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冲击钻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164562阅读:512来源:国知局
一种冲击钻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钻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冲击钻。



背景技术:

目前的冲击钻通常具有几种工作模式,这几种工作模式档位分别是螺丝档、钻档、冲击档。使用螺丝档时,必须将控制档位调整在螺丝档;此时,冲击钻会依据螺丝档扭力设定决定何时跳档,而跳档时冲击钻旋转马达持续转动,但螺丝起子保持静止状态,冲击钻无法输出最大扭力。当使用钻档时,旋转马达和前端钻头一直保持相同动作,输出最大扭力,维持不跳档。使用冲击档时,除了保有原有钻档功能外,将同时启动冲击机构提供冲击作用,能更有效率地对水泥墙或其它坚硬对象实施钻孔作业。为了可依不同需要进行运作与调整,通常会在旋转马达与前端配件之间设计冲击切换装置,以实现机械上运作调整的需要,并提供使用者设定冲击钻的控制接口。

现有的冲击钻齿轮箱档位结构结构复杂,调节行程很大,调节速度慢,操作麻烦,效率低。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现状,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紧凑,可快速调节换档,操作简单方便,装置可靠性高的冲击钻。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冲击钻,包括电机、与所述电机输出端相连接的冲击齿轮箱、与所述冲击齿轮箱输出端相连接的冲击输出轴,所述冲击齿轮箱包括齿轮箱壳体及齿轮组件,所述齿轮箱壳体包括大径段与小径段,所述大径段套设在所述齿轮组件上,所述小径段套设在所述冲击输出轴上;所述冲击钻还包括套设在所述小径段上的冲击螺纹圈、与所述冲击螺纹圈螺纹连接的冲击力矩套、套设在所述小径段上并绕其旋转的冲击旋转套、套设在所述小径段上并与其构成滑移配合的冲击扭力垫片、套设在所述冲击输出轴上的冲击支架、套设在所述冲击输出轴上并与其随动的旋转棘轮、与所述小径段固定连接的固定棘轮,所述冲击扭力垫片靠近所述冲击输出轴前端,所述固定棘轮靠近所述冲击输出轴后端,所述旋转棘轮位于所述冲击扭力垫片与所述固定棘轮之间,所述旋转棘轮与所述固定棘轮相互配合,所述冲击支架与所述固定棘轮之间设置有第一弹性件,所述冲击扭力垫片与所述冲击螺纹圈之间设置有第二弹性件;所述大径段靠近所述冲击扭力垫片一侧的端面上沿其轴向上成型设置有通孔,所述通孔内沿其轴向上布置有至少两颗钢球,位于两端的钢球分别与所述冲击扭力垫片及所述齿轮组件中的内齿圈接触;所述小径段的前端部成型设置有第一开口,所述冲击支架的周向外表面上成型设置有第一凸起部,所述第一凸起部穿过所述第一开口,所述冲击旋转套的前端部成型设置有第二开口,所述第一凸起部在所述冲击旋转套旋转过程中与所述第二开口配合。

所述小径段的外表面沿其轴向上成型设置有第一凹槽,所述小径段的内表面沿其轴向上成型设置有第二凹槽,所述固定棘轮的周向外表面上成型设置有第二凸起部,所述第二凸起部卡合在所述第二凹槽内;所述冲击扭力垫片周向内表面上成型设置有第一凸耳,所述冲击螺纹圈周向内表面上成型设置有第二凸耳,所述第一凸耳及所述第二凸耳均与所述第一凹槽相互配合。

所述第二弹性件为冲击扭力螺旋弹簧,所述第二弹性件收纳于所述第一凹槽内。

所述第一凹槽在所述小径段的外表面上等间隔设置有六条,所述第二凹槽在所述小径段的外表面上等间隔设置有三条,所述第一凸起部在所述冲击支架上等间隔设置有三个,与所述第一凹槽相对应的所述第一凸耳、所述第二凸耳、所述第二弹性件、所述通孔的数量均为六个,与所述第二凹槽相对应的所述第二凸起部的数量为三个,与所述第一凸起部相对应的所述第一开口、所述第二开口的数量均为三个。

