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明装置的制造方法_3

文档序号:10116806阅读:来源:国知局
部47。2个隆起部47设置于贯通孔43的外周部的、在与伸出片45的排列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对置的2处。在各隆起部47的顶端部设有螺栓孔47a。
[0079]此外,在一方的伸出片45与贯通孔43之间,贯通设置有安装孔49a。安装孔49a在2个伸出片45的排列方向上延伸。在另一方的伸出片45与贯通孔43之间,贯通设置有2个安装孔49b。2个安装孔49b在与2个伸出片45的排列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延伸,以在2个伸出片45的排列方向上排列的形式贯通设置。
[0080]安装部件41首先利用被插通到安装孔49a中的螺栓111、和被插通到2个安装孔49b中的某一方的螺栓111而螺接于天花板材C。此时,使得安装部件41的主片41a成为相对于天花板材C的底面C0稍稍晃动的状态。接着,使安装部件41相对于天花板材C滑动,使安装部件41的贯通孔43的位置与贯通设置于天花板材C的贯通孔C1的位置一致。这里,由于2个螺栓111分别能够在安装孔49a、49b内移动,所以安装部件41能够相对于天花板材C滑动。然后,通过将螺栓111拧紧到天花板材C中,从而在安装部件41的贯通孔43的位置与贯通设置于天花板材C的贯通孔C1的位置一致的状态下,将安装部件41固定于天花板材C。
[0081]在将框体31向安装部件41固定时,在2个伸出片45分别嵌入2对肋33f各自之间的状态下,使框体31接近安装部件41,并使框体31的开口端部抵接于天花板材C的底面C0。此时,在框体31的筒轴方向上,框体31的贯通孔35ab与安装部件41的螺栓孔47a一致。并且,将从框体31的下侧插通到贯通孔35ab中的螺栓117与安装部件41的螺栓孔47a螺合。由此,框体31被固定于在天花板材C上固定的安装部件41。
[0082]如以上那样,安装部件41具有伸出片45,框体31具有2对肋33f,从而在将框体31向安装部件41固定时,能够容易地进行框体31相对于安装部件41的定位。
[0083]此外,由于设有隆起部47,从而在使螺栓117与安装部件41的螺栓孔47a螺合的状态下,螺栓117的顶端部不与天花板材C的底面C0接触。由此,能够使安装部件41的顶面的除了隆起部47以外的区域整体与天花板材C的底面C0接触,因此能够提高从光源单元10经由框体31传递到安装部件41的热向天花板材C的传热性。
[0084]<1-5 >光扩散部件
[0085]光扩散部件51用于通过对从光源单元10放射的光进行扩散而调节照明装置1的配光特性。光扩散部件51由具有透光性的玻璃、丙烯酸树脂以及聚碳酸酯树脂等树脂材料构成。
[0086]光扩散部件51具备主体部51a和突条部51b。主体部51a形成为俯视圆形状。突条部51b在被安装于框体31的状态下从主体部51a的周部向与框体31对置的面侧突出。此外,在突条部51b设有2个钩51c。2个钩51c设置在突条部51b的隔着中心而对置的2处。并且,钩51c的顶端部以向框体31的贯通孔33da的宽幅部33db插入的方式配置于框体31的凹部33d的内侧,然后,沿凹部33d的周向旋转,从而光扩散部件51被固定于框体
31。通过将钩51c的基端部配置于窄幅部33dc的内侧、并且将钩51c的顶端部卡止于窄幅部33dc的外周部,从而光扩散部件51被固定于框体31。
[0087]如以上那样,在将光扩散部件51向框体31固定时,由于不需要螺栓等固定件和粘接剂,因此能够减少部件个数。
[0088]此外,仅通过使光扩散部件51相对于框体31沿凹部33d的周向旋转就能够将光扩散部件51从框体31拆下。因此,能够容易地进行从框体31将光扩散部件51拆下、并从安装部件41将螺栓117拆下的作业。由此,在照明装置1故障的情况下,能够容易地将由光源单元10、电源单元20以及框体31构成的结构体替换为新的,因此能够提高维修性。此夕卜,在虫或尘埃等异物侵入到照明装置1内的情况下,用户能够容易地将它们去除,因此能够相应地提高维护性。
[0089]< 2 >关于照明装置的结构的特征
[0090]接着,对照明装置1的结构的特征进行说明。
[0091]图6A表示将拆下了光扩散部件51的状态的照明装置1从下侧观察的图,图6B表示将拆下了安装部件41的状态的照明装置1从上侧观察的图。此外,图7表示照明装置1的剖视图。
