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明装置和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883203发布日期:2018-11-09 18:20阅读:125来源:国知局
照明装置和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照明装置和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以往的液晶显示装置的一例,已知下述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液晶显示装置。该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液晶显示装置具备如下液晶面板:显示图像的显示区域中具备的多个像素被具有俯视形状为曲线状的遮光曲线部的遮光构件遮光,从而具有曲线状的轮廓形状。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07-132574号公报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对上述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具有曲线状的轮廓形状的液晶面板照射光的背光源装置例如将出光范围设为仿照液晶面板的轮廓形状的曲线状,这在设计上有时是优选的。然而,在这种构成的背光源装置中,随着将出光范围曲线化而有可能产生出射光局部变多的亮部等。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是基于上述这种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抑制亮度不匀。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照明装置具备:光源;导光板,其与上述光源相对的端面为光所入射的入光端面,一对板面中的一个板面为使光出射的出光板面;聚光部,其包括在上述出光板面中以沿着上述入光端面的法线方向延伸并且沿着与上述法线方向正交的正交方向排列的形式设置的多个单位聚光部;以及入光相反端部,其是上述导光板中的与上述入光端面侧相反的一侧的端部,并且端面的至少一部分设为俯视形状是曲线状的曲线状端面,上述出光板面的至少一部分设为不形成上述聚光部的聚光部非形成区域。

这样,从光源发出的光入射到导光板的入光端面而在导光板内传播后从出光板面出射。在导光板内传播而到达出光板面的光由构成聚光部的多个单位聚光部促进其出射,出射时在多个单位聚光部的排列方向、即与入光端面的法线方向正交的正交方向上选择性地被赋予聚光作用。在此,在导光板内传播的光入射到入光端面而朝向入光相反端部沿着入光端面的法线方向行进后,在入光相反端部中被俯视形状为曲线状的曲线状端面全反射。由于该全反射的光是以与相对于曲线状端面的入射角相应的反射角反射的,因此沿着与入光端面的法线方向交叉的方向行进。因此,在入光相反端部内传播的光中,除了包含沿着入光端面的法线方向行进的光以外,还包含沿着与该法线方向交叉的方向进行的反射光,与其它部分的出光板面相比,会有较多的光到达入光相反端部的出光板面。而在入光相反端部中,由于出光板面的至少一部分设为不形成聚光部的聚光部非形成区域,因此即使如上述那样与其它部分相比,有较多的光到达入光相反端部的出光板面,光从出光板面的出射也被抑制。由此,在入光相反端部中不易发生来自出光板面的出射光量过度地变多的事态,因而能抑制在出射光中可能产生的亮度不匀。

作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优选下面的构成。

(1)上述入光相反端部的上述曲线状端面的俯视形状设为曲率半径固定的圆弧状。这样,被入光相反端部的曲线状端面全反射的光的行进方向成为规则的方向,因此易于进行聚光部非形成区域的光学设计。

(2)在上述入光相反端部中,当将上述曲线状端面的上述曲率半径作为“r”、将上述导光板相对于空气的临界角作为“θ”,并且考虑以曲率中心为原点、通过上述原点的y轴与上述法线方向平行、通过上述原点的x轴与上述正交方向平行的正交坐标时,由截距为“r·sinθ·(1-tan(90°-2θ))”、倾斜度为“tan(90°-2θ)”的直线划分的范围设为上述聚光部非形成区域。这样,入光相反端部中的、被曲线状端面全反射的光特别多地通过的范围成为聚光部非形成区域,因此能保证出射光的亮度足够高且能更适当地抑制亮度不匀的发生。此外,导光板相对于空气的临界角“θ”在将导光板的折射率作为“n”时成为“arcsin(1/n)”。

(3)在上述入光相反端部中,当将上述曲线状端面的上述曲率半径作为“r”时,从上述导光板的与上述入光端面相反的一侧的入光相反端面到“r/3~r”的范围的距离处为止的范围设为上述聚光部非形成区域。这样,如果聚光部非形成区域是从导光板的入光相反端面到小于“r/3”的距离处的范围,则有可能无法充分地实现对由聚光部导致的亮度不匀的抑制,相反地如果是从导光板的入光相反端面到大于“r”的距离处的范围,则这有可能使聚光部的聚光功能下降而发生亮度下降。通过将聚光部非形成区域设为从导光板的入光相反端面到“r/3~r”的范围的距离处为止的范围,能保证出射光的亮度且能适当地抑制亮度不匀的发生。另外,能分别简化聚光部非形成区域和聚光部的范围,因此易于进行导光板的设计和制造。

(4)上述聚光部形成为其与上述聚光部非形成区域的边界位置在俯视时为之字状。这样,如果与将聚光部与聚光部非形成区域的边界位置俯视时设为直线状的情况相比,聚光部与聚光部非形成区域的边界位置不易醒目,因此在抑制亮度不匀上是更优选的。

(5)上述聚光部在多个上述单位聚光部中包含到达上述导光板的与上述入光端面相反的一侧的入光相反端面的单位聚光部。这样,在入光相反端部内存在于入光相反端面附近的光会被多个单位聚光部中的到达入光相反端面的单位聚光部促进其出射,所以在入光相反端面的附近,亮度会提高。

(6)上述聚光部形成为多个上述单位聚光部的从上述出光板面突出的突出高度随着接近上述聚光部非形成区域而变低。这样,如果与多个单位聚光部的从出光板面突出的突出高度在整个长度上固定的情况相比,聚光部与聚光部非形成区域的边界位置不易醒目,因此在抑制亮度不匀上是更优选的。

