膜片组件、背光模块及显示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333576发布日期:2018-09-04 21:16阅读:188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膜片组件及其应用,且特别是涉及可应用于背光模块的膜片组件、及使用此膜片组件的背光模块及显示设备。



背景技术:

目前的背光模块中所需的光学膜片主要设置在导光板的出光侧,藉以达到均匀化或调整从导光板出光的光线的目的。目前固定光学膜片的做法主要是在背板上设置定位结构、或是增加其他配件来供光学膜片设置定位。

然而,在背板中额外设置定位结构或增加配件的方式已无法满足显示屏幕的窄边框以及超薄化设计趋势。



技术实现要素:

因此,本实用新型目的是提供一种膜片组件及使用此膜片组件的背光模块及显示设备,通过膜片组件的设计,可使得背光模块与显示设备符合窄边框与薄型化的设计需求。

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目的,提出一种膜片组件。此膜片组件包括框体以及至少二个光学膜片。框体包括至少一个定位槽。光学膜片设置在框体中,其中每一个光学膜片具有对应设置在定位槽中的至少一个凸耳。而且,光学膜片设置在同一定位槽中的凸耳具有不同的尺寸。其中,最下层光学膜片的凸耳的尺寸小于最上层光学膜片的凸耳的尺寸。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上述定位槽包括阶梯结构,且定位槽包括至少二个阶梯部。阶梯部的数量与设置在定位槽中的凸耳数量相对应,且凸耳分别承载于阶梯部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上述阶梯部分别具有不同的高度,且设置在高度较低的阶梯部的凸耳的尺寸小于设置在高度较高的阶梯部的凸耳的尺寸。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上述框体具有延伸方向。定位槽包括主开口以及缩口,且主开口沿着延伸方向的宽度大于缩口沿着延伸方向的宽度。每一个凸耳具有设置在主开口中的卡合部以及设置在缩口中的颈部。卡合部沿着延伸方向的宽度大于颈部沿着延伸方向的宽度。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上述定位槽还包括至少一个限位部,由缩口朝向主开口的方向延伸,且与定位槽的底面相间隔。其中,凸耳设置在限位部以及定位槽之底面之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目的,另提出一种背光模块。此背光模块包括前述膜片组件、导光板以及光源。导光板设置在光学膜片的下方。光源邻设于导光板的入光面。

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目的,另提出一种显示设备。此显示设备包括膜片组件、导光板、光源以及显示面板。导光板设置在光学膜片的下方。光源邻设于导光板的入光面。显示面板承载在框体的上方。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上述框体的上表面设有黏固件,且黏固件贴附于最上层光学膜片的凸耳。显示面板通过黏固件而固定在框体上。

由上述可知,本实用新型在光学膜片上设计具有不同尺寸的凸耳,以供组装人员通过将凸耳以从小到大的方式,对应放置在定位槽中,来达到限位光学膜片的目的。而且,通过从小到大的凸耳依序装配各光学膜片的设计除了可方便组装人员检视光学膜片的组装数量以及确保光学膜片的组装位置正确外,亦可避免增加整体显示面板的厚度。

此外,通过定位槽的缩口搭配凸耳的颈部的设计,可避免光学膜片沿着垂直于框体的延伸方向的方向位移。再者,通过定位槽的限位部的设计,可将光学膜片的凸耳限位在限位部以及定位槽底面之间,进而达到加强限位光学膜片的目的。

附图说明

为了更完整了解实施例及其优点,现参照结合附图所做的下列描述,其中:

图1是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的一种显示设备的装置示意图;

图2是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的一种膜片组件的局部装置示意图;

图3是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的一种框体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4是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方式的一种膜片组件的局部装置示意图;

图5是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方式的一种框体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6是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方式的一种膜片组件的局部装置示意图;以及

图7是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方式的一种框体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实施例中所提到的方向用语,例如“上”、“下”、“前”、“后”、“左”、“右”等,仅是参考附图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语是用来说明,而非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

