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像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416942发布日期:2019-12-14 01:01阅读:149来源:国知局
成像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使用电子照相方式或静电记录方式的成像设备,例如复印机、打印机或传真机。



背景技术:

通常,在电子照相方式或静电记录方式的成像设备中,使用包括由多个拉伸辊拉伸的环形带的带进给装置。所述带用作用于承载和进给调色剂图像、或者承载和进给其上形成有调色剂图像的记录材料的进给构件。作为用于承载和进给调色剂图像的进给构件,使用用于承载和进给调色剂图像以便将调色剂图像从感光构件转印到记录材料上的中间转印构件(中间转印带)、带状电子照相感光构件(感光带)、带状静电记录介电构件等构件。此外,作为用于承载和进给其上形成有调色剂图像的记录材料的进给构件,使用用于承载和进给调色剂图像从感光构件转印到其上的记录材料的记录材料进给构件(记录材料进给带)。

在这种带进给装置中,会发生“带偏移”,所述带偏移导致带由于拉伸辊的外径的精度、相应的拉伸辊之间的相对对准的精度等而在带的进给(行进)期间相对于旋转轴线方向朝向拉伸辊中的任一个的端部部分侧移动。因此,在某些情况下设置有转向机构,在所述转向机构中用于通过可滑动构件使转向带摆动(倾斜)的力施加到转向辊,并且执行带的中心对准(带进给位置相对于宽度方向的调节),所述可滑动构件可相对于带的宽度方向在端部部分中的每一个处相对于旋转带的内周表面滑动。在该转向机构中,转向辊能够通过摩擦力的平衡自动地执行带的中心对准(“自动带中心对准”)。此外,还已知一种转向机构,在所述转向机构中带相对于宽度方向的端部部分位置通过传感器被检测,并且转向辊根据其检测结果由致动器摆动。

此外,在某些情况下带进给装置设置有清洁装置,所述清洁装置用于通过清洁刮刀等从带上移除调色剂。容纳在清洁装置中的调色剂被进给和收集在成像设备的设备主组件中设置的例如收集容器等的收集部分中。顺便提及,在某些情况下,除了调色剂之外,通过清洁装置从带上移除的带上的沉积物还包括纸粉等,但是在本文中,将代表性地描述作为主要沉积物的调色剂。

日本专利申请特开(jpa)2015-64503公开了一种从清洁装置朝向成像设备中的设备主组件中设置的收集部分的调色剂输送部分的构造,在所述构造中采用自动带中心对准并且清洁装置可以与转向辊一起摆动。在jpa2015-64503的构造中,设置有路径构件,所述路径构件与清洁装置连接并且可以一体地摆动,并且构造成将清洁装置的调色剂排出开口与设备主组件中设置的收集容器的开口相互连通。路径构件包括与调色剂排出开口连通的喷嘴部分。此外,路径构件包括圆筒形部分,所述喷嘴部分以非接触状态通过开口被插入所述圆筒形部分使得喷嘴部分相对于高度方向与圆筒形部分重叠。因此,路径构件不仅可以与转向单元一起摆动,而且还旨在不阻止转向单元的摆动。

然而,在jpa2015-64503的构造中,路径构件是刚性构件。在这种情况下,考虑到可以与转向单元一起摆动的路径构件的可移动区域,为了防止路径构件通过开口与设备主组件中设置的收集容器分离,需要路径构件设置有其中路径构件的长度延长的延长部分。此外,需要其中可容纳所述延长部分的接收部设置在设备主组件中设置的收集容器的开口下方。因此,从清洁装置朝向设备主组件中设置的收集部分的调色剂输送部分的构造尺寸增大,使得尺寸增大的调色剂输送部分有可能导致成像设备的尺寸增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成像设备,所述成像设备能够实现从可与转向辊一起摆动的清洁装置朝向设置在预定位置处的收集部分的调色剂输送部分的构造的尺寸减小。

根据本发明的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成像设备,所述成像设备包括:带单元,所述带单元包括在其上形成调色剂图像的环形带,其中所述带单元包括支撑单元和转向单元,所述支撑单元构造成可旋转地支撑用于拉伸所述带的第一辊,所述转向单元包括用于拉伸所述带的第二辊并且构造成可旋转地支撑所述第二辊并且可摆动地支撑所述第二辊,使得所述第二辊的旋转轴线相对于所述第一辊的旋转轴线的角度是能够改变的;清洁单元,所述清洁单元设置在所述转向单元中并且构造成移除残留在所述带上的调色剂,所述清洁单元设置有排出开口,收集的调色剂通过所述排出开口被排出到所述清洁单元的外部;接收开口,通过所述排出开口排出的所述调色剂通过所述接收开口被接收;以及连通部分,所述连通部分构造成在所述排出开口与所述接收开口之间建立连通,其中所述连通部分包括由波纹管形弹性构件构成的管形部分,所述波纹管形弹性构件能够随着所述转向单元的移动而伸展和收缩。

参考附图,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的以下描述,本发明的其他特征将变得显而易见。

附图说明

图1是成像设备的示意性剖视图。

图2是转向单元和转向单元的附近的透视图。

图3是示出转向单元的摆动中心的附近的局部剖视透视图。

图4的部分(a)和(b)示出滑动环的示例。

图5的部分(a)和(b)是用于说明中间转印带与滑动环之间的支承宽度的示意图。

图6是带单元和带单元的附近的透视图。

图7是带清洁装置及其周边部分的分解透视图。

图8是连通构件及其附近的示意性剖视图。

图9是示出转向单元摆动并且连通构件伸展的状态的透视图。

图10是示出转向单元摆动并且连通构件收缩的状态的透视图。

图11是另一个实施例中的带单元和带单元的附近的透视图。

图12的部分(a)和(b)是用于说明传感器单元和转向驱动部分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13是上述另一个实施例中的连通构件和连通构件的附近的剖视图。

图14是上述另一个实施例中的带清洁装置和带清洁装置的附近的透视图。

图15是成像设备的图示。

图16的部分(a)、(b)和(c)是中间转印单元的图示。

图17是转向机构的透视图。

图18的部分(a)、(b)和(c)是转向机构的操作的图示。

图19是中间转印带清洁器单元的安装状态的图示。

图20是中间转印带清洁器单元和支撑部分的剖视图。

图21是在中间转印单元安装在成像设备中的状态下中间转印单元的透视图。

图22是中间进给单元的透视图。

图23是成像设备的图示,中间转印单元通过成像设备的开口从所述成像设备中拉出。

图24是成像设备的侧板的结构的图示。

图25是示出中间转印单元安装在导轨中的状态的透视图。

图26是导轨的图示。

图27是连接过程中的位置的图示。

图28是连接过程中的另一个位置的图示。

图29是安装完成的位置的图示。

图30的部分(a)和(b)分别是成像设备的设备主组件的后侧和前侧上的导轨的图示。

具体实施方式

将参考附图描述根据本发明的成像设备。

[实施例1]

1、成像设备的总体结构和操作

图1是本实施例中的成像设备100的示意性剖视图。

本实施例中的成像设备100是串联式多功能机,其能够使用电子照相方式形成全色图像并且采用中间转印方式,并且具有复印机、打印机和传真机的功能。成像设备100能够根据从图像读取装置(未示出)、个人计算机等发送的图像信号在片状记录材料p上形成并输出图像。

成像设备100包括作为多个成像部分(成像单元)的第一成像部分至第四成像部分uy、um、upc和uk,其分别用于形成黄色(y)、品红色(m)、青色(c)和黑色(k)的图像。关于在相应的成像部分uy、um、uc和uk中具有相同或对应功能或构造的元件,在一些情况下用于分别表示用于相关联颜色的元件的后缀y、m、c和k被省略,并且元件将整体进行描述。每个成像部分u构造成包括将在下面描述的感光鼓101、充电辊102、曝光装置103、显影装置104、初级转印辊16和鼓清洁装置105。

成像部分u包括作为图像承载构件的感光鼓101,所述感光鼓101是可旋转的鼓形(圆筒形)感光构件(电子照相感光构件)。感光鼓101以预定的圆周速度在图1中箭头r1方向(顺时针方向)上被旋转地驱动。通过作为充电器件的辊形充电构件的充电辊102将旋转的感光鼓101的表面均匀地充电至预定极性(在本实施例中为负)和预定电位。通过作为曝光器件的曝光装置(激光扫描仪)103对感光鼓101的带电表面进行扫描曝光,使得静电图像(静电潜像)形成在感光鼓101的表面上。在本实施例中,曝光装置103构造成用于将相应的感光鼓101暴露于光的单个单元。曝光装置103基于相应颜色的图像信息(图像信号)将激光投射(发射)在相应的感光鼓101上。在感光鼓101上形成的静电图像通过由作为显影器件的显影装置104供应调色剂而显影(可视化),使得调色剂图像(显影剂图像)形成在感光鼓101上。在本实施例中,充电至与感光鼓101的电荷极性(在本实施例中为负)相同的极性的调色剂沉积在感光鼓101的曝光部分(图像部分)上,在所述曝光部分处电位的绝对值在感光鼓表面的均匀充电之后由于暴露于光而降低。