(7)上述入光相反端部的在上述正交方向上与上述曲线状端面互相重叠的部分选择性地设为上述聚光部非形成区域。这样,如果与入光相反端部在正交方向上的整个区域内设为聚光部非形成区域的情况相比,聚光部较多地残存于入光相反端部,因此能实现出射光的亮度的提高。另外,通过将入光相反端部中与曲线状端面在正交方向上互相重叠的部分选择性地设为聚光部非形成区域,能充分地抑制亮度不匀。

(8)上述导光板的上述一对板面中的另一个板面设为出光相反板面,在上述出光相反板面设置有出光反射部,上述出光反射部包括使光反射来促进光从上述出光板面的出射的多个单位反射部,上述入光相反端部的与上述出光相反板面中的上述聚光部非形成区域重叠的部分设为多个上述单位反射部的分布密度低的低出光反射区域。虽然与其它部分相比,会有较多的光到达入光相反端部的出光板面,但是通过将入光相反端部的出光相反板面中的与聚光部非形成区域重叠的部分设为低出光反射区域,更适当地抑制了出光反射部对出光的促进。由此,能更适当地抑制在出射光中可能产生的亮度不匀。

其次,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显示装置具备上述记载的照明装置和利用从上述照明装置照射的光来显示图像的显示面板。根据这种构成的显示装置,在对显示面板照射光的照明装置中不易产生亮度不匀,因此能得到优异的显示质量。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抑制亮度不匀。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2是将液晶显示装置沿着长边方向截断后的截面图。

图3是将液晶显示装置沿着短边方向截断后的截面图。

图4是液晶显示装置中具备的背光源装置的俯视图。

图5是表示背光源装置中具备的导光板的入光相反端部附近的俯视图。

图6是图5的a-a线截面图。

图7是表示在导光板内传播的光的光线跟踪结果的导光板的俯视图。

图8是用于说明聚光部非形成区域的设计方法的导光板的俯视图。

图9是表示比较实验的比较例的实验结果的照片。

图10是表示比较实验的实施例的实验结果的照片。

图1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液晶显示装置中具备的背光源装置的俯视图。

图12是表示背光源装置中具备的导光板的入光相反端部附近的俯视图。

图13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背光源装置中具备的导光板的入光相反端部附近的俯视图。

图14是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背光源装置沿着长边方向截断后的截面图。

图15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5的液晶显示装置中具备的背光源装置的俯视图。

图16是表示背光源装置中具备的导光板的入光相反端部附近的俯视图。

图17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6的背光源装置中具备的导光板的入光相反端部附近的俯视图。

图18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7的背光源装置中具备的导光板的入光相反端部附近的俯视图。

图19是本发明的其它实施方式(1)的液晶显示装置中具备的背光源装置的俯视图。

图20是将本发明的其它实施方式(2)的背光源装置沿着短边方向截断后的截面图。

图21是将本发明的其它实施方式(3)的背光源装置沿着短边方向截断后的截面图。

图22是将本发明的其它实施方式(4)的背光源装置沿着短边方向截断后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通过图1至图10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在本实施方式中,例示液晶显示装置10。此外,在各附图的一部分示出x轴、y轴和z轴,各轴方向被描述为在各附图中所示的方向。另外,将图2、图3和图6等的上侧设为表侧,将该图下侧设为里侧。

如图1所示,液晶显示装置10作为整体形成纵长的大致长方形状,但其在一个长边侧的端部具备的一对角部分别具有被弄圆为圆弧状的外形。该液晶显示装置10的外形分别反映到下面说明的各构成部件中。液晶显示装置10具备:液晶面板(显示面板)11,其能显示图像;背光源装置(照明装置)12,其是相对于液晶面板11配置于里侧且对液晶面板11照射用于进行显示的光的外部光源;以及固定胶带ft,其用于固定液晶面板11和背光源装置12。其中,固定胶带ft呈仿照液晶显示装置10的边缘形状(液晶面板11的非显示区域)的纵长的框状,例如优选包括在具有遮光性的基材的两面涂敷粘合材料而成的遮光双面胶带。此外,液晶显示装置10和仿照其外形的各构成部件是其长边方向与y轴方向、短边方向与x轴方向、板厚方向与各附图的z轴方向分别一致。

如图2和图3所示,仿照液晶显示装置10将一对角部弄圆的液晶面板11设为大致透明的一对玻璃制的基板11a、11b以隔着规定的间隙的状态被贴合并在两基板11a、11b之间封入了液晶的构成。一对基板11a、11b之中,配置于里侧的阵列基板11a中设置有连接到相互正交的源极配线和栅极配线的开关元件(例如tft)、连接到该开关元件的像素电极、以及取向膜等,配置于表侧的cf基板11b中设置有r(红色)、g(绿色)、b(蓝色)等的各着色部按规定的排列配置的彩色滤光片、相对电极以及取向膜等。其中,在阵列基板11a安装有柔性基板13和驱动器14。此外,在一对基板11a、11b的外面侧分别贴附有表里一对偏振板11c。

如图1所示,仿照液晶显示装置10将一对角部弄圆的背光源装置12至少具备:作为光源的led(lightemittingdiode:发光二极管)15、安装有led15的led基板(光源基板)16、对来自led15的光进行引导的导光板17、层叠配置于导光板17的表侧的光学片(光学构件)18、层叠配置于导光板17的里侧的反射片(反射构件)19、将这些构件15~19一并包围的框状的框架20。其中,导光板17、光学片18、反射片19和框架20仿照液晶显示装置10将一对角部弄圆。该背光源装置12使led15(led基板16)以偏置为在长边方向上靠一对角部未被弄圆侧的端部的形式配置,从而设为仅从单侧对导光板17入光的单侧入光类型的边光型(侧光型)。以下,依次说明背光源装置12的构成部件。