所述冲击支架与所述冲击输出轴之间设置有多颗两两相连的钢珠。

所述第一弹性件为冲击螺旋弹簧。

有益效果:

采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冲击钻,其小径段的外表面沿其轴向上成型设置有第一凹槽,小径段的内表面沿其轴向上成型设置有第二凹槽,固定棘轮的周向外表面上成型设置有第二凸起部,第二凸起部卡合在第二凹槽内;冲击扭力垫片周向内表面上成型设置有第一凸耳,冲击螺纹圈周向内表面上成型设置有第二凸耳,第一凸耳及第二凸耳均与第一凹槽相互配合。采用此种技术方案,连接可靠性高且结构紧凑。

2、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冲击钻,其第二弹性件为冲击扭力螺旋弹簧,第二弹性件收纳于第一凹槽内。采用此种技术方案,冲击扭力螺旋弹簧可靠性高,第二弹性件收纳于第一凹槽内,可实现对冲击扭力螺旋弹簧的限位,且有效利用空间,进一步提高了装置的紧凑性及可靠性。

3、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冲击钻,其第一凹槽在小径段的外表面上等间隔设置有六条,第二凹槽在小径段的外表面上等间隔设置有三条,第一凸起部在冲击支架上等间隔设置有三个,与第一凹槽相对应的第一凸耳、第二凸耳、第二弹性件、通孔的数量均为六个,与第二凹槽相对应的第二凸起部的数量为三个,与第一凸起部相对应的第一开口、第二开口的数量均为三个。采用此种技术方案,采用等间隔布置,使各部件工作时受力均匀,连接更加牢固可靠,更进一步提高了装置的可靠性。

4、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冲击钻,其冲击支架与冲击输出轴之间设置有多颗两两相连的钢珠。采用此种技术方案,多颗钢球可起到端面轴承的作用,成本低且装配方便,结构紧凑。

5、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冲击钻,其第一弹性件为冲击螺旋弹簧。采用此种技术方案,冲击螺旋弹簧可靠性高且成本低。

6、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冲击钻,结构紧凑,可快速调节换档,操作简单方便,装置可靠性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剖视示意图。

图3为图1的爆炸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齿轮箱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冲击旋转套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中冲击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中冲击螺纹圈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中固定棘轮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中冲击扭力垫片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电机1,冲击输出轴2,齿轮箱壳体3,冲击螺纹圈4,冲击力矩套5,冲击旋转套6,冲击扭力垫片7,冲击支架8,旋转棘轮9,固定棘轮10,第一弹性件11,第二弹性件12,钢球13,内齿圈14,钢珠15,大径段31,小径段32,第二凸耳41,第二开口61,第一凸耳71,第一凸起部81,第二凸起部101,通孔311,第一开口321,第一凹槽322,第二凹槽323。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对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特征及所达成的功效有更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用以较佳的实施例及附图配合详细的说明,说明如下:

如图1至图9所示,一种冲击钻,包括电机1、与电机输出端相连接的冲击齿轮箱、与冲击齿轮箱输出端相连接的冲击输出轴2,冲击齿轮箱包括齿轮箱壳体3及齿轮组件,作为本实用新型的改进,齿轮箱壳体3包括大径段31与小径段32,大径段31套设在齿轮组件上,小径段32套设在冲击输出轴2上,本实施例中,大径段31与小径段32可采用一体成型式结构;

冲击钻还包括套设在小径段32上的冲击螺纹圈4、与冲击螺纹圈4螺纹连接的冲击力矩套5、套设在小径段32上并绕其旋转的冲击旋转套6、套设在小径段32上并与其构成滑移配合的冲击扭力垫片7、套设在冲击输出轴2上的冲击支架8、套设在冲击输出轴2上并与其随动的旋转棘轮9、与小径段32固定连接的固定棘轮10,冲击扭力垫片7靠近冲击输出轴2前端,固定棘轮10靠近冲击输出轴2后端,旋转棘轮9位于冲击扭力垫片7与固定棘轮10之间,旋转棘轮9与固定棘轮10相互配合,冲击支架8与固定棘轮10之间设置有第一弹性件11,冲击扭力垫片7与冲击螺纹圈4之间设置有第二弹性件12,本实施例中,固定棘轮10与旋转棘轮9相对的面上成型设置有相啮合的波浪形齿;