作为由环形带构成的可旋转的中间转印构件的中间转印带11设置为与四个感光鼓101相对。中间转印带1围绕作为多个拉伸辊的次级转印相对辊12、转向辊13和空转辊14、15延伸并且由以上辊拉伸。在本实施例中,次级转印相对辊12还用作驱动辊。即,次级转印相对辊12不仅通过由驱动源(未示出)驱动而使中间转印带11旋转(循环和移动),而且还用作与稍后描述的次级转印辊108相对的构件(相对电极)。中间转印带11通过由次级转印相对辊12向其传递的驱动力而以预定的圆周速度(表面移动速度)在图1中的箭头r2方向(逆时针方向)上旋转。中间转印带11的圆周速度被设定为与感光鼓101的圆周速度(处理速度)基本上相同。在本实施例中,转向辊13还用作张力辊。即,转向辊13不仅构成稍后具体描述的转向单元1以及调节中间转印带11的进给位置,而且还向中间转印带11施加预定的张力。第一空转辊14和第二空转辊15支撑沿着感光鼓101的布置方向延伸的中间转印带11。顺便提及,使中间转印带11转向的多个转向辊的数量不限于四个,而是还可以少于四个和多于四个。

在中间转印带11的内周表面侧中,为辊形初级转印构件(作为初级转印器件)的初级转印辊16对应于感光鼓101设置。初级转印辊16中的每一个朝向相关联的感光鼓101被压抵(推抵)到中间转印带11,使得形成其中感光鼓101和中间转印带11彼此接触的初级转印部分(初级转印夹持部)t1。如上所述在感光鼓101上形成的调色剂图像通过由初级转印辊16施加的预定压力和静电负荷偏压在初级转印部分t1处初级转印到旋转的中间转印带11上。在初级转印步骤期间,与调色剂的正常电荷极性(显影期间的电荷极性)极性相反(在本实施例中为正)的初级转印电压(初级转印偏压)由初级转印电压源(高电压源电路)施加到初级转印辊16。例如,在全色成像期间,形成在相应的感光鼓101上的y、m、c和k的相应颜色的调色剂图像在初级转印部分t1处被连续重叠地初级转印到中间转印带11上。

在中间转印带11的外周表面侧中,在与次级转印相对辊12相对的位置处设置有次级转印辊108,所述次级转印辊108是作为次级转印器件的辊形次级转印构件。次级转印辊108朝向次级转印相对辊12被压抵(推抵)到中间转印带11,并且形成其中中间转印带11和次级转印辊108彼此接触的次级转印部分(次级转印夹持部)t2。

如上所述在中间转印带11上形成的调色剂图像通过由次级转印辊108施加的预定压力和静电负荷偏压在次级转印部分t2处次级转印到记录材料(记录介质、片材)p上。在次级转印部分t2处,记录材料p由中间转印带11和次级转印辊108夹持和进给。在次级转印步骤期间,与调色剂的正常电荷极性极性相反(在本实施例中为正)的次级转印电压(次级转印偏压)由次级转印电压源(高电压源电路)施加到次级转印辊108。记录材料p由拾取辊等从记录材料容纳部分106一个接一个地进给,并被输送到对准辊对107。该记录材料p与中间转印带11上的调色剂图像时间一致地通过对准辊对107朝向次级转印部分t2输送。

调色剂图像转印在其上的记录材料p被输送到作为定影器件的定影装置109。定影装置109通过加热和按压其上承载未定影调色剂图像的记录材料p来将调色剂图像定影(熔化)在记录材料p上。调色剂图像转印在其上的记录材料s朝向成像设备100的设备主组件110的外部排出(输出)。

此外,在初级转印期间残留在感光鼓101中的每一个的表面上而未转印到中间转印带11上的调色剂(初级转印残余调色剂)由作为感光构件清洁器件的鼓清洁装置105从感光鼓101移除和收集。此外,在中间转印带11的外周表面侧上,在与转向辊13相对的位置处,设置有作为中间转印构件清洁器件的带清洁装置30。在次级转印期间残留在中间转印带11上而未转印到记录材料p上的调色剂(次级转印残余调色剂)由带清洁装置30从中间转印带11移除和收集。带清洁装置30将稍后进一步具体描述。

顺便提及,在本实施例中,成像设备100包括用于四种颜色的四个成像部分u,但是成像部分u的数量不限于四个,并且用于形成相应颜色的图像的成像部分的布置的顺序也不限于本实施例中的布置顺序。

2、带单元

在本实施例中,中间转印带11、其拉伸辊12至15、相应的初级转印辊16、带清洁装置30等构成作为带进给装置的带单元(中间转印带单元)10。在本实施例中,带单元10也可以安装到设备主组件110以及可以从设备主组件110拆卸。

带单元10包括作为第一支撑构件的单元框架(壳体)2(图2)和作为第二支撑构件的支撑台8(图2)。单元框架2可旋转地支撑相应的初级转印辊16、以及多个拉伸辊中的次级转印辊12、第一空转辊14和第二空转辊15。支撑台8可旋转地支撑多个拉伸辊中的转向辊13。支撑台8由单元框架2可摆动地(可旋转地或可枢转地)支撑。因此,可以改变转向辊13相对于次级转印相对辊12的对准。即,支撑台8可旋转地支撑转向辊13并且可摆动以便改变转向辊13的旋转轴线相对于次级转印相对辊12的旋转轴线的角度。如后所述,转向辊13、支撑台8等构成作为转向机构的转向单元1,所述转向单元1用于控制中间转印带11相对于基本上垂直于中间转印带11的圆周方向(表面移动方向)的宽度方向(转向辊13的旋转轴线方向)的进给位置。

3、转向单元

接下来,将描述本实施例中的作为转向机构(自动带中心对准机构)的转向单元1。图2是本实施例中的作为转向机构的转向单元1和转向单元1的附近的透视图。

作为转向构件的转向辊13由支撑台8可旋转地支撑。支撑台8构造成包括可摆动板7和侧支撑构件6。可摆动板7由单元框架2支撑,以便可基本上在其相对于转向辊13的旋转轴线d方向的中心部分处围绕转向轴线(摆动轴线)j摆动。转向辊13的旋转轴线d和转向轴线j基本上彼此垂直。侧支撑构件6固定到可摆动板7的相对于可摆动板7的纵向方向(转向辊13的旋转轴线d方向)的相对端部部分中的每一个。侧支撑构件6中的每一个均设置有滑槽6a。滑动轴承4与滑槽6a中的每一个可滑动地接合。滑动轴承4中的每一个在图2中的箭头pt方向(从内周表面侧朝向外周表面侧的方向)上由为弹性构件(作为推动器件)的拉伸弹簧(压缩弹簧)5推动。

转向辊13通过结合在其中的轴承等围绕转向辊轴13a以可旋转的状态由转向辊轴13a(图4的部分(a))支撑。转向辊轴13a的相对于轴向方向的相对端部部分具有d形切口形状,并且围绕滑动轴承4以不可旋转的状态由滑动轴承4支撑。因此,在转向辊13由支撑台8可摆动地支撑的状态下,转向辊13在向中间转印带11施加张力的同时由中间转印带11带动旋转。

此外,在转向辊13的相对于旋转轴线d方向的端部部分处,设置滑动环3,所述滑动环3具有相对于中间转印带11比转向辊13更大的摩擦阻力并且用作可滑动构件。滑动环3中的每一个围绕转向辊轴13a(图4的部分(a))以不可旋转的状态由转向辊轴13a通过平行的销等支撑,以便不能被中间转印带11带动旋转。因此,当中间转印带11旋转时,转向辊13不在中间转印带11的内周表面上滑动,而是滑动环3在中间转印带11的内周表面上滑动。

因此,支撑台8支撑转向辊13和滑动环3,以便可围绕转向轴线j摆动,所述转向轴线j在与转向辊13的旋转轴线d交叉(在本实施例中,基本上垂直)的方向上延伸。此外,作为设置在相对于转向辊13的旋转轴线d方向的中心部分处的可旋转构件的转向辊13和作为设置在转向辊13的相对于旋转轴线d方向的端部部分处的可滑动部分的滑动环3彼此同轴连接。

作为构成单元框架2的构件的框架撑杆2a在单元框架2的相对侧上的侧板2b之间延伸和设置。在框架撑杆2a的相对于纵向方向(次级转印相对辊12的旋转轴线d方向)的相对端部部分中的每一个处,设置两个可滑动辊9。可滑动辊9由框架撑杆2a可旋转地支撑。可摆动板7被设置成与框架撑杆2a相对。可摆动板7由框架撑杆2a支撑,以便可在图2中的箭头s方向上围绕转向轴线j摆动。可滑动辊9具有当可摆动板7摆动时减小相对于框架撑杆2a的阻力(旋转阻力)的功能。