如图1和图2所示,led15设为通过密封材料将led芯片密封在固定于led基板16的基板部上的构成。led15的led芯片例如发出蓝色单色光,led15通过在密封材料中分散混合荧光体(黄色荧光体、绿色荧光体、红色荧光体等)从而作为整体发出白色光。led15设为与安装于led基板16的面相邻的面成为发光面15a的、所谓的侧面发光型。

如图1和图2所示,led基板16作为整体形成横长的(分别使长边方向与x轴方向、短边方向与y轴方向一致的)长方形状。led基板16的板面与导光板17等的板面平行,其中的里侧的板面设为安装上述led15的led安装面(光源安装面)16a。在该led安装面16a中,图案化有用于对led15供电的配线图案(未图示),并且以沿着x轴方向空出间隔排列的形式安装有多个led15。led基板16相对于框架20和导光板17配置于表侧,以被夹在框架20和导光板17与液晶面板11之间的形式配置。另外,led基板16具有从主体部分(安装有led15的部分)向框架20外引出的引出配线部16b。

导光板17包括大致透明的合成树脂材料(例如pmma等丙烯酸树脂和聚碳酸酯等)。导光板17的折射率与空气相比高很多,具体地,在由丙烯酸树脂制成的情况下为约1.49左右,在由聚碳酸酯制成的情况下为约1.57左右。如图1和图2所示,导光板17以其周围被框架20包围的形式收纳,并且配置于液晶面板11和光学片18的正下方位置。导光板17的外周端面中的图2所示的左侧的短边侧的端面与led15呈相对状并且设为来自led15的光所入射的入光端面(光源相对端面)17a,而其相反侧(图2所示的右侧)的短边侧的端面设为入光相反端面(光源非相对端面)17d。导光板17的表里一对板面中的、朝向表侧(液晶面板11侧)的板面设为使光向液晶面板11出射的出光板面17b,朝向里侧的板面设为与出光板面17b相反的一侧的出光相反板面17c。通过这种构成,导光板17具有将从led15沿着y轴方向发出的光从入光端面17a导入并且使该光在内部传播后沿着z轴方向立起而从出光板面17b向光学片18侧(表侧、光出射侧)出射的功能。

如图1和图2所示,光学片18以其板面与导光板17等的板面平行并且在z轴方向上介于液晶面板11和导光板17之间的形式配置,从而具有对来自导光板17的出射光赋予规定的光学作用并使其向液晶面板11出射的功能。光学片18相互层叠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3个),具体地,从里侧起按顺序设为扩散片18a、第1棱镜片18b、第2棱镜片18c。优选第1棱镜片18b和第2棱镜片18c以棱镜的延伸方向成为相互正交的关系的方式配置。在配置于最表侧的第2棱镜片18c的外周端部的表侧的面中固定有固定胶带ft的里面侧的粘合材料。另外,作为扩散片18a,优选使用例如株式会社智积电(tsujiden)生产的商品名为“d114”的扩散片等。另外,作为第1棱镜片18b和第2棱镜片18c,优选使用例如由3mjapan株式会社制造的商品名为“bef系列”的棱镜片等,但不限于此。

如图1和图2所示,反射片19以其板面与导光板17等的板面平行并且覆盖导光板17的出光相反板面17c的形式配置。反射片19的光反射性优异,能使从导光板17的出光相反板面17c漏出的光向表侧(出光板面17b)高效地立起。反射片19具有比导光板17大一圈的外形,以其一个长边侧的端部比入光端面17a更向led15侧突出的形式配置。优选反射片19通过未图示的双面胶带等固定于框架20。另外,作为反射片19,优选使用例如3mjapan株式会社制造的商品名为“esr”的反射片等,但不限于此。

框架20由表面呈现白色的合成树脂制成(例如由聚碳酸酯制成),如图1和图2所示,其外形形成为比导光板17大一圈的框状。框架20以将多个led15和导光板17等一并包围的形式配置。在框架20的表侧的面中固定有已述的具有遮光性的固定胶带ft的里面侧的粘合材料,由此,框架20经由固定胶带ft固定于液晶面板11。

在此,更详细地说明导光板17。如图2所示,在导光板17的出光相反板面17c中设置有使在导光板17内传播的光反射来促进光从出光板面17b的出射的出光反射部21。出光反射部21包括在出光相反板面17c中印刷(例如使用分配器的印刷、使用喷墨的印刷、使用丝网版的印刷等)的多个单位反射部(光反射点)21a,其分布密度根据离入光端面17a(led15)的距离而变化。具体地,构成出光反射部21的单位反射部21a的分布密度概略地说有在y轴方向上离入光端面17a越远则越高、反之离入光端面17a越近则越低的倾向,由此,来自出光板面17b的出射光被控制为在面内成为大致均匀的分布。

如图3所示,在导光板17的出光板面17b中设置有对出射光赋予聚光作用的聚光部(棱镜部)22。聚光部22包括从出光板面17b沿着z轴方向朝向表侧(光学片18侧)突出的多个单位聚光部(单位棱镜)22a。单位聚光部22a的沿着x轴方向(与入光端面17a的法线方向正交的正交方向)截断后的截面形状呈大致山形,并且单位聚光部22a沿着y轴方向(入光端面17a的法线方向)以直线延伸,在出光板面17b中沿着x轴方向大致无间隙地排列配置有多个。各单位聚光部22a的截面形状呈三角形状,夹着顶部22a1具有一对斜面22a2。根据这种构成的单位聚光部22a,当在导光板17内传播的光出射时,在单位聚光部22a的各斜面22a2与外部的空气层的界面处被折射,从而向大致正面方向(出光板面17b的法线方向)立起。这种聚光作用虽然对沿着x轴方向入射到单位聚光部22a的光起作用,但是对沿着与x轴方向正交的y轴方向入射的光几乎不起作用。因而,在本实施方式的聚光部22中,作为多个单位聚光部22a的排列方向的x轴方向为对光赋予聚光作用的聚光方向,而作为各单位聚光部22a的延伸方向的y轴方向为对光几乎不赋予聚光作用的非聚光方向。另外,单位聚光部22a具有一对斜面22a2,因此在导光板17内传播而到达出光板面17b的光中易于产生相对于各斜面22a2的入射角不超过临界角的光,这种光被从出光板面17b出射。即,构成聚光部22的单位聚光部22a也具有促进到达出光板面17b的光的出射的功能。此外,单位聚光部22a的顶角例如优选是90°左右,另外,单位聚光部22a的排列间距例如优选是30μm左右,但不限于此。

