者部件。

示例的,上述显示面板02为液晶面板时,该显示装置还可包括用于提供背光的背光模组,具体结构可参见相关技术,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再赘述。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描述中,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