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明器具、光源罩、光控制构件以及光源单元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693820阅读:443来源:国知局
照明器具、光源罩、光控制构件以及光源单元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照明器具(100)具备:作为发光元件的LED(10);基板(20),在表面排列安装有多个LED(10);框体(30),连接于基板(20)的背面;扩散板(40),设置于基板(20)之上;反射板(80),配置于基板(20)的两侧,支承扩散板(40);以及光源罩(50),以覆盖LED(10)的方式设置,所述光源罩(50)的端部连接于框体(30)。光源罩(50)包括:均厚部(51),在剖视的情况下厚度为恒定;倾斜部(52),挨着该均厚部(51)设置,在剖视的情况下随着从光轴(11)离开而厚度变薄;以及反射部(53),从倾斜部(52)绵连。光源罩(50)具有将上述剖面形状沿基板(20)的长边方向延伸而成的形状,也可以通过挤压成形而制造。
【专利说明】
照明器具、光源罩、光控制构件以及光源单元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照明器具、光源罩、光控制构件以及光源单元。
【背景技术】
[0002]与荧光灯以及白炽灯等以往光源相比,发光二极管(LightEmitting D1de:LED)的寿命长。例如如日本特开2012 — 69297号公报所公开的那样,关于LED,近年伴随着其发光效率以及光束的提高而被用作各种各样的照明器具的光源。
[0003]另外,在安装于天花板等的直接安装照明器具中,具有比较宽的配光的器具是普遍的,但存在如聚光型或者眩光减少型(glare cut type)等那样根据使用环境对配光进行光控制的器具。在使用直管荧光灯的器具中,使用反射构件、百叶板等来进行配光控制,但近年来伴随着光源的LED化,照明器具的形状也多样化,存在利用罩构件来进行扩散、聚光等配光控制的照明器具。
[0004]例如,在日本特开2013 — 206849号公报的照明器具中,存在如下照明器具:在呈大致半圆弧形状的罩的内侧设置有槽部,将光学片材等配光控制构件以弯曲的状态安装在设置于罩的槽部。在该照明器具中,通过分开地设置罩和光学片材,从而能够通过变更光学片材来进行配光控制的变更。
[0005]另外,根据日本特开2013— 201012号公报,在虽然不是光控制构件但具有罩的将LED作为光源的照明器具中,存在罩具有槽部的照明器具,在该槽部通过滑动来安装具备LED的基板,通过罩保持基板,从而能够削减如螺钉、粘接构件那样安装基板的构件。
[0006]另外,根据日本特开2013—127922号公报,在具备LED的照明器具中,还存在如下照明器具:对LED发光部使用通过透射性罩、透镜来进行配光控制的发光装置。在该照明器具中,能够通过变更透射性罩、透镜来进行配光控制的变更。
[0007]专利文献I:日本特开2012 — 69297号公报
[0008]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3 — 206849号公报
[0009]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13 — 201012号公报
[0010]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2013 —127922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11]首先,说明本发明的第I目的。在日本特开2012— 69297号公报的以往的照明器具中,公开了将LED光源配置成列状并利用具有透光性的扩散罩覆盖的直管形光源和组装有直管形光源的照明器具。但是,由于通过扩散罩使光扩散、射出,所以在人由于眩光而感到不快的范围也照射光(大致从器具水平面至30度的范围的光),存在舒适性低这样的问题。
[0012]本发明的第I目的在于提供舒适性高的照明器具以及光源罩。
[0013]接下来,说明本发明的第2目的。在日本特开2013-206849号公报的罩中,使光学片材弯曲并保持。因此,始终对光学片材作用有应力,存在发生裂纹开裂等材料劣化的可能性。另外,关于光学片材,也存在通过突起等表面加工来进行配光控制的光学片材,由于使得弯曲,从而表面加工发生变形,存在无法进行如设计的那样的配光控制这样的问题。
[0014]另外,根据日本特开2013— 201012号公报的技术,将基板通过滑动插入到罩的槽部。在罩以及基板为长条形的物体时,需要用于插入的作业空间,并且罩大多利用树脂成形,当为长条形时产生扭曲,存在难以插入的问题。另外,与基板同样地,在使光学片材滑动来安装到罩槽部时也担心该问题。
[0015]在日本特开2013—127922号公报的发光装置中,需要用于分别固定透射罩、透镜的固定构件。因此,存在用于构成发光装置的部件数量变多这样的问题。
[0016]本发明的第2目的在于以少的部件数量提供能够进行稳定的光控制并简单地变更光控制的光控制构件、光源单元以及照明器具。
[0017]为了达到上述第I目的,提供下述第I发明以及第2发明。
[0018]第I发明的照明器具具备:发光元件;基板,安装有所述发光元件;以及光源罩,至少设置于所述发光元件的出光面侧,所述光源罩具备均厚部以及倾斜部,所述均厚部与所述发光元件对置,厚度为恒定,所述倾斜部挨着所述均厚部设置,随着从所述发光元件远离而厚度减少。
[0019]第2发明的光源罩是用于覆盖发光元件的光源罩,至少位于所述发光元件的出光面侧,所述光源罩具备均厚部以及倾斜部,所述均厚部设置于与所述发光元件对置的面,厚度为恒定,所述倾斜部随着从所述发光元件远离而厚度从所述均厚部减少。
[0020]为了达到上述第2目的,提供下述第3发明?第7发明。
[0021]第3发明的光控制构件具备:第I构件,具备第I光控制部、第2光控制部、侧面部以及第I嵌合部,所述第I光控制部具备表面和背面,所述第2光控制部从所述第I光控制部的端部向所述背面一侧突出,利用朝着所述背面一侧的面对光进行控制,所述侧面部在比所述第2光控制部靠外的侧从所述第I光控制部的所述端部向所述背面一侧突出,所述第I嵌合部向所述侧面部的内侧突出;以及第2构件,具备第3光控制部以及第2嵌合部,所述第2嵌合部与所述第3光控制部一体化,从所述第3光控制部的端部侧沿所述第3光控制部的平面方向延伸,所述第2构件以使所述第1、3光控制部相互重叠的方式与所述第I构件一体化,所述侧面部能够以从所述背面离开的方式可逆地向外侧打开,通过所述第I嵌合部与所述第2嵌合部相互嵌合,从而在保持所述第3光控制部伸展的状态下所述第I构件以及所述第2构件被一体化,通过将所述侧面部向所述外侧打开,从而能够使所述第I嵌合部与所述第2嵌合部相互脱离。
[0022]第4发明的其它光控制构件具备:第I光控制部,由光透射性材料形成,具备表面和背面;第2光控制部,从所述第I光控制部的端部向所述背面一侧突出,利用朝着所述背面一侧的面对光进行反射;侧面部,在比所述第2光控制部靠外的侧从所述第I光控制部的所述端部向所述背面一侧突出,能够以从所述背面离开的方式可逆地向外侧打开;以及第I嵌合部,向所述侧面部的内侧突出。
[0023]第5发明的另一光控制构件具备:光控制部,使光控制;以及第2嵌合部,与所述光控制部一体化,从所述光控制部的端部侧沿所述光控制部的平面方向延伸。