然而,如图4所示,上述导光板17的与入光端面17a侧(led15侧)相反的一侧的端部为入光相反端部23,该入光相反端部23的一对角部仿照背光源装置12的外形被弄圆为圆弧状,由此,其外周端面的一部分设为一对曲线状端面24。曲线状端面24在俯视时呈曲率半径(例如5mm左右)固定的圆弧状,其中心角为约90°左右。当这种曲线状端面24形成于入光相反端部23时,在从入光端面17a导入的光中会产生沿着y轴方向大致笔直地在导光板17内传播后碰到曲线状端面24并在该处被全反射的光。如图7所示,被该曲线状端面24全反射的光是以与相对于曲线状端面24的入射角相应的反射角被反射的,因此会沿着与y轴方向交叉的倾斜方向或大致沿着x轴方向(与法线方向正交的正交方向)行进。因此,在入光相反端部23内传播的光中,除了包含沿着y轴方向行进的光以外,还包含沿着与y轴方向交叉的倾斜方向行进的反射光或大致沿着x轴方向行进的反射光,与入光相反端部23以外的部分的出光板面17b相比,会有较多的光到达入光相反端部23的出光板面17b。如果在入光相反端部23的出光板面17b的整个区域内形成有聚光部22,则上述的沿着倾斜方向行进的反射光或大致沿着x轴方向行进的反射光会入射到聚光部22,其多数成为相对于单位聚光部22a的各斜面22a2的入射角不超过临界角的光并会向表侧外部出射,结果是,有可能在曲线状端面24的附近产生局部的亮部。这是由于沿着倾斜方向行进的反射光或大致沿着x轴方向行进的反射光入射到沿着y轴方向延伸的聚光部22而产生的。

而如图5和图6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导光板17中,入光相反端部23的出光板面17b的至少一部分成为不形成聚光部22的聚光部非形成区域25。入光相反端部23的出光板面17b中的聚光部非形成区域25成为在宏观上几乎不存在凹凸的(除了极微小的凹凸以外的)大致平坦的形状。由于这种聚光部非形成区域25被设定于入光相反端部23的出光板面17b,因此,即使如上述那样与其它部分相比,有较多的光到达光相反端部23的出光板面17b,在聚光部非形成区域25中也不会发挥聚光部22的促进光出射的功能,因此光从出光板面17b的出射被抑制。即,即使沿着倾斜方向行进的反射光或大致沿着x轴方向行进的反射光到达入光相反端部23的出光板面17b,由于该处为不存在沿着y轴方向延伸的聚光部22的聚光部非形成区域25而为大致平坦的板面,因此,到达出光板面17b的光也会进行全反射而在导光板17内传播,如果与聚光部22存在于入光相反端部23的情况相比,光不易从出光板面17b出射。由此,能抑制在入光相反端部23中来自出光板面17b的出射光量过度地变多而产生局部较亮的亮部,因而能抑制在出射光中可能产生的亮度不匀。而且,入光相反端部23的曲线状端面24呈曲率半径固定的圆弧状,因此被曲线状端面24全反射的光的行进方向成为规则的行进方向。由此,易于进行聚光部非形成区域25的形成范围等的光学设计。

具体地,如下设计入光相反端部23的出光板面17b中的聚光部非形成区域25的形成范围。首先,将曲线状端面24的曲率半径作为“r”,将导光板17相对于空气的临界角作为“θ”。导光板17的临界角“θ”在将导光板17的折射率作为“n”时成为“arcsin(1/n)”。具体地,在导光板17的材料是丙烯酸树脂的情况下,是“n=1.49”,所以成为“θ=42.2°”左右,在导光板17的材料是聚碳酸酯的情况下,是“n=1.57”,所以成为“θ=39.6°”左右。并且设计成,如图8所示,当考虑以曲线状端面24的曲率中心为原点o、通过原点o的y轴与入光端面17a的法线方向(y轴方向)平行、通过原点o的x轴与和入光端面17a的法线方向正交的正交方向(x轴方向)平行的正交坐标时,由截距为“r·sinθ·(1-tan(90°-2θ))”、倾斜度为“tan(90°-2θ)”的直线l划分的范围成为聚光部非形成区域25。此外,在图8中,除了图示出与图7相同的光线跟踪结果以外,还用单点划线图示出上述正交坐标的x轴和y轴,用双点划线图示出直线l。上述直线l与在曲线状端面24中的、相对于上述正交坐标的原点o成为(r·sinθ,r·sinθ)的坐标位置处被全反射的反射光的光路一致。在y轴方向上比该直线l靠入光相反端面17d侧(与入光端面17a侧相反的一侧)的区域a1成为被曲线状端面24全反射而沿着与入光端面17a的法线方向交叉的倾斜方向或沿着x轴方向行进的大部分的光所经过的反射光集中区域a1。在本实施方式中,将该反射光集中区域a1的整个区域设为聚光部非形成区域25,因此能最大限度地保证出射光的亮度高并且能最高效地抑制亮度不匀的发生。这种设计的聚光部非形成区域25是在入光相反端部23中随着在x轴方向上从端侧接近中央侧而其在y轴方向上的形成范围连续地被逐渐扩大,其与聚光部22的边界线(将多个单位聚光部22a的与入光端面17a侧相反的一侧的端面连接而成的线)bl1形成浅的大致v字型(参照图4)。

