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通信管道线路工程子管内牵引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402957发布日期:2019-12-13 19:37阅读:361来源:国知局
一种通信管道线路工程子管内牵引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通信管道线缆铺设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通信管道线路工程子管内牵引装置。



背景技术:

通信管道由人孔或手孔、管道孔两部分组成。在市区的通信管道路上,每隔150米左右建有一个人孔或手孔,人孔或手孔均由人孔口圈、井盖、口腔、光缆支架、拉力环等部分组成。管道孔常见的规格为φ90mm的塑料管道或水泥管道,个别的管道孔内径为100mm或110mm。通信工程相关技术标准要求通信管孔内敷设了一条光缆之后,不得再敷设其他光缆,以防止已敷设的光缆被损坏。国家相关部委规定,城区、入户的通信管线一般都是敷设在通信管道内,新的城市建设要求不得在市区内再架设架空的通信线路,因此,城区内的通信管道资源极其珍贵。为了提高通信管孔的利用率,节约宝贵的通信管道资源,一般要求在φ90mm、φ100mm或φ110mm的通信管孔内敷设3~4根内径/外径规格分别为28/32mm或28/34mm的塑料子管,一条光缆只能敷设在一根子管内。

长期以来,通信管道线路工程中的管道光缆敷设,先要从一段通信管道的一个人孔或手孔的子管端口(假设为a端口)向另一端人孔或手孔的子管端口(假设为b端口)穿放穿管器,再在b端口穿出的穿管器端头上绑好牵引铁线,在a端口回收穿入子管的穿管器,将牵引铁线从子管的b端口牵引至a端口,再将a端口待敷设的光缆端头绑扎在牵引铁线上,在b端口回收穿入子管的牵引铁线,将光缆由子管的a端口牵引到子管的b端口,完成光缆敷设工作。

上述管道光缆的敷设过程工序较多,较为复杂,施工过程中需要的施工人员和施工工具较多;目前人工费单价较高,施工过程中的人工费开支较大;穿管器体积也较大,不便于携带;上述传统施工方法的工效也较低。为了提高效率,减少施工人员使用量,减少大件工具的使用量,降低施工费开支,有必要开发一种结构简单、价格低廉的管道子管内牵引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通信管道线路工程子管内牵引装置,以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使管道子管内管线的铺设简单,效率高,减少施工人员使用量。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方案:

参考图1-13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通信管道线路工程子管内牵引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若干个行走轮机构、中间连接机构和末端连接机构,相邻所述行走轮机构通过固定有的所述中间连接结构和末端连接机构首尾顺次插入连接并通过销轴固定,所述行走轮机构包括固定轴,所述固定轴的中间位置设有固定轴孔,所述固定轴的周向固定有若干个绕线架,所述绕线架的两端分别卡接有轴承,所述轴承外圈套接有轮套,所述轮套与所述轴承的外圈接触的中间位置设有若干个磁条,所述中间连接机构包括对称设置的内侧连接板和外侧连接板,所述内侧连接板和外侧连接板分别与所述固定轴的两端插入连接,所述内侧连接板上固定风扇箱体,所述风扇箱体内固定有风扇,所述风扇箱体上设有送风口,所述送风口固定连接有送风管一端,所述送风管另一端与所述固定轴孔相贯通,所述内侧连接板上设有接线柱,所述接线柱对称设置在所述外侧连接板上,所述末端连接机构包括所述对称设置的所述内侧连接板、所述外侧连接板和末端挡板,末端挡板一端固定连接所述内侧连接板,另一度固定连接所述外侧连接板,所述中间连接机构一端设有第一插入柱,另一端设有第二插入柱,所述末端连接机构一端设有所述第一插入柱,另一端设有拉环。