[0024]第6发明的光源单元具备:发光部,具备发光元件;第I构件,具备第I光控制部、第2光控制部、侧面部以及第I嵌合部,所述第I光控制部具备表面和背面,所述第2光控制部从所述第I光控制部的端部向所述背面一侧突出,利用朝着所述背面一侧的面对光进行控制,所述侧面部在比所述第2光控制部靠外的侧从所述第I光控制部的所述端部向所述背面一侧突出,所述第I嵌合部向所述侧面部的内侧突出,所述第I构件以利用所述第I光控制部覆盖所述发光元件的方式与所述发光部重叠;以及第2构件,具备第3光控制部以及第2嵌合部,所述第2嵌合部与所述第3光控制部一体化,从所述第3光控制部的端部侧沿所述第3光控制部的平面方向延伸,所述第2构件以使所述第1、3光控制部相互重叠的方式与所述第I构件一体化,安装于所述第I构件的内侧,设置成利用所述第3光控制部覆盖所述发光元件,所述侧面部能够以从所述背面离开的方式可逆地向外侧打开,通过所述第I嵌合部与所述第2嵌合部相互嵌合,从而在保持所述第3光控制部伸展的状态下所述第I构件以及所述第2构件被一体化,通过将所述侧面部向所述外侧打开,从而能够使所述第I嵌合部与所述第2嵌合部相互脱离。
[0025]第7发明的照明器具具备:器具主体部,内置有点灯装置;以及光源单元,安装于所述器具主体部,通过所述点灯装置被点灯,所述光源单元具备:发光部,具备发光元件;第I构件,具备第I光控制部、第2光控制部、侧面部以及第I嵌合部,所述第I光控制部具备表面和背面,所述第2光控制部从所述第I光控制部的端部向所述背面一侧突出,利用朝着所述背面一侧的面对光进行控制,所述侧面部在比所述第2光控制部靠外的侧从所述第I光控制部的所述端部向所述背面一侧突出,所述第I嵌合部向所述侧面部的内侧突出,所述第I构件以利用所述第I光控制部覆盖所述发光元件的方式与所述发光部重叠;以及第2构件,具备第3光控制部以及第2嵌合部,所述第2嵌合部与所述第3光控制部一体化,从所述第3光控制部的端部侧沿所述第3光控制部的平面方向延伸,所述第2构件以使所述第1、3光控制部相互重叠的方式与所述第I构件一体化,安装于所述第I构件的内侧,设置成利用所述第3光控制部覆盖所述发光元件,所述侧面部能够以从所述背面离开的方式可逆地向外侧打开,通过所述第I嵌合部与所述第2嵌合部相互嵌合,从而在保持所述第3光控制部伸展的状态下所述第I构件以及所述第2构件被一体化,通过将所述侧面部向所述外侧打开,从而能够使所述第I嵌合部与所述第2嵌合部相互脱离。
[0026]根据第I发明以及第2发明,通过使光源罩具有抑制眩光的指向性控制功能,从而被照射面的照射不均变少,能够得到舒适性高的照明器具。
[0027]根据第3发明?第7发明,使拆装容易的多个构件相互嵌合,实现所期望的光控制而构成,所以以少的部件数量提供能够进行稳定的光控制并简单地进行光控制的变更的光控制构件、光源单元以及照明器具。
【附图说明】
[0028]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I的照明器具的立体图。
[0029]图2是实施方式I的照明器具的沿着图1的A—A线的剖面图。
[0030]图3是实施方式I的照明器具的分解立体图。
[0031]图4是用于说明实施方式I的照明器具的效果的光路图。
[0032]图5是用于说明实施方式I的照明器具的效果的光路图。
[0033]图6是用于说明实施方式I的照明器具的效果的光路图。
[0034]图7是用于说明实施方式I的照明器具的效果的配光分布图。
[0035]图8是用于说明实施方式I的照明器具的效果的配光分布图。
[0036]图9是用于说明实施方式I的照明器具的效果的照度分布图。
[0037]图10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照明器具的剖面图。
[0038]图11是用于说明实施方式2的照明器具的效果的光路图。
[0039]图12是示出用于说明实施方式2的照明器具的效果的光路的放大图。
[0040]图13是实施方式2的照明器具的剖面图。
[0041]图14是用于说明实施方式2的照明器具的效果的配光分布图。
[0042]图15是用于说明实施方式2的照明器具的效果的配光分布图。
[0043]图16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照明器具的剖面图。
[0044]图17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照明器具的扩大剖面图。
[0045]图18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照明器具的扩大剖面图。
[0046]图19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照明器具的图。
[0047]图20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照明器具的剖面图。
[0048]图21是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光源罩的剖面图。
[0049]图22是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照明器具的图。
[0050]图23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5的照明器具的立体图。
[0051]图24是实施方式5的照明器具的分解立体图。
[0052]图25是实施方式5的光源单元以及配光控制构件的剖面图。
[0053]图26是实施方式5的发光部的剖面图。
[0054]图27是实施方式5的第I光控制构件的剖面图。
[0055]图28是实施方式5的第2光控制构件的剖面图。
[0056]图29是实施方式5的配光控制构件的装配工序图。
[0057]图30是实施方式5的配光控制构件的装配工序图。
[0058]图31是实施方式5的配光控制构件的装配工序图。
[0059]图32是实施方式5的配光控制构件的装配工序图。
[0060]图33是示出实施方式5的光源单元的配光性能的图。
[0061 ] 符号说明
[0062]100、200、300、400、500:照明器具;10:1^0;11、111、211、311:光轴;20:基板;30、230:框体;231:器具主体部;40、240:扩散板;50、150、250,350,450、550:光源罩;51、151、251、351、451、551:均厚部;51a、151a、251a:第一入射面;51b:出射面;52、152、252、352、452、552:倾斜部;52b、152b:出射面;53、153、253:反射部;53a、153a:第二入射面;53b、153b:反射面;54:侧板;80:反射板;112:中心轴;190:棱镜片材;240a:入光面;240b:出射面;1000:器具主体部;1001:照明器具;1100:光源单元;1110:发光部;1111:LED; 1112:LED基板;1113:基板保持部;1113a:基板抵接面;1113b:保持垂直部;1120:配光控制构件;1130:第I光控制构件;1131:光透射部;1131a:表面;1131b:背面;1132:第I反射部;1132a:内侧表面;1133:侧面部;1133a:接合部;1134:水平部;1135:光源抵接部;1135a:钩挂部;1136:第I嵌合部;1140:第2光控制构件;1141:光扩散部;1142:第2反射部;1143:连接部;1144:第2嵌合部;1145a:上嵌合片;1145b:下嵌合片;1150:侧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63]以下,使用附图详细地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在以下的实施方式的说明中使用“上”、“下”、“左”、“右”这样的用语来说明方向,但这些用语是为了便于说明本实施方式的装置、器具以及部件等中的相对的配置关系以及相对的方向的用语。另外,本发明并非仅限于附图中记载的具体的形状、构造等。
[0064]实施方式1.
