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明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420401阅读:162来源:国知局
照明装置的制造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使用荧光体的照明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有使用具有多个不同的波长转换特性的荧光体的照明装置(例如,专利文献1)。

在专利文献1公开的照明装置具备反射机构,为了将从激励光源射出的激励光,有选择性地向两种荧光体层照射,该反射机构使激励光的照射位置移动。这样,在专利文献1公开的照明装置中,能够射出不同的两种色温的光。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142000号公报

然而,专利文献1公开的照明装置具备反射机构、还需要用于确保激励光的光程的空间,从而存在尺寸大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案是解决这样的问题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使发光色变化、并且抑制了大型化的照明装置。

为了达成所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涉及的照明装置的一个方案,具备:激励光源,射出激励光;第一荧光板,被设置在所述激励光的光轴上,该第一荧光板具备在从所述光轴方向上看时离散地设置的第一荧光体层;第二荧光板,相对于所述光轴上的所述第一荧光板,被设置在所述激励光的下游侧,该第二荧光板具备在从所述光轴方向上看时离散地设置的第二荧光体层,该第二荧光体层具有与所述第一荧光体层不同的波长转换特性;以及支承部,以能够调整所述第一荧光板以及所述第二荧光板彼此的相对的位置以及姿势的至少一方的方式来支承所述第一荧光板以及所述第二荧光板。

通过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案,能够提供一种能够使发光色变化、并且抑制了大型化的照明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涉及的照明装置的概略构成的模式图。

图2是表示实施方式涉及的照明装置的第一荧光板的构成的概要的平面图。

图3是实施方式涉及的第一荧光板的截面图。

图4是实施方式涉及的第一荧光板的一部分放大截面图。

图5是表示实施方式涉及的照明装置的第二荧光板的构成的概要的平面图。

图6是实施方式涉及的第二荧光板的截面图。

图7A是表示实施方式涉及的照明装置的第一荧光板以及第二荧光板的相对的位置以及姿势的一例的平面图。

图7B是表示实施方式涉及的照明装置的第一荧光板以及第二荧光板的相对的位置以及姿势的另一例的平面图。

图7C是表示实施方式涉及的照明装置的第一荧光板以及第二荧光板的相对的位置以及姿势的另一例的平面图。

图8A是表示变形例1涉及的第一荧光体层的设置图案的概要的平面图。

图8B是表示变形例1涉及的第二荧光体层的设置图案的概要的平面图。

图9A是表示变形例2涉及的第一荧光体层的设置图案的概要的平面图。

图9B是表示变形例2涉及的第二荧光体层的设置图案的概要的平面图。

图10是表示实施方式涉及的使用照明装置的射灯的外形的概要的斜视图。

符号说明:

1 照明装置

10,110,210 第一荧光板

12,112,212 第一荧光体层

14 二向色镜

18,28,29 反射防止膜

20,120,220 第二荧光板

22,122,222 第二荧光体层

30 支承部

40 扩散部件

50 激励光源。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考附图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下面说明的实施方式都是示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一个具体例子。以下的实施方式中示出的数值、形状、材料、构成要素、构成要素的设置位置以及连接形式等,都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例子,主旨不是限制本实用新型。因此,在以下的实施方式的构成要素中,对于示出本实用新型的最上位概念的方案中所没有记载的构成要素,作为任意的构成要素来说明。

并且,各个图为模式图,并非是严谨的图示。此外,对于各个图中实质上相同的构成赋予相同的符号,并省略或简化重复说明。

(实施方式)

[1.构成]

首先,对实施方式涉及的照明装置的概略构成,利用附图进行说明。

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涉及的照明装置1的概略构成的模式图。

图1示出的照明装置1是能够使射出光的发光色发生变化的照明装置。

如图1所示,照明装置1具备:激励光源50、第一荧光板10、第二荧光板20、支承部30。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照明装置1还具备扩散部件40。另外,在图1以及以下图中,激励光源50的光轴J方向设为Z轴方向,与光轴J垂直相交的两个方向分别设为X轴方向以及Y轴方向。以下,对本实施方式涉及的照明装置1的各个构成要素进行说明。

[激励光源]