而且,如图6所示,在入光相反端部23中,出光相反板面17c中的、与被设为上述形成范围的聚光部非形成区域25重叠的部分成为构成出光反射部21的多个单位反射部21a的分布密度低的低出光反射区域26。具体地,出光反射部21虽然如已述那样以在y轴方向上离入光端面17a越远则单位反射部21a的分布密度越高的设计为基本,但在入光相反端部23的低出光反射区域26中,与比低出光反射区域26在y轴方向上靠入光端面17a侧的部分相比,例外地降低了单位反射部21a的分布密度。如果这样在入光相反端部23的出光相反板面17c中设定与聚光部非形成区域25重叠的低出光反射区域26,则即使在入光相反端部23内沿着与入光端面17a的法线方向交叉的倾斜方向或x轴方向(与法线方向正交的正交方向)行进的光量多于其它部分内的光量,也能抑制聚光部22对出光的促进,而且能抑制出光反射部21对出光的促进,因此能更适当地抑制在来自出光板面17b的出射光中可能产生的亮度不匀。

为了证实上述这种作用和效果,进行了下面的比较实验。在比较实验中,将具备在出光板面的整个区域内设置聚光部、并且在出光相反板面中出光反射部无例外地设计成越远离入光端面则越使单位反射部的分布密度变高的导光板的背光源装置作为比较例,将具备在本段落之前记载的导光板17的背光源装置12作为实施例。此外,比较例的背光源装置除了导光板的构成以外与实施例的背光源装置12大致相同,一对角部被弄圆为圆弧状。并且,测定了当点亮这些比较例和实施例的各背光源装置的led时导光板的入光相反端部的出光板面的面内的亮度分布。将比较实验的实验结果在图9和图10中示出。在图9和图10中,根据作为入光相反端部的出光板面的每单位面积的光量的亮度的高低,改变了点的密度,点的密度越高,则亮度越低,点的密度越低,则亮度越高。此外,在图9中图示的是比较例的导光板,但为了便于说明,标注有与实施例的导光板17相同的附图标记。

说明比较实验的实验结果。根据比较例的背光源装置,如图9所示,可知在入光相反端部23的出光板面17b中的、曲线状端面24的附近产生了出射光量局部多的亮部。推测其原因是,在存在于入光相反端部23内的光中,较多地包含被曲线状端面24全反射而沿着与y轴方向交叉的倾斜方向行进的光或大致沿着x轴方向行进的光,该光在构成聚光部的单位聚光部的斜面中被促进其出射。而根据实施例的背光源装置12,如图10所示,入光相反端部23的出光板面17b中的、曲线状端面24的附近与其它部分相比,虽然出射光量稍多,但是并未多到醒目的程度,可以说充分地保证了亮度的均匀性。推测能这样保证亮度的均匀性的原因是,即使在存在于入光相反端部23内的光中较多地包含被曲线状端面24全反射而沿着与y轴方向交叉的倾斜方向或x轴方向行进的光,也会由于在出光板面17b中确保了聚光部非形成区域25,从而聚光部22对出光的促进被抑制,并且由于在出光相反板面17c中确保了低出光反射区域26,从而出光反射部21对出光的促进被抑制。

如以上说明的,本实施方式的背光源装置(照明装置)12具备:led(光源)15;导光板17,其与led15相对的端面为光所入射的入光端面17a,一对板面中的一个板面为使光出射的出光板面17b;聚光部22,其包括在出光板面17b中以沿着入光端面17a的法线方向延伸并且沿着与法线方向正交的正交方向排列的形式设置的多个单位聚光部22a;以及入光相反端部23,其是导光板17中的与入光端面17a侧相反的一侧的端部,并且端面的至少一部分设为俯视形状是曲线状的曲线状端面24,出光板面17b的至少一部分设为不形成聚光部22的聚光部非形成区域25。

这样,从led15发出的光入射到导光板17的入光端面17a而在导光板17内传播后从出光板面17b出射。在导光板17内传播而到达出光板面17b的光被构成聚光部22的多个单位聚光部22a促进出射,出射时在多个单位聚光部22a的排列方向、即与入光端面17a的法线方向正交的正交方向上选择性地被赋予聚光作用。在此,在导光板17内传播的光入射到入光端面17a而向入光相反端部23沿着入光端面17a的法线方向行进,之后在入光相反端部23中被俯视形状为曲线状的曲线状端面24全反射。由于该全反射的光是以与相对于曲线状端面24的入射角相应的反射角被反射的,因此沿着与入光端面17a的法线方向交叉的方向行进。因此,在入光相反端部23内传播的光中,除了包含沿着入光端面17a的法线方向行进的光以外,还包含沿着与该法线方向交叉的方向行进的反射光,与其它部分的出光板面17b相比,会有较多的光到达入光相反端部23的出光板面17b。而在入光相反端部23中,由于出光板面17b的至少一部分设为不形成聚光部22的聚光部非形成区域25,因此,即使如上述那样与其它部分相比,有较多的光到达入光相反端部23的出光板面17b,光从出光板面17b的出射也被抑制。由此,在入光相反端部23中不易发生来自出光板面17b的出射光量过度地变多的事态,因而能抑制在出射光中可能产生的亮度不匀。

另外,入光相反端部23的曲线状端面24的俯视形状设为曲率半径固定的圆弧状。这样,被入光相反端部23的曲线状端面24全反射的光的行进方向成为规则的行进方向,因此易于进行聚光部非形成区域25的光学设计。