[0065]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I的照明器具100的立体图。图2是沿着图1的A—A线的剖面图,示出沿照明器具100的短边方向切断时的切口。另外,图1所示的B—B线沿着照明器具100的长边方向延伸。图3是照明器具100的分解立体图。
[0066]照明器具100具备:作为发光元件的LEDlO;基板20,在表面排列安装有多个LEDlO;框体30,连接于基板20的背面;扩散板40,设置于基板20之上;反射板80,配置于基板20的两侧,支承扩散板40;以及光源罩50,以覆盖LEDlO的方式设置,所述光源罩50的端部连接于框体30。在光源罩50的端面粘接有侧板54。图2所示的点划线表示LEDlO的光轴11,光从LEDlO向上侧方向射出。图1的光轴11正好与A—A剖视时的照明器具100的中心轴一致。LED 10也可以采用得到白色光作为合成光的发光元件,具体而言,也可以是将发出波长440nm?480nm程度的蓝色光的LED芯片和将蓝色光波长变换为黄色光的荧光体配置在树脂封装件内的元件。基板20是长方形的板状的基板,优选的是环氧玻璃制。在基板20之上沿着长边方向安装有LED1。在基板20的表面,为了提高光的反射率,优选涂敷白色抗蚀剂。另外,二极管等电路元件以及连接器等端子(都未图示)也安装于基板20。
[0067]安装有LEDlO的基板20被粘接保持于框体30。框体30优选由为了提高反射率而被白色涂装的钣金构成。另外,框体30也兼具将LEDlO的热进行散热的散热板的作用。扩散板40以覆盖LEDlO的出射面侧的方式配设,优选的是混入乳白色的扩散材料而成的聚碳酸酯制。通过扩散板40,减轻由于离散地配置LEDlO而导致的明暗不均。反射板80以覆盖扩散板40的端面并夹持扩散板40的方式配置,抑制来自扩散板40的端面的光的射出。反射板80优选是具有95%以上的反射率的白色的聚碳酸酯制。光源罩50具有光透射性,以覆盖扩散板40的方式配设,优选是透明的聚碳酸酯制。扩散板40和反射板80由框体30定位。
[0068]以下基于图2对光源罩50的剖面形状进行说明。光源罩50是以光轴11为中心的左右对称形状。光源罩50包括:均厚部51,在剖视的情况下厚度恒定;倾斜部52,挨着该均厚部51设置,在剖视的情况下随着从光轴11离开而厚度变薄;以及反射部53,从倾斜部52绵连。本实施方式的光源罩50的均厚部51、倾斜部52以及反射部53构成一个连续的物体。另外,光源罩50具有将上述剖面形状沿基板20的长边方向延伸而成的形状,可以通过挤压成形而制造。
[0069]图4?图6是用于说明实施方式I的照明器具100的效果的光路图。参照图4?图6所示的光路,进一步说明光源罩50。图4是用于说明光源罩50的均厚部51的图,图5是用于说明倾斜部52的图,图6是用于说明反射部53的图。从LEDlO射出的光通过扩散板40被扩散,到达光源罩50。首先,使用图4说明到达均厚部51的光。如果将光源罩50的入射面中的、与基板20平行的面设为第一入射面51a,将包围第一入射面51a的面设为第二入射面53a,则到达第一入射面51a的光折射,进入到光源罩50内。进而在与第一入射面51a对置的出射面51b折射并射出。此处,均厚部51为厚度大致恒定的区域,即第一入射面51a与出射面51b大致平行,所以入射到均厚部51的角度0a和从均厚部51射出的角度0b为大致相同的角度。为了抑制成为眩光的角度Gg以下的光,从扩散板40入射到光源罩50的均厚部51的光的角度0a为角度0g以上即可。
[0070]在将作为发光面的扩散板40的宽度设为Wk,将扩散板40至光源罩50的距离设为H,将均厚部51的厚度设为T,将光源罩50的折射率设为η时,均厚部51的宽度Ws设为满足如下所示的式(I)的关系。
[0071](ffs+ffk)/2 —T X tan(sin-1(cos(0g)/n) <H/tan(0g)...(1)
[0072]在本实施方式I中将角度0g设为30度,设为式(2)的关系。
[0073](ffs+ffk)/2 —TX tan(sin_1(cos(30° )/n)<H/tan(30°)...(2)
[0074]由于满足式(2),从而在与照明器具100的长边方向垂直的剖面,入射到光源罩50的均厚部51的角度0a为30度以上,从均厚部51射出的光也为所期望的30度以上。因此,在与照明器具100的长边方向垂直的剖面,从均厚部51射出的光不包含眩光。
[0075]接下来,使用图5说明到达倾斜部52的光。到达倾斜部52的LEDlO侧的第一入射面51a的光折射,进入到光源罩50内部。进而在与第一入射面51a对置的出射面52b折射并射出。此处,倾斜部52随着从光轴11离开而变薄,所以相对入射到光源罩50的光线,射出的光线接近与光轴11平行的方向。
[0076]在将作为发光面的扩散板40的宽度设为Wk,将扩散板40至光源罩50的距离设为H,将第一入射面的宽度设为We,将光源罩50的折射率设为η时,第一入射面51a与出射面52b所成的倾斜角θα设为满足如下所示的式(3)的关系。
[0077]0g<9O —θα —sin—Hn X sin X (sin—H (sin(tan—HWw/H)) )/η) — θα))...(3)
[0078]其中,Ww=(Wk+We)/2
[0079]由于满足式(3),从而在与照明器具100的长边方向垂直的剖面,从光源罩50的倾斜部52射出的光也为0g度以上。因此,在与照明器具100的长边方向垂直的剖面(图1中的X—y剖面),从倾斜部52射出的光能够抑制所期望的角度范围的眩光。
[0080]接下来,使用图6说明到达反射部53的光。到达第二入射面53a的光折射,进入到光源罩50内部。进而在与第二入射面53a对置的反射面53b,向大致与光轴11平行的方向全反射,从出射面52b射出。
[0081]图7以及图8是用于说明照明器具100的效果的配光分布图,图9是其照度分布图。图7以及图8是通过光轴11的平面的配光分布,图7示出图1中的X — y平面的配光分布,图8示出图1中的y — z平面的配光分布。另外,将光轴方向设为O度,图中的虚线是作为比较对象而对光源罩使用厚度为恒定的乳白色扩散板的照明器具的配光分布。图9是示出从照明器具离开2m的位置的照度分布的图,是照明器具100的照度分布。由图9可知,在照明器具100中60度以上的光(即从器具水平面30度以下的光)被抑制。另外可知,通过利用透明的光源罩50的表面反射,从而在y — z平面,角度大的光也被降低。另外,如图7所示,60度以上的光主要通过倾斜部52变换为10度?50度程度的光,所以光的光度为大致恒定的角度范围与以往的照明器具相比扩大,如图9所示,能够扩大照度均匀的区域。
[0082]如以上那样,通过使覆盖LEDlO的光源罩50具有抑制眩光的指向性控制功能,从而被照射面的照射不均少,能够以小型进行舒适性高的照明。即,光源罩50在与LEDlO对置且包含光轴11的区域具有厚度为恒定的均厚部51,并具有从均厚部51连续且随着从LEDlO远离而厚度减少的倾斜部52,在所述光源罩50中设置有反射部,该反射部与倾斜部52连续,反射来自LEDlO的光。在原样地维持从LEDlO朝向正面方向的光的状态下,利用光源罩50仅使朝向成为眩光的方向的光向正面方向折射或者反射,从而能够容易地且以小型抑制使人感到不快的眩光。另外,通过使作为眩光的主要原因的光向与光轴平行的方向折射,从而能够得到照度不均少、均匀性高的照明光。另外,由于设置有扩散板40,所以能够减轻与LEDlO的高亮度和离散配置相伴的明暗不均,容易地得到外观品质高的照明器具。
[0083]实施方式2.
