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光模组、显示模组及电子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186553发布日期:2020-09-11 21:54阅读:123来源:国知局
背光模组、显示模组及电子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背光模组、显示模组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显示装置包括液晶显示面板和背光模组,背光模组包括导光板和壳体,导光板铺设于壳体的内表面。背光模组用于为显示装置提供光源,现有技术中背光模组包括侧光式背光模组和直下式背光模组两种,其中,侧光式背光模组由于能够实现显示装置边框的窄化而成为主流。但是,当前背光模组的导光板与壳体间缺乏防护的措施,以使得异物容易进入背光模组内部的背光源处,进而导致背光模组的良率降低,并影响显示设备的显示效果和客户的使用体验。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提供一种背光模组、显示模组及电子设备,能够有效解决异物容易进入背光模组内部的问题。

根据本申请的第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背光模组,包括:

壳体,包括底板以及设置于底板外周边缘的侧边框,底板与侧边框共同限定出内部腔室;

导光层,设置于内部腔室,导光层与壳体的底板抵接,导光层与侧边框共同限定出位于导光层外侧的槽体,槽体具有背离底板的端面口;及

遮光件,一侧连接于侧边框背离底板的端部,相对的另一侧连接于导光层背离底板的端面,以遮盖端面口。

上述实施例中的效果为:遮光件遮盖于导光层与侧边框共同限定出的槽体的端面口,从而将槽体内部与外界空间隔绝,并阻挡外界异物进入槽体内。

可选地,底板为矩形;侧边框包括位于导光层外周侧的四个框条,四个框条依次首尾连接,且四个框条中包括第一框条,第一框条包括背离底板的顶面,遮光件与顶面连接。

上述实施例中的效果为:遮光件一侧与第一框条的顶面连接,可将导光层与壳体固定连接。

可选地,遮光件呈长条形,遮光件的长度方向与第一框条的长度方向平行。

上述实施例中的效果为:呈长条形的遮光件的长度方向与第一框条的长度方向平行,可完全遮盖槽体的端面口,以完全阻挡外界异物进入槽体内。

可选地,第一框条的厚度尺寸为0.1毫米;遮光件包括第一贴合部,第一贴合部与顶面贴合,沿导光层指向第一框条的方向,第一贴合部的宽度尺寸至少为0.1毫米。

上述实施例中的效果为:遮光件的第一贴合部的宽度尺寸大于或等于第一框条的厚度尺寸,可保证遮光件与第一框条有效连接面积的最大化,提高遮光件与第一框条连接的可靠性。

可选地,遮光件包括伸出部,伸出部位于第一框条的背离导光层的一侧,并与第一贴合部一侧连接,沿导光层指向第一框条的方向,伸出部的宽度尺寸至少为0.08毫米。

上述实施例中的效果为:具有伸出部的遮光件可以抵消由于遮光件与导光层及第一框条因装配误差而带来的结构连接不牢固现象。

可选地,遮光件包括第二贴合部,第二贴合部与导光层的背离底板的表面贴合,沿第一框条指向导光层的方向,第二贴合部的宽度尺寸至少为0.15毫米。

上述实施例中的效果为:遮光件的第二贴合部与导光层的背离底板的表面连接尺寸至少为0.15毫米时,可以保证遮光件与导光层之间的连接可靠性。

可选地,遮光件为遮光胶条。

上述实施例中的效果为:遮光胶条具有优异的粘接及遮光功能。

根据本申请的第二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显示模组,包括:

上述任一项的背光模组,壳体具有顶端面口;

显示层,盖设于顶端面口,遮光件一侧连接于导光层的背离底板的端面,遮光件相对的另一侧层叠于显示层和侧边框之间。

上述实施例中的效果为:显示层盖设于顶端面口,遮光件一侧层叠于侧边框和显示层之间,以阻挡外界异物进入显示层与侧边框共同限定的空间。

可选地,侧边框包括第一框条,第一框条包括背离底板的顶面,遮光件与顶面连接;显示层面向导光层的表面边缘与侧边框的第一框条抵接,且遮光件完全填充显示层和第一框条之间的间隙。

上述实施例中的效果为:遮光件完全填充显示层和第一框条之间的间隙可提高遮光件与第一框条的连接强度。

根据本申请的第三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

上述任一项的显示模组。

上述实施例中的效果为:具有上述显示模组的电子设备,可显著提高该电子设备的产品良率,并提升用户体验。

本申请提供的一种背光模组,包括壳体、导光层以及遮光件。壳体包括底板以及设置于底板外周边缘的侧边框,底板与侧边框共同限定出内部腔室。导光层设置于内部腔室,导光层与壳体的底板抵接,导光层与侧边框共同限定出位于导光层外侧的槽体,槽体具有背离底板的端面口。其中,遮光件一侧连接于侧边框背离底板的端部,相对的另一侧连接于导光层背离底板的端面,以遮盖端面口。因此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可解决背光模组内部容易进人外界异物的问题,并提升了背光模组的产品良率,进而提高了显示设备的显示效果和客户的使用体验。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现有技术中的一种显示模组的俯视图,其中,示意出剖切线a-a;