另外,在入光相反端部23中,当将曲线状端面24的曲率半径作为“r”、将导光板17相对于空气的临界角作为“θ”,并且考虑以曲率中心为原点o、经过原点o的y轴与法线方向平行、经过原点o的x轴与正交方向平行的正交坐标时,被截距为“r·sinθ·(1-tan(90°-2θ))”、倾斜度为“tan(90°-2θ)”的直线l划分的范围成为聚光部非形成区域25。这样,入光相反端部23中的、被曲线状端面24全反射的光特别多地通过的范围成为聚光部非形成区域25,因此能保证出射光的亮度足够高并能更适当地抑制亮度不匀的发生。此外,导光板17相对于空气的临界角“θ”在将导光板17的折射率作为“n”时成为“arcsin(1/n)”。

另外,导光板17的一对板面的另一个板面设为出光相反板面17c,在出光相反板面17c中设置有包括使光进行反射来促进光从出光板面17b的出射的多个单位反射部21a的出光反射部21,入光相反端部23的与出光相反板面17c中的聚光部非形成区域25重叠的部分设为多个单位反射部21a的分布密度低的低出光反射区域26。虽然与其它部分相比,会有较多的光到达入光相反端部23的出光板面17b,但是通过将入光相反端部23的出光相反板面17c中的与聚光部非形成区域25重叠的部分设为低出光反射区域26,更适当地抑制了出光反射部21对出光的促进。由此,能更适当地抑制在出射光中可能产生的亮度不匀。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显示装置)10具备上述记载的背光源装置12和利用从背光源装置12照射的光来显示图像的显示面板。根据这种构成的显示装置,在对显示面板照射光的背光源装置12中不易发生亮度不匀,因此能得到优异的显示质量。

<实施方式2>

通过图11或图12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在该实施方式2中,示出将聚光部非形成区域125的形成范围变更后的内容。此外,关于与上述实施方式1同样的结构、作用和效果,省略重复的说明。

如图1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聚光部非形成区域125在导光板117的入光相反端部123中设为沿着x轴方向(与入光端面117a的法线方向正交的正交方向)大致笔直且为一定宽度的带状的范围。并且,如图12所示,聚光部非形成区域125设计成:当将曲线状端面124的曲率半径作为“r”时,成为从导光板117的入光相反端面117d到“r/3~r”的范围的距离处为止的范围。此外,在图12中,分别用双点划线图示出从入光相反端面117d到“r/3”的距离处为止的范围和从入光相反端面117d到“r”的距离处为止的范围。因而,在入光相反端部123的出光板面117b中聚光部非形成区域125与聚光部122的边界线bl2在y轴方向上位于图12所示的2条双点划线之间。在此,如果聚光部非形成区域是从导光板117的入光相反端面117d到小于“r/3”的距离处的范围,则有可能无法充分地实现对由聚光部122导致的亮度不匀的抑制,相反地如果是从导光板117的入光相反端面117d到大于“r”的距离处的范围,则这有可能使聚光部122的聚光功能下降而发生亮度下降。关于这一点,如上所述,通过将聚光部非形成区域125设为从导光板117的入光相反端面117d到“r/3~r”的范围的距离处为止的范围,能保证出射光的亮度并且能适当地抑制亮度不匀的发生。另外,能分别简化聚光部非形成区域125和聚光部122的范围,因此易于进行导光板117的设计和制造。

如以上说明所示,根据本实施方式,在入光相反端部123中,当将曲线状端面124的曲率半径作为“r”时,从导光板117的与入光端面117a相反的一侧的入光相反端面117d到“r/3~r”的范围的距离处为止的范围设为聚光部非形成区域125。这样,如果聚光部非形成区域是从导光板117的入光相反端面117d到小于“r/3”的距离处的范围,则有可能无法充分地实现对由聚光部122导致的亮度不匀的抑制,相反地如果是从导光板117的入光相反端面117d到大于“r”的距离处的范围,则这有可能使聚光部122的聚光功能下降而发生亮度下降。通过将聚光部非形成区域125设为从导光板117的入光相反端面117d到“r/3~r”的范围的距离处为止的范围,能保证出射光的亮度并且能适当地抑制亮度不匀的发生。另外,能分别简化聚光部非形成区域125和聚光部122的范围,因此易于进行导光板117的设计和制造。

<实施方式3>

通过图13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在该实施方式3中,示出从上述实施方式2将聚光部222的构成变更后的内容。此外,关于与上述实施方式2同样的结构、作用和效果,省略重复的说明。

如图13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聚光部222形成为,其与聚光部非形成区域225的边界位置在俯视时为之字状。具体地,在构成聚光部222的多个单位聚光部222a中,包含延伸长度不同的单位聚光部222a,优选设为在x轴方向上相邻的单位聚光部222a彼此的延伸长度不同的配置,并且延伸长度不同的单位聚光部222a的排列是随机的。这样,与如上述实施方式2那样在俯视时聚光部122与聚光部非形成区域125的边界位置为直线状的情况(参照图12)相比,聚光部222与聚光部非形成区域225的边界位置不易醒目,因此在抑制亮度不匀上是更优选的。此外,构成聚光部222的多个单位聚光部222a的在y轴方向上的入光相反端面217d侧的端面与导光板217的入光相反端面217d之间的平均距离为“r/3~r”的范围,由此能得到与上述实施方式2同样的效果。

如以上说明所示,根据本实施方式,聚光部222形成为其与聚光部非形成区域225的边界位置在俯视时为之字状。这样,如果与聚光部与聚光部非形成区域的边界位置在俯视时为直线状的情况相比,聚光部222与聚光部非形成区域225的边界位置不易醒目,因此在抑制亮度不匀上是更优选的。

<实施方式4>

通过图14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在该实施方式4中,示出从上述实施方式2将聚光部322的构成变更后的内容。此外,关于与上述实施方式2同样的结构、作用和效果,省略重复的说明。