[0084]图10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照明器具200的剖面图。图10是在与图1所示的A—A线相同的位置切断照明器具200而得到的剖面图,图11是示出该A—A剖面的光路的图,图12是放大图11的一部分而得到的图。图13是照明器具200的剖面图,切断位置与图1的B — B线相同。在图13中光线也相配地示出。
[0085]实施方式2的照明器具200与实施方式I不同的点在于代替光源罩50而具有与其形状不同的光源罩150,且在扩散板40与光源罩150之间设置有棱镜片材190。以下,主要说明与实施方式I不同的事项,对与实施方式I相同的结构要素附加相同的符号,省略了说明的事项与实施方式I相同。棱镜片材190为透明树脂制,在光源罩150侧具有大致三角状的凹凸,其棱线沿与基板20的长边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
[0086]以下根据图11,说明光源罩150的剖面形状。图11的光轴111正好与A—A剖视时的照明器具200的中心轴一致。光源罩150与光源罩50同样地包括:均厚部151,在剖视的情况下厚度为恒定;倾斜部152,随着从光轴111离开而厚度变薄;以及反射部153,从倾斜部152绵连。均厚部151、倾斜部152、反射部153各自的作用与实施方式I相同,所以省略说明。将第一入射面151a与出射面152b所成的角度设为倾斜角θα。在实施方式2中,倾斜角θα设定成在宽度Ws的端部的部位(即均厚部151的端部)为O度,随着从光轴111离开而变大,将倾斜部152设为曲面形状。
[0087]此处,将作为发光面的扩散板40的宽度记载为Wk,将扩散板40至光源罩150的距离记载为H,将光源罩150的折射率记载为η。
[0088]另外,从光轴开始将构成倾斜部的出射面152b中的任意的部位设为Pl,将从扩散板40的端部跨过光源罩150的中心轴112(或者光轴111)而行进至Pl的光路与光源罩150的内侧的面即第一入射面151a相交的点设为P2。将点Pl与中心轴112的距离记载为Dh,将点P2与中心轴112的距离记载为Dn。此时,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抑制成为眩光的角度0g以下的光,使第一入射面151a与出射面152b所成的倾斜角θα满足如下所示的式(4)。
[0089]0g<9O —θα —sin—Hn X sin X (sin—H (sin(tan—HWw/H)) )/η) — θα))...(4)
[0090]其中,Ww=Wk/2+Dn
[0091 ]图14以及图15是用于说明照明器具200的效果的配光分布图。图14以及图15是通过光轴11的平面的配光分布,图14示出X — y平面的配光分布,图15示出y — z平面的配光分布。另外,与实施方式I中的图7以及图8同样地将光轴方向设为O度,在任意的图中都相配地示出以往的照明器具的配光分布作为比较对象。从LEDlO射出的光经由扩散板40射入到棱镜片材190。棱镜片材190在出射面设置有棱线为X方向的棱镜,所以在y — z平面内在光轴11方向折射光并射出。结果,如图15所示,能够抑制在y —z平面内角度大的光,也能够减少长边方向的眩光。另外,关于通过将光源罩150设为曲面而得到的效果,不论倾斜部152的位置如何,都能够将抑制眩光的角度9b设为恒定,并且能够实现光源罩150的薄型化。另外,将作为反射部153的外表面的反射面153b也与倾斜部152同样地设为曲面,由此能够进行精密的光的角度控制。
[0092]棱镜片材190不限于具有大致三角形状的凹凸,也可以是大致梯形或者波型等凹凸,只要具有将基板长边方向的配光朝向光轴方向的功能即可。
[0093]实施方式3.
[0094]图16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照明器具300的剖面图,图17以及图18是其扩大剖面图。实施方式3的照明器具300与实施方式I的照明器具100不同的点在于具有扩散板240以及光源罩250。以下,主要说明与实施方式I不同的事项。对与实施方式I相同的结构要素附加相同的符号。省略说明的事项与实施方式I相同。
[0095]照明器具300具备在表面排列安装有多个LEDlO的基板220、与基板220的背面连接的框体230以及器具主体部231。光源罩250与光源罩50同样地具备均厚部251、倾斜部252以及反射部253。照明器具300具备扩散板240,该扩散板240具备入光面240a以及出射面240b,所述扩散板240为在出射面240b成为凸的形状。图17的线LI是跨过中心轴211连结宽度Wk的扩散板240的端部和光源罩250中的具有宽度We的第一入射面251a的端部的假想线。在不超过假想线LI的范围,将扩散板240的出射面240b在光源罩250侧设为凸形状。更具体而言,在图16中,将凸形状设为假想线的内接圆。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扩散板240通过双色成形而一体地构成,图16?图18中的斜线部分包含扩散透射材料,其它部分由高反射构件构成。
[0096]接下来,利用图17以及图18说明作用和效果。通过将扩散板240设为凸形状,从而与平板相比能够增长LEDlO至扩散板240的距离,能够缓和LEDlO的光源罩250表面的亮度,并且减轻由于离散地配置LEDlO而导致的明暗不均,改善美观。另外,如图18所示,在扩散板240的入光面240a,能够使从LED1照射的光的入射角ΘI小于在其下方作为比较例而示出的平板的情况下的入射角Θ2。因此,通过降低由于空气与扩散板240之间的折射率差而发生的界面处的反射,从而能够提高光取出效率。
[0097]在光源罩250中,倾斜部252以及反射部253的表面形成为阶梯状。因此,能够使光源罩250的厚度变薄,且构成为减少厚度的差,成形性显著地提高。因此,能够更廉价地且容易地制造。
[0098]实施方式4.