图2为图1剖切线a-a处的显示模组的剖视图,其中,示意出背光模组与导光层的位置关系;

图3为图2显示模组剖视图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4为图2的背光模组的局部剖视图;

图5为根据本申请的第一实施例中的一种背光模组的局部剖视图,其中,示意出遮光件与导光层及壳体的位置关系;

图6为图5的一种背光模组的部分爆炸示意图;

图7为根据本申请的第二实施例中的一种背光模组的局部剖视图;

图8为根据本申请的第二实施例中的一种背光模组的局部剖视图,其中,示意出第一贴合部、第二贴合部及伸出部的尺寸大小;

图9为根据本申请的第三实施例中的一种显示模组的局部剖视图;

图10为图9的一种显示模组的局部剖视图局部放大示意图,其中,示意出遮光件的第一贴合部与显示层及侧边框的位置关系;

图11为根据本申请的第四实施例中的一种电子设备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申请,并不用于限定本申请。

显示装置包括液晶显示面板和背光模组,背光模组包括导光板和壳体,导光板铺设于壳体的内表面。背光模组用于为显示装置提供光源,现有技术中背光模组包括侧光式背光模组和直下式背光模组两种,其中,侧光式背光模组由于能够实现显示装置边框的窄化而成为主流。

如图1-4所示,图1为现有技术中的一种显示模组200的俯视图,图2为图1剖切线a-a处的显示模组200的剖视图,图3为图2显示模组200剖视图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4为图2的背光模组100的局部剖视图。为了方便描述,以下各实施例均以剖切线a-a其中一侧的背光模组100的剖视图进行描述。背光模组100包括壳体110以及导光层120。其中,壳体110具有内部容腔130,导光层120设置于壳体110的内部容腔130,且壳体110与导光层120共同限定出位于导光层120外侧的槽体140,槽体140具有前端面口141。

但是,在背光模组100的制程中,由于槽体140的前端面口141为开放式通口,因此外界的异物容易穿过前端面口141而进入到槽体140内,影响背光模组100的背光源(图中未示出)的正常工作,从而降低背光模组100的产品良率。

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的第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背光模组100,如图5-6所示,该背光模组100包括壳体110、导光层120以及遮光件130。导光层120可由导光板及一些光学膜片组成,其用于将位于背光模组100内部的背光源(图中未示出)发出的光转换为面光源,以使得由位于剖切线a-a两侧入射的光线均匀的铺散于导光层120的端面。壳体110包括底板111以及设置于底板111外周边缘的侧边框112,底板111与侧边框112共同限定出内部腔室140。导光层120设置于内部腔室140,并与壳体110的底板111抵接。导光层120与侧边框112共同限定出位于导光层120外侧的槽体150,槽体150具有背离底板111的端面口151。其中,遮光件130一侧连接于侧边框112的背离底板111的端部,相对的另一侧连接于导光层120背离底板111的端面,以遮盖端面口151。

本实施例中,遮光件130一侧连接于侧边框112的背离底板111的端部,相对的另一侧连接于导光层120的背离底板111的端面,以使得遮光件130将导光层120与壳体110固定连接。且遮光件130可遮盖于槽体150的端面口151,因此可将槽体150的内部空间与位于槽体150外部的空间相隔绝,并阻挡外界异物穿过端面口151进入槽体150内,从而避免外界异物污染位于背光模组100内部的背光源,提高背光模组100制成中的产品良率及用户体验。

背光模组100中,遮光件130能否有效的遮盖槽体150的端面口151,直接关系到背光模组100的产品良率。本实施例中,底板111可以为矩形,侧边框112包括位于导光层120外周侧的四个框条,四个框条依次首尾连接,且四个框条中包括第一框条1121,第一框条1121包括背离底板111的顶面11211。遮光件130的一侧贴合于顶面11211,相对的另一侧贴合于导光层120的背离底板111的表面边缘。

遮光件130可以呈长条形,且遮光件130的长度方向与第一框条1121的长度方向平行。沿第一框条1121的长度方向上,遮光件130的长度尺寸至少等于导光层120的侧边边长。

需要注意的是,本实施例中,底板111和遮光件130均可以为任意形状,例如,底板111可以为圆形,角形等,而遮光件130可以为规则形状或者不规则形状。本实施例不对底板111及遮光件130的具体形状做限定,仅仅用于示意性说明,以清楚的描述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

上述实施例中,呈长条状的遮光件130可完全遮盖槽体150的端面口151,以将槽体150的内部空间与位于槽体150外部的空间完全隔绝,避免外界异物进入槽体150内的风险。

遮光件130与第一框条1121的连接可靠性,影响着背光模组100的产品品质。如图6所示,本实施例中,第一框条1121的厚度尺寸可以为0.1毫米。遮光件130可以包括第一贴合部131,第一贴合部131与第一框条1121的顶面11211贴合,沿导光层120指向第一框条1121的方向,第一贴合部131的宽度尺寸至少为0.1毫米。

