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光模块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97594阅读:13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背光模块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发光源,特别是涉及一种背光模块。
背景技术
现有背光模块主要是以冷阴极荧光灯管(Cold Cathode Fluorescent Lamps, CCFL)所发出的光线为光源,但是为了响应世界绿色环保的诉求,以及符合不断薄型化的液晶显示器的需求,近年来,已经有愈来愈多的液晶显示器的背光模块改为采用演色性较佳、 体积小且不含汞的发光二极管(Light Emitting Diode, LED)所发出的光线作为光源。但是,由于发光二极管属于点式光源,因此,若是以侧光式发光二极管取代现有侧光式冷阴极荧光灯管作为背光模块的光源,为了达到原有的光学效果势必需要增加发光二极管的数量,但是,随着发光二极管的增加,还会使得背光模块的温度增高。为了改善发光二极管点式光源的缺点,相关业者研发出如中国台湾公告第 M344443号「可挠性反射片及其所应用的灯具」新型专利的技术,其主要改善处是在于该可挠性反射片是在一聚乙烯对苯二甲酸酯(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 PET)塑化基材上涂布一光学反射层(例如银质反射层),以提高点式光源的发光二极管的光线反射率, 减少发光二极管的使用数量。但是,由于该聚乙烯对苯二甲酸酯的塑化基材的强度不足,容易在组装时发生变形而影响产品良率,因此为了能使该可挠性反射片应用在背光模块上,相关业者遂研发出如图1所示,单侧入光的发光二极管背光模块1。该发光二极管背光模块1包括一金属背板11、一设置于该金属背板11中的金属支撑架12、一设置于该金属支撑架12上的发光二极管光源13、一靠抵于该发光二极管光源 13上且被该金属支撑架12夹制的反射罩14、一设置于该反射罩14中的导光板15,及一环绕该金属外框11的胶框16。该发光二极管光源13具有一设置于该金属支撑架12上的电路基板131,及多个间隔设置于该电路基板131上的发光二极管132,而该反射罩14具有一靠抵于该电路基板 131上的聚乙烯对苯二甲酸酯塑化基材141、一涂布于该聚乙烯对苯二甲酸酯塑化基材141 上的光学反射层142,及多个形成于该聚乙烯对苯二甲酸酯塑化基材141上而供所述发光二极管132的贯穿孔143。(因视角关系图1中仅显示其中一个发光二极管132与一个贯穿孔14 。所述发光二极管132是由该聚乙烯对苯二甲酸酯塑化基材141的背面穿置于相对应的贯穿孔143中。利用该金属支撑架12提高该聚乙烯对苯二甲酸酯塑化基材141的强度,有效避免该聚乙烯对苯二甲酸酯塑化基材141在组装时发生变形而影响整体良率,并利用所涂布的光学反射层142提高所述发光二极管132的光线反射率。但是,该金属支撑架12质地坚硬,需要多道工序才能成型,且金属材料价格波动大,因此该发光二极管背光模块1在制造上较为麻烦且制造成本较高,此外,由于该金属支撑架12与该金属背板11皆为金属材质,造成该发光二极管背光模块1的重量较重。
由此可见,上述现有的背光模块显然仍存在有不便与缺陷,而亟待加以进一步改进。为了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相关厂商莫不费尽心思来谋求解决之道,但长久以来一直未见适用的设计被发展完成,而一般背光模块又不能够解决上述问题,此显然是相关业者急欲解决的问题。因此如何能创设一种新的背光模块,实属当前重要研发课题之一,亦成为当前业界极需改进的目标。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的背光模块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新的背光模块, 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使背光模块重量轻,且光线反射率佳,非常适于实用。本发明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依据本发明提出的背光模块,包含一个框架单元、一个设置于该框架单元中的发光单元、一个与该发光单元对应设置的导光板,及一个反射单元。