同时参照图1及图2,图1是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的一种显示设备的装置示意图,图2是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的一种膜片组件的局部装置示意图。本实施方式的显示设备100主要包括背光模块200、膜片组件300以及显示面板110。膜片组件300设置在背光模块200与显示面板110之间。背光模块200所产生的光线通过膜片组件300后,可进入显示面板110中,作为显示设备100所需的光源。

如图1所示,背光模块200主要包括导光板210以及邻设于导光板210的入光面211的光源220。膜片组件300包括框体310以及至少二个光学膜片(本实施方式是以第一光学膜片321、第二光学膜片322、第三光学膜片323以及第四光学膜片324共四张光学膜片为例说明,并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在本实施例中,框体310为U字型框体,且主要是用来限位导光板210,并可承载光学膜片与显示面板110。在一个例子中,框体310可为前框。

继续参照图1及图2,第一光学膜片321、第二光学膜片322、第三光学膜片323以及第四光学膜片324依序堆栈设置在导光板210上,且承载在框体310上。在本实施例中,框体310包括至少一个定位槽311。第一光学膜片321具有凸耳321a、第二光学膜片322具有凸耳322a、第三光学膜片323具有凸耳323a、以及第四光学膜片324具有凸耳324a。其中,凸耳321a、凸耳322a、凸耳323a以及凸耳324a从定位槽311的底面311a(例如图3所示)依序向上堆栈排列,且凸耳321a、凸耳322a、凸耳323a以及凸耳324a分别具有不同的尺寸。

同时参照图2及图3,图3是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的一种框体的局部结构示意图。本实施的定位槽311包括至少二个阶梯部,例如阶梯部311b、阶梯部311c以及阶梯部311d,其中阶梯部311d的高度高于阶梯部311c的高度,阶梯部311c的高度高于阶梯部311b,且阶梯部311b的高度高于定位槽311的底面311a。如图2所示,第一光学膜片321的凸耳321a设置在定位槽311的底面311a上,第二光学膜片322的凸耳322a设置在阶梯部311b上,第三光学膜片323的凸耳323a设置在阶梯部311c上,且第四光学膜片324的凸耳324a设置在阶梯部311d上。在本实施例中,设置在高度较低的阶梯部的凸耳的尺寸小于设置在高度较高的阶梯部的凸耳的尺寸。藉此,组装人员可依据凸耳的尺寸由小而大地依序放置在定位槽的阶梯部的方式,进而将光学膜片放置到正确的位置。

一并参照图1,在本实施例中,框体310具有延伸方向(X方向)。定位槽311包括主开口312以及缩口313,且主开口312沿着X方向的宽度W1大于缩口313沿着X方向的宽度W2。而且,每一个光学膜片的凸耳包括卡合部以及颈部。例如第一光学膜片321的凸耳321a包括卡合部321b以及颈部321c,第二光学膜片322的凸耳322a包括卡合部322b以及颈部322c,第三光学膜片323的凸耳323a包括卡合部323b以及颈部323c,且第四光学膜片324的凸耳324a包括卡合部324b以及颈部324c。其中,卡合部321b、322b、323b以及324b设置在主开口312中,颈部321c、322c、323c以及323d位于缩口313中,藉以避免第一光学膜片321、第二光学膜片322、第三光学膜片323以及第四光学膜片324沿着垂直于框体310的延伸方向的方向(Y方向)位移。此外,由于凸耳对应承载于不同阶梯部上,故阶梯部的设计亦可避免光学膜片沿着X方向位移。

再次参照图2及图3,在一些实施例中,定位槽311还包括至少一个限位部314。限位部314由缩口313朝向主开口312的方向延伸,且与定位槽311的底面311a相间隔。其中,凸耳321a、322a、323a与324a是设置在限位部312以及定位槽311的底面311a之间。藉此,限位部314可用以限制第一光学膜片321、第二光学膜片322、第三光学膜片323以及第四光学膜片324沿着Z方向位移而从框体310中脱落。

