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线装置及数据线装配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435928发布日期:2018-09-14 22:11阅读:124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数据线生产设备领域,尤其涉及装线装置及数据线装配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力成本的日益增长,采用自动化设备代替人工生产逐渐成为了一种发展趋势。目前,各行各业都朝着自动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传统技术中,USB(Universal Serial Bus,即通用串行总线)数据线的装配生产大都是通过人工操作完成,这种人工生产方式在具体应用中普遍存在以下问题:产品质量不稳定,产品的一致性和可靠性差,工人劳动强度大,人力成本高,生产效率低。为了解决这些技术问题,现有技术虽然也有提出一些USB数据线装配设备的设计方案,但是这些现有方案一把都只能实现自动铆压操作,而没有能实现USB数据线生产过程中外壳与线体的自动装配,其自动化程度比较低,人力成本仍比较高,难以满足用户对高自动化设备的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装线装置,其旨在解决现有数据线生产过程中外壳与线体采用人工装配存在人力成本高、生产效率低的技术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方案是:装线装置,用于数据线装配设备中,包括用于承载数据线之外壳的主输送轨道、用于将所述外壳锁紧于所述主输送轨道上的外壳定位组件、用于承载数据线之线体的线体摆放台、用于将所述线体摆放台上之所述线体推送至所述外壳内的推送组件和用于将所述外壳之上盖压合于所述外壳之下壳上的压盖组件,所述线体摆放台与所述主输送轨道并排设置,所述压盖组件安装于所述线体摆放台上。

可选地,所述压盖组件包括按压件、用于驱动所述按压件升降运动的第一升降构件和连接于所述第一升降构件与所述线体摆放台之间的连接构件。

可选地,所述连接构件包括安装于所述线体摆放台上的固定块和安装于所述固定块上的连接板,所述连接板包括叠设于所述固定块上的第一板体和弯折设于所述第一板体端部的第二板体,所述第一升降构件安装于所述第二板体上;且/或,

所述第一升降构件为气缸或者液压缸或者电机与丝杆传动副的组合。

可选地,所述推送组件包括设于所述线体摆放台一端以用于推动所述线体摆放台上之所述线体移动的第一推送构件、设于所述线体摆放台另一端以用于驱动所述线体上升运动的第二升降构件和用于将所述第二升降构件上之所述线体推送至所述外壳内的第二推送构件,所述第二升降构件位于所述主输送轨道与所述第二推送构件之间。

可选地,所述线体摆放台上设有用于感应所述线体的第一传感器;且/或,

所述第二升降构件上设有用于感应所述线体的第二传感器。

可选地,第一推送构件包括用于抵顶所述线体摆放台上之所述线体运动的第一推送杆和与所述第一推送杆连接以用于驱动所述第一推送杆运动的第一推送部件。

可选地,所述第一推送部件为气缸或者液压缸或者电机与丝杆传动副的组合;且/或,

所述线体摆放台上设有供所述第一推送杆滑动穿设的滑动插接口、用于与所述线体之端部滑动配合的限位滑槽和位于所述限位滑槽与所述插接口之间以供所述线体摆放的摆放口,所述滑动插接口位于所述线体摆放台之远离所述第二升降构件的端部,所述限位滑槽从所述摆放口延伸至所述线体摆放台之靠近所述第二升降构件的端部。

可选地,所述第二升降构件包括用于承载所述线体的支撑块和设于所述支撑块下方以用于驱动所述支撑块升降运动的第一升降部件,所述第一升降部件为气缸或者液压缸或者电机与丝杆传动副的组合;且/或,

所述第二升降构件与所述主输送轨道间隔设置,所述第二升降构件与所述主输送轨道之间设有第三升降构件,所述第三升降构件包括导向块和设于所述导向块下方以用于驱动所述导向块升降运动的第二升降部件,所述第二升降部件为气缸或者液压缸或者电机与丝杆传动副的组合;且/或,

所述第二推送构件包括用于抵顶所述第二升降构件上之所述线体运动的第二推送杆和与所述第二推送杆连接以用于驱动所述第二推送杆运动的第二推送部件,所述第二推送部件为气缸或者液压缸或者电机与丝杆传动副的组合。