[0092]如图6所示,电源单元20收纳于框体31的围绕光源单元10的区域(电源收纳区域S1)。具体而言,电源单元20中的由电源电路21以及电路罩25构成的部分配置在与电源收纳区域S1的半周相当的部分。由此,在从下方观察照明装置1时,光源单元10配置在大致中央部。因此,照明装置1的光出射部分相对于照明装置1的与底面C0平行的方向上的中心CE大致对称,所以能够实现照明装置1的美观性提高。并且,光源单元10和电源单元20在与天花板材C的底面C0正交的方向上不相互重叠,在与天花板材C的底面C0平行的方向上排列配置。并且,如图7所示,在与天花板材C的底面C0正交的方向上,照明装置1的厚度W1相比于将光源单元10的厚度W2、电源单元20的厚度W3和光扩散部件51的厚度W4合计得到的大小而言变小。这里,光源单元10的厚度与保护罩17的厚度相当,电源单元20的厚度与电路罩25的厚度相当。
[0093]另一方面,以往,可以考虑在与天花板材C的底面C0正交的方向上重叠配置有光源单元10、电源单元20、光扩散部件51的照明装置(以下,称作“比较例1的照明装置”。)。比较例1的照明装置的厚度至少成为将光源单元10的厚度W2、电源单元20的厚度W3和光扩散部件51的厚度合计得到的大小以上。S卩,照明装置1与比较例1的照明装置相比能够薄型化,所以能够实现美观性提高。
[0094]这里,“美观性提高”的含义尤其是指,使存在于照明装置1的照明空间的用户感到照明装置1的轻薄感,减轻对该用户的压迫感。
[0095]此外,电源单元20的形状、即电路基板21a及电路罩25的形状基于电源收纳区域S1的形状而决定。具体而言,电路基板21a、电路罩25匹配于圆环状的电源收纳区域S1的形状而弯曲。由此,能够实现框体31的小型化。
[0096]< 3 >关于照明装置的光学特性
[0097]接着,对照明装置1的光学特性进行说明。
[0098]图8A表示实施方式的照明装置1的示意图,图8B表示比较例2的照明装置1001的示意图。另外,图8B中对与实施方式同样的结构赋予同一符号而适当省略说明。
[0099]在比较例2的照明装置1001中,光扩散部件1051以与框体31的凹部33d的底面33dd面接触的状态配置于凹部33d的内侧。并且,从光源单元10放射的光透过光扩散部件1051的区域AR1001向外部放出(参照图8B的单点划线箭头)。
[0100]另一方面,在实施方式的照明装置1中,在光扩散部件51与凹部33d的底面33dd之间形成有空隙SA。从光源单元10放射的光的一部分在光扩散部件51的顶面与凹部33d的底面33dd之间重复反射,从凹部33d的周部附近向外部放出(参照图8A的单点划线箭头)。由此,从光源单元10放射的光透过光扩散部件51的区域AR1向外部放出。S卩,在实施方式的照明装置1中,与比较例2的照明装置1001相比,能够增大光扩散部件51中的发光部分的面积。因此,实施方式的照明装置1与比较例2的照明装置1001相比,能够提高存在于照明空间的用户感到的明亮感。
[0101]<4>总结
[0102]在照明装置1中,由主部33和副部35的侧壁35b所包围的区域构成的电源收纳区域S1位于,与由副部35的内侧的区域构成的光源收纳区域S2排列在与天花板材C的底面C0平行的方向上的位置。由此,照明装置1与配置为使电源单元20和光源单元10在垂直于上述底面C0的方向上相互重叠的比较例1的照明装置1001相比,能够薄型化。
[0103]此外,照明装置1的电源收纳区域S1以在与天花板材C的底面C0平行的方向上将光源单元10围绕的方式存在。由此,照明装置1的光出射部分能够相对于照明装置1的与底面C0平行的方向上的中心CE(参照图6)大致对称,能够实现照明装置1的美观性提尚ο
[0104]进而,照明装置1中,框体31由主部33和副部35构成。主部33是有底圆筒状,在底壁33c形成有开口部33g。此外,副部35是有底圆筒状,连续于主部33的开口部33g的外周部而形成为,向主部33的侧壁33e所突出的一侧突出。并且,副部35的内侧的区域构成收纳光源单元10的光源收纳区域S2,电源单元20与光源单元10之间被副部35的侧壁35b遮挡,电源单元20与光源单元10的电绝缘性得以确保。因此,不需要在电源单元20与光源单元10之间另行设置绝缘罩等,从而能够减少部件个数。
[0105]<变形例>
[0106](1)实施方式中,对框体31的主部33是有底圆筒状、与筒轴方向正交的剖面的面积固定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主部33的形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是,主部具有与筒轴方向正交的剖面的面积随着接近底壁而渐减的形状。
[0107]图9表示本变形例的照明装置2的剖视图。另外,本变形例中,对于与实施方式同样的结构赋予同一符号而适当省略说明。
[0108]照明装置2中,框体231的主部233是有底圆筒状。并且,主部233呈随着接近底壁233c而渐减的形状。
[0109]此外,电源电路21的电路基板21a中的多个电子部件21b各自的位置
当前第3页1 2 3 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