图3是示出支撑台8的摆动中央部分的结构的局部剖视透视图。在可摆动板7的相对于纵向方向的中心部分(中央部分)处,固定有作为摆动轴(旋转轴)的转向轴21。转向轴21设置有键形部分21d,所述键形部分21d在相对于转向轴的轴向方向的一个端部侧上的两个部分处被切割(即,沿着转向轴21的圆柱形外周表面的一部分的两个平面切割),并且用螺钉24一体地紧固到可摆动板7,与可摆动板7成接合状态。该转向轴21插入轴承(轴支撑部分)23(例如设置在框架撑杆2a上的轴承)中,并且经由轴承23由框架撑杆2a可旋转地支撑。在转向轴21的相对于轴向方向的另一端部部分处,推力保持构件26经由固定构件20固定,使得实现转向轴21的保持。此外,支撑板25在转向轴21穿透支撑板25的状态下插置在框架撑杆2a与固定构件20之间,并且用螺钉25a固定到框架撑杆2a。转向轴21的轴线构成转向轴线j。

在本实施例中,作为转向机构的转向单元1由上述的支撑板8、转向辊13、滑动环3、转向辊轴13a、转向轴21等构成。

4、自动带中心对准

接下来,将描述转向单元1的自动带中心对准。图4的部分(a)和(b)是示出滑动环3的示例的透视图。图5的部分(a)和(b)是用于说明中间转印带11与滑动环3之间的支承宽度的关系的示意图。

在图4的部分(a)中,作为滑动环3的示例,示出了直线型滑动环3a,在所述滑动环3a处转向辊的外径相对于轴向方向(转向辊13的旋转轴线方向)基本上相同。在图4的部分(b)中,作为滑动环3的另一个示例,示出了锥型滑动环3b,在所述滑动环3b处转向辊13的外径相对于轴向方向(转向辊13的旋转轴线方向)朝向外侧(与转向轴线j侧相对的一侧)连续增大。

如上所述,转向辊13围绕不可旋转的转向辊轴13a以可旋转的状态由转向辊轴13a支撑。另一方面,设置在转向辊13相对于转向辊13的旋转轴线方向的相对端部部分处的滑动环3(3a、3b)围绕不可旋转的转向辊轴13a以不可旋转的状态由转向辊轴13a支撑。因此,当中间转印带11旋转时,转向辊13不在中间转印带11的内周表面上滑动,而是滑动环3(3a、3b)在中间转印带11的内周表面上滑动。通过这种构造,实现自动带中心对准。即,当其中滑动环3(3a、3b)和中间转印带11彼此接触的接收面积处于预定量或更多时,转向单元1开始转向。

顺便提及,也可以采用其中滑动环3(3a、3b)被可旋转地支撑的构造。然而,在这种情况下,需要使滑动环3在中间转印带11的旋转方向上旋转所需的扭矩大于使转向辊13在相同方向上旋转所需的扭矩。因此,实现转向。

在本实施例中,中间转印带11的宽度(相对于基本上垂直于表面移动方向的方向的长度)宽于转向辊13的宽度(相对于旋转轴线方向的长度),并且窄于包括转向辊13的宽度和转向辊13的相对端部部分处的滑动环3的宽度的总宽度。因此,在本实施例中,当中间转印带11处于理想的稳定中心对准状态时,中间转印带11与滑动环3之间的支承宽度的关系如图5的部分(a)所示。即,支承宽度w(图中的阴影部分)在中间转印带11相对于中间转印带11的宽度方向的相对端部部分处基本上彼此相等。在这种支承宽度关系的情况下,即使在中间转印带11的旋转期间发生带偏移,中间转印带11也总是相对于滑动环3中的至少一个滑动。另一方面,在中间转印带11的宽度窄于转向辊13的宽度的情况下,中间转印带11与滑动环3之间的支承宽度关系如图5的部分(b)所示。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在中间转印带11的旋转期间发生带偏移,转向单元1也不摆动,直到产生中间转印带11与滑动环3之间的支承宽度。因此,容易发生突然的中心对准操作。原则上,即使在如图5的部分(b)所示的支承宽度关系中,也可以执行使用摩擦力的平衡的自动带中心对准。然而,图5的部分(a)中所示的支承宽度关系(其中总是可以检测摩擦力的平衡)实现更精细的中心对准操作,并且因此,具有使得不会发生舵角随时间变化而具有大的波动的优点。

因此,在本实施例中,可滑动构件3设置在转向辊13的相对于转向辊13的旋转轴线方向的相对端部部分处,所述可滑动构件3用于通过中间转印带11的旋转相对于中间转印带11滑动来产生用于使支撑板8摆动的力。此外,中间转印带11的位置通过中间转印带11的旋转自动调节。

5、带清洁装置

将描述本实施例中的带清洁装置30。顺便提及,关于成像设备100及其元件,图1的图纸的前侧是前(表面)侧,并且图1的图纸的后侧是后(表面)侧。垂直于图1的图纸、连接前侧和后侧的方向基本上平行于感光鼓1的旋转轴线方向或中间转印带11的宽度方向。此外,关于成像设备100及其元件,竖向(上下)方向是指相对于重力方向的竖向方向。

如图1所示,清洁装置30包括清洁容器31、作为清洁构件的清洁刮刀32、作为刮刀固定构件的固定金属板33以及作为进给构件的进给螺杆34。清洁刮刀32结合并固定到固定金属板33,并且该固定金属板33固定到清洁容器31。进给螺杆34由清洁容器31可旋转地支撑。

清洁刮刀32通过中间转印带11设置在与转向辊13相对的位置处,并且朝向转向辊13接触中间转印带11。即,清洁刮刀32通过中间转印带11向转向辊13施加外力。在本实施例中,清洁刮刀32由作为弹性材料的聚氨酯橡胶形成。清洁刮刀32是板状构件,其具有相对于基本上平行于中间转印带11的宽度方向(转向辊13的旋转轴线方向)设置的纵向方向的长度以及相对于基本上垂直于纵向方向的宽度(短侧)方向的长度,并且具有预定厚度。清洁刮刀32以清洁刮刀32在与中间转印带11的旋转方向相反的方向上延伸的角度与中间转印带11接触。此外,在本实施例中,清洁刮刀32的相对于纵向方向的宽度短于转向辊13的宽度(相对于旋转轴线方向的长度)。

中间转印带11上的调色剂通过清洁刮刀32从旋转的中间转印带11上刮掉并容纳在清洁容器31内。容纳在清洁容器31内的调色剂通过进给螺杆34沿着清洁装置30的纵向方向(转向辊13的旋转轴线方向)朝向前侧进给。此外,如稍后具体描述的,由进给螺杆34进给的调色剂被送往并收集在设置在设备主组件110的前侧上的设备主组件110内部的收集容器51中。

图6是本实施例中的带单元10和带单元10的附近的透视图。图7是清洁装置30及其周边的分解透视图。图8是稍后所述的连通构件40和连通构件40的附近的示意性剖视图。清洁装置30由带单元10保持。在本实施例中,清洁装置30经由保持机构(例如设置在清洁容器31上的保持部分31a)由转向单元1的支撑台8保持(定位)。因此,清洁装置30可以与转向单元1(转向辊13)一体地摆动。即使在转向单元1围绕转向轴线j在任何方向上倾斜的情况下,清洁刮刀32也能够在维持与中间转印带11的接触状态的状态下从中间转印带11收集调色剂。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在带单元10安装在设备主组件110中的状态下,清洁装置30由设备主组件110中设置的清洁装置支撑构件61支撑。清洁装置支撑构件61在清洁容器31的相对于清洁容器31的纵向方向(转向辊13的旋转轴线方向)的基本上中心部分处(即,在与转向轴线j对应的位置处)从清洁容器31的外部支撑清洁容器31的下部部分。因此,清洁装置支撑构件61不阻止转向单元1摆动。

清洁装置30设置有排出部分35,所述排出部分35设置有排出开口35a用于允许清洁容器31中的调色剂通过排出开口35a朝向清洁容器31的外部排出。在本实施例中,排出部分35在清洁容器31相对于清洁容器31的纵向方向的前侧端部处与清洁容器31一体地设置。在本实施例中,排出开口35a向下打开。即,在本实施例中,排出部分35设置在清洁装置30的相对于转向辊13的旋转轴线方向的一个端部部分侧(在本实施例中为前侧端部侧)上,而非设置在转向轴线j上。另一方面,设备主组件110设置有收集部分50,所述收集部分50构造成收集从清洁容器31排出的调色剂并且设置在预定位置处。在本实施例中,收集部分50构造成包括收集容器51和作为接收部分的进给部分52。进给部分52设置有接收开口50a,所述接收开口50a用于从外部朝向收集部分50的内部接收调色剂。进给部分52设置有进给构件52a,所述进给构件52a用于朝向收集容器51进给通过接收开口50a接收在收集部分50内的调色剂。进给构件52由螺杆等构成。成像设备100包括用于使清洁装置30的排出开口35a和收集部分50的接收开口50a彼此连通的连通构件40。即,在本实施例中,在带单元10安装在设备主组件110中的状态下,连通构件40使得带单元10侧上的排出开口35a和设备主组件110侧上的接收开口50a彼此连通。

