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的防红外光树脂镜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014517阅读:423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的防红外光树脂镜片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新型的防红外光树脂镜片。
【背景技术】
[0002] 红光是可见光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界本身没有单独的白光,蓝光与绿光、黄光混 合后呈现白光。
[0003] 由于近红外光光光辐射危害是指780nm~2500nm的近红外光光光对人体晶状体 的光化危害;目前人们普遍受到眼干、眼涩、视疲劳等眼睛不适症状的困扰,青少年的近视 率逐年增加,白内障、黄斑变性趋向年轻化,这些与过量的红光辐射有着直接的关系,对于 现代人来说,阻隔红光长时间照射是减少损害最有效方法,而使用防红外光镜片能有效解 决这一问题。
[0004]而目前市面上的眼镜镜片产品对400nm~1400nm的光辐射都是采用高透过处理, 不能有效的近红外光光对眼睛的伤害,防护效果不全面。 【实用新型内容】
[0005]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新型的防红外光 树脂镜片,屏蔽电磁场能量传递,保证眼组织避免伤害,并有利于视网膜上的聚焦成像,提 高对比敏感度视力,缓解视疲劳。
[0006]为解决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解决方案是:
[0007]提供一种新型的防红外光树脂镜片,包括基层、外膜层和内膜层,所述外膜层从内 到外包括十层结构,且从内到外依次为一层外加硬层、三层氧化锆与氧化铝交替层、一层 IT0导电膜层和一层氧化锆与氧化铝交替层;所述内膜层从内到外包括八层结构,且从内 到外依次为一层内加硬层、两层氧化铝与氧化锆交替层、一层氧化铝层、一层IT0导电膜层 和发水膜层。
[0008] 作为一种改进,所述外膜层中的三层氧化锆与氧化铝交替层的从内到外的排列顺 序依次为:氧化铝层、氧化锆层、氧化铝层、氧化锆层、氧化铝层和氧化锆层。
[0009] 作为一种改进,所述内膜层中的两层氧化铝与氧化锆交替层的从内到外的排列顺 序依次为:氧化锆层、氧化铝层、氧化锆层和氧化铝层。
[0010] 作为一种改进,所述基层为树脂镜片。
[0011] 作为一种改进,所述外膜层的反射率为2. 0%~3. 0%。
[0012] 作为一种改进,所述内膜层的反射率为1. 5%~2. 0%。
[0013] 作为一种改进,所述外膜层中的外加硬层厚度为20nm,氧化铝层的厚度为50~ 80nm、氧化错层的厚度为40~70nm、IT0导电膜层的厚度为25nm〇
[0014] 作为一种改进,所述内膜层中的内加硬层厚度为l〇nm,氧化铝层的厚度为60~ 90nm、氧化错层的厚度为30~50nm、IT0导电膜层的厚度为30nm、发水膜层的厚度为25nm。
[001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0016] 本实用新型一种新型的防红外光树脂镜片不仅能够阻断紫外线,屏蔽电磁场能量 传递,而且能降低近红外光中对眼睛伤害大的那部分波段的透过量,从而保证眼组织避免 伤害,并有利于视网膜上的聚焦成像,提高对比敏感度视力,缓解视疲劳。
【附图说明】
[0017] 图1为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8] 附图标记:氧化锆层丨^^"~口~^"了沁氧化铝层^^彳~^比沁王扣导电 膜层(3、18),发水膜层19,外加硬层10和内加硬层(11、12)。
【具体实施方式】
[0019]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 描述,但不应理解为本实用新型所要保护范围仅限于此。
[0020] 本实用新型为一种新型的防红外光树脂镜片,包括基层、外膜层和内膜层,所述外 膜层从内到外包括十层结构,且从内到外依次为一层外加硬层10、三层氧化锆与氧化铝交 替层、一层IT0导电膜层3和一层氧化锆与氧化铝交替层;所述内膜层从内到外包括八层结 构,且从内到外依次为一层内加硬层12、两层氧化铝与氧化锆交替层、一层氧化铝层17、一 层IT0导电膜层18和发水膜层19。
[0021] 其中,所述外膜层中的三层氧化锆与氧化铝交替层的从内到外的排列顺序依次 为:氧化铝层9、氧化锆层8、氧化铝层7、氧化锆层6、氧化铝层5和氧化锆层4。
[0022] 其中,所述内膜层中的两层氧化铝与氧化锆交替层的从内到外的排列顺序依次 为:氧化锆层13、氧化铝层14、氧化锆层15和氧化铝层16。
[0023] 所述外膜层的反射率为2. 0%~3. 0%,所述内膜层的反射率为1. 5%~2. 0%。
[0024] 所述IT0导电膜(3、18)具有很高的可见光透过率和较小的电阻值,能阻断空间中 电磁场能量的传递;
[0025] 所述发水膜19为氟化物,是具有高硬度、疏水疏油性,能保证镜片不容易磨损,不 容易划伤,并且不容易沾染污渍,易清洁。
[0026] 所述树脂镜片外形为非球面形结构,可减少相差,视物清晰不变形;该高分子单 体混合树脂的原料成分是质量分数0~95%的二甘醇丙烯基碳酸脂Brite- 55、质量分数 0~95%的二甘醇丙烯基碳酸酯Ravtat、质量分数0? 1~0? 2%的2 -(2"_羟基一 5-叔 辛基苯基)苯并三唑uv-54114、质量分数1~3. 5%的二异丙基过氧化碳酸酯iPP、质量分 数0.01~0.5%的二苯乙烯基双苯并哇1^-0、质量分数0.1~0.2%紫外线吸收剂1^-411。
[0027] 将混合好高分子单体混合树脂的原料通过浇筑、固化、车圆,清洗二次固化形成基 层检验合格后进行加硬。
[0028] 所述外加硬层10和内加硬层11均是以浸镀方式加工,采用度恩公司的VH-10型 镜片专用加硬液,浸镀完成后在80°C~90°C的固化炉内经过100分钟烘烤固化,使基层达 到l〇h的表面硬度。
