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锁芯壳球面车床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297092阅读:245来源:国知局
一种锁芯壳球面车床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缝纫机锁芯壳的锁芯壳球面车床,特别是一种可以实现联动的锁芯壳球面车床。



背景技术:

目前,在缝纫机锁芯壳的生产加工中,需要对锁芯壳的圆顶面进行球面加工,现有的加工厂里,锁芯壳球面的加工都是使用的球面车床,由于锁芯壳的体积较小,工人需要先对锁芯壳进行装夹,打开主轴开关,使主轴高速转动,加工刀具固定在主轴上,再对锁芯壳的圆顶面进行加工,使得工人在对锁芯壳的球面加工前,为了提高了锁芯壳的加工效率,将锁芯壳的加工面与加工刀具的距离调节的很短,加上在加工完机床停止的时候,由于惯性,加工刀具会随着主轴一起减速转动,工人就要将加工好的锁芯壳取下,工人的手就会靠近主轴,从而造成对工人的手损伤,因此需要开发一种可以操作简单,安全可靠的适用锁芯壳加工的球面车床。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车削工序和主轴快速开关实现联动的锁芯壳球面车床。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锁芯壳球面车床,包括主轴和底座,主轴设置在底座上并连接有电机,主轴一侧设置有装夹头,背向主轴装夹头一侧设置有锁紧盘,锁紧盘与主轴滑动连接,底座上通过转动轴转动连接有转动盘,转动盘设置在朝向装夹头的一侧,转动盘上设置有刀具装夹装置,底座上设置有滑动开关装置,滑动开关装置包括滑轨和滑块,滑块与滑轨滑动连接,滑块与转动盘和锁紧盘之间分别连接有拉动杆,滑轨的设置方向与主轴的布置方向垂直,滑轨内背向主轴的一侧设置有限位开关,限位开关与电机连接。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在对锁芯壳的加工前,将锁芯壳安装在主轴的装夹头上,推动滑块打开限位开关,通过带动连接锁紧盘的拉动杆的移动使锁紧盘向背向装夹头的一侧移动,由于锁紧轮对主轴有制动功能,主轴制动并高速转动,同时带动连接在转动盘的拉动杆使得转动盘顺时针转动,将滑块拉回到起始关闭位置,分别通过拉动杆将锁紧盘和转动盘退回到起始位置,使其主轴停止转动和刀具装夹装置退回,从而完成对锁芯壳的球面加工,由于惯性,主轴依然会转动,锁紧盘在退回原位置后,让主轴快速停止转动,工人就可以取下锁芯壳,再对未加工的锁芯壳进行安装,其优点为工人只需要安装好零件,退回滑块触碰限位开关,取下加工好的锁芯壳就可以完成加工,操作安全简单,也提高了生产效率,在缝纫机锁芯壳的加工中实现了一体化操作。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锁紧盘包括限位筒和锁紧杯,锁紧杯与限位筒固定连接,主轴包括滑动部和摩擦部,限位筒内壁直径与主轴的滑动部直径相同,锁紧杯由靠近限位筒一端向另一端的直径逐渐变大,主轴的摩擦部形状与锁紧杯的内壁形状相适配,主轴的摩擦部上设置有摩擦片。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滑块通过拉动杆带动锁紧盘朝向装夹头的方向移动时,滑块滑动使得主轴的限位开关关闭,但是由于惯性,主轴还会继续转动,限位筒在主轴的滑动部上滑动,当锁紧杯滑动到与摩擦部重合的时候,主轴就会快速停止转动,从而完成主轴的快速停止,其优点为安全可靠,结构简单,提高了锁芯壳球面车床的安全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滑块上固定连接有轴,滑块通过轴依次穿过转动盘上的拉动杆和锁紧盘上的拉动杆转动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锁芯壳的加工中,可以滑动滑块,通过滑块上的轴从而分别使得转动盘和锁紧盘上的拉动杆移动,实现锁紧盘的移动和转动盘上的转动,其优点为制造简单,移动快速,缩短了加工时间。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滑块上设置有两个相互咬合的齿轮,两个齿轮分别与转动盘上的拉动杆和锁紧盘上的拉动杆固定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锁芯壳的加工中,滑动滑块,通过固定滑块上的两个齿轮之间咬合,使得转动盘和锁紧盘上的拉动杆一起转动,从而实现锁紧盘的移动和转动盘上的转动,其优点为稳定性好,使用寿命久,实现了锁紧盘上的拉动杆与转动盘上的精确联动。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刀具装夹装置位于转动盘的边缘,刀具装夹装置包括固定板和安装板,固定板与转动盘固定连接,固定板上设置有车刀,安装板位于车刀上方,车刀的安装高度与主轴中心线的高度相等,安装板通过螺栓与固定板固定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锁芯壳的加工前,需要对球面车床的车刀进行更换,松开安装板上的螺栓,取下安装板,从而可以取下车刀,然后安装上完好未加工的车刀,使得车刀的安装高度与主轴中心线的高度相等,通过螺栓将安装板与车刀固定,完成对车刀的更换,在加工时,转动盘带动刀具装夹装置转动,车刀安装在刀具装夹装置上,使得车刀刀尖的行动轨迹与锁芯壳的球面形状重合,从而加工出符合标准的锁芯壳。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可以对锁芯壳的快速加工,结构简单,实现联动,可以使加工连续,缩短了加工时间,提高了加工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带有轴转动的锁芯壳球面车床的俯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主要部件的结构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滑动开关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缝纫机锁芯壳球面加工完成的立体图;

