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光体及其制造方法、面发光光源、车灯、汽车与流程

文档序号:17624452发布日期:2019-05-10 23:30阅读:175来源:国知局
发光体及其制造方法、面发光光源、车灯、汽车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汽车配件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发光体及其制造方法、面发光光源、车灯、汽车。



背景技术:

目前,越来越多的汽车灯具为了满足造型的需要,以及特殊点灯效果的要求,造型变的更加的艺术感,使用了更多的艺术化设计方式。对于面发光的要求也成为了主机厂追求的一个极致方向,对于造型与结构而言,如何找到既可以满足超薄需求,同时可以满足使用工程化方式实现成为了一个难点。

图1为现有技术提供的面发光形式的断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地,传统的面发光形式如图1所示,包括:固定支架1、前端支架2、发光体3以及led灯4,固定支架1和前端支架2通过超声波或激光焊接的方式进行固定,发光体3应用膜和导光材料为多层架配合实现均匀发光的形式,led灯4布置在发光体3的某一端头部区域,且led灯4沿发光体3均匀布置,从而有效实现均匀发光,但总体产品厚度在6mm以上,对于特殊的超薄片状效果难以实现,在造型应用上有一定的局限性。

此时,对于片状发光光源可以应用的场景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普通的片状发光形式因为有一定的厚度,导致部分主机需求无法满足,特殊的超薄发光形式则成为了一种新的趋势。

因此,如何提供一种发光体及其制造方法、面发光光源、车灯、汽车,能够具有超薄发光体以有利于主机多种造型的选择,已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亟需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发光体及其制造方法、面发光光源、车灯、汽车,以解决现有的片状发光形式通常具有6mm以上的厚度而导致部分主机需求无法满足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提供一种发光体,包括:前电极,所述前电极上印刷有发光层,所述发光层上印刷有绝缘层,所述绝缘层上印刷有背电极;所述前电极包括:基片和导电基材;所述基片由ito氧化铟锡蒸镀在pet聚酯膜片上,所述导电基材采用有机导电浆料;所述发光层采用发光浆料,并印刷在所述ito氧化铟锡上;所述绝缘层采用绝缘浆料,并印刷在所述发光层上;所述背电极采用导电银浆,并印刷在所述绝缘层上。

其中,本发明所述的发光体中,所述发光浆料由发光粉和粘结料按1:1至5:1的比例混合而成。

其中,本发明所述的发光体中,所述发光层的厚度为10~40μm。

具体地,本发明所述的发光体中,所述绝缘浆料由钛酸钡粉末和粘结料按1:10至1:20的比例混合而成。

具体地,本发明所述的发光体中,所述绝缘层的厚度为10~50μm。

进一步地,本发明所述的发光体还包括:保护层,所述保护层采用紫外光固化油墨,并印刷在所述背电极上。

进一步地,本发明所述的发光体中,所述背电极的厚度为8~12μm。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发明所述的发光体具有以下优势:

本发明提供的发光体中,包括:前电极,前电极上印刷有发光层,发光层上印刷有绝缘层,绝缘层上印刷有背电极;具体地,前电极包括:基片和导电基材;基片由ito氧化铟锡蒸镀在pet聚酯膜片上,导电基材采用有机导电浆料;发光层采用发光浆料,并印刷在ito氧化铟锡上;绝缘层采用绝缘浆料,并印刷在发光层上;背电极采用导电银浆,并印刷在绝缘层上。由此分析可知,本发明提供的发光体中,能够通过加在两端电极的交流电压,而产生的电场激发荧光物质发光,即通过交流电压激发荧光物质以使得产品发光,良好地将电场发光现象应用到产品中,从而实现最窄的宽度能够控制在5mm左右,长度能够控制在5mm~1500mm范围内,进而有效地形成超薄发光体。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发光体的制造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将ito氧化铟锡蒸镀在pet聚酯膜片上,并印刷有机导电浆料制作前电极;将发光粉和粘结料按1:1至5:1的比例混合成发光浆料,并印刷在所述ito氧化铟锡上制作发光层;将钛酸钡粉末和粘结料按1:10至1:20的比例混合成绝缘浆料,并印刷在所述发光层上制作绝缘层;将导电银浆印刷在所述绝缘层上制作背电极;将紫外光固化油墨印刷在所述背电极上制作保护层。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发明所述的发光体的制造方法具有以下优势:

