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控制柜上蜂鸣器的防水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133026发布日期:2019-03-19 20:27阅读:452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控制柜上蜂鸣器的防水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是涉及一种用于控制柜上蜂鸣器的防水装置,属于电气设备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自动化技术的发展,控制柜的应用已非常广泛。由于控制柜的柜体内部多为各类电子元器件,这些电子元器件遇水则容易造成短路以及老化失效,增加了漏电以及控制柜烧毁的风险,从而给控制柜的安全运作带来巨大的安全隐患,因此,对放置在户外或工作环境中存在水喷淋或水冲洗情形时,对控制柜必须有防水要求,以致防水控制柜应运而生,例如:专利号为ZL201721239652.6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中提供了一种防水控制柜,包括箱体及与箱体盖合的盖板,所述箱体的一端设有开口,箱体设置有第一突起部、连接于第一突起部的第一密封件、盖板设置有第二突起部、连接于第二突起部的第二密封件;所述盖板与箱体盖合时,第一突起部与第二突起部间隔设置,第一密封件与盖板抵触,第二密封件与箱体抵触,第一密封件、第二密封件用于密封箱体与盖板之间的间隙。该专利通过设置互相间隔的两个密封件,当盖板与箱体盖合状态时,其中一个密封件和箱体紧密贴合,另一个密封件与盖板紧密贴合,具有两侧防护作用,可有效防止水进入箱体内部。然而,目前的防水控制柜通常具有报警功能,为了不影响蜂鸣器的发音效果,目前是通过将蜂鸣器直接装在控制柜的箱体内部,然后在对应的控制柜的面板上开透气孔,这种结构使得控制柜的面板在遇到雨水冲刷或水的喷淋时,很容易导致水从面板上的透气孔进入柜体内,从而对柜体内的蜂鸣器造成损坏,以致现有的控制柜还不能很好满足IP55高防水等级要求。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既可保证控制柜能满足IP55高防水等级要求,又不影响报警发声分贝的要求,且拆装方便的用于控制柜上蜂鸣器的防水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用于控制柜上蜂鸣器的防水装置,包括罩壳、安装座和挡水板,罩壳的尾部与安装座的首部通过螺纹相连接,所述挡水板位于罩壳的腔体内、并与罩壳的内腔壁相连接,在所述罩壳的首部设有若干个大通孔,在所述挡水板上设有若干个小通孔,所述大通孔与小通孔错位设置,不构成直接连通;且在罩壳的侧部设有出水口,所述出水口的下表面与挡水板的上表面处于同一水平面上;蜂鸣器的发声部穿设在安装座的腔体内,所述安装座的尾端与控制柜的面板固定连接,且安装座在控制柜的面板上的安装方向需使罩壳侧部的出水口开口朝下。

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挡水板分为大圆弧部和小圆弧部,所述大圆弧部与罩壳的内腔壁的下侧部形成紧密配合关系,所述小圆弧部与罩壳的内腔壁的上侧部形成间隙配合关系。

一种实施方案,所述挡水板与罩壳的内腔壁之间采用卡扣结构相连接。

进一步实施方案,在挡水板的边缘间隔设有多个连接耳,在所述连接耳的下部设有向外凸的凸块,在罩壳的内腔壁上设有与所述连接耳相适配的安装槽,在所述安装槽的内壁上开设有与所述凸块相适配的卡槽,通过使凸块与卡槽的卡接可使连接耳固定于安装槽内。

进一步实施方案,所述安装槽是由罩壳的内腔壁上固设的两个凸柱所构成。

一种优选方案,在安装槽内的内腔壁上还固设有限位凸块,所述限位凸块的底端与连接耳的上表面相接触。

一种优选方案,所述连接耳间隔设置在挡水板的小圆弧部的边缘,且连接耳的个数为3个。

一种实施方案,所述罩壳的尾部设有内螺纹,所述安装座的首部设有与所述内螺纹相适配的外螺纹,罩壳与安装座之间通过内、外螺纹相连接。

一种优选方案,在罩壳与安装座的连接处设有密封垫,以防止水由罩壳与安装座的连接处进入,可进一步保证防水密封效果。

一种优选方案,在安装座的尾端设有一个或多个用于置放密封垫的凹槽。

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罩壳、安装座和挡水板均采用透明高分子材料成型得到。

一种优选方案,在罩壳的周侧设有多个指槽部,以利于手指把握在指槽部对罩壳进行拆装施力操作。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技术效果:

试验证明:通过采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防水装置,可使蜂鸣器的发声部设置在控制柜的面板外,但可有效避免水对其的损坏,蜂鸣器的警报声响亮且悠远,并且不易被碰撞损坏;另外,所述的防水装置还具有结构简单、拆装方便、不影响美观等优点,有利于控制柜满足IP55高防水等级要求,具有明显进步性和工业实用价值。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大通孔”是与“小通孔”相对而言,是表示前者的孔径大于后者的孔径;所述的“大圆弧部”是与“小圆弧部”相对而言,是表示前者的圆弧半径大于后者的圆弧半径。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用于控制柜上蜂鸣器的防水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提供的防水装置的剖视图;

图3为实施例提供的防水装置的俯视图;

图4为实施例提供的罩壳与挡水板的装配关系图;