可选地,所述外壳定位组件包括固定支架、用于夹持定位所述外壳的夹持定位构件、与所述夹持定位构件连接以用于驱动所述夹持定位构件升降运动的第四升降构件、固定于所述固定支架上的导轨、滑动安装于所述导轨上并与所述第四升降构件连接的滑块组件和安装于所述导轨一端并与所述滑块组件连接以用于驱动所述滑块组件滑动的水平移动构件,所述夹持定位构件包括与所述第四升降构件连接的连接架和至少两个间隔安装于所述连接架上以用于夹持定位所述外壳的夹持定位部件。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数据线装配设备,其包括上料装置、开盖装置、铆压装置、移送装置和上述的装线装置,所述上料装置、所述开盖装置、所述装线装置、所述铆压装置沿所述移送装置的移送方向依次间隔分布,所述移送装置为所述外壳定位组件。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装线装置及数据线装配设备,通过主输送轨道承载数据线的外壳,通过外壳定位组件将外壳锁紧于主输送轨道上,通过线体摆放台承载数据线的线体,通过推送组件将线体摆放台上的线体推送至外壳内,从而实现线体与外壳的装配;通过压盖组件将外壳的上盖盖合于装配线体后的外壳上,进而完成了数据线外壳与线体的自动化装配,有效降低了人力成本,并利于提高数据线的生产效率。此外,本实用新型通过将线体摆放台与主输送轨道设为并排设置,将压盖组件安装于线体摆放台上,这样,可使得装线装置的整体结构比较紧凑,安装占用空间比较小。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装线装置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图1中装线装置去除外壳定位组件后的立体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线体摆放台、推送组件和压盖组件的立体装配示意图一;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线体摆放台、推送组件和压盖组件的立体装配示意图二;

图5是图4的主视平面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主输送轨道与第三升降构件的装配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移送装置的立体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数据线装配设备的立体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还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上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当一个元件被称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如图1-8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装线装置400,用于数据线装配设备中,其具体用于线体800与外壳900的自动装配。装线装置400包括用于承载数据线之外壳900的主输送轨道410、用于将外壳900锁紧于主输送轨道410上的外壳定位组件、用于承载数据线之线体800的线体摆放台420、用于将线体摆放台420上之线体800推送至外壳900内的推送组件430和用于将外壳900之上盖压合于外壳900之下壳上的压盖组件440,线体摆放台420与主输送轨道410并排设置,压盖组件440安装于线体摆放台420上。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装线装置400,通过主输送轨道410承载数据线的外壳900,通过外壳定位组件将外壳900锁紧于主输送轨道410上,通过线体摆放台420承载数据线的线体800,通过推送组件430将线体摆放台420上的线体800推送至外壳900内,从而实现线体800与外壳900的装配;通过压盖组件440将外壳900的上盖盖合于装配线体800后的外壳900上,进而完成了数据线外壳900与线体800的自动化装配,有效降低了人力成本,并利于提高数据线的生产效率。此外,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通过将线体摆放台420与主输送轨道410设为并排设置,将压盖组件440安装于线体摆放台420上,这样,可使得装线装置400的整体结构比较紧凑,安装占用空间比较小。

优选地,参照图1和图2所示,压盖组件440包括按压件441、用于驱动按压件441升降运动的第一升降构件442和连接于第一升降构件442与线体摆放台420之间的连接构件443。第一升降构件442位于外壳900与线体800装配工位的上方。具体应用中,当线体800与下壳装配完成后,第一升降构件442会驱动连接构件443和按压件441向下运动,按压件441的下降会将上盖抵压盖合于下壳上。

优选地,参照图2和图3所示,连接构件443包括安装于线体摆放台420上的固定块4431和安装于固定块4431上的连接板4432,连接板4432包括叠设于固定块4431上的第一板体4433和弯折设于第一板体4433端部的第二板体4434,第一升降构件442安装于第二板体4434上。第一板体4433和第二板体4434大致形成L字形结构。第二板体4434从第一板体4433的端部折弯设置,可利于将第一升降构件442引至外壳900与线体800装配工位的上方。

优选地,参照图2-4所示,固定块4431包括横向安装于线体摆放台420一端的第一块体4435和安装于第一块体4435一端的第二块体4436,第一板体4433安装于第二块体4436的顶端。

优选地,第一升降构件442为气缸,第一升降构件442的缸体安装于第二板体4434上,第一升降构件442的活塞杆与按压件441连接。此处,第一升降构件442采用气缸,具有结构紧凑、安装方便、反应灵敏、环保性好等特点;当然了,具体应用中,第一升降构件442也可采用其它可实现直线往复运动的部件代替,例如液压缸或者电机与丝杠传动副的组合等。

