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光装置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10226250阅读:337来源:国知局
发光装置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发光装置,特别涉及一种以发光二极管作为光源的发光装置。
【背景技术】
[0002]近年来,由于发光二极管(Light Emitting D1de, LED)在工艺与材料方面的不断改良,使得发光二极管的发光效率大幅提升。不同于一般的日光灯或省电灯泡,发光二极管具有低耗电量、使用寿命长、安全性高、发光响应时间短及体积小等特性,因此,发光二极管已经广泛地运用至许多种类的电子产品中。其中之一的应用是以发光二极管作为发光灯泡,以取代传统的日光灯管及日光灯泡。
[0003]公知的发光二极管灯具具有发光二极管及电路板。发光二极管设置于电路板上,当发光二极管被驱动后将发亮。然而,由于发光二极管所发出的光线具有方向性,且需要安装于基座以利散热,因而使得发光二极管灯具的光线照射区域约略为180度,无法达到传统灯泡近乎360度的配光角度。此外,随着美国的能源之星(Energy Star)对于发光二极管灯泡的规范公布之后,愈来愈多的发光二极管灯泡制造商已经将原本所重视的光效率转移至光质量。换句话说,就是对于发光二极管灯泡的配光角度更加重视。
[0004]因此,如何提供一种发光装置,使其能够提升出光角度,以达到高角度配光,已成为重要课题之一。

【发明内容】

[0005]鉴于上述课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为提供一种能够以较低成本就可达到提升出光角度,以达到高角度配光目的的发光装置。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依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发光装置,包括发光模组、复合透镜以及灯罩。复合透镜设置于发光模组上方,并包含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及透镜部,第二连接部围绕并连接第一连接部,透镜部围绕并连接第二连接部,且透镜部以至少一次全反射方式,将发光模组所发出的一群光线由透镜部射出。灯罩罩设于发光模组及复合透镜上,灯罩的截面具有最大宽度的假想线,该假想线将灯罩区分为第一区及第二区,发光模组及复合透镜对应位于第一区且远离第二区。
[0007]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及透镜部形成环形容置空间,发光模组具有至少一个发光二极管,发光二极管设置于环形容置空间。
[0008]在一个实施例中,透镜部的配光角度为60度至160度。
[0009]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及透镜部为一体成型。
[0010]在一个实施例中,进一步包括底座及灯头。底座与灯罩接合,并承载发光模组及复合透镜。灯头与底座接合。
[0011]在一个实施例中,底座具有散热结构。
[0012]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二连接部或透镜部具有光射出面,光射出面具有微结构。
[0013]在一个实施例中,微结构的截面形状为波浪状或弧形或锯齿状。
[0014]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二连接部或透镜部具有光射出面,光射出面为弧形面。
[0015]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二连接部或透镜部具有光射出面,光射出面为弧形面,且具有微结构。
[0016]承上所述,在依据本实用新型的发光装置中,通过复合透镜的第二连接部围绕并连接第一连接部,而透镜部围绕并连接第二连接部,且透镜部以至少一次全反射方式,以将发光模组所发出的一群光线由透镜部射出。另外,进一步通过将灯罩罩设于发光模组及复合透镜上,且灯罩的截面具有最大宽度的假想线,该假想线将灯罩区分为第一区及第二区,且发光模组及复合透镜对应位于第一区且远离第二区,从而实现能够以较低成本就可达到提升出光角度,以达到高角度配光目的的发光装置。
【附图说明】
[0017]图1A及图1B分别为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一种发光装置的分解示意图及剖面示意图。
[0018]图2为图1A的发光装置的复合透镜的示意图。