[0099]图19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照明器具400的图,图20是其剖面图。照明器具400具备LED310、框体330、光源罩350、导线360以及电源盒370。在图20的剖面图中,除去导线360以及电源盒370而进行图示。光源罩350与光源罩50同样地具备均厚部351、倾斜部352以及反射部353。图20所示的点划线表示LED310的光轴311,光从LED310向上侧方向射出。另夕卜,光源罩350具有以光轴311为旋转轴的旋转对称的形状。关于LED310,也可以使用COB(Chip on Board,板上芯片)类型的LED。具体而言,关于LED310,也可以使用在陶瓷基板上以高密度直接安装发出波长为440nm?480nm程度的蓝色光的LED芯片并在其之上配置有硅树脂的⑶B类型的LED,在所述硅树脂中,混入有将蓝色光波长变换为黄色光的荧光体。LED310被螺钉紧固于框体330。框体330优选是通过压铸法制造的铝制。另外,框体330在与设置有LED310的面相反的面一体成形有翅片形状,LED310的热主要经由框体330进行散热。在电源盒370内,内置有用于对LED310进行点灯的电源电路(未图示),LED310与电源盒370内的电路通过导线360被接线。
[0100]上述实施方式所记载的照明器具100、200、300、400只不过是本发明的照明器具的一个例子,能够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进行变更以及组合。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LED作为发光元件,但不限定于此,也可以是LD(Laser D1de,激光二极管)或者有机EL元件等。另外,基板、扩散板、光源罩以及框体等的材料并不限定于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优选的方式而记载的材料,只要具有上述光学的功能,则也可以进行适当地变更。另外,也可以通过将扩散材料混合到光源罩,从而使得兼具扩散功能。但是,伴随着扩散功能的强化,抑制眩光的配光控制功能下降,所以与所需的性能相配地适当调整即可。
[0101]使用图21以及图22,说明实施方式的进一步的变形例。图21是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光源罩450的剖面图。光源罩450与光源罩50同样地具备均厚部451、倾斜部452以及反射部453。图21所示的光源罩450具备剖面为均匀的厚度的曲面形状的均厚部451。均厚部451的朝着LEDlO侧的内表面和与该内表面对置的外表面都具有相同的曲率半径。也可以将该光源罩450用于照明器具100?400。
[0102]图22是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照明器具500的图。照明器具500具备光源罩550。如图22所示,光源罩550仅包括均厚部551和倾斜部552。另一方面,在照明器具500中设为使框体具有反射功能的构造。此时,框体430的反射面优选设为镜面反射。
[0103]另外,根据上述各实施方式的照明器具100?500,即使不设置百叶板也能够抑制眩光,所以还具有能够在抑制照明器具的大型化的同时应对眩光这样的效果。
[0104]实施方式5.
[0105]实施方式5的照明器具1001能够安装于天花板等而进行使用。但是,本发明不限于天花板安装型的照明器具,既可以应用于安装于墙壁或者地板等的类型的照明器具,也可以应用于悬挂式的照明器具。在以下的说明中,为了容易理解形状以及构造,方便起见,还将照明器具1001的光照射方向称为“下侧”,将与光照射方向相反的方向称为“上侧”,将与该上下方向交叉的横轴方向称为“水平”。
[0106](照明器具)
[0107]图23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5的照明器具1001的立体图,图24是其分解立体图。照明器具1001作为整体具有细长的大致矩形块状的外部轮廓构造。照明器具1001具备光源单元1100以及器具主体部1000。器具主体部1000被安装于天花板等被安装部,下侧一面开口,内置有从商用电源生成直流电源的点灯装置。光源单元1100以塞住器具主体部1000的开口部的方式被安装,内置LED1111,利用从商用电源供给的电力对该LED1111进行点灯。器具主体部1000以及光源单元1100都是细长的大致矩形块状。光源单元1100具备:发光部1110,具备LED1111,利用从商用电源供给的电力进行点灯;以及配光控制构件1120,配设于发光部1110的照射侧前面,控制发光部1110所照射的光。
[0108](光源单元以及配光控制构件)
[0109]图25是实施方式5的光源单元1100以及配光控制构件1120的剖面图。图26是实施方式5的发光部1110的剖面图。发光部1110包括:多个LED1111、安装有多个LED1111的LED基板1112以及保持LED基板1112的基板保持部1113。多个LED 1111以直线状大致均匀地排列于LED基板1112的安装面。照明器具1001所具备的点灯装置(未图示)从商用电源生成直流电流,使多个LED1111点灯。在实施方式5中说明了 LED1111以直线状大致均等地配设,但本发明不限于此。既可以根据光源单元1100的形状不配置成直线,也可以以不均等的间隔进行配置,还可以以构成多个列的方式进行配置。另外,也可以使用有机EL元件代替LED。
[0110]基板保持部1113的剖面是大致“η”字的形状,包括基板抵接面1113a和保持垂直部1113b。基板抵接面1113a抵接于LED基板1112中的与LED1111的安装面相反的侧的背面。保持垂直部1113b是从基板抵接面1113a的两端大致垂直地向LED基板1112的背面侧延伸的部位。
[0111]配光控制构件1120包括:第I光控制构件1130,是一部分开口且形成配光控制构件1120的大致外部轮廓的光控制构件;第2光控制构件1140,配置于发光部1110的前面,并且嵌合于第I光控制构件1130的开口;以及侧板1150,粘接于端面。首先,参照图25,说明光源单元1100。从LEDl 111射出的光在通过配光控制构件1120的第2光控制构件1140扩散之后,到达第I光控制构件1130。
[0112](第I光控制构件)
[0113]图27是实施方式5的第I光控制构件1130的剖面图。使用图27的剖面图,通过剖视说明各部位的形状。第I光控制构件1130具备光透射部1131、第I反射部1132、侧面部1133、水平部1134、光源抵接部1135以及第I嵌合部1136。在图27的剖视的情况下,第I光控制构件1130形成为以从光透射部1131的水平中心部沿垂直方向延伸的假想线为中心轴的对称形状。光透射部1131具备表面1131a和背面1131b,透射LED1111的光。光透射部1131配设于发光部1110的照射方向侧,具备大致平面形状。第I反射部1132从光透射部1131的端部向背面1131b侧突出,利用朝着背面1131b侧的面反射光。第I反射部1132从光透射部1131的两端朝向光透射部1131的中心侧向上侧内斜方向突出。侧面部1133从光透射部1131的两端以从光透射部1131的中心离开的方式向上侧外斜地延伸,在实施方式5中,以在剖视的情况下大致圆弧形状向上侧外斜地延伸,从而侧面部1133具有向外侧凸的曲面。侧面部1133在比第I反射部1132靠外的侧从光透射部1131的端部向背面1131b侧突出。侧面部1133能够以从背面1131b离开的方式可逆地向外侧打开。水平部1134从侧面部1133的端部向水平方向内侧突出。光源抵接部1135从水平部1134向上侧(即发光部1110侧)突出。第I嵌合部1136以在水平部1134的大致延长方向上延伸的方式向侧面部1133的内侧突出。