激励光源50是射出激励光的光源。在本实施方式,激励光源50是沿着光轴J射出波长为440nm至460nm左右的蓝色光的半导体激光元件。作为激励光源50例如能够采用使用氮化物半导体来制作的氮化物半导体激光元件。

[第一荧光板]

第一荧光板10是激励光的光轴J上设置的荧光板。以下,利用附图来说明第一荧光板10。

图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涉及的照明装置1的第一荧光板10的构成的概要的平面图。在图2表示从激励光源50侧(Z轴方向负侧)在光轴J方向上来看第一荧光板10的情况下的平面图。

图3是本实施方式涉及的第一荧光板的10的截面图。在图3表示图2所示的III-III截面。

图4是本实施方式涉及的第一荧光板10的一部分放大截面图。在图4表示图3所示的虚线框IV内的放大图。

第一荧光板10是设置在激励光的光轴J上的板状的部件。第一荧光板10接受激励光,射出荧光。如图3所示,第一荧光板10具备第一荧光体层12、基板16、反射防止膜18、二向色镜(Dichroic Mirrors)14。

第一荧光体层12是接受激励光而射出荧光的层。第一荧光体层12的厚度,没有特别限定,可以是例如10μm至50μm左右。第一荧光体层12的形成方法没有特别限定,例如通过在基板16上印刷来形成。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第一荧光板10,作为荧光体层只具备第一荧光体层12,第一荧光体层12的组成成分是均一的。这样,在第一荧光板10,以一次工序就能容易地形成第一荧光体层12。

如图2表示,第一荧光体层12在基板16的主面上,从激励光的光轴J方向上看时离散地设置。在这里,不是均一地设置的设置形态统称为“离散地设置”。例如,离散地设置的表述,不限于第一荧光体层12被分割为多个部分分别设置的形态。例如,第一荧光体层12,设置成一条曲线状的设置形态也可以称为“离散地设置”。在本实施方式,如图3至图4所示,第一荧光体层12,设置在基板16的位于激励光的下游侧(Z轴方向正侧)的主面。第一荧光体层12,在基板16的主面上相对于Y轴方向的线,被设置为线对称。第一荧光体层12以大致同心半圆状的图案来设置,在基板16的主面的Y轴方向正侧的一半区域中、与没有设置第一荧光体层12的区域对应的图案,和Y轴方向负侧的一半区域中设置了第一荧光体层12的图案大致一致。

第一荧光体层12具有第一波长转换特性。第一荧光体层12包含的荧光体没有特别限定,在本实施方式,作为荧光体使用YAG(Yttrium Aluminum Garnet:钇铝石榴石)。作为荧光体使用YAG,从而能够在第一荧光体层12,将蓝色的激励光转换为黄色的荧光。第一荧光体层12包含的荧光体粒径,例如是直径1μm至30μm左右。在本实施方式,第一荧光体层12,如图4表示,具备粒径大的荧光体12a、粒径小的荧光体12b、密封部件12c。

荧光体,因为粒径越大,激励光转换为荧光的转换效率越高,所以能够通过荧光体12a,提高转换效率。另外,荧光体12a的粒径,例如是第一荧光体层12的厚度1/3以下。荧光体12a的粒径超过第一荧光体层12的厚度1/3时,通过印刷来形成第一荧光体层12变得困难。

另一方面,粒径小的荧光体12b,使激励光散射的效果高。因此,能够通过荧光体12b,更有效地混合激励光和荧光。另外,第二荧光体层22,作为荧光体,可以包含多种荧光体。作为多种荧光体,例如能够使用YAG、SCASN((Sr,Ca)AlSiN3:Eu2+荧光体)等。在这个情况下,可以在第一荧光体层12内混合多种荧光体,也可以由包含多个相互不同的荧光体的荧光体层来构成第一荧光体层12。

基板16是成为第一荧光板10的基体的透光性部件。在本实施方式,基板16是圆板状的形状。另外,基板16的形状不限于圆板状,也可以是例如矩形板状。作为基板16,也可以使用例如蓝宝石等。通过使用蓝宝石等热导率高的部件,从而能够将第一荧光板10的第一荧光体层12等产生的热,高效地散热。