该框架单元包括一个金属背板、一个能拆卸地组合于该金属背板上的外框,及一个由该金属背板与该外框相配合而界定出的安装空间。该发光单元包括一个设置于该金属背板上且位于该安装空间中的电路板,及多数个间隔设置于该电路板上的发光二极管,该电路板具有一个设置于该金属背板上的连接面,及一个相反于该连接面的安装面,所述发光二极管是间隔地设置于该安装面上。该导光板包括一个安装于该安装空间中的板体,该板体具有一个面向所述发光二极管的入光面、一个连接该入光面且面向该金属背板的反射面,及一个连接该入光面且相反于该反射面而面向该外框的出光面。该反射单元包括一个设置于该电路板的安装面上且供所述发光二极管穿设的第一光线反射结构,及一个设置于该外框上且介于该外框与该板体的出光面间的第二光线反射结构,该第一、二光线反射结构皆为塑化材质。本发明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还可采用以下技术措施进一步实现。较佳地,前述的背光模块,其中该反射单元的第一光线反射结构包括一个靠抵于该电路板的安装面上的聚酯补强膜片、一个结合于该聚酯补强膜片上的聚酯光学反射片, 及多数个间隔地贯穿该聚酯补强膜片与该聚酯光学反射片并供所述发光二极管穿设的穿孔,该反射单元的第二光线反射结构具有一个与该第一光线反射结构的聚酯补强膜片一体连设的聚酯连接补强膜片,及一个结合于该聚酯连接补强膜片上且与该第一光线反射结构的聚酯光学反射片一体连设的聚酯连接光学反射片。较佳地,前述的背光模块,其中该反射单元的第一光线反射结构包括一个靠抵于该电路板的安装面上的聚酯补强膜片、一个结合于该聚酯补强膜片上的聚酯光学反射片, 及多数个间隔地贯穿该聚酯补强膜片与该聚酯光学反射片并供所述发光二极管穿设的穿孔,而该第二光线反射结构包括一个与该第一光线反射结构相间隔地贴附于该外框上且介于该外框与该板体的出光面间的光学反射条。较佳地,前述的背光模块,其中该反射单元的第一光线反射结构包括一个镀附于该电路板的安装面上的聚酯反射镀层,而该第二光线反射结构是一个与该聚酯反射镀层相间隔地贴附于该外框上且介于该外框与该板体的出光面间的光学反射条。较佳地,前述的背光模块,其中其特征在于该框架单元的金属背板具有一个撑抵于该导光板的出光面上的支撑部,及一个自该支撑部周缘向上延伸且设置于该电路板的连接面上的安装部。较佳地,前述的背光模块,其中该反射单元还包括一个贴附于该金属背板的支撑部的反射片,该反射片是位于该金属背板的支撑部与该导光板的板体的反射面间且由聚乙烯对苯二甲酸酯制成。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借由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至少具有下列优点及有益效果利用以塑化材质所制成且分别设置于该电路板的安装面与该外框上的第一、二光线反射结构,不但能提升所述发光二极管的光源反射率,以避免光源的浪费与损耗,使光线能更均勻,还可以有效减轻整体重量。综上所述,本发明提供的背光模块具有重量轻、光源反射率和散热效果佳等特点, 在技术上有显著的进步,并具有明显的积极效果,诚为一新颖、进步、实用的新设计。上述说明仅是本发明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发明的技术手段, 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发明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


图1是一现有单侧入光的发光二极管背光模块的局部剖视图;图2是本发明背光模块的第一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图3是一辅助说明图2的局部剖视图;图4是本发明背光模块的第二较佳实施例的局部剖视图;以及图5是本发明背光模块的第三较佳实施例的局部剖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为更进一步阐述本发明为达成预定发明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发明提出的背光模块的具体实施方式