图5为带有齿轮咬合转动的锁芯壳球面车床的俯视图;

附图标记:1、底座;2、主轴;21、滑动部;22、摩擦部;3、锁紧盘;31、限位筒;32、锁紧杯;4、电机;5、装夹头;51、锁芯壳;6、转动盘;61、转动轴; 7、刀具装夹装置;71、固定板;72、安装板;73、车刀;8、拉动杆;9、滑动开关装置;91、滑轨;92、滑块;10、限位开关;11、齿轮。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至图5对本实用新型一种锁芯壳球面车床的实施例做进一步说明。

一种锁芯壳球面车床,包括主轴2和底座1,主轴2设置在底座1上并连接有电机4,主轴2一侧设置有装夹头5,背向主轴2装夹头5一侧设置有锁紧盘3,锁紧盘3与主轴2滑动连接,底座1上通过转动轴61转动连接有转动盘6,转动盘6设置在朝向装夹头5的一侧,转动盘6上设置有刀具装夹装置7,底座1上设置有滑动开关装置9,滑动开关装置9包括滑轨91和滑块92,滑块92与滑轨91滑动连接,滑块92与转动盘6和锁紧盘3之间分别连接有拉动杆8,滑轨91的设置方向与主轴2的布置方向垂直,滑轨91内背向主轴2的一侧设置有限位开关10,限位开关10与电机4连接。

滑块92上固定连接有轴,滑块92通过轴依次穿过转动盘6上的拉动杆8和锁紧盘3上的拉动杆8转动连接,刀具装夹装置7位于转动盘6的边缘,刀具装夹装置7包括固定板71和安装板72,固定板71与转动盘6固定连接,固定板71上设置有车刀73,安装板72位于车刀73上方,车刀73的安装高度与主轴2中心线的高度相等,车刀73与安装板72通过螺栓与固定板71固定连接。

当限位开关10在滑块92接触的时候,限位开关10处于关闭状态,促使主轴2处于停止状态,当滑块92滑离限位开关10的时候,限位开关10打开,让主轴2开始转动,限位开关10的作用为随着滑块92的接触和滑离,从而确定主轴2的停止和转动状态,对锁芯壳51的加工前,滑轨91上的滑块92与滑轨91内的限位开关10接触,让主轴2处于停止状态,将锁芯壳51安装在主轴2的装夹头5上,需要对球面车床的车刀73进行更换,松开安装板72上的螺栓,取下安装板72,从而可以取下车刀73,然后安装上完好未加工的车刀73,使得车刀73的安装高度与主轴2中心线的高度相等,通过螺栓将安装板72与车刀73固定,完成对车刀73的更换。

当滑动滑块92使得限位开关10打开,通过带动连接锁紧盘3的拉动杆8的移动使锁紧盘3向背向装夹头5的一侧移动,由于锁紧盘3对主轴2具有制动作用,主轴2高速转动,通过滑块92上的轴从而分别带动连接在转动盘6的拉动杆8使得转动盘6顺时针转动,转动盘6带动刀具装夹装置7转动,车刀73安装在刀具装夹装置7上,使得车刀73刀尖的行动轨迹与锁芯壳51的球面形状重合,再将滑块92拉回到起始关闭位置,滑块92触碰并关闭限位开关10,滑块92分别通过拉动杆8将锁紧盘3和转动盘6退回到起始位置,主轴2停止转动和刀具装夹装置7退回,从而完成对锁芯壳51的球面加工,由于惯性,主轴2依然会转动,锁紧盘3在退回原位置后,让主轴2快速停止转动,工人就可以取下锁芯壳51,再对未加工的锁芯壳51进行安装,其优点为工人只需要安装好零件,推动限位开关10,取下加工好的锁芯壳51就可以完成加工,操作安全简单,也提高了生产效率,在缝纫机锁芯壳51的加工中实现了一体化操作。

进一步的锁芯壳51球面加工车床的锁紧盘3包括限位筒31和锁紧杯32,锁紧杯32与限位筒31固定连接,限位筒31内壁直径与主轴2直径相同,锁紧杯32背向装夹头5的一侧直径小于另一侧直径,锁紧杯32的中间部位设置为圆角,主轴2位于锁紧盘3内的形状与锁紧杯32的内壁形状相适配,主轴2位于锁紧杯32内的部位上设置有摩擦片。

当滑块92通过拉动杆8带动锁紧盘3朝向装夹头5的方向移动时,滑块92滑动使得主轴2的限位开关10关闭,但是由于惯性,主轴2还会继续转动,限位筒31在主轴2的滑动部21上滑动,当锁紧杯32滑动到与摩擦部22重合的时候,主轴2就会快速停止转动,从而完成主轴2的快速停止,其优点为安全可靠,结构简单,提高了锁芯壳51球面车床的安全性。

为了解决滑块92与拉动杆8连接方式的问题,还可以采用如下结构,滑块92上设置有两个相互咬合的齿轮11,两个齿轮11分别与转动盘6上的拉动杆8和锁紧盘3上的拉动杆8固定连接。

滑动滑块92,通过固定滑块92上的两个齿轮11之间咬合,使得转动盘6和锁紧盘3上的拉动杆8一起转动,从而实现锁紧盘3的移动和转动盘6上的转动,其优点为稳定性好,使用寿命久,实现了锁紧盘3上的拉动杆8与转动盘6上的精确联动。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