反射防止膜18是对射入到第一荧光板10的激励光的反射进行抑制的膜,如图3至图4所示,设置在基板16的激励光源50侧(Z轴方向负侧)的主面(激励光射入侧的面)。在本实施方式,反射防止膜18抑制波长为440nm至460nm左右的蓝色光的反射。这样,能够高效地利用激励光。此外,反射防止膜18,可以优化为能够抑制波长为445nm左右的光的反射。作为反射防止膜18,例如能够使用电介质多层膜。作为电介质多层膜,例如可以使用耐光性以及耐热性出色的无机物(SiO2、TiO2、Al2O3、MgF等)。

二向色镜14使激励光透过、并且使从第一荧光体层12射出的荧光反射。二向色镜14,设置在相对于第一荧光体层12位于激励光源50侧(Z轴方向负侧),换言之设置在激励光的上游侧,用于抑制从第一荧光体层12射出的荧光向激励光源50侧传播。这样,能够提高从第一荧光体层12射出的荧光的使用效率。换言之,能够使从照明装置1射出的荧光的量增加。

[第二荧光板]

第二荧光板20是相对于激励光的光轴J上的第一荧光板10,设置在激励光的下游侧的荧光板。以下,利用附图来说明第二荧光板20。

图5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涉及的照明装置1的第二荧光板20的构成的概要的平面图。在图5表示了从激励光源50侧在光轴J方向上看的情况下的第二荧光板20的平面图。

图6是本实施方式涉及的第二荧光板20的截面图。在图6表示了图5所示的VI-VI截面。

第二荧光板20是相对于在激励光的光轴J上的第一荧光板10设置在激励光的下游侧的板状的部件。第二荧光板20接受激励光,射出荧光。如图6所示,第二荧光板20具备:第二荧光体层22、基板26、反射防止膜28以及29。

第二荧光体层22是接受激励光射出荧光的层。第二荧光体层22,如图5所示,在基板26的主面上,从激励光的光轴J方向上看时离散地设置。在这里,如上述第一荧光体层12所述,不是均一地设置的设置形态统称为“离散地设置”。在本实施方式,如图6所示,第二荧光体层22,设置在基板26的位于激励光的下游侧(Z轴方向正侧)的主面。第二荧光体层22,在基板26的主面上相对于Y轴方向的线,被设置为线对称。第二荧光体层22,以大致同心半圆状的图案而被设置,基板26的主面的Y轴方向正侧的一半区域中、与没有设置第二荧光体层22的区域相对应的图案,和Y轴方向负侧的一半区域中的设置了第二荧光体层22的图案大致上一致。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第二荧光体层22的图案,与将第一荧光体层12的图案旋转180度的图案大致上一致。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第二荧光板20,作为荧光体层只具备第二荧光体层22,并且第二荧光体层22的组成成分是均一的。这样,第二荧光板20,能够用一次工序就容易地形成第二荧光体层22。

第二荧光体层22具有不同于第一荧光体层12的第一波长转换特性的第二波长转换特性。在本实施方式,第一荧光板10的第一荧光体层12的波长转换效率,可以比第二荧光体层22的波长转换效率高。这样,比第二荧光体层22更强的激励光射入的第一荧光体层12,能够抑制不利于波长转换而成为放热的原因的激励光的量。换言之,能够抑制第一荧光体层12的放热量。

第二荧光体层22包含的荧光体没有特别限定,但在本实施方式,作为荧光体使用SCASN。作为荧光体使用SCASN,从而在第二荧光体层22,能够将蓝色的激励光转换为红色的荧光。第二荧光体层22中包含的荧光体粒径,例如是直径1μm至30μm左右。在本实施方式,第二荧光体层22,与第一荧光体层12同样具备荧光体和密封部件。第二荧光体层22,可以与第一荧光体层12同样地包含粒径不同的荧光体,也可以只具备粒径大致相同的荧光体。此外,第二荧光体层22作为荧光体,也可以包含多种荧光体。作为多种荧光体,例如能够使用YAG、SCASN等。在这个情况下,在第二荧光体层22内可以混合多种荧光体,或者可以由包含多个相互不同的荧光体的荧光体层来构成第二荧光体层22。此外,第二荧光体层22可以具有与第一荧光体层12相同的组成成分,并具有不同的厚度。