本发明提供的发光体的制造方法中,包括如下步骤:将ito氧化铟锡蒸镀在pet聚酯膜片上,并印刷有机导电浆料制作前电极;将发光粉和粘结料按1:1至5:1的比例混合成发光浆料,并印刷在ito氧化铟锡上制作发光层;将钛酸钡粉末和粘结料按1:10至1:20的比例混合成绝缘浆料,并印刷在发光层上制作绝缘层;将导电银浆印刷在绝缘层上制作背电极;将紫外光固化油墨印刷在背电极上制作保护层。由此分析可知,本发明提供的发光体的制造方法中,能够通过加在两端电极的交流电压,而产生的电场激发荧光物质发光,即通过交流电压激发荧光物质以使得产品发光,良好地将电场发光现象应用到产品中,从而实现最窄的宽度能够控制在5mm左右,长度能够控制在5mm~1500mm范围内,进而有效地形成超薄发光体。

本发明再提供一种面发光光源,包括:如上述任一项所述的发光体,以及固定支架;所述发光体装配在所述固定支架上。

实际应用时,本发明所述的面发光光源中,所述固定支架采用半封闭式,所述发光体通过双面胶黏贴固定在所述固定支架上。

具体地,本发明所述的面发光光源中,半封闭式的所述固定支架具有支撑部,所述支撑部的两端设有安装部;所述发光体的两端分别通过双面胶黏贴固定在所述固定支架的两个所述安装部上。

实际应用时,本发明所述的面发光光源中,所述固定支架采用镂空分体式,所述发光体通过激光焊接或热烫的方式固定在所述固定支架上。

具体地,本发明所述的面发光光源中,镂空分体式的所述固定支架包括分隔设置的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所述发光体的两端分别通过激光焊接或热烫的方式固定在所述第一支架和所述第二支架上。

所述面发光光源与上述发光体相对于现有技术所具有的优势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本发明再提供一种车灯,包括:如上述任一项所述的发光体;或,如上述任一项所述的面发光光源。

所述车灯与上述发光体或面发光光源相对于现有技术所具有的优势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本发明再提供一种汽车,包括:如上述任一项所述的车灯。

所述汽车与上述车灯相对于现有技术所具有的优势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现有技术提供的面发光形式的断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面发光光源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面发光光源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固定支架;2-前端支架;3-发光体;4-led灯。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系统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气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发光体,包括:前电极,前电极上印刷有发光层,发光层上印刷有绝缘层,绝缘层上印刷有背电极;前电极包括:基片和导电基材;基片由ito氧化铟锡蒸镀在pet聚酯膜片上,导电基材采用有机导电浆料;发光层采用发光浆料,并印刷在ito氧化铟锡上;绝缘层采用绝缘浆料,并印刷在发光层上;背电极采用导电银浆,并印刷在绝缘层上。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发光体具有以下优势: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发光体中,包括:前电极,前电极上印刷有发光层,发光层上印刷有绝缘层,绝缘层上印刷有背电极;具体地,前电极包括:基片和导电基材;基片由ito氧化铟锡蒸镀在pet聚酯膜片上,导电基材采用有机导电浆料;发光层采用发光浆料,并印刷在ito氧化铟锡上;绝缘层采用绝缘浆料,并印刷在发光层上;背电极采用导电银浆,并印刷在绝缘层上。由此分析可知,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发光体中,能够通过加在两端电极的交流电压,而产生的电场激发荧光物质发光,即通过交流电压激发荧光物质以使得产品发光,良好地将电场发光现象应用到产品中,从而实现最窄的宽度能够控制在5mm左右,长度能够控制在5mm~1500mm范围内,进而有效地形成超薄发光体。

此处需要补充说明的是,在化学上,ito是indiumtinoxides的缩写;是一种n型氧化物半导体-氧化铟锡,ito薄膜即铟锡氧化物半导体透明导电膜,通常有两个性能指标:电阻率和透光率。

此外,pet聚酯薄膜简称pet薄膜;特点是耐高温,好印刷,易加工,耐电压绝缘性好,防火能通过ul认证94vtm-2认证,环保有通过sgs,rosh认证,是以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为原料,采用挤出法制成厚片,再经双向拉伸制成的薄膜材料;它是一种无色透明、有光泽的薄膜,机械性能优良,刚性、硬度及韧性高,耐穿刺,耐摩擦,耐高温和低温,耐化学药品性、耐油性、气密性和保香性良好,是常用的阻透性复合薄膜基材之一。

其中,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发光体中,上述发光浆料可以由发光粉和粘结料(有机聚合物)按1:1至5:1的比例混合而成。

