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背光源及液晶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867529发布日期:2019-10-14 18:41阅读:131来源:国知局
一种背光源及液晶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显示技术,尤其涉及一种背光源及液晶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手机和电脑已成为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长时间的使用手机和电脑会对人眼造成较强刺激,带来诸如干眼症等疾病,威胁人类健康。目前,消除手机和电脑的显示屏对人眼负面影响的主要途径是去除蓝光。但现有的去除蓝光的手段会因为去除了高能量的蓝光而影响到画质,并且去除蓝光的工艺较为复杂、价格较高昂,同时其实际效果也比较不理想,一般吸收的蓝光为总体的20%左右,不能完全防止蓝光进入人眼。

由于无法通过完全防止蓝光进入人眼,手机和电脑的显示屏对人眼将负面影响,使用户极易产生眼疲劳。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背光源及液晶显示装置,以实现缓解用户的眼疲劳。

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背光源,包括:

基板;

多个发光二极管,位于所述基板的一侧,所述多个发光二极管包括用于发射可见光的可见光发光二极管和用于发射远红外光的远红外发光二极管。

可选地,所述可见光发光二极管包括蓝色发光二极管;

所述背光源还包括黄色荧光粉,所述黄色荧光粉位于所述蓝色发光二极管远离所述基板一侧,所述蓝色发光二极管发出的光照射所述黄色荧光粉发出白光。

可选地,所述背光源还包括封装层,所述封装层位于所述发光二极管背离所述基板一侧;

所述黄色荧光粉分布于所述封装层中。

可选地,多个所述可见光发光二极管包括数量相等的红色发光二极管、绿色发光二极管和蓝色发光二极管;所述红色发光二极管、所述绿色发光二极管和所述蓝色发光二极管发出的光混合形成白光。

可选地,所述蓝色发光二极管的数量大于所述远红外发光二极管的数量。

第二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包括第一方面所述的背光源;

所述液晶显示装置还包括位于所述背光源出光侧的液晶显示面板;

所述液晶显示面板包括多个阵列排布的像素,每一所述像素均包括至少一个可见光发光区,所述可见光发光区出射可见光;至少部分所述像素包括远红外发光区,所述远红外发光区出射远红外光。

可选地,所述可见光发光区的面积大于所述远红外发光区的面积。

可选地,所述可见光发光区为长方形,所述远红外发光区位于所述可见光发光区的长边一侧;或者,所述远红外发光区位于所述可见光发光区的短边一侧;或者,所述远红外发光区围绕至少一个所述可见光发光区一周。

可选地,所述液晶显示面板包括滤光片层,所述滤光片层包括位于所述可见光发光区的红光滤光片、绿光滤光片、蓝光滤光片和远红外滤光片,所述红光滤光片用于通过红光波段,所述绿光滤光片用于通过绿光波段,所述蓝光滤光片用于通过蓝光波段;所述远红外滤光片位于所述远红外滤光区,用于透过远红外光并过滤掉可见光。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源包括远红外发光二极管,远红外发光二极管发射的远红外光对于缓解视疲劳、促进血液流动有着明显作用。远红外发光二极管的发光波长例如可以大于4μm且小于14μm。波长处于4um-14um的远红外光被称为“生命之光”,因其能被人体吸收,引起人体内分子振动,产生热反应,从而提高皮下组织温度、促进皮下微血管的扩张、加速血液的流动,进而提高人体新陈代谢速率。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背光源,以实现缓解用户的眼疲劳。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背光源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沿图1中aa’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背光源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背光源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背光源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背光源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液晶显示装置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8为沿图7中bb’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液晶显示装置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像素的俯视结构放大图;

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像素的俯视结构放大图;

图1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像素的俯视结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发明,而非对本发明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发明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结构。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背光源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2为沿图1中aa’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参考图1和图2,背光源100包括基板120和多个发光二极管110,多个发光二极管110位于基板120的一侧,多个发光二极管110包括用于发射可见光的可见光发光二极管111和用于发射远红外光的远红外发光二极管112。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源包括远红外发光二极管,远红外发光二极管发射的远红外光对于缓解视疲劳、促进血液流动有着明显作用。远红外发光二极管的发光波长例如可以大于4μm且小于14μm。波长处于4um-14um的远红外光被称为“生命之光”,因其能被人体吸收,引起人体内分子振动,产生热反应,从而提高皮下组织温度、促进皮下微血管的扩张、加速血液的流动,进而提高人体新陈代谢速率。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背光源,以实现缓解用户的眼疲劳。