[0029] 把镀好加硬膜的基层用无尘气枪处理浮尘凸面向上安置在真空膜层机内,在真空 度3. 5~5E.toor时,用电子束流将膜层材料依次蒸发、沉积在基层凸面上形成复合膜。如 表1所示
[0030]
[0031] 表1外膜层工艺表
[0032] 清洁膜层机后,镜片翻面并用无尘气枪处理浮尘再放入真空膜层机内,在真空度 3. 5~5E.toor时,用电子束流将膜层材料依次蒸发、沉积在基层凹面上形成复合膜。如表 2所示
[0033]
[0034]
[0035] 表2内膜层工艺表
[0036] 本实用新型委托国家医疗器械光学检测中心进行光学性能及防护效果的评定,主 要防护效果如下:
[0037] 1、光透过率98 %;
[0038] 2、视网膜热灼危害12% ;
[0039] 3、显色性1^仏)90%
[0040] 4、晶状体近红外福射危害降低率60 %。
[0041] 5、红外光滤除率(780 ~2500nm)980% ;
[0042] 上面所述的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并非对本实用 新型的构思和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设计构思的前提下,本领域普通人员对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出的各种变型和改进,均应落入到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本实 用新型请求保护的技术内容,已经全部记载在权利要求书中。
【主权项】
1. 一种新型的防红外光树脂镜片,包括基层、外膜层、内膜层、氧化锆层(1、4、6、8、13、 15、17)、氧化铝层(2、5、7、9、14、16)、ITO导电膜层(3、18)、发水膜层(19)、外加硬层(10) 和内加硬层(11、12),所述外膜层从内到外包括十层结构,从内到外依次为一层外加硬层 (10)、三层氧化锆与氧化铝交替层、一层ITO导电膜层(3)和一层氧化锆与氧化铝交替层; 所述内膜层从内到外包括八层结构,且从内到外依次为一层内加硬层(12)、两层氧化铝与 氧化锆交替层、一层氧化铝层(17)、一层ITO导电膜层(18)和发水膜层(19)。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红外光树脂镜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外膜层中的三层氧化 锆与氧化铝交替层的从内到外的排列顺序依次为:氧化铝层(9)、氧化锆层(8)、氧化铝层 (7)、氧化锆层(6)、氧化铝层(5)和氧化锆层(4)。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红外光树脂镜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膜层中的两层氧化 铝与氧化锆交替层的从内到外的排列顺序依次为:氧化锆层(13)、氧化铝层(14)、氧化锆 层(15)和氧化铝层(16)。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红外光树脂镜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层为树脂镜片。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红外光树脂镜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外膜层的反射率为 2. 0%~3. 0%〇6.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红外光树脂镜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膜层的反射率为 1. 5%~2. 0%〇7.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红外光树脂镜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外膜层中的外加硬层 (10)厚度为20nm,氧化铝层(2、5、7、9)的厚度为50~80nm、氧化锆层(1、4、6、8)的厚度为 40~70nm、ITO导电膜层⑶的厚度为25nm〇8.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红外光树脂镜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膜层中的内加硬层 (11、12)厚度为10nm,氧化铝层(14、16)的厚度为60~90nm、氧化锆层(13、15、17)的厚度 为30~50nm、ITO导电膜层(18)的厚度为30nm、发水膜层(19)的厚度为25nm〇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新型的防红外光树脂镜片,包括基层、外膜层和内膜层,所述外膜层从内到外包括十层结构,且从内到外依次为一层外加硬层、三层氧化锆与氧化铝交替层、一层ITO导电膜层和一层氧化锆与氧化铝交替层;所述内膜层从内到外包括八层结构,且从内到外依次为一层内加硬层、两层氧化铝与氧化锆交替层、一层氧化铝层、一层ITO导电膜层和发水膜层。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不仅能够阻断紫外线,屏蔽电磁场能量传递,而且能降低近红外光中对眼睛伤害大的那部分波段的透过量,从而保证眼组织避免伤害,并有利于视网膜上的聚焦成像,提高对比敏感度视力,缓解视疲劳。
【IPC分类】G02B1/10, G02C7/10
【公开号】CN204666987
【申请号】CN201520328604
【发明人】杨海霞, 吕碧升, 吕银兰
【申请人】吕银兰
【公开日】2015年9月23日
【申请日】2015年5月20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