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明装置和包括该照明装置的改型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49920阅读:153来源:国知局
照明装置和包括该照明装置的改型灯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照明装置(100),具有壳体(1)、多组光源(21,22)和底座(3),其中所述底座(3)和所述壳体(1)限定出容纳多组所述光源(21,22)的第一容纳腔(4),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底座(3)一侧的至少一对反射器(5),所述至少一对反射器(5)将所述底座(3)限定为分别位于所述至少一对反射器(5)之间的承载第一组光源(21)的第一区域(A1),以及分别位于第一区域两侧的承载第二组光源(22)的第二区域(A2),所述反射器(5)的朝向所述第一组光源(21)的面包括第一反射面(6),所述反射器(5)的朝向所述第二组光源(22)的面包括第二反射面(7)。此外本发明还涉及一种包括该照明装置的改型灯。
【专利说明】照明装置和包括该照明装置的改型灯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照明装置和一种包括该照明装置的改型灯。
【背景技术】
[0002]当今,线槽灯由于具有结构简单,能实现线性照明等优点而逐渐成为照明装置市场上的一种主流产品。传统的T5或T8型底座灯因为能实现全向照明,因此被广泛应用。与定向照明装置相比,全向照明装置的光分布区域较为扩散,并且亮度柔和,因此更加容易被使用者接收,特别适合满足大面积照明的要求。
[0003]随着LED技术的发展,近年来在市场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T8型改型灯。这种改型灯被用作安装在天花板附近的线槽灯,其可以在朝向天花板的方向上提供定向的光线,但是这些光线受出射角度的限制,并不能完全充满槽形空间。在此情况下,必须借助于与线槽灯相对设置的天花板来进行反射,以增大照明面积。但是经过在照明装置外部的反射会降低照明效果,增大能源消耗。如果在天花板的用作反射体的区域上覆盖有吸光物体或污染物的话,还将显著影响反射和照明效果。

【发明内容】

[0004]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照明装置,其自身可以实现全向照明,因此具有通用性强,照明效果均匀,节能高效。
[0005]根据本发明的照明装置具有壳体、多组光源和底座,其中所述底座和所述壳体限定出容纳多组所述光源的第一容纳腔,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底座一侧的至少一对反射器,所述至少一对反射器将所述底座限定为分别位于所述至少一对反射器之间的承载第一组光源的第一区域,以及分别位于第一区域两侧的承载第二组光源的第二区域,所述反射器的朝向所述第一组光源的面包括第一反射面,所述反射器的朝向所述第二组光源的面包括第二反射面。
[0006]本发明的构思在于,将照明装置中的多组光源设置在不同的区域中,并且利用位于各个区域之间的反射器将光源彼此隔开。为了实现全向照明,特别地利用反射器自身朝向分别承载第一和第二组光源的第一和第二区域来对这些光源发出的光进行反射。来自第一组光源的光经过照明装置的壳体居中地射出,来自位于第一组光源两侧的第二组光源的光经过壳体分别从两侧射出,由此可以实现全向照明。
[0007]根据本发明的一个优选的设计方案,所述至少一对反射器关于所述壳体的纵向轴线对称设置。在此情况下,位于一对反射器之间的第一组光源设置在照明装置的中央区域,其光轴和纵向轴线重合,第二组光源分别对称地设置在第一组光源的两侧,并借助于反射器和第一组光源间隔开,由此借助于反射器朝向第一组光源的第一反射面可以使一部分出射光经过壳体的中央区域射出,并且借助于反射器分别朝向第二组光源的第二反射面可以使另一部分出射光分别从壳体的两侧射出。此外,这种对称设计也简化了照明装置的制造过程。[0008]根据本发明的一个优选的设计方案,所述一对反射器形成燕翅形结构。该燕翅形结构从底座开始朝向扣合在底座上的壳体的侧面区域延伸。对称设计的一对反射器利用燕翅形结构的两个固定端和底座连接,第一组光源位于这两个固定端之间,燕翅形结构的自由端分别朝向壳体,由此可以在纵向轴线的方向上以曲面的形式遮盖设置在燕翅形结构两侧的第二组光源。由此,反射器可以利用燕翅形结构的各个表面分别对第一和第二组光源进行反射。
[0009]根据本发明的一个优选的设计方案,所述一对反射器的自由端和所述壳体之间具有间隙。在反射器的自由端和壳体接触时,会在照明装置的照明区域中形成不希望的黑斑。因此在反射器的自由端和壳体之间需要保持预定的间距。
[0010]根据本发明的一个优选的设计方案,所述反射器的朝向所述第一组光源的面包括从所述底座延伸出的第一反射面和与第一反射面邻接的连接面。反射器朝向第一组光源的第一表面因此由两个曲面组成,其中连接面并不设计为反射面。朝向第二组光源的第二表面可以仅仅是一个具有反射作用的曲面。
[0011]根据本发明的一个优选的设计方案,所述反射器设置为使从所述第一组光源和所述第二组光源出射的光共同形成全向照明。由于反射器可以利用自身的第一和第二反射面对设在在不同区域的第一和第二组光源进行反射,因此被反射出射的光和各组光源直接被壳体折射出的光可以在纵向轴线方向上覆盖照明装置的中央区域和中央区域两边的侧向区域,以实现全向照明。
[0012]根据本发明的一个优选的设计方案,所述第一反射面在横截面上为从所述底座向外延伸的直线,所述直线和所述纵向轴线之间的夹角为50° -75。。在纵向轴线方向上从底座倾斜地朝向两侧延伸的第一反射面可以有效地将接收到的光以汇聚的方式朝向纵向轴线进行反射。第一区域、位于两侧的第一反射面和连接面以及壳体的中央部段限定出照明装置内部的第一空间,在该空间中进行反射和/或折射的出射光是照明装置的中央出射光。
[0013]根据本发明的一个优选的设计方案,所述第二反射面在横截面上为从所述底座向外延伸的曲线,所述曲线具有由以下公式限定的轮廓:
【权利要求】