如图14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聚光部322形成为,多个单位聚光部322a的从出光板面317b突出的突出高度随着接近聚光部非形成区域325而变低。具体地,多个单位聚光部322a虽然在延伸方向上的大多数部分中从出光板面317b突出的突出高度是固定的,但是在聚光部非形成区域325侧的端部,随着接近聚光部非形成区域325,上述突出高度连续地逐渐减少而截面形状呈倾斜状。这样,与如上述实施方式1~3那样单位聚光部的从出光板面突出的突出高度在整个长度上固定的情况(参照图6)相比,聚光部322与聚光部非形成区域325的边界位置不易醒目,因此在抑制亮度不匀上是更优选的。

如以上说明所示,根据本实施方式,聚光部322形成为多个单位聚光部322a的从出光板面317b突出的突出高度随着接近聚光部非形成区域325而变低。这样,如果与多个单位聚光部的从出光板面317b突出的突出高度在整个长度上固定的情况相比,聚光部322与聚光部非形成区域325的边界位置不易醒目,因此在抑制亮度不匀上是更优选的。

<实施方式5>

通过图15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5。在该实施方式5中,示出从上述实施方式3将聚光部422的构成变更后的内容。此外,关于与上述实施方式3同样的结构、作用和效果,省略重复的说明。

如图15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聚光部422在多个单位聚光部422a中包含到达导光板417的入光相反端面417d的单位聚光部422a。具体地,在将延伸长度不同的多个单位聚光部422a随机排列而成的聚光部422中,包含延伸长度与导光板417的长边尺寸相等并且端面与入光相反端面417d成为齐平的单位聚光部422a。这样,在入光相反端部423内存在于入光相反端面417d附近的光会被多个单位聚光部422a中的到达入光相反端面417d的单位聚光部422a促进其出射,所以在入光相反端面417d的附近,亮度会提高。

如以上说明所示,根据本实施方式,聚光部422在多个单位聚光部422a中包含到达导光板417的与入光端面相反的一侧的入光相反端面417d的单位聚光部422a。这样,在入光相反端部423内存在于入光相反端面417d附近的光会被多个单位聚光部422a中的到达入光相反端面417d的单位聚光部422a促进其出射,所以在入光相反端面417d的附近,亮度会提高。

<实施方式6>

通过图16或图17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6。在该实施方式6中,示出从上述实施方式1将聚光部非形成区域525的形成范围变更后的内容。此外,关于与上述实施方式1同样的结构、作用和效果,省略重复的说明。

如图16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入光相反端部523的在x轴方向(与入光端面517a的法线方向正交的正交方向)上与曲线状端面524互相重叠的部分选择性地设为了聚光部非形成区域525。具体地,如图17所示,在构成聚光部522的多个单位聚光部522a中,在入光相反端部523的出光板面517b中在x轴方向上位于两端侧且配置为与各曲线状端面524互相重叠的单位聚光部522a的延伸长度小于导光板517的长边尺寸,而在x轴方向上位于中央侧且配置为与曲线状端面524不互相重叠的单位聚光部522a的延伸长度等于导光板517的长边尺寸。由此,入光相反端部523中的形成有曲线状端面524的x轴方向上的两端部选择性地成为了聚光部非形成区域525。这样,与如上述实施方式1那样入光相反端部23在x轴方向的整个长度上被设为聚光部非形成区域25的情况(参照图4和图5)相比,聚光部522会较多地残存于入光相反端部523,因此能实现出射光的亮度的提高。另外,通过将入光相反端部523中与曲线状端面524在x轴方向上互相重叠的部分选择性地设为聚光部非形成区域525,能充分地抑制亮度不匀。

如以上说明所示,根据本实施方式,入光相反端部523的在正交方向上与曲线状端面524互相重叠的部分选择性地设为聚光部非形成区域525。这样,如果与入光相反端部在正交方向上的整个区域内被设为聚光部非形成区域的情况相比,聚光部522会较多地残存于入光相反端部523,因此能实现出射光的亮度的提高。另外,通过将入光相反端部523中与曲线状端面524在正交方向上互相重叠的部分选择性地设为聚光部非形成区域525,能充分地抑制亮度不匀。

<实施方式7>

通过图18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7。在该实施方式7中,示出从上述实施方式2将导光板617的外形变更后的内容。此外,关于与上述实施方式2同样的结构、作用和效果,省略重复的说明。

如图18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导光板617的曲线状端面624在俯视时呈扁平的圆弧状。具体地,曲线状端面624在俯视时由椭圆曲线的圆弧构成。并且,聚光部非形成区域625设计成:在将曲线状端面624的椭圆的短轴的半径作为“r′”时,成为从导光板617的入光相反端面617d到“r′/3~r′”的范围的距离处为止的范围。此外,在图18中,分别用双点划线图示出从入光相反端面617d到“r′/3”的距离处为止的范围和从入光相反端面617d到“r′”的距离处为止的范围。由此,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得到与在上述实施方式2中记载的内容同等的效果。

<其它实施方式>

本发明不限于通过上述记述和附图说明的实施方式,例如如下的实施方式也包含在本发明的技术范围中。

(1)除了上述各实施方式以外,还能适当变更导光板的外形。例如,也可以是如图19所示,在导光板17-1的入光相反端部23-1中的、x轴方向(正交方向)上的中央位置处配置有曲线状端面24-1。

(2)除了上述各实施方式以外,还能适当变更聚光部的具体构成。例如,也可以是如图20所示,构成聚光部22-2的多个单位聚光部22a-2在x轴方向(正交方向)上间断地排列的构成(在相邻的单位聚光部22a-2之间存在大致平坦的平坦状部的构成)。