[0114]在实施方式5中,第I光控制构件1130的整体由相同的透明材料形成。即使是透明材料,通过对第I光控制构件1130的表面附加凹凸,从而也能够将光扩散。
[0115]如图27所示,第I反射部1132、水平部1134以及第I嵌合部1136分别形成为从第I光控制构件1130的两侧向第I光控制构件1130的中央延伸。相互对置的I组第I反射部1132、相互对置的I组水平部1134以及相互对置的I组第I嵌合部1136分别在第I光控制构件1130的内侧(即发光部1110侧)形成开口。侧面部1133能够以与光透射部1131的接合部周部为大致中心向水平方向外侧通过弹性变形打开,通过打开侧面部1133,从而能够进行第I光控制构件1130与第2光控制构件1140的嵌合。光源抵接部1135与发光部1110的保持垂直部1113b抵接,保持发光部1110。在光源抵接部1135的顶端形成有大致半圆弧形状的钩挂部1135a。光源抵接部1135以及钩挂部1135a也可以与发光部1110的形状相配地变更。光透射部1131通过折射作用对从第2光控制构件1140入射的光进行配光控制。第I反射部1132通过全反射对从第2光控制构件1140入射的光进行配光控制。在实施方式5中,在第I反射部1132的内侧表面1132a设置有凹凸。在附图中,示意地图示内侧表面1132a的凹凸,实际的方式并不限定于图示的台阶,也可以设为具有相互均等的高度的多个台阶的阶梯状的凹凸,也可以是除此以外的凹凸。另外,本发明不限于此,内侧表面1132a也可以是没有凹凸的平坦的面。
[0116](第2光控制构件)
[0117]图28是实施方式5的第2光控制构件1140的剖面图。使用图28的剖面图通过剖视说明各部位的形状。第2光控制构件1140具备光扩散部1141、第2反射部1142、连接部1143以及第2嵌合部1144。在图28的剖视的情况下,第2光控制构件1140形成为以从光扩散部1141的水平中心部沿垂直方向延伸的假想线为中心轴的对称形状。光扩散部1141配置于发光部1110的前面,使LED1111的光扩散。实施方式5中的光扩散部1141的表面为带有些微圆度的曲面,但不限于此,也可以是平面。第2反射部1142设置于光扩散部1141和第2嵌合部1144之间,以形成光扩散部1141向第I光控制构件1130侧凸的台阶的方式连接光扩散部1141和第2嵌合部1144。第2反射部1142从光扩散部1141的两端分别向上侧内斜地突出。连接部1143从第2反射部1142的顶端水平地突出,与LED基板1112平行地朝向外侧延伸。第2嵌合部1144经由连接部1143而与光扩散部1141一体化,从光扩散部1141的端部侧沿光扩散部1141的平面方向延伸。
[0118]第2光控制构件1140通过双色成形而一体地构成。光扩散部1141包含扩散透射材料,是例如为乳白色。第2反射部1142由光不透射性的高反射构件构成,是例如白色。
[0119]第2嵌合部1144形成于连接部1143的顶端,呈大致“3”字的形状。光扩散部1141使LEDll 11所照射的光扩散,照射到第I光控制构件1130。第2反射部1142利用其表面反射LED1111的照射光。第2反射部1142中的至少接受LED1111的光的面优选由反射率为90 %以上且扩散成分多的反射材料形成。也可以使用例如高反射聚碳酸酯材料形成第2反射部1142ο
[0120]第2嵌合部1144呈大致“二”字的形状,形成为“二”字的开口朝向水平外方向。位于开口的上侧的上嵌合片1145a形成为比位于开口的下侧的下嵌合片1145b长。在第2嵌合部1144的顶端,设置有相互长度不同的上嵌合片1145a以及下嵌合片1145b。下嵌合片1145b与上嵌合片1145a相比靠第I光控制构件1130侧设置且比上嵌合片1145a短。
[0121]在配光控制构件1120中,第I嵌合部1136与第2嵌合部1144嵌合,在保持光扩散部1141伸展的状态下第1、2光控制构件1130、1140被一体化。第2光控制构件1140以光透射部1131与光扩散部1141相互重叠的方式与第I光控制构件1130—体化。当使侧面部1133返回到原来的位置时,第I嵌合部1136与第2嵌合部1144嵌合,第I嵌合部1136的顶端收纳于上嵌合片1145a以及下嵌合片1145b之间。此时,光扩散部1141保持不发生挠曲地伸展,即保持图28所示的原来的形状。由此,能够抑制应力作用到光扩散部1141。另外,第2光控制构件1140整体也优选维持为不弯曲而在其平面方向伸展的状态。通过这样抑制构成部件的应力,从而能够使发生裂纹开裂等材料劣化的可能性下降。另外由于光扩散部1141不弯曲,所以即使在对光扩散部1141的表面施加突起等表面加工的情况下,也不会产生其表面加工变形而变得无法进行所设计的配光控制这样的问题。优选的是,在第I嵌合部1136与第2嵌合部1144嵌合时,正好第I嵌合部1136的顶端与第2嵌合部1144中的“3”字的底部抵接,或者也可以进行在第I嵌合部1136的顶端与第2嵌合部1144中的“η”字的底部之间设置少许间隙(间隔)的设计。这是因为不需要的力不作用于第2光控制构件1140,而能够更可靠地抑制应力作用于光扩散部1141。
[0122]通过以光透射部1131的端部为支点将侧面部1133向外侧打开,从而能够使第I嵌合部1136与第2嵌合部1144脱离。优选的是,能够在将侧面部1133向外侧打开时,在该侧面部1133弹性变形的状态下使第I嵌合部1136与第2嵌合部1144脱离。通过将侧面部1133可逆地打开,从而能够容易地使第1、2嵌合部1136、1144脱离,所以第1、2光控制构件1130、1140的相互的组合变更是容易的,并且事后的更换也是容易的,能够容易地变更配光控制。
[0123]关于配光控制构件1120,第I光控制构件1130与第2光控制构件1140通过嵌合而被一体化,从而能够容易地拆装第2光控制构件1140,所以能够在多个种类的具有相互不同的光学特性的第2光控制构件1140之间容易地进行更换。具体而言,通过使用分散度不同的第2光控制构件1140,从而能够针对从发光部1110照射的光容易地变更配光控制特性。
[0124]另外,实施方式5的光源单元1100被配设成光透射部1131的水平中心部、光扩散部1141的水平中心部以及LED1111的中心部在大致同轴上。另外,在实施方式5中,对第I光控制构件1130具备在水平方向形成的板状的第I嵌合部1136、第2光控制构件1140具备大致“二”字的形状的第2嵌合部1144的形状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与其相反、也就是将第2嵌合部1144设置于第I光控制构件1130。在将第2嵌合部1144设置于第I光控制构件1130时,与图28所示的情况相反地形成为上嵌合片1145a比下嵌合片1145b短。另外,不限于“η”字状,也可以设为“C”字状或者“U”字状,只要具有接受第I嵌合部1136的开口,则其形状不特别限定。
[0125](装配工序)
[0126]图29?图32是实施方式5中的配光控制构件1120的装配工序图。图29是第I光控制构件1130与第2光控制构件1140分开的状态。图30是将第2光控制构件1140的第2嵌合部1144的单方插入到第I光控制构件1130的第I嵌合部1136的状态。图31是使第I光控制构件1130的侧面部1133可动的状态。图32是使第2光控制构件1140嵌合于第I光控制构件1130的状态。