优选的,所述固定轴上设有若干排第一散热孔,所述第一散热孔中心轴线与所述固定轴孔中心轴线垂直设置。

优选的,所述绕线架为四个,四个所述绕线架在所述固定轴的周向等距固定。

优选的,所述绕线架包括对称设置的挡线板和固定两个所述挡线板的支架框,所述支架框上用于缠绕线圈,相对支架框内缠绕的线圈的外表面电流方向相反。

优选的,所述支架框与两个所述挡线板构成第一绕线凹槽和第二绕线凹槽,所述第一绕线凹槽为凹形结构,所述第二绕线凹槽开口一端横截面开口宽度大于另一端横截面的宽度。

优选的,所述绕线架上设有若干个第二散热孔,所述轴承的内圈设有第一卡槽,所述第一卡槽内卡接固定所述绕线架。

优选的,所述轴承外圈设有第二卡槽,所述第二卡槽内卡接固定有所述磁条。

优选的,所述轮套内设有交错设置的第一凸起和第二凸起,所述第一凸起与所述第二凸起设置在两个所述轴承的中间位置,所述第一凸起的高度不大于所述第二凸起高度,所述第一凸起与所述第二凸起交错排列。

优选的,所述第一凸起或所述第二凸起设置在相邻所述磁条的中间位置,所述第一凸起和所述第二凸起的中间位置的轮套上设有若干个第三散热孔。

优选的,所述末端挡板上同样设有所述接线柱。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以下技术效果:

本实用新型若干个行走轮机构通过固定有的所述中间连接结构和末端连接机构首尾顺次插入连接并通过销轴固定拼接在一起后,将电源连接在末端挡板的接线柱上,将所牵引负荷的挂钩挂在末端挡板的拉环上,通电后本装置即可牵引负荷在子管内行走敷设线缆,结构简单,使用方便,效率高,降低人工劳动力,避免传统的人工敷设方式对电缆造成的损坏。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行走轮机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行走轮机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绕线架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绕线架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固定轴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轮套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轴承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内侧连接板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内侧连接板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外侧连接板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外侧连接板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末端连接板结构示意图。

其中,固定轴1,第一散热孔1.1,固定轴孔2,绕线架3,挡线板3.1,支架框3.2,线圈3.3,第一绕线凹槽3.4,第二绕线凹槽3.5,第二散热孔3.6,轴承4,第一卡槽4.1,第二卡槽4.2,轮套5,第一凸起5.1,第二凸起5.2,第三散热孔5.3,磁条6,内侧连接板7,外侧连接板8,风扇箱体9,风扇10,送风口11,送风管12,接线柱13,末端挡板14,第一插入柱15,第二插入柱16,拉环17。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参考图1-13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通信管道线路工程子管内牵引装置,包括若干个行走轮机构、中间连接机构和末端连接机构,若干个行走轮机构通过固定有的中间连接结构与末端连接机构首尾顺次插入连接并通过销轴固定,行走轮机构包括固定轴1,固定轴1的中间位置设有固定轴孔2,固定轴1的周向固定有若干个绕线架3,绕线架3的两端分别卡接有轴承4,轴承4外圈套接有轮套5,轮套5与轴承4的外圈接触的中间位置设有若干个磁条6,中间连接机构包括对称设置的内侧连接板7和外侧连接板8,内侧连接板7和外侧连接板8为导体材料制作,内侧连接板7和外侧连接板8分别与固定轴1的两端通过轴与孔的配合插入固定连接,内侧连接板7上固定风扇箱体9,风扇箱体9内固定有风扇10,风扇箱体9上设有送风口11,送风口11固定连接有送风管12一端,送风管12另一端与固定轴孔2相贯通,此结构将风扇10产生的气流送至固定轴孔2,将固定轴孔2的热量吹出;风扇10电机的电源线布放在送风管12内,并通过送风管12连接至固定轴孔2。在内侧连接板7上设有接线柱13,接线柱13对称设置在外侧连接板8上,末端连接机构包括对称设置的内侧连接板7、外侧连接板8和末端挡板14,末端挡板14一端固定连接内侧连接板7,另一度固定连接外侧连接板8,中间连接机构一端设有第一插入柱15,另一端设有第二插入柱16,末端连接机构一端设有第一插入柱15,另一端设有拉环17,末端挡板14两端为导体材料,中间位置为绝缘材料,拉环17设置在中间位置的绝缘材料上,末端挡板14上同样设有接线柱13,末端挡板14上的接线柱分别设置在绝缘材料两端的导体材料上,两个接线柱13分别连接不同极性的电源线。