(3)除了上述各实施方式以外,还能适当变更聚光部的具体构成。例如,也可以是如图21所示,构成聚光部22-3的多个单位聚光部22a-3的截面形状为梯形形状。

(4)除了上述各实施方式以外,还能适当变更聚光部的具体构成。例如,也可以是如图22所示,设为构成聚光部22-4的多个单位聚光部22a-4的截面形状为半圆形状的构成(双凸透镜)。

(5)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曲线状端面包括正圆曲线或椭圆曲线的圆弧的情况,但曲线状端面也能设为自由曲线的一部分。

(6)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曲线状端面的中心角成为90°的情况,但也可以使曲线状端面的中心角大于或者小于90°。另外,能适当变更曲线状端面的曲率半径的具体数值。

(7)除了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图示的内容以外,还能适当变更曲线状端面相对于入光相反端部的端面整体的具体的面积比率。

(8)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入光相反端部的端面的一部分设为曲线状端面的情况,但也可以是入光相反端部的端面的整个区域设为曲线状端面。

(9)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入光相反端部的一部分设为聚光部非形成区域的情况,但也可以是入光相反端部的整个区域设为聚光部非形成区域。另外,还能采用聚光部非形成区域达到超过入光相反端部的范围(在入光端面的法线方向上不形成曲线状端面的部分)的设计。

(10)除了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图示的内容以外,还能适当变更聚光部非形成区域在入光相反端部中所占的具体的面积比率。

(11)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设为低出光反射区域与聚光部非形成区域的面积比率相等且相互重叠的配置的情况,但也可以是如下配置:虽然低出光反射区域与聚光部非形成区域的面积比率相等,但是相互局部地重叠。除此以外,也可以是虽然低出光反射区域和聚光部非形成区域中的任意一方的整个区域与另一方重叠但是面积比率相互不同。而且,也可以是低出光反射区域与聚光部非形成区域的面积比率相互不同并且相互局部地重叠的配置。

(12)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在导光板的出光相反板面中设定了低出光反射区域的情况,但也能在没有设定低出光反射区域的情况下应用本发明。

(13)除了上述各实施方式以外,还能适当变更在导光板中使用的具体的材料名。在进行导光板的材料变更的情况下,与该材料的折射率相应地,导光板相对于空气的临界角发生变化,所以优选与此相应地应用在实施方式1中记载的方法等来变更入光相反端部的聚光部非形成区域的具体设计。

(14)在上述各实施方式(除了其它实施方式(1)以外)中,示出了导光板的入光相反端部的一对角部分别具有曲线状端面的构成,但也可以是仅导光板的入光相反端部的一对角部中的任意一个角部具有曲线状端面的构成。

(15)还能使用将除了上述其它实施方式(1)以外的各实施方式和其它实施方式(1)组合而具有3个曲线状端面的导光板。另外,也能使用具有4个以上的曲线状端面的导光板。

(16)除了在上述实施方式2、7中图示的内容以外,还能适当变更聚光部非形成区域的具体范围,但优选设为从入光相反端面到“r/3~r”的范围的距离处为止的范围。

(17)在上述实施方式3、5中,示出了延伸长度不同的多个单位聚光部随机排列的情况,但也可以是延伸长度不同的多个单位聚光部具有周期性地规则排列。另外,除了在实施方式3、5中图示的内容以外,还能适当变更多个单位聚光部的具体排列。

(18)除了在上述实施方式4中图示的内容以外,还能适当变更单位聚光部的倾斜状部分的具体范围。

(19)除了在上述实施方式6中图示的内容以外,还能适当变更多个单位聚光部的具体排列。

(20)除了上述实施方式7以外,还能适当变更将椭圆曲线的哪一部分设为曲线状端面。

(21)当然也能将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记载的多个技术事项适当组合使用。

(22)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构成出光反射部的多个单位出光部被印刷并形成于导光板的出光相反板面的情况,但也能通过蒸镀法将多个单位出光部形成于导光板的出光相反板面。除此以外,也可以使导光板的出光相反板面局部凹陷而形成多个单位出光部。在该情况下,只要在对导光板进行树脂成型时,转印模具形状或者对导光板的出光相反板面进行切削加工即可。

(23)除了上述各实施方式以外,还能适当变更在背光源装置中使用的光学片的具体的个数或种类。

(24)除了上述各实施方式以外,也可以省略将导光板的出光相反板面覆盖的反射片。

(25)除了上述各实施方式以外,还能适当变更led基板中的led的安装数量。

(26)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侧面发光型的led,但也能将顶面发光型的led用作光源。另外,也能使用led以外的光源(有机el等)。

(27)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具备液晶面板作为显示面板的液晶显示装置,但在具备mems(microelectromechanicalsystems:微电子机械系统)显示面板作为显示面板的mems显示装置中也能应用本发明。

(28)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构成聚光部的多个单位聚光部设为从出光板面突出的形态的情况,但构成聚光部的多个单位聚光部也可以设为从出光板面凹陷的形态。特别是在将包括呈凹状的多个单位聚光部的聚光部应用于上述实施方式4的情况下,多个单位聚光部的从出光板面凹陷的凹陷深度只要设为随着接近聚光部非形成区域而逐渐变浅即可。

附图标记说明

10:液晶显示装置(显示装置);11:液晶面板(显示面板);12:背光源装置(照明装置);15:led(光源);17、17-1、117、217、417、517、617:导光板;17a、117a、517a:入光端面;17b、117b、317b:出光板面;17c:出光相反板面;17d、117d、217d、417d、517d、617d:入光相反端面;21:出光反射部;21a:单位反射部;22、22-2、22-3、22-4、122、222、322、422、522:聚光部;22a、22a-2、22a-3、22a-4、222a、322a、422a、522a:单位聚光部;23、23-1、423、523:入光相反端部;24、24-1、124、524、624:曲线状端面;25、125、225、325、525、625:聚光部非形成区域;26:低出光反射区域;l:直线;o:原点。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