煨弯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815521阅读:2563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属于铁路轨道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电气化铁路接触线的接头制作工具。



背景技术:

国内的接触网导线多采用GLCN250型、GLCN195型电车线与GL-250/195型接头线夹配套使用,实现导线接续功能。随着轨道运量攀升,导线使用年限到期等诸多原因,导致接触线磨耗超限,残存高度仅13.5mm2,导线承拉力降低,存在严重设备隐患,严重威胁接触网设备运行安全。为此,需对磨耗超限导线进行局部更换,即在超限处所新敷设一条适量长度导线,并在新、旧导线两端利用导线煨弯器煨弯进行连接,将新旧导线重新连接起来,以消除该处导线设备隐患,达到设备安全运行目的。

但是在导线煨弯制作过程中,由于所使用的煨弯器质量不同,造成使用不便,煨制效果不好,例如导线接头处极易出现硬点和拉弧现象,且该类缺陷在检修过程中极不易消除,经常出现一、二级设备超限,给设备检修带来很大的难度和考验。现有煨弯器的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煨弯器的副杆力矩短,导线煨弯过程中煨弯器角度大,制作过程中不便于操作人员受力;

(2)煨弯器的主杆前端壁较厚,制作好的煨弯导线接头无角度,导线不便于入槽;

(3)煨弯器的主杆与副杆的连接处以平头销钉枢转连接,销钉不能顺利插入销孔,需重复校正方能插入;

(4)煨弯器的主杆中无标尺,不便于尺寸的掌握。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或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煨弯器,该新型煨弯器便于操作、作业效率高,对导线的煨制效果好、便于更好地装配至接头线夹。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煨弯器,包括接续相连的主杆、压靠部和副杆,所述压靠部的第一端可枢转地连接于所述主杆的前端,所述副杆包括前直杆段和后直杆段,所述前直杆段的前端与所述压靠部的第二端固定连接,所述副杆和所述压靠部能够绕所述主杆的前端铰接点枢转并在压靠枢转方向上靠近所述主杆,所述后直杆段从所述前直杆段的后端向后延伸,且所述后直杆段的中心轴线相对于所述前直杆段的中心轴线沿所述压靠枢转方向朝向所述主杆偏移。

优选地,沿所述压靠枢转方向上,所述后直杆段的中心轴线相对于所述前直杆段的中心轴线的偏移角度不大于45°。

优选地,所述前直杆段从所述压靠部的第二端向后延伸,所述前直杆段的中心轴线相对于所述压靠部沿所述压靠枢转方向朝向所述主杆偏移且偏移角度不大于45°。

优选地,所述副杆还包括手持直杆段,该手持直杆段从所述后直杆段的后端向后延伸,且所述手持直杆段的中心轴线相对于所述后直杆段的中心轴线沿所述压靠枢转方向朝向所述主杆偏移一个锐角角度。

优选地,所述压靠部包括平行间隔设置的两个耳板,两个所述耳板的所述第一端通过枢转轴与所述主杆的前端枢转连接,两个所述耳板的所述第二端固定连接于所述前直杆段的前端;

其中,两个所述耳板的所述第二端的内壁面之间连接有压块,在两个所述耳板之间的间隔空间内,所述该压块与所述枢转轴之间形成有压线过孔。

优选地,所述枢转轴为尖头螺栓,该尖头螺栓依次穿过所述两个所述耳板和所述主杆的前端上对应设置的销孔。

优选地,两个所述耳板的所述第二端与所述前直杆段的前端一体成型。

优选地,所述主杆的前端形成有面向所述压块的压靠顶面,该压靠顶面从所述主杆的前末端倾斜向后且向上倾斜,使得所述主杆的末端的厚度小于所述主杆的其余部分的厚度。

优选地,所述煨弯器还包括过线盒和两个定位卡柱,所述过线盒固定安装在所述主杆的前端且与所述前端铰接点沿所述主杆的纵向间隔,两个所述定位卡柱沿所述主杆的横向间隔且从该主杆向下伸出,使得压线能够依次穿过两个所述定位卡柱之间的横向间隔空间、所述过线盒以及所述压线过孔。

优选地,所述主杆上设有纵向标尺。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在本实用新型的煨弯器中,副杆分为前直杆段和后直杆段,后直杆段的中心轴线相对于前直杆段的中心轴线沿压靠枢转方向朝向主杆偏移,使得副杆力矩变长,导线煨弯过程中煨弯器的煨弯角度更大,制作过程中便于操作人员受力,提高了作业效率。此外,还增设了标尺,增长了副杆长度,便于操作,对主杆的前末端打磨出倾斜的压靠顶面,使得煨制后的导线更容易、更好地装配至接头线夹,还采用尖头螺栓作为枢转轴,极大地方便了煨弯器的组装作业。

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的煨弯器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 主杆 2 压靠部