基板26是成为第二荧光板20的基体的透光性部件。在本实施方式,基板26与第一荧光板10的基板16相同地具有圆板状的形状。另外,基板16的形状,不限定为圆板状,例如可以是矩形板状。作为基板26,例如与第一荧光板10的基板16相同,可以使用蓝宝石等。

反射防止膜28及29是用于抑制射入到第二荧光板20的激励光以及从第一荧光体层12射出的荧光的反射的膜。如图6所示,反射防止膜28及29,分别设置在基板26的激励光源50侧(Z轴方向负侧)的主面(激励光射入侧的面)、以及激励光的下游侧(Z轴方向正侧)的主面。

在本实施方式,反射防止膜28及29抑制包含激励光的可见光的反射。另外,反射防止膜28及29,可以被优化为能够抑制波长是445nm左右的光的反射。作为反射防止膜28及29,例如可以使用电介质多层膜。电介质多层膜,例如使用耐光性以及耐热性出色的无机物(SiO2,TiO2,Al2O3,MgF等)。

[支承部]

支承部30是以能够调整第一荧光板10及第二荧光板20的彼此的相对的位置以及姿势的至少一方的方式来支承该第一荧光板10及第二荧光板20的部件。按照该相对的位置以及姿势的调整,从光轴J方向上来看第一荧光板10及第二荧光板20时,没有设置第一荧光体层12而设置了第二荧光体层22的区域的面积发生变化。在本实施方式,通过以激励光的光轴J为中心自由旋转的方式来支承第二荧光板20。如图1所示,支承部30具备支承第一荧光板10的第一支承部31、以及支承第二荧光板20的第二支承部32。

在本实施方式,第一支承部31是以不改变第一荧光板10的位置以及姿势的方式支承的部件。第一支承部31的构成没有特别限定。例如,第一支承部31,可以具备与一般的光学部件支架相同的构成,例如由螺丝等支承第一荧光板。

第二支承部32是通过以激励光的光轴J为中心自由旋转的方式来支承第二荧光板20的部件。在本实施方式,能够通过第二支承部32,通过手动来旋转第二荧光板20。另外,第二支承部32可以构成为由电动机等来旋转驱动第二荧光板20。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第一支承部31,以不改变第一荧光板10的位置以及姿势的方式来支承,但是也可以以激励光的光轴J为中心自由旋转的方式来支承。

[扩散部件]

扩散部件40是使从第二荧光板20射出的光扩散的部件。在本实施方式,作为扩散部件40使用由磨玻璃构成的扩散板。另外,作为扩散部件40使用的部件,不限定为扩散板,只要是使从第二荧光板20射出的激励光以及荧光扩散从而混合的部件就可以。例如,作为扩散部件40,可以使用设置有多个透镜的透镜阵列(微透镜阵列)等。此外,从第二荧光板20射出的激励光以及荧光可以充分混合的情况下,照明装置1可以不具备扩散部件40。

[2.动作]

下面说明本实施方式涉及的照明装置1的动作。在本实施方式涉及的照明装置1,通过调整第一荧光板10及第二荧光板20的相对的位置以及姿势的至少一方,来改变照明装置1的发光色(射出光的光色)。以下,利用附图来说明照明装置1的动作例。

图7A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涉及的照明装置1的第一荧光板10以及第二荧光板20的相对的位置以及姿势的一例的平面图。图7A和后述的图7B以及图7C是从激励光源50侧在光轴J方向上来看第一荧光板10及第二荧光板20的情况下的平面图。

图7B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涉及的照明装置1的第一荧光板10以及第二荧光板20的相对的位置以及姿势的另一例的平面图。在图7B表示了如下状态,从图7A表示的状态,使第二荧光板20沿着光轴J的周围旋转90度的情况下的第一荧光板10及第二荧光板20的相对的位置以及姿势。

图7C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涉及的照明装置1的第一荧光板10以及第二荧光板20的相对的位置以及姿势的另一例的平面图。在图7C表示了如下状态,从图7A表示的状态,使第二荧光板20沿着光轴J的周围旋转180度的情况下的第一荧光板10及第二荧光板20的相对的位置以及姿势。

