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一种具有组合演奏区的古筝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一种具有组合演奏区的古筝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涉及中国民族弹拨乐器,特别涉及古筝技术领域。
技术背景-古筝是中国民族弹拨乐器。常见的古筝有一个近似长箱形的筝体, 也即为古筝的共鸣体。在共鸣体上层的面板近两端处设有弦枕,而设置 于面板上的若干琴弦,则经两处弦枕的支点固定于共鸣体的左右两端。 每根琴弦下面依音高所需位置设有弦码撑立于面板之上。弦码右面部分 琴弦为主要弹奏音区,弦码左面部分琴弦多用于按颤变音等演奏技巧, 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演奏区。随着古筝艺术的不断发展,创作和挖掘了许多有多种音位排列需求 的古筝音乐作品,传统古筝仅一个演奏区很难演奏这类作品,有时为了 达到作品的要求,只能同时放置两台古筝演奏。发明内容针对上述传统古筝所存在的局限,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具有组合 演奏区的古筝,其目的在于在不扩大古筝体积和增加演奏难度的基础 上,通过对古筝原有演奏区设置结构的合理调整,组合增加一个演奏区, 两个演奏区都可以任意采用各种音位排列,同时不影响传统的演奏方式,并基本保留传统古筝的声音色彩。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为在古筝共鸣体的面板上设置若干弦枕,其中筝首弦枕与前侧尾部弦 枕以及后侧中部弦枕上的右弦枕之间,设有若干长琴弦和中长琴弦,各 弦下面在音高所需位置设有一区弦码撑立于面板上,从而形成第一演奏 区;而在后侧中部弦枕上的左弦枕与后侧尾部弦枕之间,设有若干短琴 弦,各弦下面在音高所需位置设有二区弦码撑立于面板上,从而形成第 二演奏区。本实用新型方案所体现的效果在于由于左右两个演奏区的音位排列的高低音方向相同,演奏者在靠近 共鸣体(即筝体)后侧板一侧演奏时,可以较为方便地在两个演奏区转 换,而两个演奏区都可以任意进行音位排列,因而极大地拓展了音乐创作和演奏的领域,丰冨了作品的表现力。同时由于两个演奏区共用一个 共鸣体,而结构的调整使琴弦张力有所改善,又无须改变任何演奏技法 和方式,因而保证了古筝原有的音质、色彩和独有的韵味。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A向示意图。 上述各图中序号所表示的名称为(1)第一演奏区、(2)第二演奏区、(3)共鸣体、(4)面板、(5) 底板、(6)前侧板、(7)后侧板、(8)筝首弦钉板、(9)筝尾弦钉板、(10) 拴弦板、(11)筝首弦枕、(12)后侧中部弦枕、(12a)右弦枕、(12b) 左弦枕、(13)前侧尾部弦枕、(14)后侧尾部弦枕、(15a)长琴弦、(15b) 中长琴弦、(15c)短琴弦、(16a) —区弦码、(16b) 二区弦码、(17a) 筝首穿弦孔、(17b)中槽穿弦孔、(17c)前侧尾部穿弦孔、(17d)后侧 尾部穿弦孔、(17e)内穿弦孔、(18a)中部进弦孔、U8b)前侧尾部进 弦孔、(18c)拴弦板进弦孔。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看图1和图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具有组合演奏区的古筝, 是在箱形的共鸣体3面板4上设置若干与其端面平行的弦枕,其中筝首 弦枕11与连接前侧板6的前侧尾部弦枕13之间,以及与连接后侧板7 的后侧中部弦枕12上的右弦枕12a之间,分别设有若干长琴弦15a和中 长琴弦15b,各弦下面在音高所需位置设有一区弦码16a撑立于面板4上, 从而形成第一演奏区1;在后侧中部弦枕12上的左弦枕12b与后侧尾部 弦枕14之间,设有若干短琴弦15c,各弦下面在音高所需位置设有二区 弦码16b撑立于面板4上,从而形成第二演奏区2。从图中可以看出,后侧中部弦枕12所含右弦枕12a和左弦枕12b之 间的底部相连并形成中部凹槽,在凹槽中心线设置了一排中槽穿弦孔 17b,各孔间隔对应于第一演奏区1的中长琴弦15b和第二演奏区2的短 琴弦15c。从图中第一演奏区1的琴弦设置方式来看,共鸣体3内首部的端面 为筝首弦钉板8,偏尾部设有与筝体端面平行并腾空于底板5的、含有一排内穿弦孔17e的拴弦板10;第一潢奏区1的所有长琴弦15a 从前侧尾部弦枕13左侧的前侧尾部穿弦孔17c钩挂穿出,对应进入筝首 弦枕11右侧的筝首穿弦孔17a后固定于筝首弦钉板8;而所有中长琴弦 15b则从共鸣体3内拴弦板10上的内穿弦孔17e钩挂穿入,再从后侧中 部弦枕12上对应的中槽穿弦孔17b穿出,对应进入筝首穿弦孔17a后固 定于筝首弦钉板8 。从图中第二演奏区2的琴弦设置方式来看,共鸣体3内尾部的端面 为筝尾弦钉板9,第二演奏区2所有短琴弦15c从后侧中部弦枕12上对 应的中槽穿弦孔17b钩挂穿出,对应进入后侧尾部弦枕14左侧的后侧尾 部穿弦孔17d后固定于筝尾弦钉板9 。