优选地,参照图1和图2所示,推送组件430包括设于线体摆放台420一端以用于推动线体摆放台420上之线体800移动的第一推送构件431、设于线体摆放台420另一端以用于驱动线体800上升运动的第二升降构件432和用于将第二升降构件432上之线体800推送至外壳900内的第二推送构件433,第二升降构件432位于主输送轨道410与第二推送构件433之间。在具体生产过程中,线体800摆放于线体摆放台420上后,第一推送构件431会驱动线体800沿线体摆放台420滑动至第二升降构件432上,然后第二升降构件432会驱动线体800上升至与外壳900平齐的位置后,最后第二推送构件433会将线体800推送至外壳900内,从而实现线体800与外壳900的装配。

优选地,参照图1和图2所示,线体摆放台420上设有用于感应线体800的第一传感器450。具体应用中,当将线体800摆放于线体摆放台420上时,第一传感器450感应到后,会向控制系统反馈,控制系统控制第一推送组件430启动运行,从而第一推送组件430可将线体800推送至第二升降构件432上。

优选地,第一传感器450为光纤感应器,其检测灵敏、可靠,且安装简单、方便。当然了,具体应用中,第一传感器450也可采用其它类型的传感器,例如压力传感器等。

优选地,参照图2和图3所示,第一推送构件431包括用于抵顶线体摆放台420上之线体800运动的第一推送杆4311和与第一推送杆4311连接以用于驱动第一推送杆4311运动的第一推送部件4312。第一推送部件4312运行时,可驱动第一推送杆4311往复伸缩运动。具体应用中,当第一传感器450感应到线体800摆放于线体摆放台420上后,第一推送部件4312会驱动第一推送杆4311做伸出运动,从而可驱动线体摆放台420上的线体800朝向第二升降构件432运动;当线体800被推送至第二升降构件432上后,第一推送部件4312会驱动第一推送杆4311做缩回运动,以便于进行下一个线体800的推送。

优选地,第一推送部件4312为气缸,第一推送部件4312的缸体通过第一座体4313安装于第二支架组件上,第一推送部件4312的活塞杆与第一推送杆4311连接。此处,第一推送部件4312采用气缸,具有结构紧凑、安装方便、反应灵敏、环保性好等特点;当然了,具体应用中,第一推送部件4312也可采用其它可实现直线往复运动的部件代替,例如液压缸或者电机与丝杠传动副的组合等。

优选地,线体摆放台420上设有供第一推送杆4311滑动穿设的滑动插接口、用于与线体800之端部滑动配合的限位滑槽和位于限位滑槽与插接口之间以供线体800摆放的摆放口,滑动插接口位于线体摆放台420之远离第二升降构件432的端部,限位滑槽从摆放口延伸至线体摆放台420之靠近第二升降构件432的端部。滑动插接口的设置,可对第一推送杆4311的运动起到导向、限位的作用,从而利于提高第一推送杆4311运动的平稳性。限位滑槽的设置,可对线体800的运动起到导向、限位的作用,从而利于提高线体800运动的平稳性。

具体地,参照图1、图2和图5所示,线体摆放台420包括底板421、第一盖板422、第二盖板423、第三盖板424,第一盖板422、第二盖板423、第三盖板424都盖设于底板421上方,且第二盖板423位于第一盖板422与第三盖板424之间。底板421通过位于其下方的第二固定座425425安装于第二支架组件上。第一盖板422与底板421配合形成滑动插接口,第二盖板423与底板421配合形成摆放口,第三盖板424与底板421配合形成限位滑槽。第一传感器450设于第二盖板423上。

优选地,参照图2和图3所示,第二升降构件432包括用于承载线体800的支撑块4321和设于支撑块4321下方以用于驱动支撑块4321升降运动的第一升降部件4322。第一升降部件4322运行时,可驱动支撑块4321往复升降运动。具体应用中,当线体800被第一推送构件431推送至支撑块4321上后,第一升降部件4322会驱动支撑块4321做上升运动,从而可驱动支撑块4321上的线体800向上运动;当线体800被驱动上升至与主输送轨道410上的外壳900高度平齐的位置处后,第一升降部件4322会驱动支撑块4321做下降运动,以便于进行下一个线体800的推送。