在图7A表示的例子中表示了如下状态,从激励光源50侧看时,在第一荧光板10的没有设置第一荧光体层12的区域,设置了第二荧光板20的第二荧光体层22的几乎全部区域。在这个情况下,透过第一荧光板10中没有设置第一荧光体层12的区域的激励光,照射第二荧光体层22的几乎全部区域。这样,激励光充分照射第二荧光体层22,从而在第二荧光体层22,从由SCASN构成的荧光体,射出红色的荧光。因此,在图7A表示的情况下,照明装置1的射出光,激励光的蓝色成分比较少,红色荧光成分比较多,即具有接近于灯泡颜色的白色。另外,第一荧光体层12的图案与第二荧光体层22的图案,从激励光源50侧在光轴J方向上看的情况下,可以具有重叠区域。

在图7B所示的例子中表示如下状态,从激励光源50侧来看时,第一荧光板10的没有设置第一荧光体层12的区域的大致一半的部分,设置了第二荧光板20的第二荧光体层22的区域。在这个情况下,透过第一荧光板10的没有设置第一荧光体层12的区域的激励光的大致一半,照射到第二荧光体层22的区域。这样,在第二荧光体层22,激励光照射的区域是图7A表示的情况的一半左右,所以在第二荧光体层22,从由SCASN构成的荧光体射出的红色的荧光,比图7A的情况少。另外,在图7B的第二荧光体层22中,与第一荧光体层12重叠的区域中,一部分激励光透过第一荧光体层12,或者在第一荧光体层12散射,照射到第二荧光体层22。然而该激励光的比例是,透过第一荧光板10中没有设置第一荧光体层12的区域、并照射到第二荧光体层22的激励光的量相比较时,非常少。因此,图7B表示的情况下,针对照明装置1的射出光,激励光的蓝色成分比图7A的情况多,红色的荧光成分少。

在图7C表示的例子中表示如下状态,从激励光源50侧来看时,在第一荧光板10的没有设置第一荧光体层12的区域,没有设置第二荧光板20的第二荧光体层22。在这个情况下,透过第一荧光板10的没有设置第一荧光体层12的区域的激励光,照射到第二荧光板20的没有设置第二荧光体层22的区域。这样,照射到第二荧光体层22的激励光非常少,所以在第二荧光体层22,从由SCASN构成的荧光体射出的红色的荧光少。因此,在图7C表示的情况下,照明装置1的射出光中,激励光的蓝色成分较多,红色荧光成分较少、具有接近于昼白色的白色。另外,从激励光源50侧在光轴J方向上看的情况下,第二荧光体层22可以不完全由第一荧光体层12遮住。例如,可以在第一荧光体层12的区域的外部设置有第二荧光体层22的一部分。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通过调整第一荧光板10及第二荧光板20的彼此的相对的位置以及姿势的至少一方,从而使照明装置1的发光色(射出光的光色)发生变化。

[3.总结]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涉及的照明装置1,具备射出激励光的激励光源50。此外,照明装置1还具备第一荧光板10,该第一荧光板10设置在激励光的光轴J上,该第一荧光板10具备从光轴J方向上看时离散地设置的第一荧光体层12。此外,照明装置1还具备第二荧光板20,第二荧光板20,相对于光轴J上的第一荧光板10设置在位于激励光的下游侧,第二荧光板20具备从激励光的光轴J方向上看时离散地设置的第二荧光体层20,该第二荧光体层具有与第一荧光体层12不同的波长转换特性。此外,照明装置1还具备支承部30,以能够调整第一荧光板10及第二荧光板20的彼此的相对的位置以及姿势的至少一方的方式来支承第一荧光板10及第二荧光板20。

这样,使用支承部30,能够调整第一荧光板10及第二荧光板20的彼此的相对的位置以及姿势的至少一方。通过该调整,来调整透过第一荧光板10照射第二荧光板20的第二荧光体层22的激励光的量,就能使从第二荧光体层22射出的荧光的量发生变化。在此,第一荧光体层12和第二荧光体层22,因为相互的波长转换特性不同,所以通过所述调整,能够改变照明装置1的发光色。加之,在照明装置1,不需要改变激励光的光轴,所以能够抑制该尺寸的大型化。

