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核电堆内构件用导流围板的模具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制造核电堆内构件用导流围板的模具。它包括有压痕型腔、芯棒、芯辊、扩孔型腔、垫圈、锁紧螺母。芯棒上被套于压痕型腔构成压痕型腔组合模具,芯辊上被套于扩孔型腔构成扩孔碾环型腔组合模具。用该两组模具制成的导流围板其锻件纤维方向随形分布,机械加工余量小,机械性能和使用寿命提高,具有抗高温、高压和抗腐蚀性,且成本低。
【专利说明】制造核电堆内构件用导流围板的模具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属于锻压制造【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制造核电堆内构件用导流围板的模具。
【背景技术】
[0002]导流围板,是一种有内凸台的异形环类件,其传统制造方法一般采用锻造制成,然后在碾环机上轧制出矩形截面的环形件或者采用锻造板材,通过弯曲成环,再将其两端焊接成型。
[0003]目前采用锻造方式制造的导流围板,因其内凸台纤维方向被切断,不仅降低了其综合性能和使用寿命,而且由于机械加工余量大而导致材料的浪费。采用锻制的长方坯,因其体重、壁厚,在弯曲的时难度大,生产成本高。所述的这两种方法因机械加工余量大,材料浪费严重,加工周期长,制造成本高。
【发明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在于针对综上所述的传统方法制造导流围板存在着机械加工余量大、周期长、材料浪费大、制造成本高的问题,提供一种能使锻件纤维方向随形分布,机械加工余量小,机械性能和使用寿命提高,具有抗高温、高压和抗腐蚀性,成本低的制造核电堆内构件用导流围板的模具。
[0005]本实用新型的制造核电堆内构件用导流围板的模具,包括有压痕型腔、芯棒、芯辊、扩孔型腔、垫圈、锁紧螺母。芯棒上套于设置有凹槽的压痕型腔,构成压痕型腔组合模具。芯辊上套于设置有凹槽的扩孔型腔,扩孔型腔通过垫圈、锁紧螺母紧固于芯辊上,构成扩孔碾环型腔组合模具。压痕型腔组合模具、扩孔碾环型腔组合模具由金属材料制成。
[0006]本实用新型的模具制成的核电堆内构件用的导流围板,其锻件纤维方向随形分布,机械加工余量小,机械性能和使用寿命提高,具有抗高温、高压和抗腐蚀性,且成本低。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07]图1,系本实用新型的压痕型腔组合模具的主视图;
[0008]图2,系本实用新型的扩孔碾环型腔组合模具的主视图;
[0009]图3,系本实用新型使用的环形坯料的主视图;
[0010]图4,系本实用新型的模具制造成型的导流围板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1]以下结合上述附图实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制造核电堆内构件用导流围板的模具作进一步叙述。
[0012]本实用新型的制造核电堆内构件用导流围板的模具实例,包括有压痕型腔1、芯棒
2、芯辊3、扩孔型腔4、垫圈5、锁紧螺母6、环形坯料7。[0013]芯棒2上被套于设置有凹槽的压痕型腔1,构成压痕型腔组合模具,芯棒2两端分别由液压机下平台的马杠支承。
[0014]芯辊3上被套于设置有凹槽的扩孔型腔4,芯辊3的上、下端分别对应于碾环机的上端和下工作台。为便于碾环机碾环时防止扩孔型腔4沿芯辊3轴向移动,扩孔型腔4通过垫圈5、锁紧螺母6紧固于芯辊3上,构成扩孔碾环型腔组合模具。压痕型腔组合模具、扩孔碾环型腔组合模具分别由金属材料制成。
[0015]使用本实用新型的制造核电堆内构件用导流围板的模具时,是先将精炼的钢锭加热至950?1150°C后置于水压机上进行反复地多次锻压,以改变其组织状态,焊合内部缺陷,然后用冲头冲孔制成环形坯。将压痕型腔I预热至250?350°C,涂抹脱模剂后套于由液压机下平台的马杠支承的芯棒2上,再将环形坯套于压痕型腔I上,压痕型腔I上的环形坯随液压机下平台移动至液压机上平台对环形坯内凸台部位进行扩孔、压痕,当环形坯内径出现小台阶时,制成环形坯料7。
[0016]将环形坯料7加热至950?1150°C后,置于碾环机上的芯辊3装设的扩孔型腔4上,并确保环形坯料7内径与扩孔型腔4完全吻合。开启碾环机,致使环形坯料7内凸台尺寸沿扩孔型腔4的凹槽流动,填充凹槽,最终将环形坯料7扩孔至预定规格尺寸。经综合力学性能、微观组织及耐腐蚀、高压检验,再经小余量机械加工,即制成核电堆内构件用导流围板8。
【权利要求】
1.一种制造核电堆内构件用导流围板的模具,包括有压痕型腔(I)、芯棒(2)、芯辊(3)、扩孔型腔(4)、垫圈(5)、锁紧螺母(6),其特征在于芯棒(2)上被套于压痕型腔(I)构成压痕型腔组合模具,芯辊(3)上被套于扩孔型腔(4)构成扩孔碾环型腔组合模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具,其特征在于扩孔型腔(4)通过垫圈(5)、锁紧螺母(6)紧固于芯棍(3)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具,其特征在于压痕型腔(I)、扩孔型腔(4)上分别设置有凹槽。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具,其特征在于压痕型腔组合模具、扩孔碾环型腔组合模具由金属材料制成。
【文档编号】B21H1/06GK203541402SQ201320573276
【公开日】2014年4月16日 申请日期:2013年9月16日 优先权日:2013年9月16日
【发明者】万东海, 张令, 赵晓光, 冉熊波, 杜力军, 罗太亚 申请人:贵州航天新力铸锻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