再次参照图1及图2,定位槽311是从框体310的上表面往下表面的方向凹陷的凹槽。当凸耳321a、322a、323a与324a设置在定位槽311中时,可将黏固件120贴附在框体310的上表面以及最上层的凸耳324a上,以进一步将凸耳321a、322a、323a与324a固定在定位槽311中。在一些例子中,黏固件120可为双面胶。藉此,显示面板110可通过黏固件120固定在框体310上。

更具体而言,前述定位槽311为T字形凹槽仅为示范说明用,并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在其他实施例中,定位槽亦可有不同的设计形状。参照图4及图5,其是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方式的一种膜片组件的局部装置示意图以及框体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如图4所示,图4的膜片组件400的结构大致上与前述膜片组件300的结构相同,差异仅在于膜片组件400的定位槽411为L字形凹槽,且二个相邻的L字形凹槽以对称的方式排列。

继续参照图4及图5,膜片组件400包括框体410以及至少二个光学膜片(例如第一光学膜片421、第二光学膜片422、第三光学膜片423以及第四光学膜片424)。框体410具有定位槽411,且定位槽包括阶梯部411b、阶梯部411c以及阶梯部411d。第一光学膜片421的凸耳421a设置在定位槽411的底面411a上,第二光学膜片422的凸耳422a设置在阶梯部411b上,第三光学膜片423的凸耳423a设置在阶梯部411c上,且第四光学膜片424的凸耳424a设置在阶梯部411d上。更具体而言,本实施例的凸耳设计以及阶梯部设计均与前述图1至图3的设计方式相同,故于此不再赘述。藉此,通过将光学膜片的凸耳设置在定位槽中的阶梯部的方式,同样可达到限位光学膜片的目的。

在其他实施例中,参照图6及图7所示,其是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方式的一种膜片组件的局部装置示意图以及框体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6及图7的定位槽511以及光学膜片的凸耳设计成具有头部以及渐缩部的蕈菇形,同样可达到与前述相同的限位光学膜片的目的,故于此不再赘述。

必须注意到的是,为了清楚表达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图1中所示的凸耳相对于整张光学膜片、以及定位槽相对于整个框体的比例并非实际比例,且凸耳的尺寸及形状均可依据定位槽的结构不同而有不同的设计方式。

更具体而言,本实用新型说明书中使用如“第一”、“第二”、“第三”及“第四”等用语,仅用来表示组件的名称,并非表示顺序或数量。而且,前述的光学膜片的数量以及凸耳的形状与数量均可依据显示面板的实际需求而设计,并非限于上述实施例的形态。

由上述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可知,本实用新型在光学膜片上设计具有不同尺寸的凸耳,以供组装人员通过将凸耳以从小到大的方式,对应放置在定位槽中,来达到限位光学膜片的目的。而且,通过从小到大的凸耳依序装配各光学膜片的设计除了可方便组装人员检视光学膜片的组装数量以及确保光学膜片的组装位置正确外,亦可避免增加整体显示面板的厚度。

此外,通过定位槽的缩口搭配凸耳的颈部的设计,可避免光学膜片沿着垂直于框体的延伸方向的方向位移。再者,通过定位槽的限位部的设计,可将光学膜片的凸耳限位在限位部以及定位槽底面之间,进而达到加强限位光学膜片的目的。

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实施方式揭露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各种更动与润饰,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当以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为准。

符号说明

100 显示设备

110 显示面板

120 黏固件

200 背光模块

210 导光板

211 入光面

220 光源

300 膜片组件

310 框体

311 定位槽

311a 底面

311b 阶梯部

311c 阶梯部

311d 阶梯部

312 主开口

313 缩口

314 限位部

321 第一光学膜片

321a 凸耳

321b 卡合部

321c 颈部

322 第二光学膜片

322a 凸耳

322b 卡合部

322c 颈部

323 第三光学膜片

323a 凸耳

323b 卡合部

323c 颈部

324 第四光学膜片

324a 凸耳

324b 卡合部

324c 颈部

400 膜片组件

410 框体

411 定位槽

411a 底面

411b 阶梯部

411c 阶梯部

411d 阶梯部

421 第一光学膜片

422 第二光学膜片

423 第三光学膜片

424 第四光学膜片

511 定位槽

W1 宽度

W2 宽度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