优选地,第一升降部件4322为气缸,第一升降部件4322的缸体通过第一安装板4323安装于第二支架组件上,第一升降部件4322的活塞杆顶端与支撑块4321连接。此处,第一升降部件4322采用气缸,具有结构紧凑、安装方便、反应灵敏、环保性好等特点;当然了,具体应用中,第一升降部件4322也可采用其它可实现直线往复运动的部件代替,例如液压缸或者电机与丝杠传动副的组合等。

优选地,参照图2和图3所示,第二升降构件432上设有用于感应线体800的第二传感器460。第二传感器460具体可安装于支撑块4321上。具体应用中,当第二传感器460感应到线体800从线体摆放台420传送至第二升降构件432上时,控制系统会控制第二升降构件432启动运行,第二升降构件432可驱动线体800上升至与外壳900平齐的高度位置处。

优选地,第二传感器460为光纤感应器,其检测灵敏、可靠,且安装简单、方便。当然了,具体应用中,第二传感器460也可采用其它类型的传感器,例如压力传感器等。

优选地,参照图1、图2和图6所示,第二升降构件432与主输送轨道410间隔设置,第二升降构件432与主输送轨道410之间设有第三升降构件470,第三升降构件470包括导向块471和设于导向块471下方以用于驱动导向块471升降运动的第二升降部件472。第二升降部件472运行时,可驱动导向块471往复升降运动。具体应用中,当第二升降部件472推动导向块471上升运动,导向块471上升后形成一个平行槽,用于线体800与外壳900装配时对线体800进行导向作用,从而可使线体800能更加方便、更加准确的装入到外壳900内。

优选地,第二升降部件472为气缸,第二升降部件472的缸体安装于第二支架组件或者主输送轨道410上,第二升降部件472的活塞杆顶端与导向块471连接。此处,第二升降部件472采用气缸,具有结构紧凑、安装方便、反应灵敏、环保性好等特点;当然了,具体应用中,第二升降部件472也可采用其它可实现直线往复运动的部件代替,例如液压缸或者电机与丝杠传动副的组合等。

优选地,参照图2和图3所示,第二推送构件433包括用于抵顶第二升降构件432上之线体800运动的第二推送杆4331和与第二推送杆4331连接以用于驱动第二推送杆4331运动的第二推送部件4332。第二推送部件4332运行时,可驱动第二推送杆4331往复伸缩运动。具体应用中,当线体800被第二升降构件432驱动上升至与外壳900平齐的高度位置,第二推送部件4332会驱动第二推送杆4331做伸出运动,从而可驱动支撑块4321上的线体800朝向主输送轨道410上的外壳900运动;当线体800被推送至与外壳900完成装配后,第二推送部件4332会驱动第二推送杆4331做缩回运动,以便于进行下一个线体800的推送。

优选地,第二推送部件4332为气缸,第二推送部件4332的缸体通过安装块4333安装于第一块体4435上,第二推送部件4332的活塞杆通过一个连接块与两个间隔设置的第二推送杆4331连接。此处,第二推送部件4332采用气缸,具有结构紧凑、安装方便、反应灵敏、环保性好等特点;当然了,具体应用中,第二推送部件4332也可采用其它可实现直线往复运动的部件代替,例如液压缸或者电机与丝杠传动副的组合等。

优选地,参照图1、图2、图7和图8所示,外壳定位组件为数据线装配设备的移送装置100,其包括固定支架110、用于夹持定位外壳900的夹持定位构件120、与夹持定位构件120连接以用于驱动夹持定位构件120升降运动的第四升降构件130、固定于固定支架110上的导轨140、滑动安装于导轨140上并与第四升降构件130连接的滑块构件150和安装于导轨140一端并与滑块构件150连接以用于驱动滑块构件150滑动的水平移动构件160,夹持定位构件120包括与第四升降构件130连接的连接架121和至少两个间隔安装于连接架121上以用于夹持定位外壳900的夹持定位部件122。此处,外壳定位组件既可将实现对外壳900锁紧定位,又可实现对外壳900的移送。

其中,外壳定位组件对外壳900的移送实现方式为:通过水平移动构件160和第四升降构件130驱动夹持定位构件120运动至需要移送的外壳900位置,在夹持定位构件120夹住需要移送的外壳900后,第四升降构件130和水平移动构件160再驱动夹持定位构件120、外壳900运动至移送目的地,从而完成了外壳900的自动化输送,进而有效降低了人力成本,并利于提高数据线的生产效率。