此外,从图中还可以看出,共鸣体3的底板5在后侧中部弦枕12、 前侧尾部弦枕13和拴弦板10的对应位置上分别设有中部进弦孔18a、前 侧尾部进弦孔18b和拴弦板进弦孔18c。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中的第一演奏区和第二演奏区可 以共用一个共鸣体,也可以根据所需的声学品质要求分割或添加设置为 一个以上的共鸣体,同时共鸣体的底板上也可根据声学品质的需要开设 进弦孔以外的出音孔。而设置于共鸣体上的各个弦枕,可以与共鸣体端 面平行,也可根据需要使用斜向等其他设置方式。此外,第一演奏区和 第二演奏区的琴弦,可以根据设计需要进行或增或删的设置,并且可以 通过移动弦码、调节弦钉板上的弦钉改变琴弦音高等方式,获得五声、 七声以及其他多种调式调性的音位排列, 一般两个演奏区的高低音排列 方向相同。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具有组合演奏区的古筝,可以使 演奏者在共鸣体的后侧板一边方便地演奏于左右两个演奏区,又由于两 个音区可以有多种音位排列,因此大大拓展了创作和演奏的领域以及表 现力和表现手法。同时,由于两个演奏区共用一个共鸣体,使得本实用 新型的古筝基本保证了传统筝的声学品质和韵味。权利要求1、一种具有组合演奏区的古筝,包含共鸣体(3)、琴弦、弦枕、弦码,其特征在于所述箱形的共鸣体(3)面板(4)上设置若干弦枕,其中筝首弦枕(11)与前侧尾部弦枕(13)以及后侧中部弦枕(12)上的右弦枕(12a)之间,分别设有若干长琴弦(15a)和中长琴弦(15b),各弦下面在音高所需位置设有一区弦码(16a)撑立于面板(4)上,从而形成第一演奏区(1);所述后侧中部弦枕(12)上的左弦枕(12b)与后侧尾部弦枕(14)之间,设有若干短琴弦(15c),各弦下面在音高所需位置设有二区弦码(16b)撑立于面板(4)上,从而形成第二演奏区(2)。
2、 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具有组合演奏区的古筝,其特征在于其 后侧中部弦枕(12)所含右弦枕(12a)和左弦枕(12b)之间的底 部相连并形成中部凹槽,在凹槽的中心线设置一排中槽穿弦孔(17b),各孔间隔对应于第一演奏区(1)的中长琴弦(15b)和第 二演奏区(2)的短琴弦(15c)。
3、 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具有组合演奏区的古筝,其特征在于其 共鸣体(3)内首部的端面为筝首弦钉板(8),偏尾部设有与筝体端 面平行并腾空于底板(5)的、含有一排内穿弦孔(17e)的拴弦板(10);第一演奏区(1)的所有长琴弦(15a)从前侧尾部弦枕(13 ) 左侧的前侧尾部穿弦孔(17c)钩挂穿出,对应进入筝首弦枕(11) 右侧的筝首穿弦孔(17a)后固定于筝首弦钉板(8);所有中长琴弦(15b)从共鸣体(3)内拴弦板(10)上的内穿弦孔(17e)钩挂穿 入,再从后侧中部弦枕(12)上对应的中槽穿弦孔(17b)穿出,对 应进入筝首穿弦孔(17a)后固定于筝首弦钉板(8)。
4、 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具有组合演奏区的古筝,其特征在于其 共鸣体(3)内尾部的端面为筝尾弦钉板(9),第二演奏区(2 )所 有短琴弦(15c)从后侧中部弦枕(12)上对应的中槽穿弦孔(17b) 钩挂穿出,对应进入后侧尾部弦枕(14 )左侧的后侧尾部穿弦孔(17d)后固定于筝尾弦钉板(9)。
5、 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具有组合演奏区的古筝,其特征在于其 共鸣体(3)的底板(5)在后侧中部弦枕(12)、前侧尾部弦枕(13) 和拴弦板(10)的对应位置上分别设有中部进弦孔(18a)、前侧尾 部进弦孔(18b)和拴弦板进弦孔(18c)。
专利摘要一种具有组合演奏区的古筝,包含共鸣体(3)、琴弦、弦枕、弦码,所述箱形的共鸣体(3)面板(4)上设置若干弦枕,其中筝首弦枕(11)与前侧尾部弦枕(13)以及后侧中部弦枕(12)上的右弦枕(12a)之间,分别设有若干长琴弦(15a)和中长琴弦(15b),各弦下面在音高所需位置设有一区弦码(16a)撑立于面板(4)上,从而形成第一演奏区(1);所述后侧中部弦枕(12)上的左弦枕(12b)与后侧尾部弦枕(14)之间,设有若干短琴弦(15c),各弦下面在音高所需位置设有二区弦码(16b)撑立于面板(4)上,从而形成第二演奏区(2);本实用新型既拓展了创作和演奏的领域,又富有传统古筝韵味,且演奏方便。
文档编号G10D1/00GK201166962SQ200720199268
公开日2008年12月17日 申请日期2007年12月14日 优先权日2007年12月14日
发明者萌 李, 李素芳, 陆国良 申请人:上海民族乐器一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