当第一框条1121的厚度尺寸为0.1毫米时,能够实现组装有本实施例背光模组100的显示装置的边框窄化。且沿导光层120指向第一框条1121的方向,遮光件130的第一贴合部131的宽度尺寸至少为0.1毫米时,可使得第一贴合部131完全覆盖第一框条1121的顶面11211,从而提升遮光件130与第一框条1121之间的连接强度。

背光模组100的制程中,安装导光层120和壳体110的过程中会存在装配误差。如图7所示,本申请第二实施例中,遮光件130包括伸出部132。伸出部132位于第一框条1121的背离导光层120的一侧,并与第一贴合部131一侧连接。沿导光层120指向第一框条1121的方向,伸出部132的宽度尺寸至少为0.08毫米。

通常,背光模组100的导光层120与壳体110的组装公差为0.12mm,当遮光件130的第一贴合部131的宽度尺寸为0.1毫米时,伸出部132的宽度尺寸为0.8毫米时,第一贴合部131与伸出部132的宽度尺寸之和为1.8毫米。因此,在存在装配误差最大值1.2毫米的情况下,遮光件130与第一框条1121的顶面11211贴合的宽度尺寸依然有0.06mm,从而有效的保证遮光件130与第一框条1121之间的连接强度。

同样,遮光件130与导光层120之间的连接可靠性也直接关系到背光模组100的产品可靠性。本实施例中,遮光件130包括第二贴合部133,第二贴合部133与导光层120的背离底板111的表面边缘贴合,沿第一框条1121指向导光层120的方向,第二贴合部133的宽度尺寸至少为0.15毫米。

遮光件130的第二贴合部133的宽度尺寸为0.15毫米时,能够实现组装有本实施例背光模组100的显示装置边框的窄化,并有效将遮光件130与导光层120固定连接,避免遮光件130与导光层120发生分离的风险,提高背光模组100的可靠性。

如图8所示,本实施例中。为了方便描述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引用a、b、c、d及e五个尺寸参数对本申请技术方案的进行描述。遮光件130的第一贴合部131的宽度尺寸用a表示。遮光件130的伸出部132的宽度尺寸用b表示。遮光件130的第二贴合部133的宽度尺寸用c表示。d用于表示沿导光层120指向第一框条1121的方向上,导光层120的背离底板111的表面边缘到第一框条1121内侧面的距离。e用于表示沿第一框条1121指向导光层120的方向上,遮光件130的与导光层120背离底板111的表面连接的一侧边缘到显示区分割线b-b的距离。显示区分割线b-b为设置于导光层120背离底板111的端部侧的液晶面板的(图中未示出)显示区与非显示区交界线。

其中,d可以为0.12毫米,e可以为0.23毫米。当d为0.12mm时,可以使导光层120与第一框条1121之间形成安全距离,避免导光层120发生膜材褶皱的风险。而e为0.23毫米时,可以避免遮光件130与导光层120的背离底板111的表面贴合处发生遮光lcd像素的情况。

上述实施例中a、b、c、d及e五个尺寸参数,只是本实施例列举的较佳参数,所有具有与本实施例相同或相似的结构,以实现遮光件130遮盖背光模组100的端面口151,而隔绝外界异物进入槽体150内部的技术方案均在本实施例的保护范围内。

为了解决位于剖切线a-a两侧处的背光模组100亮线问题,上述实施例中,遮光件130可以为遮光胶条。需要注意的是,本实施例所列举的遮光件130为遮光胶条仅仅是较佳的技术方案,所有具有连接导光层120和壳体110而使其固定连接,且具有遮光效果的结构均在本实施例的保护范围内。遮光胶条一侧粘接于第一框条1121的顶面11211,相对的另一侧粘接于导光层120的背离底板111的表面边缘处,以将导光层120与第一框条1121固定连接。且由于遮光胶条还具有遮光的作用,因此还可解决背光源发射出的光线穿过导光层120与第一框条1121之间的缝隙而形成侧边亮线的问题。

本申请的第三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模组200,如图9-10所示,该显示模组200包括上述各实施例中的背光模组100以及显示层210。背光模组100的壳体110具有顶端面口141,显示层210盖设于顶端面口141,显示层210面向导光层120的表面边缘与侧边框112的第一框条1121抵接。遮光件130一侧连接于导光层120的背离底板111的端面边缘,遮光件130相对的另一侧层叠于显示层210和第一框条1121之间,且遮光件130完全填充显示层210和第一框条1121之间的间隙。

其中,填充于显示层210和第一框条1121之间间隙的遮光件130,可阻挡外界异物穿过显示层210与第一框条1121之间的间隙而进入显示层210与壳体110共同限定的空间内,从而保护导光层120不被外界异物污染,提高显示模组200的产品良率和用户体验。

如图11所示,本申请第四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10,该电子设备10包括上述的背光模组100以及上述的显示模组200。本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可以是任何具有显示功能的电子产品,包括但不限于以下类别:电视机、笔记本电脑、桌上型显示器、平板电脑、数码相机、手机、智能手环、智能眼镜、车载显示器、医疗设备、工控设备、触摸交互终端等,本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本实施例的附图中相同或相似的标号对应相同或相似的部件;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若有术语“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附图中描述位置关系的用语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申请,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