3 副杆 4 枢转轴

5 过线盒 6 纵向标尺

7 定位卡柱 21 耳板

22 压块 31 前直杆段

32 后直杆段 33 手持直杆段

A 前端铰接点 B 压线过孔

w 压靠枢转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在本实用新型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前、后”描述的是煨弯器中的各个部分或部件的相对位置关系,煨弯器的主杆与副杆之间呈交汇趋势的一端为前端,即图1的纸面左端,主杆与副杆之间呈扩散趋势的另一端为后端,即图1的纸面右端。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煨弯器,包括接续相连的主杆1、压靠部2和副杆3,压靠部2的第一端可枢转地连接于主杆1的前端,其特征在于,副杆3包括前直杆段31和后直杆段32,前直杆段31的前端与压靠部2的第二端固定连接,副杆3和压靠部2能够绕主杆1的前端铰接点A枢转并在压靠枢转方向w上靠近主杆1,后直杆段32从前直杆段31的后端向后延伸,且后直杆段32的中心轴线相对于前直杆段31的中心轴线沿压靠枢转方向w朝向主杆1偏移。

可见,相较于传统的单直杆形式的副杆,本实用新型的煨弯器中的副杆3至少分为前直杆段31和后直杆段32等多个杆段,后直杆段32相对于前直杆段31朝向主杆1偏移,使得副杆3力矩变长,而且副杆3本身总长度可加长,例如本实施方式中从600mm增加至680mm,操作人员方便操作副杆3用力,使得导线的煨弯过程中煨弯器的煨弯角度更大,有效地提高了作业效率。

具体地,参见图1,沿压靠枢转方向w上,后直杆段32的中心轴线相对于前直杆段31的中心轴线的偏移角度不大于45°。前直杆段31从压靠部2的第二端向后延伸,前直杆段31的中心轴线相对于压靠部2沿压靠枢转方向w朝向主杆1偏移且偏移角度不大于45°。

此外,副杆3还包括手持直杆段33,该手持直杆段33从后直杆段32的后端向后延伸,且手持直杆段33的中心轴线相对于后直杆段32的中心轴线沿压靠枢转方向w朝向主杆1偏移一个锐角角度。操作人员可方便地握持在手持直杆段33上以方便操作。更进一步地,还可在手持直杆段33上套设防滑握套。

至于压靠部2,在本实施方式中,其包括平行间隔设置的两个耳板21,两个耳板21的第一端通过枢转轴4与主杆1的前端枢转连接,两个耳板21的第二端固定连接于前直杆段31的前端。优选地,两个耳板21的第二端与前直杆段31的前端一体成型。其中,两个耳板21的第二端的内壁面之间连接有压块22,在两个耳板21之间的间隔空间内,该压块22与枢转轴4之间形成有压线过孔B。煨弯操作时,导线从前向后穿过压线过孔B,而后通过沿压靠枢转方向w朝向主杆1压靠的副杆3,使得压块22沿压靠枢转方向w压靠导线,完成煨弯作业。

如前所述,传统的煨弯器中,枢转轴4为平头销钉,在本实施方式中替换为尖头螺栓,该尖头螺栓依次穿过两个耳板21和主杆1的前端上对应设置的销孔。在装配时,尖头螺栓可起到引导作用,方便一步穿过销孔,而无需重复校正销孔孔眼。

另外,主杆1的前端形成有面向压块22的压靠顶面(图中被遮挡而未示出),该压靠顶面从主杆1的前末端倾斜向后且向上倾斜,使得主杆1的末端的厚度小于主杆1的其余部分的厚度。在作业时,可通过打磨形成所述压靠顶面,例如打磨成45°倾斜面。使得煨弯后的导线的顶端拐角的夹角为45°左右,从而能够更紧密地贴合于接头线夹。

在本实施方式中,煨弯器还包括过线盒5和两个定位卡柱7,过线盒5固定安装在主杆1的前端且与前端铰接点A沿主杆1的纵向间隔,两个定位卡柱7沿主杆1的横向间隔且从该主杆1向下伸出,使得压线能够依次穿过两个定位卡柱7之间的横向间隔空间、过线盒5以及压线过孔B。在操作时,导线首先通过两个定位卡柱7之间,继而向前穿过过线盒5,最后反向向后穿过压线过孔B,进行煨弯作业。增设的两个定位卡柱7便于煨弯器支撑于地面,更可对导线进行更好的定位、固定,导线更不会跑偏或容易扭曲,减少了正线时间,提高了作业效率。

而且,主杆1上还特别设有纵向标尺6。通过纵向标尺6,操作人员可精确确定煨弯后的导线的顶端拐角的长度,无需重复比、量,节省作业时间。

本实用新型的煨弯器相较于传统煨弯器提高了作业效率,减少了作业强度,增加了普遍使用性。同时进一步优化了导线接续工艺,实现了一步接续功能,达到了省时、省力、省料的目的。在实践与现场的导线接头制作过程中,改进效果明显,大大提高了导线接头制作精度,现场人员均能一步到位制作达到运行要求的导线接头,且消除了线夹处硬点。既提高了导线接头制作质量,又提高了工作效率。

以上结合附图详细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具体细节,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简单变型,例如,增设的两个定位卡柱7也可有另一过线盒5替代等,同样完成对导线的固定定位作用,这些简单变型均未超出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因而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实用新型对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

此外,本实用新型的各种不同的实施方式之间也可以进行任意组合,只要其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其同样应当视为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内容。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