图5为实施例提供的挡水板与安装座的装配关系图;

图6为实施例提供的罩壳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7为实施例提供的挡水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8为实施例提供的安装座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9为实施例提供的防水装置的安装状态示意图。

图中标号示意如下:1、罩壳;11、内螺纹;12、安装槽;121、凸柱;122、限位凸块;13、卡槽;14、大通孔;15、出水口;16、指槽部;17、罩壳的内腔壁的下侧部;18、罩壳的内腔壁的上侧部;2、安装座;21、外螺纹;22、安装座的腔体;23、安装座的尾端;24、置放密封垫的凹槽;3、挡水板;31、连接耳;32、凸块;33、小通孔;34、大圆弧部;35、小圆弧部;4、控制柜的面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详细描述。

实施例

请结合图1至图8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用于控制柜上蜂鸣器的防水装置,包括罩壳1、安装座2和挡水板3,罩壳1的尾部与安装座2的首部通过螺纹相连接(本实施例中,是在罩壳1的尾部设有内螺纹11,在所述安装座2的首部设有与所述内螺纹11相适配的外螺纹21,罩壳1与安装座2之间通过内螺纹11与外螺纹21的配合实现相连接;作为优选方案,在罩壳1与安装座2的连接处设有密封垫(图中未示出),可防止水由罩壳与安装座的连接处进入,进一步保证防水密封效果);所述挡水板3位于罩壳1的腔体内、并与罩壳1的内腔壁相连接(本实施例中,两者之间是采用卡扣结构相连接,具体为:在挡水板3的边缘间隔设有多个连接耳31(图中示出了3个,但不限于3个),在所述连接耳31的下部设有向外凸的凸块32,在罩壳1的内腔壁上设有与所述连接耳31相适配的安装槽12,在所述安装槽12的内壁上开设有与所述凸块32相适配的卡槽13,通过使凸块32与卡槽13的卡接使连接耳31固定于安装槽12内,从而实现挡水板3与罩壳1的内腔壁的连接,所述安装槽12是由罩壳1的内腔壁上固设的两个凸柱121所构成,在安装槽12内的内腔壁上还固设有限位凸块122,所述限位凸块122的底端与连接耳31的上表面相接触,从而起到对挡水板3的限位作用),在所述罩壳1的首部设有若干个大通孔14,在所述挡水板3上设有若干个小通孔33,所述大通孔14与小通孔33错位设置,不构成直接连通(可结合图3和图4所示得知);并且,在罩壳1的侧部设有出水口15,所述出水口15的下表面与挡水板3的上表面处于同一水平面上。

请参阅图9所示:蜂鸣器的发声部(图中未示出)穿设在安装座2的腔体22内,安装座2的尾端23与控制柜的面板4固定连接,且安装座2在控制柜的面板上的安装方向需使罩壳侧部的出水口15开口朝下。

由于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防水装置是垂直安装在控制柜的面板4上,罩壳1的首部是位于控制柜的面板的前方,因此,当水喷射到控制柜的面板上时,只会有少量水珠通过罩壳1首部的大通孔14进入到罩壳1的腔体内;再由于挡水板3阻挡在安装座的前方,且设置在罩壳1首部的若干个大通孔14与设置在挡水板3上的若干个小通孔33不构成直接连通,以及设在罩壳1侧部的出水口15的下表面与挡水板3的上表面处于同一水平面上,进而,进入的水珠在挡水板3的阻挡下很难进入到安装座2内去损坏蜂鸣器,并且,被挡水板3阻挡的水在自身重力作用下会自动汇聚到出水口15流出;另外,当蜂鸣器工作时,警报声通过空气传输到挡水板3,由设在挡水板3上的小通孔33传输到罩壳1的腔体内,进而由设在罩壳1首部的大通孔14穿透到外部,起到警报的分贝需求。

尤其是,当所述挡水板3分为大圆弧部34和小圆弧部35,所述大圆弧部34与罩壳的内腔壁的下侧部17形成紧密配合关系,所述小圆弧部35与罩壳的内腔壁的上侧部18形成间隙配合关系,所述连接耳31间隔设置在挡水板3的小圆弧部35的边缘时,既可有效避免水珠进入到安装座2内,又可保证警报声可以快速传输出去,使得防水效果和报警效果达到最佳。

作为优选方案,在罩壳1的周侧设有多个指槽部16,这样有利于手指把握在指槽部16对罩壳1进行拆装施力操作。

作为优选方案,在安装座2的尾端设有一个或多个(图中示出了2个)用于置放密封垫的凹槽24,可以进一步避免水珠由安装座2与控制柜的面板的连接处进入蜂鸣器中。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罩壳1、安装座2和挡水板3均采用透明高分子材料(例如:PC、PVC)成型得到,这样不仅美观,而且制造工艺简单,并且安装座2可通过粘胶固定在控制柜的面板上,实现无缝连接,可进一步保证防水效果。

综上所述可见: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防水装置,既能有效防水,又不影响报警发声分贝的要求,还可避免安装在控制柜的面板外的蜂鸣器被碰撞损坏,并且还具有结构简单、拆装方便和美观等优点,有利于控制柜满足IP55高防水等级要求,具有明显进步性和工业实用价值。

最后有必要在此指出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