1.一种照明装置(100),具有壳体(1)、多组光源(21,22)和底座(3),其中所述底座(3)和所述壳体(1)限定出容纳多组所述光源(21,22)的第一容纳腔(4),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底座(3) —侧的至少一对反射器(5),所述至少一对反射器(5)将所述底座(3)限定为分别位于所述至少一对反射器(5)之间的承载第一组光源(21)的第一区域(Al),以及分别位于第一区域两侧的承载第二组光源(22)的第二区域(A2),所述反射器(5)的朝向所述第一组光源(21)的面包括第一反射面(6),所述反射器(5)的朝向所述第二组光源(22)的面包括第二反射面(7)。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照明装置(100),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对反射器(5)关于所述壳体(1)的纵向轴线(X)对称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照明装置(100),其特征在于,所述一对反射器(5)形成燕翅形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照明装置(100),其特征在于,所述一对反射器(5)的自由端(8 )和所述壳体(1)之间具有间隙。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照明装置(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器(5)的朝向所述第一组光源(21)的面包括从所述底座(3)延伸出的第一反射面(6)和与第一反射面(6)邻接的连接面(9)。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照明装置(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器(5)设置为使从所述第一组光源(21)和所述第二组光源(22)出射的光共同形成全向照明。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照明装置(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反射面(6)在横截面上为从所述底座(3)向外延伸的直线,所述直线和所述纵向轴线(X)之间的夹角为50。-75。。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照明装置(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反射面(7)在横截面上为从所述底座(3)向外延伸的曲线,所述曲线具有由以下公式限定的轮廓:
/、— (I ~ t) 2UtJ0Va + ZtH — IjwlVi 4- ^2W2V2 ^ #( I — IJ 2W6 + 21(1 — + I1Wt ’ 、’ 其中控制顶点Vo,V1, V2以及权因子ω17 ω2为预定值。
9.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照明装置(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3)包括用于承载所述光源(21,22)的承载部分(10)、与承载部分(10)相对设置的底壁(12)和分别从两侧连接所述承载部分(10)和所述底壁(12)的侧壁(11),其中所述承载部分(10)、底壁(12)和侧壁(11)限定出第二容纳腔(13)。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照明装置(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容纳腔(13)中容纳有用于所述光源(21,22)的电子器件。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照明装置(100),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壁(11)和所述底壁(12)的连接边缘形成用于与所述壳体(1)接合的限位结构。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照明装置(100),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结构为径向向外延伸的凸台(14)。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照明装置(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的端部部段在径向上夹持所述侧壁(11)并在轴向上抵压所述凸台(14 )。
1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照明装置(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3)是散热体。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照明装置(100),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对反射器(5)和所述底座(3) —体制成。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照明装置(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3)由金属材料制成。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照明装置(100),其特征在于,利用抛光工艺形成所述第一和第二反射面(6,7)。
18.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照明装置(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照明装置(100)具有管形轮廓,所述光源(21,22)为线性排布的光源。
19.一种改型灯,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18中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100),其中所述光源(21,22)为LED光源。`
【文档编号】F21V19/00GK103511933SQ201210217581
【公开日】2014年1月15日 申请日期:2012年6月27日 优先权日:2012年6月27日
【发明者】吴孔义, 鲁煌辉, 张奇辉, 张宏伟 申请人:欧司朗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