可选地,参考图1和图2,可见光发光二极管111包括蓝色发光二极管1111,蓝色发光二极管1111可以发射蓝光。背光源100还包括黄色荧光粉130,黄色荧光粉130位于蓝色发光二极管1111远离基板120一侧,蓝色发光二极管1111发出的光照射黄色荧光粉130发出白光。

可选地,参考图1和图2,背光源100还包括封装层140,封装层140位于发光二极管110背离基板120一侧,黄色荧光粉130分布于封装层140中。封装层140例如可以采用硅胶制作。封装层140覆盖多个发光二极管110(即蓝色发光二极管1111和远红外发光二极管112)以及部分基板120,封装层140与基板120将发光二极管110包裹,保护发光二极管110免受外界损伤。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背光源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参考图3,背光源100包括荧光粉层131和封装层140,荧光粉层131中分布有黄色荧光粉130。荧光粉层131位于可见光发光二极管111(即蓝色发光二极管1111)的出光侧,荧光粉层131位于可见光发光二极管111与封装层140之间。远红外发光二极管112的出光侧未设置黄色荧光粉130和荧光粉层131,因此,黄色荧光粉130不会对远红外发光二极管112发出的远红外光产生吸收,增强了远红外光达到人眼的亮度。

可选地,参考图2和图3,蓝色发光二极管1111的数量大于远红外发光二极管112的数量。设置较多的蓝色发光二极管1111,设置较少的远红外发光二极管112,保证了背光源100有足够的空间来容纳可见光发光二极管111,以便为液晶显示面板提供足够亮度的照明光束。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背光源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参考图4,多个可见光发光二极管110包括数量相等的红色发光二极管1112、绿色发光二极管1113和蓝色发光二极管1111。红色发光二极管1112发射红光,绿色发光二极管1113发射绿光,蓝色发光二极管1111发射蓝光。红色发光二极管1112、绿色发光二极管1113和蓝色发光二极管1111发出的光混合形成白光。

可选地,参考图4,背光源100还包括封装层140,封装层140位于发光二极管110背离基板120一侧。封装层140例如可以采用硅胶制作。封装层140覆盖多个发光二极管110(红色发光二极管1112、绿色发光二极管1113、蓝色发光二极管1111和远红外发光二极管112)以及部分基板120,封装层140与基板120将发光二极管110包裹,保护发光二极管110免受外界损伤。

可选地,参考图4,蓝色发光二极管1111的数量大于远红外发光二极管112的数量。由于红色发光二极管1112、绿色发光二极管1113和蓝色发光二极管1111相等,因此红色发光二极管1112和绿色发光二极管1113的数量大于远红外发光二极管112的数量。设置较多的红色发光二极管1112、绿色发光二极管1113和蓝色发光二极管1111,设置较少的远红外发光二极管112,保证了背光源100有足够的空间来容纳红色发光二极管1112、绿色发光二极管1113和蓝色发光二极管1111,以便为液晶显示面板提供足够亮度的照明光束。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背光源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参考图1和图5,背光源100还包括导光板150,多个发光二极管110位于基板120与导光板150之间,多个发光二极管110位于导光板150的背面,多个发光二极管110出射的光照射进入导光板150中,并由导光板150匀化后出射到液晶显示面板,为液晶显示面板提供均匀的照明光束。图5所示背光源100为直下式背光源。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背光源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参考图6,背光源100还包括导光板150,多个发光二极管110位于导光板150的侧面,多个发光二极管110出射的光照射进入导光板150中,并由导光板150匀化后出射到液晶显示面板,为液晶显示面板提供均匀的照明光束。图6所示背光源100为侧入式背光源。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液晶显示装置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8为沿图7中bb’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参考图7和图8,液晶显示装置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背光源100。液晶显示装置还包括位于背光源100出光侧的液晶显示面板200。液晶显示面板200包括多个阵列排布的像素300,每一像素300均包括至少一个可见光发光区310,可见光发光区310出射可见光。至少部分像素300包括远红外发光区320,远红外发光区320出射远红外光。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可以设置部分像素300包括远红外发光区320,另一部分像素300不包括远红外发光区320。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可以设置全部的像素300均包括远红外发光区320。