[0019]图3A至图3H分别为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一种发光装置的不同实施方式的复合透镜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以下将参照相关附图,说明依据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发光装置,其中相同的元件将以相同的附图标记加以说明。
[0021]请参照图1A、图1B及图2所示,其中,图1A及图1B分别为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一种发光装置1的分解示意图及剖面示意图,而图2为图1A的发光装置1的复合透镜12的示意图。
[0022]如图1A及图1B所示,发光装置1包括发光模组11、复合透镜12及灯罩13。另外,本实施例的发光装置1进一步包括底座14及灯头15。
[0023]发光模组11具有至少一个发光二极管111、基板112及驱动电路113。于此,基板112可为电路基板,且发光二极管111以环状设置的方式安装在基板112的上表面上。在应用上,为了减小发光模组11的体积,发光二极管111可为芯片式发光二极管,当然,发光二极管111也可以是插脚式(DIP)发光二极管。另外,驱动电路113设置于基板112并电性连接发光二极管111,优选的,驱动电路113是设置在与发光二极管111相对的另一表面上(下表面),通过基板112上的布线,驱动电路113可控制发光二极管111的点亮与否。
[0024]需特别注意的是,本实施例是以发光模组11具有八个发光二极管111为例来说明,然而,在实际运用时,可依据产品的需求及设计的考虑,使用不同数量的发光二极管及不同的排列方式。一般而言,本实施例适用于数量为三个以上的发光二极管。此外,本实用新型也不限制发光模组的发光二极管之间的连接方式。
[0025]复合透镜12设置于发光模组11上方,并罩设于发光二极管111之上。复合透镜12的材料可为透光高分子物质,例如是聚甲基丙烯酸甲脂(PolymethlyMethacrylate, PMMA)、聚苯乙稀(Polystyrene, PS)、甲基丙稀酸甲酯一苯乙稀(Methly —methacrylate 一 Styrene, MS)或聚碳酸酯(Polycarbonate, PC)等等,并不限定。
[0026]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B及图2所示,复合透镜12包含第一连接部121、第二连接部122及透镜部123。第一连接部121位于复合透镜12的中央部分,第二连接部122围绕并连接于第一连接部121,而透镜部123则围绕并连接第二连接部122,使复合透镜12形成环状结构。其中,第一连接部121、第二连接部122及透镜部123形成环形容置空间124(非封闭空间),且发光二极管111设置在此环形容置空间124之中。此外,第一连接部121、第二连接部122及透镜部123可为一体成型。
[0027]在本实施例中,第二连接部122具有光入射面II及光射出面S1。于此,光入射面II与光射出面S1分别为往远离发光二极管111方向凸出的弧形面。第二连接部122可将发光模组11所发出的一群光线经过第二连接部122的光入射面II的折射,在穿过第二连接部122后由光射出面S1折射而出。其中,由第二连接部122的光射出面S1折射出的区域可称为上方区。
[0028]透镜部123具有光入射面12、第一光射出面S2、第二光射出面S3及光反射面R1。光反射面R1分别连接第二连接部122 (光射出面S1)与第一光射出面S2,第一光射出面S2连接第二光射出面S3,且第二光射出面S3连接光入射面12,而光入射面12连接第二连接部122(光入射面II)。其中,透镜部123以至少一次全反射的方式,将发光模组11所发出的另一群光线,穿过透镜部123且由透镜部123射出。于此,光线可由光入射面12入射至透镜部123,并由光反射面R1全反射且穿过透镜部123后,由第一光射出面S2或第二光射出面射出。于此称为全反射区(TIR)。因此,透镜部123的照射区域为60度至160度,也即其配光角度为60度至160度。
[0029]此外,由于透镜部123的下方并没有复合透镜12的部件,因此,发光二极管111所发出的光线将直接通过透镜部123的下方区域,以提供侧边的光线(于此称为侧边区)。
[0030]接着,请再参照图1A及图1B所示,灯罩13罩设于发光模组11及复合透镜12上。于此,灯罩13与底座14接合,以形成容置空间131,以容置发光模组11及复合透镜12。灯罩13的材质可为玻璃或透光的高分子物质。本实施例的复合透镜12的结构与灯罩13互相搭配,由于并没有特别通过复合透镜12的部件调控上方区与侧边区的光学特性,因此,灯罩13对应于上方区与侧边区的位置处需要足够的雾度来均匀化这二个区域的不均匀光形,使发光装置1可得到均匀的出光。
[0031]另外,灯罩13的截面具有最大宽度的假想线L,且该假想线L将灯罩13区分为第一区A1及第二区A2。于此,若灯罩L是圆形时,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