此外,在照明装置1,从光轴J方向上来看第一荧光板10及第二荧光板20时,没有设置第一荧光体层12而设置了第二荧光体层22的区域的面积,可以按照调整所述相对的位置以及姿势的至少一方来变化。

这样,按照所述调整,能够调整透过没有设置第一荧光体层12的区域而照射到第二荧光体层22的激励光的量。因此,能够通过所述调整,来调整照明装置1的发光色。

此外,在照明装置1,在第一荧光板10中,第一荧光体层12可以被设置为线对称,在第二荧光板20中,第二荧光体层22可以被设置为线对称。

此外,在照明装置1,第二荧光体层22的设置图案,可以与第一荧光板10的没有设置第一荧光体层12的区域的图案大致一致。

这样,能够对第二荧光体层22的几乎全部区域照射激励光,所以能够有效地利用第二荧光体层22。

此外,在照明装置1中,第一荧光体层12的设置图案,与将第二荧光体层22的设置图案旋转了规定角度的设置图案大致一致。

这样,通过使第二荧光板20旋转,从激励光源50侧在光轴J方向上看时,能够成为第二荧光体层22看不见的状态。因此,能够减少从第二荧光体层22射出的荧光的量。换言之,能够扩大照明装置1的发光色的调整幅度。

此外,在照明装置1,支承部30,可以以使第一荧光板10及第二荧光板20的一方以光轴J为中心自由旋转的方式来支承。

从而,能够调整第一荧光板10及第二荧光板20的彼此的相对的姿势(角度)。通过该调整,来调整透过第一荧光板10照射到第二荧光板20的第二荧光体层22的激励光的量,就能改变从第二荧光体层22射出的荧光的量。

此外,在照明装置1,第一荧光体层12的波长转换效率,可以比第二荧光体层22的波长转换效率高。

这样,比射入到第二荧光体层22的激励光更强的激励光射入的第一荧光体层12,抑制不利于波长转换而成为放热的原因的激励光的量,从而能够抑制第一荧光体层12的放热量。

此外,在照明装置1,第一荧光板10可以是作为荧光体层,只具备第一荧光体层12,第一荧光体层12的组成成分是均一的。此外,第二荧光板20可以是作为荧光体层,只具备第二荧光体层22,第二荧光体层22的组成成分是均一的。

这样,第一荧光板10以及第二荧光板20,分别用一次工序就容易地形成荧光体层。

此外,照明装置1还可以具备使从第二荧光板20射出的光扩散的扩散部件40。

这样,使从第二荧光板20射出的激励光以及荧光扩散,从而使照明装置1的发光色均一化。

此外,在照明装置1中,扩散部件40可以是扩散板。

此外,在照明装置1中,扩散部件40可以是透镜阵列。

此外,在照明装置1中,可以在第一荧光板10的相对于第一荧光体层12位于激励光的上游侧设置二向色镜14,该二向色镜14使激励光透过、并且使从第一荧光体层12射出的荧光反射。

这样,二向色镜14,能够抑制从第一荧光体层12射出的荧光传播到激励光源50侧。因此,能够提高从第一荧光体层12射出的荧光的使用效率。换言之,能够使从照明装置1射出的荧光的量增大。

此外,在照明装置1,第一荧光板10及第二荧光板20的激励光射入的面,分别设置有抑制激励光反射的反射防止膜18及28。

这样,在第一荧光板10及第二荧光板20能够抑制激励光的反射,所以能够高效地利用激励光。

(变形例等)

以上,针对本实用新型的照明装置的一个方案,根据实施方式来进行了说明,不过,本实用新型不被这些实施方式所限制。

例如,在所述实施方式表示了第一荧光体层12及第二荧光体层22的各个设置图案的一例,但是该设置图案不限定为所述实施方式的例子。在此,利用附图说明该设置图案的其他例子。