进一步优化方案,第一插入柱15设置分别在内侧连接板7、外侧连接板8一端的中间位置,第二插入柱16设置在中间连接机构的内侧连接板7、外侧连接板8的另一端,中间连接机构的内侧连接板7和外侧连接板8上的第二插入柱16分别有上下两个,设置在两端,中间位置用于第一插入柱15的插入,第一插入柱15和第二插入柱16上设有插入孔,第一插入柱15插入到两个第二插入柱16的中间位置对齐插入孔,通过插入孔内插入销轴进行固定。

进一步优化方案,固定轴1上设有若干排第一散热孔1.1,第一散热孔1.1中心轴线与固定轴1孔中心轴线垂直设置,用于线圈3.3的散热,

进一步优化方案,绕线架3为四个,四个绕线架3在固定轴1的周向等距分布,每个绕线架3一端与固定轴固定连接,另一端与轴承4卡接,绕线架3包括对称设置的挡线板3.1和固定两个挡线板3.1的支架框3.2,支架框3.2上用于缠绕线圈3.3,相对位置支架框3.2内缠绕的线圈3.3的外表面电流方向相反,各个支架框内缠绕的线圈3.3的线头放置在固定轴1上的固定孔2内,便于铜线的连接,固定轴孔内2内的线头以及风扇10的电源线分别按极性接至相应的接线柱13上。支架框3.2与两个挡线板3.1构成第一绕线凹槽3.4和第二绕线凹槽3.5,第一绕线凹槽3.4为凹形结构,第二绕线凹槽3.5开口一端的横截面开口宽度大于另一端横截面的宽度,使第一绕线凹槽3.4的截面积略小于第二绕线凹槽3.5的截面积,保证线圈3.3可以缠绕更多的铜线,增大装置的驱动力,在第二绕线凹槽3.5绕线后,线圈与固定轴1之间有一定的空隙,方便线圈内表面散热,并且绕线架3上设有若干个第二散热孔3.6,用于线圈3.3的中心散热。

进一步优化方案,轴承4的内圈设有与轴承旋转方向垂直的第一卡槽4.1,第一卡槽4.1内卡接固定绕线架3,轴承4外圈设有第二卡槽4.2,第二卡槽4.2内卡接固定有磁条6,相对位置的磁条6表面的磁性相反,第二卡槽4.2和磁条6的横截面均为扇环形,磁条6结构与第二卡槽4.2结构相适应。

进一步优化方案,轮套5沿子管纵向的垂直截面为圆形,沿子管纵向横截面的上下边为圆弧形,两侧边均上下垂直,圆弧的曲率半径不大于14mm,轮套5内设有交错设置的第一凸起5.1和第二凸起5.2,第一凸起5.1与第二凸起5.2设置在两个轴承4的中间位置,第一凸起5.1的高度不大于第二凸起5.2的高度,第一凸起5.1与第二凸起5.2交错排列,第一凸起5.1或第二凸起5.2设置在相邻磁条6的中间位置,第一凸起5.1和第二凸起5.2的中间位置的轮套5上设有若干个第三散热孔5.3,此结构使轮套5在做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时,不同高度的凸起可以从不同的方向产生风力,产生的风力可以将线圈3.3产生的热量从这些第三散热孔5.3排出轮套5。