大径段31靠近冲击扭力垫片7一侧的端面上沿其轴向上成型设置有通孔311,通孔311内沿其轴向上布置有至少两颗钢球13,位于两端的钢球13分别与冲击扭力垫片7及齿轮组件中的内齿圈14接触,本实施例中,每个通孔内钢球13的数量均为两颗,采用此种设计,能起到扭力档位的作用;

小径段32的前端部成型设置有第一开口321,冲击支架8的周向外表面上成型设置有第一凸起部81,第一凸起部81穿过第一开口321,冲击旋转套6的前端部成型设置有第二开61,第一凸起部81在冲击旋转套6旋转过程中与第二开口61配合。

作为本实用新型更进一步的改进,小径段32的外表面沿其轴向上成型设置有第一凹槽322,小径段32的内表面沿其轴向上成型设置有第二凹槽323,固定棘轮10的周向外表面上成型设置有第二凸起部101,第二凸起部101卡合在第二凹槽内323;冲击扭力垫片7周向内表面上成型设置有第一凸耳71,冲击螺纹圈4周向内表面上成型设置有第二凸耳41,第一凸耳71及第二凸耳4均与第一凹槽322相互配合,连接可靠性高且结构紧凑。

第二弹性件12为冲击扭力螺旋弹簧,第二弹性件12收纳于第一凹槽内,冲击扭力螺旋弹簧可靠性高,第二弹性件12收纳于第一凹槽322内,可实现对冲击扭力螺旋弹簧的限位,且有效利用空间,进一步提高了装置的紧凑性及可靠性。

第一凹槽322在小径段32的外表面上等间隔设置有六条,第二凹槽323在小径段32的外表面上等间隔设置有三条,第一凸起部81在冲击支架8上等间隔设置有三个,与第一凹槽322相对应的第一凸耳71、第二凸耳41、第二弹性件12、通孔311的数量均为六个,与第二凹槽323相对应的第二凸起部101的数量为三个,与第一凸起部81相对应的第一开口321、第二开口61的数量均为三个,采用等间隔布置,使各部件工作时受力均匀,连接更加牢固可靠,更进一步提高了装置的可靠性。

冲击支架8与冲击输出轴2之间设置有多颗两两相连的钢珠15,本实施例中,此处的钢珠15数量为十五颗,多颗钢珠15可起到端面轴承的作用,成本低且装配方便,结构紧凑。第一弹性件11为冲击螺旋弹簧,冲击螺旋弹簧可靠性高且成本低。

本实施例中,旋转冲击旋转套6即可切换功能,三个档位上冲击旋转套6始终扣在齿轮箱壳体3前端不会脱离。在冲击档时,冲击输出轴2上装配的冲击支架8上的第一凸起部81与冲击旋转套6上的第二开口61位置对应,冲击输出轴2可以沿轴向前后移动,在冲击输出轴2前端受到压力后,冲击输出轴2上的旋转棘轮9会与固定在小径段32上的固定棘轮10接触,在第一弹性件11即冲击螺旋弹簧的作用下旋转棘轮9又会与固定棘轮10分离,在旋转棘轮9与固定棘轮10不断的接触与分离中,产生冲击功能,此时冲击扭力垫片7被冲击旋转套6压住,使冲击齿轮箱没有脱扣功能。在钻档与螺丝档时,冲击支架8上的第一凸起部81顶在冲击旋转套6的端面上,第一凸起部81没有落入第二开口61中,此时旋转棘轮9不能与固定棘轮10接触,冲击钻没有冲击功能。但在钻档时,冲击扭力垫片7被冲击旋转套6压住,冲击齿轮箱也没有脱扣功能,而在螺丝档时,冲击旋转套6没有压住冲击扭力垫片7,冲击扭力垫片7是松动的,可以前后跳动,此时靠第二弹性件12即冲击扭力螺旋弹簧调节扭力。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同等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与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