连通构件40构造成包括作为第一接合部分的上接合部分41、作为第二接合部分的下接合部分42、以及与上接合部分41和下接合部分42连接的管形部分43。上接合部分41设置有上开口41a作为与清洁装置30的排出开口35a连通的第一开口。上接合部分41与清洁装置30的排出部分35接合,并且可随着转向单元1的摆动而移动。下接合部分42设置有下开口42a作为与收集部分50的接收开口50a连通的第二开口。下接合部分42与收集部分50的进给部分52接合,并且基本上设置在固定位置处。管形部分43通过例如焊接(在本实施例中为结合)的固定方法一体地固定到上接合部分41和下接合部分42。因此,连通构件40被密封,使得调色剂不从其内部泄漏到外部。在本实施例中,当带单元10安装在设备主组件110中时,上接合部分41连接到清洁装置30的排出部分35以便可安装到排出部分35和从排出部分35拆卸。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当带单元10从设备主组件110拆卸时,上接合部分41从清洁装置30的排出部分35分离。另一方面,在本实施例中,下接合部分42基本上固定到收集部分50的进给部分52。

这里,带单元10由设备主组件110中设置的未示出的支撑框架支撑。在本实施例中,当带单元10安装在设备主组件110中时,清洁装置30的排出部分35与由设备主组件110保持的连通构件40的上接合部分41连通,使得排出开口35a和上开口41a彼此连通。在本实施例中,清洁装置30设置有能够打开和关闭清洁装置30的排出开口35a的挡板构件36。当连通构件40的上接合部分41与清洁装置30的排出部分35接合时,挡板构件36与带单元10安装到设备主组件110中的操作联动地打开排出开口35a。此外,当上接合部分41与排出部分35之间的接合被消除时,挡板构件36与带单元10从设备主组件110拆卸的操作联动地关闭排出开口35a。

管形部分43由波纹管形弹性构件构成,所述管形部分43能够随着上接合部分41的移动而伸展和收缩,并且设置有形成在其中的进给路径43a,以便朝向下开口42a引导通过上开口41a接收的调色剂。由于管形部分43由波纹管形弹性构件构成,所以管形部分43能够伸展直到波纹管相对于竖向方向拉伸,并且能够收缩直到波纹管塌缩和折叠。在本实施例中,管形部分43由作为弹性材料的橡胶材料形成。然而,管形部分43的材料不限于橡胶材料,而是当可以获得足够的伸展和收缩特性和耐久性时例如为任意材料(例如树脂材料)。

清洁刮刀32以弹性变形状态接触中间转印带11并刮掉中间转印带11的调色剂。从中间转印带11上刮掉的调色剂落在清洁装置30中。落在清洁装置30中的调色剂通过设置成沿着清洁装置30的纵向方向延伸的进给螺杆34被供给到设置在清洁装置30相对于清洁装置30的纵向方向的前侧端部部分处的排出开口35a。进给到排出开口35a的调色剂通过自由下落而通过排出开口35a穿过连通构件40的管形部分43的内部,并且朝向设备主组件110中设置的收集部分50的进给部分52的内部排出。随后,在进给部分52中排出的调色剂容纳在附接到设备主组件110的收集部分50的收集容器51中。

6、连通构件的操作

接下来,将进一步描述本实施例中的连通构件40的操作。图9是示出转向单元1摆动并且连通构件40的管形部分43伸展的状态的透视图。图10是示出转向单元1摆动并且连通构件40的管形部分43收缩的状态的透视图。

当中间转印带11的偏移由于取决于成像设备100的变形、使用环境、使用条件(例如具有薄密度的图像的连续输出)等而导致的带单元10上负载波动而产生时,转向力施加在转向单元1上。因此,转向单元1在预定角度θ°的范围内围绕转向轴线j摆动并校正带的偏移。此时,清洁装置30构造成以便可以与转向单元1一体地围绕转向轴线j在±1.5°的范围内摆动。例如,在能够在a3尺寸纸上打印图像的成像设备100的情况下,中间转印带11的宽度为297mm或更大。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转向单元1和清洁装置30的相对于纵向方向的端部部分在竖向方向上在±(297/2)×tan(1.5°)≈±3.9mm或更大的量的范围内移动。这里,考虑到制造和安装条件的变化,研究了转向单元1和清洁装置30的相对于纵向方向的端部部分在±5mm的范围内移动的情况。因此,结果是在这种情况下,当反作用力为50gf或更小时,关于转向单元1的带偏移校正动力没有问题。即,结果是从转向单元1的带偏移校正动力的观点出发,相对于由波纹管形弹性构件构成的管形部分43的伸展和收缩方向的弹簧常数可以期望地为0.098n/mm或更小。该弹簧常数可以优选地尽可能小。在本实施例中,弹簧常数为0.098n/mm或更小。

例如,在如图9所示中间转印带11朝向后侧偏移的情况下,转向单元1摆动,以使得其前侧围绕转向轴线j在竖向方向上向上移动以便校正这种带偏移。此时,连通构件40的由波纹管形弹性构件构成的管形部分43伸展而基本上不对转向操作施加负载,并且能够维持排出开口35a与接收开口50a之间的连通。

此外,在如图10所示中间转印带11朝向前侧偏移的情况下,转向单元1摆动,以使得其后侧围绕转向轴线j在竖向方向上向上移动以便校正这种带偏移。此时,连通构件40的由波纹管形弹性构件构成的管形部分43收缩而基本上不对转向操作施加负载,并且能够维持排出开口35a与接收开口50a之间的连通。

这里,将考虑路径部分由刚性构件构成的情况,所述路径部分构成从清洁装置30朝向设备主组件110中设置的收集部分50的调色剂输送部分并且对应于本实施例中的连通构件40的管形部分43。此外,类似于上述示例,假设转向单元1的相对于纵向方向(转向辊13的旋转轴线方向)的端部部分在竖向方向上在±3.9mm或更大的量(距离)的范围内移动。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在转向单元1的纵向端部部分在竖向方向上向上移动的情况下维持路径部分与收集部分50之间的连通,考虑到制造和安装条件的变化,需要路径部分具有约5mm或更大的长度。此外,为了在转向单元1的纵向端部部分在竖向方向上向下摆动的情况下容纳路径部分,在收集部分50中需要5mm或更大的空间(路径部分的容纳区域)。因此,存在从清洁装置30朝向设备主组件110中设置的收集部分50的输送部分的结构尺寸增大并且因此导致成像设备100的尺寸增大的可能性。此外,在这种结构的情况下,为了抑制转向操作上的负载,需要在路径部分与收集部分50之间形成间隙,并且单独提供用于密封间隙的密封构件。

另一方面,根据本实施例,连通构件40的管形部分43由能够伸展和收缩的波纹管形弹性构件构成,使得不需要在设备主组件110中设置的收集部分50中为连通构件40提供容纳区域。因此,可以实现从清洁装置30朝向设备主组件110中设置的收集部分50的调色剂输送部分的结构的尺寸减小,使得可以实现成像设备100的尺寸减小。即,根据本实施例,连通构件40的管形部分43由波纹管形弹性构件构成,并且因此,连通构件40的长度和由收集部分50占据的空间可以最小化,使得可以实现成像设备100的尺寸减小。此外,连通构件40的管形部分43能够伸展和收缩,并且因此,上接合部分41、下接合部分42和管形部分43可以通过结合等被密封。因此,不需要单独设置密封构件来抑制调色剂从调色剂的输送部分(所述调色剂的输送部分从清洁装置30朝向设备主组件110中设置的收集部分50)的泄漏,或者可以减少其必要性。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例,可以实现从可以与转向辊13一起摆动的清洁装置30朝向设置在预定位置处的收集部分50的调色剂输送部分的结构的尺寸减小。由此,可以实现成像设备100的尺寸减小。

[实施例2]

将描述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本实施例中的成像设备的基本构造和操作与实施例1中的成像设备的基本结构和操作相同。因此,在本实施例的成像设备中,具有与实施例1中的成像设备的功能和构造相同或对应的功能和构造的元件由与实施例1中的附图标记或符号相同的附图标记或符号表示,并且将省略详细描述。

在实施例1中,成像设备100采用自动带中心对准类型。然而,本发明不限于应用于采用自动带中心对准类型的成像设备,而是在成像设备是其中清洁装置可以与转向辊一起摆动的成像设备时可应用。在本实施例中,成像设备100通过传感器检测中间转印带11相对于宽度方向的端部部分位置,并且基于中间转印带11的端部部分位置的检测结果通过由驱动控制装置控制转向辊13的姿态来校正带偏移。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在具有这种构造的成像设备100中,与实施例1中的连通构件类似的连通构件40应用于调色剂输送部分,所述调色剂输送部分可以与转向辊13一起摆动并且将调色剂从清洁装置30朝向设备主组件110中设置的收集部分50输送。

图11是本实施例中的带单元10和带单元10的附近的透视图。图12的部分(a)和(b)是用于说明稍后描述的传感器单元和转向驱动部分的示意性结构图。图13是连通构件40和连通构件40的附近的侧剖视图。图14是带清洁装置30及其周边的透视图。

带单元10包括作为第一支撑构件的单元框架71和作为第二支撑构件的可摆动框架72。相应的初级转印辊16以及拉伸辊中的次级转印相对辊12、第一空转辊14和第二空转辊15由单元框架71可旋转地支撑。此外,拉伸辊中的转向辊13的旋转轴的前侧端部部分由可摆动框架72可旋转地支撑。此外,转向辊13的旋转轴的后侧端部部分由转向臂81(图12的部分(a))可旋转地支撑。此外,可摆动框架72的后侧端部部分由转向辊13的旋转轴的后侧端部部分可旋转地保持,并且通过转向辊13由转向臂81(图12的部分(b))支撑。