、结构、特征及其功效, 详细说明如后。参阅图2、3,为本发明背光模块2的第一较佳实施例,包含一框架单元3、一设置于该框架单元3中的发光单元4、一与该发光单元4对应设置的导光板5,及一反射单元6。该框架单元3包括一金属背板31、一能拆卸地组合于该金属背板31上的外框32, 及一由该金属背板31与该外框32相配合地界定出的安装空间33。该金属背板31具有一撑抵于该导光板5上的支撑部311,及一自该支撑部311周缘向上延伸的安装部312。在本较佳实施例中,该外框32是以塑胶材质所制成。该发光单元4包括一设置于该金属背板31上且位于该安装空间33中的电路板 41,及多个间隔设置于该电路板41上的发光二极管42,该电路板41具有一设置于该金属背板31的安装部312上的连接面411,及一相反于该连接面411的安装面412,所述发光二极管42是间隔地设置于该安装面412上。该导光板5包括一安装于该安装空间33中的板体51,该板体51具有一面向所述发光二极管42的入光面511、一连接该入光面511且面向该金属背板31的支撑部311的反射面512,及一连接该入光面511且相反于该反射面512而面向该外框32的出光面513。该反射单元6包括一设置于该电路板41的安装面412上且供所述发光二极管42 穿设的第一光线反射结构61、一设置于该外框32上且介于该外框32与该板体51的出光面 513间的第二光线反射结构62,及一贴附于该金属背板31的支撑部311上且面向该导光板 5的板体51的反射片63 (只见于图3)。该第一、二光线反射结构61、62与反射片63皆为塑化材质,而在本较佳实施例中,该第一、二光线反射结构61、62与反射片63的材质皆为聚乙烯对苯二甲酸酯。参阅图3,该第一光线反射结构61包括一靠抵于该电路板41的安装面412上的聚酯补强膜片611、一结合于该聚酯补强膜片611上的聚酯光学反射片612,及多个间隔地贯穿该聚酯补强膜片611与该聚酯光学反射片612并供所述发光二极管42穿设的穿孔613 ; 该第二光线反射结构62具有一与该第一光线反射结构61的聚酯补强膜片611 —体连设的聚酯连接补强膜片621,及一结合于该聚酯连接补强膜片621上且与该第一光线反射结构 61的聚酯光学反射片612 —体连设的聚酯连接光学反射片622。该聚酯补强膜片611与聚酯光学反射片612是以热压合方式相互结合,该聚酯连接补强膜片621与聚酯连接光学反射片622也是以热压合方式相互结合,且该聚酯光学反射片612与聚酯连接光学反射片622的光反射率为98%。借由上述设计,本发明背光模块2在实际应用上具有下列优点1.重量轻借由该聚酯补强膜片611与聚酯光学反射片612相互结合,该聚酯连接补强膜片621与聚酯连接光学反射片相互结合,且皆以塑化材质制成,就能提高该第一、 二光线反射结构61、62的整体强度,减少金属制品的比例,而有效减轻整体重量。2.光源反射率佳利用该第一、二光线反射结构61、62并配合贴附于该金属背板 31的支撑部311上的反射片63,形成一光学的封闭回路,使其光线达到全反射的效果,相对提升了整体的光学辉度与均齐度。3.散热效果佳由于该发光单元4的电路板41是设置于该金属背板31的安装部 312上,因此可以利用该金属背板31传导所述发光二极管42所产生的热量,散热效果佳。参阅图4,为本发明背光模块2的第二较佳实施例,大致是与该第一较佳实施例相同,不相同的地方在于该第二光线反射结构62包括一与该第一光线反射结构61相间隔地贴附于该外框32上且介于该外框32与该板体51的出光面513间的光学反射条623。由于本较佳实施例的结构大致是与该第一较佳实施例相同,因此除了可以达成与该第一较佳实施例相同的功效外,利用贴附于该外框32上的光学反射条623,能使整体的加工过程更为简便,以降低生产成本与组装成本。参阅图5,为本发明背光模块2的第三较佳实施例,大致是与该第一较佳实施例相同,不相同的地方在于该反射单元6的第一光线反射结构61包括一镀附于该电路板41的安装面412上的聚酯反射镀层614,而该第二光线反射结构62是一贴附于该外框32上并介于该外框32与该板体51的出光面513间且间隔于该聚酯反射镀层614的光学反射条623。利用于该聚酯反射镀层614配合于于该光学反射条623,除了可以达成该第一较佳实施例的功效外,还能有效减轻整体重量。综上所述,本发明背光模块2利用以塑化材质所制成且分别设置于该电路板41的安装面412与该外框32上的第一、二光线反射结构61、62,不但能提升所述发光二极管42的光源反射率,以避免光源的浪费与损耗,使光线能更均勻,且还能有效减轻整体重量。再者,将该发光单元4的电路板41设置于该金属背板31的安装部312上,还可以利用该金属背板31传导所述发光二极管42所产生的热量以提升散热效果,确实能达成本发明的目的。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发明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发明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方法及技术内容作出些许的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权利要求