本装置的部件结构放大、线圈的线径加大、线圈的匝数增加后,可提供更大的输出功率,可工作在φ90mm、φ100mm或φ110mm的通信管道内,用于牵引通信管道内子管。

本装置的工作原理如下:

本装置轴承4外圈上镶嵌有多个相对位置极性相反的磁条6,线圈3.3的绕向与磁条6的纵向方向相同,线圈3.3外缘的电流流向与靠近固定轴1一侧的电流流向相反,且固定轴1上相对位置线圈3.3外缘上的铜线内流过的电流方向相反,当线圈3.3内输入一定方向的电流时,线圈3.3的铜线上会产生一定方向的洛仑兹力;由于线圈3.3外部的磁场强度与线圈3.3内部的磁场强度相同,线圈3.3外部的电流方向与线圈3.3内部的电流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但线圈3.3内部固定在固定轴1上,线圈3.3外部的旋转力臂大于线圈3.3内部的旋转力臂,因此,绕线架3外缘受到的洛仑兹力的旋转力矩大于绕线架3内部受到的洛仑兹力的旋转力矩,且方向相反,这两个旋转力矩的矢量和与绕线架3外缘的旋转力矩方向相同;相对的两个线圈3.3外缘的电流方向相反,线圈3.3受到的洛仑兹力将推动线圈3.3旋转,但线圈3.3是固定在固定轴上的,线圈3.3属于定子,因此,此作用力将通过线圈3.3外的轴承4施加在轴承4外圈的磁条6上,最终将使磁条6带动轴承4外圈沿电磁力相反的方向旋转;磁条6的旋转将带动轮套5旋转,进而带动拉环17上钩挂的缆线行走,进行子管内缆线的铺设。

本装置不同位置的线圈3.3铜线上产生的洛仑兹力方向均垂直于铜线,当一个线圈3.3旋转到其上的铜线受到的洛仑兹力与轴承4外圈上相对位置的一组磁条6组成的平面垂直时,该线圈3.3产生的洛仑兹力将不能再使磁条6转动,此时其它位置的线圈3.3上产生的洛仑兹力将使轴承4外圈及其上的磁条6和轮套5继续旋转,以使轮套5保持持续地转动。

本装置的轴承外圈的相对位置上镶嵌有多组长磁条6,且相对位置磁条6的极性相反,即轴承4外圈某一位置镶嵌磁条6的外表面为n极、内表面为s极,其相对位置镶嵌磁条6的内表面为n极、外表面为s极,这样就保证了某一线圈3.3铜线受到的洛仑兹力在与一组磁条6组成平面垂直时,虽然无法受该组磁条6产生的洛仑兹力的推动旋转,但其仍然可以受其它组磁条6产生的洛仑兹力的推动而旋转,而且,本装置轴承4外圈的多组磁条可以同时作用于某一个线圈3.3的铜线上,这样的设计保证了线圈3.3可以产生更大的洛仑兹力,增大了本装置的旋转动能,也可以保证轮套5旋转的持续性。

本装置的输入电流方向改变,即可以改变线圈铜线的受力方向,从而改变轮套的转动方向,使本装置向前或向后移动。

为了避免线圈3.3产生的热量不能及时排出,而导致线圈3.3铜线的温度升高、电阻增大,电流变小,洛仑兹力减小,烧毁线圈3.3等问题发生,在轮套5上设置了不同高度的凸起,以便于轮套旋转时将热量从内部排出;在线圈3.3的绕线架3与固定轴1上均有通风孔,固定轴1采用易导热材料制成,并在内侧连接板7上安装了风扇10,可以将风扇10的风通过送风管12送到固定轴孔2内,方便了线圈3.3内部的热量通过固定轴孔2另一端的孔排出。

本装置结构简单,使用方便,效率高,降低人工劳动力,避免传统的人工敷设方式对光缆、电缆造成的损坏。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以上所述的实施例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式进行描述,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设计精神的前提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出的各种变形和改进,均应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书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