此外,作为设置在可摆动框架72的前侧端部部分处的摆动轴(旋转轴)的转向轴73(图13)由设置在单元框架71上的转向轴支撑部分74(图13)可旋转地支撑。转向轴73的轴线构成转向轴线j'。因此,可摆动框架72可相对于单元框架71(次级转印相对辊12)摆动。

转向臂81(图12的部分(a))由单元框架71支撑,以便可围绕设置在单元框架71的后侧板上的臂旋转轴82旋转。在单元框架71的后侧板上,设置偏心凸轮83(图12的部分(a))。转向臂81由作为推压器件的转向弹簧84推压,以便接触该偏心凸轮83。偏心凸轮83由作为驱动源的转向马达85旋转驱动,并且转向臂81的相对于摆动方向的角位置根据其停止位置确定。在本实施例中,转向驱动部分80由转向臂81、偏心凸轮83、转向弹簧84、转向马达85等构成。

此外,带单元10设置有作为位置检测器件的传感器单元90,所述传感器单元90用于检测中间转印带10相对于中间转印带11的宽度方向的端部部分(在本实施例中为前侧端部部分)的位置。在本实施例中,传感器单元90构造成包括传感器标记91和多个光遮断器92。传感器标记91由可摆动框架72支撑,以便可围绕标记旋转轴91c旋转(可摆动)。在传感器标记91的一个端部部分处,设置有可旋转的检测辊91a,并且在传感器标记91的另一个端部部分处,设置有光遮挡部分91b,所述光遮挡部分91b用于根据其相对于旋转方向的角位置来对光遮断器92遮光。传感器标记91接触中间转印带11的前侧端部部分,并且随着带偏移的产生而旋转。随后,光遮挡部分91b根据中间转印带11相对于宽度方向的进给位置来对光遮断器92遮光,并且因此能够检测进给位置。控制器120(图12的部分(a))根据光遮断器92的输出信号致动转向马达85并使转向辊13摆动。因此,中间转印带11的宽度方向位置随着中间转印带11的循环移动而被校正。

在本实施例中,转向单元1由上述的转向辊13、可摆动框架72、转向驱动部分80、传感器单元90、控制器120等构成。

在本实施例中,类似于在实施例1中,清洁装置30由转向单元1(具体地,通过可摆动框架72)保持,以便可以与转向单元1一起摆动。在本实施例中,设置有排出开口35a的排出部分35设置在清洁装置30的前侧纵向端部部分处。在本实施例中,类似于在实施例1中,在设备主组件110中设置有进给部分52,所述进给部分52与收集容器51一起构成收集部分50并且设置有接收开口50a。在本实施例中,类似于在实施例1中,清洁装置30的排出开口35a和收集部分50的接收开口50a通过连通构件40彼此连通。本实施例中的连通构件40的结构与实施例1中的连通构件40的结构基本上相同。然而,在本实施例中,上接合部分41的形状等适合于清洁装置30的排出部分35。

当中间转印带11的偏移由于成像期间带单元10上的负载的波动而产生时,中间转印带11的宽度方向上的端部部分位置由传感器单元90检测。基于其信息,控制器120引起转向驱动部分80使转向辊13围绕转向轴线j'在预定角度θ°的范围内摆动,并且因此校正带偏移。此时,连通构件40的由波纹管形弹性构件构成的管形部分43伸展和收缩而基本上不对转向操作施加负载,并且能够维持排出开口35a与接收开口50a之间的连通。

此外,还在本实施例中,类似于在实施例1中,可以实现从清洁装置30朝向设备主组件110中设置的收集部分50的调色剂输送部分的结构的尺寸减小,使得可以实现成像设备100的尺寸减小。此外,还在本实施例中,类似于在实施例1中,不需要单独设置密封构件来抑制调色剂从调色剂输送部分(所述调色剂输送部分从清洁装置30朝向设备主组件110中设置的收集部分50)的泄漏,或者可以减少其必要性。

如上所述,本发明还适用于如在本实施例中其中转向单元1由致动器驱动的构造,使得可以获得与实施例1的效果类似的效果。

在本实施例中,转向单元1通过竖向地移动转向辊13相对于转向辊13的旋转轴线方向的一个端部部分来使转向辊13摆动,但是例如也可以采用其中转向辊13通过使其相对端部部分在彼此相反的方向上移动而摆动的结构。

[实施例3]

接下来,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3。

[成像设备]

图15是本实施例中的成像设备1100的图示。如图15所示,成像设备1100是中间转印类型的串联式彩色数字打印机,其中四个成像部分1109沿着中间转印带1101设置。

作为四个图像承载构件的感光鼓1103分别在其表面处通过充电辊1104被均匀地充电。用于黄色、品红色、青色和黑色的图像信号分别输入到激光扫描仪1105中,并且根据图像信号用激光(激光束)照射鼓表面,并且中和电荷使得形成潜像。形成在鼓表面上的潜像由显影装置1106用相应的黄色、品红色、青色和黑色的调色剂显影。通过显影形成在鼓上的调色剂图像通过初级转印辊1107被连续地初级转印到中间转印带1101的表面上。感光鼓1103上的转印残余调色剂由鼓清洁器1108收集。

另一方面,通过片材进给辊对1121从盒式片材进给部分1120进给的例如纸张的记录材料p朝向对准辊对1122被输送,并且随后与中间转印带1101上的调色剂图像同步地朝向次级转印部分t2被输送。中间转印带1101上的调色剂图像通过内部次级转印辊1110和外部次级转印辊1111在次级转印部分t2处转印到记录材料p上,并且随后被朝向定影装置1130发送。在调色剂图像通过定影装置1130在加热和压力的施加下定影在记录材料p上之后,发送到定影装置1130的记录材料p排出到成像设备1100的外部。在次级转印部分t2处未转印到记录材料p上的中间转印带1101上的转印残余调色剂由中间转印带清洁器单元1102收集。

(中间转印单元)

图16的部分(a)、(b)和(c)是中间转印单元1200的图示。中间转印单元1200是包括作为中间转印构件的中间转印带1101的带进给装置,所述中间转印带1101通过多个拉伸辊拉伸并且通过拉伸辊被旋转和进给。中间转印带1101是使用聚酰亚胺等的环形带构件。中间转印带1101通过由框架1201的一部分可旋转地支撑并且一体地组装的驱动辊1110、转向辊1112、拉伸辊1113、1114和初级转印辊1107拉伸,并且这些组成部件构成中间转印单元1200。作为第一辊的驱动辊1110还用作形成次级转印部分t2的内部次级转印辊。作为第二辊的转向辊1112通过压缩弹簧1213被推压以便从中间转印带1101的内表面按压中间转印带1101,并且还用作用于向中间转印带1101施加张力的张力辊。

如图16的部分(a)所示,初级转印辊1107通过中间转印带1101与感光鼓1103组合形成初级转印部分t1,并通过将黄色、品红色、青色和黑色的调色剂图像叠加和转印在中间转印带1101上而形成彩色图像。另一方面,在单色成像期间,如图16的部分(b)所示,用于黄色、品红色和青色的初级转印辊1107、中间转印带1101和用于黄色、品红色和青色的感光鼓1103通过未示出的升降机构彼此分开,并且随后停止用于黄色、品红色和青色的感光鼓1103。随后,单色调色剂图像由用于黑色的初级转印辊1107和用于黑色的感光鼓1103形成在中间转印带1101上,所述初级转印辊1107和感光鼓1103通过中间转印带1101形成初级转印部分t1。在成像设备1100的待机状态下,如图16的部分(c)所示,用于黑色的初级转印辊1107和拉伸辊1114也移动,使得中间转印带1101置于与四个感光鼓1103完全分开的状态下。

(转向机构)

图17是中间转印单元1200的转向机构的透视图,并且图18的部分(a)、(b)和(c)是转向机构的操作的图示。

作为转向机构的转向单元包括转向辊1112、可旋转地支撑转向辊1112的转向辊支撑构件1211以及旋转轴1214。转向单元通过旋转轴1214由框架1201可枢转地支撑。转向单元相对于中间转印单元1200的安装方向设置在框架1201的下游。

转向辊1112在其相对端部部分处由构成转向单元的转向辊支撑构件1211支撑,使得转向辊1112随着中间转印带1101的旋转而旋转。在转向辊1112的相对端部部分处,滑动环部分1212的旋转受到限制。在本实施例中,滑动环部分1212包括轴承1212a并且还用作转向辊1212的支承构件。此外,滑动环部分(支承构件)1212由转向辊支撑构件1211在箭头x方向上可滑动地支撑,使得转向辊1112被压缩弹簧1213压抵到中间转印带1101。滑动环部分1212设置在转向辊1112相对于转向辊1112的轴向方向的端部部分处。转向辊支撑构件1211通过旋转轴1214由框架1201可枢转地支撑。旋转轴1214相对于作为框架构件的框架1201围绕与转向辊1112的轴线交叉的轴线可枢转地支撑构成转向单元的转向辊支撑构件1211。