其中,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发光体中,上述发光层的厚度能够控制在10~40μm。

具体地,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发光体中,上述绝缘浆料可以由钛酸钡粉末和粘结料(有机聚合物)按1:10至1:20的比例混合而成。

具体地,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发光体中,上述绝缘层的厚度能够控制在10~50μm。

进一步地,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发光体还可以包括:保护层,该保护层可以采用紫外光固化油墨,并印刷在背电极上,从而起到良好地绝缘、保护作用。

进一步地,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发光体中,上述背电极的厚度能够控制8~12μm。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发光体的制造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步骤s1、将ito氧化铟锡蒸镀在pet聚酯膜片上,并印刷有机导电浆料制作前电极;步骤s2、将发光粉和粘结料按1:1至5:1的比例混合成发光浆料,并印刷在ito氧化铟锡上制作发光层;步骤s3、将钛酸钡粉末和粘结料按1:10至1:20的比例混合成绝缘浆料,并印刷在发光层上制作绝缘层;步骤s4、将导电银浆印刷在绝缘层上制作背电极;步骤s5、将紫外光固化油墨印刷在背电极上制作保护层。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发光体的制造方法,还包括如下步骤:步骤s21、在发光层上根据需求印刷定制图案。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发光体的制造方法,能够按照特殊的形状定制,导线根据每一种形状重新布置。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发光体的制造方法具有以下优势: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发光体的制造方法中,包括如下步骤:步骤s1、将ito氧化铟锡蒸镀在pet聚酯膜片上,并印刷有机导电浆料制作前电极;步骤s2、将发光粉和粘结料按1:1至5:1的比例混合成发光浆料,并印刷在ito氧化铟锡上制作发光层;步骤s3、将钛酸钡粉末和粘结料按1:10至1:20的比例混合成绝缘浆料,并印刷在发光层上制作绝缘层;步骤s4、将导电银浆印刷在绝缘层上制作背电极;步骤s5、将紫外光固化油墨印刷在背电极上制作保护层。由此分析可知,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发光体的制造方法中,能够通过加在两端电极的交流电压,而产生的电场激发荧光物质发光,即通过交流电压激发荧光物质以使得产品发光,良好地将电场发光现象应用到产品中,从而实现最窄的宽度能够控制在5mm左右,长度能够控制在5mm~1500mm范围内,进而有效地形成超薄发光体。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面发光光源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面发光光源的结构示意图。

本发明实施例再提供一种面发光光源,如图2和图3所示,包括:如上述任一项所述的发光体3,以及固定支架1;具体地,发光体3装配在固定支架1上。

实际应用时,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面发光光源中,如图2所示,上述固定支架1可以采用半封闭式,发光体3可以通过双面胶黏贴固定在该固定支架1上。

具体地,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面发光光源中,如图2所示,半封闭式的固定支架1具有支撑部,该支撑部的两端设有安装部;上述发光体3的两端分别通过双面胶黏贴固定在固定支架1的两个安装部上。

其中,上述固定支架1的厚度可以在1.5~3mm;优选地,可以为2mm。

实际应用时,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面发光光源中,如图3所示,上述固定支架1可以采用镂空分体式,发光体3可以通过激光焊接或热烫的方式固定在该固定支架1上;并且,上述发光体3的绝缘层选用透明绝缘材料,从而良好地实现面发光光源的双面发光。

具体地,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面发光光源中,如图3所示,镂空分体式的固定支架1包括分隔设置的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上述发光体3的两端分别通过激光焊接或热烫的方式固定在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上。

本发明实施例再提供一种车灯,包括:如上述任一项所述的发光体;或,如上述任一项所述的面发光光源。

本发明实施例再提供一种汽车,包括:如上述任一项所述的车灯。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面发光光源、车灯及汽车,能够通过加在两端电极的交流电压,而产生的电场激发荧光物质发光,即通过交流电压激发荧光物质以使得产品发光,良好地将电场发光现象应用到产品中,形成超薄发光产品;有效地优化了面发光的厚度尺寸,使得个性化的需求得到满足,同时控制了产品的成本,有利于产品的推广。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发光体及其制造方法、面发光光源、车灯及汽车,能够结合多种物质以产生不同颜色的光源,具有功耗低、光线柔和,并根据不同的需求,附上不同的表面颜色,成为一种均匀整体的面发光机体,由于其为电流激发荧光物质,对视觉不会造成刺眼,没有伤害性且富有弹性。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