[0127]对顺序进行说明,首先,如图30所示,在使第2光控制构件1140倾斜的状态下将第2嵌合部1144的单方朝向箭头A的方向插入到第I光控制构件1130的第I嵌合部1136。接下来,如图31所示,以侧面部1133与光透射部1131的接合部1133a为支点,向箭头B的方向打开第I光控制构件1130的侧面部1133中的未将第2嵌合部1144插入的一方的侧面部1133。此时,至少将侧面部1133打开下嵌合片1145b的长度即可。通过打开下嵌合片1145b的长度,从而以已经嵌合于第I嵌合部1136的一方的第2嵌合部1144为支点,第2光控制构件1140向下方向(箭头C)移动而收纳。伴随着第2光控制构件1140向下方向的转动,第I嵌合部1136与上嵌合片1145a抵接,第I嵌合部1136能够插入于第2嵌合部1144。接下来,通过使向外侧打开的一方的侧面部1133返回,从而第I嵌合部1136被插入于第2嵌合部1144。这样第2光控制构件1140与第I光控制构件1130嵌合,装配配光控制构件1120。
[0128]第2嵌合部1144形成为上嵌合片1145a比下嵌合片1145b长。由此,即使侧面部1133的可动范围小,也能够使第I嵌合部1136与第2嵌合部1144脱离,另外,具有在将第I嵌合部1136插入于第2嵌合部1144时上嵌合片1145a发挥引导功能这样的效果。
[0129](光学特性)
[0130]图33是示出实施方式5的光源单元1100的配光性能的图。图33是将分散度不同的第2光控制构件1140的配光分布进行比较的配光分布图。另外,作为第2光控制构件1140的分散度的变更所致的配光分布的变更的一个例子,对聚光规格进行说明。在第2光控制构件1140中,通过变更光扩散部1141的分散度,从而能够调整光扩散部1141的发光分布。其结果,能够变更配光控制构件1120的配光分布。在图33中,第2光控制构件A1401的光扩散部1141的分散度为60%,第2光控制构件B1402的光扩散部1141的分散度为47%,第2光控制构件C1403的光扩散部1141的分散度为24%。此处,在将受光角0°的透射光量设为100%时,将透射光量为50%的受光角Θ定义为分散度。关于第2光控制构件A1401的中心光度、第2光控制构件B1402的中心光度以及第2光控制构件C1403的中心光度,以第2光控制构件B1402的中心光度大于第2光控制构件A1401的中心光度,第2光控制构件C1403的中心光度大于第2光控制构件B1402的中心光度的方式进行配光控制。即,配光控制构件1120通过将预先将设置的第2光控制构件1140变更为分散度比其大的第2光控制构件A1401,从而能够以使从光源单元1100照射的光的中心光度变小的方式进行光控制。
[0131]另外,在实施方式5中使用的数值是一个例子,并非限定本发明,也可以是分散度的值与中心光束成比例。另外,不仅是分散度,也可以变更透射度等。另外,在实施方式5中说明了聚光规格,但也可以是聚光规格以外的配光控制。实施方式5作为优选的方式之一,提供了配光控制构件1120,该配光控制构件1120是将光透射部1131、第I反射部1132、光扩散部1141以及第2反射部1142这样的种类相互不同的多个光控制功能一体化而成的。由于这样将两个部件通过嵌合而一体化,所以能够以少的部件进行多种类的光控制。
[0132]配光控制构件1120以及构成该配光控制构件1120的第1、2光控制构件1130、1140具有将在图25?图28中分别示出的剖面形状沿长度方向连续地延伸而成的形状。其中,第
1、2光控制构件1130、1140未必其长度方向的剖面必须是均匀的,也可以沿长度方向部分地设置具有不同的剖面形状的部分。第1、2光控制构件1130、1140也可以通过将适于各个的合成树脂利用模具一体地成形来制造。对于作为具有光控制功能的部位的光控制部(在实施方式5中,光透射部1131、第I反射部1132、光扩散部1141以及第2反射部1142),根据需要,为了得到透射、反射、扩散以及其它的所期望的光学特性,也可以利用具有合适的光学特性的合成树脂部分地成形、施加涂层或者施加凹凸以及其它的表面加工。另外,在实施方式5中,从光透射部1131的水平中心部以垂直方向为中心轴,在图27的剖视的情况下将第2光控制构件1140设为左右对称形状,从光扩散部1141的水平中心部以垂直方向为中心轴,在图28的剖视的情况下将第2光控制构件1140设为对称形状,但本发明不限于此,也可以不是左右对称形状。
【主权项】
1.一种照明器具,具备: 发光元件; 基板,安装有所述发光元件;以及 光源罩,至少设置于所述发光元件的出光面侧,所述光源罩具备均厚部以及倾斜部,所述均厚部与所述发光元件对置,厚度为恒定,所述倾斜部挨着所述均厚部设置,随着从所述发光元件远离而厚度减少。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照明器具,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发光元件与所述光源罩之间设置有具有透光功能的扩散板。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照明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光源罩还具备反射部,该反射部从所述倾斜部设置于与所述均厚部相反的一侧,反射来自所述发光元件的光。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照明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反射部的表面形成为阶梯状。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照明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反射部随着从所述倾斜部远离而厚度减少。6.根据权利要求1?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照明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倾斜部的表面形成为阶梯状。7.根据权利要求1?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照明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倾斜部的厚度连续地减少。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照明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倾斜部的表面为曲面。9.根据权利要求1?8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照明器具,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发光元件与所述光源罩之间设置有棱镜片材。10.根据权利要求1?9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照明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均厚部具有曲面形状。11.一种光源罩,用于覆盖发光元件,所述光源罩的特征在于, 所述光源罩至少位于所述发光元件的出光面侧,所述光源罩具备:均厚部,设置于与所述发光元件对置的面,厚度为恒定;以及倾斜部,随着从所述发光元件远离而厚度从所述均厚部减少。12.