图18的部分(a)所示的状态是中间转印带1101相对于转向辊1112关于转向辊1112的轴向方向的中心以良好的平衡被拉伸的状态。当中间转印带1101从图18的部分(a)所示的状态产生如图18的部分(b)所示的朝向左侧方向(轴向方向的一个方向)的偏移时,摩擦力在中间转印带1101与设置在相对端部部分处的滑动环部分1212中的每一个之间产生。此时,中间转印带1101与相对的滑动环部分1212之间的支承宽度在左侧和右侧上彼此不同,使得左侧(相对于轴向方向的一侧)上的摩擦力大于右侧(相对于轴向方向的另一侧)上的摩擦力,并且因此转向辊1112在转向辊1112的左侧下降的方向上枢转。因此,驱动辊1110和转向辊1112不对准,使得中间转印带1101在转向辊1112位于中间转印带1101周围的卷绕部分处产生朝向右侧的带偏移,并且因此校正带位置的偏移。此外,如图18的部分(c)所示,在朝向右方向(轴向方向的另一方向)的偏移发生的情况下,中间转印带1101与右侧(相对于轴向方向的另一侧)上的滑动环部分1212之间的摩擦力变大,使得转向辊1112在转向辊1112的右侧下降的方向上枢转。因此,中间转印带1101在转向辊1112位于中间转印带1101周围的卷绕部分处产生朝向左侧(相对于轴向方向的一侧)的带偏移,使得校正带位置的偏移。

在中间转印单元1200中,通常,当中间转印带1101被旋转驱动时,由于例如拉伸辊的对准的偏差和辊直径的轻微纵向分布的偏差的影响在一个方向上发生带偏移。然而,当中间转印带1101与相对的滑动环部分1212之间的摩擦力的平衡相应地逐渐改变并且转向辊1112枢转时,中间转印带1101的偏移速度逐渐减小并且稳定在其中带偏移平衡的转向枢转姿态中。

(中间转印带清洁器单元)

图19是中间转印带清洁器单元1102的安装状态的图示。由框架1201可枢转地支撑的转向单元包括作为清洁单元的中间转印带清洁器单元1102,所述中间转印带清洁器单元1102在与转向辊1112相对的位置处与中间转印带1101接触,并且用于清洁中间转印带1101。

中间转印带清洁器单元1102包括作为清洁构件的清洁刮刀1031和排出开口1035,所述清洁刮刀1031用于与中间转印带1101接触地收集调色剂,所述排出开口1035设置在转向辊相对于转向辊1112的轴向方向的一端部部分侧上并且允许调色剂通过排出开口1035排出。中间转印带清洁器单元1102固定到转向单元并且与中间转印单元1200一起设置,以便安装到成像设备1100和从成像设备1100拆卸。

中间转印带清洁器单元1102使得清洁刮刀1031的自由端部在与转向辊1112相对的位置处接触中间转印带1101,以便通过清洁刮刀1031的弹性变形来形成接触压力,并且使得清洁刮刀1031收集中间转印带1101上的转印残余调色剂。如上所述,转向辊1112在其相对端部部分处由滑动环部分(支承构件)1212可旋转地支撑,并且经由压缩弹簧1213由转向辊支撑构件1211可滑动地支撑。中间转印带清洁器单元1102在其相对端部部分处固定到滑动环部分1212,使得中间转印带清洁器单元1102与转向辊1112成一体,并且与转向辊支撑构件1211一起枢转。即,即使在由于产生中间转印带1101的偏移而使转向辊1112枢转的情况下,清洁刮刀1031也在某一位置处被按压接触到中间转印带1101以便总是维持平行状态,并且因此能够与中间转印带1101稳定地维持摩擦状态。

此外,支撑清洁刮刀1031的清洁器容器1034包括用于与稍后描述的中间进给单元连接的第一突出部1034a和第二突出部1034b。

第一突出部1034a是接触部分,所述第一突出部1034a用于通过中间转印单元1200在安装方向上的移动克服与连接构件1302接触的波纹管(波纹管形管)的弹力而将连接构件1302移动到预定位置。第二突出部1034b是在连接构件1302移动到预定位置之后通过中间转印单元1200的安装操作与连接构件1302接合的接合部分。具体地,第一突出部1034a通过中间转印单元1200在安装方向(图27的箭头方向)上的移动而接触稍后描述的中间进给单元侧上的连接构件1032(图27),并且相对于与安装方向交叉的方向(图22的箭头z方向)向下按压连接构件1302。第二突出部1034b与由第一突出部1034a向下推动的连接构件1302接合,并且连接中间转印带清洁器单元1102和中间进给单元,使得执行中间转印带清洁器单元1102相对于与安装方向交叉的方向(图22的箭头z方向)的定位。

图20是中间转印带清洁器单元1102和中间转印带清洁器支撑部分的剖视图。中间转印带1101上的转印残余调色剂被由清洁器容器1034支撑的清洁刮刀1031刮掉并收集在清洁器容器1034中。收集在清洁器容器1034中的收集调色剂通过其自重落在设置在清洁器容器1034中的收集调色剂进给路径1032中。落在设置在清洁器容器1034中的收集调色剂进给路径1032中的收集调色剂通过设置在收集调色剂进给路径1032中的收集调色剂进给螺杆1033朝向相对于清洁器容器1034的纵向方向的一个端部部分(图20中的向前方向)进给。此后,收集调色剂到达设置在相对于清洁器容器1034的纵向方向的一个端部部分(相对于图20中的向前方向的端部部分)处的排出开口1035,并且通过稍后描述的中间进给单元1300,并且随后容纳在设置在成像设备主组件中的收集调色剂盒(未示出)中。

中间转印带清洁器单元1102和转向单元通过如上所述的旋转轴1214由中间转印单元的框架支撑,但是经受由于自重基本上沿重力方向的力、带张力和清洁刮刀1301的弹性反作用力。当过大的弯曲力在支撑旋转轴1214的框架1201(图17)中产生时,框架1201变形,使得中间转印带清洁器单元1102和转向单元向下位移导致下弯。因此,位移导致例如由于妨碍转向操作而导致的带偏移恢复动力降低以及由于未施加期望的带张力而导致图像缺陷的不便。

因此,在本实施例中,中间转印带清洁器单元1102和转向单元通过承载清洁刮刀1031的清洁刮刀支架1037由设置在成像设备1100中的支撑部分1036基本上水平地支撑。

支撑部分1036设置在成像设备1100的设备主组件上,并且相对于成像设备1100的框架围绕与转向辊1112的轴线交叉的轴线可枢转地支撑转向单元。支撑部分1036与旋转轴1214同轴地与清洁刮刀支架1037点接触,以便不阻止转向辊1112的枢转。当中间转印单元1200安装在成像设备1100中和从成像设备1100拆卸时,支撑部分1036相对于清洁刮刀支架1037滑动,并且因此期望使用滑动特性高的材料,例如聚缩醛(pom)。

(中间进给单元)

图21是在包括中间转印带清洁器单元1102的中间转印单元1200以及中间进给单元1300和支撑部分1036是安装在成像设备1100中的部分的状态下,以上各单元的透视图。图22是中间进给单元1300的透视图。

中间进给单元1300包括连接构件1302、进给管1303、波纹管1304和进给螺杆1305。连接构件1302通过设置在成像设备1100中的连接构件引导件1301在箭头z方向上被可滑动地支撑。这里,箭头z方向是转向单元的枢转方向,并且还是波纹管1304的伸展和收缩方向,并且是与中间转印单元1200的安装方向(图27的箭头方向)交叉的方向。连接构件1302连接清洁器容器1034的排出开口1035和波纹管1304。进给管1303设置在成像设备1100中,并且在其中设置有进给螺杆1305。波纹管1304是由橡胶构成的波纹管形管状构件。该波纹管1304与连接构件1302接合,并与设置在成像设备1100中的进给管1303连接。波纹管1304是弹性构件,所述波纹管1304能够在箭头z方向上变形(伸展和收缩)以便连接设置在成像设备1100中的进给管和由中间转印单元1200可枢转地支撑的中间转印带清洁器单元1102。波纹管1304可以理想地具有小的弹性反作用力,以便不妨碍中间转印带清洁器单元1102的枢转。在本实施例中,波纹管1304能够在图22中的箭头z方向上伸展和收缩。具体地,波纹管1304在转向辊1112和中间转印带清洁器单元1102的最大枢转时在箭头z方向上伸展和收缩±5.5mm,并且此时的弹性反作用力设定为50gf或更低。

此外,连接构件1302包括接触设置在清洁器容器1034上的第一突出部1034a的第一接收部分1302a和与设置在清洁器容器1304上的第二突出部1034b接合的第二接收部分1302b。第一接收部分1302a接触设置在清洁器容器1034上的第一突出部1034a,并且通过第一突出部1034a在安装方向(图27的箭头方向)上的移动在与安装方向(图27的箭头方向)交叉的方向上被向下推动。通过由第一突出部1034a向下推动连接构件1302,第二接收部分1302b被向下推动到第二接收部分1302b可以与在安装方向上移动的第二突出部1034b接合的位置。第二接收部分1032b通过与在安装方向上移动的第二突出部1034b接合而连接中间转印带清洁器单元1102的排出开口1035和中间进给单元1300的波纹管,并且处于第二接收部分1302b可通过跟随中间转印带清洁器单元1102的枢转而移动的状态。