示例性地,参考图8,像素300包括三个可见光发光区310,分别为红色发光区311、绿色发光区312和蓝色发光区313。红色发光区311出射红光,绿色发光区312出射绿光,蓝色发光区313出射蓝光。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液晶显示装置包括上述实施例中的背光源,具有上述背光源的有益效果,即实现缓解用户的眼疲劳。

可选地,参考图8,液晶显示面板200包括滤光片层210,滤光片层210包括位于可见光发光区310的红光滤光片2111、绿光滤光片2112、蓝光滤光片2113和远红外滤光片212和远红外滤光片212,红光滤光片2111用于通过红光波段,绿光滤光片2112用于通过绿光波段,蓝光滤光片2113用于通过蓝光波段。远红外滤光片212位于远红外滤光区320,用于透过远红外光并过滤掉可见光。背光源100发出的光线中包括了白光和远红外光,白光和远红外光经过红光滤光片2111后变为红光,白光和远红外光经过绿光滤光片2112后变为绿光,白光和远红外光经过蓝光滤光片2113后变为蓝光,白光和远红外光经过远红外滤光片212后变为人眼不可见的远红外光。

可选地,参考图8,液晶显示面板200还包括阵列基板230、彩膜基板260以及位于阵列基板230和彩膜基板260之间的液晶层250。液晶显示面板200还包括第一偏光片220、第二偏光片270和驱动电路240。驱动电路240驱动液晶层250中液晶分子的旋转,以配合第一偏光片220和第二偏光片270控制液晶显示面板的通光量,实现图像显示。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液晶显示装置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参考图9,液晶显示面板200包括滤光片层210,滤光片层210包括位于可见光发光区310的红光滤光片2111、绿光滤光片2112、蓝光滤光片2113和远红外滤光片212,红光滤光片2111用于通过红光波段,绿光滤光片2112用于通过绿光波段,蓝光滤光片2113用于通过蓝光波段。滤光片层210在远红外滤光区320的部分透明,滤光片层210在远红外滤光区320未设置远红外滤光片212。滤光片层210在远红外滤光区320的部分在图9中以虚线框示意。滤光片层210在远红外滤光区320的部分可以镂空,滤光片层210在远红外滤光区320的部分也可以设置无选择性吸收的透明材料,具体可以根据产品需求而定,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可选地,参考图9,可以选择对可见光具有偏振效果但是对于远红外光没有偏振效果的第一偏光片220、第二偏光片270,并控制远红外滤光区320的液晶分子配合第一偏光片220和第二偏光片270完全阻挡可见光的出射,并使远红外滤光区320出射远红外光。

可选地,参考图8和图9,可见光发光区310的面积大于远红外发光区320的面积。设置可见光发光区310的面积较大,远红外发光区320的面积较小,保证了液晶显示面板200有足够的面积来发射可见光,保证了液晶显示装置正常的发光显示功能。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像素的俯视结构放大图,参考图10,可见光发光区310为长方形。远红外发光区320位于可见光发光区310的长边一侧。

示例性地,参考图10,三个可见光发光区310分别为红色发光区311、绿色发光区312和蓝色发光区313。红色发光区311、绿色发光区312和蓝色发光区313沿可见光发光区310的短边延伸方向依次排列成一行,远红外发光区320位于红色发光区311的长边一侧,远红外发光区320位于红色发光区311远离绿色发光区312一侧。

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像素的俯视结构放大图,参考图11,可见光发光区310为长方形。远红外发光区320位于可见光发光区310的短边一侧。

示例性地,参考图11,三个可见光发光区310分别为红色发光区311、绿色发光区312和蓝色发光区313。红色发光区311、绿色发光区312和蓝色发光区313沿可见光发光区310的短边延伸方向依次排列成一行。远红外发光区320位于红色发光区311、绿色发光区312和蓝色发光区313的短边同一侧。

图1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像素的俯视结构放大图,参考图12,远红外发光区320围绕至少一个可见光发光区310一周。

示例性地,参考图12,三个可见光发光区310分别为红色发光区311、绿色发光区312和蓝色发光区313。红色发光区311、绿色发光区312和蓝色发光区313沿可见光发光区310的短边延伸方向依次排列成一行,远红外发光区320围绕红色发光区311、绿色发光区312和蓝色发光区313一周。

注意,上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及所运用技术原理。本领域技术人员会理解,本发明不限于这里所述的特定实施例,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能够进行各种明显的变化、重新调整、相互结合和替代而不会脱离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虽然通过以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说明,但是本发明不仅仅限于以上实施例,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情况下,还可以包括更多其他等效实施例,而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范围决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