1.一种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背光模块包含一个框架单元,包括一个金属背板、一个能拆卸地组合于该金属背板上的外框,及一个由该金属背板与该外框相配合而界定出的安装空间;一个发光单元,包括一个设置于该金属背板上且位于该安装空间中的电路板,及多个间隔设置于该电路板上的发光二极管,该电路板具有一个设置于该金属背板上的连接面, 及一个相反于该连接面的安装面,所述发光二极管是间隔地设置于该安装面上;一个导光板,包括一个安装于该安装空间中的板体,该板体具有一个面向所述发光二极管的入光面、一个连接该入光面且面向该金属背板的反射面,及一个连接该入光面且相反于该反射面而面向该外框的出光面;以及一个反射单元,包括一个设置于该电路板的安装面上且供所述发光二极管穿设的第一光线反射结构,及一个设置于该外框上且介于该外框与该板体的出光面间的第二光线反射结构,该第一、二光线反射结构皆为塑化材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反射单元的第一光线反射结构包括一个靠抵于该电路板的安装面上的聚酯补强膜片、一个结合于该聚酯补强膜片上的聚酯光学反射片,及多个间隔地贯穿该聚酯补强膜片与该聚酯光学反射片并供所述发光二极管穿设的穿孔,该反射单元的第二光线反射结构具有一个与该第一光线反射结构的聚酯补强膜片一体连设的聚酯连接补强膜片,及一个结合于该聚酯连接补强膜片上且与该第一光线反射结构的聚酯光学反射片一体连设的聚酯连接光学反射片。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反射单元的第一光线反射结构包括一个靠抵于该电路板的安装面上的聚酯补强膜片、一个结合于该聚酯补强膜片上的聚酯光学反射片,及多个间隔地贯穿该聚酯补强膜片与该聚酯光学反射片并供所述发光二极管穿设的穿孔,而该第二光线反射结构包括一个与该第一光线反射结构相间隔地贴附于该外框上且介于该外框与该板体的出光面间的光学反射条。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反射单元的第一光线反射结构包括一个镀附于该电路板的安装面上的聚酯反射镀层,而该第二光线反射结构是一个与该聚酯反射镀层相间隔地贴附于该外框上且介于该外框与该板体的出光面间的光学反射条。
5.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框架单元的金属背板具有一个撑抵于该导光板的出光面上的支撑部,及一个自该支撑部周缘向上延伸且设置于该电路板的连接面上的安装部。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反射单元还包括一个贴附于该金属背板的支撑部的反射片,该反射片是位于该金属背板的支撑部与该导光板的板体的反射面间且由聚乙烯对苯二甲酸酯制成。
全文摘要
本发明是有关于一种背光模块,包含一框架单元、一设置于该框架单元中的发光单元、一与该发光单元对应设置的导光板,及一反射单元。该反射单元包括一设置于该发光单元的电路板安装面上的第一光线反射结构,及一设置于该框架单元的外框上且介于该外框与该导光板的出光面间的第二光线反射结构,第一、二光线反射结构皆为塑化材质。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通过利用以塑化材质所制成且分别设置于该电路板的安装面与该外框上的第一、二光线反射结构,不但能提升该发光单元的发光二极管的光源反射率,以避免光源的浪费与损耗,使光线能更均匀,且还能有效减轻整体重量。
文档编号F21V13/00GK102384401SQ20101026920
公开日2012年3月21日 申请日期2010年8月31日 优先权日2010年8月31日
发明者翁伟胜 申请人:荣晋精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