图8A是表示变形例1涉及的第一荧光体层112的设置图案的概要的平面图。在图8A表示了从激励光源50侧在光轴J方向上看第一荧光板110的情况下的平面图。

图8B是表示变形例1涉及的第二荧光体层122的设置图案的概要的平面图。在图8B表示了从激励光源50侧在光轴J方向上看第二荧光板120的情况下的平面图。

在图8A及图8B表示的例子中,在第一荧光板110的基板116,第一荧光体层112以旋转对称且点对称来设置,在第二荧光板120的基板126,第二荧光体层122以旋转对称且点对称来设置。此外,第二荧光体层122的设置图案,与第一荧光板110的没有设置第一荧光体层112的区域的图案大致一致。此外,第一荧光体层122的设置图案,与将第二荧光体层122的设置图案沿着光轴J的周围旋转15度的设置图案大致一致。

在本变形例中也能得到与所述实施方式同样的效果。

图9A是表示变形例2涉及的第一荧光体层212的设置图案的概要的平面图。在图9A表示了从激励光源50侧在光轴J方向上看第一荧光板210的情况下的平面图。

图9B是表示变形例2涉及的第二荧光体层222的设置图案的概要的平面图。在图9B表示了从激励光源50侧在光轴J方向上看第二荧光板220的情况下的平面图。

图9A及图9B表示的例子中,在第一荧光板210的基板216,第一荧光体层212以点对称且线对称来设置,在第二荧光板220的基板226,第二荧光体层222以点对称且线对称来设置。此外,第二荧光体层222的设置图案,与第一荧光板210的没有设置第一荧光体层212的区域的图案大致一致。此外,第一荧光体层212的设置图案与将第二荧光体层222的设置图案在X轴方向平移后的设置图案大部分一致。

在本变形例中也能得到与所述实施方式同样的效果。此外,在本变形例,能够通过调整第一荧光板210及第二荧光板220的相对的位置,从而调整发光色。例如,通过将相对于第一荧光板210的第二荧光板220的位置,向X轴方向平移,从而能够调整发光色。另外,在本变形例,通过调整第一荧光板210及第二荧光板220的相对的姿势(角度),从而能够调整发光色。例如,通过使第二荧光板220以光轴J为中心旋转,从而能够调整发光色。

此外,所述实施方式涉及的照明装置1的具体使用形态没有特别限定。照明装置1,例如能够用于射灯。

图10是表示上述实施方式涉及的使用照明装置1的射灯300的外形的概要的斜视图。

射灯300具备灯体302、臂382、固定部分380。臂382是支承灯体302的部件。固定部分380是用于固定射灯300的部件。灯体302是内部设置有照明装置1的圆筒形的部件,从射出部304射出光。灯体302具备沿着圆筒形的侧面能够旋转的调整部306。调整部306是支承部30的一部分,在本实施方式,与调整部306的旋转联动地使内部的第二荧光板20以激励光的光轴J为中心旋转。换言之,通过使调整部306旋转,能够调整射灯300的发光色。

这样,射灯300,通过设置照明装置1,从而能够调整发光色。加之,通过设置包含用于调整发光色的调整部306的照明装置1,能够抑制尺寸增大。

此外,在所述实施方式,作为激励光源,举出半导体激光元件为例,但是作为激励光源,也可以举出LED(Light Emitting Diode)等半导体发光元件或者有机EL(Electro Luminescence)和无机EL等其他光源。

此外,在所述实施方式,作为第一荧光板10以及第二荧光板20的相对位置以及姿势的调整的例子,示出了调整相对的姿势(角度)的构成以及调整在X轴方向上的相对位置的构成,但是对相对的位置以及姿势的调整不限定为这些。只要通过调整,能够改变从光轴J方向上来看第一荧光板10及第二荧光板20时,没有设置第一荧光体层12而设置了第二荧光体层22的区域的面积就可以。

此外,在所述实施方式是由蓝色半导体激光元件构成的激励光源50和由YAG及SCASN构成的荧光体放出白光的构成,但是荧光体的构成不限定为上述。例如也可以是这样的构成,利用含有红色荧光体以及绿色荧光体的含荧光体树脂,将其与由蓝色半导体激光元件构成的激励光源50组合,从而放出白光的构成。

另外,针对各个实施方式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所能够想到的各种变形而得到的实施方式,以及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主旨的范围内对各个实施方式中的构成要素以及功能进行任意组合而实现的实施方式均包含在本实用新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