—种光控制构件,具备: 第I构件,具备第I光控制部、第2光控制部、侧面部以及第I嵌合部,所述第I光控制部具备表面和背面,所述第2光控制部从所述第I光控制部的端部向所述背面一侧突出,利用朝着所述背面一侧的面对光进行控制,所述侧面部在比所述第2光控制部靠外的侧从所述第I光控制部的所述端部向所述背面一侧突出,所述第I嵌合部向所述侧面部的内侧突出;以及第2构件,具备第3光控制部以及第2嵌合部,所述第2嵌合部与所述第3光控制部一体化,从所述第3光控制部的端部侧沿所述第3光控制部的平面方向延伸,所述第2构件以使所述第1、3光控制部相互重叠的方式与所述第I构件一体化, 所述侧面部能够以从所述背面离开的方式可逆地向外侧打开, 通过所述第I嵌合部与所述第2嵌合部相互嵌合,从而在保持所述第3光控制部伸展的状态下所述第I构件以及所述第2构件被一体化, 通过将所述侧面部向所述外侧打开,从而能够使所述第I嵌合部与所述第2嵌合部相互脱离。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光控制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I嵌合部和所述第2嵌合部中的一个嵌合部在顶端具备长度相互不同的第I嵌合片以及第2嵌合片, 所述第2嵌合片与所述第I嵌合片相比靠所述第I构件一侧设置且比所述第I嵌合片短,所述第I嵌合部和所述第2嵌合部中的另一个嵌合部的顶端收纳于所述第I嵌合片以及第2嵌合片之间。14.根据权利要求12或13所述的光控制构件,其特征在于, 能够在将所述侧面部向所述外侧打开时,在该侧面部弹性变形的状态下使所述第1、2嵌合部脱离。15.根据权利要求12?1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光控制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I?3光控制部进行相互不同的光控制。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光控制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I构件的整体由透明材料形成, 所述第I光控制部是光透射部, 所述第2光控制部是利用朝着所述背面一侧的面对光进行反射的第I光反射部, 所述第3光控制部是使光扩散的光扩散部。17.根据权利要求12?1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光控制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构件具备第4光控制部,该第4光控制部以在所述第3光控制部与所述第2嵌合部之间形成台阶的方式连接所述第3光控制部和所述第2嵌合部。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光控制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4光控制部是第2光反射部。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光控制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光反射部的反射率为90%以上,具有扩散成分。20.根据权利要求12?19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光控制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I构件以及所述第2构件具有将剖面形状沿长度方向连续地延伸而成的形状。21.—种光控制构件,具备: 第I光控制部,由光透射性材料形成,具备表面和背面; 第2光控制部,从所述第I光控制部的端部向所述背面一侧突出,利用朝着所述背面一侧的面对光进行反射; 侧面部,在比所述第2光控制部靠外的侧从所述第I光控制部的所述端部向所述背面一侧突出,能够以从所述背面离开的方式可逆地向外侧打开;以及第I嵌合部,向所述侧面部的内侧突出。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光控制构件,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2光控制部的朝着所述背面一侧的面设置有凹凸。23.—种光控制构件,具备: 光控制部,使光控制;以及 第2嵌合部,与所述光控制部一体化,从所述光控制部的端部侧沿所述光控制部的平面方向延伸。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光控制构件,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2嵌合部的顶端设置有长度相互不同的第I嵌合片以及第2嵌合片。25.—种光源单元,具备: 发光部,具备发光元件; 第I构件,具备第I光控制部、第2光控制部、侧面部以及第I嵌合部,所述第I光控制部具备表面和背面,所述第2光控制部从所述第I光控制部的端部向所述背面一侧突出,利用朝着所述背面一侧的面对光进行控制,所述侧面部在比所述第2光控制部靠外的侧从所述第I光控制部的所述端部向所述背面一侧突出,所述第I嵌合部向所述侧面部的内侧突出,所述第I构件以利用所述第I光控制部覆盖所述发光元件的方式与所述发光部重叠;以及 第2构件,具备第3光控制部以及第2嵌合部,所述第2嵌合部与所述第3光控制部一体化,从所述第3光控制部的端部侧沿所述第3光控制部的平面方向延伸,所述第2构件以使所述第1、3光控制部相互重叠的方式与所述第I构件一体化,安装于所述第I构件的内侧,设置成利用所述第3光控制部覆盖所述发光元件, 所述侧面部能够以从所述背面离开的方式可逆地向外侧打开, 通过所述第I嵌合部与所述第2嵌合部相互嵌合,从而在保持所述第3光控制部伸展的状态下所述第I构件以及所述第2构件被一体化, 通过将所述侧面部向所述外侧打开,从而能够使所述第I嵌合部与所述第2嵌合部相互脱离。26.—种照明器具,具备: 器具主体部,内置有点灯装置;以及 光源单元,安装于所述器具主体部,通过所述点灯装置被点灯, 所述光源单元具备: 发光部,具备发光元件; 第I构件,具备第I光控制部、第2光控制部、侧面部以及第I嵌合部,所述第I光控制部具备表面和背面,所述第2光控制部从所述第I光控制部的端部向所述背面一侧突出,利用朝着所述背面一侧的面对光进行控制,所述侧面部在比所述第2光控制部靠外的侧从所述第I光控制部的所述端部向所述背面一侧突出,所述第I嵌合部向所述侧面部的内侧突出,所述第I构件以利用所述第I光控制部覆盖所述发光元件的方式与所述发光部重叠;以及 第2构件,具备第3光控制部以及第2嵌合部,所述第2嵌合部与所述第3光控制部一体化,从所述第3光控制部的端部侧沿所述第3光控制部的平面方向延伸,所述第2构件以使所述第1、3光控制部相互重叠的方式与所述第I构件一体化,安装于所述第I构件的内侧,设置成利用所述第3光控制部覆盖所述发光元件, 所述侧面部能够以从所述背面离开的方式可逆地向外侧打开, 通过所述第I嵌合部与所述第2嵌合部相互嵌合,从而在保持所述第3光控制部伸展的状态下所述第I构件以及所述第2构件被一体化, 通过将所述侧面部向所述外侧打开,从而能够使所述第I嵌合部与所述第2嵌合部相互脱离。
【文档编号】F21Y115/10GK106062471SQ201580010643
【公开日】2016年10月26日
【申请日】2015年2月24日
【发明人】石井健吾, 桑原绘里, 米田俊之, 伴和生
【申请人】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三菱电机照明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