外壳定位组件对外壳900的锁紧定位实现方式为:在水平移动构件160驱动夹持定位构件120将外壳900移送至线体800装配工位上方时,第四升降构件130驱动夹持定位构件120下降以将外壳900放置于主输送轨道410上,并使夹持定位构件120将外壳900按压锁紧于主输送轨道410上。

由于夹持定位构件120包括至少两个间隔设置的夹持定位部件122,且每个夹持定位部件122可以分别夹持一个外壳900运动,故,外壳定位组件一次性可将至少两个处于不同工位处外壳900移动至不同的目的地,其移送效率高,移送范围广,极大程度地提高了数据线的生产效率。

进一步地,参照图1、图2和图8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数据线装配设备,其包括上料装置200、开盖装置300、铆压装置500、移送装置100和上述的装线装置400,上料装置200、开盖装置300、装线装置400、铆压装置500沿移送装置100的移送方向依次间隔分布,移送装置100为外壳定位组件。上料装置200用于对数据线的外壳900进行自动选向上料,开盖装置300用于将数据线的外壳900自动开盖,装线装置400用于将开盖后的数据线外壳900与线体800自动装配在一起,铆压装置500用于自动铆压开盖后数据线外壳900的上盖与下壳;移送装置100一方面用于实现上料装置200、开盖装置300、装线装置400、铆压装置500各工位处USB数据线外壳900的移送,另一方面用于对外壳900进行夹持定位。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数据线装配设备,由于采用了上述的装线装置400,故,实现了数据线的高自动化装配生产,从而使得数据线的生产具有产品质量稳定、产品一致性好、产品可靠性高、工人劳动强度小、人力成本低、生产效率高的特性。此外,其利用移送装置100对线体与外壳900装配过程中的外壳900进行定位,利于减少设备的部件数量,有效降低了设备的成本。

优选地,上料装置200包括圆振选向组件210和直振输送轨道220,直振输送轨道220位于圆振选向组件210与主输送轨道410之间。具体上料时,多个外壳900被放置于圆振选向组件210内,经圆振选向组件210选向后输送到直振输送轨道220上,然后直振输送轨道220上的外壳900被输送到主输送轨道410上。

优选地,数据线装配设备还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支架组件600和第二支架组件700,圆振选向组件210设于第一支架组件600上,直振输送轨道220、主输送轨道410、开盖装置300、装线装置400、铆压装置500和移送装置100都设于第二支架组件700上。

优选地,夹持定位部件122设有至少四个,这样,使得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移送装置100一次性可将至少四个处于不同工位处的外壳900移送至目的地。本实施例中,当夹持定位部件122设有四个时,其中一个夹持定位部件122用于将上料装置200主输送轨道410处的外壳900移送至开盖装置300处,一个夹持定位部件122用于将开盖装置300处的USB数据线外壳900移送至装线装置400处,一个夹持定位部件122用于将装线装置400处的USB数据线外壳900移送至装线装置400与铆压装置500之间,一个夹持定位部件122用于将装线装置400与铆压装置500之间的外壳900移送至铆压装置500处;当夹持定位部件122的数量多于四个时,多出的夹持定位部件122用于移送装线装置400与铆压装置500之间的USB数据线外壳900,以将USB数据线外壳900逐渐移送靠近铆压装置500处。

优选地,夹持定位部件122设有六个,六个夹持定位部件122沿直线轨迹依次等间隔分布,这样,利于将不同工位处的外壳900依次移送相同距离,利于外壳900的连续移送。当然了,具体应用中,根据具体移送要求和移送距离的不同,夹持定位部件122的数量不限于六个。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数据线装配设备的工作原理为:上料装置200经震动选向后将数据线外壳900输送至主输送轨道410上;移送装置100将主输送轨道410处的数据线外壳900移送至开盖装置300处;开盖装置300对外壳900进行开盖操作;移送装置100将开盖装置300处的外壳900移送至装线装置400处;人工摆放线体;装线装置400对外壳900和线体进行装配操作;移送装置100将装线装置400与铆压装置500之间的下壳移送至铆压装置500处;铆压装置500对数据线外壳900的上盖和下壳进行铆压操作。此处,是以单个数据线的装配过程为例进行说明的,在具体生产时,移送装置100是一次性将不同工位处的外壳900同时移送的。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