此外,在包括中间转印带清洁器单元1102的中间转印单元1200未安装在成像设备1100中的状态下,连接构件1302相对于箭头z方向与波纹管1304接合的位置以下列方式确定。即,连接构件1302相对于箭头z方向的位置由连接构件1302的自重与由波纹管1304的橡胶硬度和厚度确定的弹性反作用力之间的关系确定。连接构件1302的自重和波纹管1304的弹性反作用力被设置成使得第一接收部分的位置设置在清洁器容器1034上的第一突出部1034a在中间转印带清洁器单元1102的枢转的中心对准范围中的最上位置和最下位置之间。换句话说,采用以下构造。即,转向辊1112可以在第一枢转角度与第二枢转角度之间枢转。例如,当转向辊1112的枢转角度是第一枢转角度时,设置清洁器容器1034的排出开口1035的端部部分位置是最上位置。另一方面,当转向辊1112的枢转角度是第二枢转角度时,设置清洁器容器1034的排出开口1035的端部部分位置是最下位置。此外,在转向辊1112的枢转角度是第一枢转角度的情况下,波纹管1304伸展,并且通过其恢复力,波纹管1304构造成使得转向辊1112在转向辊1112朝向第二枢转角度移动的方向上接收力。此外,在转向辊1112的枢转角度是第二枢转角度的情况下,波纹管1304收缩(压缩),并且通过其恢复力,波纹管1304构造成使得转向辊1112在转向辊1112朝向第一枢转角度移动的方向上接收力。通过采用这种构造,例如,即使在转向辊1112的任何枢转角度下,也可以避免波纹管1304总是收缩(压缩)或总是伸展。

(导轨)

如图23所示,成像设备1100包括并置的四个成像部分1109并且在一个侧表面处设置有开口1140,并且中间转印单元1200通过开口1140可一体地安装在成像设备1100的壳体的内部中和从所述内部拆卸。在成像设备1100的该一个侧表面处,设置有可相对于成像设备1100打开的可打开构件1115,并且开口1140通过打开可打开构件1115来打开。顺便提及,在本实施例中,该可打开构件1115设置有与中间转印单元1200的驱动辊(内部次级转印辊)1110相对的外部次级转印辊1111以及对准辊对1122中的一个对准辊。因此,通过打开可打开构件1115,还打开了作为转印接收构件的进给路径。

图24是如从开口1140侧看到的成像设备1100的图示。如图24所示,在成像设备1100的壳体(设备主组件)中,彼此相对的侧板1151和1152由多个撑杆1153连接。中间转印单元1200在框架1201相对于拉伸辊的轴向方向的相对侧上的侧表面上设置有引导肋(待被引导的第一部分)1202和1203。在成像设备1100的侧板1151和1152的内壁表面上,分别与引导肋1202和1203相对地设置有用于保持引导肋1202和1203的导轨(第一引导部分)1161和1162。此外,在图23所示的成像设备1100中,包含感光鼓1103的四个成像部分1109设置在中间转印单元1200下方,并且通过联轴器1171由设置在一个侧板1152上的驱动单元1170旋转驱动,如图24所示。因此,当如图23所示安装和拆卸中间转印单元1200时,中间转印单元1200在成像部分1109的布置方向上穿过成像部分1109的上方。

图25是示出中间转印单元1200安装在导轨1162上的状态的透视图。实际上,导轨1161设置在与导轨1162相对的位置处,但是显示了中间转印单元1200的侧表面,并且因此在图25中未示出导轨1161。

图26是导轨1162的图示。如上所述,在与导轨1162相对的位置处设置有导轨1161,但在图26中也未示出。第一导轨1161a(稍后描述并且设置在布置在与导轨1162相对的位置处的导轨1161上)相对于图28的箭头z方向的位置与设置在导轨1162上的第一导轨1162a的位置相同。在图26中未示出的第二导轨1161b引导引导突出部1215,并且因此相对于图28的箭头z方向的位置与用于引导引导突出部1216的第二导轨1162b不同。但是,与用于引导引导突出部1216的第二导轨1162b一起,用于引导引导突出部1215的第二导轨1161b不仅限制清洁器的枢转,而且还在相同的时刻消除枢转的限制。

中间转印单元1200通过将设置在框架1202的相对侧表面上的引导肋1202a、1202b、1203a和1203b与设置在成像设备1100侧上的导轨1161和1162上的第一导轨1161a和1162a接合而被支撑。因此,中间转印单元1200在其安装和拆卸期间的姿态被管控,使得通过避免与周边构件(例如设置在中间转印带1101下方的成像部分1109和设置在中间转印带1101上方的撑杆1153)的接触来防止中间转印带1101损坏的不便。

另一方面,在中间转印单元1200中,相对于框架1201可枢转地设置的转向单元和中间转印带清洁器单元1102的姿态未由引导肋1202a、1202b、1203a和1203b充分管控。即,当转向辊1112根据中间转印带1101的偏移位置枢转时,转向单元和中间转印带清洁器单元1102在中间转印带1101的偏移方向侧上的端部部分降低。随后,存在在中间转印单元1200的安装和拆卸期间,转向单元和中间转印带清洁器单元1102接触设置在中间转印单元1200下方的成像部分1109的可能性。或者,存在设置在清洁器容器1034上的第一突出部1034a和第二突出部1034b的位置变化并且因此发生中间转印带清洁器单元1102与连接构件1302之间的不正确连接的可能性。

因此,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9和图26所示,在中间转印带清洁器单元1102的相对端部部分处,分别设置引导突出部(待被引导的第二部分)1215和1216。如图19所示,引导突出部1215设置在中间转印带清洁器单元1102相对于纵向方向(转向辊1112的轴向方向)的一侧上。设置该引导突出部1215的一侧是中间转印带清洁器单元1102与图21所示的中间进给单元1300连接的一侧。另一方面,引导突出部1216设置在中间转印带清洁器单元1102相对于纵向方向的另一侧上。

此外,导轨1161和1162分别设置有分别与引导突出部1215和1216接合的第二导轨(第二引导部分)1161b和1162b。这里,在转向单元和中间转印带清洁器单元1102从成像设备1100的开口1140侧上的安装开始位置穿过成像部分1109的上方期间,第二导轨1161b和1162b与引导突出部1215和1216接合并且管控转向单元和中间转印带清洁器单元1102的姿态。然而,在转向单元和中间转印带清洁器单元1102穿过成像部分1109的上方之后,第二导轨1161b和1162b在安装位置(安装完成位置)前方的位置a处消除其与中间转印带清洁器单元1102的引导突出部1215和1216的接合。因此,在中间转印单元1200的安装位置处,转向单元和中间转印带清洁器单元1102的姿态是可枢转的,使得实现抵抗中间转印带1101的偏移的转向。

(中间转印带清洁器单元与连接构件之间的连接过程)

将描述在将中间转印单元1200安装在成像设备1100中期间中间转印带清洁器单元1102与中间进给单元1300的连接构件之间的连接完成的连接过程。在以下描述中,将分阶段描述直到连接完成的过程。

(连接过程位置1)

图27是中间转印带清洁器单元1102和中间进给单元1300在其间的连接开始之前的状态(连接过程位置1)中的图示。在图27所示的连接过程位置1中,由框架1201可枢转地支撑的中间转印带清洁器单元1102在引导突出部1215和1216处由导轨1161b和1162b引导。因此,相对于框架1201可枢转地支撑的中间转印带清洁器单元1102通过设置在导轨1161和1162上的第二导轨1161b和1162b使得枢转姿态被管控。此外,中间进给单元1300的连接构件1302相对于箭头z方向的位置是波纹管1304的弹性反作用力和连接构件1302的自重如上所述彼此平衡的位置。在本实施例中,连接构件1302定位在图29所示的连接位置的上方预定距离d(mm)处。即,连接构件1302被设置成使得其第二接收部分1302b定位在设置在清洁器容器1034上的第二突出部1034b的上方图中预定距离d处。因此,当中间转印单元1200旨在原样安装在成像设备100中时,可能发生其与中间转印带清洁器单元1102的不正确连接。

(连接过程位置2)

因此,在第二突出部1034b和第二接收部分1302b开始其间的接合之前,在图28所示的连接过程位置2处,设置在清洁器容器1034上的第一突出部1034a通过中间转印单元1200在安装方向上的移动而接触设置在连接构件1302上的第一接收部分1302a,并且因此在与安装方向交叉的箭头z方向上向下推动连接构件1302。因此,连接构件1302的第二接收部分1302b和清洁器容器1034的第二突出部1034b在位置上彼此对准,使得可靠地执行其间的接合。图28示出设置在清洁器容器1034上的第一突出部1034a通过中间转印单元1200在安装方向上的移动而接触设置在连接构件1302上的第一接收部分1302a并且因此在箭头z方向上向下推动连接构件1302的状态(连接过程位置2)。通过第一突出部1034a与第一接收部分1302a之间的接触,与连接构件1302接合的波纹管1304在箭头z方向上向下收缩(压缩)。因此,可以执行连接构件1302的第二接收部分1302b与清洁器容器1304的第二突出部1304b在箭头z方向上的位置对准。

(连接完成位置)

图29是示出清洁器容器1034的第二突出部1034b和第二接收部分1302b彼此接合并且中间转印带清洁器单元1102与中间进给单元1300之间的连接完成的状态的图示。在第一突出部1034a接触第一接收部分1302a并在箭头z方向上向下推动连接构件1302之后,如图29所示,设置在清洁器容器1034上的第二突出部1034b与设置在连接构件1302上的第二接收部分1302b接合。随后,在第二突出部1034b与第二接收部分1032b接合之后,通过中间转印带清洁器单元1102的进一步移动,第一突出部1034a与第一接收部分1302a分开,并且清洁器容器1034的第一突出部1034a与连接构件1032的第一接收部分1302a之间的接触被消除。另外,通过在第二突出部1034b与第二接收部分1302b接合之后中间转印带清洁器单元1102在安装方向上的移动,如图29所示,清洁器容器1034的排出开口1035和波纹管1304彼此连接。此外,在图29所示的连接完成位置处,成像设备侧上的支撑部分1036如图20所示接触清洁刮刀支架1037,并且可枢转地支撑中间转印带清洁器单元1102,所述中间转印带清洁器单元1102通过引导突出部1215和1216的支撑被消除。

顺便提及,在第二突出部1034b与第二接收部分1032b接合之后,设置在清洁器容器1034上的引导突出部1215和1216与设置在导轨1161和1162上的导轨1161b和1162b的接合被消除。因此,不阻止中间转印带清洁器单元1102在完成中间转印带清洁器单元1102安装到成像设备1100中的状态下的枢转。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例,在中间转印带清洁器单元到成像设备中的安装过程中,能够在清洁器容器与中间进给单元之间伸展和收缩的波纹管通过连接构件在重力方向上由清洁器容器的第一突出部向下推动,并且然后其与清洁器容器的连接通过第二突出部完成。因此,能够安装在成像设备中和从成像设备拆卸的中间转印带清洁器单元在其安装过程中可以与设置在成像设备侧上并且能够伸展和收缩的波纹管可靠地连接。

[实施例4]

在上述实施例3中,其中设置在清洁器容器1034上的引导突出部(待被引导的第二部分)1215和1216相对于箭头z方向的位置被限制到相同位置(高度)直到第二突出部1034b与第二接收部分1302b接合的构造作为示例被描述,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

在本实施例中,描述了设置在清洁器容器1034上的引导突出部(待被引导的第二部分)1215相对于箭头z方向的位置在第一突出部1034a接触第一接收部分1302a之前被限制到另一个引导突出部1216的下方的位置(高度)的构造。在下文中,将使用图30的部分(a)和(b)来描述构造。图30的部分(a)是在本实施例中的设备主组件的后侧上的导轨1162的图示,其中导轨1162包括第二引导槽1162b。图30的部分(b)是在本实施例中的设备主组件的前侧上的引导突出部1161的图示,其中导轨1161包括第二引导槽1161b。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30的部分(a)所示,设备主组件的后侧上的导轨1162设置有作为第二引导部分的第二引导槽1162b。此外,如图30的部分(b)所示,设备主组件的前侧上的导轨1161设置有作为第二引导部分的第二引导槽1161b。在上述实施例3中,作为第二引导部分的用于相对于箭头z方向从下方限制引导突出部的位置的导轨作为示例被描述,但是在本实施例中,使用用于相对于箭头z方向从上方和下方限制引导突出部的位置的引导槽。因此,作为待被引导的第二部分的设置在中间转印带清洁器单元1102的相对端部部分处的引导突出部1215和1216的形状与实施例3中的形状不同,并且是能够通过在图30的部分(a)和(b)中所示的引导槽相对于箭头z方向从上方和下方限制(管控)的圆柱形状。

图30的部分(b)中所示的导轨1161设置在图24所示的成像设备1100相对于转向辊1112的轴向方向(图17所示的轴线1112a的方向)的一侧上。此外,图30的部分(a)中所示的导轨1162相对于转向辊1112的轴向方向与导轨1161相对地设置,并且设置在与图24所示的成像设备1100的上述一侧相对的另一侧上。顺便提及,成像设备1100的设置有导轨1162的另一侧是成像设备1100的如图24所示设置有驱动单元1170的后侧rr。此外,成像设备1100的设置有导轨1161的上述一侧是设置有包括波纹管1304和连接构件1302的中间进给单元1300(图21)的一侧,并且是设备主组件的与设备主组件的设置有驱动单元1700的后侧rr相对的前侧fr。

图30的部分(b)中所示的上述一侧(设备主组件的前侧fr)上的引导槽1161b具有其中在中间转印单元1200安装在成像设备1100中的过程中中间转印带清洁器单元的一侧相对于中间转印带清洁器单元的另一侧向下枢转的范围。即,引导槽1161b具有其中一侧上的引导突出部1215相对于图30的部分(a)中所示的另一侧上的引导突出部1216向下枢转的范围。在本实施例中,其中引导槽1161b引起中间转印带清洁器单元枢转的范围被设置到从位置g到位置c的范围,在所述位置g处中间转印带清洁器单元穿过成像部分1109的上方,在所述位置c处引导突出部1215和1216的支撑被消除,并且位置c位于安装位置(安装完成位置)a前方。顺便提及,引导突出部1215和1216的支撑被消除的位置c是类似于在上述实施例3中引导突出部的支撑被消除的位置。

如图30的部分(b)所示,设备主组件的前侧fr上的导轨1161的引导槽1161b逐渐将引导突出部1215的位置从中间转印带清洁器单元1102穿过成像部分1109的上方的位置g朝向相对于高度方向朝下的位置改变。此时,如图30的部分(a)所示,即使当中间转印带清洁器单元1102穿过中间转印带清洁器单元1102穿过成像部分1109的上方的位置g时,设备主组件的后侧rr上的导轨1162的引导槽1162b也不改变引导突出部1216相对于高度方向的位置。因此,设备主组件的前侧fr上的引导突出部1215相对于高度方向的位置低于设备主组件的后侧rr上的引导突出部1216。此外,如图30的部分(b)所示,前侧fr上的导轨1161的引导槽1161b管控(限制)引导突出部1215的位置,使得中间转印带清洁器单元1102的枢转位置(姿态)在位置c处位于中心对准范围中的下端。此外,枢转姿态通过中间转印带清洁器单元1102的自重维持,使得即使当中间转印带清洁器单元1102处于可枢转位置时,中间转印带清洁器单元1102也能够可靠地与包括波纹管1304和连接构件1302的中间进给单元1300接合。

在本实施例中,如上所述,设置在中间转印带清洁器单元1102上的一个引导突出部(待被引导的第二部分)1215相对于高度方向的位置被管控到另一个引导突出部1216下方的位置,并且因此,通过中间转印带清洁器单元1102在安装方向上的进一步移动,第一突出部1034a接触第一接收部分1302a并向下推动连接构件1302。后续操作类似于上述实施例3中的操作,并且因此,在本实施例中将省略其描述。

顺便提及,在实施例4中,其中引导槽1161b和1162b被设置为用于引导设置在中间转印带清洁器单元(清洁器容器)上的引导突出部(待被引导的第二部分)的构造作为示例被描述。即,在实施例4中,其中用于在转向单元和中间转印带清洁器单元的枢转方向上相对于高度方向朝上和朝下限制引导突出部1215和1216移动的引导槽的构造作为示例被描述。然而,用于引导设置在清洁器容器上的引导突出部(待被引导的第二部分)的结构不限于此,而是还可以是例如用于至少限制引导突出部朝向下侧移动(由于自重向下移动)的导轨的导件状的构件。

如上所述,同样在本实施例中,在中间转印带清洁器单元到成像设备中的安装过程中,能够在清洁器容器与中间进给单元之间伸展和收缩的波纹管通过连接构件在重力方向上由清洁器容器的第一突出部向下推动,并且然后其与清洁器容器的连接通过第二突出部完成。因此,能够安装在成像设备中和从成像设备拆卸的中间转印带清洁器单元在其安装过程中可以与设置在成像设备侧上并且能够伸展和收缩的波纹管可靠地连接。

[其他实施例]

以上基于具体实施例描述了本发明,但是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例。

在上述实施例中,环形带是中间转印带,但是还可以是光敏(构件)带、(感光构件)、静电记录介电构件带(静电记录介电构件)或进料带(记录材料承载构件)。

此外,在上述实施例中,连通构件被保持在成像设备的设备主组件中,但是例如还可以与带单元一起可安装在设备主组件中和从设备主组件拆卸。

此外,本发明不限于应用于其中带进给装置(带单元)可安装在成像设备的设备主组件中和从所述设备主组件拆卸的构造,而是还可以应用于其中带进给装置不容易从设备主组件拆卸的构造。

尽管已经参考示例性实施例描述了本发明,但是应理解,本发明不限于所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所附权利要求的范围应被赋予最广泛的解释,以便包含所有这些修改和等效结构和功能。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